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六年級作文

【推薦】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集錦9篇

本文已影響 2.9W人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集錦9篇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

在遼闊無垠的草原上,一直以遊牧爲生的蒙古族,有着一個一年一度盛大的集會——那達慕。

沒來過內蒙古,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沒吃過牛肉乾,沒看過那達慕。那達慕一開始只是爲了祭祀山神,路神,也就是祭敖包,後來經過長期發展成爲了現在的那達慕。

由於我生在內蒙古,所以經常領略那達慕的盛況。那達慕那天,商販雲集,吆喝聲四起,我混在人流裏,不斷有人對我微笑,拉着我推銷他們的商品,人們熱情高漲,有許多準備上場的人在場上拉着馬轉來轉去,那天天氣好極了,陽光明媚,萬里無雲,似乎也在爲那達慕的開展表示祝賀。商鋪出售的商品應有盡有,小到飾品珠寶,大到古董文玩,太陽傘。

可那達慕的高潮不止於此,民族表演,競技,更讓原本就熱情的人羣更加激動。一般的那達慕可以持續三四天,第一天主要是開幕式和民族舞蹈,馬上雜技表演,人們的鼓掌聲一浪高過一浪。

競技同樣很受觀衆喜愛,小夥子們表演賽馬,摔跤,射擊,場上激烈極了,場下也毫不遜色,掌聲四起。場上的運動員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給人一種蒙古族特有的豪爽感。

總而言之,那達慕是蒙古族特點和文化的表現,也是一種傳遞文化的方式。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

我的家鄉過春節的風俗就是吃上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那可是一件既開心又幸福的事情。

傳說張仲景當年辭官還鄉時,他老家正值寒冬,十分寒冷。當時人們沒有多餘的錢購置保暖的衣服,所以很多人都凍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凍爛了,有許多人到張仲景求藥,看到鄉親凍僵的樣子,便舍藥相救,獲得了百姓的稱讚。後來張仲景研製出了"嬌耳",也就是今天的餃子。人們吃過嬌耳,喝了驅寒湯後,渾身暖和,耳朵氣血也通了,吃過的百姓從此都沒有出現凍僵的現象,耳朵也沒有被凍爛了。

除夕當天,媽媽正在廚房包餃子,我也湊上去包,看到媽媽包的餃子一個個活像小元寶,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麪杖擀麪皮。先把麪糰放到面板上摁一下,麪糰變扁了,就可以擀了。三兩下一個圓圓的,薄薄的麪皮就出現在我面前,我也樂在其中,不一會兒,一堆麪糰便一個不剩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麪皮放上餃子餡,把中間對摺,從左到右捏到一起,一個新月狀的餃子便包好了。但是我包的同媽媽包的相比醜多了。媽媽鼓勵我說:"再包一個吧。"這回我在皮上多加一點餡,包出來變得鼓鼓的了,美觀多了。半小時後,餃子包完了,一個比一個漂亮,花邊整齊,小巧玲瓏,讓人心裏頗有成就感。

讓人開心的不單單是吃餃子,還有包餃子這有趣的過程,因爲我知道每個餃子的背後都是我辛勤勞動的成果啊!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

一簇紫、一朵雲、一碗香,就在不遠的地方。走過去,你一定不由地讚歎。

一簇紫——紫荊花

我是一個正宗的柳州人,想到柳州,你們會先想到什麼?對,沒錯,就是那無處不在的紫荊花。

整個柳州里,我可以和你打賭,即使是在最偏僻,最無人問津的地方,也至少會種上一棵紫荊樹。整個柳州里的紫荊樹加起來足足有26萬株呢。

你知道哪裏的紫荊花最美嗎?最美的紫荊花分佈在學院路、小桃源等地。學院路的紫荊花有紫有白、小桃源的紫荊花差不多都是白色的。因爲紫荊花顏色的美,使它上了新聞熱搜榜。

一朵雲——雲上之景

大家應該都知道地王大廈吧,它不論在哪兒,都是城市一顆耀眼的明珠。

是的,柳州就有這麼一座地王大廈。

但今天,我要介紹的並不是地王大廈,而是它開發的一個項目——雲頂觀光。

雲頂觀光,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在很高的地方進行娛樂的一個項目。人們在上面可以看到整個柳州的樣子,可以在玻璃棧道上玩,可以在上面喝下午茶……只是一個雲頂觀光,就能幹這麼多的事情,也難怪“雲頂觀光”項目會那麼受人們的喜愛了。

一碗香——螺螄粉

一提到柳州,除了提到紫荊花外,就是提到螺螄粉了。

螺螄粉,一碗螺螄湯、酸筍、螺螄,再加上一兩粉,就是一碗香氣撲鼻的螺螄粉了。在我家門口有一家螺螄粉店,生意非常興隆。

我的家鄉柳州很美,歡迎你來參觀!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陝西,那裏風景優美,有許多名聲古蹟,而且盛產酥梨。被稱爲“酥梨之鄉”。

走進鄉里,你彷彿來到了水果世界。一塊塊田裏種滿了果樹和小麥,有桃樹、梨樹、蘋果樹、杏樹、桑樹等等。在田埂上、道路邊、小院中,隨處即可見。

有些人家還在院子裏種一些蔬果,有青菜、辣椒、番茄、苦瓜、草莓、樹莓……。它們依着時令順序成熟,還有些人家在院後種三四分地的麥子。六月過後,後院簡直就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若是後院有一面老牆,常常會瞧見紅螞蟻和黑螞蟻打架,我們便拿起樹枝將他們分開,或是在夜晚發現在欣賞月光的`蠍子。

夏日的傍晚若是你在外散步,準會瞧見老陝人家吃完飯的情景,他們座椅飯菜搬到院子裏,天高地闊地吃起來,油潑辣子香氣四溢,勁道酸爽的油潑面,還有肥瘦相間的肉夾饃……傍晚的微風輕輕拂過,飯香、菜香飄過了村村落落。香味勾出了我肚子裏的饞蟲。

晚飯過後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沏一壺茶,摘下幾個自家樹上的瓜果,品幾口茶,吃幾個水果,便開始娛樂活動,我們分成兩隊,分別去抓蠍子和金蜣。蠍子的兩個大鰲一張一張的,全身成攻擊形態,像時刻都要發起攻擊。金蜣像一隻迷你怪獸,十分可愛。

老陝人家,不論什麼季節,什麼時候都有一片獨特迷人的景色!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5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由上古時期的祭月演變而來!

中秋節那天的早上起牀後,簡單的吃了早飯,我就看到外婆在準備做月餅啦,外婆先把做月餅的材料按照對應的比例和好,爸爸將和好的麪糰分成一個一個小小的麪糰並擀成麪餅,媽媽把餡料包入麪餅當中,負責用月餅的模具把麪糰壓成月餅的樣子,最後媽媽把月餅送入烤箱就大功告成啦!嘻嘻!

中午,外公做的一道菜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見外公拿起藕,用刀切片,每兩片之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兒,下油鍋炸至兩面金黃即可!真叫饞人,我迫不及待的夾起一塊藕餅一口咬下,我的天,太好吃了!

午飯過後,爸爸和外公把一個長桌搬到了露臺,我負責把一個用來放貢品敬菩薩的方凳子也搬上去,外婆和媽媽拿着貢品和實物!

看似簡單的事我們卻忙了很久。等我們忙完都到晚上了!我們邊休息邊閒聊,等待賞月,一會兒,月亮就出來了,我可愛的老妹兒是第一個看到月亮的,她雀躍鞋手指着月亮說:“月亮月亮,你們看!”我擡頭看着月亮,今天的月亮特別的亮又特別的圓!可是爲什麼又亮又圓呢?其實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發亮的,發亮是因爲太陽的光通過地球反射到月亮上的,只有每年的中秋節月亮才最圓最大最亮!

就這樣,我們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吃着月餅,談笑風生,不時的擡頭看看天空中的那輪明月,說不出的舒服!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6

火花在黑夜中綻放,整個寂靜的夜空爲此刻成爲了背景,大人們點燃煙花,鄰居們也開始互相問候,現場變成了大型煙花交流現場。

一天中的夜間是最安靜的,可在除夕夜,誰不希望熱鬧點呢?就算是夜裏。於是煙花、鞭炮,搞得整條巷子響亮亮的。一羣人跟着聲音走出來,也拿出自家的煙花,開始響起來,兩人、四個人、五個人……漸漸的,大家習慣了除夕夜的熱鬧,總是先把餃子包好,在春節聯歡開始前,先出來熱鬧一下。

“媽媽,媽媽,什麼時候出去啊?”我拿着小煙花着急道:“乖,一會就出去。”我一聽,又是這句話,急得我跺着腳,坐在了旁邊的凳子上。這種情況,是個孩子都會着急的,畢竟這次可跟以往不一樣,過年了,聚得齊,可以看見平常見不到的人,或認識沒見過的夥伴,可現在也只能等着。

過了會兒,一道響亮的聲音傳入耳中“走!”我如同腳下生風,一溜煙跑了出去。開門出去,只見男女老少全都圍在一起,似多年沒見的老友敘舊,即使不認識,此刻也如同親人般似的。看,有剛會走路的小朋友在路上磕磕絆絆地走着;有年輕力壯的小夥兒們,在一起吐槽這一年的歡暢;還有年紀大的爺爺奶奶們,其中有連耳朵都聽不見的呢……

各色各樣的人聚在一起,談論着小區的八卦,炫耀着自家的兒女,玩着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遊戲,一羣人笑着,美着,眼睛都眯成縫了,連滿天的煙花和璀璨的星空都只是陪襯。家鄉的風俗是用一個理由把我們聚在一起,心連在一起,我又怎能不熱愛它呢?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7

每個人的家鄉應該都有一些特別的風俗。

我的家鄉——華港,是江蘇泰州的一個小鎮。沒錯,這裏有白牆紅瓦,有小橋池塘,可所謂詩情畫意。

我們這春節前最熱鬧的一天就是除夕了,在那一天我們都會去買糖果等一些過年期間要用的東西,而晚上我們則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並喝守歲酒,看春節聯歡晚會。

每次除夕,我都激動得睡不着覺。

大年初一,早上我們會吃湯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並且我們裏華人過節日最離不開的就是鞭炮了,在春節期間我醒來都是被鞭炮叫醒的。一吃完早餐,我們小孩子都會不約而同的排成幾個小分隊出去拜年,而我們回來會收穫滿滿,會有許多五彩繽紛的糖果,有巧克力……

春節過後就是元宵節了,我們大家都知道,元宵節就應該吃元宵(湯圓)。我曾經在一次包元宵中問過爸爸:“元宵節爲什麼是吃元宵?”爸爸這樣跟我說道:“吃元宵是從古至今留下來的規矩,我也不知道爲什麼。那你知道元宵爲什麼是圓的嗎?”我說不知道,他又說:“元宵之所以是圓的,那是因他他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知道了嗎?”我恍然大悟,說着說着奶奶已經將煮好的湯圓盛出了鍋。因爲有自己包的,所以感覺這湯圓格外的圓,也格外的甜。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還有很多,我都非常喜歡。經典永流傳,讓我們把這種習俗傳承下去吧。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8

“五月五,是端午……”這句民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節這天華夏很多地方會包糉子、賽龍舟、戴香囊,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曾在書上看到過關於端午節由來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國愛國詩人,由於國家破敗,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自殺的那條江邊上的村民就包了糉子,扔到江裏,想讓魚兒不吃屈原的屍體……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學會了包糉子。

剛到外婆家時,外婆正在包糉子。糉葉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裏,糯米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小盆裏。她要包的是小腳糉,顧名思義,小腳糉形狀如三寸金蓮,頂兒尖尖,腳跟兒圓圓。她先用手指將糉葉窩出一個凹槽來,裹成一個漏斗狀,裹緊一點,把米倒進去,封頂,再取了另外一片糉葉對着雛形一裹,最後用繩子包紮。外婆嫺熟的手法,行雲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見外婆做出了一個糉子,我便也興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試一試,我學着外婆的樣子,窩出一個槽,把糯米倒進去。就在這時,“嘩啦”糉葉裏的糯米全都撒了出來,下面的口子開了,糯米就順着這個口子灑了下來。再看外婆,她已經又包好兩個了。儘管心急但也不是辦法,只得虛心請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並告訴我:“你捏的太鬆了,所以纔會散。”聽到外婆的指導,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試了一次。這一次終於如願以償,沒有再漏了,第二片糉葉也順利地包了上去。一個小糉子就這麼誕生在我的手裏,儘管有點小,但它畢竟是糉子嘛。而最後扎線的任務就交給媽媽了。有了之前的經驗,包的糉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好。外婆和媽媽看見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飯時間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糉子,喜滋滋地進了廚房。過了一段時間,廚房裏傳來一陣“噗嚕嚕”的聲音,我想掀開鍋看看,卻被外婆攔住了:“還沒燒好呢,現在開了鍋它燒出來就不好吃了。”我有點掃興,只得腦補鍋中的畫面:包住糉子的那本來碧綠的糉葉,現在應該已經成墨綠色的了吧?包紮糉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線,現在也應該變得鬆散了吧?被糉葉包裹着的糯米,應該變得又軟又粘了吧?

“吃飯了,吃飯了。”又是爸爸來喊吃飯了,我飛也似地衝進廚房,鍋邊兩個大盤子裏已經裝了冷在那的糉子。糉葉和毛線,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樣。糉葉裏包裹的糯米膨脹,變軟變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經從糉葉縫隙之間迫不及待地鑽了出來。廚房裏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並把手上一個剝好的“小腳”插上筷子,遞到了我手裏。我拿起糉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團被糉葉清香環繞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麼東西都沒放,卻無比的清香甜美。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這是蘇軾的一句關於端午的詩句。端午節當中包糉子這個習俗,不就是一種中國古代文化素質的體現嗎?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9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到爺爺家玩耍。一進門,我就看見了一個個掛在桌角的糉子。看着爺爺細心的包糉子,我不由自主的問爺爺:“爺爺,我能包糉子嗎?”爺爺笑哈哈的說:“當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動地跑到爺爺身旁,模仿着爺爺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泡過的糉葉,圍着手指轉了幾圈,糉葉就變成了一個像三角形圓筒的形狀,爺爺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爺爺的方法做。可是我怎麼也裝不滿糯米,我急忙問爺爺:“爺爺,你怎麼輕輕鬆鬆的就裝滿了呢?我爲什麼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爺爺。爺爺告訴我:“傻孫女,你的糉葉下有一個洞,你一裝米,它往外漏,當然裝不滿。”我往下一看,讓我大吃一驚,真的有一個洞!爺爺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糉葉包緊一點,再裝一勺米進去,然後把多餘糉葉蓋過來,這樣糉子兩邊就有兩個三角形的尖角,把兩個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後用線把蓋過來的尖角和糉葉繫好。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糉子。我按爺爺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糉子,雖然包的糉子奇形怪狀,但我卻如獲至寶,心裏高興極了,因爲我學會了包美味的糉子。

包完糉子,爺爺把糉子放入鍋裏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糉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我包的那幾個糉子,發現已經煮爆開了,但是我依然開心地把它們撈出來。糉香撲鼻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這天我吃了好多個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是家鄉衆多風俗中的一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好多別的風俗,比如中秋節吃餈粑,大年初一吃湯圓,清明節上墳祭拜老祖宗等等。我熱愛我的家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