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明實錄》中的平夷衛指揮使散文

本文已影響 3.72W人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約兩百五十年的資料,是研究明朝歷史的基礎史籍之一。其中建文朝實錄附於《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於《英宗實錄》中,思宗崇禎朝、安宗弘光朝、紹宗隆武朝、昭宗永曆朝因戰亂無實錄。

《明實錄》中的平夷衛指揮使散文

我在查閱明代平夷衛有關資料時,在《明實錄》中查到了平夷衛指揮使王庸、曹孟吉、唐九官的記載,這三個指揮使所處年代分別是明初期、明中期和明晚期。在富源縣最早的地方誌《康熙平彝縣誌》中沒有提到王庸,關於曹孟吉,只有升任年份記載,而唐九官,則記爲:平夷衛指揮使無唐九官名。這三人的資料,我在《明實錄》中偶然得到,現整理在這篇文章中,以彌補《康熙平彝縣誌》的不足。

平夷衛是明洪武二十三年設在元代沾益州羅山縣的一個軍事單位,相當於今天的一個旅。其最高指揮官稱爲平夷衛指揮使。平夷衛最初管轄地僅今天富源縣的中安街道和勝境街道。筆者查到《明實錄》中最早的指揮使是王庸。《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二》記載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右軍都督僉事王庸坐事當死,因自陳其過惡於上前,法司請論如法,上曰人莫難於知過,彼既能引咎自責,將復爲善人,姑貸之。命解其官,送雲南平夷衛代其父誠屯守,尋命爲本衛指揮使。”此段文字說右軍都督僉事王庸因事獲罪,應當處死,因爲他向皇上自首,皇帝朱元璋說:人最難的莫過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承認錯誤,引咎爲責。朱元璋原諒了他,解免他的官職,發送到雲南平夷衛接替他父親王誠屯守,不久命王庸爲平夷衛的指揮使。查《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九》有: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右軍都督僉事王誠致仕(退休),給半俸,命其子庸襲職。”王誠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從右軍都督僉事位置上退休,退休金是在職時的一半,他的長子王庸承襲他的官位仍然是右軍都督僉事。洪武二十三年四月,退休後的王誠受朱元璋之命來平夷建衛,五月他兒子王庸因犯事被解免右軍都督僉事職位,令他來平夷接替他父親王誠屯守,不久王庸被正式任命爲平夷衛指揮使,這應該是第一任平夷衛指揮使。《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一》記載:“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夏戊申改平夷千戶所爲平夷衛指揮使司,上以雲南列置戍兵,平夷尤當南北要衝,四面皆蠻夷部落,必置衛屯兵鎮守。乃命開國公常昇往辰陽集民間壯凡五千人,遣右軍都督僉事王成、千戶盧春統赴平夷置衛。”開國公常昇奉朱元璋之命在辰陽募集壯丁5000人,由管理雲南都司的右軍都督的屬官王成(王成即王誠,時任右軍都督僉事)和千戶盧春帶領,在今富源舊城山建立了平夷衛。一個月以後,王誠的長子王庸來平夷衛接替父親屯守,王庸不久被正式命爲平夷衛的指揮使。今富源王家屯就是以王庸的姓命名。舊城山,明洪武中隨父戍守普安衛的江蘇高郵人沈勖(xù)記爲魯勒舊(見《嘉靖普安州志》)。魯勒舊是彝語,舊是有,魯是黑彝支系阿魯家,勒是尖山,魯勒舊意爲彝族的頭人阿魯家居住的山。先是神策衛千戶劉成帶領千人於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在今富源舊城山建立平夷千戶所(千戶所領兵千人,相當於今天一個團的建制),洪武二十三年三月平夷千戶所移守今貴州盤縣平關,把移守地平關也叫平夷千戶所(簡稱平夷所,平夷所隸於普安衛,平夷所之名一直叫到民國時改爲平關爲止)。原來的平夷所則改立爲平夷衛,平夷衛在清代與亦佐縣合併改稱平彝縣,平彝縣1954年改稱富源縣。經考證今天富源舊城山附近有一地名劉氏屯就是以平夷千戶所的千戶劉成的姓氏命名爲劉氏屯的。平夷衛的創建者王誠於洪武二十六年因牽扯進藍玉案與次子王序一起被處死。而王誠的長子王庸遠在平夷衛,下落不明,地方史志也沒有他的記載,除了《明太祖實錄》零星記載外,目前沒有找到關於他的資料。或許他隱於民間了。

《康熙平彝縣誌》記載平夷衛指揮使時,排在第一個的是明中期成化三年(1467年)上任的曹昂。平夷衛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時成立,王庸任第一任衛指揮使到曹昂任指揮使中間隔了七十七年,這七十七年的平夷衛指揮使是個空缺。到任中宜撰寫《康熙平彝縣誌》時已經是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離平夷衛成立時間已經有三百一十五年。任中宜自述:我到處搜尋資料,有一天,找到原平夷衛官襲職表冊,只有幾十頁,並且煙燻蟲蛀破缺,我設法修補,十多天後纔可看清文字,衣服和手多次弄黑。因此任中宜看到的平夷衛衛官襲職表排在第一個的是曹昂,只有從明中期的曹昂記起。

曹昂是南京壽州人,是天順四年(1460年)由副千戶位置升任衛指揮僉事,成化三年(1467年)又由衛指揮僉事升任衛指揮使,七年間,曹昂連升三級(由副千戶升任爲衛指揮僉事再升任爲衛指揮使,相當於由副團升任爲副旅長再升任爲旅長),曹昂任平夷衛指揮使兩年後逝,他兒子曹震於成化五年襲職,曹震故,子曹夢吉襲職。曹夢吉在《明武宗實錄》中記爲曹孟吉。原文是:“初,福佑之亂,雲南守臣委都指揮劉桓領兵至平夷衛戍守,桓見賊勢盛,陰與連和,寓平夷衛指揮曹孟吉家,擁兵自防。賊攻劫近衛站堡及平夷千戶所,千戶張晟屢求救於桓,皆不應,孟吉亦坐視無一言贊請發兵,城遂陷,晟脫走。其母妻弟妹男女殺虜者九人。至是巡按御史董鑰坐晟斬、桓罷職充軍,孟吉贖杖還職。又言原情,則晟有可矜,桓、孟吉俱難輕貸,都察院覆奏,當(判刑)桓永遠充軍,革世襲。孟吉降級。詔是之,免晟死,與桓俱謫戍南海衛,孟吉降三級帶俸差操”。要讀懂這段文字,得從弘治年間普安州彝族婦女米魯叛亂說起。弘治十四年(1501年)即平夷衛建衛二百一十一年,平夷衛轄地還是僅限於今富源中安街道和勝境街道,衛城即今富源老城。這一年,米魯攻陷了普安衛(今盤縣雙鳳鎮,原城關鎮)、安南衛(今普安縣江西坡)。弘治十五年南京戶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的王軾,督貴州軍務,用了五個月的時間,調集了廣西、湖廣、雲南、四川官軍、土兵共八萬人,合貴州兵,從亦資孔、羅雄州、亦佐縣、拖長江四路進,八面會合,平定了米魯叛亂。斬首四千八百多,俘獲一千二百。王軾被弘治皇帝召還京後加太子太保頭銜。而平夷衛指揮使曹孟吉被降級爲指揮僉事。這就是《明武宗實錄》說的:當初,在米魯攻陷了普安衛城(今貴州盤縣雙鳳鎮)、米魯的手下福佑攻打普安衛下轄的平夷千戶所城時(平夷千戶所,即今貴州盤縣平關)。普安衛城失陷,普安衛下轄的千戶所平夷所也被攻打,千戶張晟向最近的雲南平夷衛求救。當時,雲南守臣(鎮守雲南總兵官當時是黔國公沐昆)派雲南都司指揮使(相當於省軍分區司令)劉恆領兵駐紮在平夷衛戍守,住在平夷衛指揮使曹孟吉家,劉恆和曹孟吉傭兵自防不應。平夷所最終陷落,張晟逃走,張晟的'母親、妻子、弟弟妹妹共九人遇難。後來,巡按御史董鑰判張晟斬刑,判劉桓革職,曹孟吉贖杖還職(交罰款免除杖刑,仍留職位)。又言明事情經過,張晟有值得表揚的一面,劉恆、曹孟吉有罪責難逃的一面。上報到都察院,都察院又向皇帝稟奏,最後判刑是:劉恆被判革職,謫戍南海衛(今東莞),曹孟吉被判降官三級,仍在平夷衛戍守,張晟免死,和劉桓一樣都被充軍南海衛謫守。《康熙平彝縣誌》記曹孟吉被降爲衛指揮僉事(由衛指揮使降爲衛指揮僉事,其實只降了一級)。曹孟吉過世後,其子曹希參襲平夷衛指揮僉事職,此後是曹宗岱、曹三聘襲職,直到明末天啓二年曹三捷(曹宗岱侄子)任平夷衛指揮僉事時,戰死於平夷衛城。曹氏一支從曹希參時居住在龍海新發村舊屋廠至今。

在這次戰爭中,平夷衛城也受到米魯圍攻,衛城兵士傷亡嚴重,兵員銳減,雲南右參政李韶上疏說雲南曲靖衛的軍士多、平夷衛地處雲貴要衝,軍士少而戰事頻繁,請求以曲靖衛屯田接*平夷衛的調撥二所以補充平夷衛,兵部覆奏。正德二年正式調曲靖衛中所和右所補充平夷衛,至此平夷衛下才設置有左所和右所兩個千戶所,左所即平夷衛原地,右所是飛地,零星分散於曲靖壩子和馬龍、尋甸。平夷衛右所分散於曲靖壩子的是今曲靖越州的平旗田、沿江鄉的東海屯、馮家圩、三寶鎮的黃旗田、皁角樹、珠街鄉的汪家寺及小河灣,分散於馬龍、尋甸的是今馬龍張安屯、王家莊、馬過河部分及尋甸七星鎮、河口鎮部分。這些地是飛地,不與平夷衛本部接壤。平夷衛城在原來的基礎上也南移二十多步(一步等於五尺)再次修建平夷衛石城。平夷衛地盤擴大了,平夷衛的一把手平夷衛指揮使也換人了,換成了山東李璽,李家襲職三代後是雲南衛調來的張雲蛟,張氏襲職五代直至明王朝結束。

明末時有一個平夷衛指揮使叫唐九官,他沒有列入《康熙平彝縣誌》中,這個唐九官在《康熙平彝縣誌沿革志》是這樣記的:天啓二年宣威彝族婦女設科攻陷平夷城時,平夷衛的二把手平夷衛指揮僉事曹三捷、李天植戰死,而一把手平夷衛指揮使唐九官被打傷而逃脫。縣誌的作者任中宜註釋說:平夷衛指揮使無唐九官名。在《明熹宗實錄卷之七十三》中查到唐九官有其人,原文:“刑部奏:雲南亦佐縣知縣封存章、平夷衛掌印指揮唐九官、烏撤衛掌印千戶劉受祿,俱因安酋之亂棄城先逃。存章原無城可守,擬遠戍。九官、受祿失陷城寨,應斬。從之”。這段文字是說的安酋之亂即明末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彥發動的反明戰爭。奢崇明是四川永寧宣撫使、安邦彥是貴州宣慰司同知。奢、安均系四川、貴州彝族首領。據《道光宣威州志》記載:天啓二年,安酋之亂,當時沾益州土司任沾益州(包括宣威、沾益)土知州,名叫安遠,土知州安遠住今宣威河東營,與流官知州(住今宣威老城)共同管理沾益州,沾益州實行土流合治。安遠的叔母(嬸嬸)叫設科,是貴州彝族首領安邦彥的堂妹,設科也起兵反叛明朝庭,她帶兵砍傷安遠,安遠不久死去,設科攻陷流官知州住的沾益州城(今宣威老城)、又連接攻陷了交水城(今沾益交水村)、白水城、平夷城,殺平夷衛指揮僉事曹三捷及軍民數百家,平夷衛指揮使唐九官被傷逃跑。當時沾益州城又叫烏撒衛後所城,簡稱後所城,因流官知州也住在後所城,因此當時後所城也叫沾益州城。守後所的千戶(相當於團長)劉受祿在設科陷城時也棄城逃。設科還攻陷了亦佐縣的縣城(今富源亦佐村),亦佐縣知縣封存章也逃跑。這和《明熹宗實錄卷之七十三》記的這段文字相吻合。《明熹宗實錄卷之七十三》記載封存章原本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城池可守,刑部擬判他遠戍,而唐九官和劉受祿棄城逃,刑部把他們判斬。

以上就是《明實錄》中平夷衛指揮使王庸、曹孟吉、唐九官的有關資料解讀。《康熙平彝縣誌》作者任中宜限於當時的條件,查閱資料時不象現在有電腦這樣方便快捷,他能夠撰寫成《康熙平彝縣誌》,實屬不易。今天我們能夠在這本富源最早的縣誌中讀到距今六百年的平夷衛的故事,要感謝任老先生。希望我整理的資料對後來的文史愛好者有所裨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