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小學語文《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65W人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

《動手做做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上,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還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一課會帶給孩子們很多啟迪,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進行教學時,我開頭設計了兩個問題:動手做做看是誰給我們的建議?為什麼要強調動手做呢?再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去學課文,由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此時學生學習興趣倍增,學習課文就特別投入,效果也較好。而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理解和體驗,也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而後在引導學生懂得道理時,我緊抓伊琳娜和朗志萬的對話:“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和“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圍繞這兩句話,有序地引導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學習時,還運用討論、交流、實驗、評價、點撥等手段,隨著課文情節的發展,相機落實各專案標,解決教學重點,並在入情入境的閱讀實踐過程中完成難點的突破。

在閱讀對話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展示其在角色朗讀中的個性化感悟,並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樹立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習興趣的可持續發展。總體來說,在教學時,我比較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內容源於教材,但不囿於教材,打通了課堂的壁壘,把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個人學與集體學結合起來,把封閉的課堂教學變為開放的教學。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把金魚放到裝滿水的杯子裡,看水是不是真的漫出來”,從而讓語文教學活動化,實踐化。

但在教學時,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問學生一些問題時,學生並沒有像我所預設的那樣回答,我在引導他們時,顯得有所牽強,課堂上還沒能實現收放自如。還有,在時間安排上,出現了前緊後鬆的狀況。看來,以後還要加強隨機應變的能力,多聽課,多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小學語文《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是一個非常有趣且發人深省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上,可謂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再問孩子們:“這是為什麼?”目的是想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教學完這篇課文,我佈置一項作業:讓學生回去也做這個實驗,看看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什麼東西,水不會漫出來。學生對於這項作業非常興趣,他們寫出來的日記特別有意思,不信,你瞧:

有趣的實驗

今天,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小試驗.我準備了四杯水,還有鹽,糖,味精,大米四種材料.我把四個杯子都裝滿了水,然後把四種材料分別投到四個水杯裡.只見糖寶寶大部分都沉到了水裡,還有一些賴在水面上不肯走,杯裡的水溢了出來.味精寶寶很優雅地全部沉到了杯底去了,水還是溢了出來.大米寶寶有些沉到水底,有些也待在水面上不肯下去.可能是大米寶寶太胖了,杯裡的水溢位了許多.鹽寶寶也迅速地沉到水底,過了一會兒,水面上還結了一層白白的,像霜一樣的東西.但奇怪的是,這一次杯裡的水沒有溢位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上網查了資料,原來鹽的分子比水分子小,鹽分子鑽到水分子的空隙中去了,所以水沒有溢位來.

這個實驗真有趣,讓我增長了知識.

一次有趣的實驗

城關小學 二年三班 方浩宇

今天,老師叫我們回家做一個關於將什麼東西放進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水不會溢位來的實驗。

我聽了以後,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準備了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一片樹葉、一塊木頭、一粒小石子、一枚硬幣。

首先,我把一粒小石子投進裝滿水的杯子裡,水一下子溢了出來。接著,我把一枚硬幣放進杯子裡,可惜,也失敗了。緊接著,我小心翼翼地將一塊木頭放進水裡,結果,又失敗了。這時,我就像洩了氣的皮球,感到很失望。

當我看到還剩下一片樹葉還沒試,這可是最後的一次機會,我把樹葉放進水裡,心裡像有一隻小兔——咚咚直跳。我屏住呼吸,睜大眼睛,水沒溢位來,這下成功了!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通過這次有趣的實驗,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