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電影《當尼采哭泣》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49W人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當尼采哭泣》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當尼采哭泣》觀後感

“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弗洛姆從心理分析角度提出,人有兩種心理需要,一種是人與同類交往以逃避孤獨,一種是人對自由的需求以排除其“個性化”發展和“內在成長潛能”的障礙。如果人與同類的交往、對自由的需求同時滿足,人就能使自己與自然界、他人有機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這是積極意義上的自由,因而是人們所追求的自由。因此,要維持一顆健全的內心,人的這兩種需求必須同時得到滿足。如果一味地逃避孤獨,會造成“自我”的湮滅而淪為他人或集體的工具,同時潛意識裏對“個性”的需求也會讓人陷入矛盾的鬥爭中而無法自拔。然而,一味地追求“自我”的獨立,拒絕與他人發生連結又會如何呢?

來看看《當尼采哭泣》中的尼采吧。作為一位偉大的哲人,為了讓自己的思想保持獨立,他維持着強大的心理防禦,他讚美孤獨,也讓自己成為了一名絕對的孤獨者,朋友和愛人的“背叛”更是讓他再也無法相信任何人。他甚至拒絕心理醫生的幫助,認為這會讓自己受制於人。其實在尼采的潛意識裏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大聲呼喊着,它呼喊着想要擺脱孤獨的困境,呼喊着想要與他人交談與他人擁抱與他人互相安慰;而在意識層面里尼採又努力地壓制着這個聲音。呼喊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烈,尼采內心的掙扎也越來激烈。終於,尼采開始壓制不住這個呼喊聲了,最終潛意識的能量衝破了尼采的抵抗,他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狀態之中。

偉大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告訴我們,“自我意識”的產生是因為“他人意識”的存在。在遭遇他人之前,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的存在,我們只是在潛意識的驅動下去經驗這個世界(就像被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就像動物受本能驅動那樣),當我感覺到了“他人”,才反思到了“我自己”。想象一下,當你全神貫注地透過鎖孔偷窺房間裏的人,此時你沉浸於所窺視的對象,並不會感到“自我”的存在。但如果你聽到走廊裏有腳步聲,就會馬上意識到有另一個人正在看着我,我就會產生“自我羞愧感”,自我意識就此產生。在這一瞬間,你好像就變成了走廊裏的那個人,並從他的眼睛裏觀察並鄙視那個偷窺的傢伙,接着,你忽然發現那個偷窺的傢伙就是你自己,從而產生自我羞愧感。當然,門廊裏也許並沒有人,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有一雙外在於我的眼睛在盯着我。(這個例子引自百度百科,作為一個純潔的人我是想不出這麼猥瑣的例子的!)所以人的自我意識真的是個非常奇妙的,在遭遇他人時產生,在完全依賴他人時湮滅。

精神分析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在現實中受挫時,會無意識地製造一些虛幻的情節,人沉浸於其中使願望獲得變相的滿足(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在自己遭遇失敗或遇到糗事的時候,虛構一些理由或情節,並且自己好像還真的相信了這些理由,典型的“別人不信我信了”,這其實是因為我們有意或者無意地放鬆了理性的判斷,達到自欺的目的)。弗洛伊德稱之為“白日夢”,而我們親切的稱之為“YY”。如果一個人拒絕與他人交流,維持獨自一人的狀態,他將意識不到他正處於虛幻的夢境中,神經症就會產生。弗洛伊德在評價話劇的作用時説,觀看話劇中帶有神經症特點的劇中人的行為能幫助人們預防神經症的發生,也是出於同樣的道理:看不到他人也就意識不到自己。

所以,自我意識在我們遭遇他人時產生,並且維持清醒的“自我”也有賴於他人,但是過分地依賴他人又會使”自我“湮滅。於是,我們又再次想起了叔本華的刺蝟理論。

”這是一個悖論:孤獨只在孤獨中存在,一旦分享出來,它就蒸發了“”如果你把自己完全地呈現給尼采,也許你會留住他,一旦獲得了他的信任,他就會像蒸蛤蜊一樣完全敞開“。在弗洛伊德的提示下,布雷爾醫生首先敞開了自己的心扉,獲得了尼采的信任,與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布雷爾醫生運用”談話療法“成功地治癒了尼采的神經症,同時,有賴於與尼采的這種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關係,他自己的困擾也得以解除。曾經孤獨的尼采在與布雷爾醫生的親密關係中獲得了徹底的治癒和極大的安慰,但是他很清醒地意識到他不可以過分地依賴,為了維持自己獨立的思考,他必須離開。於是就有了影片最後那感人的一幕:尼采的一隻腳已經踏入了車廂,這一刻他猶豫了,他向身後望去,眼神中充滿着留戀,可是最終他還是踏上了漫長了旅途。以下是面對布雷爾醫生的挽留,尼采説出的最後一段話:

”我們會有朋友,然後會漸漸形同陌路,這就是應當的結果。我們不願彼此隱瞞或遮蔽真相,就像我們必須為它感到羞愧。我們是兩條船,各種都有自己的目標和路線。最後,布雷爾醫生,我們必須成為彼此的陌生人,因為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定律。“

向偉大的孤獨者致敬!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