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年,童年裏最美的記憶散文

本文已影響 1.11W人 

幾十年了,一直在鄉下過年,一進臘八,就忙忙碌碌置辦年貨,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年的氣息伴隨着年的臨近越發的濃烈。

年,童年裏最美的記憶散文

今年的冬天特別冷,滴水成冰,但是這絲毫沒有擋住我們辦置年貨的腳步。鄉下的集市熱鬧非凡,極爲火爆,叫賣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來來往往的人羣肩挨着肩,膀挨着膀,人們的臉上都洋溢着喜慶,洋溢着幸福。紅紅的年畫渲染着幸福的生活、紅紅的對聯映射着紅紅火火的日子、紅紅的爆竹送來百姓紅紅火火的期盼,紅紅的燈籠瀰漫着喜慶與吉祥,還有一張張映得紅紅的笑臉,狹長的集市被渲染得紅彤彤的。到處都是車,一輛擠着一輛,一聲緊一聲的鳴叫……整個集市沸騰着。沒來過農村的人是體會不到的,如今鄉下人家比城裏人更“闊綽”,出手更大方。一會功夫,每個人都是肩扛手拎,把買來的年貨放到自家的車裏,美滋滋的滿載而歸。

鄉下人一輩輩沿襲下來的習俗是不能改變的,“二十三送竈王爺上天,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烀肘子,三十走油,初一磕頭”。臘月二十三民間叫做“小年”,傳說中的這天竈王爺竈王奶奶要昇天述職,用現在的話說是去到玉皇大帝那兒做年終工作總結。那一天,家家戶戶蒸粘豆包,吃脆管糖,意喻粘住竈王爺的嘴,祈求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有的說,是爲了粘住小人的嘴,還有的是“一年比一年高”的說法。我不知道哪種說法正確,不管怎麼說,都是人們期盼幸福安康。

在我小時候,剛進臘八,媽媽就總會說,趕緊作,年前得趕緊“舒皮子”,言外之意就是,年前,我們誰要是犯了錯誤就得捱揍。進了年了,我們就自由了,這期間我們不再擔心捱打捱罵的事了。進了小年,就意味着年的真正開始,媽媽就再三的告誡我們說話做事要處處講究吉利,不能像平時一樣信口開河,諸如“完了”“壞了”、“碎了”、“破了”、“賠了”、等不吉利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罵人,不能打架。餃子皮破了要說“掙”了,拿東西要輕拿輕放,小心翼翼,不能把東西弄壞了,一旦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盤、杯等器具要說“歲歲(碎碎)平安”。饅 頭裂了要說 “開花”或“笑了”,等等。

那時候日子窮,但是,每家過年都要啥一口肥豬,我至今還記得那時候的.我們都喜歡這首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我們就在這首充滿誘惑的樂曲聲中,守望着年的到來。

臘月二十四是年前最苦的日子,除塵,那時候的鄉下,都是土坯房子,都是泥土地,屋子裏一年積攢下來的灰塵都要在這一天清掃乾淨,平日裏是不能隨便打掃的,老人說,那些灰串子是錢串子,我們和大人們一道將屋子的每一個角落都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天下來,屋子乾淨了,我們一個個的卻像個小泥人。晚上,我們開始裱棚、糊牆、貼年畫。一直要忙到深夜,忙碌着,快樂着。“掃房”也是小山村過年的重要內容,用現在的文詞來說就是“乾乾淨淨過春節”,這個時間一般選在臘月24日,這天全家上下齊動手,把屋裏屋外,門廳院落清掃得乾乾淨淨。

大年三十是我們最忙碌的一天,貼對聯、貼春聯、貼窗花、掛燈籠,對聯都是自己措詞自己書寫的,還有很多本隊的也來求寫對聯,雖說字體不好,對聯內容沒什麼學問,但也算是當地的一個小秀才,深得大家的喜歡。大門外、院子裏、門對、倉房、豬圈、雞窩、井等等,每個對子都充滿着喜慶吉祥。貼“福”字時要倒貼一個,意爲“福到了”。有點文化的人家都會貼對子,不識字的就會貼出大笑話,“大耳將軍府,黑麪元帥門”,這本是豬圈的對子,我的鄰居就把它貼到了家正門上,惹得孩子們的一陣譏諷,到處宣揚。

這一天是除夕,說道很多,晚上要打滿一缸水,抱足三日柴,意爲“從吃到穿,一年受用”。柴禾要從四個方向去抱,意爲“四面進財”,

母親和父親要在廚房裏火紅的竈臺前準備春節的各種年菜,貧困的家庭根本就不去遙遠的城鎮去買,只是利用家裏能吃的能做的變着法的做幾種像樣的菜餚,灌腸子、卷千子、炸面果、老豆腐泡,我們便趁着母親不注意悄悄地把剛出鍋的吃的拿出來,和小夥伴們互相交換着、品嚐着,咀嚼着一年裏最幸福快樂的一段時光。

除夕下午,家家都開始在家裏擺貢、祭祖。拿出平時不常打開的家譜,除夕中午打開。把擦得錚亮的供器擺上,主食擺上兩摞饅頭,一摞五個,供菜有“豬肉方子”,寓意四時吉慶;過油小鯉魚,寓意吉慶有餘;炸粉花,保佑後輩發家;素菜大蔥標誌着本家後輩聰明伶俐,光宗耀祖。擺貢祭祖後,就快吃年飯啦,年飯是一家人一年中最講究和最豐盛的一頓飯食,吃飯時,全家人圍坐在大大的飯桌前,對桌上的每一樣的菜餚都下筷子吃一口,大人們喝酒,孩子們就喝點自己調製的“汽水”。

年飯後,大人們就剁餡子,包餃子,母親每次都要找一個硬幣和一塊糖放在餃子裏,半夜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說明他這一年有錢花,嘴甜。除夕之夜來臨,小山村家家戶戶院內豎起燈籠竿,高挑紅燈。一剎那,小村燈火通明。除夕半夜子時,家家開始接神,辭歲,燃放鞭炮,吃餃子。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時孩子們能穿上新衣服,就說明這家人的日子過得很寬裕了,我們得新衣服,都是心靈手巧的母親爲我們漿洗縫製的。

大年初一,村裏人人們,走街串戶互相拜年,恭賀新春。到了初二以後,串門、走親戚就拉開了序幕,直到正月十五。到了十五,家家吃元宵、掛彩燈,“骨碌骨碌冰,腰腿不疼”等到“二月二,龍擡頭”,畫灰囤,把豬頭擺在院中舉行祭祀,以求一年風調雨順。

忘不了兒時鄉下的年,忘不了童年時鄉下的年的獨特的味道,忘不了那些一輩子生活在鄉下的吃苦耐勞,淳樸厚道,樂觀豁達的鄉親們。兒時的春節距離我們今天的生活越來越遠,歲月蒼桑了容顏,但無法蒼老的是童年裏最深最美的記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