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通用28篇)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散文吧?廣義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韻和句式工整的文章體裁,與韻文、駢文相對。如何寫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家寶縫紉機散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通用28篇)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

週末,好友相聚,喝茶聊天,一姐妹說起她家曾有過縫紉機,我心頭泛起絲絲暖意,想起了我們家那臺被閒置好久的縫紉機。縫紉機轉動的聲音清脆美妙,時時在我耳畔縈響;縫紉機轉動的日子甜蜜美好,如一沓泛黃的老照片,又一次放電影似的一幀幀在我眼前鋪展。

我家的縫紉機是蝴蝶牌的,黑得錚亮的機頭上裝飾着黃色的蝴蝶圖案。坐在縫紉機前,輕踩踏板,曲柄帶動皮帶輪轉動,皮帶又帶動機頭飛旋,響起輕微的“嗡嗡”聲,此時機針也有節奏地上下跳動,“噠噠噠噠”,“噠噠噠噠”,清脆柔和的聲音猶如一支好聽的樂曲。或花或素的各色布料在針下流淌,針腳細密勻實。

縫紉機購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據說上海縫紉機廠用蝴蝶作爲牌子始於1966年,如若是真的,我家的縫紉機便是第一代蝴蝶牌了。當時的縫紉機可是緊俏物品,憑票購買,一票難求。年輕的父母結婚沒有買一件新衣,沒有置一桌酒席,兩人卻傾其所有,輾轉託人從遙遠的上海購得此臺縫紉機。我無法想象父母當年是怎樣的欣喜,卻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臺縫紉機是父母愛情的唯一信物,是我們家很長一段時間裏最值錢的物件。當年,我們家的小屋子裏經常會響起噠噠的縫紉聲,我小小的眼眸裏經常會看到父親或母親坐在縫紉機前勞作的身影。

我的父親異常聰慧,憑藉一本裁剪書便承擔了我們一家人所有的衣着。我和弟弟妹妹夏天穿的短衫短褲,冬天穿的棉衣罩衫,肩上背的書包,都是父親自己裁剪自己縫製的。每年過年,父親都會給我們做一套新衣,這在當時很不易。衣服一做好,父親就喊我們試穿,我或者弟弟妹妹穿上新衣,在父親面前站着,轉着,母親也停下手中的活計在旁邊看,一家人的臉上都笑開了花。七十年代末的一天,他看到縣城裏有女孩穿裙子,立即買了一塊綠色的花布,爲我和妹妹各做了一條,我和妹妹便成了小鎮上率先穿裙子的人,至今還記得當年的花裙子引來了多少羨慕的眼光啊!最能體現父親縫紉技藝的是他給自己做的一套中山裝。中山裝的領子口袋都很考究,穿在身上既要貼合身體的線條又要挺括大方,很有難度。父親先用卡紙剪出衣領和袋蓋的樣子,再放在衣料上裁剪。縫製時也是格外精心。衣服上身後,那個合身啊,絕對超過裁縫店裏的專業裁縫。父親的同事圍着他一邊細細觀看,一邊嘖嘖稱讚,有人當即要求父親也給他們做一套。

母親不會裁剪,但能熟練使用縫紉機。她會從街上買回大塊格子布縫牀單,父親裁剪好的布料她也會幫着縫成衣服,做鞋子時她會用縫紉機給鞋面滾邊,更多的時候她是幫我們補衣服。在那困難的年代,穿補丁衣服很尋常,我的小夥伴們的衣服上常常是一個窟窿又一個窟窿,而我和弟弟妹妹總是穿得整整齊齊,這得益於父母的勤勞,得益於家中有臺縫紉機。

父母對縫紉機珍愛有加,尤其是母親,每次使用後都會小心翼翼地收起,罩上她自己縫製的套子。她還經常給縫紉機加油潤滑,因此我家縫紉機的聲音總是那麼清脆柔和。有一次鄰居借用縫紉機,不小心把蓋板掉在地上,蓋板有點變形,放在機身上不再嚴絲合縫,母親心疼之極,不停嘮叨,雖然後來父親將變形處磨平了,也沒有讓母親的嘮叨立刻停止。八十年代,新人結婚時興“三轉一響”,三轉中就有縫紉機,縫紉機成了家家戶戶必備品。然而會使用縫紉機的新娘並不多,於是將縫紉機擱置一段時間後有人向母親求教了,母親欣然前往,手把手教人家使用。回來後總是不無自豪地誇我們家的縫紉機是老牌子的,比新機子好使。是啊,有母親的精心呵護,怎麼能不好使呢?

歲月悠悠,縫紉機噠噠的響。父母親坐在縫紉機前,他們手中的布料變換着花式,他們縫製的衣服變換着款式。他們用這臺縫紉機縫着生活的艱辛,縫着家庭的歡樂,也縫着明天的希望。縫紉機——父母愛情的信物,陪伴他們度過了一個個日出日落,同時見證他們心心相印、相互扶持着走過一個個春夏秋冬。

我從小就喜歡縫紉機的噠噠聲,經常在父母使用縫紉機的間隙跑過去,坐在凳子上胡亂踩踏踏板,往往是剛剛一踩,就聽到咔嚓一聲,線攪在一起了,針被絞斷了。奇怪的是母親並不惱,而是抽掉線拿掉針,放任我踩個夠。大一點的時候,我會在針下放一塊布條,在布條上踩出一條條筆直的線。上初中時,我看父親裁衣,居然也看懂了裁剪書。我工作不久,父親就因病離世了,失去經濟來源,家庭一下陷入困境。姑媽心疼我們,帶來了許多布料,我就拿起父親的裁剪書,在春節前用縫紉機給家人每人做了一條褲子。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做衣服。那年的春節對我們家來說異常寒冷,而我做的褲子在每個人心裏都添了一點暖意。後來,我自己也買了一本裁剪書,摸索着做了好幾件衣服。其中有一件花連衣裙,海軍服似的披肩,喇叭形的袖子,喇叭形的裙襬,胸前飾一蝴蝶結。這款式在八十年代是非常新潮的,穿到單位,同事們讚不絕口。

結婚後,我有了自己的家,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成品衣服款式新穎價格便宜,我就不再自己做衣服了。後來母親年紀大了,眼力不好,也不再使用縫紉機,縫紉機便被閒置起來。不過,母親還是會定期給縫紉機加油潤滑,定期讓縫紉機轉幾下。弟弟購置新房,不會使用縫紉機的弟弟和弟媳深知縫紉機對我們家的意義,扔掉了許多傢俱,卻毫不猶豫地將縫紉機搬進了新居。如今,縫紉機靜靜地立於弟弟的新居中,似一位老者,沉沉地睡着了。

這臺縫紉機在我們家整整半個世紀。當年,它悠悠轉動,縫製着歲月的芳醇;今日,它寂寂獨立,厚載着生命的柔情。

看中央臺《家有傳家寶》欄目,我常常會想,縫紉機不就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嗎?它身上有我父母互敬互愛的精神,有我家人團結和睦的精神,有我們家在困境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精神,這些精神應該代代傳承。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

奶奶在慢慢老去,愈發變得慈祥可愛,而她的那臺鏽跡斑斑的老式縫紉機,擺在屋子裏,夾在日漸現代化的傢俱當中,顯得那樣不協調。

今天,奶奶又戴上那副“上了年紀”的老花鏡,坐在縫紉機前,爲我縫補校服。只見奶奶一手扶着可以轉動的方向盤似的鐵輪子,一手把校服攤放在穿過線的針頭下面。輪子轉動的同時,奶奶的雙腳也在快速地蹬着踏板,縫紉機“嗒嗒嗒”地響起來,快樂地工作着。別看這臺縫紉機老了,工作起來,還是那麼自然、流暢。奶奶將身子斜趴在縫紉機的檯面上,雙手按住校服,不停地往針腳下面送着,又時不時地扶扶老花鏡,認真極了。

我滿臉好奇地詢問起縫紉機的年齡和由來,奶奶慢慢地摘掉老花鏡,笑着說:“這臺縫紉機比你爸,不對,比你大姑還大呢。縫紉機是在你大姑出生後買的,你大姑快五十了,算起來這臺縫紉機來咱家也差不多五十年了。”我繼續追問:“這臺縫紉機在哪買的啊?”“你大姑剛出生時,家裏窮。你爺爺就去城裏給人家當幫工掙錢,補貼家用。有一回,你爺爺看到主人家裏有兩臺縫紉機,便誠懇地對主人說:‘我家內人在家每天要下地幹活,還要照顧孩子,大人孩子的衣服沒時間做,爛了也沒時間縫補,您就把縫紉機賣給我一臺吧。’那家人念及你爺爺在他家幹得年頭多,人也實誠,便賣給了咱這一臺,花了你爺爺整整一個月的工錢呢。在那時,有臺縫紉機可了不得,半條街的人都到咱家借用縫紉機做衣服,補衣服。”說完,奶奶滿臉洋溢着自豪。我嫌棄地撅着嘴問奶奶:“奶奶,你看,這縫紉機都舊成什麼樣了,換新的算了。”“雖然這臺縫紉機舊了,有些生鏽了,可是它用起來順手,換新的我反倒不適應。再說,它跟了我幾十年了,就像我的孩子似的,哪個母親會狠心捨棄自己的孩子呢?給,你的校服縫好了。"奶奶意味深長地說。我拿着校服仔細地看了看,似乎看不到破洞的痕跡。奶奶的手還是那麼巧,縫紉機還是那麼管用。

我的心頭莫名襲來一股暖流,我覺得,那臺縫紉機老了,褪去了光鮮靚麗的外表,卻依然能夠縫補衣服;奶奶老了,沒有了年輕時的美麗容顏,卻仍然爲我們操勞着。我應該用心守護着奶奶,用心呵護着奶奶那臺老式的縫紉機。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3

我家的縫紉機是上世紀70年代末買的,距今已有40年了,上次回老家看望母親,見它像一個失寵的嬌子,靜靜地挺立在堂屋的一個角落裏。看到它,就想起了40年前我學習扎枕頭套的往事……

上世紀家鄉遭遇“75.8”特大洪水浩劫後,國家對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衣食住行更是雪中送炭,災區三年大變樣,不論是大集體還是個人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經濟積累。家庭有了富餘,年輕人結婚就開始流行“三轉一響”(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富餘的家庭也逐漸添置了這“三轉一響”。我家人口多,穿衣是個大問題,所以父母親節衣縮食,於1978年春購買了一臺“蜜蜂”牌縫紉機,它是一家人的寶貝,母親愛不釋手有空就學,我也是躍躍欲試。

那年我還不到20歲,對新事物接受十分渴望,聽說隔壁的發小已學會扎自己的一對枕頭套,還拿出來在我跟前炫耀,我說啥也不能落後,死磨爛纏母親讓我也扎對枕頭套試試。開始母親認爲我是個大男孩,學做衣服不好看,父親更是怕我把新機器搗弄壞了,不讓我學。越是反對我越扭,我就偷着學。結果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把一對枕頭套給紮好了,儘管針線走的不是太直,但是大樣上還蠻不錯的。我把它看成寶貝似的,一直珍藏到現在都沒捨得扔掉。每當看到它,我就不由地想起了當年的那段美好的往事。

提起這臺縫紉機,還有一段故事哩!我小舅劉來成和我同歲,比我結婚早得多。當年和小妗子定親,除了彩禮外,非要一臺新縫紉機不可,否則不嫁給小舅,剛發罷特大洪水不久,姥姥又過早病故,家中生活維持都緊緊巴巴的,哪裏再掏幾百塊錢買它呢?這可愁壞了姥爺和小舅。姥爺來我家一說這事,母親就和父親商量,把俺家剛買回不到兩個月的“蜜蜂牌”縫紉機擡給了小舅,成全了這門親事。後來小妗子得知真情後,看我們孩子多做衣困難,結婚後攢錢堅決要還我們,父母執意沒要,後來又買了一臺“蜜蜂牌”縫紉機,就是現在還存放的這臺。這臺縫紉機沒少給我家出力,不但母親,而且兩個妹妹和妻子也學會扎衣服了,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不必要的家庭開支。

到了1993年,我工作調動到了正陽縣,愛裁剪會做衣服的妻子也把家搬了過來,我們又買了一臺“飛人牌”縫紉機,成了她的專用工具。兩個孩子的衣服都是她來做,大人的衣服也有縫縫補補的時候。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小孩都買着穿,縫縫補補的任務便少了,很多人家的縫紉機都受到了冷遇,甚至長年累月閒置着。可是,在我家不同,會勤儉持家且心地善良的妻子沒有冷遇它,經常用它來扎衣服,縫縫補補,穿針引線,或給新褲腿鎖邊,或大衣改成小衣,或幫鄰居的小孩做嬰兒衣,或給同事的衣服修修補補,它總是閒不着。

縫紉機用久了不能使喚了,妻子總是閒不住,總想找臺縫紉機做活。這不,我們的五樓鄰居家有臺縫紉機,長年沒人使喚,妻子得知情況後總是到她家借用,鄰居說,乾脆你搬到你家,做衣服什麼的不再來回跑了,擱你家你使用更方便,我有需要去你家。妻子也不客氣,真的把它搬過來了。幾年來,妻子義務爲大家服務,耽誤時間不說,還陪進去不少的線、鈕釦、針、縫紉機油等,但妻子心甘情願,樂此不疲。每當完成一件縫縫補補,她心裏就像喝了蜜一樣甜。

縫紉機不但給妻子帶來了無比的樂趣,而且還成爲連接鄰居的情感紐帶。可以說,我們家的人緣,絕大部分是由這臺縫紉機一針一線連接起來的。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4

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我兒時的記憶裏,家裏就有一臺縫紉機。那時,村裏百餘戶人家,有縫紉機的很少。母親說,咱們家的縫紉機那可是全村最早的。

白天裏,母親要下地幹活,只有在夜晚,母親便坐在縫紉機前“噠噠噠”的縫着衣服。縫紉機很出活,做出的衣服針腳很細密,母親卻說,自從買了這臺縫紉機,把人都慣懶啦,不論有點什麼縫縫補補的活,都不想去用手縫,全賴在這臺縫紉機上啦。

我說,縫紉機做出來的衣服針腳細密,質量好,有了縫紉機誰還用手縫呀。母親不屑地說,手縫的衣服比縫紉機縫出的衣服還要好,針腳更細密。我說,這不可能。母親隨手指着牀上的枕套說,看看,這上面繡的牡丹花,是媽媽用絲線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縫紉機能有這樣的針腳嗎?當下,我便對母親的話信服無疑了。

母親很愛惜那臺縫紉機,每次做完衣服,都要對縫紉機的部件上油,然後將整個機體擦拭一遍,再用一塊布將縫紉機蓋起來。

那時候,記得我家的縫紉機幾乎沒閒過,經常有鄰居上門坐在那臺縫紉機前做衣服,母親都是很客氣地對前來做衣服的鄰居說:“用吧,機子閒着也是閒着。”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村裏幾乎家家都有了縫紉機。此時,新買了縫紉機的人家經常請母親教縫紉機的用法,母親每每回來說,咱家這臺上海牌縫紉機是老牌子,質量就是好,用了10多年了,比村裏人家剛買的縫紉機還好使,而且縫紉機至今嶄新嶄新的。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成品衣服很是便宜,做一件衣服的面料甚至和買一件成品衣服的價錢一致,而且買來的衣服樣式好,於是,農村已經很少有人再做衣服了,此時,母親也很少坐在縫紉機前做衣服了。

如今,家裏的縫紉機已閒置了約有三十年。每每探親回家,都看不到母親牀前的縫紉機。母親說,現在的人都買成品衣,還沒穿舊就買新衣,縫紉機早就沒有用場了,放在屋裏佔地方,就放在柴房裏了。

我去了柴房,看到那臺縫紉機的整個機身上捆綁着一張大大的塑料紙,塑料紙上卻滿是灰塵。這臺曾經做出過我童時全家六口人的穿穿戴戴的縫紉機,如今卻靜靜地躺在柴房裏,幾乎被人遺忘了。看着這臺縫紉機,我又回想起燈光下,母親坐在縫紉機前的身影。那“噠噠噠”的聲音是那麼的親切,在月光下,在微風中,纏綿悱惻,不絕如縷。那聲音,奏出了農家婦女縫衣足實的天倫之樂,也吟唱着農家婦女養家餬口和日夜操勞的艱辛與心酸。如今,這臺縫紉機早已被時代的步伐所淘汰,可母親依然保存着它。

前不久,我的上衣一個鈕釦掉了,讓妻子幫着釘上。妻子說,家裏哪有針和線,重買一件新的穿吧,誰家衣服穿到鈕釦掉了還釘上再穿。我的女兒今年十八了,不要說做針線,就連給針上穿條線都不會。想想母親當年的艱辛,我常常感嘆:“當今的女人呀,太幸福啦!”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5

我家有縫紉機啦!買縫紉機那天,全家樂得像過年。

至今不忘當年的情景:一個週六傍晚,在縣城機關工作的父親騎車回來休禮拜天(那時是單休)。聽街門吱呀一聲,我在土炕上拉開木櫺窗戶向外看,見父親推開街門進得庭院,車後座上摞捆着一大一小倆紙箱,我趕忙跳下炕穿鞋。一家人呼啦啦從屋裏衝到院子迎接爸爸;圍上去扶車解繩,有說有笑別提多快活。原來是買縫紉機啦!我圍着大紙箱轉來轉去,急着看箱上的圖文介紹。解下紙箱擡進屋,我和哥手忙腳亂地拆箱,按父親的吩咐急火火找來螺絲刀扳手鉗錘等工具,手扶機件一塊組裝,我邊裝邊摸來摸去愛不釋手、嘖嘖讚歎。一會兒裝完,開始輪換上機,試用嘗新……

父親先蹬空機示範,講腳踏位置、如何用力、怎麼個蹬法。我把紙箱的圖文看了又看、拔不下眼睛。首先上機的自然是母親。哪知道坐上去一蹬,根本踏不轉:哎!這怎麼了?可不是我弄壞的哈!母親有些驚異膽怯。原來,曲柄連桿機構正好趕在極限點卡住了,大家不懂、以爲壞了,還拱頭去看飛輪踏板;母親不是瞪得反轉;就是“死點”上憋住了;只好使悶勁蹬,或突然蹬動了,突突突像槍似地瘋轉、嚇人一跳;要麼皮帶蹬掉了,腳踏板大飛輪呼呼空轉……

接着,一家人挨個上機嘗新過癮,個個洋相百出既喜又怕卻很開心,小心翼翼怕損壞機器,把她當寶貝似地寵着。難免有時提心吊膽弄得一驚一乍,不時嘻嘻哈哈笑成一團。爸爸提醒,不要用太大力氣哈、那個細鐵棍(連桿)能蹬斷;小心機針扎手。

母親學縫紉機挺費力,在農村生活,從未摸過什麼機器,沒有機械操作基礎。爲了省線,還不捨得用,先以破布條條練習“空跑”。等真正用線縫紉試驗時又斷線;要麼上下線一緊一鬆;或線、布、針纏繞成一堆一團,解不開扯不掉;還老是撞針甚至斷針、教人膽戰心驚的。反正,開始階段不知費了多少講究。越生疏越是毛病百出、大小故障結伴兒一起跑來湊熱鬧、欺負人。開始還怕機針扎手,以前就聽說過,村裏有人縫紉時被機針扎透手指。接下來,母親有空就上機練習,終於學熟了。

縫紉機,簡直帶來了母親和姐姐第二次解放。有了縫紉機,要數母親和姐姐最高興,再也不用爲縫縫補補帶燈拉夜、出力遭罪了。有什麼針線活,掀開罩套坐到機前,噠噠噠一會兒工夫就得了。不僅快捷,縫得也好,針角均勻還平整。全家終於穿上機器縫的衣服。雖然母親的手工針線活做得漂亮,可還是不如機器“跑”得標準。

農家手工縫補舊衣裳、做新衣服多費勁哪!至今不忘,母親一年到頭,從來沒有閒散時候。除了洗衣做飯、雜亂家務事;其餘全部時間,幾乎都耗在縫補或新做服飾、被褥上。每天,忙完別的,母親便會翻箱倒櫃找出破衣爛衫、碎舊鞋襪、破布條條,攤在炕蓆上;盤腿坐上土炕,扯過線笸籮,開始縫補衣服鞋襪被褥;而藤條編織的大針線笸籮,總是放在土炕邊或牆角,天天都要用。母親把塊塊條條舊布料剪來切去、修補破衣爛衫。那時大多數衣服都是補丁摞補丁;有的地方補丁好幾層,又厚又硬。

母親最累的是,每年秋冬要爲全家人拆洗翻新棉襖、棉褲和被褥,還需做春節穿的新衣服。那個年代,還不興買成品衣裳,也沒有賣的;鄉下沒有私人裁縫鋪定製服裝;鎮上有,卻捨不得花這塊八毛的手工錢。我們姊妹四個加父母爺奶共八口,光是每人一套外衣就有16件新衣,畫線剪裁、手工縫製,每件就要不停地縫幾天,總共要一兩個月才能幹完;記得,母親引領着針線在布面上、蝸牛般一針一線爬行,帶燈熬夜黑白忙活在布衣經緯間、老牛似地耕耘跋涉。而今,縫紉機登門了,這一切迎刃而解。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6

說縫紉機解放了母親和姐姐,那是場面話。其實,現在想想,買縫紉機最開心、收益最大的也許根本不是母親,而是我——13歲正處於貪玩好奇年齡,沒有正經買來的玩具;從她進門那天起,一直是我的心愛之物,隨即成了我最好的玩具。她是我家的第一臺機器,還那麼大!故然,只要閒着,我就趕快上去蹬崴兩下過過癮。在當年那蠻荒閉塞的眼界裏,縫紉機周身一切都顯得那麼完美漂亮,好玩極了。特別是電鍍部分鋥光瓦亮。光是看着它就高興,好像那快樂是順着目光直接流到心裏。尤其頭些日子,有機會就靠過去圍着她轉悠,看過來望過去、瞅瞅這摸摸那。特別是小巧精美的梭子,玲瓏剔透特別好玩;還有精美的機針、壓腳、商標牌、彈簧夾、擺動臂,都叫我愛不釋手;我還喜歡倒線繞線,可以取下梭子盡興地欣賞把玩,雙腳發力倒線、兩手休息,悠然地看着兩個線輥飛速旋轉、緊張忙碌得不可開交,像兩個玩具,煞是有趣。

縫紉機臺板同樣令我喜愛,珠光寶氣、好看又好用。長這麼大可是從沒見過這麼光亮的塑面臺板;臉貼上去,還涼津津的,是暖心的涼而爽;湊近細瞅、溜光水滑,什麼材料這麼漂亮?特別是,不用時還可把機頭摺疊沉進機箱,把臺板變成一個桌面,太妙了,太有創意了。每天放學以後,幹完家務雜事、自留地或菜園農活,總願意在縫紉機臺板上寫作業;雖然背光陰暗,明明有三屜廚和小飯桌,偏要在縫紉機臺板上寫,就因爲喜歡;寫一會瞅瞅這摸摸那、左看右看看不夠,寫着作業心裏喜滋滋的;興致高了,寫作業也不覺得乏味;有縫紉機陪伴,枯燥的學習像遊戲似的意趣橫生、有滋有味。

其實,此前是見過縫紉機的,村裏已有一臺私人的。但那畢竟不是自己的,況且從來沒撈着碰過、摩挲;只是垂涎三尺地行過注目禮、遠遠地看人家用,心裏那份好奇與豔羨甭提了。現在,自家有了,有機會就想去摸摸,只要母親、姐姐不用,我就上機蹬瞪。那時的我們,可不像現在的孩子、什麼都見過!我的雙眼空空的、裏面沒有什麼東西,飢渴得像兩個低三下四身份卑微的“乞丐”,看見什麼都喜歡!

等到手練熟了,就急於“跑”東西,我可用她縫東西了。念大學和就業後,做了數不清的鞋墊、坐墊、其他用品,還有牀邊墊。本來這些都是媽或姐做,但我爲了練手、過癮,偏偏自己辦。後來我手修成“正果”了,其實縫得比姐姐、媽媽還強。媽和姐可誇我手兒好了!鞋墊基料是媽媽以漿糊裱糊的紙板破布“闕子”,外表包上破布縫成。就業後,住宿舍時大家經常穿着髒污的工作服坐牀邊閒聊,爲保持牀單褥子清潔,我專門跑了個牀沿墊布;沒有新好布料,就把廢棄的舊牀單剪下一截,轉圈縫包邊,在布面上縫出三個隸體空心大“您請坐”。

但是,等過了“保鮮期”以後,就忘了似的不再碰機器,稀罕夠了。用她時纔想起來。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7

縫紉機在今天早已不算什麼。可在那個年月,家庭買縫紉機卻是件大事;著名的家用——第一代“三大件”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是當時所有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目標!但不好買。首先沒錢,對一般農村家庭,全家七八口人撅腚扒胯吭哧幾年,除了吃穿,省吃儉用剩下的錢也買不了一臺100多元的縫紉機或自行車。即使有錢也買不到。計劃經濟時代,物質匱乏不說,什麼都得憑票;票兒稀缺得要命,像縫紉機、自行車等家庭高檔耐用品更得憑票供應。

記得爲買120元的青島牌,還是買130元左右的上海蝴蝶、蜜蜂牌或鑽石牌,父母反覆掂量討論半天;想買名牌又不捨得多花這10元錢。名牌可能會提高身份,而非名牌經濟實用實惠。最後只買了青島牌。可別少看這10元!10元錢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大致是一個農村家庭全年的零花錢。那時,農村整勞力累死累活幹一天才值一到兩毛錢,一年幹300天才30到60塊;工廠學徒工一月工資才約12至18元;一本連環畫五分錢,一塊糖一分錢;新鮮大鮁魚才四毛八一斤,一斤豬肉七毛八,後來提價才漲到七毛九;一件無袖棉背心,5到10元就可買斷。

至今不忘,村裏最窮的幾家,有的欠大隊接近1000元饑荒。大家就私下議論說,他家這輩子是還不上這些債務了。

過了些日子,街坊鄰居相處不錯的,有不少來蹭機做針線活兒,都是免費,母親從來沒有想過要什麼費用。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母親總是盡全力幫扶鄉親們。我家的縫紉機是村裏第二臺。前一臺也是家人在外工作的。

後來,縫紉機逐漸多起來,村裏把部分個人的縫紉機集中起來,成立村縫紉組,給一些報酬;爲村民或外村人縫補衣裳,酌情收費。既方便了村民,減輕家庭婦女手工縫製的辛苦,機主還有了一定的創收。村民只要捨得花幾毛錢,便可穿上機器縫的衣服。可謂多全齊美。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社也有了縫紉組,面向社會承接加工衣服。

現在想想,那應該算是鄉鎮企業的萌芽、先祖了。後來,公社還有了專業“被服廠”——當時還沒有膽量叫“服裝廠”;專門承接對外加工被褥和服裝;同時也製作各種服裝,供給一些商鋪、市場銷售。

村裏和公社的縫紉組,還專門買來電熨斗——那時候可是奢侈品!個人根本買不起或捨不得。熨燙的衣服,哎呀溜平溜平的,真是羨慕人啊!特別是姑娘們,更是趨之若鶩;那看熨斗的眼光,就像看着心愛的戀人!那時候大都是純棉料,新的還可以,洗一水後總是皺皺巴巴不像樣。電熨斗使舊衣服也能保持平整彌新,熨燙過的衣服格外好看、熨帖、漂亮,簡直像新的,穿身上感覺就是不一樣。

可惜,絕大多數人不捨得到公社縫紉組花錢縫衣服,爲了省塊八毛錢一件的手工。母親也是,雖然她不如裁縫鋪縫得更專業熟練,也沒有熨斗燙平;但是母親總有土辦法“擺平”,做好的衣服放在枕頭下面壓,或在被子垛下面;有時急用,母親織花邊時,疊好的衣服放在屁股下面,一晚上就壓平整了。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8

以後,逐漸地,各縣市區都有了自己的專業服裝廠,既可去量身訂做,亦可買現成的衣裳。他們的成品衣服擺上了各大百貨商場的櫃檯、貨架。自此,城鄉人民的服裝,才逐步走上正軌的流水線、工業化大生產。將人們的穿戴水平一下子提高几個檔次,帶來質的飛越。

這才幾年?彷彿就在昨天!從千百年來手工縫紉,到縫紉機、機械化大生產的劃時代進步,竟然一步穿越!真是巨人的步伐啊!

現在,社會迅猛發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有條件吃好穿好、穿戴更講究了。別說自己做衣服,費事受累還不一定做到好處;就算能做也不做了!到商店、市場什麼樣的衣服沒有?各樣質料、做工、花色、款式應有盡有,要啥有啥、挑着樣買;有錢了,誰不想輕鬆一下、享受優質舒適高雅的生活?有現成的衣服可買,又做得漂亮,誰還自己辛辛苦苦做衣服?

現在,縫紉機在農家,也幾乎淘汰了;使用的人很少,也就是個別人家。更不用說城市。家用縫紉機的逐漸邊緣化,從反面體現了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生活的提高、物質的富裕。她是與那個特定時代相伴的產物。像60歲就退休一樣,讓位給後來者、新生代。

縫紉機的面世,對城鄉家庭婦女而言,簡直稱得上是一次革命,一次服飾穿戴、生活的革命。一個巨大進步。用機器縫衣服,使廣大婦女大大減輕了繁重的縫縫補補、家務勞動強度,節省了時間體力,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縱向看,有了縫紉機,才漸次有了縫紉組、服裝廠。如果沒有她,我們至今也穿不上像樣的衣服。這對所有人,對整個民族、國家、世界,都是不可小視的大事情。甚至可以說,是縫紉機改變了人們的容顏、一部分外在形象,美化了人類,妝飾了世界;是她開闢了人類的一種新生活,奠定了一個穿着、服裝新時代,讓城鄉人民的生活上了一層新臺階!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9

初秋一過,父親今年就七十有一了。對於一個古稀之人,雖滿頭白髮,皺紋平添,但精神矍鑠,身體康健,用父親的話講:還經得住事!

小時候,父親家裏姊妹弟兄多,在五歲時,因患病引起眼痛,爺爺奶奶靠爲人縫製衣服養家餬口,迫於生計,父親眼痛的病情並沒引起他們的重視,錯過了及時送去醫治的時機,最終造成右眼球壞死萎縮,落下了終身的殘疾。小學還沒畢業就綴學在家,做了爺爺的關門弟子,也算是子承父業。雖父親文化低淺,但聰明好學,吃苦耐勞,身殘志堅,在18歲那年就完全接手了爺爺的縫紉店,真正開始了裁縫這個行業的營生。

父親憑藉嫺熟的裁縫手藝,得到了大家的口碑相傳,一年多光景時間,小店的生意日漸的興隆起來,“劉裁縫”在小鎮上也是小有名氣。一把尺子、一個熨斗、一把剪刀、一盒劃粉和一臺腳踏式上海飛人牌縫紉機就是父親當年營生的寫照。

計劃經濟年代,人們都是憑票供應買布找裁縫做衣服。那時的父親,爲趕製衣褲,常常“噠噠噠”的在縫紉機上挑燈夜戰,似乎總有使不完的勁。隨着市場經濟的到來,貿易自由,商品交易靈活,人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父親的裁縫店漸漸門庭冷落,幾個拜於父親門下的徒弟也都各自改行幹起了其他的營生。來做衣服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父親經常沉默不語,落寞的神情也許只有那臺陪伴了父親太多歲月殊榮的老舊縫紉機最能明白和了解他的心境。記得那時,給縫紉機加油、擦整是父親最樂此不疲的事,一臺老舊的縫紉機也因此而變得非常的光亮。

物是人非事事休,縫紉店艱難的維持到2000年,父親索性關掉了經營了大半輩子的裁縫店,時時都在哀嘆自己老不中用了。其實我知道父親的嘆息聲中,更多的是包含了做爲一個手藝人,兒女們都沒有跟他從事裁縫這個行業的無奈。

一次,一位鄰居大婆到父親那裏,訴苦說,自家的縫紉機長久沒用轉不動了,要縫補點什麼也不方便,想請父親過去幫忙看看。說到縫紉機,父親眼前一亮,二話沒說,到工具箱裏拿上扳手、螺絲刀就跟大婆去了她家。下午父親回到家時,不經意間,我看到他臉上洋溢起了久違的笑容。

一連好些天,父親到商店買回來好多鉗工才用的工器具,開始倒騰起他的縫紉機來,而且還拆起了他的“心肝寶貝”。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才明白,原來父親是在憑藉多年對縫紉機操作使用經驗,自學維修縫紉機。一張已經泛黃的縫紉機結構零件圖,也不知啥時候父親一直保管着,還用透明膠帶進行了粘貼。不停的對比,不斷的研究,那臺老舊的縫紉機是拆了又裝,裝了又拆,蹲在縫紉機機架上一埋頭就是一整天,銀髮下閃耀着汗珠,真有點老當益壯的氣派。

功夫不負有心人,上門找父親維修縫紉機的人多了起來。因爲在那個“三轉一響”的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縫紉機這個物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過來的人也都或多或少會點縫紉方面的手藝。雖時過境遷,但好多家裏也沒捨得把縫紉機扔掉,也算是留給那個不可磨滅的時代烙印過來的人心存的一點念想,現在偶爾用用它,也能給生活帶來便利。但因長久不使用,很多的縫紉機都不能正常使用了,要找人修理也沒有像維修家電那樣好找的修理師傅。

經過半年的維修經驗積累和實戰演練,一天,在飯桌上,父親說要走街串巷去專門維修縫紉機。母親、妹妹和我都極力反對,畢竟60多歲的人了,而且父親也有養老保險金,外面日曬雨淋、餐風露宿的,身處異地,萬一有一個什麼三長兩短,怎麼辦?父親說他身體硬朗不礙事,不光可以爲需要的人上門服務,而且還可以到處去走走、看看,就當是鍛鍊身體!

勸阻無用,一向固執的父親這次是鐵了心一樣的要堅持去做這個事,我們仨也奈何不過他。直到當我看到父親吃力的拉着那個自制的、裝滿了各類零配件、重達三、四十斤的鐵皮工具箱出門時,我才終於明白,父親這那是去鍛鍊身體!這分明是老父親難以割捨的縫紉機情結啊!

由於收費低廉,父親的縫紉機維修又是絕對的上門服務,大家遇到縫紉機方面的故障都喜歡讓父親看看,每次看到縫紉機修好後,那熟悉的“噠噠噠”的縫紉機的轉響,是父親最感到欣慰而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老式腳踏縫紉機的維修父親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了,漸漸的,電動式縫紉機開始多了起來,爲滿足大家的維修需求,父親就買來一臺舊的電動縫紉機,開始了對“新生物件”的熟悉。由於電動縫紉機的零件更加的微小精細,本就患有眼疾的父親就買來放大鏡進行揣摩、研究、查找和學習。最終,父親秉承着“萬變不離其宗”的想法,又“啃”下了電動縫紉機維修的這塊硬骨頭。

父親從63歲到今年71歲,風裏來雨裏去,八年的縫紉機維修歲月就這樣匆匆而過。川南的多個城市鄉村、大街小巷、鄉舍農家都留下了父親的身影,連樂山馬邊、雲南昭通等少數民族地區也印下了父親深深的足跡。記得父親有一次回家,很榮耀的跟我們說到,他在宜賓的一個小縣城裏爲人修縫紉機時,一個胸前掛着照相機的人爲他拍了照片錄了像,說是新聞記者,要記錄下老手藝人的影像。遺憾的是,他當時由於滿手的油膩,沒來得及看看自己上不上鏡。

隨着父親年歲的增大,我們也無數次地勸他放棄外出去維修縫紉機,可每每此時,父親總是笑呵呵的說道:我還經得住事!再幹幾年,八十歲了就“退休”!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堅韌,撫摸您地雙手,我摸到了艱辛……不知不覺您鬢角露了白髮,不聲不響您眼角上添了皺紋,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生活的苦澀有三分,您卻吃了十分,這輩子做你的兒女,我沒有做夠,央求您呀下輩子,還做我的父親……”對面樓窗裏隱隱傳來的一曲《父親》,使我幡然頓悟,作爲一個殘疾人,父親的堅強和不服輸的品格是留給我們做兒女最寶貴的財富,作爲一個一輩子做裁縫的手藝人,老父親是有一種怎樣浸入骨子裏的縫紉機情懷啊!

當又一次聽到父親在收拾行李和整理配件的聲響,當再一次看到父親拉着那個沉重的手拉車出發的背影,忍不住,我也潸然淚下……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0

那臺縫紉機是奶奶留下來的。

四角的漆已經磕落,露出了木頭本來的顏色。整個桌面也變作紅褐色,似荒野老樹的枯裂樹皮般毫無光澤。可是,我喜歡那種感覺。

只是依稀記得,小時候,奶奶總是坐在那臺縫紉機旁,“呼嗒——呼嗒——”的響聲一直伴在奶奶身邊。我的童年不一般,全是細線勾勒而成的。紅色的棉襖,花色的手套,藍色的襪子……我樣樣俱全。那些都是奶奶給我做的,至今想起,依然別樣溫馨。聽媽媽說,奶奶當初嫁進爺爺家時,爺爺家的條件還可以,可奶奶卻就是不肯想別人那樣,每天坐着打打麻將,磕磕瓜子,而是偏偏愛自己做些小玩意兒。於是奶奶總是坐縫紉機旁,弓着腰,腳在踏板上不停地晃動,奶奶說,買的東西再好也不如自己做的好,她還說,做人就要勤儉點兒。

後來,奶奶離世了,那臺縫紉機便留給了媽媽。

於是,媽媽也變得像個怪人似的。沒日沒夜地坐在縫紉機前,着了魔似的踏着縫紉機。爸爸經常說媽媽不可理喻,想要什麼去商店裏買來就可以了,幹嘛還要費那麼大勁兒自己去做。媽媽聽了直搖頭,說道:“該勤儉時就要勤儉,明明自己可以做好的東西,爲什麼還要花那個冤枉錢,況且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才合身,穿着舒服。”於是,我就經常會隔過窗簾,看母親坐在縫紉機前做各種各樣的東西,我的衣服,沙發墊子,當然還有一些奇怪的東西,例如水杯套,大布袋等,媽媽在縫紉機前的樣子像極了奶奶。

如今,我也長大了,媽媽經常教我如何使用縫紉機,如何用各種顏色的線去縫製各式各樣的布製品。坐在縫紉機上,我學着奶奶和媽媽的樣子,真的發現,這個過程原本並不辛勞,如果你投入進去的話,縫製衣服分明就是享受的過程。

這時,我才懂得,奶奶和媽媽爲何那麼喜歡坐在縫紉機前,其實,她們一針一線縫製的不僅僅是一件衣服,一個個工藝品,而是對家人的呵護與愛心。這臺縫紉機上,傳遞下來的,也不僅僅是一門手藝,而是我們家族乃至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勤儉和自立。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1

老物件總是能給人很多遐想的。看到它們,我總是會想起很多書裏面描寫的,老幾輩的時光。

在我剛開始記事的時候,我的腦海裏就一直存在着一臺老式的縫紉機。那是我奶奶從故鄉帶來的。某些日子的晚上,我奶奶用它修補衣物的時候,那臺縫紉機總“吱呀吱呀”地響。我老嫌它吵,所以小時候最不希望的就是那臺縫紉機開始運作。

直到有天上課的時候,老師突然提到縫紉機,我才訝異於同學們居然都覺得這件對於我來說並不罕見的物品這樣稀奇。

回到家之後,還沒顧着吃飯,我就直奔奶奶的房間,把蒙在縫紉機上的沾了一層灰的布掀下來,仔細地打量了它一番。奶奶對於我的做法又驚又喜,忍不住追問我:“怎麼了,今天對它這麼感興趣?難得。”我於是開始追問關於這臺縫紉機的故事。奶奶搬了兩張板凳,坐下,娓娓道來。

她說,這臺縫紉機從幾十年前就伴隨着她了。以前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臺,因爲以前的人質樸,也窮,衣服或者其他什麼東西有破損,基本上就由縫紉機來負責修理,直至連縫紉機也無法修補好了,才換新的。所以在以前,縫紉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很重要的。

以前奶奶供養我爸爸和姑媽上學的時候很晚才下班,所以每次他們的書包或者衣服破了,奶奶都要耗到深夜爲他們修補。那一針一線,除了重新修補好的缺口以外,也應該包含奶奶對他們深切的,不易被髮掘的愛吧。

她還說,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年輕人衣服換得太快,縫紉機已經派不上什麼用場了。特別是這幾年,連縫紉機上的布都已經聚了厚厚的灰塵。

我懂她的意思。奶奶應該很懷念那個用縫紉機修補衣物的時光,很懷念那時候質樸的人兒。從那以後,我再也不嫌縫紉機吵了,甚至還想看看它是怎樣運作的,它卻再也沒上場了。

這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句話:“在以前,人們東西壞了只想着修,而現在,只想着換。”如今想起來,我思考着一個問題:在時代變遷,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有什麼原本珍貴的東西是不是被一併丟掉了呢?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2

在我家的客房裏,有一臺老式縫紉機,它是我奶奶年輕時買的。後來爸媽結了婚,奶奶就讓我們搬回家用。

這臺縫紉機是黑色的,上面有兩個方正燙金大字:蝴蝶。現在想來,媽媽的卻說過那是蝴蝶牌的。

這臺縫紉機的一邊有一個圓盤狀的輪子。另一邊是長狀的,說不清的一塊鐵。大概是保養的好,從未生鏽過。底座是一塊黑鐵,正好有一個機子那麼寬,那麼長。

下面的臺子是實木的,雖然用了幾十年了,但它仍然像新的一樣,一塊大木板下一一個實木小盒,用來放針線,機子是踩踏式的,所以側面掛着一個白色的,裝機油的小盒。

在我小時候,媽媽還年輕,常忙碌於縫紉機前,機子保養的也很好。媽媽經常用它給我縫補衣裳,小時候我淘氣。衣服經常被我弄破。媽媽便在夜晚拿起我的衣服,放在機子下,一根針下畫出流暢的線條。過不了多久,那條長長的口子就被縫補地完好無損的。完全看不出來它原來破過。搬着縫紉機“咔嚓——咔嚓”的聲音。不知怎麼,我竟然睡着了。

機子雖然耐用,但偶爾也需要上油的。媽媽愛護縫紉機就像對待一個剛出生的嬰孩,她時常會拿着一個白色塑料小壺,上面尖尖的,卻也能滴出油來。她捏着小壺,細緻的網螺絲釘裏滴上機油。以免不讓它卡住。滴出了一滴機油。有急忙退回來,不讓它漏油,細緻地滴完約莫十五分鐘。

然而,長大後。我喜歡手工,需縫之處也多,便央求母親教我使用縫紉機,因爲手縫太麻煩了。媽媽圈上一筒黑線,幫我穿好針線,又讓我坐在凳子上,我拿着一塊布放在針尖下。媽媽手把手教我轉動那個大大的輪子。用腳慢慢踩踏那塊鐵板細針一下一上一下。極速的工作着。媽媽這一套動作也渾然天成。一塊方正的布立即被縫上了,媽媽不知從哪拿出剪刀,遞給我。我笨拙地把線剪斷。望着一塊雖不漂亮的布,生出了強烈的自豪感。

這臺三十六歲的縫紉機給我帶來了無數快樂時光,雖然現在我和媽媽都不常使用它,也有點落灰了。但它依然在家中的那個角落裏散發出了它獨有的光芒。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3

“噠噠噠……”暑假的午後,總能在外婆家聽到這有節奏的聲音,一聽到這聲音,我就知道外婆又開始做衣服啦。

我的外婆是個裁縫,在外婆家的客廳角落裏放着一臺老式的縫紉機,它黑色的機身上鑲着金色的圖案,機座的臺板光亮亮的,雖然好些地方都掉漆了,還經常罷工,但外婆仍把它當成了寶貝,每次用完都小心翼翼擦拭乾淨,用布把它罩起來,從不允許我們碰。

說起這臺縫紉機的來歷,那可是比我媽媽年齡都大哦。據外婆說,她年輕時因爲家裏窮,上不起學,我的太外婆就送她去學縫紉,希望有個一技之長好養家餬口。外婆手藝學成後,家裏就東挪西湊給她買了這臺縫紉機。從此後這臺縫紉機就跟着外婆走街串戶幫鄉親們做衣服賺錢了。在生了我媽媽兄妹後,這臺縫紉機更是派上了大用途。今天這個孩子的衣服膝蓋破了個洞,明天那個孩子褲管壞了口子,深更半夜總能看見外婆在燈下縫補衣服的場景。

外婆有一雙巧手。記得我上幼兒園有一次活動,學校要求大家穿上自己發明的衣服走t臺,這可難壞了我。外婆知道後,二話不說,馬上開工。一天後一件衣服就完工了,墨綠的真絲軟緞短袖,胸前綴了幾朵多種顏色花布拼成的花朵做裝飾。別提多好看了!毫無疑問,這次的活動我大出風頭。殊不知,這件衣服是外婆一晚不眠不休的勞動成果,大出風頭的背後承載着外婆對我多歲無私的愛啊。

現在家裏的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外婆再辛苦做衣服賺錢了,外公勸外婆將這臺縫紉機賣掉,或者換臺自動的縫紉機。但外婆始終不答應。在外婆的心中,它就像是一頭和外婆並肩作戰的老馬,不戰鬥到最後一刻不放棄。

如今,年老的縫紉機依舊發揮着它的價值,周圍的鄰居誰家的衣服需要補了、釦子需要釘了總會去找外婆,而外婆也會當成頭等大事來完成。當聽到別人道謝時,她總會非常地滿足。我知道外婆已將她對他人的愛融在了這一針一線裏,再也分不開了。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4

噠噠,噠噠。記憶中有那麼一種聲音,掠過記憶浪潮的翻涌,深深地在心裏紮了根。

那是一架縫紉機發出的`聲響,斷斷續續,磕磕巴巴,像是缺了牙的老人嘴裏吐出的囈語。不過,它確實是家中唯數不多的老物件之一。

小時候的畫面,總少不了它。愜意的午後,陽光變幻成細碎的金子鋪滿桌面,也伏在縫紉機頭,纏在細細的棉線上。奶奶臉上掛着一幅厚重的老花鏡,仍眯着眼操控機器,嘴巴一張一合,哼出宛轉的粵劇。

噠噠,噠噠。

我躲在門後看耀眼的紅棉線翻飛交織,想這許是奶奶爲我添的新棉衣,心裏竊喜。屋內的奶奶仍在勞動,她踩動踏板,一排排棉線整齊地滑下,啪噠!細細的花體針應聲而落,針頭咬着棉線,鑽進錦緞,留下微不可見的痕跡。奶奶在縫紉機前一坐就是一個下午,累了,就揉揉酸脹的眼睛,捶捶發麻的小腿。我在縫紉機前一看就是一個下午,眼前浮光掠影,彩布繁碎。交疊間,我的思緒回到衣櫃深處躺着的那件棉衣。

我出生在涼風習習的秋天。聽說,奶奶就是用這件棉襖迎接我的降生。憶起那柔軟的觸感和暖和的溫度,幸福,近在咫尺。無數次想象奶奶坐在縫紉機前,一個又一個下午過去,織就了那件棉衣。

我已有許多這樣的棉衣。顏色多是奶奶喜歡的喜慶紅色,密密的針腳凝聚着奶奶的心血,綻放的牡丹映着奶奶綻放的笑容。

隨着時間的遷移,縫紉機富有韻律的噠噠聲變成蒼老而沙啞的嘎吱聲,卻仍是我耳中的佳音,是我入夢14年的搖籃曲!

奶奶踏着吱吱聲慢慢變老,我聽着噠噠聲慢慢長大。縫紉機也和奶奶一樣,被歲月折磨得發出痛苦的呻吟,四肢貼着重重的鏽跡。

新衣物源源不斷的製出,老人和老物件卻不停的磨損。她們相互擁抱,恐懼自己會不會被時光遺忘。我把臉貼在奶奶手上的老繭和老物件的鐵鏽上,還能感覺到曾經的光滑與活力,我想告訴她們,不會的。

耳畔響起:嘎吱,嘎吱。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5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破碎琉璃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題記

小時候,每年冬日,外婆總會守在縫紉機旁爲我們製作保暖衣保暖。我們兄弟姊妹們就圍在她身邊,靜靜的看着。窗外,是雪和刺骨的寒風,家裏卻像火爐一樣,很暖和——那大概是童年裏最溫暖美好的生活回憶。

黑色的縫紉機上鑲嵌着金色的花紋,一些部位經不起歲月的折磨已經褪了漆。然而外婆還是依舊會在每年夏天做出一套綿綢睡衣,冬天則是保暖衣,年復一年,無限循環的,從老家寄來深圳。每一件都是外婆的最佳作品,線縫得又密又直,很牢固。那一根根線連接着對我的牽掛。相隔遙遠,情未斷過。她在那頭,盼望着我的到來;我在這頭,等待回去的日子。

偶然有一次機會能回去,我掀開灰舊的布罩,驚醒了年邁的縫紉機,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看看它怎麼縫製衣服的,我踩動踏板,轉動輪子…“嘶”我的手上冒出了一滴“紅豆”還好針戳得不深……即使這樣,還是止不住我對縫紉機的好奇。我想要身臨其境的感受一下外婆爲我做衣服的場景。

那個縫紉機,在上世紀80年代外婆就在使用,媽媽和姨媽們的衣服都靠它……拂去記憶的塵埃,一個穿越了長輩童年和我們的童年的縫紉機深深地印刻在兩代人的腦海中。即使褪去它當年鑲嵌的印跡,它依舊是如夢一般,那麼神奇;如夢一般,那麼讓人魂牽。

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忙碌,在與朋友一起逛街娛樂中閒暇,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一天又一天,開始慢慢的遺忘着以前的生活。忘記了老家,忘記了那些人的盼望和惦記,忘記了家鄉的味道,傳統和手藝。直到我們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纔會懷念。

現在,這架縫紉機還在我的眼前,該是多幸運,它不僅是一門傳統手藝的延續,是一抹最溫暖的回憶,還是連接我們三代人彼此間獨有的成長之物。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6

外婆家的角落裏有一張樣式奇怪的桌子,上面連着一臺不知幹什麼用的黑色機器。幼年時,我常常好奇地觸摸這張怪桌子。外婆告訴我,那是我們家的一個“傳家寶“縫紉機。

慢慢地,在我好奇的詢問中,我逐漸知道了縫紉機越來越多的故事。

這臺縫紉機連接着外婆的青春年華。五十多年前縫紉機跟着外婆一起嫁到我外公家,是外婆最貴重的嫁妝,更是外婆的驕傲。外婆告訴我說:“在以前物資匱乏的年代,縫紉機就是家裏的寶,誰家有這樣一臺機器是令人羨慕的,哪個姑娘會使用縫紉機更是一種光榮。”

不過,在阿姨和媽媽們的描述中,這樣令外婆自豪的本領,也是外婆的辛勞。媽媽告訴我說:“白天,外婆和你外公頂着烈日下地幹活。深夜,外婆就在昏黃的燈光下給別人做衣服,補貼家用。就這樣,外婆用這個小小的縫紉機供養了媽媽三姐妹唸書讀大學。”可以說,縫紉機的“噠噠”聲貫穿了媽媽她們的童年。

聽着外婆和媽媽的話,我突然覺得,這臺縫紉機也更連接着外婆勤勞的一生,它更像外婆的親密朋友。

記得有一次,外婆坐在縫紉機前面興致盎然地問我:“你想看看它怎麼用嗎?”我點點頭。外婆拿起一塊布,用剪刀裁剪幾處。接着,給縫紉機穿線,用手推輪,一前一後地踩着踏板過了一會兒,一條整齊的邊線就縫好了。我在外婆的指點下,依樣畫葫蘆地學着,可是手和腳怎麼也配合不好,最後踩出來的縫紉線歪歪扭扭的,像一條小蚯蚓。

聽了外婆和縫紉機的故事,學習了怎樣踩縫紉機,我深深地覺得過去的生活真是不容易。縫紉機曾經物盡其用,只是隨着社會的發展悄悄地退出生活的大舞臺,但有它的獨特性能,是一段歷史的記憶。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祖國變化的日新月異。是啊,小小的縫紉機見證着過去艱苦的日子,見證着祖國的繁榮富強。生活在幸福富裕年代裏的我們,真應該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心懷感恩,努力奮進。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7

噠噠噠噠噠...這是奶奶的縫紉機發出的甜美聲音。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最喜歡這種聲音。

縫紉機的聲音來自這座破舊的灰色平房。我趴在桌子上,撐起我胖乎乎的臉頰。我的眼皮看起來像奶奶的動作。隨着縫紉機有節奏的聲音,我一步一步地走。這樣的聲音模糊了歲月,顯然是懷念。

奶奶又小又瘦,在笨重的縫紉機前更顯得無足輕重。但是奶奶並不像她看起來那麼虛弱。靈活的操作使縫紉機看起來更像一隻馴服的老虎。但我認爲他們更像是一對朋友。

每天下午,縫紉機的咔嗒聲都會縈繞在每個角落。簡單的音符就像情人跳華爾茲,減緩空氣體的流動,感覺像呼吸甜蜜和幸福。奶奶又粗又細的手指繞過白色的羊毛,她的腳像蹺蹺板一樣上下移動。奶奶笑了笑,偶爾擡起頭看着我困了。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只感覺到我面前的文字在跳動。現在我想起來了,我陶醉了。

午後的陽光透過手指間的縫隙,輕輕地照射進來,像輕輕的撫摸,讓人想起過去的溫暖。耳邊突然響起噠噠噠噠噠噠噠噠。我不知道這串陽光是不是提醒了張將軍的記憶,還是記憶讓這陽光像昨天一樣溫柔溫暖。就在一瞬間,就像呼吸了以前的甜蜜和快樂空的氣體。我的眼皮減輕了重量,閉上了眼睛。我小時候睡得很香。在夢裏,又是那個瘦老頭,在他的眼角留下了淚水。

搬到新房子時,我的母親和叔叔也問我的祖母是否想保留那臺積滿灰塵的縫紉機。奶奶笑了笑,把指尖滑過縫紉機上的黑布,淡淡地說:“不,不要讓這件垃圾破壞你的新時尚。他老了,我也是

事實上,有這樣一個聲音在敦促我們成長,有這樣一個聲音在見證時間。縫紉機舊了,奶奶也老了。失去榮耀讓人感到惆悵和悲傷。我不敢估計祖母能和我在一起的時間,只知道她頭上的白髮已經數不清了。縫紉機的聲音仍然像催眠曲一樣縈繞不去,但是我在夢裏看到它已經有多久了?

無論我經歷了多長時間,無論我在哪裏,我都不會忘記我祖母的縫紉機,那臺和我一起長大的縫紉機。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8

姥姥的屋裏,擺放着一臺陳舊的縫紉機。雖然縫紉機黃色的面板已經有幾處破損,面板下部鐵的支架和輪子的油漆也脫落了,但是,縫紉機的機身還完好無損,黝黑髮亮的機身,上面還有着許許多多的金色圖案。這臺舊縫紉機可是姥姥的寶貝,她經常給縫紉機擦擦灰塵、打打機油。

聽姥姥說,這臺縫紉機可是有歷史了,在姥姥家都三十多年了。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村還很落後,有一臺縫紉機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而且當時的農村縫紉機並沒有普及,所以,在一般商店很難買到。那時候,姥爺常年在東北做工,攢了好長時間的錢,從東北花了一百五十多元買了一臺標準牌的縫紉機,郵寄回山東。一百五十多元,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都快趕上姥爺半年的工錢了。

那個年代,在農村買到現成的衣服很困難的,於是,姥姥經常買布料自己給家人做衣服。媽媽說那時候家裏有了縫紉機,她是最開心的,以前穿的衣服都是用針線縫的,做的衣服的款式比較單一,有了縫紉機的幫助,做出來的衣服既漂亮又結實。每當媽媽穿着姥姥做的新衣服,周圍的小朋友都非常羨慕她,媽媽總是十分自豪的說:“這是我媽媽用縫紉機做的衣服。”

姥姥用縫紉機做的衣服在他們村裏出了名,姥姥又是個熱心腸,請姥姥做衣服的特別多,經常有人上門拜託做衣服,姥姥再忙再累也沒有推脫過,尤其春節,請姥姥給做新衣裳就更多了。於是,姥姥便常常在白天忙活春節要準備的東西,夜深人靜時,便用縫紉機做衣服。她總是靈巧的將一大塊塊布料剪成各種形狀的布塊,用縫紉機做成一套套漂亮的衣服。

如今,生活好了,都穿買的衣服了,姥姥很少做衣服了,但這臺老縫紉機還在發光發熱呢!“噔噔噔……”姥姥在做什麼了,是在給我做鞋墊呢,用棉布做的鞋墊透氣性好,特別能“治療”我這個大汗腳。看着姥姥腳踏着踏板有節奏的運行 “老古董”縫紉機,那“噔噔噔”聲彷彿在講述它的一個個“豐功偉績”。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19

每個家庭都有個“傳家寶”,我家也不例外。它可是個“老古董”呢!它就是那個奶奶用了四十多年的縫紉機。它是奶奶的嫁妝,跟着它大半輩子,奶奶把它當做一個親人。

奶奶以前在紡織廠工作,對縫紉機瞭如指掌。到現在,縫縫補補的事也不在話下。家裏的衣服破了,褲腳太長了,都用不着去店裏修補,交給奶奶就行了。奶奶踩着縫紉機,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又省錢又省事。

我是奶奶的“常客”,因爲我的衣褲需要修補的最多。一次,學校發校服,不知怎麼搞的,我的那套特別大,尤其是褲子。肥得能裝下兩隻水桶,褲腳直垂到地面,走起路來一不小心就會踩着。褲腰也鬆極了,總是往下跑,這褲子根本沒法穿。我正鬱悶着,奶奶笑着說:“這褲子怎麼穿?我來幫你改一改。”

奶奶走進了她的縫紉機。燈下,那太雖老舊但被擦得乾乾淨淨的縫紉機散發着淡淡的光澤。雖然是“老古董”,但它在主人的精心呵護下並沒有“蒼老”的痕跡。

奶奶右腳踩着踏板,右手轉動滾輪。縫紉機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彷彿爲它的主人獻上一首歡樂的樂曲。奶奶把寬大的褲管一邊向裏摺進去,用手壓住一端,一邊踩着踏板,一邊將褲子拉向自己,一會兒的功夫,褲管小了一寸;奶奶又將褲腳向裏翻進去五釐米,用左手按緊,放在縫紉機上,隨着“咔嚓咔嚓”的響聲,褲子也變短了;奶奶最後把褲腰帶拆下,穿上一根皮筋,伴着“咔嚓咔嚓”的聲音,褲腰也變小了。不過二十分鐘,一件合身的褲子閃亮登場……

燈光下,奶奶的白髮反射出道道銀光,額頭上的皺紋也一條條被放大。可是我卻覺得她未老去,依舊那麼年輕,那麼能幹。身旁的縫紉機也彷彿依舊是四十年前那嶄新的模樣。他們如同一對親密的老友,一起生活,相互陪伴。

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一直被保留下來的東西,是那樣珍貴,那樣獨一無二。因爲人們對它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如同奶奶的那臺“古董”縫紉機。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0

最近,奶奶正在用縫紉機做鞋墊,她每天都守着縫紉機,“咣噹咣噹”地忙碌着。看她熟練地“踩”着縫紉機,我好羨慕。

晚飯後,爺爺奶奶都出去遛彎了。我迫不及待地坐在縫紉機旁,腳踩在踏板上,也學着奶奶的樣子“咣噹咣噹”地忙碌起來。看着縫紉機“聽話”的轉動,我不禁興奮地喊媽媽過來。

“哈哈,還高興呢?你沒看到縫紉機在倒着轉嗎?”媽媽笑彎了腰。我趕忙停了下來,驚訝地問道:“不會吧?要不給我塊布料試試?”。沒想到媽媽同意了。

在媽媽的指點下,我開始穿針引線,然後又把一塊紅布條放到縫紉機的壓腳下,想到馬上就要進入“實戰”階段,我的心不免有點緊張,“沒事的,開始吧”媽媽鼓勵我。我點點頭,使勁踩踏起來,沒想到,那個紅布條就是不聽話,一會前行,一會後退,就是不聽我指揮,後來乾脆“生氣了”,竟然站在原地不動彈。縫紉機也開始罷工,無論怎麼使勁踩踏,它就是不轉動。

“快別踩了,肯定是卡線了”媽媽一邊說,一邊開始動手修理起來,這時我發現在壓腳下有一個“機關”,媽媽把它拉開,我就能看到裏面的好多小配件,被卡的線就藏在那裏面。媽媽把一個叫“梭芯”的零件拿出來,讓我看了看裏面的底線軸,然後重新安裝好。

“好了,咱先不引線,你就這樣空着練習踩踏吧?”媽媽很耐心。

我點點頭,重新就坐,開始了“無線”練習。隨着“咣噹咣噹”的音樂聲,我漸入佳境,我彷彿在踏着節拍起舞,又彷彿在騎着單車狂奔,那種感覺,真爽!不到一個小時,縫紉機就在我的不斷挑戰下“聽話”地正轉起來。

從此後,我迷上了縫紉機,迷上了那種踩着踏板“上上下下”的感覺。

我想,這樣堅持下去,不久的將來,我肯定能學會真正地縫紉技術,到那時,如果您需要幫忙的話,歡迎過來找我哦!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1

吱呀吱呀,是縫紉機在歌唱……

——題記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曾經的縫紉機,被擺放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是一種富裕的象徵。如今的縫紉機,被遺棄在家中的角落,是對過去的緬懷。

那消失的織布聲,讓我頗爲遺憾。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母親對縫紉機的情愫。記得是在一次出遊探親,我們拜訪了一個小織衣廠,十幾臺縫紉機在吱呀吱呀的響着。線兒飛快的跑到了衣服上去,所有的工人都在聚精會神的織着手中的衣服,像在雕刻一件精美的雕塑。這時候的母親眸中發着亮,飛快的走到一部空餘的縫紉機前,開始細細的大量着,在徵求許可後,投入了織衣的樂趣中。

這時候的母親,認真細緻地用手推動着布料,似是將心中的柔情都融進了這塊布料裏。母親嫺熟地踩着踏板,固定在一個節奏上,不忙不亂,鎮定自如。吱呀聲不間斷的傳入耳中,串成了一曲恬靜的歌謠。

當母親意猶未盡的停止了“工作”後,我問母親爲何如此癡迷。母親只是笑笑,說:“我回想到了年輕時在工廠裏織衣的時光,再次看見縫紉機便想看看當年的手藝還在不在。”這時的母親臉上洋溢着驕傲的神情,許是母親又回到了年輕時的縫紉機旁了吧。

如今的縫紉機慢慢的消失在了時光中,近乎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無幾了。但這縫紉機卻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生活。我能想象到一羣帶着袖套的女孩,坐在大大的製衣廠裏,不停地轉着縫紉機,踩着踏板,在吱呀聲中,一天開始一天結束……

縫紉機的聲音,仍在那一代女孩的心中播放着。縫紉機的消失,卻也多少讓她們心中有些不捨。

窗外的陽光撒在了家中的鏽跡斑斑的縫紉機上,佈滿着灰塵,無人問津。它安安靜靜的被擺放在角落中,詮釋着時光的痕跡。縫紉機被女孩們收進了心裏,將那青春時光也一併鐫刻在心裏。縫紉機沒有消失,它承載了時光,推動了未來……

縫紉機依然活在人們的心中,生如夏花,盡情綻放。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2

好了,推薦也推薦完了。進入我們今天談論的正題吧。《縫紉機樂隊》這部電影,其實是我覺得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逆襲,因爲我一直都不怎麼看好大鵬導演的作品,沒想到這一次他交了一份滿分的答卷,讓我覺得有些驚奇。看來,人都是會成長的,不能老是用一種獨特的眼光去看待別人。

《縫紉機樂隊》這部電影講的不是什麼大故事,裏面的故事很簡單,也很普通,沒有太多的好奇。所以《縫紉機樂隊》這部電影的票房很慘淡,不過它在我心目中,還是很好的,畢竟我認爲一部好電影,不需要票房來證明什麼,最重要的還是觀衆心裏怎麼想的。可能是《縫紉機樂隊》這名字沒取好,導致讓觀衆覺得與音樂有關,所以對它的期待很低。又或者《縫紉機樂隊》的受衆範圍很小,導致沒有多少人觀看。總之,很多因素都是導致電影票房低的原因,完全不必太在意票房。

這次大鵬很聰明,從一些小人物入手。故事很平淡,夾雜着成長,夾雜着笑點,也夾雜着心酸。從這部電影裏,我看見了許多人性的解讀。其實這個世界也不過三派人。一派以理想爲主,他們整天談論着自己的理想,卻忘記自己的現實,所以到頭來滿盤皆輸。而一派以現實爲主,他們整天談論着自己的現實,卻忘記自己的理想,到頭來雖然失去了心中的熱情,卻擁有了生活。但還有另一派,他們擁有這現實和理想,他們到頭來獲得的是最好的自己。而《縫紉機樂隊》也正是從這一角度來展開故事的。

在電影裏,有許多人物對碰的時候。同時讓我覺得很驚豔的是,電影對小人物的塑造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讓我覺得這些人物都會很真實,沒有失去本真。這也是大鵬的進步之處了吧。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要現實和理想裏徘徊着,猶豫着,選擇着。但是我們卻始終也挑選不出最好的答案。如果你真是這樣的,那麼就別選擇了,乾脆全部一起拿下。爲什麼要現實不要理想?爲什麼要理想不要現實?不好意思,我都要。也許,只有我們真正做到現實與理想並存,我們纔會更加明白人生的奧義吧。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3

在家裏的陽臺上,放着一臺蝴蝶牌縫紉機。它身上鏽跡斑斑,好幾處已經開裂,雖然被置於不起眼的角落,但我仍舊覺得和我們家現代化的陳設極不協調。好幾次,爸爸都要把他當成廢銅爛鐵處理掉,但媽媽總是堅持保留它。媽媽說,這臺縫紉機能夠讓她想起過去的歲月,童年的生活。

聽媽媽說,這臺縫紉機是外公外婆在40年前結婚時買的。爲了買到它,外公外婆省吃儉用了一年時間。這可不是說着玩的,那個時侯,錢賺得很少,資源又十分缺乏,連買糧食都有糧票限制,更別說是縫紉機了。

儘管只是一臺縫紉機,可在當時卻能派上大用場呢。那時候,家裏有縫紉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哪家人要辦喜事,必不可少的“一機”就有縫紉機,若沒有,大家都會覺得缺了點什麼,很沒面子。於是,我家的縫紉機還“出使”過很多新婚家庭,讓他們在結婚當天擺門面,扎“臺型”。因此這臺縫紉機可謂風光一時啊!

媽媽對我說,她小時候,商店不象現在這樣鱗次櫛比,買件衣服要從浦東跑到浦西,那時既沒有大橋也沒有隧道,過江都要靠輪船擺渡,很不方便,遇上天公不作美,輪渡還會停航。而且,當時普通家庭收入都很少,衣服大都靠自己買布料做。媽媽和舅舅過年時穿的新衣服,都是這臺縫紉機幫的忙。當新衣服穿破舊了,也得靠縫紉機來修補。

現在我們的生活可就大不一樣了:無論大商店還是小地攤,各式各樣的衣物琳琅滿目,看着讓人眼花繚亂,無論浦東浦西,都能買到既便宜又實惠的東西,相當便利。當然,即使衣服破了,也不再縫縫補補了,買件新的就行了。從此,那臺曾經風光一時的縫紉機也就被擱置在陽臺的一角,僅當作一張桌子來使用。

現在,媽媽還時常會輕輕地摩挲縫紉機的表面,像撫摸一個孩子一樣。在媽媽的心裏,這颱風華不再的縫紉機帶給她的記憶是難以忘懷的,過去幾十年的歲月,已經被刻在縫紉機的身上。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4

福建農村老家有一臺縫紉機,聽奶奶說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她結婚時的嫁妝,陪伴了她幾十年,難怪奶奶一直都十分珍惜這臺縫紉機,捨不得丟棄。

那臺縫紉機,經過四十年的風風雨雨,檯面已經有些破舊不堪,好些皮已經翹起來了,兩條腿也已鏽跡斑斑,踏板經過了歲月的磨難,也已經傷痕累累,上面鋪着一層厚厚的鐵鏽,皮帶也已破破爛爛。

雖然縫紉機現在已經舊了,但在四十多年前,可是奶奶最愛的寶貝。那時候的鄉下,物資缺乏,市場上賣的衣服很少,衣服只能自己買布來做。我奶奶心靈手巧,爸爸、姑姑幾兄妹的衣服都是奶奶用這臺縫紉機縫製的。奶奶白天下地幹農活,縫縫補補的活都得留到晚上做,所以每到晚上,昏暗的燈光下,奶奶都得在縫紉機邊忙碌着。有些鄰居見奶奶的衣服做得好,也買來布,請奶奶幫忙做,奶奶也不怕苦,很開心地爲大家幫忙。聽奶奶說,那時候村裏的潮流還是她一手創造的,奶奶說這話的時候一臉自豪。

後來日子慢慢好起來了,集市上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衣服,奶奶也不用那麼辛苦自己縫製衣服了,但縫紉機奶奶依舊捨不得扔。記得有一年過年回家,頑皮的我把褲子摔破了。奶奶立刻把褲子拿走,摔破的地方用縫紉機縫得工工整整、密密實實,一點破洞痕跡也看不出來。看到褲子完好如初,我立馬破涕爲笑,奶奶在一旁說:還好有縫紉機,簡單的修修補補可以用一下,要不然好好的褲子破了一點小洞,丟掉多可惜呀!小小的我可能聽懂了奶奶的話,也不再嫌棄這臺舊舊的縫紉機了。

這次國慶回老家,又見到了縫紉機,靜靜地擺放在一樓寬敞明亮的儲物間。四十多年來,這臺縫紉機見證了我們家的變化,由以前的貼身使用,一天也離不開,到現在的擱置不用。如果縫紉機有思想,想必也很開心,這麼繁榮穩定的新農村,可以安享晚年啦!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5

我老家居住在遼西農村,過去由於貧窮,父母唯一的家產是,我爺爺傳承下來的兩間半平房。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家人口達到七人,我們姊妹五個,我是老大,共同居住在一間房中。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是第一個娶妻的。結婚時父母騰出了另一間房,經過簡單的收拾,讓我們兩口子居住,真正享受到了二人世界的溫馨與快樂!但好景不長,我二弟與我相隔兩歲,也到了娶妻的年齡,這就使我們一家人,僅有的兩間半房更加緊張了。按照過去農村的老習慣,老二娶妻結婚後,先成家的老大必須搬出去,騰出的房子給老二娶妻住。這樣,我就於一九八二年,攜妻帶子搬出這個大家庭,獨立生活去了。

在搬家之前,不論大家庭多麼富有與貧窮,分家的程序是不可缺少的。由於我們家庭人口較多,父親是一位人民教師,工資低薄。母親在生產隊勞動,收入也是寥寥無幾,入不敷出,只能艱難度日,家中也沒積攢啥財物,仍然是清貧如洗。因此,我們分家也特別簡單,分家時,我父母怕子女們日後因財產分配不均,相互間產生矛盾,找來了家族長輩做見證,說是分家,其實我就是淨身出戶。記得分家時,父母分給我20斤玉米麪,20斤高粱米,一瓶豆油,以及鍋碗瓢盆等生活必須品。就打發我們租房另過了。

光陰荏苒,我們的小家庭也隨着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變化,經過我們的努力拼搏,分家後沒幾年時間,我們在農村蓋起了三間磚瓦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有家的感覺,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高興的無以倫比。一九九四年,我因工作需要,調到鐵嶺市工作,又買了三室一廳的樓房,過着現代化的城市生活,過去貧窮的日子,經過我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已不見蹤影,早年我分家分來的物品,也逐漸消耗殆盡。只有兩件東西至今我還保留着,這兩個物件不是瑪瑙翡翠,不是文物珍寶,更不是金銀首飾,而是人們生活必須用的餐具,一個是烤瓷帶花的大鐵盤,一個是烤瓷帶花的小鐵碗。而且盤和碗的局部邊緣都碰掉漆了,透有鏽跡,這兩樣東西也不值錢,也不美觀,也沒有收藏價值,按常理早就應該扔掉了,但我還保留着,因爲我把它視爲“傳家寶”。保留的目的就是做個留念,見證過去生活的艱辛,日後讓孩子們瞭解過去的生活艱難與辛苦,教育孩子在享受現在美好生活的同時,不要忘掉過去。

隨着生活的不斷提高,各種生活廚具都現代化了,鍋、碗、瓢、盆、碗、碟、勺等也都新穎、美觀、漂亮,稍有一點瑕疵就淘汰掉了。孩子們每當看見這兩個盤和碗,都勸我扔掉,並說:“家中來客吃飯時多掉架,都啥年代了,還使這破盤破碗。多讓人笑話”。我對孩子們說:“盤和碗雖然破舊,但盛滿美味佳餚,吃起來照樣香,在漂亮的盤和碗,盛滿清淡菜餚,吃起來也是沒有香味。這盤和碗過去盛着的是辛酸苦辣,現在盛着的是幸福甜蜜”。孩子們聽後也都無語,再也不嫌棄這兩個盤和碗。同時也知曉了這兩個物件的來歷。破舊的盤和碗,雖然與現在優美的餐具共同使用不般配,但我家幾乎經常用,特別是家庭聚會時,更不可缺少。每當我們和孩子們看到這兩個物件,就想起現在的好生活來之不易。

我家分來的這兩個盤和碗,已保留了三十多年,它就像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勿忘過去,珍惜現在,生活富了也要勤儉節約,不要浪費。我家做飯不論麪食和米飯,做菜不論葷菜和素菜,能吃多少就做多少,夠吃就行,偶爾剩下的飯菜也不扔掉,留下頓繼續吃。我時時用“鋤禾日當午,汗滴皆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來警世自己,並教育孩子們,懂得農民種田的不易。我們一家人穿戴也不講究,幾乎沒有一件高檔服裝,我感覺普通服裝穿在身上,只要乾淨合體就行,不失風采也是一種自然美。我愛人也非常理解我的心情,自己從來沒買過金銀首飾,和高檔化妝品,也沒穿過高檔皮草,一直過着清貧而又樸素的日子。曾有人說:“女人要對自己下手狠一點,現在不打扮,以後老了想打扮也就晚了”。我愛人聽後也就是泰然自若,不和任何人攀比。

生活好了,家庭富了,我們一定要格外珍惜,“忘掉過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家分來的兩個餐具盤和碗,就是我家的“傳家寶”,我要永久的傳承下去,教育後代永遠不要忘記過去,繼承和發揚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6

我父親摔了一跤的那天晚上,正值臘月二十九,公元1997年2月6日。救護車第一次前來接人的時候,我母親仍不肯讓他進醫院。她的說法是:“沒那麼嚴重,不過就是喝醉了、一攤泥了,睡一覺趕明天就好了。”父親則眼角含着淚,對她說:“蘭英!我對不起你。”這是我40年來第一次聽他喊她的名字,且語氣間頗有訣別的意思。

我央求他盡力動彈一下手指頭和腳指頭,即使如此輕微的動作,於他而言亦猶扛千鈞鼎。他轉過頭來對我說:“我大概是要死了。可也想不起要跟你交代些什麼,你說糟糕不糟糕。”此後直到救護車第二度前來,他只能骨碌碌轉動着眼珠子。我看見那兩泡淚水逐漸乾涸在魚尾紋之間,偶爾閃映一點燈光,終至全然泯滅。他始終沒想起該交代我些什麼話。之後不多一會兒,我們在闃暗的、間歇掠來紅色頂燈光影的救護車裏諦聽着警示笛和沿街夾道的爆竹聲響。我看他一眼,與他四目相接,他立刻避開了——好像避開一束嚴峻且帶有懲治意味的目光——瑟瑟縮縮地、說:“我還在想,可就是想不起來,你說糟糕不糟糕!”

假設自己的生命已如燃燭之末,即將隨時結束、寂滅,這是我父親病後的一個總的思考輪廓。他隨時努力想着,該如何把他承襲自老祖宗的生命智慧、生活體驗或者生存之道,用最精要的語言傳達給我。每一次不是欲言又止,就是詞不達意。彷彿他這一生所體悟的真理無論怎麼凝縮、提煉,都無法以一篇演講或幾句偈語予以囊括概論。最後,我想他是放棄了。他在入院的第六天開始交代我如何辨識他使用了十幾年的一本小冊子。裏頭盡是些單字密碼和數字,如“啓”“荊”春”“86022115070”……春字是我,啓字當然是我父親在內地時用的名字,荊,荊人、拙荊,妻也——顯然是我母親。數字則包括日期、存款賬號、存單流水號碼、保險箱密碼、箱號、金額等。我翻看幾頁,半猜測、半推理,可以說已經瞭然於胸了,但是我寧可讓他口傳一遍又一遍,因爲醫生們認爲這樣可以幫助他用腦。終於他交代得煩了,嘆口氣,說:“我們家幾代管賬的腦子都好,這是家傳的,怎麼到你就不靈了呢?怪哉怪哉!”

從那一刻起,除了教會我如何運用寬減額、扣除額,如何申報所得稅之外,他再也沒提起過要交代什麼事情。我時常靜靜地坐在病房牀頭的那張沙發上,看幾眼窗外正努力吐芽放蕊的樹枝和花苞,默想過去40年來我對這老人的生命有過多少墾掘和理解,當我再轉回頭望見他閉目愁思的時候,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到:我從來沒有真正試圖深入他那個“家傳的好腦子”裏一探究竟,即使有,加起來也不會比一片葉子、一瓣花短促的風中生命長多少——現在我在用加減法了!

我對這樣突如其來的、延續、承襲生命的迫切需要及其頓悟過程始終未能真正洞悉與瞭解。但是太多這樣的事例似乎不停地在勸說我,其中最簡單、也最尋常的一個說法是:“讓你爸爸抱個孫子。他一高興,說不定就站起來了。”我沒有立刻那樣做。因爲我還在遲疑、彷徨、迷惑。延續、承襲一縷即使艱難穿越百萬年的命脈,也該在撫慰逝者或治療生者之外,擁有它自己的“荒謬卻莊嚴的意義”吧。此一意義設若是這新生命所自有,又何必由我來賦予呢?即使由我賦予,我又如何可以認爲這意義是真理、是天經地義呢?

那天晚上,當月光還沒有涉足窗前之際,夜色己全然淹覆病房。父親沉沉睡着。當月光完全輾過病房之後,我父親驚醒過來。我替他翻了個身,見他仍不安穩,只好隨口編派點話逗他——我是一半正經、一半玩笑地問着:

“你看我是先讓你抱個孫子呢,還是先寫一本關於你的書?”

老人睜開兩眼,看着我,又垂下臉埋在枕頭裏,悶聲說道:“我看啊——你還是先幫我把尿袋倒一傢伙吧!”

在那一瞬間,對那樣一具病體而言,最確鑿不移的真理、最值得重視的天經地義,既非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亦非書於簡帛藏之名山公諸後世,而是當下鼓脹的膀胱。質言之,沒有任何事、物、言語是其他事、物、言語的真理和天經地義。它只是它自己的。也無論承襲、延續了什麼,每一個生命必然是它自己的終結, 是它自己的最後一人,這恐怕正是它荒謬卻莊嚴的部分。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7

這幾日,央視開展的“家風是什麼”活動在引發了羣衆強烈的共鳴與支持,在對活動的關注和了解中,我獲益良多,尤其是更加懂得了“傳承”的深刻內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這句如今已廣爲人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樹立高尚品德、正確認識世界的前提和基礎,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而好的家風家教也正是在世世代代的口傳心授中得以傳承和延續,家風家教也因此承載了一個家族的繁榮和發展。

江南第一世家“吳越錢氏”是江浙乃至全國赫赫有名的名門望族,錢氏家訓中的那句名揚天下的“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早已在人們口中廣爲流傳,正是這句“謀利天下”的祖訓激勵着錢氏後人永不止步地奮鬥和前進。錢學森、錢鍾書、錢三強……數百年間,從這個傳承千年的偉大家族走出的科學、文化巨匠不勝枚舉,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錢氏後人都沒有放棄自己內心的信仰和堅守,他們用各自的方式完成着自己對這個家族和我們這個民族的不變承諾。

縱觀中華古今,《國語》、《論語》、《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典籍和家教典範之中無不彰顯出家風、家教和家訓的精神,而一個家族也正是在這種綿延不絕精神的指引下枝繁葉茂、走向輝煌。

良好的家風和傳統指引着一個家族的前進方向,而對於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而言,文明和信仰的一脈相承則決定着這個民族成敗興亡,然而我們有幸的是,創造了燦爛歷史的前人爲我們留下了永不竭盡的文化寶藏。三千年前文王演《周易》,翻開了天人合一、陰陽和諧這樣代表着華夏文明的燦爛篇章;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諸子賢哲在批判與交鋒使如今的我們擁有了結合着自由、仁愛、公正、和平的獨到思想;宋代程朱理學的開創,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強調我們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勉勵我們發憤圖強;正是有了無數先賢們的薪火相傳,我們才能真切感知到一種叫做“文化”的力量。如今,我們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興盛與蓬勃期待着我們每一個人給予它更多關注的目光,保護好我們的自己的精神財富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它更好地繼承和發揚。

悠久的歷史和豐富文化將和諧、進取、理智注入了我們每個人的思想,伴隨着我們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在向着更加燦爛文明邁進的今天,我們又怎會忘記常掛嘴邊那句“飲水思源”的老話,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團隊乃至一個民族,都是承載着歷史與希望,向着未來揚帆遠航。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篇28

老趙出生在曲藝世家,老趙的兒子小趙是個大學生,他不甘心只是在村裏唱戲,他選擇了到城市裏當一個小白領。老趙的孫子趙陽他爹小趙不一樣他喜歡唱戲,老趙打心底疼這個孫子。老趙唱了一輩子的老生在村子裏頗有名氣,但真正讓他出名的還是他家那隻祖傳的青花瓷茶壺。

有一年,老趙正在村口用那隻青花瓷茶壺喝茶,正巧碰上了一位下鄉考察的鑑寶專家,鑑寶專家細看了之後,一拍腦袋說道:“呦!這可真是一個寶貝!”於是鑑寶專家立馬對老召開出了一百萬的價格,要買下這個茶壺。可是老趙說什麼都不同意,鑑寶專家來遊說了好幾回都沒有結果,只好作罷。村裏人都不理解老趙,都說他是個倔脾氣。

一天,老趙那在城裏工作的兒子小趙突然回來了,身邊還帶了一個人。只見小趙對身邊這個人畢恭畢敬的,一直說着恭維的話:“孫領導,您慢點,來來坐這個座位。”邊說着還邊用袖子擦着椅面,一臉的諂媚相,老趙在一旁看着兒子的一舉一動,不悅的皺了皺眉頭。

這時小趙拉着老趙來到了裏屋,對老趙說:“爸,我們孫領導聽說了我們家傳家寶的事,他想品鑑品鑑,我看他好像很喜歡的樣子,我想……要不然就送給他吧。”老趙一聽更是怒火攻心,一拍桌子從椅子上跳了起來,開口罵道:“你這個敗家子,傳家寶是隨隨便便可以送人的嗎?他姓孫還是你姓孫啊,我看你更像他的孫子!”小趙聽了他爸爸的一番話也氣不打一處來,說道:“我容易嗎?那個孫局長可是局裏的一把手,如果討好了他我晉升的前途可就一片坦蕩了。我是你的兒子,你捨得讓我一輩子都碌碌無爲嗎?”老套聽了小趙的一席話,沉默了半響纔開口說道:“唉,我老趙雖說是個唱戲的,倒也過的富足,一輩子沒求過什麼人,都是靠本事吃飯,可誰叫你是我的兒子呢!你拿去吧!”說完老趙又不捨地摸了摸茶壺,一咬牙一跺腳轉過身去,眼不見心不煩。小趙見自己爸爸同意了終於破涕而笑,捧着茶壺快步走出了裏屋準備送禮。

確定自己的兒子出門後,老趙又趴在門縫上觀察兒子的一舉一動,只見小趙一直對那個孫領導點頭哈腰、端茶送水、滿臉堆笑的就差給領導跪下了。老趙越想越氣,自言自語道:“這兒子對領導比對握着親爹還親,哼!”於是老趙的心裏產生了一個可怕的念頭——乾脆來個玉石俱焚。老趙整理了一下衣服,邊開門邊叫道:“乖孫子,我們練唱戲去。”說着,老趙就走到桌邊,假裝不經意間擡手碰掉了茶壺,一聲清脆的聲響後,茶壺在地上四分五裂,小趙和孫領導一下子愣住了。正巧,孫子趙陽下來了,看見了地上的碎片說:“爺爺,傳家寶……”老趙沒有低頭看一眼,只是說:“孫子,記住爺爺的話,我們雖是唱戲的,但是要有骨氣,短什麼不能短了志氣。”老趙拍了拍趙陽的脊樑骨接着說:“我們的傳家寶在這!”說完,老趙領着孫子走出了家門。

小趙看着爺孫倆遠去的背影,好像被人打了一巴掌,臉上火辣辣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