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精選13篇)

本文已影響 3.22W人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精選13篇)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1

《德蘭修女傳》這本書我最近一直在看。它是從我會是自已來到現在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也是最感人的一本書。

從題目上,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主人翁是德蘭修女,而講述的則是德蘭修女“愛”的感人故事。

德蘭修女小的時侯十分可愛。18歲時,她自願參加了修女會,成了德蘭修女。38歲時,她在印度的加爾各答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仁愛傳教修女會專門收那些窮人中的窮人。修女們幫他們清洗那爬滿了螞蟻生滿了蛀蟲的傷口,並幫他們洗澡。每一個年輕的修女都在認真的工作着。漸漸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並在世界各地開了大大小小的仁愛傳教修女會,還在一些地區開了幾家艾滋病醫院、麻風病醫院和兒童之家。然而,在這大大小小的醫院和會中的每一位修女和修士都沒有拒絕這些患者。在他們身上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特徵:爲窮人們服務。

德蘭修女的這些舉動感動了那些窮人們。他們甚至願意把那康復的傷口在此撕開也不肯回家。因爲他們在這兒感受到的是溫暖,而在家得到的是無情的冷漠和孤獨。

德蘭修女是多麼的高尚、富有同情心呀!在她18歲那年,她還是多麼的年輕,她是多麼的富有青春的活力。那時,她可以繼續去追住自己的夢想,她可以……可她卻是那麼的固執,那麼的肯定。38歲的她放棄了在修道院裏舒適的生活,走向了窮人的中間。他把愛帶到了窮人中。愛無境界!他一直都在愛中行走。她沒有享受那虛榮的昇華,而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窮人,把自己的愛與窮人分享。

讀了這本書,我對窮人們的同情心也大又增加。我曾想過,假如我是那些修女中的其中一個,當我在面對着那些窮人是,我是默默地呆子一個角落對他們視而不見,還是勇敢的去幫助窮人。雖然我對那些窮人們都非常同情,但我似乎不敢做出選擇。選擇前者我又覺得自己對窮人太沒有同情心了,選擇後者,我又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膽量,做不出來。

《德蘭修女傳》——感人的故事。她會成爲我生活中的一面永恆的鏡子。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2

我並不是一個特別熱愛看書的人,這和我小時候的經歷很有關係。小時候,我很喜歡看書,但是,我很小就近視了。父母爲了不讓我的眼鏡更近視,所以三年級之後,他們就不讓我看教科書外的書,每當我拿起課外書來看的時候,總會在被我爸媽看到後,又一次奪了下來。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也沒有時間看課外書了。讀書時,爲了升學,爲了考試,天天捧着教科書和輔導材料努力學習,等到工作後,原本以爲總有時間看書了,卻發現,每天忙碌着學校的事,根本沒有心思和時間看書了。直到最近,因爲有了小寶寶,怕輻射,不能對着電腦,便有了一顆安靜的心,捧起了我一直想看的一些書籍。

讀完《德蘭修女傳》,最讓我感觸的地方是德蘭修女使我改變了對愛的認識。以前,我覺得愛一個人,應該付出,但也應該追求回報。但是德蘭修女的愛是不需要任何回報的,也就是說修女的愛是無私的。

德蘭修女矮小瘦弱,人們擡頭看到的是那張皺紋縱橫的臉,但她莊嚴的講話,是那麼質樸,又那麼美妙。她創造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千億多美金的資金,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無償捐錢給她。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電燈外,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一共3套,自己換洗,只穿涼鞋,沒有襪子。她帶着愛的光芒在無限的大地上行走,把無限的愛帶給了大家。很多窮人中的窮人,病人,被遺棄的人,沒人關愛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內心飢餓的人,他們被德蘭那美麗光芒所溫暖和照亮。愛是讓人跳躍的力量。很多在路邊垂死的人,他們說他們一生活的像個畜生,死時卻像個人。像人一樣有尊嚴的死去。很多的麻風病人他們被遺棄在社會的角落,被人們惡毒的詛咒着,然而德蘭姆姆卻撫摸他們,爲他們擦洗潰爛發臭的身體。一羣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人們,一羣卑賤的生命,在德蘭身上感受到了愛,感受到了來自上帝的溫暖和陽光。生命也隨之甦醒了。

德蘭修女常說:“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是的,愛的偉大,並不意味方式的偉大,方式的微小也並不意味意義的微小;愛的偉大並不在於方式的大與小,而在於方式所折射出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累積後的結果。

這也不禁讓我聯想到我們的教學。有人說:真正意義的人要經歷的兩次誕生,第一次由母親誕生了人的軀體和靈魂;第二次由教育者誕生了人的知識和智慧,這第二次誕生,需要教師的辛勤耕耘,需要教師的無私奉獻,更需要教師用深深的愛去播種希望的種子。

由此可見,我們教師身上的責任是何其重大!愛是一門藝術,我們不僅要能愛,而且要善愛。“愛”要一視同仁。學生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們有一樣的智慧和熱情,有一樣被愛護的權利,我們應該用一樣的心去關愛他們。

“愛”要以理解,尊重,信任爲基礎。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會使我們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心,更好的幫助他們進步。當然,我們不僅要對學生付出無盡的愛,還要讓學生去懂得愛,懂得付出愛。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3

1979年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一個燈光閃閃的豪華大廳裏,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正在進行。在一羣雍容華貴、氣質非凡的各界名流的熱切期盼中,一名矮小瘦弱,穿一身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紗麗的老婦人,激動而安詳地走上了這個全世矚目的領獎臺,她就是“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創始人——-德蘭修女,一個服侍窮人中的窮人的人;一個美國青少年最崇拜的人;一個完全奉獻自己的人。

德蘭修女於高中畢業後,她放棄了和諧的生活,錦繡的前程,做了一個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加入勞萊德修女會,到印度去當修女。在那裏她選擇了她一生的精神導師,傳教士的主保聖女小德蘭。她將自己的修女名定爲德蘭,準備效仿小德蘭用一生的努力活出主的聖愛。

經過17年漫長的等待和歷練,年輕的德蘭修女已脫變爲一個意志堅定、經驗豐富、受人愛戴的聖瑪麗中學的校長。但是在1931年在加爾各答街頭所見到的匍匐着無家可歸的人讓她內心的不安與日俱增:她不能假裝看不到倒在街邊奄奄一息的人;她不能假裝看不到孩子乞求的目光;她不能假裝看不到那些被老鼠啃嗜的身體;她不能假裝看不到這個世界的悲慘。

兩年的考驗,德蘭修女得到了教皇比約十二世的特許————德蘭修女可以以修女的身份離開勞萊德,去爲大衆服務!就這樣,德蘭修女放棄了鮮花與綠草、美麗和優雅、高貴和體面、安全與舒適,選擇了混亂、流浪、貧窮、飢渴和死亡,開始了她艱辛而忙碌的一生;走入了一條讓全世界都落淚的道路;詮釋了人間的真愛,大愛。

“我的天職就是愛。”這是德蘭修女的精神導師在加入“聖母聖衣會”時的一句誓言。這句誓詞成了德蘭修女的行爲準則,也成了她一生的偉大寫照。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4

在這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崇洋又稱之爲社會的地球表層面,冷漠似乎變得越來越理所當然。愛,被流行歌曲中紅男綠女們庸俗的製造着、被滿大街小孩一樣的小情侶們山盟海誓的說着,乞丐們或者更確切的稱之爲騙子們隨意的利用着等等。在這些事物面前,愛,顯得是那麼的珍貴和蒼白!究竟這個世界的愛是多了還是少了?

德蘭修女是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被譽爲繼1952年史懷澤博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最沒有爭議的一位得獎者。我們沒有誰比她更窮!當她去世時,她全部的個人財產,就是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舊衣服。然而,我們又有誰比她更富有?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

有人稱她爲修女,也有人尊敬地叫她姆姆等,但大多數人叫她姆姆,她在1997年去世時已經87歲了,有人說,她本身就是一件禮物,一件上帝賞賜給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禮物,告訴我們真正的“福音”是什麼,真正的“愛”是什麼,她更用具體的行動,提醒我們:上帝如何殷切地盼望着我們能夠相互瞭解,彼此相愛。而我們生來就是愛人,同時被人所愛的,這就像草要綠花要開一樣。

在讀《德蘭修女傳》時候,我被感動着,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儘管書中很多地方是不被某些人贊同的,但德蘭修女一生所給予的愛卻久久盤旋在我的內心深處,揮之不去。她一生在愛中的行走,見證了這個世界的另一種真愛,一種來自上帝的愛。用嬌小羸弱的身體發出最後一點愛的光芒。不停的去愛不停地去給予,直到成傷。在見證愛的同時也深深的刺痛這個世界,刺痛了人們的冷漠和靈魂深處的寂寞。

德蘭姆姆本是一個在高牆內享受鳥語花香的修女。修道院的高牆把加爾各答分隔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高牆內是鮮花與綠草,是美麗和優雅,是高貴和體面,是安全和舒適。而高牆外,卻是混亂是流浪,是貧窮是疾病,是飢渴和奄奄一息的垂死。離開和捨棄是需要勇氣的,難道只是嘴上說說嗎?不,德蘭姆姆就這樣毅然捨棄,她走出修道院最後的一瞥,已經吹響了愛的號角,是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愛的吶喊,這個嬌小的軀體內來自上帝的愛像火山爆發一樣噴薄而出。

她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需要愛,即使他有鋼鐵一般堅強的靈魂,沒有人不需要尊嚴,因爲,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尊貴的。“飢餓並不單指沒有食物,而是指愛心的渴求。赤身、寒冷並不單指沒有衣服,而是指的人尊嚴受到剝奪。無家可歸併不單指要—棲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遺棄”。這是德蘭修女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說的幾句話。

很多窮人中的窮人,病人,被遺棄的人,沒人關愛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內心飢餓的人,他們被德蘭那美麗光芒所溫暖和照亮。愛是讓人跳躍的力量。很多在路邊垂死的人,他們說他們的一生活得像個畜生,死時卻像個人。像人一樣有尊嚴的死去。很多的麻風病人他們被遺棄在社會的角落,被人們惡毒的詛咒着,然而德蘭姆姆卻撫摸他們,爲他們擦洗潰爛發臭的身體。一羣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人們,一羣卑賤的生命,在德蘭身上感受到了愛,還給他們一個人的尊嚴,如此而已。感受到了來自上帝的溫暖和陽光,生命也隨之甦醒了。

愛人如己。她向那些沒有信仰的人見證了上帝的大愛降臨過人間的事實,她徹底撕毀了“人不爲已,天誅地滅”,這個在中國人看來是顛覆不破的“真理”。也許,有人永遠也不知信仰是什麼,永遠也不相信這個世上有個愛我們的造物主,永遠也不相信神蹟會降福人間,但正像有人所說:“我不談信仰,我將用行動告訴你們,我的信仰是什麼”。是的,德蘭修女已用她的一生告訴我們,她信的是什麼。天空之所以廣闊,就在於它收容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大海之所以浩瀚,就在於它容納了每一朵浪花,無論其清濁。也許,我們這些在世俗的泥潭中掙扎的人,永遠也不能企望達到德蘭修女和她的追隨者一樣的境界,對德蘭修女,我們永遠只能遠遠地望其項背,但至少,我們可以學一學她的精神,在人間找到一種普及的信仰,用偉大的愛,做一些渺小的事。

這個世上,一切都會消亡,一切都會被淡忘,一切都會沉寂,唯有愛,生生不息,世代相傳,這是一位矮小瘦弱的婦人用她一生帶光的行走告訴我們的道理,這位老婦人就是受全球敬仰的德蘭修女。

所以,請別輕易說愛,愛是包容是理解更是一種責任。主說:“你是我所創造的,你是我的孩子。我永遠不會撇棄你。當你哭泣的時候,我憐憫你,我與你同哭泣。當你高興地高呼時,我與你同笑。當你泄氣時,我鼓勵你。當你跌倒時,我扶起你。當你疲憊時,我揹着你。我將與你同在直到最後的日子,並且我將永遠愛你”。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5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望着封面黑色背景中椅子上這個瘦小蒼老、皺紋縱橫、目光中露出幾絲擔憂的老太太,我不禁心中疑問:德蘭修女何許人也?

翻開書讀下去,我逐漸認識了德蘭修女,她傳奇而又偉大的一生在我的眼前變得清晰起來。德蘭修女1910年8月出生於馬其頓的斯科普里城,在1997年去世時已經87歲了。1979年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被譽爲繼1952年史懷澤博士獲得諾獎以來最沒有爭議的一位得獎者,也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無償捐錢給她,她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愛戴。然而,當她去世時,她全部的個人財產,就是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就衣服。掩卷沉思,我不禁對封面上這個瘦弱患有心臟病的老太太肅然起敬!

一、什麼是真正的“愛”

細觀她的一生,一切行爲皆緣於“愛”!她懷着非凡的愛,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個完全的奉獻者;是一個滿身光明毫無黑暗的人;一個那麼好的人,那麼善良、那麼仁慈、那麼哀憐那些卑微的苦難的生命的人。她就像一件上帝賞給我們這個世界的禮物,她又像一位先知被派到這個世界上來,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是什麼!她更用具體的行動,帶着愛的光芒在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把無限的愛帶給了他們——那些窮人中的窮人:病人、被遺棄的人、沒人關懷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內心飢餓的人——使他們被那美麗的'光芒所溫暖和照亮。

反思自己,我們的愛在哪裏?讓我們撕下僞裝的外衣剖析一下:我們內心有真正意義上的愛嗎?我們純粹地不計回報的愛過人嗎?甚至是對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隨着歲月的流逝和閱歷的增長,我們的心開始變得麻木,冷漠,封閉。開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們不願與人溝通,蝸居於一個個火柴盒似的斗室,我們寧願上網揮發激情抒發鬱悶也不願與人對面傾訴。我們不認識對門的鄰居,我們不關心別人過得好不好只關心自己的腰包。我們即使付出愛,也是需要有所回報的,當所付出的愛沒有回報,我們有了煩惱,我們抱怨,我們開始嘆息,我們開始心灰意冷。我們的愛帶有自私和功利性,就像對於學生,我們是發自內心的喜歡他們嗎?我們的付出真正是爲每個學生的發展着想的而不是考慮自己的考評名次績效工資職稱晉升嗎?其實,就像德蘭修女關心那些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一樣,愛不需要施捨,愛不需要炫耀,愛是善良從心底自然的流淌,愛是奉獻,愛是不計回報!愛讓這世界變得光亮溫暖!

二、生命是有價值和尊嚴的

讀這本書,我覺得她給我最重要的啓示是:生命是有價值和尊嚴的,尤其對窮人也一樣。她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於她在物質上如何幫助了窮人,而在於,她始終堅信,窮人也是有尊嚴的。所以要在窮人悽慘卑微的外殼內,尋找和發現他們的尊嚴。她說:飢餓的人所渴求的,不單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單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單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質豐富的人,也在切求愛、關心、接納與認同。德蘭修女會經常把耳朵附在貧苦人的嘴邊,聽他們傾訴什麼。

每個來到這個世界的生命都有尊嚴,都值得我們尊重!曾經當記者問“中國達人秀”冠軍斷臂鋼琴師劉偉最想對人們說點什麼的時候,他平靜的說:“我最想你們把我與正常人一樣看待!”是呀,他不希望人們用有色眼鏡看他,他不希望歧視,不希望憐憫,他只希望人們對自己的尊重!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全人的教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作爲教師,我想到了我們教室中有這樣或那樣缺點和毛病的問題生、學困生。是不是隻有犯錯時纔想起“特別關注”他們呢?我們學生一旦犯了錯誤,我們給了他們申辯的機會嗎?我們總是對優生喜愛有加,小心呵護他們的自尊,而對於差生,我們平等對待了嗎?是不是有時候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和心呢?我們是不是真正把自己和學生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而沒有凌駕於學生之上呢?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讓學生時刻有尊嚴感是教育的祕訣。他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的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愛學生,首先要表現爲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人格上的完全平等,不讓學生的自尊在任何情況下受到傷害。以老師對孩子的尊重來激起孩子們對所有的生命、知識和規律的尊重,這麼說:教育其實就是以尊重來教會尊重,有了尊重,萬物生靈纔會有真的和諧,育人當如此!

讀《德蘭修女傳》是對靈魂的一次洗禮,它像一把刷子,輕輕掃清我們心靈的污垢,幫我們使生命綻放得更有意義!讓我們一起向她說出我們的感謝和敬意吧,她用帶光行走的一生,把整個世界都放進愛裏,那麼現在,讓我們用崇敬和懷念把她偉大和高貴的靈魂放進我們的愛裏。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6

在閱讀德蘭修女傳時,剛開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當時覺得很奇怪啊以前都聽說是授予給政治人物,德蘭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麼會獲得這個獎項那?諾貝爾評選委員會的公報說:“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捨的姿態。”她的答辭是:“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領受,今天,我來接受這項獎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在讀完整篇文章時覺得德蘭嬤嬤確實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窮人,她把自己的愛播撒到了人類社會最底層的窮人,正像歌詞唱響的那樣—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德蘭嬤嬤用她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愛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德蘭嬤嬤;她創建的組織有四億多美金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員,還有數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工作者分佈在一百多個國家;她認識衆多的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鉅子,並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可是,她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僅有三套,且自己洗換;她只穿涼鞋沒有襪子……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爲自己、而只爲受苦受難的人活着。《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便是以潛心細膩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驚歎的一生,她是我們成長的榜樣。

德蘭嬤嬤出生在一戶普通的人家裏,但是在她小的時候就經常念這樣一首小詩:“要相信愛,無論你遇到了什麼,是仇恨,還是毀滅?是被拋棄,還是被掠奪?無論你遭遇到了什麼,都要相信:一切都會消逝,但愛會留下來。”,心中逐漸升起一個熾熱的願望:“我不能只爲自己活着,我要爲這個世界貢獻一點什麼。”一天早晨,當她在路邊看到一個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虛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窮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愛!於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創建了仁愛傳教修女會,先後建立起各種各樣的兒童之家、貧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計1000多所。哪裏有苦難,哪裏需要愛,她就出現在哪裏。

她曾這樣說過:“人們不講道理,理想錯謬,以自我爲中心,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你做善事,人們會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你所做的,總是會被別人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去做;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打擊,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你耗費多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你幫助他們時卻可能遭到攻擊,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卻可能被踢掉門牙,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獻給世界。”當讀到這段時,我非常的激動,因爲我認爲我們曾經爲愛所付出的所有代價都是值得的,就是應該不求回報的博愛。

貧窮是一個多麼刺耳的詞彙,它伴隨着人類的文明從遙遠的史前走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從來就沒有過爲了消除貧苦而奮鬥,但是德蘭嬤嬤給我們找到了一條新的消除貧困的道路,德蘭嬤嬤告誡我們人類缺少愛心,是導致世界貧窮的根本原因。而貧窮是我們拒絕與他人分享的結果。如果你懷着喜悅給予,你將會得到更多。一顆偉大的心來源於一顆燃燒着愛的心。快樂不須探尋;就在你我的身邊,若以愛待之,旋即得之。我們每個人成長在同一片藍天下,所以我們應該在愛中一起成長。把我們的愛心奉獻給身邊的每個人,去給予,直到成功。愛是沒有界限的,生命就在這裏。作文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7

在這個世界中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老人、孩子、窮人、殘疾人……然而,這個世界中的很多有能力幫助這些人的人們卻很漠然地任憑他們掙扎甚至死去,那些因爲殘疾被拋棄的嬰兒,一天天地潰爛下去,身體變得不完整,恐怖極了,於是沒有人敢去碰他們一下,甚至沒有人願意去看他們一下……

然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蘭修女所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卻把窮人視爲自己的兄弟姐妹,時時站在窮人的立場上,爲窮人着想。

1910年8月27日,在馬其頓的首都科普里城,戰爭過後,和平開始溫柔地擁抱這個美麗的小城市,就是這時,艾格莉絲。龔沙。包雅舒(就是日後舉世聞名的德蘭姆姆)誕生了。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龔沙從小就充滿了仁愛之心,一聽說印度加爾各達那樣的場景,就想要成爲修女過去幫忙。

18歲的龔沙真的成爲了一名修女,而且對世界有很大的影響的修女,來到了加爾各達,她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首先成立了收容所,每天到街上撿那些被老鼠、蒼蠅啃爛了的人,傷口中有蛆的人,充滿慈愛、帶着微笑爲他們清洗傷口,用愛握着他們的手,讓他們快樂安心地死去或者康復,接着她們開始幫助窮人中的窮人-被遺棄的孩子,再就是那些染上可怕的麻瘋病的病人和艾滋病病人。

這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是一種愛心,德蘭姆姆所擁有的這份愛心,這份感染力,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在她的帶動下,很多人開始效仿她,從開始的一人沒有,到一人,二人,三人……到1997年德蘭姆姆去世的時候,仁愛傳教修女會已在世界各地開辦了六百多所會院,分佈在127個國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別來自111個國家,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歐洲的貴族小姐。

德蘭姆姆和修女、修士們一直都和窮人保持着平等,一直都穿着價值不足一美元的長袍和涼鞋,從不穿襪子,甚至就在德蘭姆姆站在諾貝爾和平獎的領獎臺上時,依然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紗衣。

這個瘦小的德蘭姆姆,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帶來了一份龐大的溫暖,她從沒想過個人利益,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着4億多美元的資產,而當她去世時,只有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三件舊衣服……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8

我看見封面上安靜的照片,所以從書架上取了這本書。用一個下午通讀全文,感受到一種虔誠信仰的力量在閃耀!我看到她從一做起,然後做到一百,甚至更多。就這樣幫助一個又一個。對自己苛刻,對別人寬容。不允許自己去享受,過着最樸素的生活,做着她認爲樸素的事情,在別人眼中看來是不可思異的奇蹟。

李家同先生寫過〈讓高牆倒下吧〉我沒有讀過,但我知道這裏的高牆和修女年輕時經歷中的感受到的高牆是一樣的。我們生活在高牆裏,我們彷彿看不見高牆外的貧困。而他們和我們一樣,在上帝眼裏是一樣的。我們不是在幫助他們,我們是在幫助自己。我相信給予的力量是互相的,我相信很多時候迷失在制度和設備中的我們會忘記,陪伴的重要、愛的重要、祝福的重要。

太多的細節感動我,反覆回放,我甚至可以在腦海中勾勒出那樣的景象。關懷,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是帶着喜悅的陪伴。每天,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吻,得到擁抱。所有離去的人都被祝福。所有在那裏工作的修女和修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是安靜喜悅。他們是微笑着去做一切的工作。誠然,他們也有悲傷和難過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們祈禱,他們向上帝傾訴。所以他們有強大的力量,他們堅信一切會好起來的,但是並不是強求事實如意,並不抱怨。他們誠心誠意的付出。

“愛,直到成傷”這是德蘭修女平生講的最多的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會去愛別人,但沒有人像德蘭修女那樣愛得這麼深;愛得那麼執着,又愛得那麼快樂。

或許,這不算一本好的傳記,但通過這樣的書,至少讓我瞭解到這樣一個人,這樣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這樣的愛,這樣的大愛。我希望,我擁有安靜的喜悅的力量,並傳遞給每一個我愛的人。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9

剛剛讀完《德蘭修女傳》就發現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現在能深深的體會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個人的一個心境和做事風格。同時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當德蘭修女第一次去救一個人的時候,要知道那是一個非常非常髒的老人,滿身都是污垢,而且散發着難聞的氣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這樣的一個人,不僅需要愛心,更需要勇氣,意志和力量。但是德蘭修女做到了,爲窮人中的最貧困者服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僅僅有愛心和熱情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極大的耐心和無私的愛。

當今社會上的人們又是怎麼做的呢?當然了,我說的也不是絕對的,但是總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個老人摔倒了,現在輿論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來後直接賴着不走。首先第一時間的是拿一個機照拍了下來再去攙扶,還有的人視而不見很冷漠的就走了,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當然這也不乏爲有的老人的就是爲了這個摔跤而賺錢的。後來我覺得有句話說沒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覺得如果一個人沒有信仰更可怕。德蘭修女就是憑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後。她覺得所有的行爲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來實踐的。同時也認爲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個工具,每天努力做一點點小事兒就會離開。這種深厚的謙卑特別值得我們好好領會。在姆姆看來認識自己,也就意味着認識上帝,因而這種對自我的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心存謙卑。

當我看到姆姆離開我們的時候,我的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但是在姆姆看來,死亡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是生命的延續。

就這個話題,我們上個星期五讀書會的時候也討論過。當時說的就是有一本書上我看到說當人們去世的時候,這種物質痛大於生孩子的痛十倍。這時候,有一個同學就站出來說,請你不要把這種恐懼強加到我們身上。當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讓痛苦的感覺停留在身內。其實是我還有後半句的話還沒說完,當我們人生有信仰的時候就不會懼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說那樣的。

還有一段姆姆說的“你若要愛人,首先要愛你的家人,同樣你如要愛神,也要首先愛你的家人,通過愛你的家人來愛神,然後通過愛你的鄰人來愛神,家是你愛人的起點也是你愛神的起點。漣漪就是這樣擴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這樣開始的。”

這段文字對我也觸動很大。首先要愛我們自己,同時有能力在愛我們最親近的家人,鄰居和身邊的朋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我們再來愛衆生。這也是我需要踐行的路。

德蘭修女在愛中行走,就是這麼一個瘦小的女子卻做着這麼偉大的事情。她的事蹟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效仿。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10

首先我申明我沒有把這本書讀完。比較大的一個理由是作者文筆太生硬,可能是因爲作者參考資料大多爲英文,所以語言有歐化的感覺,讀起來不順。另一方面作者的語言過於幼稚,沒有人物傳記應有的生動性,幾乎是平鋪直敘,很難使人通過文字對德蘭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觸。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失敗的傳記。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沒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義而引發的不能理解德蘭對基督的愛是我沒有堅持把這本書讀完的另一個原因。看評論覺得大部分讀這本書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爲一個不信仰宗教的人來闡述我對這本書以及德蘭的一些看法。

誠然,作爲一個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強調德蘭對基督的愛會感到反感。所以“這本書是不是不適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來讀”這點存疑。我不認爲沒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時我也不認爲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裝而驕傲的事情。心懷慈悲,頭腦清明,不迷失於宗教也不迷失於無信仰,那有沒有神又有什麼重要。

讀這本書的初衷是爲了感受人文情懷,不過這本失敗的傳記傳達的人文情懷實在是令人難以感知。但是它引發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現代人的迷失。無法理解這本傳記應該可以看作現代人的迷失的一種表現形式。可能是因爲缺少對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體的信念,所以強烈的感情表達越來越少。缺乏虔誠而熾熱的愛導致現代人內心冷漠,勇氣短缺,又引發人們盲目地跟風追求物質成功。因而物質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爲人們競相追逐的目標。感觸很深的一句話是德蘭說的“現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蘭心中有愛,她愛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遠都明白自己爲何而出發,這一點令我十分欽佩。現代的很多人目標與信仰的合一(目標即信仰,例:以物質成功爲目標,且以物質成功(的人)爲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極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蘭的偉大在於她全身心的奉獻,這是一種我難以想象的無私。我曾想過這算不算是一種自我迷失,不過從她的所作所爲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頭腦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這種執着不僅沒有使她丟失自我,相反恰恰是這種執着使她拋開個人的羈絆,釋放自我,實現人生大愛。我覺得這是一種胸襟,是一種風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歸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衆多人迷失於物質的今天,談大善大美未免太過空泛。自我救贖是走近德蘭,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學會思考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過狂妄,太過自信,所以拋棄宗教,最終迷失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裏。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11

德蘭修女,又譯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從18歲到87歲去世,把一生獻給了窮人中的窮人。

看《德蘭修女傳》搞清楚了一個問題,愛與一般的慈善之間是有區別的。愛必須是面對面給予和服務,是親手去撫慰這一個和照料那一個,而不僅僅是一張支票,一張冰冷的沒有體溫的支票。

任何事,無不是從一個開始的。只有先對具體的這一個有意義,然後纔有可能對許多以至整體有意義。沒有開始的這一個,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許多個,以至於無限個,也就沒有整體。

我確實是個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會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臺,大家帶着高他一等的心態捐錢捐物,可憐他、憐憫他,我認爲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兩天,陪他說話,給他講講故事,聽他倒出心裏話,溫暖他的心。

一個本來貧窮的人,突然間因爲某個新聞報道而受到關注,獲得大量捐贈,就像一個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華遊艇,本來通過掙扎能學會游泳,在惡劣的環境中獲得陽光心態,成長爲紅高粱一樣健壯的勞動者,現在上了遊艇,好奇、自卑、不適應,甚至無法獲得平衡、進而心靈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蘭修女和她的教會所提倡的,對每個人微笑,擁抱他,就算一句話不說坐在他身邊陪伴他,爲他清洗傷口。她和她的修女們就是這樣一個一個救護窮人,不但在印度獲得了大量的追隨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無償捐錢給她,她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愛戴。

我們不必羨慕別人去鄉村支教,長期資助貧困生等等,我們就從身邊小事做起,你給小區裏的老人扶門了嗎,你對收垃圾的人說謝謝了嗎,你尊重交通協管員聽從他們的指揮了嗎,你和賣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嗎?讓你周圍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悅,給他們愛,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而做慈善,我覺得要非常慎重,沒有好的方式我寧可不做。

書中215頁,“家是愛的源泉,愛是一切美德的靈魂”。我們當中有一些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地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願者活動等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個作家把這種行爲稱作“遠程愛心”。如果你連身邊的人都不愛,你又怎麼可能真的愛遠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過是爲了成就一種個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會,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關懷,焦慮、疑惑、孤獨、寂寞,德蘭修女說這是貧窮的另外一種面貌。

能夠彼此相愛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貧困的人身上看到這份愛。他們愛自己的子女,愛自己的家庭,他們雖然貧乏,甚至一無所有,但他們卻是快樂的。所以她認爲家庭應該是愛的源泉,除非這個泉眼裏涌流出源源不絕的活水,否則我們無法保證我們的善心總不幹涸。

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爲了成就個人功名吧。一個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還高喊造福大衆,你可知他的真實面目了。

作者在127頁有句話,我覺得特別真實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們也許只能在這種巨大的苦難和同樣巨大的愛面前,驚訝地出神,除此之外,我們無法表述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

對於我這樣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讀這本書,看德蘭修女在愛中行走的這一生,我只能驚訝地出神,也無法表述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12

一口氣讀完了《徳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中間感動的數次落淚。之前也知道德蘭修女很偉大對她的事蹟從媒體報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這本傳記讓我詳細瞭解了她完全無我而平等愛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愛窮人、孤兒、被遺棄的人、麻*病人、艾滋病人……,這些人都是修女認爲的"窮人"

首先在加爾各達爲代表的印度因爲戰爭、饑荒和社會等級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他們食不果腹,缺衣無藥,生命時刻受到威脅,這些人在物質上無疑是絕對的窮人,但是即使是窮人他們也一樣有尊嚴渴望得到尊重,他們也一樣有愛。有一次,德蘭修女爲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聽說已經斷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驚奇的是,那個家庭餓女主人剛剛拿到米,就將米分成了兩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後,德蘭姆姆問她去了哪裏,她說:"他們也在捱餓。"原,她將自己剛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給了她那些捱餓的穆斯林鄰居。所以德蘭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的服務於貧困的人們,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

其次德蘭修女認爲貧窮的另一種面貌是這樣的:很多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的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願者活動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還有很多人,因爲渴求更多的個人成功或者更大的個人發展一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懷父母照顧子女結果導致家庭的遺憾,很多人實際上是生活在一種精神和心靈的深度貧困裏。心靈被焦慮、疑惑和巨大的虛無感所困擾,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現實社會人人都渴望成爲一個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爲一個窮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質財富上富足的時候我們又不自覺的製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窮人,所以想要成爲一個富足的人物質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奮鬥,精神和情感上我們需要被關愛也需要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從身邊人開始,如修女所說:我們如何愛窮人,如果我們不能首先愛自己的孩子,愛如果不是從家庭開始,我們如何保證他結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讀《德蘭修女傳》有感作文 篇13

20世紀,有一位讓世界爲之驚歎的人物,她就是《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中的主人公——德蘭嬤嬤,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怎樣寬容別人。

《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描寫了德蘭嬤嬤非常奇妙的一生:在還沒有成爲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爲一位幫助窮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後來成爲一名修女。36歲時,她聽到了神的旨意,讓她幫助全世界的窮人。兩年後,她獲得了羅馬教皇的許可。此後,她創辦了修道院。德蘭在各國奔走數十年,建立200多所兒童之家麻瘋病收容所等。她把愛撒向世界。

嬤嬤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很多大的公司鉅子給她捐錢,她卻用來全部捐給印度窮人。1997年,德蘭嬤嬤在仁愛修女會總部安然去世時,她走後所有的財產僅僅是三套衣服、一雙涼鞋還有一張耶穌受難圖。她把一切獻給了窮人。

德蘭嬤嬤使我懂得了,窮人也是有價值和尊嚴的。嬤嬤認爲,飢餓的人所懇求的,不單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單是衣服。他們更需要愛、關心、接納與認同。老年的德蘭嬤嬤長年爲心臟病所困,但她卻能以一顆殘缺的心去包容整個世界,她雖然不良於行,卻能夠跋涉千山萬水,走遍天涯海角。這是爲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她心中有愛,有大愛。

德蘭嬤嬤在演講中說:“當別人對我說,修女們並沒有開展一些偉大的工作,其實他們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會對她們說,就算她們透過這些事情只能幫助一個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讚頌德蘭嬤嬤的詩:

因爲有了她,這個世界感受到了母親般的愛。

因爲有了她,這個世界變得溫暖。

她是偉大的女性,她是偉大的母親,

她就是忒瑞莎嬤嬤。

德蘭嬤嬤將她想獻的,能獻的都獻給了世界。她爲了愛,耗盡了自己。她看上去那麼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卻充滿何等強大的的尊嚴與力量。

愛是最高超的道,愛超越一切,是各種美的的靈魂。其它的一切最終都會消失或終止,但愛會留下。《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啓迪。嬤嬤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訴我們:她用畢生的時間去愛窮人,讓人們懂得,窮人也應該被愛,被尊重。德蘭嬤嬤是一個能點亮你我心靈的人,我從她身上學到,我們需要接過她手中傳遞愛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別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