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週記

有關語文週記彙編7篇

本文已影響 1.13W人 

有關語文週記彙編7篇

有關語文週記彙編7篇

轉眼間,歲月匆匆,眨眼間,一個星期已經過去,一週的時間,一定有不少感想,這時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寫一篇週記了。一起來參考週記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週記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週記 篇1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

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

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

1、刷子李的絕活是什麼?

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

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

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裡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

三、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語文週記 篇2

寒假終於到了,又可以去東錢湖、普陀山等地方玩了,我高興極樂,認為這還會是一個有趣的寒假。

寒假的第二天中午,我想出去玩,可是一隻鞋子還沒穿上,就被媽媽拉進了房間。“先寫完作業再去玩。”媽媽對我說到。“為什麼!”我喊了出來,“寒假的第二天你就不讓我出去玩。”媽媽不聽我說,關上門出去了。“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我邊默寫古詩邊念。“如果世上沒有古詩的話那該多好啊,我也就不用默了。唉!就知道做作業真無聊。”

終於,經過十幾天的努力,作業做完了。在作業做完的一瞬間我再次衝向了鞋櫃,拿出些穿上,打開了門。可是媽媽又叫住了我說:“別光顧著玩,走,我跟你去打羽毛球。”“唉!還不能玩,真無聊。”

春節到了,我們坐在電視前看春節聯歡晚會。看著看著我漸漸覺得無聊了,於是我說了一句我去打電腦了。就走進了書房可是,插頭還沒插上,媽媽又把我拉到電視前說:“你看春節聯歡晚會多好看啊,打什麼電腦啊。”“唉,只能看電視,真無聊。”

寒假的最後一天——元宵節到了。吃完了晚飯,我坐在椅子上等待遊行的開始。六點半終於到了,我穿上鞋子準備出去。可媽媽又說:“人家遊行,關你什麼事,明天就要上課了,還不趕緊去預習新課。”我只好乖乖的去預習新課了。“唉,寒假的最後一天也不讓我玩何況還是元宵節呢,真無聊。”

這次是我過的最無聊的寒假。

語文週記 篇3

教師專業是動態發展的、終身持續的過程,現代教學應是建立在教師學習基礎上的。必須在加強和發展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加快教師專業化程序,以適應學習化社會、終身化學習的需要。由此通過對教師專業觀發展歷程的回顧,通過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時代內涵以及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改革原則的論證和闡述,探討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創新的機制,明確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學的發展性是一種不斷演進、不斷超越的創造發展歷程。因此,努力實施繼續教育工程,加強中小學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面向21世紀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面臨新形勢的需要,是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綜合實力的需要,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為教育夯實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必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習期間,在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的實踐,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現將一些學習體會做個小結。

一、通過學習,我首先是更新了觀念: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 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通過學習,從 過去的我 與 現在的我 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 已成的我 ,為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他將教師角色定位於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 變革 。

二、教育無小事。一個細節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教師最可貴的品質在於他能從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中領悟和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開掘出散發著新鮮芳香、體現著高尚情操的教育細節。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是具有自立發展能力充滿創造力的生命體。概括地說,教育的真諦在於啟發自覺,在於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

三、就人格而言,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學段,師生之間都應該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識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 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之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及教學環境和特色來很好的貫徹和應用它們。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除了需要不斷客觀的看待 過去的我 ,我們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熱情,一份對教育、對學生、對社會的神聖信仰與追求!

有人說,教師是春蠶,是蠟燭,是航標燈,是導航員。而我要說,教師就象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營養:有科學的教育思想,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時代特點的教育言論,有廣博的學識,有令人佩服的教學藝術,有較強的人格魅力,有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始終在做著一個 好學生 。多年來,在教學工作的同時,我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這股春風吹來之後,我更感覺到如魚得水,反覆翻閱新課標,領會其中的真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我都積極參加。

教師應有一種苦讀,苦學的精神。 苦讀、苦學應該是教師的 天性 。學習研究新課標新課程,讓我有了方向從學習中我懂的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的道理。我在不斷的學習,也在不斷的研究、不斷的探索,從教材、教參、課程標準中去觸控新課改的靈魂,準確把握教學的尺度。研究中考題體會其中蘊涵著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在同行身上學到的好方法也及時去應用。我和學生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我想,所謂的教學相長就是這個意思吧!

如此種種,我在做 好學生 的基礎上,也在努力的做好教師。做 好學生 是磨練我的重要歷程;而做一名好教師是我的終極目標。總之,繼續教育學習的收穫是非常豐富,它引發我更多的思考,也讓我收穫了很多的知識。然而,憧憬未來,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畢竟這些思考和理論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嘗試和運用,並最終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東西,我想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達到培訓的目的。最後用一句話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語文週記 篇4

這個星期,我經歷了我人生中坐公交車時第一次讓座,我是那麼快樂,那麼高興。

我今天去長安遊玩,我們做上公交車,便出發了。由於今天是星期天,公交車上的人的人非常多,人多了,就會一些尊老愛幼的人讓位,每當我看到別人讓位時心裡總是想: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人民的美德,是應該的!但是,我經歷了一次讓位之後,差點將我的這個看法改變,我擠上了公交車,“天哪!”我不由得說出這句話,因為公交車裡的人比我想象中的多多了,我忍不住打了個冷顫。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擠”到了一個位置,我立刻做下來,生怕有人搶我的位置,正當我坐下來的時候,突然,一位老人抱著一個小女孩上了車。我仔細一看,這位老爺爺因以年過花甲,而那個小女孩大約才4歲,因該是老爺爺的孫女,我看著他們,很想讓座,我不由得被一陣心理活動改變了看法,“讓位吧,他們一個那麼年邁,一個有這麼小,這麼可憐!”“千萬不能讓,這可是我辛辛苦苦擠出來的位置,這是我的勞動成果,我不能就這樣給了人家!”“讓吧!你不是常說,尊老愛幼是中國人民傳統的美德,難道你就忍心這樣嗎?”“千萬不能讓,就當作沒看見就行了!”我被“不讓位”著一系列的心裡打敗了,正當我“讓位”的心理動搖的時候,突然,我看見了老爺爺,那兩鬢邊的白髮,看見了那為老爺爺滿臉的皺紋,我看見了那位小妹妹滿臉的笑容,和那位滿臉的惆悵,我還看見了……我再也看不下去了,二話沒說,站了起來,邊跟老爺爺說“您坐”邊將他們請到位置上,車上的人看見了,臉上露出了愉快、羨慕、羞愧的表情。老爺爺看我這麼聽話,問:“你是哪個學校的,你叫什麼名字啊?”我聽老爺爺的語氣,好像很高興,我聽罷,便說:“我是紅領巾,不用謝我,要謝就謝謝國家吧!”老爺爺立刻笑了,我看他笑得是那麼快樂,那麼和藹。我的心中洋溢著前所未有的快樂。

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讓座,沒想到讓座那麼快樂!

語文週記 篇5

衣服上的油漬,是兒時的頑皮留下的痕跡;盒子裡的布偶,是純真的童心留下的痕跡;日記中的一筆一劃,是一縷縷心緒留下的痕跡;回憶中的每一個片段,身上的每一個疤痕,都是時間留下的痕跡。

若細看,就能發現我的左手食指上有條小小的疤痕。這小小的疤痕,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是成長留給我的痕跡。

小時候,看見父母拿著刀削果皮,切蔬菜,在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眼裡這似乎是變魔術,充滿好奇。但也因刀芒的鋒利和父母的告誡,對“刀”產生了深深的敬畏。隨著年齡的增長,五六歲時,好奇或者敬畏也一點點消退,只是因還沒有自己切過水果而遺憾。於是某個星期天的下午,我找來一個橙子,想用水果刀切開。

我拿著黃橙橙的橘子,找來切水果的切盤。小心翼翼地把橘子放在切盤上,又找來一把小巧的水果刀。我攥著刀的手莫名的緊,心跳竟有些加速。不知是緊張、害怕還是激動。我左手按住橘子,右手拿著刀對著橘子直直切下去。然,橘子皮上有水,刀一滑,刀鋒便親密地接觸了我的左手食指。我嚇得急忙拿開左手,右手丟了刀。媽媽聽到動靜,則急忙給我找來創口貼。慶幸的是刀口不深。處理完傷口,媽媽又告訴我,切橙子應當現將刀整個插入橙子,再下壓,不然就會滑。我怔怔地聽著。

第一次的嘗試實在算不上成功,但第一次的嘗試卻帶給我勇氣。我不因失敗而敗退,卻是越挫越勇,於是有了第二次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獨立。我也就此理解了“失敗乃成功之母”,懂得了越挫越勇的勇氣。

每一件事都會有都一次,每一次嘗試都有可能失敗,但永不應該放棄,更不能一開始就退縮。只有嘗試過,努力過,才不會有遺憾,才能夠成長。

同樣,在成長中,我們不應被磨掉好奇,被抹去嘗試和冒險的精神,擁有好奇的人,才可在人生路上不覺得乏味,不感到迷茫和膽怯。

食指上的疤痕,成長的痕跡。它提醒我勇敢、嘗試、好奇和不言棄。成長的痕跡,在我的人生路途中,時刻為我點明一盞勇氣的燈火。

語文週記 篇6

一、 課改應以讚許的目光、語言,以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為前提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誇獎和讚美。讚許具有偉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傑斯雷耳指出:“讚許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開花生長。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善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吝嗇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所以,教師首先要經常善於發現並肯定每個孩子身上不斷閃耀著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會逐漸變得更加強烈而熾熱。

新型的課堂應關注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這兩種關係的處理,走出條條框框,讓師生的情感、態度、認識走進課堂.課堂不應以教師的“教”為主,也不應以好學生的“說”為重,而是全班每個學生各抒己見、老師畫龍點睛的教學相長

1.“嚴肅”並不是老師的代名詞。教師課前送學生一個微笑,消除學生心理障礙;“講臺”也不是老師的主陣地。走進學生中,穿梭於課桌間,才是課堂最美的佈局。首先,教師要擺脫教參的“枷鎖”束縛,不再做教參的奴隸,“把書上的話和作者的話向學生宣讀”,也要轉為引導學生通過學教材內容而獲得學習方法,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賞美的情趣。同時,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允許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感受,與學生共同探討,平等交流,一起爭鳴,使語文課堂不再有

權威,不再有條條框框,讓師生的情感、態度、認識真正地走進課堂。如此一來,定會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如何在課堂中既要體現全員參與,又要把握好時間問題,小組合作無疑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之前,小組應選好中心發言人(可每次調換),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中心發言人應認真聽取組員意見,然後歸納總結,反饋給老師和同學,使課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熱烈的學習氛圍。

3.教師課間和學生做遊戲、談心,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並且讓學生以課堂學習小組的形式經行遊戲比賽,增進組員之間的團結力和協調性,為課堂發言做好鋪墊。

二、課改應以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有力地應對上級考試,往往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對掌握基礎知識的講讀課的研究中。其實,提高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語文課改的目標所在。

閱讀課尤其是課前預習,給學生建立了自主學習的良好平臺,它完全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但如果沒有有效的學習方法的引導,學生的自主閱讀就會顯得十分渺茫,無從下手。所以,明確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學習步驟是學生自學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讀準字音。

課文是由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漢字組成的。在閱讀中,學生通常為了顧及對主要內容的瞭解,遇到不認識或不確定讀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圇吞棗。這樣,不僅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就文章內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讀課文時,教師必須讓學生一字一句的讀,要真正做到擲地有聲、頓挫抑揚。如此一來,學生既積累了知識,又養成了認真閱讀的好習慣。

第二步:讀通句子。

讀通句子是理解課文內容的核心環節,但其關鍵在於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在許多課文中,一些關鍵詞對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級的《學會看病》一文中有這樣一句“時間艱澀地流動著,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艱澀”表示時間過得很慢,母親(作者)內心承受著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親(作者)心裡十分慌亂,害怕兒子發生意外。詞語解釋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讚揚的“母愛”主題更是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般,理解文中詞語的方法有:(1)查字典;(2)換詞理解;(3)聯絡上下文,就語境反覆品讀、琢磨。

第三步:讀出感悟。

在上述兩遍讀文中,學生已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且基本體會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首先讓學生帶著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去讀,然後把自己喜歡的語句畫出來,再反覆朗讀,最後將體會到的感受真實地寫在句子的旁邊。這樣,便使學生做到了由被動閱讀到主動體驗的情感角色轉變,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讀出有價值的問題。

讀懂文章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但就大語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學中還必須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獨到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所以在學生自己學文的時候,除了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識之外,還應該結合文章中心或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不懂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文中,學生就“母親大聲說:‘我很高興他愛看閒書’”提出質疑:“題目中說是‘慈母’,但她為什麼要大聲說話,是不是生氣了?”這個問題就提得很有價值,因為“大聲”一詞既反映出了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又表現出了她因兒子愛讀書而內心無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學生在提問的同時其語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訓練和昇華。

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自學課文能力的培養,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清楚先幹什麼,再幹什麼,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模式,養成一種習慣,也就為學習找到了鑰匙,插上了翅膀。

三、課改應以巧妙、合理的教學思路設計為關鍵

課堂上,教師如何做到心中有“術”,並能對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神來之筆,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思路的設計是授課成功的關鍵。只有巧妙的構思,因材施教的策略,才能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才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例如,《自然之道》一課篇幅冗長,內容深刻,如果串講起來既費時又不透徹,於是,我從課文的中心入手,先讓學生通過讀文找到令自己揪心而又痛心的片段和情景,他們很自然的勾出“一隻鳥遇難和數十隻鳥遇難”的語句,然後再請學生思考這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絡,前因後果,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便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效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另外,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中,我採用了分散。鋪墊。兩種策略。因為是閱讀課,所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喜歡的知識點,然後再相機引導彙報交流,這樣就提高了興趣也分散了難點。課文的重點在於怎樣二字也就是變化的原因,所以,我在惡劣的現狀方面下功夫,探索原因的慾望便油然而生。

語文週記 篇7

今天,我們班上來了一位新語文老師,那就是叫我們語文的新老師-張老師!

張老師有一個不胖也不瘦的身材,一張標準的瓜子臉上,鑲嵌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經常對我們笑,好像在說:同學們,你們好呀!",那雙眼睛前,有一副漂亮的眼鏡,那副眼鏡一定是以前辛苦勞作的標誌吧!那明亮的眼睛下,有一個挺拔的鼻子,鼻子下,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這張嘴給我的印象很深,雖然只上了一節語文課,我便記住張老師那張能說會道的嘴了,張老師穿著一個綠色的外搭,下面穿這一條黑褲子,顯得張老師美麗極了。

張老師一來,便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我眼裡:張老師顯得很和藹,在我看到張老師第一眼時,便認為張老師很有智慧

希望張老師可以和我們打成一片,做我們的好老師,大朋友,希望張老師能與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