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戰國策》國別體史學著作

本文已影響 1.53W人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國別體史學著作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説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説是遊説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本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説”、“畔經離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牴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戰國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

  《戰國策》內容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衞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説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是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唐雎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説是歷史,還不如説是故事。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説,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説:“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説,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説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戰國策》名篇

蘇秦以連橫説秦(成語前倨後恭的出處)

馮諼客孟嘗君(成語狡兔三窟、高枕無憂的來源)

趙且伐燕(成語鷸蚌相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漁翁之利的來源 )

鄒忌諷齊王納諫(成語門庭若市的來源)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

唐雎不辱使命

荊軻刺秦王(錄入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課本)

  《戰國策》名句

1.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盡;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2.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

3.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4.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5.“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

6.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7.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

8.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也,駑馬先之。

9.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10.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

11.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12.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

13.狡兔有三窟,僅免其死耳。

14.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15.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

16.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17.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18.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19.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20.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21.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22.子用私道者家必亂,臣用私道者國必危。

23.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24.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弊。

25.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