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小蝸牛教學反思(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1.37W人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蝸牛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蝸牛教學反思(精選5篇)

  小蝸牛教學反思1

《小蝸牛》的故事講的是小蝸牛因爬得很慢很慢,在來來去去小樹林和家中的途中,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從小蝸牛告訴媽媽的短短几句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春夏秋冬時刻變化著的小樹林。講完故事後,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去提一些情節性的問題,沒有侷限於故事本來的幾個簡短語句,而是注意引導孩子們展開聯想。

小蝸牛說:“媽媽,小樹林裡的小樹長滿了葉子,碧綠碧綠的,地上還長著許多草莓呢。”我就用啟發性的語言給孩子展現一個美麗的意境:“夏天,小樹林裡的樹木長滿了綠葉,地上是碧綠碧綠的草地,在碧綠的草從中,滿是鮮紅鮮紅的草莓,一個多麼美的世界,你好像還看到了什麼呀?”

小蝸牛說:“媽媽,草莓沒有了,地上長著蘑菇,樹葉全變黃了。”我就引導孩子想象“秋天,小樹林變成了金黃色,滿樹的葉兒隨風飄舞,輕輕落到地上,讓大地也變成了一片金黃,你覺得小樹林怎麼樣?你好像還看到了什麼暱?”

通過孩子的聯想,那隨四季轉換不斷變化著色彩的美麗的小樹林,如同真的呈現在眼前一般,孩子們都為這隱含於故事中的色彩美而陶醉了。

不足之處:有趣的故事,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並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給孩子們以享受。但孩子在聽故事時,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顯著的特點,易被一些表面的東西所吸引,而其中隱含著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師所忽略的,而這些東西有的是相當有益於孩子的。在故事中,試著和孩子們一起去挖掘隱含於故事中的美,感覺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小蝸牛教學反思2

《小蝸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話。課文通過小蝸牛與蝸牛媽媽的三次對話,向我們介紹了小樹林裡一年四季的變化,同時巧妙地告訴我們小蝸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點。課文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很適合一年級小學生閱讀。

一、教學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並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本節課我本著這一原則,在教學中把圖畫及角色朗讀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學生在美麗的圖畫和豐富的想象中學習知識,瞭解自然,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提高了學習效率。《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所以,課堂上我非常重視詞語的積累和語言的表達。抓住“碧綠碧綠”引導學生積累詞語,抓住“旁邊”“已經”訓練學生表達。通過讓學生模仿課文對話練習自己眼中的四季,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對話。

二、成功之處:

《小蝸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運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描述故事的發展。活動中正是通過慢吞吞的小蝸牛,以它慢為線索,來解讀四季的特徵。小蝸牛在來來去去小樹林和家的途中,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滿趣味的故事情節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春夏秋冬時刻變化著的小樹林。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的爬行,讓幼兒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隱形的愛。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捉蝸牛、畫蝸牛、設計實驗來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給蝸牛設計一個家,使他們通過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對小動物豐富的直接認識。並在活動中改善了交往和語言能力,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個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做到會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蝸牛的行為特徵,會用簡單表格統計、整理蝸牛的食性等情況,活動過程中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交流想法。

三、不足之處:

有趣的故事,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並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給孩子們以享受。但孩子們在聽故事時,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顯著的特點,易被一些表面的東西所吸引,而其中隱含著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師所忽略的,而這些東西有的是相當有益於孩子的。在故事中,試著和孩子們一起去挖掘隱含於故事中的美,感覺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四、改進措施:

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每一個學生,都對課文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們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思想、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學習。所以本課,針對春夏秋冬蝸牛眼中四個季節,進行了充分的引導和想象,讓孩子們暢所欲言,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使課堂真正屬於學生。

  小蝸牛教學反思3

《小蝸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運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描述故事的發展。用小蝸牛的慢為線索,來解讀四季的特徵。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的爬行,讓學生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隱形的愛,在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對於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學這些隱性的東西他們很難感受到,用怎樣的形式能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瀰漫著平靜、悠閒的氣氛。正是這樣的一個情景使學生樂意有興趣傾聽下去。

一、在活動中我運用圖譜結合的形式向學生呈現了四季的特徵和迴圈性,學生一目瞭然。如故事中的好詞“碧綠碧綠”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可能不是很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再此簡單的解釋提升,學生再次遇到時在腦海中就會搜尋到,對孩子是利大於弊吧!

二、在活動中學生表現很好,思維活躍,能感受到學生已經被這小故事給吸引,被媽媽的愛給吸引,被小蝸牛的韌勁給吸引,被小蝸牛的慢給吸引。儘管小蝸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歸,但能感受到小蝸牛的快樂,能感受到蝸牛媽媽對小蝸牛的教育是隱性,在隱性中通過小蝸牛自己的發現訴說,在通過媽媽的一句愛的小結自然中就讓小蝸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額特徵和變化。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是否真的給孩子自由,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感悟呢!而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一個引導者、參與者呢?

  小蝸牛教學反思3

本課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動手操作為實踐”的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起來,加強啟發式、探究式、實踐式、賞評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培養學生思維、創新、操作、欣賞等各方面的能力。本課通過各種材料製作出來的蝸牛,吸引學生的視線、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操作、發揮學生運用各種製作方法的表現能力。以探究、實踐的課堂模式,提高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設計、操作水平。

本課教材以孩子們喜愛、熟悉的小蝸牛為切入點,瞭解蝸牛的形態特點,抓住其外殼的螺旋形特點,利用細長紙條的卷折所形成的螺旋形狀,模擬製作紙蝸牛的外殼。引導孩子學習用畫、剪、拼、卷、黏和等方法,組合與裝飾,完成一隻小蝸牛的手工作品,隸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為了在低年級孩子心中種下淺顯的“設計”意識種子,教材增加了“添畫、剪貼花邊”這一活動,提示學生可在蝸牛外殼細長邊上畫、貼出重複排列的圖形,讓製作出來的蝸牛更具美感與童趣。同時也教育學生要學習蝸牛堅強、執著的精神。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豐富又活躍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他們會用簡單的描畫與製作來表現自己所知道的東西。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美術基礎知識,具有學習和使用各種繪畫、操作工具的能力,能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事物。對美術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還缺乏觀察能力和製作能力。但只要多動手製作,發揮創造性的思維可發製作出各種裝飾的蝸牛。

低年段小學生製作東西具有嘗試性、隨意性、象徵性。學生在認識蝸牛和了解蝸牛的基本結構,自主的去探究製作蝸牛與螺旋形的外殼上的裝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淺入深,由單一到豐富,一步步系統的對蝸牛進行認知、研究和製作。

本課教學通過以下環節引導學生對蝸牛進行認知探究製作。

1、感知認識(通過多媒體欣賞蝸牛圖片,出示手工蝸牛成品,對蝸牛的基本形態有初步的認識,瞭解蝸牛外殼的形狀與作用。)

2、探究發現(學生通過若干手工蝸牛成品的對比分析,探究歸納出蝸牛的製作方法。)

3、瞭解製作(學生通過了解欣賞蝸牛外殼的設計裝飾,繪畫剪貼各種蝸牛外殼花紋與頭身尾的剪畫。)

4、運用創新(學生通過嘗試製作與設計裝飾,創造出畫、剪、卷、折、黏和等方法,組合與裝飾,製作一隻手工蝸牛作品。)

5、欣賞評價(通過對手工蝸牛成品的評價,提高欣賞審美水平,獲取成功的愉悅。)

這樣的過程是學生在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對蝸牛進行手工製作。教學將學生的繪畫與製作相結合,以裝飾蝸牛殼為主、蝸牛的頭身尾為輔進行作業練習。在教學中採取啟發式,探究式,示範式運用等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形式。學生在學習中始終是主體,教師以蝸牛為教學線索,引導學生髮現蝸牛外殼的螺旋形狀,並用設計裝飾去表現。

利用網路環境開發課程資源,優化課堂的教學過程。本課教學中的“瞭解製作”“欣賞評價”領域就要求學生對蝸牛外殼不同的花紋設計、不同材料製作的蝸牛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這些可以利用本人良好的資訊科技綜合運用素養,以及網路環境進行開發課程資源,製作多媒體課件等內容。

兒童具體天真好玩的天性,容易被身邊的事物和環境所影響。本課教學前通過佈置美化美術室,佈置一些極具視覺衝擊的圖片與手工蝸牛成品,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輕鬆的遊戲環境、展示自我的美術室環境。學生創設的環境中通過小組合作以及個體創新的方法愉快的學習。

  小蝸牛教學反思4

這堂課以孩子們喜愛的小蝸牛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學習用畫、剪等方法組合裝飾,完成一隻紙質小蝸牛手工作品。

兒童的世界是遊戲的世界、童話的世界。在這堂美術課中我始終讓學生處於有趣味的感知活動中,隨著趣味的增強,學生在教學環節的變化中主動探究,獲得知識與快樂。為了能夠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有針對性地製作了小蝸牛模型,分發到各小組,用來引導學生認真欣賞觀察後分析小蝸牛是如何製作的。孩子們很快就能分析出基本的方法與步驟:畫、卷、貼上等,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非常精彩。整堂課教授的20分鐘內我讓孩子置身於蝸牛的精美製作中,教學環節的設計對調動、激發低年段孩子的興趣有著較大的作用。

不得不說,每磨一次課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次磨課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在講授蝸牛外殼花紋時,要求過於精細,沒有考慮製作時間。

其次,教師用實物投影機演示製作外殼時,學生的注意力不大集中。如用攝影機拍攝後播放,效果會更好些。

再次,在評價環節中,對部分學生作品的評價一帶而過,不夠詳細具體。

經過這次磨課,發現我的這堂課在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缺失,我只注意培養孩子的探索與研究自然的精神,卻忽略了讓孩子們向蝸牛身上堅持不氣餒的良好品質學習。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好用來總結我的這次磨課最好不過了。在課堂上一環扣著一環,無論哪個環節或者小細節出現問題,都會產生蝴蝶效應。磨課雖然結束,但在我以後教學活動中,我希望保持磨課的態度去對待我的每一節常規課。關注課堂中的細節問題,從嚴對待每一堂課。像小蝸牛一樣堅持不懈的努力朝自己目標前進。

  小蝸牛教學反思5

在故事《小蝸牛》中,小蝸牛爬呀,爬呀發現一個季節向另一個季節轉變,目的在於介紹春、夏、秋、冬季節的變換和四季的典型特徵,融合知識性和趣味性一體。我本來要達到的目標是:

1、知道一年有四季,明確四季的順序,能講述四季自然界的主要特徵。

2、利用表演學習對話,在以小蝸牛為故事藍本的基礎上與教師合作共同創編新的故事。

當我開展這個語言活動時,我發現孩子們的興致很高。孩子們都能準確地說出小蝸牛“小、爬行速度慢”的特點。在我向幼兒講述故事時,我發現孩子們都能根據我說的特徵說出具體的季節。大班的孩子對四季都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也為我們故事活動更好的開展做了良好的鋪墊。於是我採用了繪圖的方法,通過用簡單的圖示,小蝸牛圖片以及箭頭簡單明瞭地向大家展示了小蝸牛爬行時四季的顯著變化。也是為了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與記憶。發現幼兒藉助這個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可以藉著圖片講述故事內容。

該語言活動的難點在於創編新的故事。在創編中,需要我們緊扣“四季轉變”這個大標題。但是孩子表現得不夠活躍。很多孩子的思維顯得很侷限,單一地從花草的變化來告訴我們四季在不停地轉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