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詠懷古蹟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能力目標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德育目標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重點: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難點: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流程:

(包括:1、設疑自探;2、解疑合探;3、質疑再探;4、運用拓展。)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形容什麼的嗎?[美貌]知道都是在說誰麼?[西施。楊玉環。貂禪。昭君]。不用說她們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給人帶來好運麼?[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自古紅顏多薄命”,《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學過的《馬嵬》中的楊貴妃不也是這樣嗎?還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這樣嗎?今天,讓我們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劇是否也是這樣的……

二、設疑自探

(一)學始於疑

大家有哪些疑問?請提出來。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麼?(寫景)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2、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3、作者表面上敘寫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實質上在寫什麼?試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加以分析。

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歸納整理為:1、景物?2、情感?3、拓展?

(二)自探要求

1、請大家針對以上問題先進行獨立探究

2、時間三分鐘

三、解疑合探

大家在小組內交流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形成統一的意見,做好展示評價的準備。

展示——兩分鐘後,出示展示任務分配及要求

例:問題一:——第一組展示(前黑板)

問題二:——第四組展示(前黑板)

問題三:——第五組展示(前黑板)

評價——展示接近尾聲時出示評價任務分配及要求:

例:問題一:第二組評價

問題二:第六組評價

問題三:第七組評價

答案解析:

問題一: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問題二: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問題三:

【明確】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懷念古人,同時也抒寫了自己的怨憤之情。作者運用了借古詠懷的寫作手法,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四、課堂小結

杜甫《詠懷古蹟》組詩借古人古事寄託感慨,將自身之感、時事之情融入詩中。顯然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怨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後來諸家,總不能及。”這一評論確是說出了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獨留青冢向黃昏”“環珮空歸夜月魂”的昭君悲劇形象,總會時時地縈繞在我們的.心間。

五、質疑再探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到這裡我們都已解決了,大家在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有沒有生成其他新的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現在提出來。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

六、運用拓展

自主編題——我做小老師,我來考考你

小組推薦優秀習題,由出題人領著同學們完成。

請學生閱讀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試與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作比較,說說二者在風格上有什麼異同。

王昭君

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其二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

七、課堂總結:

1、由學科班長對本節課作點評總結。

2、師總結:我們學了借古人古事寄託感慨,大家以後也可自己作詩並引用典故

補充修改

“秀出我的風采”——

展示要求:

1、書寫要認真、規範,答案要點要清晰全面;

2、口頭表述聲音要洪亮、清楚;講解完後要問:“大家是否還有什麼補充?”

3、非展示的同學繼續討論,做好補充評價準備。

評價要求:

1、評價同學聲音要洪亮、清楚;

2、先點評展示同學應該注意的問題;再點評展示的答案,力爭進行補充或必要的拓展;最後對展示組進行評判打分

3、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大膽質疑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

點撥-研討式。儘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最為深刻感人,並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儘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悽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蹟》,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蹟》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註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

(怨恨。)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一: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麼?(寫景)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

明顯不是。

寫景。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物件昭君。

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裡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它是那樣的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麼?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點撥之四: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註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聖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點撥之六:“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麼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後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淒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裡,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

(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絡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作者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充套件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蹟,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麼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後四人一組,選代表發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xx年第2期):

美女賭江山

西施、王昭君……柔柔弱弱的一群,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歷史卻在她們面前變得悽婉哀怨。儘管,她們的故事早已湮沒於歷史的風塵。

朝為浣紗女,晚成吳宮妃。從她看到范蠡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西施命運的悲劇。貧賤與高貴的轉變,完成在瞬間。這瞬間帶來的',卻是傷痛的永恆;她鍾情於范蠡,卻不得不棄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動,卻不得不做著背叛他的事。

在勾踐與夫差的較量中,勾踐贏了,賭注是西施;夫差輸了,賭注是江山。勾踐很聰明,一個美女換來一座江山。可他又多麼殘忍,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和青春,付出了愛情與愛人!而她,只是勾踐手中的一顆棋子!

有人說吸食回國後被視為紅顏禍水沉湖而死,有人說她與范蠡泛舟遠離。我寧願接受後者,因為我不想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臥薪嚐膽”的勾踐是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劇的人生以更悲慘的故事結局。

漢宮內,漢帝御筆一點。王昭君被這漫不經心的一點,歷史卻因此打了個迴旋。和平與戰爭,文明與野蠻,交往與撕殺,竟然都由一個女子柔弱的雙肩來承擔!

傾國傾城,漢帝盛怒之下,殺死毛延壽。她在漢帝懊悔與不捨的目光中,一步一步走出漢宮,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美貌與青春換來了短暫的和平。百十年後,當她的族人被漢朝的騎兵趕往更惡劣的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統治者的緩兵之計,她,只不過是一塊擋箭牌。她若泉下有知,會不會流淚,會不會傷痛?只是,她已經成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經迷離在歷史的風塵之中……

西施、王昭君等皆為美女,因為美,她們才成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們的美貌賭江山,拿她們的青春賭明天,使她們成為一代王朝的隨葬品。在後人對她們或褒或貶的評價中,有誰,真正理解她們的苦痛;有誰,真正同情她們所作出的犧牲;有誰,真正關注她們的命運。她們的裙裾,飄揚在硝煙與戰火中,使那段歷史變得凝重。我用一顆虔誠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筆,來懷念這些在歷史的書頁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

八、課外作業

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充套件成文。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能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3.理解詠史詩歌中所言的“志”及寫作特色。

4.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法、問題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借詠王昭君的事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2.感悟杜甫詠史詩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對杜甫詠史詩藝術特色的賞析。

2.詩人借詠王昭君的事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詠懷古蹟(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同一時期所作的三首詩,此首詩處於尾篇,有關作者及創作背景資訊前兩篇均有所涉及,但該篇是詠史詩,有必要補充相關的資料。在賞析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深入文字,鑑賞詩歌藝術特色和詩歌主旨。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匯入

1.首先讓學生談談對王昭君的認識。

2.引入詩人筆下的王昭君,結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3.引出杜甫的詩篇。

【設計思路】由學生對昭君的平面認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詩人筆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即“託前代以自鳴所不平”)再到杜甫筆下的昭君及其承載的作者的情懷──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這一人物形象,繼而分析出這一人物形象又成為詩人筆下的載志意象。

(二)寫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創造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覆,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於這個時期。

《詠懷古蹟五首》也是一組七律組詩,和《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帶有很多古蹟,有些歷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傳。《詠懷古蹟五首》每首各詠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杜甫吟詠古蹟,追思歷史人物,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設計思路】寫作背景部分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快速過去,因為前兩篇均有相關介紹。

(三)詠史詩

詠史詩是指以歷史題材為詠寫物件的詩歌創作。以歷史為題材的詩歌,有很多種名稱,諸如述古、懷古、覽古、感古、古興、讀史、詠史等,有的還直接以被歌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標題,這些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都是以歷史作為詩人感情的載體,史情緊密結合的,因此都屬於廣義詠史詩的範疇。《詠懷古蹟五首》是詠史詩的名篇。

【設計意圖】《詠懷古蹟五首》是詠史詩,詩歌按題材分類的一種,這是需要學生明白的知識點,若以後遇到類似特點的詩歌,可以進行知識遷移,降低詩歌鑑賞的難度。古詩詞教學中要儘量將知識點講得通透點,學生才能真正把握詩歌真諦。

(四)文字朗讀節奏劃分

1.學生齊讀文字,教師指出其中出現的問題。

2.展示節奏劃分後的文字: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3.全班再次齊讀。

【設計思路】《詠懷古蹟五首》也是七言律詩,律詩講究節奏和韻律,這些形式美是通過誦讀體現出來的,這是讓學生齊讀的原因之一;另外學生在詩歌誦讀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應在詩歌學習中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五)立足文字,細讀文字

1.找同學說說讀完這首詩的感受。

【設計思路】給予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也是瞭解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利於文字講解。

2.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探究。

分別鑑賞(藝術手法和思想內涵)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小組內部討論,推選代表回答,其他小組作評價,教師評價。

【設計思路】按聯來鑑賞,把任務落實到每個小組,通過小組內成員的交流,以及小組間的評價對詩歌的理解會容易些,主要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借用之前學過的詩歌鑑賞方法在課堂上實踐,老師要觀察各小組的表現,可適當參與。

參考:

第一聯,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不知何所指歸,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著一“赴”字(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便令“群山萬壑”集於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第二句揭開謎底:原來寫江山靈秀,是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長明妃尚有村”,包含了萬千感慨,頗寓憐惜之意。

第二聯,開始詠歎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間兩聯,用對比的手法,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萬里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裡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

第三聯是委婉的諷語:僅憑畫圖哪裡能識得佳人的美貌呢?縱然殺盡畫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許在月夜裡,依稀彷彿,或可聽到環佩作響,那是昭君的魂魄歸來了吧!詩人通過理性的'質問和悲悽的想象,表達了無限的傷感;“空”字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於塞外,不能歸漢,昭君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麼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最後一聯,宕開一筆,言千古琵琶之聲,皆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沒漢宮,恨遠離家國。結尾兩句雖是附會之語,卻是至情之論;詩眼:“怨恨”;遠嫁異邦,遠葬他鄉,月魂空歸,思念故鄉的幽怨,對畫師的無恥行為及漢元帝的昏庸糊塗的怨恨。“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讚揚,又有對她的同情。

3.《詠懷古蹟》(其三)詠歎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參考: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標自持,不肯賄賂畫工,最後遠嫁匈奴,身葬絕域,令人悲慨。對王昭君,歷代不乏歌詠,就連北宋王安石這樣的“硬漢”也寫了《明妃曲》,對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議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是因為女人貌美入宮被冷落,和男人懷才入朝不得志一樣,都是讓人感嘆悲哀的事。杜甫詠王昭君,也不過是借昭君之事,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設計意圖】主要落腳於詠懷詩的特點之一──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再次證明詩言志的藝術特色,此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悲昭君以自悲也”,問題並不是很難。

七、課後作業

1.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為第五課的三首杜甫詩做個小結(包括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設計思路】熟讀成誦是經典詩歌的基本要求,杜甫的三首詩學完後,理應總結一下,對杜詩的認知會進一步深入。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儘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最為深刻感人,並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儘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悽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蹟》,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蹟》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註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一】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麼?(寫景)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物件昭君。

【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裡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它是那樣的.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麼?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點撥之四】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註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聖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點撥之六】 “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麼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後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淒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裡,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絡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作者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充套件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蹟,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麼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後四人一組,選代表發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xx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充套件成文。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5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賞析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題解

《詠懷古蹟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作於大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成。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時所作。

有人認為,“詠懷”、“古蹟”本是兩題,後人誤合為一,如果並讀,則不成話;有人則認為,借古蹟以詠懷,詠古即詠懷,一題而兼有二義。從詩的內容主旨說,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語義而言,將“詠懷古蹟”解釋為“歌詠懷抱、古蹟”,“詠”字下有兩個賓語,一為“懷”,一為“古蹟”,讀起來很彆扭。而將“詠懷古蹟”直接解釋為借古蹟以詠懷”,用以解釋詩的內容主旨是確切的,但用以解釋題目含義,則不免牽強。實際上,“詠懷古蹟”就是“懷古”,“詠懷”二字都是動詞,意為歌詠懷念,題目之義就是歌詠和懷念古蹟。

句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三峽之中,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相依相連,一齊奔向荊門。就在那一帶,還保留著生長明妃的山村。首聯點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環境。“荊門”,指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荊門以西多山嶺。今湖北秭歸有昭君村,在與巫峽相連的荊門山裡,傳說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秭歸人,漢元帝時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後死於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交待地點,本來是很平常的起頭,卻寫得極有氣勢。一個“赴”字突現了三峽和荊門那種山連嶺接、雄奇生動的走向和動勢,所以《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讀者的視線一下子被吸引到荊門這個點上,進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雖為女流,但她身行萬里,心與故國同在,芳名萬古長傳。其人其事,有一種悲壯的色彩,彷彿正如她生長的地方那樣,氣象不凡。所以在詩人筆下,這畫面的底色,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後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于死,昭君曾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不許,昭君終死於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獨留”是悲之結。“一”,這裡是獨自一人的意思。“連”,指連姻,即“嫁”。“紫臺”,即紫宮,帝王所居之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傳說當地多生白草,獨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稱“青冢”。“向”,這裡是“在”的意思。“黃昏”,當作“昏黃”,這裡指昏黃的風沙。一是為了與上句的“朔漠”對仗,二是為了協韻,所以倒裝,就像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樣。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單憑畫圖約略看識,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顏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著環佩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閒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並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省識”,猶略識,即未仔細辨認。“環佩”,古時女性的裝飾物,這裡代指昭君。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說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說法。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蹟》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評解

《唐宋詩醇》評價這首詩說:“詠明妃者,此為第一。”清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中說:“此篇溫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也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網師園唐詩箋》幫腔說:“奔騰而來,悲壯渾成,安得不推絕唱?”確實如此。

這首詩由寫昭君村開始,進而寫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後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來,好像是詠昭君而非詠懷,實際上還是詠古蹟以感己懷。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不無相似之處。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所謂“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唐宋詩舉要》所謂“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正是詩中所要傳遞的。昭君未能見知於君王,詩中對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思,這是千百年世代積累的更為普遍的更為深厚的情感。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杜甫與王昭君的生平經歷並明確其共性

2、掌握詠史詩的基本特徵與鑑賞方法

3、通過對詩歌的整體感知與品讀感悟,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預習、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探討詩歌內涵

2、掌握詠史詩的一般特徵與鑑賞方法,最後以課堂實戰鞏固所學知識

3、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味詩人蘊涵於詩歌中的深沉情感

2、培養學生對於古典詩歌的美感鑑賞

二、教學策略設計

本教學設計以素質教育精神和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旨在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設計從新知識的預習、知識的問題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設計等處著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注重課堂的連貫性,使得教學過程環環相扣並且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詠史詩特徵,運用詠史詩知識賞析具體詩歌。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圖片資料,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討論王昭君的生平經歷。

2、多媒體展示王昭君與杜甫的圖片

3、學生表達自己對四大美女個人或整體的看法,著重明確王昭君的生平經歷。

4、思考杜甫詩中以王昭君為人物的用意

運用多媒體展示讓內容形象直觀,激趣匯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探究的主動性

(二)知人論世

1、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元在預習的基礎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況,其他小組適當補充

2、教師強調重點知識的積累1、以小組為單元在預習的基礎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況,其餘小組適當補充

3、知識的歸納整合。學生積累知識,為詩歌分析奠定基礎

(三)《詠懷古蹟》詩題分析

1、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解題

2、教師補充完善,並要求學生積累相關知識

3、學生在預習基礎上分享積累知識,明確組詩體例

4、學生了解《詠懷古蹟》其餘四首詩歌的基本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古典詩片語詩體例,並培養學生積累知識,分享知識的習慣

(四)文字把握

1、引導學生誦讀詩歌,糾正誦讀斷句、讀音等

2、學生結合註釋,瞭解詩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調

3、與學生一起串講詩歌,達到文白互換的效果

4、預留時間,要求背誦

(1)學生誦讀詩歌,個別誦讀、集體誦讀,把握斷句以及個別字音

(2)結合註釋,瞭解詩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調。

(3)與教師一起串講詩歌,能夠用優美的語言對詩歌進行文白互換。

(4)有感情地朗誦並背誦全詩。

師生通力合作,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之上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瞭解詩歌內容,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並最終達到背誦詩歌的目的

(五)品讀感悟(多媒體呈現問題)

1、找出點明昭君情感的詞語。

2、文字賞析(採取知識問題化的模式,以問題形式+小組探究的方式進行鑑賞)

3、這首律詩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

①、首聯寫景用意何在?

②、頷聯主要寫了昭君的那些事?突出昭君怎樣的命運?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鑑賞。

③、賞析頸聯中的“空”字,並思考昭君的悲劇到底是誰造成的?

④、尾聯的“怨恨”點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這到底是誰的“怨恨”?請說明理由。

4、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對品讀感悟進行小結

(1)學生結合詩歌內容,認真審讀題幹,深入思考問題,逐步完成教師多媒體呈現的問題

(2)學生採取小組討論的模式,逐個發言,互相學習,開啟思路,以達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討論結束以後,小組代表代表小組發言

(4)針對小組發言,全班進行討論整合,形成合理恰當的認知

(5)學生對品讀感悟環節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教師將知識進行問題化的設定,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對詩歌進行有效解讀。

注:

1、本環節基本無預設答案,由學生個人、小組探討交流歸納整理,適當時教師可予以引導點撥。

2、知識問題化以教師設定的問題為引導,倡導學生自提問題,在課堂設定中給學生預留提問時間,要求。

(六)合作探究(由具體到一般的歸納總結)

問題:題為詠懷,可詩歌通篇只寫昭君,似乎並無作者個人情懷,是不是詩歌本身與標題不符?小組探究,把握詩歌寓意設定問題,由表及裡,瞭解詩歌通過詠史懷古以抒發自己身世之感的主旨

(七)詠史懷古詩的介紹

教師以合作探究為契機,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適時提出詠史詩這一詩歌型別,並對其基本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明確詩歌型別,掌握詠史詩的涵義以及鑑賞步驟。使得學生從具體的詠史詩出發,掌握詠史詩的一般知識,並能以此指導詠史詩的鑑賞

(八)課堂實戰

教師設定同類詠史懷古詩《蜀相》,多媒體展現詩歌以及設定的問題

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詩歌鑑賞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並且對知識進行鞏固

五、板書設計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被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辨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教學反思

本教學設計旨在極大程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前一節課結束後佈置相應的與課程相關的預習內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經歷,自己對兩者的情感體悟,重在使得學生動腦動手,同時引發學生的興趣,這主要體現在課程匯入中。在匯入之後,對情感基調的把握對於學生來說難度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對於文字的把握以問題方式引入,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又可以採取小組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小組探究能力。本教學設計合作探究中將討論核心由王昭君轉入杜甫,從而歸納梳理出詠史懷古這一詩歌型別,最後以課堂實戰對於所學進行鞏固。本教學設計環環相扣,符合學生認識發展規律,但是在時間的分配與把握上存在問題,實戰內容只進行了一半,因此細分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是必要的。同時由於學生預習的有限性使得課程進度緩慢,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當對於學生預習內容進行有效指導。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背誦《詠懷古蹟(其三)》,賞析並積累一些名句;

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3、瞭解《詠懷古蹟》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

教學難點: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裡。

唐大曆年間,漂泊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賓士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蹟》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我們已經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盪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吟詠古蹟,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三、美讀詩文(讀):

1、欣賞課文錄音。

2、自讀詩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語調與感情,讀出韻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釋自由輕聲譯讀詩文,不懂得地方做標記。

4、學生齊讀,(請學生結合註釋,根據自己的理解複述詩歌主要內容。)

明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裡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後,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四、問——細讀句子,體味情感。

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此處可由學生自由提問題,沒有問到的師補充預設的問題。)

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麼?(王昭君)

2、對於出塞的昭君,多數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

3、昭君在漢元帝的深宮時,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國母,對於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說呢?她怨什麼?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

(試)明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環佩空歸月夜魂。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月魂空歸,思念故鄉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

(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4、香溪水畔聰穎異常的那個女子,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讚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裡,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一開始並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什麼?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麼?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並在那裡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徵。

6、佳句鑑賞:學生自由鑑賞(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

3、詠懷古蹟其三課文

1、詠懷古蹟其三一般指《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原文:

詠懷古蹟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2、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3、註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4、詠懷古蹟其三感情

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詠懷古蹟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賞析:這組詩是詠古蹟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蹟,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蹟五首》,以抒情懷。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他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5、詠懷古蹟其三題材

詠懷古蹟其三以昭君出塞為題材。

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杜甫〔唐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如向荊門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後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

糊塗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6、詠懷古蹟其三平仄

杜甫《詠懷古蹟其三》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詠懷古蹟五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所在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長江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蹟,讚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勳,並對這些歷史人物淒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其三原文如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7、詠懷古蹟其三默寫

《詠懷古蹟(其三)》默寫:

1、《詠懷古蹟》運用悲慼的想象,表現昭君的怨恨之情、思鄉之情以及人生悲劇根源的句子是()

2、《詠懷古蹟》中運用擬人,借山水形象蓄勢,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詩句是()

3、《詠懷古蹟》借遠嫁塞外的女子的鄉土之思,吐露詩人自己飄零的故園之情的詩句是()

4、《詠懷古蹟》中凝練地寫盡昭君一生悲劇的句子是()

5、全詩開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寫起,與下文那句()的死後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對昭君命運的同情。

6、()兩句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7、()兩句,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

8、()這一句,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頗有“關山度若飛”的氣概,從正面表現了昭君的堅強性格。

答案:

1、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2、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3、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4、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5、獨留青冢向黃昏。

6、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7、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8、一去紫臺連朔漠。

8、詠懷古蹟其三翻譯

《詠懷古蹟其三》翻譯是穿過千山萬壑一直奔向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莊。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原文: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蹟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長江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蹟,讚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勳。並對這些歷史人物淒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9、詠懷古蹟其三背景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作者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蹟,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蹟五首》,以抒情懷。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三首。

詠懷古蹟(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他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10、詠懷古蹟其三情感

1.對這些歷史人物淒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2.《詠懷古蹟五首·其三》一詩通過詠昭君村,表達了詩人對王昭君的遭遇的同情。同時,詩人通過表現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讚美王昭君的愛國精神。

這是組詩《詠懷古蹟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這首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裡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評論家一些不同的議論。明人胡震亨評註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意思是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也與這個意思相接近。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昭君出塞而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最為深刻感人,並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儘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悽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蹟》,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蹟》簡介

詠懷古蹟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這五首詩是詩人遊江陵、夔州一帶,訪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廟、武侯祠,因古蹟懷古人並自我傷感而作,一氣貫成,為一組詩。第一首寫庾信。詩人一直是讚美庾信的,詩中由庾的遭遇聯絡起自己的境況。第二首寫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詩人崇拜他的詞章,又深感同樣的悲涼寂寞,感慨中對國運的興衰懷有諷喻。第三首寫王昭君,全詩從“怨”字落墨,並使發出無窮怨恨之聲的琵琶作為昭君的化身,別具一格。第四首通過老百姓對劉備駕崩地的四時祭祀之勤,表達了對劉備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時對詩人的飄泊生活不勝感慨,將荒涼的景象寫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對諸葛亮更高的評價,藝術感染力極強。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結合註釋、感知詩歌)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明確:詩人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怨恨)

四、背景簡介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蹟》。

明確: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五、賞析詩歌

㈠再讀詩歌,鑑賞情感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麼?(寫景)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目的: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並在那裡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徵!

2、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註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4、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聖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裡,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㈡三讀詩歌,鑑賞語言

1、“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麼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2、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 “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裡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它是那樣的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麼?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㈢四讀詩歌,鑑賞主旨

《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六、比較鑑賞

同樣是詠歎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蹟》(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比較閱讀,說說兩詩在風格上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註釋】漢代長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著昭君。一走上去玉門的道路,從此去向天涯再也不會歸來。漢代的月亮還是從東海出來,可昭君嫁到西方沒有回來的日子。長年嚴寒的燕支山只有雪當作花,美麗的昭君憔悴了,湮沒在胡地的風沙中。活著時她沒有黃金送人,致使畫師將她畫醜。死後留下了青冢使人嘆息。

明確: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詩飄逸,杜詩沉鬱。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進一步表達了沉鬱怨憤之情。詩一開始,就似有千鈞之力,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勢,以致古人說:“昔人評‘群山萬壑’句,頗似生長英雄,不似生長美人。”李詩第二聯是“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而杜詩則更沉鬱,“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生前寥落,死後孤寂,寫得何等入骨。最後兩聯,兩詩都寫出了悽婉的氛圍,而杜詩中因為用了“空歸”、“月夜魂”、“千載”、“分明”等詞語,就更顯得淒涼。

七、課時小結

從我們學習的幾首律詩看,杜甫善於吸收前代實踐成果,不斷積累藝術經驗,在五七律上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因而他的律詩格律最為完備,結體謹嚴,對仗工整,聲調和諧,語言精練,感情飽滿,許多詩歌成為千古絕唱。

八、作業佈置

⑴背熟《詠懷古蹟(其三)》

⑵預習“創新求變的中唐詩”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瞭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瞭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難點: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對聯,叫作“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瞭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詠懷古蹟》五首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熟悉語詞,誦讀並背誦詩歌

1、注音

萬壑(hè)赴(fù)荊門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2、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釋詞語

①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蹟之意。尚:還。

③一去:一旦,一經。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④省”:讀作shěng,教材作“曾經”解。關於“省”,註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於感覺,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⑦“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四、整體感知

結合註釋、感知詩歌。思考: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並說說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

明確: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開始,“獨留”,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確:這是是一首懷古詩(詠史詩),懷古傷己,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來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五、賞析詩歌

1、翻譯

群山萬壑赴荊門,——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山,生長明妃尚有村。——這裡遺留有生長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一別漢宮便與北方荒漠連一起,獨留青冢向黃昏。——最後只留下青冢向著漠漠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畫工曾經辨識昭君美麗的面容,(卻因一己私慾致使昭君嫁匈奴),環佩空歸月夜魂。——只有死後魂靈徒然在月夜歸來。

千載琵琶作胡語,——千年以來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分明怨恨曲中論。——還分明傾訴著她內心的怨恨情。

2、評點

首聯——引出歌詠物件王昭君,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這裡用一個“赴”字,就表達出群山奔赴的氣勢,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壯麗。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評析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

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寫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對照。這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後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詩解意》)“黃昏”一詞在這裡,不僅是指時間,似乎更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漠漠無邊的黃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據傳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稱“青冢”。“紫臺”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這輕輕兩句,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

頸聯——由詠史轉向了抒情與議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並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淒涼清冷的環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比照著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於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點明全詩主旨。

昭君雖死,其怨難平,千年以來,胡地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遠嫁,恨漢元帝無知遇之恩。“千載”,則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對朝廷的不滿,杜甫的一生境遇與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正是杜甫的怨。

六、歸納主旨意蘊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蹟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於長江美域,歿於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絡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七、小結藝術技巧

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

2、對比鮮明,對仗工穩。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詩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詩中所用技藝和手法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圍繞中心分析細節材料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如何正確對待挫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的情感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析詩文:

(出生地:昭君村)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1、釋“壑”“赴”“荊門”“尚”“明妃”。

“壑”:山谷,山溝。

“赴”:奔向,投向。

“荊門”:山名,位於湖北枝城市西北,東眺武漢,西臨三峽,南望瀟湘,北通川陝,素有“荊楚門戶”之稱。

“尚”:還有。

“明妃”:王昭君,西晉時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為明君、明妃。

2、賞析“赴”字之妙。

詩人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這裡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3、明人胡震亨評註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大家認為如何?請依據下文並結合王昭君的生平,談談自己的看法。(放在賞析全詩後再解決)

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亦與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劇)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1、釋“連”“向”“青冢”“紫臺”

“連”: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

2、比較杜詩對昭君一生悲劇的概括與南朝江淹《恨賦》裡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有什麼不同?

《恨賦》中的描寫只側重於明妃去時悲傷與相會無期、流落絕域的感慨。而杜甫的這兩句詩,由“一去”(離別)到“獨留”(死去),用時間的跨度來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劇命運;由“紫臺”(漢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間的跨度來表明昭君遠離祖國故鄉的痛苦。“連”和“向”將時間空間加以連線,強化了悲劇性。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

(再寫不幸,兼寫帝王昏庸)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1、釋“省識”“春風面”“環珮”。

“省識”:註釋紛紜,有讀作shěng,作“減”“少”解;也有讀者xǐng,作“辨識”解。作無論哪種讀法和解法,這句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風面”通感手法,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2、這兩句聯寫,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因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劇,表達了詩人對昭君悲劇命運的深深同情,也表達了對昏庸元帝的諷刺。

3、詩人本人的命運與之有何相同之處?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後來諸家,總不能及。”這個評語的確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珮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千載遺怨)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釋“作胡語”“論”

“作胡語”: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鮑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簡文帝作《明君詞》十三首,樑範靜婦沈氏作《昭君嘆》二首,均是後人同情懷念昭君的作品。據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晉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後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於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裡就密切難分了。

“論”:訴說。

二、總評詩文:

1、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

2、詠明妃詩多矣,沈歸愚獨推此詩為絕唱,一能包舉其生平,二以蒼涼激楚出之也。首句詠荊門之地勢,用一“赴”字,沉著有力

詠懷古蹟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背誦《詠懷古蹟(其三)》,賞析並積累一些名句。

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3、瞭解《詠懷古蹟》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學情分析

教參按時間順序第一次入編唐代杜甫詩歌,所以務必詳細介紹杜甫那個時代的時代特點,文化特徵及其時代精神,便於橫向遷移到其他作家作品的閱讀,能夠很好的知人論世。

三、重點難點

1.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

2.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方法

問題引導法、情感體驗法、朗讀法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裡。

唐大曆年間,羈旅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賓士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詠懷古蹟》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盪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吟詠古蹟,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關於它的整體結構,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釋:“懷庾信、宋玉,以斯文為己任也;懷先主、武侯,嘆君臣際會之難逢也;中間昭君一章,蓋入宮見妒,與入朝見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學生齊讀詩歌

品味詩歌,體會情感;教師正音。(省xing)

(四)詩歌大意

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裡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後,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五)賞析詩歌

提問:這首詩的詩眼是哪個詞?(解釋“詩眼”的含義)

怨恨。

提問:雖然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呢?

不是。

提問:那寫的是什麼?

寫景。

提問:描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描寫了群山起伏,連綿不絕;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的壯闊景象。

提問: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物件昭君。

小組討論1: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參考回答:不同意。其一,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

提問:頷聯對仗很工整,它是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十分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表明昭君難以回到家鄉。“朔漠”對“黃昏”,無邊的大漠和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連在一起,顯得十分空曠悽清!

“朔漠”是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裡似乎更主要指空間,無邊的大漠與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連在一起,著重突出了大漠的空曠悽清。無邊的大漠與小小的青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渲染出孤獨淒涼的氛圍。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小組討論2:

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1、民族觀念的侷限,“貴華夏賤夷狄”。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

2、華夏綱常倫理觀與匈奴的婚姻習俗相悖,“一女不侍二夫”。昭君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

3、個人情感無所寄託,回國無望。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

昭君先後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復株累單于,復株累單于死後,她又被命嫁給新單于,復株累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在多次改嫁與回鄉無望的絕望的雙重打擊之下,昭君終於承受不住,徹底崩潰了,最後選擇了服毒自盡。

提問:昭君的悲劇究竟是怎樣造成的?(請學生複述典故)

王昭君因為不願意收買畫工毛延壽,毛延壽懷恨在心故意把昭君的畫像醜化,導致昭君沒有被漢皇帝選中,冷落深宮。

提問:昭君的悲劇真的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PPT展示王安石的《明妃曲》)

不是。

對於昭君悲劇的製造者,金聖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那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根本上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提問: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那她對元帝的態度是怎樣的?

怨恨。

“怨恨”兩字點明瞭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小組討論3:

《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呢?(展示杜甫個人經歷)

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詩人在此時深深懷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宮見妒,他入朝見妒;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他“飄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蹟·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歸來;他思念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其二》)。更何況這一年他已有55歲了,“美人遲暮”之感與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寫自己的悲憤。

所以作者在詠歎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板書)

(六)小結

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七)補充,鑑賞詠史詩的三步驟

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

2、為什麼要描寫古人的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什麼態度?(體悟感情)

3、這種態度用什麼方法表達?(分析技巧)

(八)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這首詩。

2、運用鑑賞詠史詩的三個步驟自學《詠懷古蹟(其一)》。

下面請同學們靜靜地聽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想象長城外才盛開的那些清香,想象風沙呼嘯的沙漠下,騎馬的英雄,還有那,夕陽下的青冢,望向故鄉。(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六、板書設計

詠懷古蹟(其三)

昭君怨恨杜甫

悲昭君以自悲鍾文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