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範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1.59W人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語文《背影》教案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範文(精選5篇)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1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記敘事實,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與上篇課文不同。《這不是一顆流星》反映的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而本課反映的是舊社會家庭親人的關係。前者是父親心目中的兒子,後者則寫的是兒子心目中的父親,人物形象的懸殊,也構成了課文完全不同的內容。但作爲記敘性文章,在寫作方法上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親情,同樣是一脈相承的。

教學本文,重點應放在特定環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達方式,抓住文章命題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線索來作爲分析的突破口;還應抓住本文獨特的寫人記事的樸實自然的語言,從中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兩課時講授。第一課時主要是劃分段落層次,分析貫串全文的線索,側重完成第一個教學目的;第二課時則以重點語段、語句的體會爲主要教學內容,側重完成第二個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突出往事回憶的結構形式;用“背影”連接貫串故事情節的藝術構思。

佈置預習(可在課前進行)。

①讓學生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②結合課後練習三、七體會課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層,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並找出起、訖語句。

教師導語(先板書出課題)。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記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同《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樣,屬於記敘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本文作爲一篇記敘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有很多相同點,如都是寫家庭親情,都是從生活中選取典型的、生動的材料、都是通過一定的情節線索來組織材料、通過場面和人物的描寫來表現中心意思。在這些相同點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現方法,閱讀時要善於在學習新課文的過程中,聯繫舊課文,比較鑑別,從中融會貫通,得到一些新的啓發。

我們在閱讀《這不是一顆流星》時,是從分析結構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節及表現形式。本課的學習也應該這樣。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喪,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猶豫不定。另,形容得意。

迂腐(),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光潔透明。

四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五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能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此板書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處千萬不能約束學生髮揮自己見解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當然,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這裏有個嚴格的界限,也必須讓學生了解並掌握。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

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中間部分可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爲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成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是作具體分析。有的是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未嘗不可;有的則是絕對不行。劃分層次還是有原則的,不是可以任意劃分的。學生進入中學開始,就有這樣的認識,養成獨立閱讀和分析的習慣,比教師“一言堂”、只接受教師的現成結論的灌輸性教學,不知要強多少倍,不必擔心學生會有損失,也不必擔心達不到教學目的。

六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是很容易找到的。這就是“背影”。

現在,要弄清楚:

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了“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說,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爲線索連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2

(一)課文重點和難點

1.敘事散文的選材;

2.敘事散文的結構;

3.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徵。

(二)需落實的知識點

1.文章的線索;

2.文章的整體結構;

3.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

4.樸實、含蓄、生動、細膩的語言風格。

(三)教法設計

1.要求學生將課文朗讀一遍,默讀一遍。教師提問:本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要求從兩個方面回答。(提示: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摯愛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懷念之情。)

2.本文描寫的是“父親”,卻以“背影”爲題,說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處寫到“背影”,作者以“背影”爲主線,組織了全篇結構。

圖表設計:

上述圖表,教師講述第一欄內容,第二、三、四欄由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填寫。

3.作者圍繞“背影”這條線索,緊扣主題,對材料進行了巧妙的取捨和安排。教師提問:

(1)第一自然段後,作者爲何要宕開一筆,寫父親失業,家境慘談?(提示:渲染感傷色彩。爲文章定下“苦澀淒冷”的基調,表明父親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中還無微不至地關懷“我”,突出了主題。)

(2)在第二次寫“背影”之前,爲什麼要不厭其煩地描述父親如何終於決定送“我”,如何在送的過程中細緻周到,勞形勞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現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爲全文的高潮作鋪墊。)

(3)最後一段起什麼作用?(提示:反映父親晚景的淒涼,更襯出他愛子之情的深厚可貴,使文章具有一種悠長、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問題,由教師引導學生或看書思考,或二人討論,師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師提問:全文有幾處用了對比或反襯的.寫作方法?分別起什麼作用?(提示:第一處:家中不幸之後,父親本來心裏難過,卻說“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憐;第二處:“我”的“聰明過分”和父親的“迂”相比襯,表現父親的愛子情深;第三處:最後一段父親“待我漸漸不同往日”與“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兩種態度心情相對照,更加襯托出父親在艱難處境下愛子之情的濃厚與久遠。)

(四).教案擴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動詞的妙用,讓學生學習如何用平實、真切、得體、準確的語言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徵,突出主題思想。設計一個作文片斷練習。

2.引導學生體會朱自清於質樸中見深刻,於含蓄中見神奇的.寫作特點。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用音樂爲本課的教學奠定基礎。再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感知後,對課文進行詳盡地探究。再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在教學的最後階段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2、學會關愛他人。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難點

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突破

1、用音樂烘托氣氛感染學生。

2、作者在描寫父親的背影時,用了多個動詞,這些詞將父親頹唐的老境和我對父親的憐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加以分析。

3、對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討就會體會到作者是在“誠實”的寫作,這正是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4、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流程設計:

一、字詞積累: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二、創設情境: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八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這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要學好這篇課文,我們先培養一點點傷感的情緒。播放音樂《背影》。

三、朗讀課文。

點撥:注意讀出感情,以最後一段爲示範。

四、自主質疑:(默讀課文,勾劃以下表現以下內容的語句。)

1、人物、事件、地點。

2、不能理解的詞句。

3、自已認爲感人的地方。

4、寫背影的語句。

五、合作探究:

1、這篇文章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2、文章總寫的一句話是“最不能忘記”是背影。文章一共寫了幾個背影?表達了什麼中心?

主要事件是:浦口送別。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主題:父子情深

3、在送行中,父親爲兒子做了哪些事?

親自送行照看行李

講定價錢送子上車

揀定座位叮囑兒子

囑咐茶房爲子買橘

[愛子心切無微不至]

4、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動?爲什麼?

引導學生分析第6段。(望父買橘)

第6段集中描寫了父親爬過鐵道買橘子的情景。這是全文的精華,點題的文眼,寫出作者留在心靈深處的永記不忘的“背影”。這裏,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寫了父親的外貌特徵(胖、穿戴黑帽褂)、動作特徵(“蹣跚”、“慢”、“探身”、“手攀”、“上縮”、“努力”),極力勾繪出父親行動艱難時的背影。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家境衰落的頹狀;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送子遠行的困頓;也正是這個“背影”,激起了作者從未有過的感激、憐愛之情。

5、教師提問:“寫父親在送子上車的過程中,前後只說了四句話。我們應怎樣來理解這四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呢?”並引導學生討論。

明確:

(1).第一句話:“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兒子已二十歲,可是在父親心目中仍是一個小孩,總覺得有人送他上車纔好;自己因爲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別人替代又不放心,躊躇再三,最後還是決定親自去送。“不要緊”,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去不好”,纔是他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深切地體現出了他對兒子的關懷。

(2).第二句話:“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上了車,替兒子揀定了椅子,鋪好了座位,既關照兒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要做的幾乎都做了,要說的幾乎都說了,但又忽然想到兒子路上口喝怎麼辦;“我買幾個橘子去”,正是他想到這一點時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決定。他怕買橘子回來找不到兒子,又怕車上東西丟失,於是又象關照小孩那樣,向兒子叮嚀了一聲:“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這句話可看到這位慈父對於兒子的照顧是多麼周到、多麼細心!

(3).第三句話:“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分別在即,今後就是關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經常來信吧,好讓老父減輕對你的刻骨思念!這一句話所表現的,就是這位父親對於兒子的這樣的真摯而深切的期待!

(4).第四句話:“進去吧,裏邊沒人。”依依惜別,不勝留戀,多希望再看上兒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裏邊沒人”而有東西,也擔心兒子在車外久立受寒,所以還是叫兒子“進去吧”。從這句話同樣可看到這位父親對於兒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這四句話都很簡短,然而飽含感情,有豐富的潛臺詞,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充分地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

6、兒子理解父親深情嗎?請談談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三次寫了流淚,每次寫法各有什麼不同,各自在什麼情況下,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淚,都是在三個部分的最緊要時刻。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着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

第二次流淚是在浦口送別時,作者眼看父親跨過鐵道蹣跚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次掉淚是情不自禁,爲父親的背影所感動。這一次掉淚,因爲是在車站上,又是在臨別之前,特定的情況決定了作者的舉止,“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又是一次複雜的心態顯示。怕父親看見了要傷心,應是趕緊拭淚的主要原因;怕別人看見了不僅是怕自己顯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給父親帶來難堪。

第三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一次閃出“淚光”,應是別父兩年多的現在,即執筆爲文的時候,想象兩年多前離別時的情景,不禁黯然長嘆。這種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時,戛然而止,與開頭不忘背影相呼應,其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

六、感悟點題: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淒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爲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清是沉重的。但——父親放好橘子,“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其實,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並不輕鬆,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爲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鬆的樣子來安慰兒子。儘管這輕鬆的樣子是裝出來的。但也表明他爲了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願的。“俯首甘爲孺子牛”父親的愛——是多麼感人,多麼崇高!

播放音樂《懂你》——父愛如山

七、真情體驗: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最爲感動的事。

(我覺得這篇文章給了讀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啓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訴我們要小心或努力讀書,他們始終都是爲我們着想、希望我們能做一個好人,將來能成爲有用之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對待他們,不要辜負他們對我們殷切的期望。)

八、學以致用:

望父買橘這個場面父子情深意切,一定深深打動了你。如果你能在熟讀的基礎上背下來,將終生受益。]注意一位自己敬佩的人的外貌、語言、行動,在筆記本中記下來。(也可寫在作文本上,要求具有真情實感。)

九、課外拓展:課外閱讀《荷塘月色》、《匆匆》等作品。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詞。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簡單情況。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爲線索,以時間、空間爲順序記事寫人的結構特點。

(4)反覆誦讀課文,品鑑文章平實質樸的文風,寫實細膩的筆觸。

2、過程與方法先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爲本課的教學奠定基礎。再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知,深入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體會其中的情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2、難點:體會文中樸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喚起親情體驗。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它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的父母疼愛你的哪一個細節哪一個瞬間是深深地感動了你呢?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很好,同學們分享的這一些細節都很感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背影》,當中也有一些細節讓我們很感動的,它是朱自清抓住特定環境下的親情瞬間寫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作家簡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和《歐遊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三、朗讀,整體感知

1、生字詞注音,掃除朗讀障礙(小黑板展示)

交卸(xiè)奔喪(sāng)迂腐(yū)蹣跚(pánshān)頹唐(tuí)瑣屑(xiè)晶瑩(yíng)躊躇(chóuchú)

2、帶問題朗讀:簡單說說本文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幾個同學分段朗讀,要求讀出感情。)

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兩方面的。一是父親對兒於的一片深情。二是兒予對父親的懷念、憐惜和感傷之情。這兩種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襯的。

四、問題探究

1、本文的題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幾次寫到“背影”?第一次:點題的背影;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離別時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2、(1)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爲什麼?

(應該是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

(2)作者是怎樣描寫刻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

作者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進行了細緻地描寫刻畫,作者首先寫了父親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描寫父親的穿着突出了什麼顏色?(黑色)爲什麼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與他家中死了親人有關,黑色給人以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3、我們描寫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寫爲主。比如:“皺紋很深”,“兩鬢蒼蒼”等等,本文的作者爲什麼不寫父親的正面,而只寫父親的背影呢?(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適當予以肯定)

本文的聚焦點就是“背影”。這張“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愛!”,日常生活中,蘊含父愛的事例還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寫“背影”,正好獲得了以少的材料表達豐富感情的效果。這個聚焦點“背影”留給我們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並不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張背影對兒子來說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不會令兒子感動得掉下眼淚來,感動的原因是父親的背影出現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滿院狼藉,償還欠債,光景慘淡。失去親人,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失業等境況又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愁,父親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時的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學業,便寬慰兒子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還決定親自送兒子上火車。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親對自己深深的愛,但作者更加愛自己的父親。作者這時看到父親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這是心疼的淚水,這是感激的淚水。

4、“背影”在結構上及表現中心上的作用。

開篇電梯,結尾照應,四次寫“背影”,組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感情逐層推進。開頭總寫對父親的思念,中間由不理解父親到被父愛深深感動,在情感推進到高潮時細緻描寫背影,結尾的背影描寫是對父親背影的昇華,也是對中心的深化。

5、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請問:父親一共說了幾句話?

⑴“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父親這是做什麼?(這是在寬慰兒子)這時最悲痛的人是誰?(是父親)

爲什麼寬慰兒子?(怕家庭的變故會影響兒子的學業)

父親表面上比較想得開,這是爲了寬慰兒子,實際上他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父親啊!⑵“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爲什麼這樣說?(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⑶“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父親爲何買橘子?(擔心兒子路上口渴。)這個父親對兒子是多麼得體貼入微啊!⑷“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⑸“進去吧,裏頭沒人。”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同學們看,這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這五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

6、作者在文中三次寫了流淚,每次寫法各有不同,試分析它們分別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⑴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着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籟籟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大中爲數不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的這幾旬話,表達的感情是很豐富的,很深沉的。這裏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佈、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複雜心情。⑵第二次流淚:是在浦口送別時,作者眼看父親跨過鐵道瞞跚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次掉淚是情不自禁,爲父親的背影所感動。這一次掉淚,因爲是在車站上,又是在臨別之前,特定的情況決定了作者的舉止,”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又是一次複雜的心態顯示。怕父親看見了要傷心,應是趕緊拭淚的主要原因;怕別人看見了不僅是怕自己顯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給父親帶來難堪。⑶第三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一次閃出”淚光“,應是別父兩年多的現在。即執筆爲文的時候,想象兩年多前離別時的情景,不禁黯然長嘆。這種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時,戛然而止,與開頭不忘背影相呼應,其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有如撞鐘,餘音不絕。

五、課後寫作訓練

整理自己腦海中的親情瞬間及其產生的特定環境,自擬題目,寫一篇表現親情的記敘文或散文。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5

教學重點:

1、父子情深主題

2、樸實的飽含深情的語言

3、攝取閃光的選材構思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當有人請你給他照張相時,你是攝他的正面、側面還是背面?正面大家的想法被衆多的攝影師所贊同並採用。其實,許多作家在刻畫人物形象時也像大家一樣,常做正面描寫,可是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定格父愛時,卻別具匠心的攝下了父親的背影,也就是這個背影感動了無數的讀者,令許多人淚溼衣衫。那這個背影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讓作者看到的?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散文《背影》板書,解答我們的疑問。

二、檢測自學情況多媒體

1、讀準下列字音:差()使交卸()躊躇()

蹣跚()瑣屑()

2、理解詞語:狼藉——情鬱於中——

3、回憶作者:朱自清

三、整體感知:朗讀課文,思考:

1、文章幾次提到“背影”?重點是哪一次?

2、圍繞背影,文章還寫了“父親與我”有關的哪些事?

師生解答:

1、第一段:齊讀,作用:

開篇設疑,點背影板書寫作

第六段:望父買橘,寫背影板書

父子分手,惜背影板書

第七段:結尾思念,想背影板書

由此可以看出:全文以“背影”爲線索組織材料。

2、除了寫父親的背影還寫了父親與我的幾件事。

四、研討探究:齊讀6段,思考:

1、刻畫父親的背影運用了哪些方法,有什麼作用?

外貌:三次寫“布”呼應了前文所述的慘淡的家境,如此家境爲兒買橘,令人感動。

動作:動詞的描寫,表現父親攀爬月臺的艱難。如此艱難地去買,感人至深。

作者就是這樣截取生活中最能反映其本質的閃光瞬間來表現父愛,這種選材方法叫截取法。

2、畫出父親在本段中的語言,體味父親語言的用意:

A、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對我戀戀不捨。

B、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是告別,惦念兒子旅途的平安。

C、進去吧,裏邊沒人是對兒子細心的關照。樸實的語言,飽含着對兒子的真摯的愛。

3、本段幾次寫到我流淚?淚的含義是否相同?

兩次流淚,

第一次,看到父親買橘子攀爬月臺很艱難爲父愛感動而流淚。

第二次,父子分手是對父親的憐惜,惆悵是依戀的淚。

總結:

全文就是這樣截取浦口車站父子分別的情景,表現父親對兒子的不捨摯愛,也抒發了兒子對父親的理解,愛戴和思念之情。如果說“背影”是全文的組材明線,那濃濃的父子深情成爲故事組材的一條暗線。

五、拓展:

回想一下全文,父子分手,父親的背影也定格在我們的心中,也感動着我們,我想,當年作者已20歲,北京已經來過兩三次,而父親龍鍾老態,步履蹣跚,行動遲緩,爲什麼作者不能自己去買橘子?如果說這橘子非要買的話,到底該誰去買?展開辯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