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精選18篇)

本文已影響 1.27W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就是數學讀後感(精選1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精選18篇)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

《我就是數學》讀書體會林海燕今年開學初,我購買了華應龍老師的《我是數學》這本書,這是他的教育隨筆總彙,記錄了他平時教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因此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情結,他把教師對學生,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等同於農民對莊稼和農田的熱情,那是一種出於生命本能的一種熱愛。他愛學生,像農民精心選種那樣鑽研文本,選擇教學內容;像農民翻耕農田那樣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像農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呵護每一株莊稼那樣,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地發展。莊稼長不好,農民會反思自己的播種施肥環節哪裏出了問題,及時改正,補救;教學中也是樣,每節課後都要進行反思,二次備課,三次備課,用最適宜的方法傳授知識。葉聖陶説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

細細品味這句話,是不是也是表達出了上面所講的意思呢?在書中我也瞭解到華老師十分注重課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這樣的小事,他也能從中受益,他的這一舉動,既顯示了對學生的尊重,又對學生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教育;既顯示了教師的一種精神,也顯示了教師的一種氣勢。所以,年輕的我更應該學習這種無聲的教育為自己修煉一堂人生之課,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知識,才能更好的教學生如何做人。後來又讀到“蹲下來與孩子對話”時,我真的是感受頗多,對於學生而言,老師們總是那麼高高在上,總是那麼有威嚴感,所以他們不容易與老師親近,那我們的老師又該如何呢?

我們真的是要蹲下來與他們對話才行,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與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交流情感,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才會越來越近,我們的教學也會一躍而進的。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2

《我就是數學》全書共有六個部分,分別是“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和“生活感悟”,這裏麪包括了華老師的教以及他對別人執教的課的評價。

既有他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也有他對孩子那深深的愛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引用華老師的話:我們老師要盡力使自己具備“兒童心靈”,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用“兒童的興趣”去愛好……是的,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華老師説過我們要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不怪孩子為什麼上課不專心?作業為何總是出錯?我們應該反問我們自己為什麼我們的課學生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的,要當一流劍客,就必須永遠留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反省自己。

華老師在書中也講到:一個教師不讀自己專業以外的書,是不會把這個學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經常閲讀自己專業的書,那麼更是教不好這個學科的。看到這段話,我不由心虛。為何我們總是抱怨自己沒時間讀書,把時間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學上。卻不知,我們沒有理論作指導,得出的教學東西也必然是膚淺的。想給學生半桶水,老師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流水。所以我們要不時的飽讀詩書來充實自己的大腦。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3

今天,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每年的這一天,都會敲下幾個字,提醒自己:你讀書了嗎?

最近一直在讀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就是數學》是華老師寫的一本教育隨筆,裏面記載着的是他近十年來對教學課堂一些總結及感悟。翻開書頁,猶如捧着一盞飄着淡香的清茶,一遍一遍品那來自他對教育教學的理想與信念的叩問與追尋,陣陣的清香沁人心脾,淡淡的喜悦在心頭升起。

華應龍老師的課為什麼總有點與眾不同?他的課為什麼學生聽了不願下課?一個數學老師的文章為什麼如此生動、親切、富有詩意?這本隨筆裏盡是答案。這本書分為“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生活感悟”六個部分。書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細細品讀,書中隨處可見華老師是個充滿智慧的學者,透過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對教育那份熱情洋溢的執着,他站在講台的那份歡喜...這一些,這一切,都是我,我們老師學習的楷模。

華應龍老師出身農民家庭,從12歲起幹了許多農活,他對農民有着天然的情結。他像農民種地那樣去教書。他説,教育像農業那樣需要信任、寬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他在每篇隨筆中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樣的巧妙,那樣的廣泛。

《腦袋磕破後的笑聲》一文中,華老師竟然能把磕破的腦袋與一頂帽子合成一件難得的“教具”,與所教內容《中括號》結合得天衣無縫。華老師在闡述如何去發現事物之間存在着微妙聯繫的時候,引用了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的一句話“在意識中思索的東西應該讓他在潛意識中醖釀一些時候才會成熟。功夫沒有錯用的,你自己以為勞而不獲,但是你在潛意識中實在仍然於無形中收效果。”

“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識地去尋,就不會有那份“驀然回首”的`驚喜與回味!從書中能見出,華老師是讀了很多很多書的,而博覽羣書,應該是每位大師成長的共性!華老師在書中也講到:一個教師不讀自己專業以外的書,是不會把這個學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經常閲讀自己專業的書,那麼更是教不好這個學科的。

我,寫下:“寫於讀書日一一曾經,滿心歡喜,流連於書本間,徜徉在文字中,花香,在指尖靈動;漸漸,懶散、浮躁、匆忙中,書落塵埃,心靈空白,葉綠,不再青翠。唯願,在一段流年似水的沉靜裏,暖暖地捧你在手,讓恬淡伴隨着身邊的日子,聽時光的腳步悄然走過,在生命中留下一行行煦暖又明媚的足跡,或深,或淺……”

在此刻,也記住,再次問自己:今天,我讀書了嗎?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4

教育像農業那樣需要信任、寬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出身農民家庭的華應龍教授對農民有着天然的情節,正是這種情節使得他的教學思考別具一格,他説,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本着這樣的教育理念,華老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學習、思考的碰撞中把自己的課堂不斷帶入新的境界。他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好玩、數學的有趣,他説,我就是數學。他把數學教學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裏。利用這個暑期,我有幸閲讀了華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閲讀伊始,是這獨特霸氣的書名吸引到了我,而後一個個有趣又讓人深思的教學片段讓我深深感到了這是一本有温度的書,字裏行間中讀到了華老師的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讓我體味到數學教學也可以是有温度的!

書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成長永不停歇,成長的美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充沛,但成長路上有時也會遇到問題,出現差錯,而面對這些阻礙該如何對待處理,值得深思。

數學教學中,出現差錯在所難免,面對錯誤,“善待差錯,感謝差錯。”這是本書所要傳達的態度。我們常見的誤區是遇到課堂中出現的錯誤就着急上火,急於糾正表面的“錯誤”。而忽略問題的本身,沒有做進一步的深層思考,缺乏關注學生出現這種錯誤的深層原因,缺乏“剝洋葱”的精神,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了解錯誤出現的根本原因,這樣的結果有時只會解決表面問題,當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還是可能出錯。錯誤的背後或許隱藏着通往尋求正確的啟發之路,或者成為引發正確結論的“基石”。教師對待學生差錯的'態度決定着學生面對錯誤面對人生的態度。

恩格斯説:“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理就是從本身的錯誤當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去學習。”學生是尚不成熟的成長個體,教師應積極正面的看待學生的學習差錯,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分析學生的各種差錯,用發展的眼光理解這些差錯的價值,冷靜深層的分析恰恰是幫助我們深究問題背後所隱藏的根本原因。難能可貴的是學會善待並欣賞在數學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捨得花時間花精力去研究這些錯誤,將錯誤看作機遇,看作挑戰,允許、認同、接納和改造學習差錯。恰當的評價,進而靈活的糾正。對待數學學習中的錯誤,個人體會可從下面兩個方面解決問題: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出現的錯誤屬於哪種類型?是對新知識的不理解?還是對原有知識的漏洞?是純知識類的問題或是行為習慣引起的甚至可能是受家庭環境影響,不良的親子關係影響到學習效果……分析原因,有針對性的逐一突破。關心孩子,堅信每個孩子都願意學好數學,啟發學生自己在錯誤中總結提升,改進提高。

其次,教師可以適當找找內因,思考一下自己講課中是否講得清晰,是否有問題,是否指導到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迴避、不遮掩,變學習錯誤為促進學生髮展的資源。

當然,剝“錯誤“這顆洋葱的過程可能會費時費力,會枯燥,會更辛苦,但當困惑、迷茫、問題、難點逐一破解之時,我們便會“感謝差錯”!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5

“我就是數學”,這句話很有分量,寫這樣的書名需要一定的底氣。我欣賞作者,工作26年來,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學習、研究、總結、提升,用數學的眼睛來關注生活,用先進的思想觀照課堂,用智慧的實踐演繹精彩的人生。

捧讀《我就是數學》,我彷彿再一次坐在華老師的課堂裏,聽他娓娓道來:

“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農民種的莊稼長得不好,從來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鬆得適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時,有沒有及時澆水和除蟲。因為他知道莊稼始終是無辜的。我們應像農民那樣,經常追問自己:學生上課為什麼不專心,作業為何總是出錯……多麼樸實而又感人的心聲!

是的,華老師一直用農民種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積極的偷懶敞亮教學生活。他讓我們在熟悉的課堂裏看到了另類的風景。

讓我們一起聽聽:

“腦袋磕破後的笑聲”,一個數學老師遇到腦袋磕破後,如何化尷尬的事件為有趣的教學資源。而“思維決定視野”一文,作者向我們詮釋了《角的度量》新課導入的來龍去脈,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教學情境,作者竟幾次三番修改,忍痛捨棄,冥思苦想求證,不凡的經歷,讓我們瞭解到一個特級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孜孜以求,這正印證了愛因斯坦的那句話:“你能不能觀察到眼前的現象,不僅僅取決於你的肉眼,還要取決於你用什麼樣的思維,思維決定你到底能觀察到什麼。”

還有,作者在執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學生會發出“華老師,你誤導”的課堂感言,如果沒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怎敢如此“放肆”?……透過這些課例,不難發現,好課就是一道芬芳、幽遠的茶。每一節成功的數學課,作者花費了多少精力,浸潤了多少心血!

讓我們一起看看:

課堂上,面對學生回答提問、習題演算、解決問題的'出錯,很多教師總是責問學生,甚至批評學生,作者卻説要“善待差錯”“感謝差錯”。他告訴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要冷靜地分析、恰當地評價、靈活地糾正。華老師對於差錯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把“陽光心態”傳染給了我們,相信“課堂因融錯而精彩!”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認同。

即便“擦黑板”這樣的小事,作者也有另類的解讀——可以幫助教師快速“温課”,顯示了對學生的尊重,同時顯現出教師的一種精神,一種氣勢,它理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師平時沒有修煉這樣的人生課。課堂上僅僅傳授了知識,忽視了教學生如何做人……學習這些案例,我感覺也在自行修煉。

讓我們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為堯舜嗎?”為什麼作者會對曾經執教《圓的認識》時,一位女孩的聲音“您這不是打擊我們成績好的人嗎?”記憶猶新?是什麼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後與小女孩取得聯繫,重新思考教育為何,教育何為?作者為何感動於那個聲音,感謝那個質疑?

《我就是數學》全書共分六部分:即“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華老師的教,也有他對別人執教的課的評價,既有日常教學實踐的反思,也有一些為師的感悟。讀完全書,我感覺彷彿每個章節的背後都藴藏了無窮的玄妙,讓人懷着更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進課堂。我以為他的成功不僅源於他對數學的一種執着的堅守,更來自他對課堂的一種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拋棄、不放棄,要揚棄”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學內容,再次執教時,華老師仍會提出“從來如此,便對嗎?”“究竟怎麼讀分數?”等一些問題。華老師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驚醒:人師,教育人的追求!好課,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懷!

他,“為數學而來”——

他是一位“學者”。

他喜歡靜心讀書,喜歡數學,喜歡研究數學,“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教是因為需要教”“教育要給孩子留下什麼?”“有容乃大”“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只是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他早把閲讀看作一種高貴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歡走進課堂,《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告訴孩子《人皆可以為堯舜》,他時刻提醒我們《教學,從擦黑板開始》,不妨《聽聽自己的課如何》,他説《現在的課堂會飛》,應該《像蘇格拉底那樣“退”或者“進”》,《好課,要捨得“浪費時間》……每次的公開課經歷,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長,是一種高峯體驗。只是因為他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實踐。精彩是實力的自然表達!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讓我們頓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樣的《那一聲“謝謝”裏》,他總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學生投師所好》!當《遭遇“節外生枝”》時,作者的從容和淡定,練達和智慧,並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學有路曲為徑》,原來《老師們都沒有注意到》,《一節課·一碗米》,《籃球,我的導師》,又讓我們感受一種人生的況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來自理論的引領,書本的啟迪,實踐的歷練,寫作的頓悟,反思的昇華。

如果説,華老師精彩的課堂讓你流連,温暖的故事讓你讚歎,真實的感悟讓你共鳴……或許,只是因為——

他為數學而來!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6

利用空閒時間,我讀了特級教師華應龍《我就是數學》一書。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封面上寫着這樣一段話吸引:“教育像農業一樣需要信任,需要寬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將教育比作“農民種地”,懷着對這一本書的好奇,我仔細的閲讀了這一本書。

華老師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驚醒:人師,教育人的追求!好課,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懷!

華老師在課堂中求索取的成功源於課前的慎思,如在“圓的認識”中,他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在“初步認識分數”中,他提出了“究竟怎麼讀分數”;其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課給我的印象深刻。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是讓學生艱難地、枯燥地、機械地讓學生量了各式各樣的角,但是沒能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而且生活中許多角都不需要量,因為大都是直角。而華老師卻很善於觀察與思考,他發現了衣領的角、椅子靠背向後傾斜一定的角……最後他以學生的視角來看世界,從兒童的生活中來尋找。他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覺到量角的用處,終於,滑梯進入了他的視域。這是地球人藉助自身質量來玩的遊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的小孩子一定都玩過。要比較,得有兩個滑梯,反覆思考後創設了這樣的三個滑梯,這個設計既讓學生感覺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縮短了數學材料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藉助這個滑梯,終於找到了既真實又有趣,還能引發學生學習需求的情境。

最佩服華老師不僅教數學,還在數學中讓學生體味人性的美好。他在教學“乘法估算”一課,經過大量的檢索資料,找到了他想要的情境,卻在書寫教案時,心裏一驚:“攤主多要了錢?”這不是在貶損攤主嗎?他想到了人要互相尊重,攤主的不易,於是他把情境改了“攤主少收了錢”,而媽媽會怎麼做呢?這又是一種可以折射出媽媽心地的.善良、品德的誠實?華老師把數字一改,情境如下“媽媽在農貿市場買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攤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錢。”由“多要了錢”改為“少要了錢”,避免了一次無意間的人格傷害,一樣可以培育學生估算的意識。學生在開放的思維空間裏對話互動,喚醒了生活的積澱,體味到人性的美好。

認真研讀了這本書,深入研究了華應龍老師,讓我震驚,從他的隨筆中,我品出了一個詞:精緻。其實只要用心,每一個熱愛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成為像華老師這樣的人,多讀書,多思考,腹有詩書氣自華,讓自己日益完美,這樣,我們不僅能獲得事業的快樂,更能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整個人生散發出獨特的光芒!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7

我拜讀了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被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華老師的睿智、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動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書,而更重要的是體現創新性教育、教學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通過“案例呈現” 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學中的謎團漸漸釋然。這本書與以往枯燥的教學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為主,從中我們能夠感受一些東西。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1、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熱愛數學。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而從字裏行間更能看出華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尊重,從而他也換回了同學對他的愛和信任。

2、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並積極實踐。就是"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1)採取活動的形式。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

(2)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為了一個簡單的導入,苦思幾個星期,最終找到小猴滑滑梯這一情景。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3)採取好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持續發展。教師的評價要根據差異原則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通過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的評價用語應該有針對性、導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題方法新穎,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進步了,可寫道:“看到你的進步,我非常高興,這説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會有所收穫。”對個別同學還能寫上:“最近怎麼了,為什麼錯題比較多?應該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師。”這樣,把作業作為媒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通過評價鼓勵與眾不同的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一種成功的喜悦體驗,以利於增強自信心。

3、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就是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為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湧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一種教學方法。因為它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斷轉變和進步,這種向上的感覺真好。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8

喜歡華應龍的課,更喜歡他的書,華老師的課之所以那樣精彩,很多都是來自於他在課前的慎思。他的書,耐讀,實用,都是課堂我們天天經歷的故事,他處理的有趣,得當,令人佩服。

他備課認真,如在“角的度量”一課,他思考能否創設一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經過多天的搜尋、比較、思考,他設計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與同組老師討論後又否定了這一情景,幾易其稿,才定稿。

了不起的“善待差錯”“感謝差錯”,的處理法則。他告訴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要冷靜地分析、恰當地評價、靈活地糾正。華老師對於差錯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把“陽光心態”傳染給了我們,相信“課堂因融錯而精彩!”。要學習華老師那種教師的智慧就是要善於從學生95%錯誤的解答中發現那5%的正確的東西,給予熱情的肯定,並積極加以引導,讓學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錯誤。這就是大師的風範,所以華老師是數學,我們均應學習他的融錯藝術。

最讓我值得學習的就是華老師的課後反思,學生的一個錯、一句話,教師在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行為都會讓他思考良久。課後他都會回想每一個教學環節,總結好的`地方與不當的地方,最應當學習的當是他反思後的再實踐,他認為再實踐是對反思的檢驗與進一步反思的催生。

當我學到這裏時真的感覺甚是慚愧,因為自己在講過新課後並沒有認真去寫反思,去記錄,反而每當講完一節課,把很多生成,和資源白白浪費。我為自己的怠惰而感到深深的不安,所以,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手不釋卷,也要去思,去想,去記錄,做教書的有心人。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9

寒假中,讀了華老師的《我就是數學》,最大的感受就是華老師的所作隨筆大都從細處入手,寫的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從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到老師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麼讀分數……這些細節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都會經常出現,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沒放在心上。讀了華老師的這些隨筆,對我太有啟發了。是的,教育就是要從小細節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對一個教育者的進步來説,也不會有特別大的作用。

華老師在《人師:教育人的追求》一文中(22頁)寫到:只要是老師身上的故事學生都會感興趣,哪怕是平淡無奇的,學生也會聽得津津有味。把教學內容和老師的故事結合起來,是一種教學技巧和藝術,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存“心”去運用。記得有一次數學公開課,一位數學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的年齡嗎?”學生們興趣盎然,猜到18、26、32、甚至40,雖然在我們眼中看來,學生是在瞎猜,甚至猜的一點也不靠譜,但學生對老師的年齡很感興趣,並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使課堂氣氛一下子就熱了起來,而此時老師的一句“大家要認真聽講,在下課時告訴大家答案”,使學生能夠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實際上,自己還是學生時,又何嘗不是喜歡與和老師一起踢足球、打籃球、進行各種比賽,喜歡接近老師,瞭解老師,而現在的我們與學生的'關係恰恰相反,因為不完成作業、考試成績差等等原因,不斷地批評、找家長,而忽略了與孩子的交流。在自己的課堂上,我也經常的利用生活實例來進行教學,如往往不用書中的信息窗內容,而採用學生身邊關心的內容來進行導入,比方説經常性的用班級裏男女生人數,利用老師和家長的年齡來講解知識,收到的效果確實不錯。正是因為學生關心這些生活實例,所以他們願意認真地去聽講,認真的去參與,而相比一些課本中枯燥無味的文字來説,他們接受知識的效果會更好。

相信每個老師都遇到過上課了,黑板還沒擦的情況,不知大家是怎麼處理的呢?我之前的做法通常要不不用板書,要不將學生批評後讓學生擦乾淨,着急的時候,三下五除二自己將黑板擦一下,將就使用。而華老師的教學是從擦黑板開始的,不管黑板是否已經擦過,他都會將黑板重新擦一次,他説從中獲益良多。(42頁)有:可以快速温課、尊重學生、一種精神和氣勢。他説,上課前把黑板擦乾淨,就像吃飯前先洗碗一樣,碗不乾淨,是不會吃飯的。讀到這裏,自己有一定的感觸,黑板不管誰擦,一定要乾淨才能講課,我們經常會在黑板上記錄一些作業、紀律不好學生的名單等等,其實這樣不僅影響了教師上課黑板的使用率,也對學生上課時看板書時造成了一定的干擾。今後,再次遇到上課時學生沒擦黑板的情況,我會自己認認真真將黑板擦乾淨,然後開始講課,相信這樣不僅會讓忘記擦黑板的學生留下印象,不會再次遺忘,也會讓所有聽課的學生靜下心來,認真的聽講。

下課了,學生有了自己的課間十分鐘,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下課鈴聲一響,就立即下課。華老師對此作為一項規則來遵守,確實值得學習,想想我們也曾經作為學生,如果下課鈴聲已然想起,儘管老師講的興高采烈,滔滔不絕,但真正還有心思坐在那裏聽講的學生還有幾個,況且,這短短的十分鐘學生有許多的事情還要做,比如上廁所、準備下節課學習用品,我們往往會批評學生為什麼上課還要上廁所,為什麼上課前不提前準備好學習用品,卻忽略了這與我們沒有按時下課有着多多少少的聯繫。按時下課,教學效果會更好,不僅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對下一節任課老師的尊重,同時更能夠得到學生的尊重,因為,下課鈴響後,教案上設計的再好的話也是多餘的, “下課啦”才是最好聽的。

這本書的語言靈動幽默,整本書以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感悟的方式呈現,沒有枯燥的教學理念,而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實例,貼合教學實際,可操作性強,而且讓我們感受到數學教學的樂趣。這些實例都是華老師的親身經歷,在我們的課堂中,也有許多這樣的案例,只是我們沒有及時整理,沒有及時反思,今後,我將會向華老師學習,及時積累自己的教學案例,總結教訓,積累經驗。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0

我拜讀了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被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華老師的睿智、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動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書,而更重要的是體現創新性教育、教學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通過“案例呈現”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學中的謎團漸漸釋然。這本書與以往枯燥的教學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為主,從中我們能夠感受一些東西。??1。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熱愛數學。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而從字裏行間更能看出華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尊重,從而他也換回了同學對他的愛和信任。??2。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並積極實踐。就是"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1)採取活動的形式。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2)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為了一個簡單的導入,苦思幾個星期,最終找到小猴滑滑梯這一情景。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3)採取好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持續發展。教師的評價要根據差異原則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通過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的評價用語應該有針對性、導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題方法新穎,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進步了,可寫道:“看到你的進步,我非常高興,這説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會有所收穫。”對個別同學還能寫上:“最近怎麼了,為什麼錯題比較多?應該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師。”這樣,把作業作為媒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通過評價鼓勵與眾不同的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一種成功的喜悦體驗,以利於增強自信心。3。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就是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為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湧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我就是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一種教學方法。因為它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斷轉變和進步,這種向上的感覺真好。????[篇4]

喜歡華應龍的課,更喜歡他的書,華老師的課之所以那樣精彩,很多都是來自於他在課前的慎思。他的書,耐讀,實用,都是課堂我們天天經歷的故事,他處理的有趣,得當,令人佩服。

他備課認真,如在“角的度量”一課,他思考能否創設一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經過多天的搜尋、比較、思考,他設計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與同組老師討論後又否定了這一情景,幾易其稿,才定稿。

了不起的“善待差錯”“感謝差錯”,的處理法則。他告訴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要冷靜地分析、恰當地評價、靈活地糾正。華老師對於差錯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把“陽光心態”傳染給了我們,相信“課堂因融錯而精彩!”。要學習華老師那種教師的智慧就是要善於從學生95%錯誤的解答中發現那5%的正確的東西,給予熱情的肯定,並積極加以引導,讓學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錯誤。這就是大師的風範,所以華老師是數學,我們均應學習他的融錯藝術。

最讓我值得學習的就是華老師的課後反思,學生的一個錯、一句話,教師在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行為都會讓他思考良久。課後他都會回想每一個教學環節,總結好的地方與不當的地方,最應當學習的當是他反思後的再實踐,他認為再實踐是對反思的檢驗與進一步反思的催生。當我學到這裏時真的感覺甚是慚愧,因為自己在講過新課後並沒有認真去寫反思,去記錄,反而每當講完一節課,把很多生成,和資源白白浪費。我為自己的怠惰而感到深深的不安,所以,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手不釋卷,也要去思,去想,去記錄,做教書的有心人。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1

《我就是數學》這本書裏面不僅僅有我們需要關注的細節,也有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華老師以其精美的語言、博學的內涵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一個精美的案例,這也引發另一種反思,這正是我們很多老師缺乏的反思。一種對細節無比重視的反思,一種變平視為仰視,以生為師的教學理念。

“心靈的蹲下”,這是華老師拉近學生距離的方式,作為教育者,我們要盡力使自己具備“兒童心靈”,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用“兒童的興趣”去愛好……反思自己的教學,總想蹲下來,但真正蹲下來的只是身子而不是心靈,以“浪費時間”的眼光去催促孩子們掌握新知識,卻沒有從孩子的發展水平去體諒,去引導他們,去開發他們從興趣去學習新知識,造成孩子們的厭學情緒,在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成功,我們喜歡把責任推到孩子們的身上,卻忘記我們自身的問題。

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都是老師的一言堂,華老師對插嘴的學生,對自己説不的學生,總是敬禮。我們需要仰視孩子,才能給孩子們充分的自由,讓平等的對話和溝通真正實現。“課堂因融錯而精彩”,這是得到眾多老師的共鳴,但是在實際的公開課上,我們的老師總怕孩子們出錯,總怕孩子們不按自己的思路走,在我們的課堂上,我也是有這樣的狀況,我們的課堂是孩子們的,我們越是擔憂,那麼我們回答孩子們生成的問題也就越缺乏,也是我們越來越不敢上公開課的原由。

細節是一種關注,一種體察,是一種創意。華老師針對每一個教學細節,不管是聽課還是上課,一次有一次的試上中,能發現不同的問題,這也使得我們聽到的課堂更有深度,更有魅力,更讓孩子們“不想下課”。對細節的追求,也使得課堂煥發更強的魅力,更深的藴意。讀華老師的書,讓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要向華老師學習處理細節的方法。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2

前段時間有幸目睹了來自江蘇的華應龍老師到香市小學借班授課,初次見識了華老師上課的風采,在華老師甚感興趣,在網上搜羅了有關華老師的視頻、專著。看介紹才知道華老師在北京教育界名頭響噹噹,全國特級教師,他的榮譽稱號甚多。為了對他更深一步的瞭解,在噹噹網購買了兩本書,分別是《我這樣教數學》及《我就是數學》,被《我就是數學》這樣的書名吸引了,逐漸的把我帶入到他的教學世界裏。 日記

《我就是數學》是華應龍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裏面的點點滴滴皆是他近十年來對教學課堂一些總結及感悟,把書分為“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生活感悟”六部份。書中經常引經據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華老師是個飽讀詩書、博覽羣書、充滿智慧的學者,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更加突顯其人文文化的特質,對教育那份熱情洋溢執着,更是我們老師學習的楷模。

華老師對教學的感悟無時不有,無時不在。連磕破了腦袋還能聯想到中括號的妙用,甚讓我拍手叫絕。在上“角的度量”時首創的運用了滑滑梯的課件教學,增加了可觀性與趣味性,這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好題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學生,我愛死了這樣的數學老師,難怪有些學生不願意下課,有些聽課老師沒有聽到下課鈴響起。

華老師令我印像深刻的還有他的風趣語言,他在書中這樣描述:因為磕破了頭戴了帽,上課時問學生知道不知道老師為什麼要戴着帽,當學生回答非常多可愛的答案後,華老師笑着説“不告訴你,是個謎”;當借班上課,把學生的橡皮擦“借走”後,問學生們老師為什麼要借他們的橡皮擦,學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華老師説:就是為了讓你沒有橡皮用。這麼平淡的話語裏説明了華老師為人非常隨和,平淡的話語裏更是他對掌控課堂能力的一種表現,也是其上課的一種課堂魅力。在《序》中,時任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校長李烈寫道:他極少專注於結果的成功與失敗,卻常常對過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歡喜。研究,琢磨,廢寢忘食,直至豁然開朗。這樣的周而復始,塑造了小華的獨特。

我應該要學習華應龍老師對教育的執着,“覺得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是件很踏實、很愜意、很幸福的事”;更應該學習他對教育的釋悟能力,他的“差錯資源化”從“誤到悟”確是給我一副醒藥,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的新領域。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3

《我就是數學》這本書,第二次拜讀了,但我還是被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越讀越有味。華老師的睿智、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他也告訴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要冷靜地分析、恰當地評價、靈活地糾正。華老師對於差錯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把“陽光心態”傳染給了我們,相信“課堂因融錯而精彩!”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認同。

從書中可以看出,它不僅僅只是一部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書,而更重要的是體現創新性教育、教學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

了以學生為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通過“案例呈現”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學中的謎團漸漸釋然。這本書與以往枯燥的教學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為主,從中我們能夠感受數學教學的樂趣

華老師的數學教學不僅生動而深刻地體現了華應龍數學教學思想和特點的突破與創新,而且生動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構建了“問題情境——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新型教學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數學教學變得既有趣又有用。

從華老師的書中,我明白學習數學,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樣死背下來。數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舉一反三”。做會了一道題目,就可以總結這道題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總結的原理去解決這類題,收效就會更好。學習數學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從基本的下手,穩穩當當的去練,不求全部題都會做,只求做過的題不會忘,會用就行了。在做題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題目會做,卻因粗心做錯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數學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條理清楚的去計算,思考;這樣速度可能會稍慢,但卻可以使你不丟分。相比之下,我會採取稍慢的計算方法來全面分析題目,儘量做到不漏。學習是一生的事情,不要過於着急,一步一個腳印的來,就一定會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華老師作為數學教師,他藉助數學這個通道,引導學生去感悟世界的奧祕,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本身。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好玩和學數學有趣。華應龍老師沒有停留在講解數學知識上,而是展現了數學文化。展現了對數學的理解。

《我就是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們一種教學方法。從書中更讓我感受到了華老師那種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對精品

課堂的執着追求,對教材的深入鑽研,他的種種精神深深的感動着我,敦促着我去不斷的學習。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4

剛剛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在想:很霸氣的書名!但是,華應龍老師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他早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學教育大師了。帶着疑惑,我開始閲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語言靈動幽默,整本書以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感悟的方式呈現,沒有枯燥的教學理念,而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實例,貼合教學實際,可操作性強,而且讓我們感受到數學教學的樂趣。這本書生動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途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探索感知,特別重要的是,華老師的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都體現出他對學生的人性的尊重、對數學教學的尊重。

華應龍老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精益求精,他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前,反覆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他和同時反覆研究探討,連睡在牀上都在思考,想出新方案後還不滿足,思考是否有更合情理的設計,最終,創設了三個滑梯的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重要性,又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實踐精神,華老師的對教學的這種近乎吹毛求疵的治學精神,不僅使他的每節課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使他成為名符其實的教育家。

華應龍老師説他很喜歡當堂評價學生,他舉例説:“我們班42名同學,聽完這節課,我欣賞39位同學的表現,會用眼睛聽課,我最欣賞某甲同學,她的發言最有數學味道。她説得好是由於她肯動腦筋,能有條理地去想。”華老師説他這樣評價學生的目的是想給學生樹立一個數學學習的榜樣。我看到這裏,靈機一動,對呀,我們評價學生時能不能更具體一些,更準確一些,這樣能讓學生有更明確的目標。以前,我評價學生只是:“你説得真完整!”“你的回答很準確!”“某某同學請你認真聽講!”等等,現在,我在課堂上開始注意教學語言的準確到位、與教學內容的緊密貼合,如: “某某同學坐姿端正,專注地看着老師,最先進入學習狀態,所以,今天這節課由他喊起立!”“某某同學想出了兩種解題方法,學習數學就要這樣,不滿足於一種方法,不滿足於一次成功,只有不停下探索、追求的腳步,才會不停地進步。”“某某同學,請你專心地看着屏幕,思考這道題目!”這些有明確指向性的評價,對於稍顯懵懂的小學生來説,更具有指導意義,使我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不少。

從華老師的書中,我感受到數學的美和魅力,我們的教學不能再滿足於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會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投入到數學的世界裏,要讓學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無窮的魅力,學生也用數學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種數學問題,不斷地追求,這才是我們作為數學老師的終極目標。

讀完全書,我為華老師對教育的深深熱愛所感動,為他靈動的智慧、淵博的學識所歎服,為他對工作的負責、對學生的尊重所敬佩,他已經把自己看作了數學的代言人、教學的生命體,所以才會有“我就是數學”的宣言吧!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5

我一直都很崇拜華應龍老師,佩服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精湛的教育教學藝術、深厚的文化底藴…..我經常在想:為什麼華老師的課上得那麼好?他有什麼過人之處?今天,我終於有幸拜讀他的教育隨筆《我就是數學》,本書一共六輯: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生活感悟。這本書讀到最後,我似乎找到了華老師的課為什麼總是那麼精彩,學生聽了為什麼不願意下課的答案——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

華老師出身於農民家庭,對農民有着一種天然的情節。他認為教師應該像農民熱愛自己的莊稼那樣熱愛自己的學生;像農民精選種子那樣精選教學內容;像農民深耕細翻土地那樣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像農民對長得不好的.莊稼從不責怪莊稼而是責怪自己那樣,反思課堂的遺憾與自己的關係。一位哲人説:“人不是一件東西,他是一個置身於不斷髮展過程中的生命體。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為卻永遠尚未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人。”人的成長,並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靈魂的發育、成熟和提升。知識是容易傳授的,技能是容易訓練的,但是精神和靈魂的成長卻需要“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像農業一樣需要信任,需要寬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正如華老師所説:“覺得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是件很踏實、很幸福、很愜意的事。”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如果我們每位老師都能學習華老師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那將是教育的春天,學生的春天!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6

暑期捧讀了華老師的《我就是數學》,如同自己就坐在華老師的課堂裏,聽他上着與眾不同的數學課。這本書主要撰寫了許多篇華老師的教育隨筆,每篇教育故事中,華老師都在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還引用了許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這與華老師慎思、“懶讀”脱不了關係。

開書第一篇是《腦殼磕破後的笑聲》,不得不説華老師就是華老師,他竟然能將磕破的腦殼和一頂帽子合成一件難得的教具,由帽子各種各樣的功能過渡到中括號的功能上,與教學內容銜接的天衣無縫。我想,華老師磕破腦殼是無心的,但是他能把自己的這種尷尬巧妙地利用起來,能把突發的、不期而遇、不利的事件,轉化為難得的、恰到好處的、有用的教學資源,確實難得的,這也正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所苦苦追尋的。

為何華老師的數學課,有獨特的色彩和光亮,有豐富而深層的內涵?通過對本書的`閲讀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以下兩點,第一,華老師是真正的熱愛閲讀,並且樂享其中。即使工作再忙他也會讀書,閲讀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生活習慣。他讀來了技巧、讀來了觀點、讀來了方法讀來了思想,更讀來了自己的進步。第二,華老師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課堂,一遍又一遍問自己,這樣處理是不是會更恰當些?葉瀾教授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華老師對於一盤沒下完的棋,一位女生的一句話都會讓他思考良久。更是在“有獎摸球”一課中,就因為學生的一聲“坑人”,讓華老師作了三次的反思和再實踐。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實踐、反思、學習應當是不斷循環的,只有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我們的專業素養才可以不斷的提升。

如果説,華老師精彩的課堂讓你流連,温暖的故事讓你讚歎,真實的感悟讓你共鳴……或許,只是因為——

他為數學而來!他就是數學!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7

最近閲讀了《我就是數學》這本書,當我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大吃了一驚。華老師那堅定地話語“我就是數學”,重重的撞擊了我。我教學十來年,從未這樣想過。而華老師敢於説出這樣的話語,到底他的底氣在哪?打開書後,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動了。這本書裏彙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靈魂。

從張梅玲老師寫給這本書的序言中,我知道了華老師出身於農民家庭。因此他對農民有着一種天然的情結。當了老師,他仍然保持着農民的心態和氣質,他用農民對田裏莊稼的那份濃厚、深沉的感受來愛他所選擇的教師這個職業。愛他的學生,像農民精心選種那樣鑽研文本,選擇教學內容;像農民深耕細翻土地那樣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像農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地細心呵護每一棵莊稼那樣,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像農民確定播種時機那樣,尋找課堂上大膽的退,適宜的進的時機;像農民對長的不好的莊稼從不責怪莊稼,而是責怪自己那樣,反思課堂中的遺憾與自己的關係。像這樣的農民對莊稼的精心呵護,在華老師的引領下,演變成了課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這也就成了他能引領教育前沿,説出這樣豪邁的語言的堅強砥柱。

葉聖陶先生説:“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細細品味葉老的話,“農業”與“工業”最根本的區別在哪裏?或許是農業的工作對象是有生命的吧。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工業所需要的是一名技術熟練的操作工,而農業所需要的卻是能真正關注生命的農民!

是啊!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們更要像對待農業一樣的對待自己的孩子(莊稼)。特別是在新課改後,我們的課堂上,有了我們對教材、對教學的理解,有了我們自己的思考,有了我們自己的.聲音。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一起營造了寬容的氛圍,學生不僅可以暢所欲言,樂此不疲地感受着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讀了華老師的寥寥幾篇教育隨筆,我深深的感到我的課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讓孩子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這已經成了我當前迫在眉睫的使命。我要不斷嘗試,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寬鬆的氛圍。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馳,不必有太多的顧慮。課堂上,我要千方百計給學生帶來一些思考,使其尋找數學知識背後的東西,遇到問題習慣於問個為什麼。雖然,這樣的嘗試過程是漫長的。但我堅信靠着不放棄、不拋棄的毅力,構築理想的課堂的願望將不再遙遠。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8

近期我拜讀了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被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它不單單是一本講小學教育教學的書,而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創新性教育教學的一本書,書中華老師的課堂上總讓我感到,他時刻以學生為主,關注學生,關心學生的一言一行。從書中我領略到了華老師的睿智、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

全書共有六部分,即“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和“生活感悟”。讀後的感想有以下幾點:

1、華老師的觀察細緻。

所作隨筆大都從細處入手。從老師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撿起來交給老師,老師沒有道謝。到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到老師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麼讀分數……等等。這些細節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都會經常出現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沒放在心上。讀了華老師的這些隨筆,對我太有啟發了。是的,教育就是要從小細節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對一個教育者的進步來説,也不會有特別大的作用。

2、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熱愛數學。

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而從字裏行間更能看出華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尊重,從而他也換回了同學對他的愛和信任。

3、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成為課堂的主人。

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並積極實踐。就是“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採取活動的形式。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非常重要。另外要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為了一個簡單的導入,苦思幾個星期,最終找到小猴滑滑梯這一情景。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採取好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持續發展。教師的評價要根據差異原則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通過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的評價用語應該有針對性、導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題方法新穎,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進步了,可寫道:“看到你的進步,我非常高興,這説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會有所收穫。”對個別同學還能寫上:“最近怎麼了,為什麼錯題比較多?應該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師。”這樣,把作業作為媒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通過評價鼓勵與眾不同的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一種成功的喜悦,以利於增強自信心。

最後以華老師的一個案例作結。

《中括號》一課,華老師帶着一頂帽子上課,是磕破了頭才戴的,但為了這頂帽子華老師就斟酌了很久,該怎麼來跟孩子解釋戴着帽子上課。最後終於讓他想到了,請看以下案例:

“小朋友們,此時此刻,看到講台上的我,你最好奇的是什麼?”

“您的腰桿挺得特別直。”

“您戴着帽子。”

“我為什麼戴帽子?”

“您沒頭髮。”“您的髮型不好看。”“戴帽子年輕。”“推廣2008奧運。”“帽子有各種各樣的功能。可以裝飾,可以遮陽,可以保暖,還可以遮羞。那我為什麼戴帽子呢?不告訴你,這是個迷。”

下課了“我”深深一鞠躬,同學和老師都看到了後腦勺的白紗布,輕輕地笑了。

“哈哈,腦袋上帶個帽子和算式中加個中括號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某種需要,帽子和括號都有着特別的功能。”

在華老師的課堂上一頂帽子可以成為教具,一次意外可以轉化為教學資源。作為一青年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思維、新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斷自我反思,總結教訓,積累經驗,促使自己儘快成長。多讀書,充實自己的文化底藴。我將循序漸進,踏實勤奮,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將自己錘鍊成一名能適應新時期教育教學要求的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的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