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生死場》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72W人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死場》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死場》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生死場》讀後感1

重讀女作家蕭紅的《生死場》,其中滋味與幼年時讀後有很大不同。

儘管我與女作者生活的時代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蕭紅那奇特的筆鋒描繪展開了一幅落後的,混沌的,殘酷的北方農村畫面給幼年的我以極大地刺激。那些場景似乎離我很遠又似乎很近。那些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人們,麻木中有著深深地困惑,痛苦中有著覺醒。讓人看了沉重又有所思考。

蕭紅筆下一再強調的是農人生命價值的無意義與喪失。“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農家無論是顆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母親在風暴中呼喊著孩子,為的是從他腳上扒下一雙舊棉鞋,因為那是孩子父親唯一一雙出門穿的鞋,而讓孩子赤著腳走在雪地裡,“鄉村的母親彷彿與孩子是仇敵。”“媽媽們摧殘孩子永久瘋狂著。”

一切都出自“本能”。

蕭紅的生死場不僅是天地,生死場中的女性身體表現了一種生與死的大場域。作為女性我最關注的是文中女性的命運,所以年輕的金枝,年老的王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

五姑姐姐的難產,金枝的早產,李二嬸的小產。王婆服毒和小金枝被成業摔死,王婆生病。月英,打漁村最美麗的女人,毫無聲息地死掉了。不同年紀的女性共同面對的相同命運。從少女金枝到老婦王婆,漫長的受難圖。年輕時的金枝和成業有著青春狂熱的愛,但也有著面對生活困惑的憤怒,小金枝被成業慘慘摔死。愚昧之下,人性,時刻是魔鬼;流落到城市的金枝更是無根的浮萍,她無路可走。在貧困的荒蕪的鄉村,在夫權的重壓下,在文化的荒漠中她無路可走。王婆年老困頓,但是她有不屈的靈魂,她是文中最富於反抗精神的代表,她是北方女性中最可貴的人物。

我生活的時代已經與文中時代有了千差萬別,但是年幼時的我也曾經看到籠罩在北方農村的落後與愚昧。年幼的我在農村的姥姥家做客時,在大人暗搓搓的閒聊中偷偷聽過好多農村女性的悲慘故事。有被雪天打在雪地裡罰跪致死的農村小媳婦,有在農村鰥寡孤獨的自殺的老人,這些故事成了我最早的女性獨立的啟蒙。

今天,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村的變化很大了,但是女性真正的獨立道路仍然很遠。女性的獨立應該是獨立於物化之外的,精神的徹底的自由。這是女性的生死場。

  《生死場》讀後感2

生了死,死了生。難怪蕭紅以生死場”為之命名。

九一八前的十年,九一八之後的東北農村,忙著生,忙著死——薄薄的一冊子存在之思。書本再現了歷史,一幕幕晃過眼前,我看到的是人處於極端狀況時退化成為原始的野獸,剩下的只是病態的靈魂,再也談不上高貴。

矇昧之中生存著——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樣樣去做,完成了也就結束了,沒有一句為什麼的疑問。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時候,生存尚且來不及,顧著填飽肚子的求生本能完全淹沒了情感的追求,人性的光輝也成為一種遙遠的奢侈。

活著,不為什麼,也許是為了繼續存在,也許只是為了抗拒那死的恐懼。在生與死之間,毫無理由的迷惘著掙扎著,沒有誰想過要自行了斷了那沒有意義的餘生,苟且活著。

我看不見美麗的愛情,卻看見金枝像一隻無助的羔羊,她是成業洩慾的生殖工具。在窘迫的生計面前,成業認為妻子和女兒是自己的累贅和負擔,竟然在怒氣之下把女兒小金枝活生生的摔死了。老王婆服毒自殺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作最後的挽救,甚至連丈夫趙三也無動於衷,巴巴的盼著老婆快點死掉好上棺材。

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沉重的文字背後藏匿著的是徹底麻木的生命意識。冷漠,殘忍,沒有一絲人情的溫暖。這就是當時的現狀。

想要瘋狂的吶喊嗎?那些珍貴的東西——譬如愛、溫暖,都到哪兒去了!戰爭、貧窮、落後、愚昧,是凡夫俗子命定的原罪和劫難。什麼民主、自由、和諧亦或關愛,那是一些太派不上用場的虛無的東西,死守道德良知的人必定遭到人們的嘲笑,死於清高,死於飢餓、病痛或是戰鬥之中。

當生存的底線在一步步可怕的倒退,朝不保夕的人們只求自保活命,高尚不頂飯吃,誰還來得及顧著誰?人,一個個的少了,倒是動物血淋淋的本質漸漸暴露了出來——自私、冷漠、先己後人。僧多粥少,不得不展開一場無情的窩裡鬥。

金枝的母親曾是那樣堅決的勸說女兒潔身自重,可是當女兒真的迫不得已出賣肉體換回票子時,她貪婪的眼睛亮了,連清潔也忘記得一乾二淨,甚至慫恿著女兒趕快回城,多賺一點錢。畢竟,維持一個不算壞的骯髒軀體總比死了好。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活著不容易,不擇手段才算有本事。

十年過去了,老百姓還是那樣生老病死,就這樣過了十年。”在殘無人道的日本鬼子蹂躪了村民的土地後,大家似乎才有點清醒過來。就連滿腦子裡只有那隻老山羊的二里半,也在猶豫和畏縮中走向反抗。要站起來,要團結,要揭竿而起,不做敵人的奴隸!即使是死,也要日本鬼子陪葬,也要死得光榮!

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祭奠。這生生死死的宿命彷彿一幕亙古不變的場景,屹立在人們的面前,高遠而不可動搖。在沒有理清生存與毀滅的意義之前,所有的掙扎都像是一個巨大而廉價的玩笑。

戰爭摧毀文明、孕育罪惡、玩弄生死,貧窮則催化人性的扭曲和沉淪,凸顯人類野蠻的本性和動物的慾望。然而在與戰爭和貧窮的鬥爭中,人類用生命的屈辱和毀滅提出嚴正的抗議,卻沒有一個勝利者。因為這是一個永恆的生存困境和永在的苦難。

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在鄉村,永遠也感受不到靈魂,只有物質來充實他們。”如果你問他們,人生是為了什麼,他們會不加思索的說,活著是為了穿衣吃飯。再問,人死了呢?他們會說,人死了就完了。

這由生死交織而成的網,將所有生命的悲歡苦樂吸收、消泯,網羅其中的生命掙扎或反抗,但最終一切都化為虛無,化為死寂。

蕭紅帶著放大鏡,把對生死輪迴的思考放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和特殊的地點,去審視那時候貧農的生存狀況,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再次探討了活著或是離去這一永恆不變的人生命題。

  《生死場》讀後感3

現在的安逸,讓我們早已忘卻了掙扎。

這是個時代的洪流。我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平凡普通,但是生活是溫馨美好的。父母的陪伴和老師的教育,生活和學校是相連的,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成長的。現在是和平時代,國家重視科技和教育,沒有戰爭,沒有動亂,我們就這樣活著,渺小平凡。

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這是無法避免的。許多富者,揮霍著金錢,不知世上還有許多人需要幫助,找不到讓生命更有意義的.方式。太多的父母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關愛和保護就是漂亮昂貴的衣服和大量的零花錢,早已為孩子鋪好了人生之路,然而這樣環境下長大的人,卻……這不知是幸福還是更深切的悲哀。

其實,我很想活在上個世紀,那個動盪的社會中。相對於教室裡的學習,從5歲到25歲安逸本分的學習,書中那不幸的時代,似乎更能爆發出一個人的民族之氣。那時的人無疑是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那些受地主壓迫的貧苦農民,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苦幹活,還要忍受飢渴和疾病的煎熬,在那種條件下,他們掙扎德活著。我無法想象那樣的環境中,想要活下來,是要忍受怎樣的艱難與心酸,一顆怎樣的心才能承受,要有怎樣的頑強性格才能適應,那時的他們與現在的我們是怎麼也聯絡不到一塊的。想到自己總是因一點不順心就亂髮脾氣,遇到點苦,就受不了要流淚,依賴著父母,不知生活的不易,我感到很慚愧。隔了不過百年,世界徹底變了樣,那人呢?我們血脈傳承中,不知骨子裡還有幾分先輩的血性。

那時的中國也是在水深火熱中,科技武器才是那時的王道,而中國無疑成了弱者。連個小小的日本都想吞下中國。當然,有壓迫就有反抗,不當王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這樣的豪情熱血,無數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用自己生命保衛著國家的尊嚴。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發。那些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都一個個站了起來,扛起了保家衛國的重責,那些在茫茫黑夜中的苦難的人,組織著一切,是如此悲壯又義無反顧。甚至連那個膽小怕事的二里半最終也受不了日本人的暴虐,他也要反抗,而加入了義勇軍。

那樣的先輩是值得我們敬重的,記住他們吧。他們在生與死之中掙扎,上演著悲壯的人生。在那時,死並不難,而要在壓迫中亡國後還能勇敢的反抗並要活下去,那是何其艱難不易,他們有著那樣頑強的生命力,我想更重要的,一定是那堅強的心和那火熱的血!

在那時,女子的地位是低下的,那時的女人並沒有像現在一樣獨立自主平等的地位,她們受社會的約束,註定一生要靠丈夫。那個金枝,有著自己的夢想和幸福,可她嫁了個粗暴的男人,於是註定了一生的悲慘。那樣可憐的女人在那時太多了,沒有幸福,沒有陽光,要忍受生活和心靈的雙重摺磨與煎熬。那時,夢想與生活完完全全是兩回事,女子的夢想即使是簡單的,也猶如夏日的泡沫,如此短暫且易碎,而且是碎得徹底。如果她能活在現在,那麼人生絕不相同。只要努力追求,幸福和夢想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可那是命啊,她活在那個時代,我們只能是無奈的旁觀者。不同的時代,能造就不同的人生,我們該慶幸的,該感激的。

然而,活在當下的我們,在感慨之餘,依舊不該忘記歷史,不能忘卻苦難,更不能忘記那生與死之間的掙扎!

  《生死場》讀後感4

首先說蕭紅這個作家,原來只是聽說過她的名字,後來看看電影黃金時代,對她的經歷過了一遍,也算是瞭解了,也喜歡了。前半部,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期望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作家。不過,它在藝術表現上存在著不足之處,有人稱之為文字的斷裂。換言之,小說的後半部,由生死存亡轉到革命前途問題。魯迅稱它是“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副“力透紙背”的圖畫。

這是蕭紅的成名作,或許就是在寫著她的命運,父親出了名的摳門,從小跟著祖父,祖父有美麗的花園。就像書的結尾寫著,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起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花園裡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的,但都透露著生存與死亡的掙扎。好像就是敘述,那些故事真實的讓讀者就感覺它的確發生過。荒涼的年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人們還是有情的,只是情之前是吃飽,生存,然後是情。一本書看下來,給人一種淡淡的壓抑感,看到結尾,好像又解脫了,這種解脫,是死亡的解脫。

《生死場》是一部浸透著“悲涼”的小說,這種悲涼來自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現實的災難性和艱鉅性,更來自於人們對現實的沉重的心裡反應。在黃土地裡,貧苦無靠的農民身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連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變後,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小的村莊。受著地主階級殘酷壓榨的廣大農民身上,又直接地壓上了一座帝國主義的大山。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隻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就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民,他們白天看著宣稱“王道”的破旗,夜裡祕密地組織起來。多災多難的王婆倔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祕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祕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孃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著一隻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著頭領參加了義勇軍。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氣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戰到底的決心。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蕭紅在心靈的一隅,用生命貼近現實,以先覺者的悲涼筆觸抒寫人生苦難命運,展示人生的荒涼感。

又說小說中人物的塑造,它不是大部分小說那樣,好人壞人分明,這裡面都是複雜的人,真實的人,人性就是這樣。沒有絕對。她有事做著好事,有事做些誰也不理解的事。你以為她要死了,她偏偏掙扎著,最後活了過來。你以為她最終會好好活著,卻無比悽慘的死去。你以為你可以預知他們的命運?沒有經歷過的,不會知道他們路途的遠方。所有著名的小說,作家,都是來自生活,有著豐富的經歷。平淡的人生不生波瀾,無節無枝,實在沒東西可寫,所以亂世總是出作家的。

生死場我花了三天的時間看完了,所以故事在玩我心中是連貫的,也有些看不懂的地方,這或許是時代不同,有些話語不能理解。

它用了散文化的結構章法,書中寫了季節的更換,年代的輪迴,但時間的自然流轉卻沒有提供為情節發展所需的因果關係,因而,那裡的生活只是一個個各自相對獨立的場景之間的空間組合。第一章“麥場”主要寫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寫金枝與成業的戀愛,第三章“荒山”寫月英的死和“鐮刀會”。整個小說沒有組織完整的故事情節,它採用的是一種散點空間單元,並通過時間轉換的節奏把其連綴了起來。這種看似無組織的組織,無結構的結構,正是中國散文美學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蕭紅是個經歷豐富的作家,《生死場》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小說。

  《生死場》讀後感5

很小的時候,就常常聽語文老師說蕭紅。大概是從那個時候起,就不由得在心裡對蕭紅產生了敬佩之意。讀完她的作品,深深的感受到了感觸。很喜歡她的《生死場》。這是她的成名作。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

《生死場》是她的第一部以蕭紅之名寫的作品,原名《麥場》,後來胡風將它改名為《生死場》。

喜歡《生死場》,是因為它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讚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蕭紅的筆觸式如此的細膩,魯迅先生也曾這樣評價過:“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此外,胡風曾這樣評價過:我們才能夠真切地看見了被搶去的土地上的被討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動更緊地和他們擁合。蕭紅的這部作品對當時的作用是很獨特的。

作為一名女性作家,蕭紅將悲劇的觸角滯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生死場》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個飽受磨難的老婦人,她的第一個丈夫虐待她,後來乾脆拋棄了她和孩子,獨自跑進關內去了。她為了生存,不得不嫁給第二個丈夫,這個丈夫卻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給第三個丈夫老趙三。在她老年的時候,兒子因為反抗官府,被反動政權槍斃了,她覺得生活無望,憤而自殺,可是在將要埋葬的時候,又活轉過來了。另一個貧農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歲,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夢想著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給她帶來的是什麼呢?情人很是粗暴,她還沒有過門就懷了孕,受到母親和同村婦女們冷言冷語的嘲諷。嫁過去之後,丈夫嫌她和剛出生的女兒拖累自己,竟把不滿一個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還有一個貧農家的少婦月英,本來是村裡最美麗、性情最溫和的婦女,因為患了癱病,成了丈夫的累贅,不給她飯吃,不給她水喝,後來死了。作者通過對她筆下三個人物的命運的描寫,展現了北方貧苦婦女的悲慘的遭遇。蕭紅思考關注著女性的生命形式及生存狀態。她將自己作為女性的痛苦的靈魂,融進她筆下苦難女性的身上,將她特有的“人生荒涼感”與女性的孤寂與悲劇融為一體,從而使她筆下的“蕭紅式”女性充滿著悲劇美,這些是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生存的悲劇,也是現實的社會的悲劇,更是歷史的文化的悲劇。蕭紅對男權社會的強烈抨擊和對女性命運的深切同情,包含著她鮮明的女性意識,即女性應該獲得人格的平等與人性的尊嚴。在繼承五四傳統的道路上,蕭紅以自己創作呼喚著婦女解放與女性自覺。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那麼一些文人騷客來反映社會現實,推動文學的進一步發展,蕭紅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生死場》讀後感6

我把《生死場》視為民國時代最好的小說。雖然不精緻,甚至粗糙,但是那種帶著天才的強光顯著到了某種奪目的地步,足以支撐起它如此高階的位置。時至今日,我們還是不難想象,在1935年11月14日那個清冷的夜裡,在上海大陸新村9號的洋房中,讀者魯迅何以會如此震驚。

小說家寫史,可以如此驚心動魄;而文字知己,有時竟然也是刻骨銘心的。

《生死場》所記錄的,是中國文學一直被期待但總還沒有的光景。這是一個天才的天才絕望。

在蕭紅的《生死場》之前,還從未有一箇中國作家,將人類捏造的如此凌亂不堪,如此哀鴻遍野,又如此深情悲憫。“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在《生死場》中,每一個讀者都一定看到了,漢字可以如此純粹,乾淨,冷冽,平坦,分明,深澈,磊落,異常神奇地承載著理應無法承載的一個巨集大完整的既是虛擬的世界,又是真實的空間。

在《生死場》中,我們也看到了,當人擠壓在黑暗的生存隧道中時的種種渴求和卑劣,還有植入骨髓的現實仇恨,還從未如此質地真實過,那麼平靜,那麼自然,這是中國小說最開始也是最後的鋪排。

蕭紅有著現代中國作家最殘酷的冷血:全村最美麗的女人月英一過門就患了癱病從此不人不鬼;金枝還是大肚子只是恍惚中錯摘了沒長熟的柿子,她的母親不由分說就是撲上去一通廝打;土地上的農民們像狗一樣日以繼夜地幹活,卻一頓飽飯都是天大的奢想,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大量女人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之類的描寫,遍佈文字間,撕心裂肺.......在這片土地上,人類的生活狀況豬狗不如,精神的麻木也是豬狗不如。

蕭紅的《生死場》又有著最浩瀚的悲憫:由獸事比人事,由家事見城事,由城事證國史,所見所感,泣涕交零、感國悲時、憂世傷生俱在其中,不乏悲愴與期望。這就是所謂“斯民同浩劫,此意敢言傷”了。

蕭紅的文字美學,把一個時代的細節放大至清晰如電影的畫面,讓每一個旁觀讀者驚心動魄。

《生死場》是用國民記憶研究的方式,去描繪集體無意識的心理、內心與記憶。

如何呈現整個國民的面貌?最平常的方式,當然是講述他的淵源、歷史、傳統、日常,和人們的生活的關聯,等等。

《生死場》偏向險中求。這本書有許多的“國民性”理論摻雜其間,更像是某個巨集大主題的骨肉還原,但卻並不突兀,不會很嚴肅,因為它原是一本不像小說的小說,在看似真實刻酷的道來中,潛藏虛構與夢幻。

這是過去之書,也是未來之書。想象的中國,幻想的人類,虛構的歷史,同時又交錯著和現實緊緊相連的部分。虛構的東北大地上的生與死,其實是所有中國土地的本質;而生死掙扎的人們,則成為一部自我擴充、修改、掩飾和推翻的“吾國吾民”集體合照。

由《生死場》觀之,所有往昔都是一種虛構;唯經人的文字想象,才被重新認定為真實。

每次重讀《生死場》,還都會把自己經由書籍寄存的歷史記憶牽出來,留下的記憶空間真是至真至誠。

每次重讀《生死場》,都特別感謝蕭紅。她一點也不比裡面的人物輕鬆,願這個曾經絕望的靈魂,已經平靜下來。

傍晚,我準備去探望她的故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