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從農民到省報記者》讀後感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1.74W人 

我本來很喜歡讀書,由於年齡和眼疾的原因,近幾年卻很少讀書了,可讀書的興趣依然不減,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前不久,在戶外活動時,見到《河北經濟日報》駐衡水記者站原站長(已退休)於更生先生,談起讀書的事情,他毫不吝嗇地贈送了一本他的處女作《從農民到省報記者》一書。開始出於好奇和對更生先生的尊重,讀了書的《序》和開頭兩篇,感覺還不錯,確實像書的《序》中說的那樣,是一本勵志的書,充滿了正能量,其中有當代最需要的一種精神在涌動。然而,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書中以樸素的語言客觀準確地記錄了其人生歷程和時代變遷,讓我們那個時代的過來人感到非常親切。因此,越讀越想讀,有時讀得還有點愛不釋手。

《從農民到省報記者》讀後感散文隨筆

該書是一本勵志書,也是一本自傳,記載了作者從年少時產生當記者的理想到成爲省報記者站站長几十年的奮鬥歷程,以及生活和工作中的浪花漣漪。更爲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采用流水賬式地記錄,而是用一個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事件串連起來,繪就了一幅勵志圖景,展示了作者的人生和品性,也使本書具有了很強的故事性。特別是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章回小說的一些表現形式,進一步增強了故事的連續性和曲折性,許多地方還頗有些跌宕起伏,足夠吊人胃口。爲此,我認爲該書是在當下浮躁社會氛圍中投下的一副強效安神劑。可以說,該書對於青年人規劃未來、夯實人生基礎很有幫助。對於新聞工作者,也不失爲一部教科書。

記實作品最關鍵的是要尊重歷史事實,否則,寫得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就要求作者要有“嚴謹”的治學精神。“嚴謹”一般都是從邏輯學的角度去評價的,如果沒有事實依據的編造,即使邏輯性再強,也會有失邏輯之處。只有在尊重事實,以事實爲依據,才能自然而然地符合邏輯。在讀該書過程中,我常常感覺用現在的思想認識去衡量過去的事情有些內容不盡合理,或有失邏輯,但細細品味,這也是於更生先生治學嚴謹的表現。因爲它符合歷史事實,如果用今天的認知和邏輯來寫歷史事件,反而不能很好地反映歷史。更生先生尊重歷史事實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在該書中,他對書中的人和事不因時代變遷而褒貶,而是站在當時的特定歷史節點上去客觀地記錄下來,不論書中的人物結局怎樣,在曾經的某個節點上是什麼樣就怎麼寫,不論目前對歷史事件的評判如何,在曾經的某個歷史節點上該怎樣評價就怎樣寫。這樣,才能真實地再現歷史,才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更生先生雖然是第一次寫書,但從書的表達方式上可以看出其功底很深,不愧是一位資深記者。在他的書中,常常看到一些精彩地描寫。如他用極其簡練的語言,形象地描繪出了上世紀70年代深(縣)南農村和農民的生活風貌。他對過年大清除的描寫,以掃屋子時留在牆壁上的花白笤帚印子,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當時的情景,抓住了事物的關鍵特徵。在那個時代,冀東南一帶的農民居住的大都是外面掛麪子磚的土坯房,內牆抹一層厚厚的細泥巴或再抹上一層薄薄的白灰,睡的是土炕,燒飯用的是與火坑相聯的.大柴禾竈,除夏天或很熱的時候外,其他時候做飯幾乎都是在這大柴禾竈上燒。因此,屋子裏的牆壁上難免被煙熏火燎得黑乎乎的,屋的犄角旮旯還會弔着一串串地塔灰,現在的年輕人是無法想像那個時代的農村生活。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條件是十分簡陋的,平時大家都忙着餬口,無心亦無力去美化或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但每逢快到春節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借這個時機進行一次大清除。這大清除的氣勢比現在人們的大清除要大多了。清除完了,屋子乾淨了許多,最具象徵意義的就是牆壁上現出了花白的笤帚印子,細看起來就像是一幅幅的山水畫,很是美麗。這時,年的味道也就濃起來了。

有人說字如其人,其實書更如其人。通過讀更生先生的《從農民到省報記者》一書,我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也充分印證他的人性、人品和人格。我認爲,更生先生是一個很純樸、很正派又很誠實、很乾練的人,和他在一起,常常能感受到他的身上總是釋放着一股強大的正能量,他總是在感染着周邊的人們。因此,凡是與他接觸過的人,大都願與他交往,進而成爲朋友,以於無形中吸取些正能量。我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