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理想的風箏》教後反思3篇精選

本文已影響 1.95W人 

  《理想的風箏》教後反思之一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讚揚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表現了作者對老師尊敬、愛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稱敍述,採用倒敍的寫法,觸景生情,回憶了自己的親眼所見。文章語言生動,飽含深情。

《理想的風箏》教後反思3篇精選

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通過三個特寫鏡頭的描寫,感悟體會劉老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和師生之間濃濃的深厚情意。揣摩文章的表達效果,學習運用典型事例,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

一、抓關鍵詞句進行體會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從細節切入,抓住“談殘腿”中的“笑”,“寫板書”中的“轉”,“放風箏”中的“樂”,教學生品詞讀句,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學“談殘腿”部分時,啟發學生思考劉老師以故事的方式談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談,這“笑”字的背後體會到的是什麼?教學“寫板書”這部分時,出示劉老師寫板書的那段文字,通過對動詞的理解,體會劉老師的敬業精神。“談殘腿”和“寫板書”這兩件事並不是課文的重點,所以我只粗略地抓關鍵詞進行體會。“放風箏”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又和課題相關,所以也是課堂的着力點。這部分的教學我可以説是最沒底的部分,因為是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我總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將學生的理解引導到位,所以總感到有點慌。

另外,抓“泛”和“漾”這兩個表現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的詞,讓學生感受作者用詞的精準。

二、運用多種讀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運用了多種讀書方法,有個別讀,齊讀,引讀等,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注重體驗和感悟,或感受語言的美,或感受人物形象的美,或感受情感的美。如,在對劉老師放風箏、追風箏這段文字進行引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能將風箏放上藍天,那一定是幸福而充實的。……”“能像正常人那樣追趕風箏,那也一定是幸福而充實的。……”用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對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理想的風箏》教後反思之二

《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刻畫了他樂觀助人、愛學生、愛工作、愛祖國、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着的追求。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閲讀提示指出:閲讀本篇課文,可以用給自己提問題的方法幫助思考。我一直認同這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該傳授掌握知識的方法,從而提高被教育者終生學習的能力。於是,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運用給自己提問的方法,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為了使教學的每個環節落到實處,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瞭如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以《理想的風箏》為例,教給學生——給自己提問,自學課文的讀書方法,因此,我率先詳細示範瞭如何根據句子提問思考;接着以閲讀提示為例,讓學生明白如何根據段落提問;最後啟發學生如何根據篇章體温

二、讓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落到實處。

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閲讀。開篇就讓學生大聲朗讀,做到讀準確讀流暢。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問邊思考,一節課,光是朗讀課文便佔了五分之二的時間。難怪有老師課後對我説:“開始看你這樣讓學生讀書,都不知道你後面還有什麼內容可以講了。”

其次,對於學生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這節課開書朗讀,我下位巡視檢查,發現很多同學讀過一遍課文之後,卻並不認識“貯”這個字,針對這種讀書走過場的現象,我並未因為這是一堂教研課而姑息,而是當即指出問題,並要求同學們回過頭藉助工具書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嚴肅指出這樣讀書的危害。

另外,重視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學會一種新的讀書方法。那麼學生方法掌握如何?為此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最重要、也是我個人認為最成功的教學環節:師生、生生間的相互提問。這其中有個人提問個人答;有個人提問好友答;有小組提問小組答;有老師提問學生答等。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一可及時瞭解同學們對課文了解情況;二可學生是否學會提問學習;三可培養學生大膽提問、勇於發表個人見解的優秀品質;四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五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將這一環節落到實處,乃至最後無法完成自己預設的教學任務。這我就不得不談談本次教學的失誤:

對學生的能力估計不足。仔細讀讀這篇課文,就不難發現,這篇文章篇幅很長,意藴深刻,作為一個小學生,他們是很難理解成人世界的種種作為,而我,在這裏又恰恰犯了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之大忌,不僅沒有給學生減輕負擔,反而將一種新的讀書方法滲透進來,其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理想的風箏》教後反思之三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他慈祥忠厚、幽默風趣、堅強樂觀、敬業忘我,對生活充滿熱愛與追求。這樣的文章,讓人讀多少遍就會感動多少次。基於這樣的感情基調,我讓學生在反覆的閲讀中去感受,以“你覺得劉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是從哪裏讀出來的?”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書、再讀書。孩子們在反覆閲讀中也都感動了,並透過語言文字走進了劉老師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劉老師的高尚人格。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本文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和執着的追求。

文章開篇就描寫了春天萬物復甦、細柳舒展、鳥語花香、藍天“彩蝶”的美麗情境,給人以賞心悦目之感。作者蘇叔陽在仰望蒼穹、風箏翩翩的景象中回憶起了30年前的那位殘疾的劉老師,學生的感情之弦瞬時把美麗的風箏和殘疾的劉老師系在一起。

而後,作者回憶了劉老師的外貌以及他“笑談腿殘”的故事。從中,學生初次感受到了劉老師的風趣、幽默以及他的樂觀與豁達。而從“劉老師艱難地為孩子們上課板書”的環節中,學生又進一步地認識了這位堅強不屈、盡心盡職的殘疾老師。

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又很巧妙地出現了一段景色描寫,又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又是美麗的春天,這似乎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值得去細細品讀和感悟其中深刻的內涵。

至於後文中描寫劉老師做風箏、放風箏、追風箏的情景,更是牽動着每一位同學的心。至此,劉老師的樂觀豁達、自強不息、與困難和挫折頑強抗爭的精神一覽無遺。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