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核舟記》教學反思模板

本文已影響 1.27W人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核舟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核舟記》教學反思模板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通讀、熟讀全文,引導學生學習、積累文言詞彙,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這個教學目標將原來的做了糾偏,讓文言文教學回到語言積累的軌道上來。八年級教材文言文的篇目多了比重大了,我們必須在學生七年級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更加系統地進行鞏固。“積累文言詞彙”應當是重頭戲,“文言語感形成”應當是重點。要做到這點,教學設計上就要把“積累文言詞彙”做為目標加以固定強化,並在教學中去落實。

從板書上來看,教師已經把學生引導到文言詞彙的識記與積累上: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朗讀,還要求學生動手線上下註解中用紅墨水筆做標記。課堂下,在作業佈置中,要求學生把課堂上標記的(板書中讀到的),用作業本的形式抄寫識記。我們不難發現,板書中的詞彙,大多來自課文線下註解,是教材文字給教師給學生的提示,教學有力的輔助材料,有一定的權威性。可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意識並不強,表現在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會線上下標記,使之呈現難點或重點。

大多數教師面對大量的線下註解,只是進行釋出“行政”命令,要求學生去讀去背,並不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點讀”。什麼是“點讀”?筆者舉個例子。在《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有“男有分,女有歸”的文句。我就曾問一男生,他有沒有歸。男生很驚訝,說歸了。當時有好多孩子笑了。這下同學們才發現“歸,女子出嫁”之意。在這樣的過錯識記中,學生理解了這個古怪的詞彙,懂得了古今詞彙的巨大差異,也體驗了識記古代詞彙的情趣。《陋室銘》中有一個註解“[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註解是清楚明瞭,可實際上學生的理解並不是一步到位的。筆者採用標記點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這一詞彙的第一時間裡,就能掌握。可以要求學生用紅墨筆做出標記“[勞形]使身體勞累”,這樣“勞”的解釋“勞,使……勞累”就明白易懂了。標記後加以當場朗讀,學生的識記效果就好了。試想,這與籠統地佈置作業“背誦默寫所有的線下註解”,有多大的不同。

板書中還有一個學法,值得提倡。如“奇qī八分有奇”,奇,有個特殊讀音“qī”,而這個讀音是離不開特殊的語境的。板書可貴的一點,就是給每個重點的詞彙呈現了一個文句,也就是詞彙所出現的句子,換句話來說,就是詞彙的出處。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中來學習一個特定的詞彙,是科學的,有效的。這種方式恰好是“積累文言詞彙”最牢固的抓手。文言文教學持續使用這種方式,勢必會對學習者文言語感的形成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力。

通讀中,有了標記、點讀,文言詞彙的音形義會有機組合在一起,為學習者隨後對文字的閱讀理解,奠定基礎。教學設計中的文字內容才可能在學習者頭腦中得到呈現。

3、各段主要內容:

(1)介紹核舟的主題和工匠的技術水平。

(2)從舟首尾、船頭、舟尾、船背四個地方詳細介紹雕刻的內容。

(3)總的概括舟上所刻的內容數量,讚歎工匠高超的技術水平。

4、適時關注文章結構安排(說明順序:空間):

舟首尾長——船頭———舟尾——船背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2

在今天的校“推門聽課”活動中,我在上午第三節課給同學本開始了本學期的語文教學,主要講解了《核舟記》的第一課時部分。這是一篇語言比較平實的具有說明文性質的記物文言文,在理解上難度不算太大,因此主要以學生們預習和講解為主。

在本堂課中:

1、 我儘量有意識地去鍛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在自我預習的基礎上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針對預習中的難點和疑惑,彼此交流,從而達到初步理解課文的目的。

2、 以平和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們回答問題中出現的問題,針對他們的表述,及時肯定他們的優點,同時也以委婉的語氣提出其中的不足,並作出鼓勵。

然而,對於作為新教師的我,在這堂課中存在著相當多的不足。

1、 課堂的流程安排不夠緊湊,從上課剛開始就沒有把握好課堂節奏,導致課堂多斷裂,銜接生硬。

2、 課堂上的討論進行得比較僵硬,沒有活躍好課堂氛圍,比較沉悶。這主要與我在預習過程中沒有對他們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有關,導致他們的預習過於散漫,達不到理想的高質量的預習效果。

(這也提醒我,在今後的預習安排中,必須明確學生的預習目標,最好能夠進行相應的檢測,達到比較好的預習效果。)

3、 課堂的容量太少,整節課實際意義上只完成了文學常識、通讀課文和翻譯第一段課文的任務,進度太慢。反思之後,我覺得課堂匯入可以從“大蘇泛赤壁“入手,刪掉無關的作者簡介,這樣既緊扣本文的寫作主題,又可以加快課堂進度。

4、 單純地翻譯全文過於單調,可以適當拓展知識,增強他們知識的積累與融會貫通的意識。在每一段講完之後,進行一個內容的小結,做到清楚而紮實。

總的說來,講課於我還是一門需要潛心研究的藝術,如何上好課,上出有內容的課,任重而道遠。既需要多進行自我的反思和學習,更需要向別的老師同事們請教,讓我的孩子們能夠真正地享受語文課堂。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3

《核舟記》是我本學期的一節公開課,因此我的國培作業也就選擇了它。

核舟屬於我國的微雕藝術作品,學生對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藉此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並就核舟的形象設計來解讀我國傳統美學的部分觀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另外本文作為說明文學習更是一篇佳作,無論是它的說明順序的安排,還是說明語言的運用都極具特點,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為我構建教學三維目標的基本想法。事實證明,我的目標確立是正確的,教學也達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體的目標實施過程中,多媒體的展示匯入成為我本節課最大亮點,幾乎所有人在屏氣凝神的.觀看,學生對微雕藝術的瞭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課文疏通與實詞掌握中,我把學習活動的舞臺交給了學生,學生的合作探究,登臺展示,集體糾錯,把整節課的知識目標得到了最大化的實現。事後我覺得,唯一欠缺之處在於,我沒有及時的對文中的實詞,活用詞,通假字,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現象進行總結,並在媒體上呈現,缺失了鞏固這一環節。在自習上,我及時做好了補救。

在實施第二板塊的環節中,我的講析似乎少了點。學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順序安排,但對核舟本身的藝術形象構建的美學特質,並不能自我獲得,這一點,我沒有進行放開的態度去處理,更沒有把類似的藝術作品帶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學生獲得的印象比較膚淺,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設計講究意趣美,對比美,色彩美,和諧美。但鑑於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後來《蘇州園林》,《橋之美》等課文的美學知識滲透,我處理的時候淡化了,這也是從全域性出發的一種考慮。

相對來說,第三版塊的教學羅列的內容較多,提問思考較為充分,學生對核舟藝術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細小的問題有了觸及,對於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鑑賞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一個存在的問題在於,媒體的使用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我沒有在第二課時使用。我的想法是:媒體的使用不需要重複,更要講究成本。至於教學效果,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都不錯。

課後的作業,練習冊的拓展作業,學生完成的都比較順利。我想一節半課能收到這樣的效果,這節課還算成功。當然教學的方式及方法無止境,我會在自己的不斷反思中,對每一課進行精心的準備,力求達到最佳效應。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4

《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性質的文言文,是介紹王叔遠的作品——核舟。對這篇文言文的教授如果按老的文言文講授方式來說不過是朗讀——翻譯——總結中心——分析特點。

這樣講授下來學生會倒胃口。我根據實際,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從畫圖入手,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把枯燥無味的文言文變得生動有趣了。

在第一課時讀懂課文前提下,默讀課文,根據說明重點,讓學生畫出核舟外形。巡堂指導,然後讓畫圖者口述所畫內容,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最後每個學生都根據自己所畫背誦課文,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把難記的古文背誦了下來,完成了教學重點。

我又把寫作和文言文結合起來,播放多媒體課件,一幅“秋收”的圖畫,讓學生依照《核舟記》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寫一篇 “秋收”的說明。提醒學生注意,文和畫的不同點,側重點。發揮了學生的主觀創造力和能動性,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得到 了訓練。

最後我又讓學生上講臺當回小老師,回顧本文應當掌握的內容,回顧內容,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盡善盡美,本文反思也有不足,由於學生畫功差,在課堂上完成畫圖的這一過程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對其它方面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個教學步驟的時間,以免影響教學質量。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5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說明文,作者通過對核舟的整體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註明方位、數目、大小等,使讀者弄清了區域性和整體的比例關係,細筆勾畫,形象具體可觸。讀完之後,不僅使人“奇巧人王叔遠”的高超的技藝感到欽佩,同時也對作者能夠通過簡潔的文章讓讀者感到寸核中的幾多情態、幾多奇趣,不禁令人稱奇道絕,歎為觀止。自錄的這節課,學習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緻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②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卓越技藝。要想達到上述的學習目的,就要清楚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湛;然後以空間為序具體加以說明;(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背。)最後概括總結。

第三段是重點段落,應抓住人物的神情,隱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兩膝,歷歷可數的念珠等細節,來體會雕刻品的精細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進而領會本文的準確、簡明的語言。

這課書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讀書環節;

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基本功。因為學習文言文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語言感性材料,這些語言感性材料只有通過誦讀,逐步積累文言字、詞、句、段、篇等語言材料,培養文言語感,才能很好的落實。朗讀文言文,應讀準音,生字字音要通過書上的註釋,查閱工具書讀準。讀多音字,應先弄清讀什麼音時是什麼意思,確定了詞義,才能讀準字音;也可以結合句意,確定讀音。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讀音應是“jī”;在後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讀音是“qí”。通假字的讀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讀作“yu”。要暢通朗讀課文,還應讀好停頓,特別是句中的停頓,它是用來顯示句子的層次的,單從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讀好句中的停頓。一上課,科代表就帶領同學們讀這篇課文,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了語文的學習氛圍中,這種學習氛圍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同時。學生們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達到了熟悉課文的目的,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學生自己閱讀,分析問題階段;

學生讀完課文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都是怎樣突出‘奇巧’之意的?”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回答出來需要學生把整個文章都看遍之後才能分析出來,我認為,給學生提的問題不要過小、過碎,不然學生會摸不著頭腦,聽得糊塗,自然回答的也糊塗。所以我開始就提了一個問題。

問題提出之後,我就把學生分組,一組看一段,前後桌的同學可以交流。學生們是先自己看書,然後再交流,這樣使學生既認真看書了、思考了,有不至於很盲目。這期間老師就可以及時與學生交流,聽聽學生們的看法

(三)學生展示環節;

十分鐘之後,我讓學生每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寫出自己組的答案。學生們在這個環節中顯現得非常積極踴躍,爭先恐後...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6

1、這堂課體現出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思想,達到了全員參與,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的目的。

2、開放性強,尊重了學生的人格,開發了學生的潛能,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例如:自己動手實踐,用自己語言描述等。一開課就設計一個親自動手的氛圍,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將這一設計貫穿整堂課,使本文內容理解起來顯而易懂。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允許學生走彎路。課堂上既放得開也收得攏。教學環節形式多變,也適應初中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需要。

3、在這堂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摒棄說文解字的傳統教學方法,以輕鬆愉快、有序和諧的方式組織學生探討並有所發現,自然得體。通過朗讀,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又提高了自己理解、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4、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字的互動協同,使教學目標在學生身上得以實現,努力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知識引導者和交流的物件,達到合作創新、求異創新的效果。

5、另外,我想:把培養民族自豪感的大目標融入具體課堂教學中,也可收到文道統一、教書育人的效果。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7

不少同學覺得寫說明文難,問有什麼方法、決竅。其實,以課文中的說明文為範文,學習寫說明文,不失為好方法。《核舟記》是一篇介紹工藝品的說明文,寫得非常出色,認真閱讀,可以得到寫作工藝品說明文的如下啟示。

一是介紹某件工藝品,必須把握其特點。

《核舟記》開頭一段便將民間藝人王叔遠的雕刻技藝評價為“奇巧”,點明其雕刻技藝的總特點為“因勢象形,各具情態”,並由此引出說明物件核舟。在對核舟予以具體解說之後,作者發出“技亦靈怪矣哉”的讚歎,不僅照應文章開頭,也進一步突出核舟的雕刻特點。 二是對工藝品各個部分的介紹要著眼於全域性,服從於整體,要充分突出其總特點。

三是要確定一條合理而清晰的說明順序。先整體後區域性,先主要部分後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後,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內等。

《核舟記》在二至五段具體介紹核舟時,便是按先中間(船艙)後兩端(船頭、舟尾)、先主要部分(船頭)後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順序介紹的。這樣行文,層次分明,便於讀者理解。

四是觀察要仔細,揣摩要深入,遣詞用句要能準確描述說明物件的特點。

《核舟記》對人物情態的描繪逼真而生動,便是得益於觀察之仔

細及動詞選用之恰當。如描繪船頭三人用“執”、“撫”、“指”、“現”、“袒”、“露”、“矯”、 “臥”、“詘”、“豎”、“倚”等動詞。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潑生動而充滿生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夠通過對人物細微神態的仔細觀察,深入揣摩,合理想象,準確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動傳神,使這篇工藝品說明文更生動具體,更富有情趣。如由魯直右手指卷等動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語”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撫爐”、“視端容寂”揣摩出他“若聽茶聲然”的平靜心態。

課本中,介紹各種不同物件的說明文不少,這些說明文有共同之處,也因說明物件不同而有不同之處。如果認真閱讀,細加揣摩,這對我們學寫介紹各種不同說明物件的說明文會大有幫助的。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8

《核舟記》。這是一篇說明事物的文言文,篇幅較長,難點字較多,還有不少的長句。因此,在引入課堂後,先給了5分鐘用來掃清朗讀障礙。然後,就試著來讀。學生們自行讀,到有疙的地方我再糾正,大約用了5分鐘算是勉強的讀完全文。讀完後,孩子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紛紛嘀咕“好糗喲”我說:“老師再給大家範讀一遍,在我讀的過程中,你們拿起筆,對仍不懂的字詞和節奏做上符號。”接著我就用很慢的速度朗讀全文,讀完後,再強調了幾處難字和節奏。而後組織全班再齊讀全文,這次的效果要比前一次好得多了。讀完後,他們還給自己鼓掌呢!我順勢表揚了他們,又提出同桌、小組之間互讀,著重注音難點的字詞和節奏。然後抽生起來朗讀,同學們針對幾位同學的朗讀,提出了很好的評價,聽著他們說:“我覺得某某的朗讀感情很到位,節奏劃分也很準確,但字音不標準,出現了幾個錯音,比如說……”我很高興,這種評價訓練對他們的表達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在備課時就注意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分析課文。於是,在多次朗讀以後,也只剩下不到10分鐘的時間,我就安排大家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重點討論描寫“大蘇泛赤壁”的段落,也就是三、四段,並提出以實際表演的方式分析課文,一提到表演,一個個興趣高漲呢!專著的投入其中,我在其中巡轉的時候,聽到他們激烈的議論著句子的意思,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確定表演的情景,真是好笑,很快就下課了,我示意大家靜下來。他們驚呼:“就下課了哇?我們還沒準備充分呢!”我問:“那怎麼辦呢?”學生們紛紛說午自習再來仔細演練。我告訴大家明天的課堂會抽小組上臺表演,他們的興致更高了,我還沒招呼下課就議論起該怎麼表演的細節。看他們熱情的樣子我也就沒統一下課了。

這節課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應該著重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不能只說不練。同時,應該持之以恆,堅持在自己的每堂課的教學之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