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年華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3.32W人 

說不上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動,在回眸淺笑低眉的瞬間,我感到了一種溫婉的傾訴。音樂並不高亢華麗,曲笛縹緲,靈動若水,安安靜靜地把故事說給臺下的人聽。時光那麼自然地被帶回到故事裏的年代,有着幾分古中國的慵懶精緻。故事也許平淡,卻因這樣一種講述的方式變得動人起來。

年華的散文

崑曲之動人處,在於青春之美。你看杜麗娘是怎樣“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豔晶晶花簪八寶填”,又說着“你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你看春香和麗娘怎故作錯拿了鴛鴦硯、薛濤箋戲弄老儒生陳最良,蓮瓣踢裙,舞動腰巾,一派嬌俏動人。你再看潘必正怎樣“步虛聲度許飛瓊,乍聽還疑別院風”,陳妙常怎樣“豈無春意戀塵凡”,兩個妙齡年華的年輕人那壓也壓不住的青春愛戀怎樣舒捲開合……崑曲是唱給青春年華的戀歌。似乎明白俞二孃、商小伶們爲何因《牡丹亭》斷腸而死。當壓抑太久的生命之焰重燃——哪怕零星,她們歡喜、痛苦,於是她們困頓——只能以生命作爲對青春最崇高的獻祭!她們以死亡讓青春永恆,和崑曲一起隨時間前行,在一曲【皁羅袍】之中——於是,青春年華將永遠不會老去。

欣賞崑曲是情緒在遊走——情節之中抑或情節之外,縹緲浮動抑或寂然不動。水袖流轉——翻袖,揚袖,磨袖,展袖,每一種動作附着不同的情緒。是誰說“世上真正的大問題都鴻蒙難解,過於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種邏輯安慰”,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觀法,即便沒有舞臺、燈光,沒有曲笛、三絃,崑曲依然可以被敏感的心靈捕捉。很難說只有《驚夢》纔是崑曲,一句唸白就不是崑曲。曲由心生,曲由心起。

崑曲,總讓我心生憂鬱深邃的感嘆。生旦們用精美的`舞臺語言講述着他們的愛慾、別離、理想、現實……憂鬱常在別離中,“秋江一望淚潸潸,怕向那孤篷看”,妙常趕至江邊,橫在她面前的是奔騰的江水和幽默風趣的老年撐船人,永遠也追不上時間的腳步了;“你看他兩分襟,不把臨去秋波掉。虧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條條,再不許癡蟲兒自吐柔絲縛萬遭”,香君和侯生背向而立,從此隔斷了宿孽情根,將愛情與撕碎的摺扇、逝去的家國一同埋葬;或是“一點一滴又一聲,和愁人血淚交相迸。對這傷情處,轉自憶荒塋”,唐明皇在“林中雨聲,檐前鈴鋒”中追憶着故都舊夢和皇朝霸業。歲月年華里停駐着多少隻能回過頭看,卻再也不能抓住的美好!然而我們卻不得不前行。崑曲也像國畫,有着大塊留白,從而讓人牽掛惦念,衍生出靈魂的奔騰與情緒的放逐。

最爲傾倒的還是《桃花扇》。那是一個憂患老人沉重的嘆息,嘆息之中還有一種嫵媚和舒展。起初以爲是花間詞,“樓臺花顫,簾櫳風抖……今宵燈影紗紅透”,一個秦淮歌姬,一個復社文人,綿密綺麗,花好月圓;然而再看下去,悲傷與痛苦便不可抑制地汩汩涌出。聽左良玉“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聖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聲聲哭出血淚;看李香君“濺血點作桃花扇,比着枝頭分外鮮”,守護着愛情的良知。一個王朝的覆滅,一段愛情的逝去,笙歌靡麗中故臣遺老在掩袂獨坐,他追問着一個王朝三百年的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止於何地。能夠回答他的不是斑駁的光陰,而是那彼此相愛的人,他們因家國不再無法生死相許,只得雙雙入道。內心的掙扎與外在的變遷,全由那一腔血染就的桃花扇自然地串聯起來。【哀江南】的悲聲唱出徹骨悲慟,“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桃花扇》使明豔的崑曲變得厚重,原本輕盈的雲步帶着歷史的滄桑。

痛苦與悲愴成全着美,美宣泄着痛苦撫慰着悲愴。年華易逝,多少青春年華、如花美眷、聚散離合都化作了歲月風雲裏的滾滾塵埃。然而藝術之美,令逝去的年華得到了紀念。

崑曲中各有各的故事。《牡丹亭》展現着青春的明豔,《孽海記》帶着人文主義的光輝,《爛柯山》道出了生活的無常,《長生殿》則是華美的故夢。不同的故事,相似的是崑曲之美,它使我願意在奔忙的道路上停駐那麼一下,回過頭看看。感謝青春年華里的這一場邂逅。曲,或寧靜,或嬌俏,或憂傷,或哀慟,從坐在臺下的那一刻起,我便純粹得像孩子一樣去思考,或者乾脆什麼都不想。也許有一天,年華老去,我們不再單純,對自己有着越來越多的不滿,那時候的我們,也許更應該停下來,用心去欣賞一段崑曲,也許還能夠如第一次聆聽時一樣,流下淚水。只要內心還能夠感受到這種美,年華就不會老去。

我喜歡崑曲。我喜歡在某個斜陽正好的黃昏裏展開一本套曲。那種溫暖的色調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年華的消逝,於是那麼自然地被帶回到百年以前的時光——也是這樣的黃昏,鋪滿這樣柔和的光,黛瓦白牆裏年輕的伶人是否容顏依舊?

夕陽下,唱一曲悠長的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