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聖山醫巫閭散文

本文已影響 3.67W人 

《辭海》曰:“鎮,古稱一方的主山爲鎮。”《尚書·舜典》說:“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爲其州之鎮。”舜時劃天下爲十二州,東北方幽州的鎮山爲醫巫閭山。自隋朝開始,此山從十二鎮山之一,升級爲北方的重要鎮山——北鎮。宋代失去對北鎮地區的控制,在定州設祠遙祭。元、明、清帝王登基,都按照慣例到北鎮廟祭祀北鎮之神。醫巫閭山的人文景觀以古剎寺院見長,如北鎮市區東北隅,有著名的崇興寺雙塔,爲遼代中晚期的建築。兩塔東西對峙,相距43米,形制相同,均爲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青磚砌築。

聖山醫巫閭散文

一、“醫巫閭”,這個拗口的詞是古漢語名詞中的異類

“嶽鎮海瀆”——這是一個令很多當代人頗感陌生的詞彙,但是在古代,它不過是人們生活的常識之一。

簡單地說,它是中華山川地貌的濃縮和概括,翻譯成通俗的話就是“祖國的名山大川”。嶽是指五嶽,今天依舊聲明顯赫;鎮,是說五鎮,是另外五座重要的山;海、瀆,則指的是東、西、南、北四海和江、淮、河、濟四河。千百年來,嶽、鎮、海、瀆都有對應的神靈。知道今天,北京的地壇、先農壇,依然擺放着供奉它們的神位。

“海瀆”擱下不表,單說這“嶽鎮”。五嶽的話,到現在認識衆人皆知。而五嶽鎮,卻沒多少人知道,它們分別是:東鎮沂山(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南鎮會稽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東南)、西鎮吳山(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山)、北鎮醫巫閭山(位於遼寧省北鎮市)、中鎮霍山(位於陝西省霍州市)。

說起“北鎮”,“醫巫閭”這個名詞不僅有些拗口怪異,更是無法一下子讓人跟“名山”聯繫起來。

“醫巫閭”,在漢語詞彙和漢文典籍中屬於極其少見的異類。紙張尚未發明的先秦時期,高昂的書寫與傳播成本,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取名原則——簡潔、短促。所以,歷史上早期漢語名詞,多數只有一個字。

“醫巫閭”這個詞誕生在先秦之前,那是兩字名詞已屬奢侈,三字名詞更是極其罕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四座“鎮山”,有3個山名爲單字名詞:東鎮“沂”、西鎮“吳”、中鎮“霍”、南鎮之名也只是兩個字“會稽”。

“醫”、“巫”本身都是名詞,這兩種遠古時期重要的職業,帶有極其神祕的色彩,他們同時出現,後綴一個“閭”字,組合成新的名詞“醫巫閭”,這讓北鎮在諸山中顯得極其另類。不光如此,在整個古漢語詞彙體系中,“醫巫閭”就像是野犛牛闖入了羊羣,似乎是個桀驁不馴的傢伙。

登山尚未開始,我便已經意識到:“北鎮”醫巫閭山,一定是個特別的地方。我隱約感到:他既是文明的邊緣,又是蠻荒的門戶;既是腹地中的邊疆,又是邊疆中的腹地。

華夏中原政權敕封的“五鎮”名山,其他都在長城以南,唯有醫巫閭山在山海關外的遼寧省西部。在上古時期,它處於華夏與“夷狄”交界地帶。先秦戰國,屈原在《遠遊》一詩中寫下過“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的詩句,其中的“微閭”,被認爲是指醫巫閭山。屈原身處南方,當時不可能來到北方,但卻在詩歌中表達了對這座名山的嚮往。與其他四鎮相比,北鎮醫巫閭山長期以來爲遊牧民族所控制,它一方面有華夏文明的基因,同時也有濃厚的“夷狄”味道。有一種觀點認爲:“醫巫閭”之所以比較拗口,可能是源於胡語音譯,原意是“大山”的意思。因爲地理位置特殊,它既是中原王朝的邊疆鎮山,又是遊牧民族心目中的聖山。

二、海拔不足900米的醫巫閭山,在文化上很早蓋過了長白山

醫巫閭山脈南北狹長,西接遼西丘陵,東爲坦蕩的遼河平原,在遼寧省阜新市、北鎮市、凌海市之間。關於“醫巫閭”山名之源,《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這樣說:“舜即位,分冀之東北醫巫閭之地爲幽州。”民國《奉天通志》介紹:“陰山餘脈入熱河,是爲協貫省內七老圖山。轉而東北行,至柳條邊松嶺門峙爲松嶺。進入遼寧後更東行越大淩河特起四千尺,爲東北最早見於典籍之名山即醫巫閭山脈,至此向東低爲丘陵。”

北方大地崇山峻嶺有許多,偏處一隅的醫巫閭山似乎沒什麼特殊優勢:整條山脈南北長不到100公里,主峯海拔只有866.6米。無論跨越、高度,即便在東三省範圍,它也難佔鰲頭。

當下,大興安嶺、長白山、千山的名氣比它不知要大多少倍。不過,在文化意義上,它曾經長期名望列關外諸山之首。早在華夏文明誕生之初,它便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被封爲重要的聖山。

先秦文獻《周禮?職方氏》說:“東北日幽州,其山鎮日醫巫閭。”醫巫閭,最初是幽州一州的鎮山。“鎮山”之說最早見於《周禮?職方氏》,說舜帝時期,洪水滔天,命禹治水之後,舜帝“望于山川,遍於羣神”“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即爲了穩定天下局勢,於每州境內選一座大山作爲“鎮壓之山”。天下分爲十二州,每州都有鎮山,醫巫閭便是幽州的鎮山。

進入周代,醫巫閭山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開始從一州的鎮升級爲“全國性名山”。至晚在東漢,有了“四鎮”的說法,即會稽山,屬揚州;沂山,屬青州;醫巫閭山,屬幽州;霍山,屬冀州。東漢學者鄭玄爲《周禮?大師樂》註解時曾說:“四鎮,山之重大者,爲揚州之會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醫巫閭山,冀州之霍山。”當時,“四鎮”是最重要的四座山,祭祀四方神靈的聖地。

“四鎮”的最終官方確認,在公元6世紀末得以完成。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朝廷版圖詔令(《隋書?禮儀志》載):“(隋)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冀州鎮霍山,並就山立祠。”

這是鎮山首次被賦予完整意義上的方位。隋朝之後,經過數次調整,在這“四鎮”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西鎮吳山”——衍化成東、南、西、北、中五大鎮山,地位一度與五嶽相當。

從此,“北鎮”成了醫巫閭山的同義詞。直到今天,醫巫閭山的東麓,還有着一座叫“北鎮”的古城,是隸屬於錦州的縣級市。

三、從山海關進入東北,醫巫閭山是最先被看到的一列山脈

高鐵時代,從江南到關外,可以朝發夕至,一時間讓我有些虛幻目暈。上午8時從杭州高鐵發車,下午17時抵達錦州,數千公里的路程一氣呵成。

只用了一個白天的時間,列車由吳越而江淮,由江淮至齊魯,再過燕趙大地,經秦皇島出山海關,進入東三省地界。9個小時的時間裏,列車穿越了中國最重要的幾個文化帶。

我是帶着好幾個疑問來探訪北鎮的。其一便是:一座在山勢上並不算巍峨的山,是如何從地方走向全國,並最終登上神壇的呢?

一路上地形的變化給出了部分解答:列車出山海關後,遼河平原一路開闊平坦,偶有起伏的,是有些散碎的低矮丘陵。時值深秋,玉米高粱滿目金黃,一派祥和和安寧的景象。

正當我漸入沉醉之時,視線盡處驟然浮起一脈斜亙的長山,山岩如刀斧劈般崢嶸,簡直像平地躍出的猛虎。

這綿亙的一列山脈,就是醫巫閭山。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醫巫閭山,乃入關後的一條較大的山脈。也就是說,東北諸多山中,醫巫閭是最近中原的一座。

“醫巫閭”有理由憑此拔得頭籌,最早被載入中國典籍,更巍峨的長白山縱然百般不服,也只能在文化上屈居其後。遙想堯舜禹時期,華夏文明的中心在秦晉一代,長白山地區杳無人煙,當然很少有外人知曉。

醫巫閭山海拔雖然不高,但由於遼河平原的襯托,每一米高度,都有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每一塊山石都因此而有了氣勢。恰如《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所說:“冀州之境,由太行山而東,尊嚴高峻,惟醫巫閭山爲諸山之冠。

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巡視北疆,醫巫閭山是一個明顯的地標,很容易進入人們的視野。很可能因爲這個原因,醫巫閭山從北方衆多大山中脫穎而出,榮登“北鎮”之尊。

四、五嶽屬陽,五鎮屬陰,明處的五嶽比陰處的五鎮更容易被親近

隋朝後,四大鎮山被列入了國家祀典,並不斷被“加官進爵”——由“公”而“王”,由“王”而“神”。東鎮沂山,被封爲“元德東安王”,南鎮會稽山爲“昭德順應王”,西鎮吳山爲“成德永靖王”,北鎮醫巫閭山爲“貞德廣寧王”,中鎮霍山爲“崇德應靈王”。隋唐至明清1700餘年,歷代朝廷除了大典告祭之外,在皇帝即位、婚娶,抑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時,也要親自或者派遣官員前來祭拜。

粗略統計,由隋到清,有多位皇帝親臨醫巫閭山,專爲祭山而來的,至少有遼、清兩代皇帝12位,共祭拜了42次。自始至終,醫巫閭山中的北鎮廟見證了輝煌的歷史。坐落於醫巫閭山東南麓山崗上的北鎮廟相當宏偉:它南北長280米、東西寬178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是五大鎮山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山神廟。作爲醫巫閭山神的祭祠,北鎮廟始建於隋開皇年間,遼、金、元時期都有擴建,明清時進行過多次維修。

北鎮廟有殿宇七重,建築風格類似北京紫禁城,不同者只是將黃瓦換成了綠瓦。按照明清建築規制,明黃色象徵皇權,綠琉璃瓦略低一級,也是尊貴的顏色。北鎮廟的綠瓦與紅牆,向世人昭示着其顯赫的背景。僅有清一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5位皇帝都曾來此廟祭山,特別是乾隆皇帝,曾四臨北鎮,還在廟側修建了龐大的行宮。

幾乎歷朝統治者都對北鎮畢恭畢敬,給予高規格的供奉。但是,老百姓似乎並沒有太在意這些神聖的地方。一座神聖鎮山,在官方與民間的影響爲何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北鎮廟裏的主角——醫巫閭山神吸引了我的目光。關於這位神的身份,廟內並無文字說明。不過,據《太平御覽》載,他是唐堯的長子丹朱,同時也是舜繼承地位的最大競爭者。難道,丹朱爭位失敗後被流放到了醫巫閭山嗎?那麼,堯舜禪讓過程是否存在陰謀?這些都是讓人充滿想象。比這更讓我感興趣的是丹朱的另一個身份:他是圍棋的創始人。

“鎮”,其實也是重要的圍棋術語,意思是在對方棋子向中央關的位置上下子,是阻擋對方向中央靠攏、削減對方勢力的重要手段。如果丹朱是被流放到此地,倒也應了“鎮”的本意。如《說文解字》的解釋:“鎮,博壓也,從金真聲。”

至於“嶽”,則是“山脈的羣峯中獨立、高大的主峯”,《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嶽”,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古文叢山,象高形。”很明顯,雖然都是山,但“鎮”與“嶽”存在着本質的矛盾,“鎮”的施力方向是向下的,“嶽”的施力方向是向上的,二者是一對矛盾體。

鎮與嶽的相對,契合古人的陰陽思想:“五嶽”屬是“天”的代表,象徵仁德和尊嚴,“五鎮”屬陰,是“地”的標誌,象徵疆域與統治。鎮,披堅執銳,在動盪不安的邊陲要執行鎮壓重任,嶽,華彩盛服,在聚光燈下爲錦繡山川走秀、代言。五嶽是擁有衆多粉絲的明星,與萬民同慶,而“五鎮”正是沉默的戌邊將士,只能孤獨地守護着邊疆。

《老子?第三十六章》說:“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屬陰的鎮山所在,被認爲是關乎所謂的“龍脈”,自然“不可以示人”。今天北鎮醫巫閭山腳下,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鎖,是遼代人所鑿,據說是爲了鎖住此山風水不外泄;滿清入關後,將包括醫巫閭山在內的“龍興之地”長期封禁。

明處的五嶽,終究要比陰處的“鎮山”平易近人。皇家高層爲了所謂的“龍脈”,也在有意疏遠鎮山與大衆的聯繫。所以,人們對鎮山極其陌生,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

從實用主義角度看,五鎮的不知名還有一層原因。如前所述,統治者最初設置鎮山,出發點是爲了鞏固中央集權,壓制各個方位的風水命脈。舜禹時代,北鎮醫巫閭、東鎮沂山、南鎮會稽、西鎮吳山,都在政權疆域的邊緣。沂山以東沿海爲“東夷”,會稽山以南爲“百越”,醫巫閭山以東北爲“北狄”、“東胡”等部落。所以,幾座鎮山所在,正是當時的邊疆地區。

隨着山河穩固,華夏文明圈不斷擴大,昔日的`邊陲逐漸被融入腹心,成爲歷代王朝的膏腴之地。當昔日邊疆變成腹地,所謂的“鎮山”,自然也就失去了“鎮壓”的功能。

五、中原與東北之間的醫巫閭山,是農耕與遊牧民族共同的精神象徵

北鎮醫巫閭山一帶森林密佈,水草豐茂,野生動植物繁多。直到現在,這裏仍是生物多樣性保存較好的山區,並開闢有自然保護區。古時候,這裏更是有衆多狩獵、遊牧民族,山戎、東胡、匈奴、烏桓、鮮卑、契丹、蒙古等部族先後在此活動。而這些民族,無一不被農耕文明爲主的中原政權視爲大敵。

唐末藩鎮割據,中原王朝逐漸失去對遼河流域的控制,醫巫閭山一帶遂成爲東北少數民族進攻中原的橋頭堡。首先來的是契丹人。據宋代葉隆禮所著《遼志》第三十七卷記載:“契丹據有其地,漸營京邑,以侵擾中華。”遼天顯元年(926年),耶律阿保機率軍滅渤海國(唐附屬國)之後,將其地封給長子耶律倍,醫巫閭山包含在內。

處在大淩河與遼河之間的醫巫閭山,不僅地理位置優越,還依附有肥沃的土地。耶律阿保機時期,遼國從中原學習了耕作技術,對山下的沃土進行了開發,這裏豐富的物產,爲其進一步南征北伐奠定了物質基礎。因爲這個緣故,耶律家族將醫巫閭山視爲福地。後來,遼有6位帝王、10位皇妃、20多位大臣埋身於此。作爲先祖陵寢所在地的醫巫閭山,備受契丹人尊崇。

與此同時,中原的北宋政權雖然沒法控制醫巫閭山地區,但仍按照前朝舊制來祭祀北鎮醫巫閭山。不過,宋朝的皇帝沒法像隋唐的皇帝那樣駐足於山下了,他們只能在定州(今河北定州)設祠,遙望北方聖山。雖然幽州山河淪陷,但宋人依舊堅守着對鎮山的崇敬。

今天的北鎮地區,在明代被稱爲廣寧。明初朝廷派出的東北三大員:遼東太監、遼東巡撫以及最高軍事長官遼東總兵,都駐守於此。當時,這裏不但是當時關外的政治中心,還是明朝監管女真的軍事重鎮。明後期後金崛起,這裏一直是雙方反覆拉據的惡戰之地。深秋行走在北鎮市郊,還頗能感受幾分肅殺。半截裸露滄桑的舊時城牆,一座明朝驍將李成樑的牌坊,還有一座南面題“幽州重鎮”、北面題“冀北嚴疆”的鼓樓。醫巫閭山的主峯上有座高臺叫白雲關,最初是遼太了耶律倍修築的瞭望臺,到了明代一度被納入遼東長城防禦體系。

不過,再密集的防線、再堅固的城池,也困不住新興馬背王朝的崛起。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節剛過,北京城積雪尚未消融,康熙帝便起駕去盛京(瀋陽)祭拜祖靈。此時,清廷剛剛平定了“三藩叛亂”,29歲的皇帝遂有了東巡祭祖之行。一路上,皇帝的鑾駕從醫巫閭山下經過,大學士明珠等專門受皇帝囑託前往北鎮廟祭祀。康熙一生三次東巡祭祖,途中必經遼西走廊,然後進入廣寧縣。1682年那次從醫巫閭山下經過,康熙寫了一首叫《過廣寧望醫巫閭山》的詩,其中有一句“萬古鎮幽州,秩祀同岱宗”,頗耐人尋味。

回顧開國戰爭之初,奪取遼西廣寧,是清軍進軍山海關、問鼎中原的關鍵性戰役。滿洲鐵騎越過廣寧之後,廣闊的華北平原幾乎唾手可得,長城山海關,成了虛設的“馬奇諾防線”。佔領廣寧,實現對北鎮山神的祭祀,是清王朝入關開國的重要象徵。

在北鎮廟碑文中,我還看到康熙帝的一句話:“靈瑞所鍾,實護王氣,以壯鴻圖。”另外,他在一次聖諭中還提出過“泰山山脈自長白山來”的觀點,並認爲,長白山、醫巫閭山、泰山連在一起,就是長長的東方龍脈。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長白山爲滿清龍興之地,泰山是中原聖山,醫巫閭山則是東北與中原的紐帶。康熙的“龍脈”說,寄託了“壯鴻圖”之志,意圖將東北邊疆與華夏腹地進行融合。按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的說法:“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啓,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九州是中國的代名詞,五座鎮山是象徵九州的地理座標。康熙的龍脈說,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將滿人的聖山長白山、漢人的五嶽之尊泰山與醫巫閭山聯繫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滿漢融合、天下一統的藍圖。從這個意義上說,醫巫閭山的作用就凸顯無疑:它是中原與東北人民,滿、漢兩族都十分敬仰的聖山,堪稱民族融合和大一統的象徵。

顯然,北鎮的這一紐帶作用,是其他四座山都無法具備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