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雨後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27W人 

《雨後》是冰心寫給孩子的詩歌,描寫了孩子們在夏天雨後的廣場上快樂玩耍的情景。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雨後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雨後語文教學反思

  雨後語文教學反思1

今天語文課學習《雨後》一課,課堂氣氛很是活躍,學生們都被課文中有趣的情節吸引著,我感覺特別順利。可就在快下課時,我看到T同學站了起來,趴在桌上不停地扭動著身子。我以為他在學文中頑皮的小哥哥,便看著他,示意他坐下。可是他視若無睹,依舊扭著身體。我走到他身邊,輕輕地讓他坐好。他還是對我不理不睬。這孩子,性格特別怪癖,從一年級到現在,就從來沒有主動和老師說過話,你問他話,總要等好久才能聽到他細若蚊蠅的回答。現在看著他又無視於我的存在,我的火一下子竄了上來。正想批評他,卻遇到了他怯怯的眼神。怎麼回事?我強壓住火氣,問他是不是要小便,他搖搖頭。再問是不是要大便,他還是搖頭。那到底是怎麼了?這可把我給急壞了,忙問他是怎麼回事?他還是夾著腿,兩眼盯著我,就是不出聲。我可真是有火發不出來。還好旁邊的同學提示:是不是沒有衛生紙?他才用眼神告訴我答案。噢,天哪,我這才舒了口氣,請其他同學給他紙後馬上讓他去廁所。

總算把事情給解決了!但我卻為了努力地猜測這孩子的想法費盡心思。回想平時,為了能夠和這個孩子拉近距離,我常常會抽空和他談心(說是談心,往往是我在唱獨角戲,他只是負責點頭或搖頭,心情特好時才勉強說兩個字。)有時上課為了鼓勵他起來發言,常常要用好多時間。現在他和我算是比較親近,會對我笑了,放學時也和我說再見了,但他還是不願多說一句話。有時,我真的很鬱悶。就像今天這件事,如果發生在課堂討論激烈時,那其他學生的興趣、整堂課的氣氛定會受到影響。我是不是就可以不管他了呢?答案肯定是不可以,我不能對他視若無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孩子感到孤獨,感到對他的痛苦和歡樂無人作出反應,這是教師的道德所不容的。”我深深知道,作為老師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孩子,要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即使前面的困難再大,我也會在所不辭。

  雨後語文教學反思2

《雨後》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詩作,全詩以淺近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雨後孩童戲水的嬉鬧情景,勾畫出孩童活潑、俏皮的形象,極具童趣。詩歌源於生活,教學中也只有讓學生走進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他們才能更深入地體驗蘊涵的情趣。因此,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圖文結合,現實與想象交錯,讓學生充分感受這份童真童趣。

一、設定情景,激起體驗

課始,我先讓孩子們聽聽嘩嘩地雨聲,啟發孩子們想象,聽到這嘩嘩地雨聲你會想到什麼?雨後你們在這裡痛快地玩過嗎?說說你們是怎麼玩的?待學生暢所欲言後,我引入課題,激發孩子們朗讀課文:小朋友們玩水的場面被寫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詩,想不想去讀一讀呢?下面我們一起去讀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想象詩歌裡所描繪的情景。這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被帶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景,產生了初步的情感體驗。

二、讀中感悟,激發學生情感

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喜歡雨後玩水,這是兒童的天性,孩子們一定會有同感,讀起來也就十分自然合拍。文中一群孩子們赤腳在雨後的廣場上玩水嬉戲,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熟悉的生活情境,配上自己的動作……這一切激發了孩子學習的興趣,通過讀“使勁地踩著水”、“濺起多高”、“水淋淋的泥褲子”等詞句,感受小哥哥踩水的痛快,讀起來彷彿自己就是那位踩水的哥哥此刻沉浸在這快樂之中,就好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神仙一樣”一般。

詩中運用極其細膩的筆觸,重點描繪了一對小兄妹倆在踩水嬉戲的有趣情景,準確而又傳神的刻畫了兄妹倆不同的個性特點以及喜雨愛水的心理特徵,著力刻畫了兩人的動作、神態和語言。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採用不同形式的反覆朗讀,在讀中感悟兄妹倆在踩水時的興奮與歡樂,並從讀中揣摩兩人的心理,感悟哥哥的擔心、歡喜、興奮和驕傲,以及妹妹的膽小、想玩水的心理。如小妹妹緊緊跟在泥褲子後面輕輕地小心地跑,我問學生:“你能不能把小妹妹的動作演一演?”由於是女孩子的動作,男生可能不好意思演示,我又加了一句:“知道嗎?如果你能換角色把小妹妹的動作演出來,那本事可是一個字——高!”當女生演後,男生也加入了表演與感受的行列。由於激起了學生心理和情感體驗的共鳴,所以孩子們抓住了妹妹的動作“緊緊地跟”、“咬著脣兒”、“提著裙兒”、“輕輕地小心地”並用自己的朗讀向大家展示了妹妹雖然膽小害怕但是也想玩水的心理。

但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在處理“糟糕”與“興奮、驕傲”的處理太淡化,感覺難點突破的不夠,還應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自由表達的空間更多的給孩子,盡情發揮。

  雨後語文教學反思3

在體現創新教育的前提下,設計教案要明確一個目標:那就是要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討論、探究的場所,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人或事能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把課堂教學引向生活的天地,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要達到上述的目的,教師就要捨得從講臺上走下來,把學生請上去,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雨後》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少作主,重點、難點讓學生商量決定。

轉換角色,讓學生當老師,這不失為一種高明的做法。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興趣,課堂就活了,教師做到心裡有數即可。

比如在《雨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在出示課題後,學生就會產生許多疑問:雨後,為什麼孩子們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小哥哥摔跤了,為什麼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小妹妹為什麼希望自己也摔這麼痛快的一跤……如果以學生的理解水平來衡量學生提出的問題,那麼學生弄不明白的問題都可看成是重點、難點,這是充分體現學生自學的首要前提。

二、少表態,疑點、難點讓學生討論解決。

這個過程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思辨和歸納等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先可以把問題分到小組,讓學生充分討論後,再派代表交流,這是課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為什麼希望自己也摔這麼痛快的一跤?”這一問題。有的學生說:“小妹妹可能沒有摔跤過。”有的學生說:“小妹妹喜歡雨水濺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覺。”有的學生說:“小妹妹喜歡像小哥哥摔跤後那麼興奮……”學生之間單向、雙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課堂內一個資訊交流的立體網路,在交流不同層次學生的優勢就得到了互補,這時,教師是聽眾,是評委,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時,只適時地給予引導和點撥。

三、少限制,多讓學生自由表達。

讓學生跳出課文內容的圈子,從文中學點寫作方面的技巧,用這種技巧讓學生從身邊的人和事中,引發思考。學完這篇課文後,

我就讓學生學著課文的樣子,學寫詩。真沒想到,學生還真有點像小詩人的樣子呢。

學生1:水珠在樹葉上晃動,地面上變得更滑了。雨後燦爛的太陽出來了,彩虹也出來了。

學生2:雨停了,水珠滴落在蜘蛛網上,像一條項鍊掛在媽媽脖子上真美麗。小朋友都出來玩,不是玩衣服溼了,就是頭髮溼了。

學生3:一棵樹上掛著一條項鍊,啊,好美麗!小弟弟看見了,急忙跑過去。哎,不好,小弟弟摔了一跤。而他的臉卻笑了笑,他站起身,忽然看見原來項鍊是水珠落在蜘蛛網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