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閒話冬至散文

本文已影響 1.63W人 

杜甫《小至》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這首詩描繪的是冬至時節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很愉悅的心情。就像雪萊說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更不用說“冬至陽生春又來”了。刺繡的女子因爲白天日益變長,連線也要加長了,因爲可以做更多的活了。而柳樹快要舒展,梅花躍躍欲放,在一片春天的希望中,“教兒且覆掌中杯”,一幅悠遊自在的'樣子。

閒話冬至散文

小至是冬至的前一天,也就是今天;明天就是冬至了,這意味着一個迴歸年的結束。關於冬至,不妨絮叨幾句。

在小時候的記憶裏,常常聽到人們說“冬至至長,夏至至短”,又說從冬至過後就開始“數九”。那時候不懂,就懵懵懂懂過去了。後來讀書後才知道,冬至這一天夜間最長白天最短,所以過了冬至,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長,這就是“冬至至長”;而夏至這一天,夜間最短白天最長,過完夏至,白天就一天比一天短,就是“夏至至短”。“冬冷三九,夏熱三伏”。過了冬至,往往就有近四十天的嚴冬時節,尤其是冬至過後一個月前後是最冷的時候。這從冬至過後的“數九歌”就略見一斑:“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莊稼老漢墊衣氈;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測出冬至的具體時間,是我們先祖的一個偉大發現。相傳,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測定出的一個節氣,時間是每年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的確立,使人們能夠準確掌握時令,爲適時耕作和收藏、出行和歸來等提供了極大方便。冬至除了是一個重要節氣,還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唐宋時,冬至和春節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從這些相關典籍中,我們就知道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和冬至時的隆重場景。

在冬至時節,我國各地還有一些不同的“吃”的風俗,北方有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有吃紅豆糯米飯、吃長線面、吃狗肉的習俗。這些吃的東西,都有一些傳說。比如吃餃子。東漢末年,正是冬至這一天,“醫聖”張仲景辭官回鄉,看見老百姓飢寒交迫,兩耳凍傷,傷寒流行,病死極多。他就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給窮人。窮人們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在冬至日,人們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和禦寒驅邪,人人都吃餃子。比如吃餛飩麪。漢朝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常常帶領部族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恨之入骨。於是,他們就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而食之,祈求平息戰亂,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因最初製作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後來人們就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比如吃狗肉。有一年,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比如吃紅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氏有一個逆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又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因爲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現在我們這裏,農村基本上不會把冬至這個節日當回事了;只有城裏人在冬至時節吃點狗肉,主要目的也只是親戚朋友聚一聚樂一樂。一些人說,吃狗肉能夠禦寒;民諺亦云“冬至進補,春天打虎”。但如果從養生的角度,其實冬至時節,不宜“貪吃”,不宜吃所謂的“補品”。“氣始於冬至”。在冬至時節,可以吃谷、果、肉、蔬,但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可以適當多些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但儘量少些糖類、脂肪、鹽類。

臨近冬至,否極泰來,陰氣漸漸褪去,陽氣慢慢回升,“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一家人喝點酒,說說話,不失爲人生之幸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