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9.95K人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比喻和通感的表達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二、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三、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寫出了荷花的豔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楊萬里。寫出了荷花的動態。

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可以說,荷花已經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而優美。

今天我們來學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品讀課文

1.講讀第一自然段

(1)我們請一個同學來朗讀第一自然段,作者為什麼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散步?

[解析]因為“這幾天心情頗不寧靜”,通過寧靜的環境襯托並點明瞭作者頗不寧靜的心境,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緣由:頗不寧靜

(2)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作者如此“不寧靜”呢?

[解析]關於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於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絡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於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是源於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於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唯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講讀第二自然段

請一個同學來讀一下第二段。(評點學生的朗讀)請一位同學找出小路的特點,並說說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解析]:曲折、幽僻、樹多是小路的特點。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這一對比就給以往那種陰冷的氛圍蒙上一層朦朦朧朧的詩意,形成了靜悄、幽寂、朦朧的氛圍,這也是籠罩全文的氛圍。

[板書]: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3.講讀第三自然段

[提問]:這一段是講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請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怎麼理解這種感受?

[解析]:重點理解這個句子: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作者懷著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

[板書]感受:自由——(苦悶)

4.講讀第四自然段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4節,並劃出本節的比喻句

[提問]: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講解]:這裡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

A.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B.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提問]: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在這一句中作者將什麼比作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這樣寫又有什麼好處?

[解析]: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把香味比作歌聲,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

[提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裡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解析]: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鍾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其實,通感並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看,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5.講讀第五自然段

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五自然段

(1)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解答]:瀉、浮、洗。

(2)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麼?

[解析]: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升”則失之輕柔。

[講解]:

在這裡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裡,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一般流動

[板書]:月光 (正面)瀉—輕柔

荷塘四周

月色 青霧:浮、輕紗的夢 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 黑影、倩影

6.講讀第六自然段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自然段

(1)本節從哪幾個角度來寫荷塘四周之景

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

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充套件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裡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裡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

(2)寫出了環境何特點,表現作者怎樣的內心

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最後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並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淡淡的哀愁

(3)文章中有一句話“這時侯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似乎真的很熱鬧,而在剛才的分析中卻說,這是個“寧靜”的環境,這兩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與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問]:請同學們在這一段中繼續找出運用反襯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兩個“漏”字,借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以蟬蛙的熱鬧襯托內心的煩惱。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鬱)

四周遠山:隱隱約約

(自遠而近)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7.講讀第七自然段

這一段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

(1)從課文內容看,作者是邊走邊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麼?

江南舊俗。

他為什麼會想到江南舊俗呢?

①心裡寧靜,但寧靜裡又有淡淡的哀愁。(“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

②深化主題(回到過去,說明對現實不滿,尤其是最後不覺到了家更說明擺脫不了現實,寧靜也只是片刻的。)

(2)聯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體現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即景生情 。

(3)“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緒。

“我”回到了現實,一切照舊。到這裡,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悶與彷徨讓作者“心裡頗不寧靜”,於是漫步荷塘進入醒著的“夢”境—“另一世界裡”。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於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裡,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卻又無法擺脫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裡的‘我’和現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脫現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展示出一幅現實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迴應了文首的“頗不寧靜”。最後,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

五、小結

本文寫夜遊的動機、夜遊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六、佈置作業

背誦4-6三節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2

一課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中國古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含義。

1.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在這裡,“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

2.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裡,“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3.那麼,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裡,“月”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鬱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重新陷入鬱悶)──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鬱悶)

如果我們把作者的鬱悶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低點,把作者的開朗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高點的話,那麼,上面的過程可以圖示為

這樣來安排心情發展變化的線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變化)的作用。

導致作者這些心情發展變化的原因分別是(見上圖括號中文字)。

三、領會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鬱悶心情的?(一是藉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藉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現觀月的開朗心情的?(一是藉助對平時沒有月光時路上的景象的描寫反襯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從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二是藉助對自己在蒼茫的月光下的獨特感受的描寫來表現獨處的妙處,側面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三是藉助對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她們搭配得恰倒好處,進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現冷清的鬱悶心情的?(藉助對“蟬聲”和“蛙聲”的熱鬧的描寫反襯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現思鄉的鬱悶心情的?(藉助對《採蓮賦》和《西洲曲》的有關內容的回憶來表現江南生活的意興盎然,從而引出自己的思鄉之情)

5.小結:所謂“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它具有一種意境美。

四、瞭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大學畢業後,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師範學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任教過一段時間。而且在浙江的這一段時間是他人生中的輝煌時期。瞭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對江南的惦念之情。1頁

後來,朱自清來到了北京,受聘於清華大學。雖然身為大學教授,但是由於子女眾多,家庭負擔較重,貧困和家庭瑣事時時困擾著他。瞭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為何對獨處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瞭解背景(論世)

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後,於1925年前後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六、佈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場面美。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請三至五位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6.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7.小結: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荷塘月色圖,從而顯示出了散文的場面描寫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藉助什麼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寫得這麼成功的?請從課文中摘錄有關語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關內容。

手法

描寫的物件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葉子

像()

開放的和尚未開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顫動的葉和花

像()

密密挨著的葉子

宛然()2頁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

彷彿()

又像()

灌木的黑影

如()

楊柳的倩影

又像是()

陰陰的樹色

像()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是()

微風中的荷香

彷彿()

塘中的月色

如()

打著朵兒的荷花

田田的荷葉

葉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邊的楊柳樹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2.小結:要寫出場面的美,運用比喻、擬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體誦讀這三段文字。

四、佈置作業

從你所接觸的文學作品中,找到並摘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三至五個。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

教學方法

咀嚼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1.請五至八位同學說一說自己摘錄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

2.教師點撥: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與比喻的區別在於通感的比喻感覺互通的。如“荷香”(嗅覺)彷彿“歌聲”(聽覺),“月色”(視覺)如“名曲”(聽覺)。

二、咀嚼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謂“咀嚼”,就是反覆地比較: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用哪些詞句來表達,作者為什麼取此而舍彼,用彼詞句有什麼不妥,用此詞句有什麼妙處,等等。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咀嚼”一下。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為什麼?(不好。“幽僻”既有“幽靜”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靜”只能表達一個意思。“幽靜”只有在心情悠閒自在時才能體會得到,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並不悠閒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處地襯托出了作者孤獨鬱悶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揹著手踱著”一句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為什麼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的速度,也能表現做動作時的心情。“踱”與作者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踱”又與下文“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相照應)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與“就”意思相近,作者為什麼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還有“暫且”的意思,表達的意思比“就”要豐富。“且”說明荷香月色帶給“我”的歡愉只是片刻之間的,這與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進入鬱悶相照應)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表達的其實就是“照”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照”而用“瀉”呢?(因為作者已經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隻能“瀉”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一句中的“浮”表達的其實就是“升”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現“青霧”的動作,但在高度上有區別:“升”讓人感覺“霧”很高;“浮”讓人感覺“霧”很低,低得與荷葉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與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句中的“畫”表達的其實就是“留”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留”而用“畫”呢?(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三、品味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還需要品味。所謂“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選用某一個詞能起到怎樣的表達作用。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2.“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3.“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麼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鬱悶的心情)

4.“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麼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5.“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麼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複有什麼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7.“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複有什麼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四、佈置作業

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請你對其中加點的詞語進行咀嚼和品味。

我對於台州,永遠不能忘記!我第一日到六師校時,系由埠頭坐了轎子去的。轎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詫異,為什麼堂堂一個府城,竟會這樣冷靜!那時正是春天,而因天氣的陰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國土。約莫到了賣花橋邊,我看見那清綠的北固山,下面點綴著幾帶樸實的洋房子,心裡頓時開朗,彷彿微微的風拂過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裡,登樓一望,見遠山之上,都冪著白雲。四周全無人聲,也無人影,天上的鳥也無一隻。只背後山上謖謖的松風略略可聽而已。那時我真脫卻人間煙火而飄飄欲仙了!後來我雖然發見了那座樓實在太壞了:柱子如雞骨,地板如雞皮!但自然的寬大使我忘記了那房屋的狹窄。我於是曾好幾次爬到北固山的頂上,去領略那颼颼的高風,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綠綠的田畝。這是我最高興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3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係。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瞭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探究學案

匯入:說起我國的現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散文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走進他為我們營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裡,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

前節課我們一起預習了課文,我希望大家將探究題的第一題課前完成後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後黑板上

一、脈絡梳理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係: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後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下面老師對四段做了些修改,請注意老師打橫線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後與原文有什麼不同?效果上有何變化?

二、感受語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疊字的運用(板書),展現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機板書)之美,此時的作者心情還依然頗不寧靜嗎?與世界的關係是對抗還是融合呢?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裡。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印(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係:對抗或融合。(後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於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緻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註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裡面才是。

能夠徜徉於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於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學案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託,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5、6三段的閱讀鑑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語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初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

(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

(3)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

二、初步感知課文

1、這篇文章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呢?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來。

明確:1927年。

2、師生共同回顧歷史:1927年,發生過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

3、提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先生這時的心境如何呢?讓我們從他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尋找答案吧!

4、放錄音,配樂朗誦《荷塘月色》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5、提問: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於寫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明確:4、5、6三段。

三、鑑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鑑賞第4段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嫋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裡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鑑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鑑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後回答)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裡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三)誦讀、鑑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後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後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徵,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朗讀體會。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四、熟讀,品味4~6段(組織學生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1、閱讀全文,進一步瞭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2、背誦4~6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藉助背景、關鍵語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一、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

二、檢查對課文結構理解的情況

1、提問:試結合課文內容,具體描述本文的結構特點。

明確:

全貌:路幽、樹多、月淡邊走邊想:想現實邊走邊看

出門看月下荷塘香

荷塘濃

頗韻

家不光

寧塘上月色影

靜色

深夜回家去憶過去邊走邊憶江南採蓮看近樹遠山

《採蓮賦》四沒精打采的路燈

《西洲曲》周熱鬧的蟬聲蛙聲

2、提問:從課文結構看,作者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引起的,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關鍵,試聯絡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裡”為什麼“頗不寧靜”?(可以分成若干小組討論、回答)

明確:

(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閒適心情;

(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

三、理解課文中的情與景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豔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遊荷塘是為了擺脫“心裡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裡“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師生共同活動)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忽然想起來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3、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麼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採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誦讀,討論後回答)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採蓮,這順理成章。遊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脫“不寧靜”,於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衝突。“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脫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脫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四、放錄音,再品全文

1、體會一位知識分子當時的苦悶心情。

2、品味課文“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感受作者樸素、準確的語言特點。

五、小結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預習《金嶽霖先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的美好情懷。

2、賞析精美語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鑑賞能力。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感情。

教學方法

話題探討法、鑑賞法

注意要點: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一、匯入新課

(課件1)

同學們,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

(課件2)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課件3)打出題目《荷塘月色》。

三、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

教師:優美的誦讀讓人陶醉,下面,我們先來聽一聽本文的配樂朗誦,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邊讀邊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給文章每個段落加上番號。

2、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的語句。

課件放配樂誦讀。(課件4)

四、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遊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相信優美的誦讀已經讓我們沉醉其中。現在大家來看看文章開頭。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迴盪!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遊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遊蹤:家——小路——荷塘——家

問題3:一夜暢遊,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學生齊答。(只讓學生回答“找到”還是“沒有找到”)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學生朗讀。

問題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學生明確:儘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壞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可見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為能夠暫時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可見作者幻想超脫現實!

五、師生互動,賞析4、5、6自然段。

帶著滿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悅,朱自清來到了荷塘邊。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們來與他共同分享!

(一)、我們分成兩組,第1組同學朗讀第4段,第2組同學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並思考為什麼喜歡。(課件5)

1、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大力鼓勵多答,暫時不作評價)

2、同學們說得很好,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麼不同呢?(課件6展示改動後的文字)我們來讀一讀。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課件6)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麼樣啊?(學生:不好)

教師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疊詞,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課件7)

嫋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這寫出了荷花柔軟嫵媚飽滿的荷花柔美姿態(課件8)

羞澀——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嬌羞。(課件9)

明珠——晶瑩剔透

星星——閃閃發光、忽明忽暗(課件10)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冰清玉潔(課件11)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

閃電——突出快速

脈脈——飽含深情,極富人性之美

一番賞析後,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本段。學生朗讀。(課件12)

教師小結:朱自清的想像是多麼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淨我們的心靈!

2、兩組交換,賞析5、6段。(課件13、14)

參考:(以學生講為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第5、6段:

重點1:“瀉”——一個“瀉”字,頓時化靜態為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課件15)

重點2: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濛、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課件16)

重點3:“畫”——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課件17)

重點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課件18)

教師小結: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為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為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打出課件19)

畫面——美麗

氣氛——寧靜

格調——雅緻

六、簡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問題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時,是不是完全擺脫了心靈的苦悶了呢?

學生回答:沒有。(如學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導對下面兩個句子的理解)

問題6:從後文的哪些抒情語句可以看出?

學生回答:

1、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2、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打出課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寧靜—受用無邊月色—我什麼沒有—無福消受

教師補充小結:李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雖然他沒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們在荷塘月色中能夠深深感受到:人生憂傷雖輕猶重,孤獨苦悶似淡還濃!

七、知人論世,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美好情懷。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麼會如此惆悵和苦悶?要了解這一點,就必須“知人論世”,瞭解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性格氣質!我們來看一看本文的時代背景。(課件21、22)

1、本文寫於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

2、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

教師小結:很明顯,時代的風雲變幻在朱自清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面對黑暗現實,作者看不到希望前途,因而迷茫惆悵!朱自清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實的,正直的!體現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品行!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20年後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塑成了萬人景仰的人格豐碑!(課件23)

教師總結全文:同學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接過中國知識分子這面愛國的大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新的樂章!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2、學習本文通過寫景、狀物委婉曲折表達情感的方式,進而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

3、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通感的運用。

教學重點:

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語言,賞析手法。

教學設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更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突出描寫了優雅、朦朧、幽靜的荷塘月色之美,朦朧、幽靜的荷塘月色也傳透出了作者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學生賞景比較容易,但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同時對情中蘊含的情感則更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複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課時安排:

兩教時。第一教時重點在於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鑑賞美景和語言。第二教時理解其中的情感,以及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第一教時

一、匯入。

請同學描繪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特別是月下荷塘的景色。然後引入課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略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月下荷塘,這個荷塘是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裡的荷花池。

二、範讀入境,自讀體味。

整體感知,把握感情基調。選擇:

A.熱情奔放 B.積極樂觀 C.含蓄深沉

三、學習課文的4-6節欣賞美景和語言及手法。

1、 請同學讀出其最喜愛的句子,並說清理由。

2、 教師引導整體鑑賞,並歸納總結。

導讀第4小節。

①問: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麼順序和什麼角度來寫的?寫出了這些景物哪些特點?用了哪些手法?

分析,明確:景物:葉子——花——荷香——荷波——流水。

這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同時注意了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 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又或者說,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揚靜而情動。

運用了比喻和比擬的手法。寫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寫花,白色的,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寫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波凝碧,流動很快,像閃電般;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餘地是極大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7

活動背景:在夏天這個充滿浪漫的季節裡,花無疑是最具代表的事物。夏天的荷花,婀娜多姿,冰清玉潔,別具特色。荷塘月色是多麼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我想給孩子創造這樣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境界,荷塘、月色。毛筆作畫對於小班孩子來說,難度較大,運筆、握筆都成難題。忽略這些,只是簡單地表現荷花、荷葉,讓畫面充實、優美,領略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畫面結構和色彩合成,體驗創作的愉悅。

活動目標:

1、大膽運用毛筆畫荷花、荷葉,表現自己的“荷塘月色”。

2、嘗試合作佈局畫面,運用簡單的色彩表現豐富的畫面內容。

活動準備:顏料、毛筆、畫好底色的鉛畫紙、荷花圖片(課件)及實物若干、作畫過程幻燈,抹布、背

景音樂《春江花月夜》,美工服、月亮教具、佈置場地。

活動過程:

一、欣賞“荷塘”,引起興趣

1、進入活動室,欣賞場地上佈置的荷花池,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2、“夏天到了,花兒都收縮了自己的花瓣,怕被太陽晒黑了。荷花池裡卻綻放了無數豔麗的花朵。荷花不怕太陽,越開越大,粉粉的,映襯在碧綠的荷葉上更是美麗。瞧,攝影師把這些美景都拍下來了。”(欣賞荷花課件)。

二、操作演示

1、我們沒有照相機,可是我們有畫筆,你會用什麼顏色把荷花畫出來呢?(幼兒講述)

2、看看我們今天作畫的工具吧:鉛畫紙、毛筆、顏料(展示工具)

3、要把美麗的荷花畫下來,小朋友可要看仔細了(教師示範)

重點:毛筆蘸粉色,平按,表現花瓣,一片片花瓣組合,畫出荷花。換細筆,蘸綠色畫莖;大毛筆蘸綠色畫荷葉,荷葉要畫大些。

三、引發幼兒操作

荷花池開了很多的荷花,小朋友來不及畫了,那麼就要找好朋友一起,團結合作,一起完成。有的小朋友畫荷花、有的畫荷葉。完成圖畫後,可以請客人老師來欣賞一下作品,看看我們的“荷塘月色”還缺少些什麼,再把它畫的更美些。

四、幼兒操作

1、分組,分工。合作進行。

2、注意畫面的佈局,要充實些。

重點:荷花的下筆要明快,幾筆完成一朵荷花。

五、展示作品

1、邀請客人老師欣賞作品,並補充完善。

2、佈置作品在背景簾上,播放背景音樂,互相欣賞。“好美的荷塘,連月亮也陶醉了”(出示月亮教具)

活動反思:“荷塘月色”一開始,我就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真實境界:荷塘、月色。在佈置的場地上有綠綠的背景窗簾,鋪上大片大片的荷葉,襯托嬌嫩的荷花,一片荷花池儼然就在身邊,帶孩子進入的一剎那,傳來的就是一片驚歎和欣喜。孩子深深陶醉了,她們親密的接觸著美麗的“荷塘”,依依不捨,對於的活動的開展更是津津樂道。孩子是在美好的境界中愉快地表達自己的荷塘月色之美。按筆、勾畫都是有神無形,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片荷花池的景色,合作、分享這美好的畫面,是最後的高潮。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鑑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設計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釋題

1.在一次“中學生最喜愛的十大課文”問卷調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裡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讀感知

1.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瞭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藉助註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鬱鬱、彌望、嫋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藉助註解和詞典讀懂《採蓮賦》。

2.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3. 提問: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

明確: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景物優美;感情真摯;語言新而不失自然。

(1)寫景。主要寫什麼景?(荷塘、月色)

(2)是寫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確:

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裡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後又回到家裡;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由此說,本文的文眼句是什麼?

提示:

題有題眼,文有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文中最緊要的語言。比如一個人,人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反過來,他人讀你的眼睛,就能讀到你的內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題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傳神語句。清代劉熙載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說。所以讀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於設定文眼。

三、再讀質疑

(一)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1.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2.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麼?

3.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4.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葉子寫得多?

5.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6.心裡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7.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麼?有無深層含義?

8.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寫採蓮的事情?

9.作者為什麼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10.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11.《荷塘月色》為什麼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二)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於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如上1. 3. 6.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區域性的細節問題。如上4. 2. 7. 9. 10. 8.

第三類是關於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如上1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卡紙和墨水等綜合材料製作一幅荷塘裡的景色。

2、體驗運用綜合材料製作畫面的樂趣。

活動過程:

大家好,我是葉老師,炎熱的夏天到來了,荷塘裡的那一朵朵的荷花都綻開了,有粉紅色的,紅色的,白色的,沒有開放的荷花像橢圓形的線軸站立在荷葉邊,剛剛開放的荷花,露出一點淡黃色的花芯,像少女一樣靜靜的坐在荷葉旁,那一片片荷葉,有深綠色的,有淺綠色的,有大圓,有小圓,直直地站立在荷塘上。這景色多美啊!留下這一瞬間,我們一起來做一幅水墨拼貼畫《荷塘月色》吧!

製作的材料有雙面膠,剪刀、水桶、大頭筆、顏料、墨水、毛筆、塗好底色的宣紙和綠色的卡紙

步驟一:首先用大頭筆在綠色的卡紙上畫上荷葉的輪廓,再在裡面畫上荷葉的葉脈,畫好後用剪刀把荷葉的輪廓剪下,在後面貼上雙面膠,然後貼在塗好底色的宣紙上,這片荷葉是深綠色的,荷葉除了有深綠色的,還有淺綠色的,拿出剪好的荷葉一起進行拼貼。貼的時候,要注意荷葉與荷葉之間的疏密,高低關係。

步驟二:荷葉貼好後,就開始畫荷花了,用毛筆的筆肚吸清水,在筆尖上蘸上紅色的顏料,筆尖朝上,左右各向裡弧形運筆。畫出自然的韻意效果。可以畫些剛剛開的荷花,也可以畫出開放了的荷花。多種型別的荷花讓畫面豐富,飽滿。

步驟三。荷葉貼好,荷花畫好後,就在下方開始用毛筆畫荷杆,筆吸清水,後蘸濃墨,快速畫出荷杆,注意可以是直直的,可以彎彎的,每一筆皆需帶有墨韻,佈局注意疏密有度,講求透氣。當所有的荷杆畫完後,把荷杆的刺點畫上。

步驟四:所有的東西畫完,就在荷塘下面畫上各種形態的小魚,用筆尖蘸墨,用筆頓一下,往後一拉,畫出魚的形態,畫上眼睛,嘴巴、身體尾巴。一條在水裡遊遊的小魚就出來了。

最後,用一支毛筆分別蘸上綠色和黃色的顏料,在另一隻沒有顏色的筆敲打出小點,增強畫面的豐富感。

畫面一,畫面的荷葉有聚散,疏密關係。

色彩搭配合理,有紅,粉,黃。

畫面二

運用圓形紙張構圖,有浮在水面的荷花,有站立在荷葉上的荷花,有前大,後小的關係

畫面三:畫面富有有情調,綻放的花朵跟池塘的小魚,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使得畫面豐富飽滿,生動有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相關資訊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2、欣賞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意境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驗場景融合技術的應用;

4、欣賞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

難點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2、欣賞文字中的圖畫之美;

3、學習這篇文章簡潔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

錄音機、閱讀磁帶、多媒體

基於課堂的閱讀欣賞課

1課時

教學過程

介紹

月,引來無限遐想。古往今來,月亮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感慨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湧入,也會慢慢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在一個寧靜的月夜,筆者獨自來到清華校園的荷花池。望著明月,嗅著荷香,沉浸在無邊的荷香月色中。

主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作為一個有個性的人,他於1948年8月死於貧困,寧願餓死也不願吃美國救濟食品。“它顯示了我們民族的精神。”(毛澤東的評論)

2、創作背景

寫於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他抑鬱失落,找不到出路,一頭扎進了古典文學的“象牙塔”。面對現實的黑暗,我們無法安心於這種“超脫”。

整體感知

聽,感受大意,整理線索。

1、路線:家鄉衚衕,湯和衚衕

2、感慨:不求清靜,就得清靜。

分析:

開頭並不安靜,文字裡瀰漫著淡淡的憂傷,淡淡的歡喜。最終嚮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終迴歸現實:並不寧靜。

文字欣賞

(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直觀,引起學生聯想)

讀第一段,思考:

你怎麼理解“這幾天我感覺很煩躁”?(引導學生分析全文的背景和情感線索。)

清除:

透露全文主旨,“一紙宣告,是警策。”

1、對現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未來的擔憂;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這一段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了月下荷塘的寧靜、美麗、朦朧之美。從荷葉到荷花,再到蓮香到蓮波,最後到流水,都寫出了優美的畫面,尤其是比喻的運用,引得學生重點分析。

例:“微風拂過,送來縷縷清香,像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聲。”嗅覺轉化為聽覺,蓮香與歌唱聯絡在一起,兩者的相似之處是微妙的。

第三和第四段:荷塘月色

其他同學唸了一輩子,才體會到荷塘月色的特點。(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清:動詞“瀉”寫出了月色明亮的乳白色感覺,“浮”的應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空靈柔和的樣子,“籠”寫出了月色朦朧柔和。

“酣睡”是指明亮的光線,“午睡”是指被層層淡淡的雲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這一段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不同場景上的月光,使得眼前的場景變得艱難。

四、第五段:荷花池周圍

一起讀一讀,想一想:荷塘周圍寫了哪些場景?

清:柳、煙、光、暗、低。水裡的蛙聲,樹上的蟬鳴,反映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傷。

5、大聲朗讀《採蓮賦》和《西周曲》

思考:在回家的路上,作者對江南採蓮的思考有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和總結)

清除:

荷塘之美喚起了演員內心的思鄉之情,青年男女的美好情感喚起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延長

這是一部散文佳作,描寫了當時一個知識分子的苦悶。學完這篇文章,你是怎麼認識“我”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評論)

你可以提出一個觀點,但你不必要求相同。

技術鑑賞

這篇文章語言古樸典雅,清新自然,富有詩意。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於情景之中,即在情景中抒發自己的感情,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月下荷塘的迷人畫卷。(學生互動,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並嘗試總結髮言)

清除:

1、隱喻的使用;

2、通感的運用;

3、疊詞的使用。

課堂總結

在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一幅畫面:荷葉和荷花。明月傾銀輝,清風送荷香。這個清新、神祕、寧靜的荷塘,是作者靈魂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使作者得到精神上的昇華,從而引發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希望同學們能經常走近自然,用自己多愁善感的心去體驗,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萬物之美。

課後作業

1、寫一篇檢討,放在周筆記本上;

2、看了朱自清的其他散文,覺得:有人認為他用的比喻狹隘、女性化,缺乏想象力。你同意嗎?為什麼?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鑑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建議: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結構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本文語言樸素、典型,充滿詩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解決辦法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辭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結合練習題講一點知識,必要時可擴充套件一些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寫作的緣起及描繪月色下的荷塘的特點,環境描寫與抒發感情的關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解題:荷塘月色(加點部分板書,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裡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嚮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嚮往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朱自清陷入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火熱的革命鬥爭中去,因而借賞景來排遣苦悶。本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憎惡現實,想找一個安寧的所在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在當時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學生默讀課文,參照“練習”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師先讀課文、正音並解釋詞語。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師歸納: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緻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第三大段(末兩個自然段),寫江南採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五、講讀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

(二)提問:作者為什麼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麼用意?

師生共同談話,注意“忽然”兩字。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迴盪。

六、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這一段是按照什麼線索來寫的?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展現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節)——荷塘(第4節)——月色(第5節)——荷塘周圍的樹(第6節)

漫步——思索(線索)(板書)

(二)講讀第2節: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麼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築,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多樹則蓊蓊鬱鬱,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三)講讀第3節:

提問:這一節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境裡,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絡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瞭夜遊的原因。

(四)講讀第4節: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後動態。

(2)鑑賞景物特色及語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嫋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

荷香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將嗅覺形象訴諸聽覺形象,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擴大意境,烘托環境優雅、寧靜,這是月夜獨處的獨特感受

荷波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流水脈脈,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五)講讀第5節: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後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麼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月輝照耀、一覽無餘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豔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3)月光朦朧、柔和的原因是什麼?“酣眠”比喻什麼?“小睡”比喻什麼?作者為什麼說“恰是到了好處”?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雲。“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雲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為什麼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鬱鬱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得更為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彷彿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佈與名曲的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麼?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七、講讀末兩節。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嚮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八、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動詞,使語言準確、貼切,創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於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徵,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情貌。

(3)作者善於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歸納中心思想。讓學生歸納,教師總結。從荷塘月色美麗景色的描繪中,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總結、擴充套件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於通過鑑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鑑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於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後歸結到美感特徵。

課外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領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綠中的思想感情,並與《荷塘月色》表現的思想感情進行比較。

十、佈置作業

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