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康王井前話章曲散文

本文已影響 3.68W人 

康王村由兩個自然村組成。北章曲和康王井。康王井又分東西康王井。

康王井前話章曲散文

該村東離小兆寨子2華里,西面5裏下少陵原是杜曲街辦杜曲北村,南和南章曲緊挨,向北2裏和兆寨相接。村子東距新雁引路三華里,東北約3公里處是大兆街辦所在地。

村子現有人口1860人,有402戶,分七個村民小組。有可耕地2032畝,以種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爲主。

村子的姓氏有十餘個。康王井有潘、尚、孫、嶽、黃、姜等。北章曲有陳、馮、李、沈、楊等。其中姓潘的佔全村的30%,姓陳的佔40%,姓馮的有五六十戶。傳說潘姓是看墓人,黃姓是有山西大槐樹下來的,楊姓是由三爻遷來的。

康王井村爲少陵原“九井十八寨”之一。明制藩王、諸王出生後二歲,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後只留一個天井,死後才封葬,諱避墓,稱爲井。當時舊制每井有兩營兵把守,後均發展爲村莊。因此在塬上也有“九井十八寨”之稱。因村旁有明秦藩王康王朱志潔(也做潔)墓,當時陵墓有兩軍營把守,分別在陵墓東西,帶眷屯田,後來形成村落,故名康王井,有東西二寨。

現在的康王村包含北章曲,北章曲和南章曲緊挨,又同屬古章曲。卻是分爲兩個行政村,不知是什麼緣故,村民也不知道。章曲屬於長安城南名勝五曲之一。長安地名志有載:唐代就有此村,唐宰相大詩人蕭嵩葬於此。宋代記爲張曲。唐代宗時宦官權臣魚朝恩在此建莊園,有殿宇四千一百三十間,按華清宮模式所建,章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晚唐時有“城南章曲,韋杜莫比”之說,又有“五曲之中,章曲爲最”之說。魚朝恩被斬之後,章敬皇后將此處改爲章敬寺,人們以此名首字因而爲章曲,分爲南北二村。

古時長安城南五曲爲韋曲、杜曲、王曲、章曲、另一處已不可考。

據說古時章曲有水,而且面積還不小,現在早不復在。而康王井原來叫做康王金井村,村裏有一老井,不知何年所鑿,在康王西村東,水質很好,甘甜洌口,用此水熬成的粥很香,直到現在還有人用這座井裏的水,有轆轤。井口直徑約一米,傳說是個蹩肚子,井下很大,有人用丈餘椽塞到井下掄一圈夠不到邊。村裏人很是引以爲豪,因而叫金井。

東西康王井隔一條南北路,康王朱志潔墓就在兩村中間路西,現在康王墓封土已殘缺所剩不多,前幾年測時墓高9米,底徑13米,有墓碑,祭文碑各一,石文官2尊,武官2尊,石馬3尊,石獅2尊。現在剩下七件石尊,一對石獅子,一對石人,一對半石馬,石像雕刻精細,雄壯威嚴。

北章曲距離康王井約200米,現在村委會和正在修建的村中心廣場將兩個自然村連在了一起。

新中國成立前,康王井有大約80戶人家,北章曲有8--90戶人家。

那時候康王井村人到南山推些柴草到西安去賣,或者換些渡日用品。北章曲村裏有一些手藝人,以編笊籬(撈麪用)爲生,或者編些竹筐等。編笊籬的辦法是這樣的,將木頭鋸成一節一節方條,削成把子,鑿卯。婦女泡竹,泡好後削篾,寬的做經,窄的編織籠型。男人騎上車子到引鎮杜曲灞橋秦鎮等地集市上去賣。那個時候全村的男人都上山砍竹子了,所以有手上拿把刀子,腳底踩的苗子之說,砍竹子很苦累。村子前些年還有會這門手藝的,現在已經沒人編了。當時村上一個工分才一毛五分錢左右,村裏人靠編這個增加點貼補。

北章曲每年的七月初三過古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忙罷會。所有親戚都來互相問個收成,走動一下。正月二十五過鐮刀會。村裏人都用鐮刀上山砍竹子,所以不知何時設置了鐮刀會,主要是女兒們來晚輩來。

北章曲和南章曲自古是一個會,卻分別屬兩個行政村。

康王井東西村是六月二十九日的古會。

康王井有三個大冢,在東村和西村中間,其中一座就是明秦藩王朱志潔的墓。秦隱王的庶子,起初封爲富平郡王,宣德元年,因爲秦懷王朱志均去世,沒有兒子,朱志潔就繼承了秦王位,成爲第五代秦王。秦康王愛讀書,好學,明代宗景泰六年,朱志潔去世,諡號爲康。在位27年,對待封國內的百姓,應該還算仁惠。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秦惠王朱公錫,秦安王朱公銘,郃陽惠恭王朱公鏜汧陽端懿王朱公鏳。

上世紀七十年代村民取土時發現了此墓墓道,有石門,有墓誌碑。還有一大甕,打開密封很好的蓋子,甕裏裝滿着黑色油狀的液體,有人說是菜油,可都不敢吃,就有人用它當機油給自行車使。裏面的磚塊很大很厚,有人拿出來壘了豬圈。後來有人建議填埋了墓道口,那座墓碑拉到三組一戶人家,後聽說埋到地下不知蹤跡。現在中間大冢只剩下一小塊子,兩邊兩個冢現在封土無存,磚瓦窯在旁邊大量取土,估計要不了多久,剩下的這點土堆也會蕩然無存。

東村東有一座大冢,因此在康王井東西村共有四座大冢。北章曲村東有三個大冢,現在有一個尚存大部分封土,另一個封土已剩下很小了,還有一個幾乎看不見了。人稱奸賊冢,爲何叫它奸賊冢,據說是這幾個人害死埋在不遠處少陵裏的許皇后的,死後這幾個人就跪在少陵前謝罪,這幾個大冢的組成像一個人跪在地上的樣子,很形象。

當地還有一個風俗,蒸的油塔饃就像許皇后陵的臺臺樣子,當地人也把少陵叫臺臺冢,就是爲紀念這位仁慈的皇后娘娘的。

在北章曲曾經有一個佔地二畝多大小的澇池,學校北有一個小澇池。康王井西村有一座一畝地大的澇池,東村有一座半畝地大的。

住在北章曲的今年七十三歲的老人黃純讓說村裏自古有南庵北寺之說。說是在北章曲西南拐角有姑姑庵,在學校跟前有座大廟,叫菩薩廟。供的是五大菩薩,還有雷神等。有二畝地大小,十幾間房,前後中各三間。

說是原先叫顯宗寺,後來回回亂時被燒掉了,後來在原有的一些木料椽檁基礎上,建了大廟。大廟的木檁都是蹲卯,卯套卯。

村裏原有學校叫北章小學,1957年聯校時和兆寨康王合一起叫康王小學。1980年學校在大廟上進一步改造。2011年9月1日學校由於學生太少,只剩下五十幾個學生,因而停辦,學生合併到南章曲小學上學。原來學校的地方至今還保存一座無字碑,高兩米,寬一米。

學校內現在還有一棵古槐,兩人合抱粗。還有一棵大古槐在古廟改造學校時伐掉了。

康王井西村東有老爺廟,有六間房大,敬的是三個神,關公、馬王爺、楊泗爺,楊泗爺爲何人?後來經過查找資料才知,乃是二郎神楊戩。近日對三尊神已重新塑像,業已完工,農曆九月十三是老爺廟廟會。

東村西也有一老爺廟,兩座廟對應得很正。

村裏有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有些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淘汰,有些依然保留。

婚事:過去結婚都由大人包辦,媒人說好,男女雙方不見面。迎新娘有錢人僱兩個轎,一個藍,一個紅,八人擡的大轎,還要有僱行,吹打的,板胡。沒錢人只有一個轎。以後成了轎車子,有車軲轆的馬拉轎。

媳婦轎到門前,拿一個鐵鏵,在麥秸上燒熱甚至要燒紅,再倒些醋,在屋裏繞一圈,據說爲了避邪。新媳婦下轎要不能沾土,所以事先準備好紅氈鋪地。新郎要在炕上蹺新娘的尿臊,一共翹六個,左三個,右三個,一是在家要聽新郎的,新郎是這家的主人,二個是一種祝福,新郎給新娘抵擋一切,保護好她。新娘進門還要撒麥草,提前把麥秸剪成碎末,放在籠子,抓一把一把從門撒揚到屋裏,現在都成了撒花。

我在廳房正吃煙,聽到花轎到門前;手裏提個撒草鬥,急急忙忙往進走,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新娘進了門。。。。。

女子出嫁時,要哭,要揹着上轎,還要由上輩人背,譬如當伯的。

還要讓小孩壓炕,男孩壓生貴子,女孩壓生女娃。耍新媳婦讓說些裊口的話,說不對引得鬨堂大笑或者還要懲罰。結婚第二天,新郎帶着新娘拿着紅氈挨家挨戶磕頭,感謝鄉黨鄰里,也是認個門。

喪事:村裏有老人倒頭,就請來陰陽先生手拿羅盤,查看風水,選定墓穴。分出穴位大小頭,插上木楔子,開始挖墓。

挖上一人半深,掏洞子,將棺材放進去,用土糊基(土胚子)或者磚封起來。

陰陽先生寫好契單,把過七期日子寫在上面貼在靈堂前。

死人臉上蓋三張黃表紙,腳上拴上紅頭繩,口裏含麻錢,入殮時棺材內還要放上鏵鐵,青石。

一般人死置放五天,也有三天,之後下葬。還有一個瘮人的說法,說是老人倒頭,魂被引之墓穴,第一天晚上,魂還要回來,所以第一天晚上家裏的所有人還有牲口都要出去躲,住在鄰家,由一個人在家剁秧,就是剁些五穀草給鬼魂吃,第二天一早雞叫後家裏人才回來。

下葬時把五穀鬥倒在穴內,說是給引魂雞吃,長明燈放在倒頭的老人腳下,最後放在墓耳內。

如果在外橫死的,不讓進村,在村外用席搭棚過事,叫顧行幫忙都不願去,婦女月死,晚上埋,給墳頭插一把傘,說是避血腥鬼。

年俗:吃了臘八就糊塗。說是離年近了,花錢糊里糊塗,日子很快。臘八飯,是指飯裏有豆、米、豆腐、紅蘿蔔等,吃後還要給樹根下倒一些,保佑來年樹上結好果子。

臘月二十三祭竈,買竈冒燒紙人,祭竈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三十晚燒紙馬,換新竈爺。包好餃子,初一早上吃。讓娃娃們提一兜香火,給大小廟燒香,祈求土地爺倉粟神龍王牛神馬神等的佑護。

還要由大人們引上挨家挨戶拜年,互討吉利,人們拿出核桃棗等給孩子們吃。初二三四待客。初五以後舅舅給外甥送燈籠。十四晚上點燈盞,十五女兒給母親送元宵。

如今在新時期和諧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舊的習俗已廢除或淘汰,保留了傳統的美好的風俗,摒棄糟粕,弘揚科學,使後世人瞭解過去,傳承精髓。

在新一屆村委一班人的帶領下,村中心廣場在建設當中,村容村貌取得了很大改觀。有理由相信,勤勞樸實的康王井羣衆的生活一天會比一天好,藍天下,青青的麥地裏,先人的大冢顯得有些單薄,我們應當責無旁貸的保護好,無愧於這片土地的賜予,也無愧康王井乃守墓人後裔這一職責。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