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廟前古鎮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1.59W人 

如果你要留意去看的話,就會發現廟前古鎮如同一隻巨大的聚寶盆,靜靜地鑲嵌九華山這座佛山的山腳下。千百年來,這隻巨大的“聚寶盆”裏盛滿了財源、佛氣和人氣。

廟前古鎮散文隨筆

廟前古鎮位於柯村西北,距青陽縣城三十里地,方圓58平方公里,全鎮人口2。4萬人。鎮興於唐,古稱慕善鎮,又名三溪鎮。清代因主街在五廟之前,更名廟前。廟前古鎮因爲八都河、九華河的滋潤而顯得嫵媚無比。這二條姊妹河流於廟前全境,沿河土質肥沃,盛產桑麻、水稻。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安徽省曾在此鎮拍攝過《苧麻豐收》的紀錄片。古時廟前街旅店多、商店多、作坊多,曾經以“華里長街,五十店鋪”聞名鄉里,號稱青陽西鄉第一鎮。廟前街向爲九華山香客朝山和購物集散地,有“敬香上九華,購物到廟前”之說。古時,因爲陸路交通還不發達,外地到九華山禮佛敬香的人,就從大通和悅洲乘一葉扁舟溯江而上,到達廟前古鎮之後,稍事休息,便棄舟徒步登九華山。這樣天長日久,不僅繁榮了廟前的經濟,也使九華山香客衆多的大廟宇來此設立驛站式招待所,專門接待前往九華山敬香的香客和雲遊的'僧人。九華山天台下院就是最具規模至今發展很好的一座寺廟下院,現在天台下院中供奉着一位2000年圓寂的肉身菩薩———釋普文師父的金身,被公認爲九華山第十五位肉身菩薩。

廟前古鎮說它是古鎮是有歷史淵源的。1979年在十字路汪村老墳窩出土一批西周陶器和青銅器,其中雙龍耳尊和青銅戈的造型、紋飾,工藝精巧,爲珍貴文物,說明此地是江南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建於清康熙、乾隆年間的九都河口5孔平石橋和八都河口3孔拱橋,縱橫相依,輝映成趣,是廟前古街的歷史見證。在鎮北下街頭清代建有關帝廟,民國8年(1919)重建爲關聖殿,後毀。今九華山天台寺住持宏學在舊址興建山門和大雄寶殿,重輝關聖殿爲天台寺下院。老街古蹟保存完好,街北石坪、石拱橋保持原樣,一些商店、作坊仍保留古名號。一些老屋如“姚家大屋”、“袁家大屋”和“魏家大屋”雖經風雨剝蝕但仍然風貌猶存。一些縱橫交錯的小巷子,仍然保留了原貌,讓人走進小巷如同走進歷史的衚衕中。

廟前古鎮是一個外秀內慧的小鎮,小鎮受惠於佛山,也反饋於佛山。小鎮人在生產佛傘、摺扇、草紙、線香、竹筷、烏木筷、竹碗、竹編等爲朝山敬香的紀念品的同時,也悄悄地衍生了許多鄉村企業家。小鎮還出了許多專司雕刻佛像的能人;還有專爲青陽腔、目連戲雕刻臉譜的藝人;還有專門畫農民畫的農民畫家;還有自發組織起來的廟前夕陽紅劇團,他們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也爲到小鎮來一遊的人,添了不少雅趣。

小鎮每天都是新的。“北依周家山,南臨王家山”這是小鎮過去發展的格局。今天,小鎮緊緊地向佛山九華靠攏、偎依,向東邁出了闊步前進的步伐,與十字路“五九”公路相接,與九華山佛光大道相融在一起了。如今,街道呈“T”字形分佈,街區面積一下拓展爲1。3平方公里。一座集商貿、旅遊於一體的現代小城鎮已成爲九華山北麓一顆璀璨的明珠,與正在開發的九華山柯村新區相輝映。“五九”公路、蓉十路、省道青高公路穿境而過。鎮內學校、衛生、金融等機構齊全,治安秩序井然。廟前鎮綠化率50%以上,水源廣且無污染。空氣清新、山色澄明。鎮裏有多個行政村被列爲生態示範村,窯西生態小學2005年榮獲“全國綠色學校”光榮稱號。

廟前古鎮就是一隻“聚寶盆”,她隨時歡迎全國、全世界的淘寶人的光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