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2017年書香燕京主題徵文: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本文已影響 3.79W人 

導語:學校師生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下面是2017年書香燕京主題徵文:我愛中國傳統文化,歡迎參考。

2017年書香燕京主題徵文: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篇一:2017年書香燕京主題徵文: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是晚明戲曲家湯顯祖的四大劇作之一,也是他最膾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寫的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衝破約束,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認出是此女子便是那個曾在夢境中與他在牡丹亭畔幽會的女子。夜裏杜麗娘向柳生說出原委,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依暗示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成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墓地情況,柳生又不辭而別,就往臨安向杜寶告發柳生盜墓之罪。柳生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南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生受杜麗娘囑託,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反被囚禁。金兵退卻後,柳生高中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婚事,強迫女兒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纔得到和解。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灌輸封建禮教知書達理的思想。但殘酷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詩經·關雎》便惹動了麗孃的情思,她並不認爲這是宣傳什麼儒家禮教的作品。而認爲這就是一首戀愛詩,是一首撩動了無數少女春心的詩歌。而久困閨房的麗娘更是在家裏後花園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這說明了呆板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住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慾,從而更加揭露了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僞和殘酷。

雖然杜麗娘的行爲與當時社會有許多不符,但這並不影響作品的情節發展。作者也便是通過“大家閨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閨秀的行爲而來闡述作品的主題思想。

讀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麗娘的勇敢,堅持與真情所感動。一首“牆內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他們最初的邂逅。而後花園一夢之後,麗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現實中,杜麗娘與柳夢梅至始至終壓根就沒見過面,更別談什麼真愛了。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麗娘傷春而逝呢,難道就真的是那一個夢嗎?不,不是的。夢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劇的產生,但夢境緊緊是促成悲劇的一個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試想在如今 21世紀的我們有誰會因一個虛幻的春夢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見鍾情的機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別談什麼爲夢懷春而死了。而在杜麗娘那個年代,在那個真情被壓制,人性被束縛的年代,這或許不過就是一個再也尋常不過的事情罷了。

在古代,女子必須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經常就躲在自己的閨房中繡花練琴作畫。在出嫁之前見到的男人估計也就他父親,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麼偶然間突然見到一個與她沒有血緣關係的而後風度翩翩的男子,有幾個能不一見傾心的。而嚴酷的教條根本不允許這種私訂終身的事情發生。但往往物極必發,越加以束縛,就越能激發人性去挑戰。就說今天,男女平等,見到異性的機會多了,社會也開明瞭,很多人都能在尋尋覓覓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樂的生活。又怎會有那麼多拋棄家庭而私奔的悲劇呢。

所以說到底,就是封建禮教無情的壓抑了人性,造就了無數悲劇的產生。

再有的感觸就是杜麗娘的真情了。雖然僅僅是一夢之緣。但也無法澆滅心中那被烈火燃燒的情思。天逝之後,她衝破重重困難,終於見到了柳夢梅。而衝破這些困難那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與多麼堅定的毅力。都說愛情是有期限的。而麗娘當了三年的鬼魂,卻仍然對夢梅念念不忘,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圓夢。而現今又有多少異地情侶因忍受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而選擇分手,成爲陌路人。我想說的是在今天我們勇敢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同時,請不要輕易放手,愛情總是需要堅持的。

  篇二:2017年書香燕京主題徵文: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裏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麼?于丹說,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於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樑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後,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或許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嫋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爲它的背後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裏,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着勇敢,敢於爲愛情放棄生命,勇於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爲自由,爲信念奮鬥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於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爲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篇三:2017年書香燕京主題徵文: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所著的一部戲劇,通過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反映時代,映照興衰。在先聲中出場的古董先生曾言:“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說明了此書反映時代之真實。

《桃花扇》作爲四大名劇之一,除去其書的精彩超豔,在戲劇演繹中的改編創造也是讓其能傳播如此廣泛的原因。觀其書與戲的內容,大抵有以下區別:

第一, 兩者在排序不同。書中與戲中安排的故事情節排序有所不同。戲曲中的《桃花扇》的開幕便是楊龍友帶領侯方域去見李香君的情節,等同於書中第五齣“訪翠”與第六齣“眠香”的內容。並且運用插敘的手法,侯方域回憶原來在書中第三齣的“哄丁”——拒絕奸臣阮大鋮祭祀祖廟的情節,也突顯出“扇子清香”,引出桃花扇。這使戲劇編排簡單而流暢,不顯拖沓。

第二, 兩者在唱詞方面的不同。隨着時代的發展,同時也是爲了迎合更多的觀衆。戲劇中省略了大量的文言說詞,而是多了許多日常白話文的形式,讓觀衆明白,通俗易懂。

第三, 突出線索。與書中情節有所區別的是,戲劇中十分注重突出線索——桃花扇。並且注重線索與情節的聯繫與結合。如一開始,便作爲主角侯方域出場的重要道具,並且借問桃花扇價值,引出第三齣的“哄丁”情節,其次侯方域回鄉時,桃花扇作爲重要思戀侯方域的信物留在了李香君處,以此引出兩人天涯兩邊的對話。即便在最後,也是通過寫李香君不屈於權貴,不願改嫁,而撞柱留下的血跡而產生的桃花,點睛寫出桃花扇的命名緣由。

《桃花扇》在戲劇中爲昆區,乃本源南戲。在觀看其戲劇演出時,不時感到有趣動人之處。如在唱詞上,語調“一波三折”,不時能聽到粵語之音。讓人感到無限韻味。又如在人物塑造上也頗生趣味。如主角侯方域爲“白臉小生”,而奸角阮大鋮則是長鬚,濃重眼妝,讓人在目眩的演出場合中,一眼辨清人物,並認清忠奸。

無論是書中還是在戲劇中,《桃花扇》其完整波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仍然隨着時間的長河,經久不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