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伍子胥與申包胥散文

本文已影響 2.09W人 

無論是功業,還是身前身後名,伍子胥與他的好友申包胥相比,那都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不可同日而語。伍子胥過韶關,一夜白頭,家喻戶曉;推薦專諸給公子光,用魚腸劍刺死吳王僚,名噪一時;率領吳國軍隊打到楚國國都郢,挖出平王屍首鞭打,名動天下;因爲苦苦諫諍而爲吳王夫差賜予自盡,他說在他死後,將他的眼睛挖出來,懸在東門上,他要親眼看越國如何滅亡吳國,更是世人皆知。

伍子胥與申包胥散文

伍子胥的一生真算得上是可圈可點,用波瀾壯闊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像他這樣經歷坎坷而又大有作爲的人並不很多。而申包胥卻乏善可陳,翻遍史冊,他似乎只做了一件事,而且這件事得以做成,還主要靠的是外力和偶然事變。但是,我還是要說,就人生境界與道德操守而言,申包胥卻要比伍子胥高一籌。

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殺害後,他非常痛苦,在逃亡途中找到好友申包胥,咬牙切齒地對他發誓說:“我必覆楚。”申包胥再三勸之無用,也堅定地說:“我必存之。”兩人分道揚鑣,不歡而散。

後來便是伍子胥借吳兵攻進郢都,追殺楚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而此時,“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衆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戮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逆施之。’”申包胥便去了秦國,求秦伯救楚,當時的秦哀公不願意蹚這趟渾水,堅決不答應。於是申包胥站在秦國驛館裏,日夜嚎哭,七天七夜,悲聲不斷,繼淚以血。終於感動了哀公。哀公出兵,加上吳王闔閭之弟夫概想自立爲王,吳王棄楚回國。

孟子說:“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伍子胥要報血海深仇,雖然“以下犯上”,卻還應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古有言,君子之仇,人死即休。平王已死多年,再掘墓鞭屍,就是有悖常理、必遭天譴的行爲。更主要的是,因爲一己之私而借外國勢力來滅掉生養過自己的家國,無論如何都不是正義的行爲。就算那個時代還沒有國家觀念,或者國家觀念還很淡薄,但是刀兵一起,必然生靈塗炭,犧牲很多無辜。把報父兄之私仇擴大到不惜引外敵來侵略自己的'父母之邦,其心胸之狹隘,難有其匹,其“倒行逆施”,近乎喪心病狂。他的不管不顧,比起楚平王的兇狠殘暴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嗎?他不也直接成爲無數活生生的性命死於平地而起的戰爭的肇事者嗎?害他父兄的只是平王與費無忌數人而已,這些平民百姓與他可是往日無仇近日無冤,他就非要製造這新的屍積如山慘絕人寰的悲劇才能以解心頭之恨嗎?

他是完全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去報仇的。在此之前,他不是就通過專諸的力量與自己的智慧很成功地刺死了吳王僚嗎?他完全可以以類似的方法去殺楚王以及陷害自己父兄的奸佞小人。可是,臨到自己頭上,就失去了理智,迷失了本心,做出非常過分的事情,可見,人在置身事外的時候,是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的,而一旦涉及到自己,就“當局者迷”,做出讓自己可能也感到荒謬的事情來。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屈原讚賞着伍子胥對吳國的忠貞,可是卻沒有看到伍子胥背叛母國的罪愆。“逢殃”是其暴虐的自食其果,他根本不配做忠臣的典範。

倒是申包胥連哭七天七夜,感天動地,其心至誠,其意至真,其情至深。申包胥終於挽救了自己的國家,他的誠意與至性,爲中國史冊增添了異樣的光彩。

伍子胥波瀾壯闊的人生還在曲折進行的時候,申包胥卻因爲“逃楚賞”而不知所終,堙沒無聞,但他憑此一功,就足可名垂青史。而他在國家面臨傾覆的危難時刻,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可貴品格,豐富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影響深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