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反脆弱讀後感(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3.46W人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反脆弱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反脆弱讀後感(精選12篇)

反脆弱讀後感 篇1

初次讀這本書被"反脆弱"這個概念吸引到了,只聽説過脆弱,不脆弱,卻不甚瞭解反脆弱,更不明白反脆弱的真正涵義。大體來説,反脆弱指的是能夠在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獲取收益,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玻璃杯放到桌子上,當摔到地上的時候,它會瞬間破碎,玻璃是脆弱的;如果一個杯子,被摔到地上後不僅沒有破碎,反而變成兩個漂亮的杯子,這就是反脆弱的。

文中提到一個概念,風會熄滅蠟燭,也會使火越燒越旺,這就會引導我們去思考一個概念。對於不確定的東西,要去想如何利用他們,而不是躲避,這個世界上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人們總是傾向於安全感和確定性,這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因為作為"眾"而言,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偏向尋求安全。

但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又倒逼我們必須去面對這個問題,文中給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槓鈴策略,即分散自己的投入,也就是常説的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事物本只有兩個維度,就像長與短,就像明與暗,就像脆弱與不脆弱,為什麼憑空會多出第三個維度——反脆弱?汪靜波在文思靜語中把這個歸結為生命體的靈性介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命體面對完整與破碎之外還有第三種選擇:生長,即我們會在衝擊中不斷學習,在錯誤中不斷進步,我們不斷的生長,來源就是外界不停的衝擊以及自我不停的反思,這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期望得到並掌握到的——如何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成長。

可以説,世界的本質上是不確定的,確定性只存在於人類的思維中,人類對確定性的追求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這也就需要我們常常去反思,人生苦短,世事無常。值得花費時間去擔心和預測黑天鵝的降臨;相反,任何一次的挫折,我們都要認真面對,沒有疼痛,就不會有記憶,利用所有的機會去反思,時刻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什麼?需要放棄什麼?順勢而為。

反脆弱讀後感 篇2

初讀《反脆弱》這本書,讓我感覺晦澀難懂,好不容易讀完後,看到封面的”反脆弱“那幾個大字下的小字:”從不確定性中獲益“。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們從事期貨投資,不就是從不確定性中獲益嗎,要獲益不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反脆弱系統嗎。

“反脆弱”這個詞是作者創造出來的,意思是“我們設計的生活模式,應當在各種意外發生之後,不但不會在風險中受損,反而還能獲得額外的收益。”大自然世界中,一切都會從波動性中獲得收益或者遭受損失。脆弱性,就是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損失。而,反脆弱,則是收益。

我理解的關於建立“反脆弱”系統,有3個要點。

一、減少不利因素來降低脆弱性。可以用過度補償的方式避開風險、降低脆弱性,對系統進行干預也是降低脆弱性的有效途徑。

二、注重應用槓鈴策略。提升反脆弱的能力,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採用槓鈴策略。槓鈴策略不是對未來的預測,其實未來是難以預測的。簡單的説,在總的投資策略上,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在中低風險資產上面投資多一點,避免我們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同時我們把一小部分資本投資在收益可能無窮大的高風險資產上面。我發現投資高手的策略一般也是如此,他們會在很多次投資中當中輸一點點,但是會在某一次贏非常多,而低手可能會在很多次中贏一點點,然後在某一次全部輸進去。

三、主動並理性“試錯“。在很多時候,雖然我們經過大量的分析推理,我們都無法預見未來的走勢,所以我們需要試錯,塔勒布稱之為“選擇權”,“選擇權”或者説“試錯”是面對不確定的終極武器。我們的交易本質上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我們需要“順勢而為”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交易過程中的”止損“等等,才能取得成功的交易。

反脆弱讀後感 篇3

參加讀書會已經半年,特別感謝周老師的靈光一閃,籌辦了讀書會,特別感謝小夥伴們一直以來的陪伴,也感謝自己,當時勇敢地報名參加了這個活動。

這個6月,我們一起共讀了塔勒布的《反脆弱》,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思維邏輯:

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非線性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出現了錯誤,很習慣圍繞錯誤的點展開解決,強行把因和果之間的非線性關係當成可以預測的線性關係,未必能真正的、徹底的解決問題。要想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裏立於不敗之地,我們需要擁抱變化,把自己變成一個反脆弱的系統,像生命而不是機器那樣去生存。

解決職業規劃的思維邏輯:槓鈴策略。

槓鈴兩頭重,中間輕,可以理解為最好和最壞的兩種極端情況都是我們需要重視的重點,而中間的中庸情況,恰恰是我們要規避的,避免無意義的事情牽扯我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可以把大部分的資源放在收益確定、風險足夠小的事情上,同時把少量資源放在高風險、收益也可能很高的事情上,放棄那些中等風險和中等收益的事情。

養育孩子的思維邏輯:反脆弱思維。

以前,我總是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的打擊、冷落和挫折,哪怕這個傷害性極小,我也依然極力地去替孩子解決,希望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友好和肯定。感覺自己就像達摩克利斯一樣,特別脆弱,回想以前的行為,再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盼,是完全相悖的,因為一顆老母親的心,完全沒有了章法。

九頭蛇怪的案例讓我明白,我們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的挑戰、困難的洗禮,才能越挫越勇,逐漸形成反脆弱系統。我們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堅強的後盾,不應該充當保護傘,隔離掉這些挑戰給孩子所需要的成長養料,過度保護只能養育出脆弱的孩子。

覺察和接納。我們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充滿着更多的不確定性,所以如何應該不確定性,顯得特別重要。面對不確定性,我們自己首先需要學會接納和擁抱,是所有事情向好的起點。

反脆弱讀後感 篇4

脆弱是心理

脆弱不止是物質,更多的是精神,如果在心理上對失敗能有所防備,並接受,那反脆弱就是成功的。例如王陽明,他就是事上練,什麼叫事上練,就是説我幹這件事,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我都無所謂,成功了固然是喜,不成功就當是一種經驗,這就是最強的反脆弱。

反脆弱就是計算投入風險

如果計算出損失很小,收益很大,那還有什麼能阻止你大幅投入的呢?失敗也無損根本,這也可以用於創業中。例如我當年和朋友作項目時,最初每個人投入只要六千塊,那根本就沒有什麼可猶豫的,抱着玩的心態作進去再説。

反脆弱就是兩手準備

很多人幹事都是全副投入,這就是風險,在反脆弱中,作者稱為槓鈴效應,其實在中國人中,叫兩手準備,我在投入前就計算好了風險,如果失敗也無損於我正常的生活,切忌賣房創業。例如我現在的情況就是有項目幹就賺錢,沒項目幹就讀書寫文章,反正無損於生活,不管哪種情況都有助於自己的進步。

越是精確的方式就越是脆弱,要留有餘地

你如果精確的計算某件事情,算得越是精確,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多留點餘量,這樣反脆弱性就越強。例如我當年親自實踐運營,利潤能達到百分百,但其實讓員工來運營,可能利潤就只有百分之三十,這中間巨大的利潤差,會導致你的創業模式徹底崩潰。所以必須要以員工的運營收入來計算收益比。

脆弱是可以轉移的:

比如你是公司領導,可以把脆弱轉移給下屬,優勝劣汰,這樣企業的反脆弱性就增強了。比如公司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這樣就轉移了脆弱,自然自己公司的反脆弱性就增強了。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萬一承受不了生病老人帶來的壓力,可以適當的把壓力轉移給保姆一段時間,以來回復心情。

脆弱是可以增強反脆弱的

比如一件事情的失敗,這是脆弱,但如果從這件失敗的事情中吸引教訓,來改進制度和思維模式,避免同類事情的失敗,就這是增強了反脆弱性,亡羊補牢未晚也。

學習了反脆弱,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壓能力,也是教導大家如何去避免風險,風險越大收益越大,這是句鬼話。風險小收益大,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永遠不要把自己置於賭徒的位置,要知道美團的CEO王興創業十幾次才成功,你憑什麼就能確定你這次就能成功?不光要看到他的成功,更要看到的是他的韌性,這才是反脆弱的典型,失敗十幾次都能重來,證明每一次失敗的損失都是可控的且有限的,這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反脆弱讀後感 篇5

1、界限問題

《反脆弱》這本書告訴我們,世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別人的、老天的。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的時,常把自己的事託付給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界限。

明確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實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猛一看這話特別貼心,很贊同,仔細與現實一對比,頓時疑問重重。

現實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人依然按自己的理解方式把自己認為的的工作做完不管其他人需要的配合,也有很多需要配合的人按自己的理解認為那些事屬於別人的事情,而這個“自以為”沒有規範,沒有權威指導,沒有有效的溝通渠道,導致工作中的矛盾凸顯,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度和成績。

説一個朋友的故事,他負責的一個文件裏面有一些數據、細節內容需要其他部門的負責人提供,他跟負責項目的溝通,負責項目的説你不要把你的工作強加給我,該你做的事憑啥讓我做?溝通的人解釋,這個項目前期一直都是你在負責,這些詳細的東西只有你知道,我們需要你提供,如果你不願意動手,只要你能説準確和詳細就行,不要影響後面的工作和進度。負責項目的人反而脾氣根據無法控制,依然以前面説的理由拒絕配合和提供。

主動溝通的人明確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實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沒有侵犯他人的界限。但是他自以為正確的界限並沒有被其他人認可和承認,沒有共識的基礎上就沒法談界限。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有。通過有限人數團隊的高透明度和密切的協同、高度信任,實現工作效率的提升,就像海豹突擊隊執行伊拉克任務一樣。

這個時候,《混亂》、《盜火》、《刷新》裏的新觀念就起到了指導作用,面對複雜的情況混亂、跨界、轉換、同理心等就用上了排場。工具很多,在於使用它的人如何靈活使用。

2、情緒問題

《反脆弱》這本書告訴我們:所謂的強大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情緒化,你最終才能贏。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360百科)

情緒常被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其次是,搞清楚“才能贏”,贏指的是什麼?

贏得是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包容自己。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夠居安思危,拋棄誘惑,堅定不移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

最後搞清楚情緒和感覺、心情、情感的區別。

感覺(feelings)個人對情緒的主觀認識,更私人化,因人而異。心情(moods)主體所處在的感情狀態,比"情緒"延續時間長,感情波動不如"情緒"強烈。

情感(affect)一個籠統概念,有時包括情緒、感覺和心情,有時可以專指"情緒"。

3、心態問題

長期處於稀缺的狀態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態。我覺得不光是心態,還有思維和認知以及膽量。

稀缺的內容可能是錢、時間、愛、資源、領導力等。

稀缺會阻礙人變得富有:忽略長期投資、借用未來的資源滿足現在、引發寬帶不足。對如何改變稀缺的心態也給出了3點建議:節約帶寬、不要透支、每天設置提醒只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對於最後一條建議我想説一下發現在現實中的現象。很多管理類的書籍都説要“要事第一”、做最有價值的事情,我想説的是:不是每一個工作中的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的。很所員工他沒有可以選擇的權利,不具備這樣的機會、環境。有的小公司很多員工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明天會有什麼任務,任務多是突然的、隨機的、不固定的,沒有辦法提前規劃、計劃。

本應該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於各種原因會被要求週末完成,員工個人的生活計劃會被全部打亂。每一天的任務也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但是工作的本質是加量不加價。老闆們美其名曰是重視員工、培養員工。其實同時執行多任務,不僅會讓人分心,還有個致命傷害——短時間內拉低人的智商。種種情況,導致了員工時間稀缺、精力稀缺、健康稀缺、財富稀缺、見識的稀缺。而很多公司稀缺得是好的文化、好的共同願景。

反脆弱讀後感 篇6

《反脆弱》是一本非常有啟發寓意的書,作者是著名經濟學家、風險投資家尼古拉斯。塔勒布,這本書總共分為25個章節,通過一個個看似鬆散毫無聯繫的案例向我們介紹了什麼是“脆弱”,什麼是“反脆弱”,為什麼要學會反脆弱,提升反脆弱的能力和方法。

一個玻璃杯美美地放在桌子上,當摔到地上的時候它會瞬間破碎,所以玻璃杯就是脆弱的;如果摔到地上的是一個塑料杯,它不會破碎而會在地上彈兩下,所以塑料杯是強韌的;想象一下有種杯子,當摔到地下的時候,它非但沒有破碎反而變成了兩個杯子,這個時候它就是反脆弱的。書中所言的反脆弱簡單説來就是:能夠在突如其來的變化衝擊下獲益的能力。

在《反脆弱》一書中,塔勒佈告訴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則,他找到並定義了“反脆弱”類事物:每一個事物都會從波動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損失,脆弱性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反脆弱性則是指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從混亂和不確定中獲利。他指出了反脆弱思想的核心藝術,即情緒的不穩定性,思維的鬥爭。

尼采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就像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強壯,謠言或暴亂在有人試圖壓制它們時會變本加厲一樣,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不確定。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為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知道的反脆弱是,我應該有一個強大的內心,積極尋找改變和挑戰。塔勒布的最後一段話,寫出了我的心聲。玻璃是死的東西,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驗證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請記住,如果不覺得飢餓,山珍也為也會味同嚼蠟;如果沒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結果將毫無意義;同樣的,沒有經歷過傷痛,便不懂歡樂,沒有經歷過磨難,信念就不會堅固;被剝奪了個人風險,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沒有意義。

反脆弱讀後感 篇7

我們很容易認為,生活裏發生的絕大部分都是命定,是由日復一日的重複或者是自己的際遇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一個人成功與否,從事了什麼工作,和什麼人在一起,遇到了什麼事,和下一代的關係如何… 所有在生活中的和諧平靜 或者失控浮躁極端不可解,在我們看不到的後面一定是有什麼強勁而博大的力量,在推動,在支撐,如同平靜的水面下定然有洶湧暗流湧動,心理學可以打破水面,和看不到的暗流聯接,感受巨大冰山力量的存在…挖掘出現象之下的根源,然後我們就可以覺得,我又瞭解了一些我自己,又懂得了一些和人相處的同理心,又瞭解了一些這個世界。

越來越覺得,為人父母要接觸一些心理學,學校教學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學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撐智力和能力的基礎,在人格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發揮自然而然,如果人格不完善,智力再超羣能力再強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精神分析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人格是由早年所處的心靈成長環境決定,在成年以後,他(她)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內心、語言和行為、成功與失敗、幸福和悲傷等等,都直接或間接、或隱晦或明顯的與童年的經歷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我們成長在一個平和,有財力有遠見,能為個人提供好的基礎和條件,是值得慶幸的事兒,但絕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幸運,就沒辦法改變了嗎?

如書中所説:我們目前所經歷的,內心的心理衝突,都是父母,原生家庭,童年經歷的錯嗎?

從一方面來講,不能否認這些説法,當孩子還不具備判斷能力的時候,最基本的觀念和認知和處世方法,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都來自家庭,每個人的身上多少都會有父母的影子,所以人常説:“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強調出身,家風,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原生家庭也不完全是制約人的最主要因素,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對人影響的程度也來自於個人成長的力量和家庭影響力量的對比,也就是説,個體的成長的力量越大,那家庭對人的影響就越小,如果個體成長的力量越小,影響就會越大。

如果有改變自己的意願,就會在自我成長中有機會走出原生家庭,跳脱出來看世界,有機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立成熟正確的認知。

假如現實不順,和人相處的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停止抱怨,無論你的原生家庭什麼樣,這都是我們不能改變的和解決的客觀現實,既然是現實,抱怨無用,不如去尋找突破和改變的方法,讓以前錯誤的,不堪的,變成自己規避繼續犯錯的資源,想辦法糾正和超越是正解。

如本書結束精神分析傑出貢獻者史蒂芬.米歇爾所説:我們必須承受生命早期的困擾或創傷會在成年後再現和重複,然而,更重要的是去觀察和理解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即過去如何成為現在的基礎,過去怎樣作用於未來?

最後,我覺得不要一味只是看到自己的期待和創傷,自問我們理解父母嗎?他們那個年代,他們的童年發生了什麼?我們並不能同感深切同感悲憫,我只知道眾生皆不易,人們的喜樂悲歡愛恨情仇很多時候都孤獨的存在於踽踽獨行的暗夜,即使血脈相連或情感相通也各有各的感受,心有千千結卻不得吐,體諒原諒原生家庭,學着去改變,去承擔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苦難,平庸和幸福……

反脆弱讀後感 篇8

我把塔勒布的幾本書接連讀了一遍,《非對稱風險》,《隨機漫步的傻瓜》,《黑天鵝》,主要討論了隨機性事件對於系統產生的影響,對於影響特別大的隨機性事件,我們稱作為黑天鵝事件。

在面臨黑天鵝事件發生時,一般的人都會面臨自己的脆弱性挑戰,比如股災來臨後加槓桿的投資者會被擊潰;對於韌性比較高的投資者,則會扛過股災,並把損失控制在能承受的範圍中,並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對於少部分具有反脆弱能力的投資者,則能夠識別黑天鵝事件的脆弱性,比如對衝或者做空來獲得暴利。識別脆弱性,並針對脆弱性進行反向操作的能力塔勒布稱為反脆弱能力。

塔勒布探討了反脆弱的幾種方式,第一是宂餘的能力,比如人的進化都有兩個手,兩條腿,兩個眼睛,耳朵甚至兩個肺,這種宂餘能力讓人在遭遇黑天鵝事件對於上述器官身體損傷時,保持了一定的身體宂餘功能。比如人多學會幾種技能,也是宂餘性,在失業時也能技多壓身。

第二是抗擊打的能力或者説自愈能力,在生活中保持一定的壓力,會促進人的成長。比如《心流》書裏提到做超出自己現有能力一個級別的工作,具備一定的可挑戰性,則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那些持續創業者,像喬布斯和史玉柱都是具備了這種反脆弱的能力的,他們在遭受挫折後,反思和反省自己,並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尋找新的市場機會,很多有智慧的人,大量的時間處於不斷學習中,並用於不斷挑戰自己,比如孔子,他在國家和平時期就參與國家的治理和建設,在國家動亂時期,就待在家裏學習和教育弟子。

第三,槓鈴策略。塔勒布建議用槓鈴策略來增強反脆弱的能力。槓鈴策略指的是採取兩個極端,而不是中間策略。比如投資,極端指的是將90%的錢購買無風險的產品,比如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將10%的錢買高風險的產品,對於這10%資金虧光也就10%,而收益是無上限的。塔勒布建議我們不要採取中間策略。書裏的尼羅一般只和看門人和學者打交道,很少理睬中庸之輩。塔勒布厭惡中間路線,因為它模糊不清晰,這裏能看到他的處事風格,他不願意做不在自己認知之內的事情,他只選擇正面的黑天鵝和負面的黑天鵝這些結局清晰的事物。處理方式是,把它們放在自己的槓鈴兩端,一方面積極主動讓有利的黑天鵝順其自然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儘量消除不利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極端傷害。

反脆弱讀後感 篇9

看完了這本書,一種使命感讓我靜下心來讀了兩遍,現與大家分享些感受。

作者首先定義了“反脆弱性”。不同於機器等非生物體,所有的生物體都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是指從衝擊中受益,如果我們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反而能茁壯成長和壯大,並從隨機事件中獲利。在我們提升反脆弱能力過程中,非理性的本能和靈感永遠比理性認知更加有效。

反脆弱性是保守偏執加上積極主動的組合,在生活中我們要按照80%-20%的槓鈴策略來增強反脆弱性,比如一個男人需要把80%以上的精力去做安全穩健的工作,剩下至多20%去搞風險最大的投機;而一個女人的最佳選擇則是嫁給一個手藝人獲得穩定的生活,然後再伺機與某藝術家開個小差。

通讀全書對於反脆弱的.體會,就像經過磨練能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瘋狂DISCO,或者把歇斯底里的重金屬與安靜祥和的農業進行完美融合。掌握反脆弱性,就會像《最炫民族風》的流行一樣,以讓人抓狂的方式強悍地從不確定性中獲取巨大收益。

反脆弱讀後感 篇10

書的作者是塔勒布,屬於當今十分有名的思想家,《黑天鵝》、《隨機漫步的傻瓜》都是十分有名的暢銷書,裏面的觀點非常具有衝擊性,當然,收穫也很大。

而這一本《反脆弱》亦然。

世界是脆弱的,充滿着隨機性,也就對應着不可預測。

脆弱的闡述,讓人想起來另一本暢銷書《崩潰》(也是讀起來,滿滿的恐懼和收穫感)。

脆弱的方面,不是不受傷,不是保持不變,都是在風險中保全自我,如果有可能再來一個反手一擊,撤退中的冒進。

如果僅僅是陷入不可知論而無法自拔的話,那隻能説明未能得到精髓,需要多看幾遍,通過認真的去分析書中的案例,進行理解、消化。

世界更像生物體的存在,具備良好的反脆弱性,所發生的事情更是因果關係不清晰。

書中的槓鈴策略,給出瞭解決之道,或者説更好的應對方式。

在槓鈴兩頭均給予重視,提前進行準備。摸索出符合自然規律的模型。在有限損失和無限收益之間,必然有些平衡。

或者説,試着將線性的作用分解成為非線性的作用,從大到小,分化瓦解。

世界本身不希望我們去了解它,實際的內涵或許是因為我們無法真正的去了解,這應該屬於不確定性和不對稱的表現。

當然,而世界並沒有將口子全部封死,留下了很多的可選擇。如此就要求我們,更好的去進行甄別,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槓鈴策略,達成自己諸多方面的平衡。

讀書是為了提升自我,有些書還是需要多看幾遍,比如説《反脆弱》。

反脆弱讀後感 篇11

《反脆弱》可以説是我主動去閲讀的難度最高的書之一了,這本書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作者理解了“反脆弱”這個概念之後,想要和大家分享,所以寫了這本書。

雖然書的副標題是“從不確定性中獲益”,但是裏面很少有説到獲益的具體步驟,但是作者有説到如何獲得反脆弱性。

在書中,作者介紹了反脆弱,以及如何獲得反脆弱以及如何鑑別脆弱等,接下來我就把這本書的大致內容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享給大家。

一、什麼是反脆弱?

簡單來説就是遭受挫折之後,被擊垮的叫脆弱,被擊倒,但是還能站起來,並且變得更強的,就叫反脆弱。

我來試着用作者的三元法來做進一步的介紹。

脆弱:帳篷;堅固:板房;反脆弱:大樹。

面對逐步增強的大風,最先被吹倒的肯定是帳篷。

板房擁有鋼架支撐,顯得更加牢固,能夠承受更大強度的風,但是因為本身只是在平地上搭建起來的建築,本就打算之後拆除的,所以固定措施並不十分完善,所以在更大程度的大風當中,板房就算不被吹倒,也很有可能被吹變形。

大樹擁有發達的根系,也可以承受大風而不倒,即使大樹被吹得搖搖晃晃,但只要樹不倒,之後樹根在泥土中蔓延的廣度和深度都會得到提升,以此來抵抗下次更強的風,從這次大風中收益。

但同時,作者又説了反脆弱其實是有限度的。

適當的大風可以提高大樹的抗風能力,但是如果風大到直接把樹連根拔起,那麼離開土壤的大樹又是脆弱的。

那板房也可能本身就是一個板房製造商的項目,製造商目的是造出可以抗衡強颱風的板房,以此作為賣點,那這個時候,“板房製造商”就是反脆弱的,甚至越強的風,更有利於製造商研發出堅固的板房。

做個閲讀延申,反脆弱的限度與作者提到的相對,其實也可以來反思一下自己偶爾的“二極管”思維,萬事無絕對,可能板房對於帳篷是堅固的,但是帳篷對於紙牌屋,卻是帳篷更加堅固。

一件事情或是一本書之所以屢禁不止,本就説明壓制這件事存在反脆弱性。

反脆弱性不僅僅體現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有些看不見的,如壓制這件事本身,也是具有反脆弱性的。

就好比讓·弗雷龍,本是一位平庸的思想家但是因為激怒了伏爾泰,使後者寫下許多針對他的諷刺詩,從而在思想界扮演了一個頗為重要的角色。

壓制者的本意是為了使一件事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但是當壓制的力度越大,反而會使大眾更加想去了解被壓制者。

聽起來就像是秦朝焚書坑儒,但是到了漢代卻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是作者説到的“過度反應”,而“過度補償機制”,與投資中説的“安全邊際”更加類似,這在書中被稱為“宂餘”。

越是深入海底,海就越深。

文中以此來形容一個人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具有反脆弱性,一旦對一件事產生了好奇心,那麼這件事對你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大。

二、對於整體來説,他的反脆弱性與個體是負相關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整體與個體的利益是相反的,整體的反脆弱性有賴於組成羣體的個體的脆弱性,個體的犧牲或失敗,可以整體得到進步。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參考前人的做法,我們可以知道怎麼做會導致失敗,前人的失敗對於後者來説,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同時,當整體面對某項災害時,個體的犧牲就尤為高貴,因為面對災害,個體的脆弱性被無限放大,但是犧牲的個體卻可以給整體對抗這些災害帶來更多的經驗,以此更好地保存整體。

這也是為什麼,書中作者建議設立“美國創業者日”。

一鯨落萬物生。

當個體開始強大到成為寡頭的時候,整體的脆弱性會被無限放大。

這也是為什麼當茅台遭遇暴跌的時候,整個白酒板塊,甚至A股都會遭受重創。

而當商周覆滅,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才開始顯現出來,百家爭鳴的時代才真正開始。

為了真正享受到反脆弱帶來的紅利,對於個人來説最重要的就是“活着”。

把自己比作一個項目,想要項目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地運行,首先就一要保證自己活的好好的,保持良好的作息,堅持鍛鍊,一年進行一次體檢等等,防止潛在的風險。

二要保證自己有充足的現金流,最重要的就是資金的規劃,對於普通人來説要有一定額度的“槓桿”,也就是保險,來減少意外發生對我們現金流的衝擊;保證工作的現金流持續性,堅持工作。

三、如何具有反脆弱性?

壓力也是一種信息源,當感受到壓力的時候,生命體會體現出反脆弱性,從而在壓力下得到提升,而無生命體在壓力下會產生材料疲勞從而造成損壞。

在急性刺激下,生命體會比慢性刺激下更加出色,急性刺激恢復之後,可以帶來提升,但是慢性刺激只會讓生命體更快被消耗。

像是跑步,每次感覺喘了就停止的話只是在浪費時間,但是每次運動到感覺“身體被掏空”的時候,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單次運動的效率,提升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

當然,我們需要辨認外部壓力。

有的壓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例如工作當中不得不參與的搬運等等,而有的壓力卻會使我們的健康狀況下降,就像是高額的貸款等等,只會讓人陷入無止境的焦慮中。

辨認外部壓力需要和自身的反脆弱性進行綜合判斷。

有的人可能先天就不足,也就是機體的反脆弱性弱,參與高強度運動會由於機體恢復能力跟不上造成損傷;有的人天生意志強大,在高額貸款以及其他生活壓力下,反而爆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對於獲得反脆弱,後文還有以下補充:

①不預測,只應對

就像是高考,題目我們根本無法預測,所以學生可以做到就是把各種題型的題目都爛熟於心,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學會舉一反三,同時加強心理輔導,加強自身的反脆弱性,這樣面對五花八門的高考試題,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②槓鈴策略

槓鈴策略就是一個方案採取極端的兩個極端的策略,忽略中間較為“中庸”的策略。作者拿理財打比方,拿10%的錢去做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剩下90%的錢去做穩定保本的投資,即使虧了,也就只是虧損10%,而盈利卻沒有上限;拿100%的錢去做所謂的穩健受益,那麼,一旦遭受虧損就可能超過10%。槓鈴策略具有反脆弱性,積極主動加上保守偏執的組合—消除不利因素,保護自己免受極端傷害,同時讓有利因素或正面的“黑天鵝”順其自然地發揮效用。

運動的時候採取槓鈴策略,一邊是挑戰自己的極限,一邊是通過低強度的運動(也就是作者説的什麼都不做)來進行熱身放鬆,我就是經常忽略熱身放鬆,直接參與高強度運動的,這樣的結果也顯而易見,很容易就在運動中受傷;

理財當中採取槓鈴策略,一邊選擇保本、方便提取的理財,一邊選擇激進策略,這和之前的“二八輪動”類似,把穩健策略和激進策略的資金投入保持在一定的數值,這樣來進行投資,賺多了就多取出,賺少了少取出,一旦發生了虧損,就把穩健策略中的資金投入激進策略中,整體就是保持“槓鈴”不發生變形。

而市面上的虧損,絕大多數就是投資者管不住自己的手,當虧損發生的時候着急割肉,看見大幅盈利的時候還要加倉,這就導致了“槓鈴”的變形,從而導致整體脆弱性的增加,或盈利減少,或虧損增加。

③學會選擇。

好比是尋找一樣東西,凡是找過的地方都可以進行排除,當排除得足夠多了,那麼目標也就一點點明確出來了。在新舊技術之間選擇的時候,新技術剛剛出現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檢驗它的合格性,但如果只是為了解決舊技術當中的漏洞的話,那新技術一旦出現,就可以馬上用來替代舊技術,就像是現在電子產品的迭代,更快更輕便的手機出現的時候,如果有需要就可以更換了。

無間道有一句台詞“從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最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沒得選,而且還被逼着做一個壞人,作為一個普通人,準備多個選擇是很重要的,就好像上班的交通方式,要準備好自己開車、騎電驢、公交等等,以此來防止意外的發生,就比如油價瘋漲開不起車,下雨騎不了電驢等等。

④你應該把賭注投給騎師,而不是馬匹。

優秀的騎師知道怎麼控制馬匹,知道什麼時候需要衝刺,什麼時候需要保存體力。在創業中也是這樣,優秀的創業者會不斷地進行嘗試,並且可以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創新是需要靈感的,你需要具備像漫遊者般的能力,隨時抓住突然出現的機遇,而不是墨守成規地行事。

⑤積極選擇反“火雞”。

“火雞”是指看見表面上的好處(管吃管喝),但是忽略之後的巨大危機(在感恩節被屠夫送上餐桌),而反“火雞”與之完全相反,是指只看見表面上的壞處(例如創業失敗率居高不下),但是沒看見之後的好處(成功之後收穫的巨大好處)。

我們要選擇反“火雞”的現象,並且多次投資,投資的次數足夠之後獲得好處的概率就會變得很大。

一直以來每當自己的計劃因為外在因素被打亂的時候,我都會覺得很煩躁,但其實這之後也有可能包含着什麼機會。

例如我打算下午看書,但是被朋友請求幫忙做一件事情,我也可能通過做這件事情,發現自己更加擅長或者更加感興趣的東西,那麼我之後努力提升的方向就又增加了。

四、隨機性

人都是厭惡隨機性的,為了增加穩定性,減少波動,我們做了許多努力。

①天真的干預會對系統造成損害。

作者舉了醫源性損傷的例子,病人本可以自我恢復,但是在醫生建議或者誤診下服入副作用大於實際收益的藥物,結果造成損害。其他的類似干預還有很多,從小生活在被保護很好的環境中的孩童,會認為事物的發展總是線性的,生活出現觀光化。

不要問醫生你該做什麼;而是問醫生,如果他處於你的情況下,他會做什麼。你會很驚訝地看到其中的差異。

不要看一個人説什麼,而要看一個人做了什麼。

醫生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來治療病人的話那病人相當於把選擇權交到了醫生手中,全看醫生的醫德;而當醫生自己是病人的時候,那麼醫生肯定會選擇最有效的方式來治療自己,可能還會考慮一下經濟因素。

現代社會的消息中,噪音佔比遠超過有效信息的量,過多的噪音會造成我們注意力的分散,從而被隨機性利用,這也是人為過度干預的弊端之一;儘量去關注權威媒體,並且用批判的目光去對接收的信息進行篩選,關注於主要信息,減少噪音對我們的干擾。

②長期穩定的系統對處於這個系統中的個體來説是一種“馴化”,一定程度的混亂反而有助於穩定系統。

作者用按時回家的人為例子,對觀點做出瞭解釋,最常見的穩定系統之一——生物鐘,在養殖場,當飼養員因為一些突發的意外而無法按時飼餵的時候,當動物看見飼養員,那一定會發瘋似的嚎叫。人其實也類似,當生物鐘形成的時候,到點就困就餓,就是在規律生活中養成的習慣。如果意外發生的次數多了,例如不規則地延誤吃飯的時間,那麼之後每頓飯一定會情不自禁地多吃一點,以防止下次意外的出現。

③如果一個人在某個變量的變化面前是脆弱的,那麼平均數的概念就是沒有意義的。

書中作者以温度為例子,告訴我們平均數其實對於人這種對温度很敏感的人來説,平均温度其實意義不大。

其實小學的時候數學課在教我們“平均數”、“最大數“、”最小數“的時候,就已經告訴我們三者的限定區間了。在河邊,標識不能是“平均水深1.2米“,這沒有意義,如果是”最大水深3米“,那麼就可以引起遊客的注意了。

我們本能地會把很多事情簡化,因為這樣有利於我們去理解,但這樣不可避免喪失一些信息。一段路計算油耗的時候,可能就是開完之後看一下儀表盤上的記錄,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週末車輛少的時候,和工作日車輛擁堵時的情況,二者的油耗可能會提高30%不止。但是我們不能和沒開過這段路的人説,這段路油耗11.5(假設週末10,工作日13),因為對於開這段路的人來説,要麼是擁堵的,要麼是暢通的,中間情況事實上很少會出現。

這也告訴我們,關注一件事情,不能只是關注一件事的平均值,同時也要關注它的變化曲線,這同樣十分重要。

從上面的論述中就可以看出來隨機性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生活中的核心錯覺,即認為隨機性是有風險的,是一樁壞事,消除隨機性,就可以消除風險。

消除隨機性,我們看到的事情發展就是線性的,而隨機性會使一件事情一直處在波動之中,但是就好像温室裏培養的花朵培養時間都是固定的,野草生長完全看天,那麼當二者都遭受極端情況例如地震等,温室被摧毀,花朵大概率也很難存活,但是對於野草來説,無非就是生存環境又艱難了一點。

①用人為干預尋求最大化受益。

當我們身患感冒的時候,吃感冒藥有會幫助我們治癒,但要是當我們找不到感冒藥,或像現在藥店不能出售感冒藥的時候,我們就只能自愈,這時候就會發現,其實二者的之於時間相差不大。

依靠自愈會提升我們免疫系統的水平,但是吃藥並不會有這麼好的效果,甚至可能有一定的藥物毒副作用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但當我們處於極端嚴重的情況下時,特效藥卻是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吃速效救心丸,這個時候就可以做到把效益做到最大。

引申到“足球媽媽”問題,讓孩子自由選擇發展方向,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不要擔心,相信他的自我修正能力,但當我們看見孩子在高壓線下放風箏的時候,這可得馬上制止!

②不定期節食。

書中作者説的節食,我的理解是吃一些蔬菜,而不是完全不吃,書中有提到有些宗教成員一年節食兩百多天,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畢竟我一頓飯不吃的話胃就難受的不行哈哈哈。

雖然沒有看過“人類的反脆弱性往往會在飢餓的壓力下通過某些基因的升級來顯現。”這樣神奇的實驗,但是,飢餓之後食慾大增是真的。

但順着作者的思路,我想到了現在流行的各種營養補充劑,在攝入這些“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全面營養”的物品的同時,我們對於我們吃的食物的營養攝入水平是否會降低?

那麼平時是不是——早飯少吃點(因為沒有活動),在中午飢餓的時候多吃點,然後晚上少吃點——可以更好地有利於我的食物消化吸收。

③微小的騷動和焦慮滋養了靈魂,讓物種繁榮的不是和平,而是自由。

自由市場的競爭才是保持市場經濟活力的根本,舉個例子就是當華為被制裁,市場上安卓端芯片高通一家獨大,的確,競爭少了,看起來高通也不需要分心市場競爭了,可以專心研發了。但是高通卻選擇了“擺爛”,架構與工藝都選擇更低的成本,想要賺更多,但是質量卻開起了“倒車”,市場上對高通的不滿也越來越多,而這個時候,出現一家企業能夠威脅到高通是必然的,所以現在大家都會直呼天璣崛起。

五、如何尋找反脆弱?

①無法定義某個事物是什麼,至少可以確定不是什麼。

從小我們學習“下定義”,就是把一件事物的特徵表述出來,然後寫上物品大致的種類,但有時候也會有意外的出現,就像是最早發現鯨魚是哺乳動物的時候,發現鴨嘴獸的時候。

而生物學上就已經有類似於兩個集合之間的“過渡”了,那麼對於某個概念來説更加如此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反證法”,我們可以通過排除,以此來縮小需要確認的範圍,就像是書中蘇格拉底與胖子託尼辯論什麼是孝一樣,知道什麼是不孝的,那麼我們反過來做,那麼所做的事是孝的概率總會更高。

②顯而易見的決定(在錯誤面前是強韌的)不需要一個以上的原因。

當我們準備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只需要看到其中一點它的重要性或是不去做的重要性,就可以採取相應的行動了。就像是過馬路的時候,發現車少了,那就是過去的時間點,而不需要再幫自己想,其他適合過去的理由,這反而是在説明自己其實不太想過馬路,但是又有不得不過去的理由。

在真正有用或緊急的事件時,需要的不是去研討其中的原理,而是找到解決方法,並採取措施。

③反脆弱的事物更容易被時間保存下來。

一次次的意外波動的出現,會使脆弱的事物無法保存,從而使反脆弱的事物保存下來。

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預測的方法,那就是存在時間更久的事物,之後存在的時間也會更久,就像是哥特在孩提時期,參觀過大金字塔(5700年的歷史)和柏林牆(12年的歷史),並正確地猜到,前者會比後者留存的時間更長。

當然,這也可能存在偶然性,但足以證明,存在時間很長的事物,往往具有反脆弱性,與新事物相比,反脆弱的事物,存在的時間會比新事物存在更久。

④用試錯法來推動,而不是敍述法。

書中提到了普羅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代表的是先知先覺者和後知後覺者,很多事情需要的是先去做,期間可能會有失誤,會有做錯的地方,但這往往都是可逆轉的良性的失誤,而後知後覺者,則會打開潘多拉魔盒造成不可逆的結果。

敍述法是在已經出現結果之後的反推,期間會因為信息的確實以及錯誤,造成推導的失敗。

試錯法出現階段性的結果後,這個結果或成功或失敗,這時候用敍述法進行一個階段的覆盤可以有效總結一個階段的經驗,也就是説,敍述法應該在試錯法之後作為總結才是有效的。

六、説説脆弱性

前面大篇幅介紹了反脆弱,又有説到“既然不能定義一個事物是什麼,那麼就排除它不是什麼”,所以這邊就來説説脆弱性。

①負凸效應

——錯誤是和脆弱性事物相關,結果產生負凸性效應。

這句話我的理解就是,當錯誤發生在脆弱性事件當中的時候,錯誤越大,造成的損失也就越大。

當陶瓷杯受到微弱的力量衝擊時,杯子不會發生任何損壞,隨着力量的加大,杯子開始會出現豁口(但還能用),力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後,杯子就會碎成一片片破瓷片,再也不能作為裝水的容器了。

這裏的陶瓷杯就是脆弱的事物,而受到的力量就是錯誤,杯子受到的力量越大,杯子碎裂的程度也就越高,損失越大。

再一次以出門趕高鐵為例,如果計劃沒有任何的宂餘,那便是脆弱的,路上出現的種種意外都會導致錯過高鐵,而且意外越多、越嚴重,耽誤的時間也就越長。

而且因為趕高鐵這件事本身就是脆弱的,那麼即使早到了很久,我們購票預訂的班次也不會提前到達,最終上車的時間是一樣的。

選擇權的重要性就在這裏體現出來了,如果你有更多的交通方式,兩個城市可能相距不是太遙遠,那麼今天沒有班次,但我可以自己開車或者別的交通方式前往,那麼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就可以比高鐵早很多。

②警惕脆弱推手

首先是如何分辨脆弱推手。作者其實已經對此有了不少方法,那麼我來簡單做個總結。

一是直接進行預測的,大膽放言不存在危機的人;

二是隻推薦一個模型的,聲稱一個模型就可以概括全部情況的人;

三是相信線性的,認為萬事都是按照直線進行的人。

當然,上述脆弱推手他們可能是是真的脆弱的,也有可能他們本身是反脆弱的,但是想要讓公眾變得脆弱,從而獲利,以此來獲利。

對於這些脆弱推手,下一步就是讓他們承擔自己所説的話的風險。

既然他聲稱房市沒有泡沫,鼓勵大家貸款,那麼他自己是不是也揹負着幾套房子的貸款呢?聲稱股市的危機還沒到來,還會繼續上漲,那麼他自己是不是還是重倉在股市中呢?

讓橋樑建築師在橋樑完工後,在橋洞下面居住一段時間,是古人對於可能發生的隱患的防禦措施。

我們或許採取不了如此“樸素”的方法,但是可以通過對方是否言行一致來判斷對方是否值得我們信任。

還有一點補充,最近看見一個詞語,叫做“質保金”,就是説先付一部分的錢,然後在一年或者一段時間之後,產品不因為質量問題出現問題,再付清全部的錢。

這其實就是現在的一種“預防措施”,很實用。

七、一些個補充

①副現象

當多次觀察到A出現的時候,B也存在,那麼就會被認為A與B之間一定存在關聯,這就是副現象。書中就有提到,一羣人對着小鳥講飛翔的知識,然後小鳥就飛走了,重複多次發現都是這樣,然後就説“我們教會了鳥飛翔”。

經濟危機發生之前人都是貪婪的,就會被指責,“因為人的貪婪導致了經濟危機”,卻忽略了經濟體制本就存在的漏洞。

通過觀察事件的先後順序,看看某件事是否總是發生在另一件事之前,我們往往就可以從文化話語和意識中挖掘出副現象。

不被表象所迷惑。

很多我們以為有關聯的事物,其實並不存在很強的因果關係,就好像玩手機的時候,就會被家長髮現,認真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反而不出現了。

那到底是自己運氣實在太差,還是玩手機的時候,家裏的WIFI突然會變慢或者情不自禁會發出聲音,然後被發現?還是説做作業的時候剛好是家長出去家裏比較安靜,適合做作業,但是家長一回來就覺得環境不適合做作業了,就開始玩手機了?

②理清事物之間的箭頭(對於副現象)

有的地區想方設法大力發展當地的教育水平,以期望使當地的經濟水平得到提升,但是這些地方並沒有搞清楚教育水平和經濟水平之間的箭頭,也就是因果關係。

想要理解二者之間有無因果關係或者説還只是相關關係,只需要通過幾個例子就可以發現:某個國家經濟水平較高,並且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水平,這兩個是哪個先實現的。

搞反了事物之間的箭頭,往往就會南轅北轍或者説受到打擊:獲得了菜譜並不代表廚藝就會顯著提升,但因為沒有對火候掌控的熟練度,也就是基本的廚藝,就算有了菜譜,還是做不出來好菜。

③只有時間顛撲不破的東西,才是屬於我們永遠需要的東西。

學生問作者,什麼書才是值得閲讀的,作者推薦存在20年以上的書,最後這位學生形成了一種閲讀亞當·斯密、馬克思和哈耶克等人原著的習慣,因為他相信這些書籍即使到他80歲的時候也會時常引用。

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趙州橋的結構不是暗含物理規則的話,是不是也就不能存在到今天,早就在歷史上的某個時間點倒塌了。

所以時間從某種程度上就是一把篩子,將脆弱的東西篩選出來,剩下讓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反脆弱的代表,就像是流傳至今的智者的“普世智慧”。

④暴打消費主義/狗頭

不要忽視長久存在的,而把目光聚焦到不斷變化的。

書中作者以新款車型和新款電腦為例子,説明了大部分人往往關注於新舊事物之間的差別,卻忽視二者之間相同的東西,就像電腦,對於很多人來説,只需要可以瀏覽網頁,編輯文件就足夠了,但是看到新款電腦更大的屏幕、更輕薄的機身時,就會心動不已。

專注於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新舊事物之間的變化,觀察這變化是否對我們的需求有很大的影響:一個經常出差的人,電腦沉重,並且續航時間極短,並且往往因為找不到插座而不得不影響工作,那麼還是建議他換一台更加適合他的電腦。

八、還有一點點我的想法

作者在文中表述了自己對於英里、英寸等偏向於自然的度量衡制度,認為這是更加自然的表述方法,人們很容易就聯想出來。

不得不説,在小範圍內,自然的度量衡可以更好地表述與理解,但在更大的範圍內,公制度量反而會有優勢,一英里是正常人走1000步,但相較於普遍人高馬大的歐洲人,赤道附近的人身材更加矮小,那是不是一英里在這裏會被“縮水”?

統一的好處就在於人與人之間可以更好表述,而且,從小接觸一個公制度量的人,對於一個概念其實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你説一個人身高一米七,體重一百千克,那自然是偏胖了(也不排除肌肉猛男);説一段路有20公里,那麼就可以知道在城市裏大概需要開車20分鐘,鄉村人少可能會快一點。

就像是問,桌面寬度是多少——答:五拓(手掌開之後拇指到中指的距離)——為了更好理解到底是多少,我們就會拿出尺子簡單量一下一拓是多少釐米,或者估算一下。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很多時候可以形象表述的自然的度量,還是會在世界上存在很長時間。不過由於人類的流動,這些自然的方法,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式微,就像現在的方言一樣。

最後,做個結尾。

成為一個反脆弱的人吧。

一直以來做一件事不能説是規劃好了再去行動,但肯定不是説完全沒有自己的打算。所以每當遇到狀況外的事件讓我不得不做出改變的時候,我都會有很強烈的厭惡情緒產生。

成為一個喜歡隨機性的人吧。

常常説風險伴隨挑戰,但同時也可能會有機遇的出現。隨機出現的事件打亂了我的安排,但是讓我有了新的經歷。

在嘈雜中感受靜下心獨自思考的魅力,這何嘗不是一種全新的感受,説不定也會是一次進化,只不過接下來會遇到什麼樣的隨機事件。

喜歡隨機性吧,因為不再喜歡隨機性的人也躲避不了隨機性。

變得反脆弱吧,因為脆弱的終將消逝,活下來的才是贏家。

反脆弱讀後感 篇12

花了大約3個星期左右的時間看了一本叫作《反脆弱》書,這是一本讓我看的怨念四起並且很確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再想碰的書,理由是有近2/3的內容我理解不了作者在表達什麼意思,感受到智商被碾壓,有種被摁在地上摩擦摩擦的感覺。

這本書的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寫過幾本比較有名的暢銷書,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黑天鵝》《隨機致富的傻瓜》,不過鑑於本書痛苦的閲讀經歷,我想我應該不會再想去挑戰上述兩本書了,有興趣的並且有勇氣的童鞋可以去試試。

從一個小白的角度説説我消化的內容,我個人的感受是這是一個憤青寫的書,書中抨擊了基本所有的主流的社會現象,我承認有些在我的認知範疇內,但是很多的抨擊在我理解不了的程度,譬如世界上最穩定的國家其實沒有政府。但是不得不承認書中的觀點對於思想的碰撞非常有幫助,因為從來沒有人會給你指出這些觀點。

列舉一些我消化的對我可能有幫助的主流觀點吧,大概有3—4個吧,想想將近400頁的書不可能就這麼幾個有用觀點對吧,但是我只能吸收那麼多了。

觀點一: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説,個體的脆弱造就了社會的反脆弱,每個人脆弱的人類在為整個社會的反脆弱作貢獻,類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感覺,然後推廣到集體或者公司角度,其實這類大的組織並不是很希望個體的反脆弱性,雖然有這種那種強調個人的韌性,但是總的來説只有個體的脆弱才能成就集體的反脆弱性,雖然理解起來有點困難,但是我覺得仔細想想似乎也是有道理的。航空業就是通過一次次的事故(個體的脆弱)成就了整個航空業的安全(整體的反脆弱)。

觀點二:我們一直渴望處於一種很穩定的狀態,但是從反脆弱的角度來説只有始終處於動態波動的狀態下才是最具有反脆弱性的,雖然處於穩定狀態乍看之下是一種很穩定的,但是面對黑天鵝事件有可能會一蹶不振。想想自己有時候想選擇一份養老的工作似乎違反了發脆弱性。

觀點三:我們沒有辦法能夠完全避免小概率事件,核電站建造的時候肯定是按照最高標準來建立的,肯定經過了很嚴格的推演,但是為什麼依然避免不了黑天鵝事件的衝擊呢,其實很簡單,因為黑天鵝事件本身就是很少出現的事件,有可能在你推演依據的歷史經驗就不包含,所以很多事件我們需要從反向考慮,需要重視那些歷史上從來沒出現過的意外。

觀點四:免費選舉權,也就是不需要承擔責任的特權,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怕自己有可能會顯得太過直白犀利,説白一點就是你的所有選擇都不需要承擔後果,有種旱澇保收的意味。也就是説一個東西不管做死還是做火你都不會承擔任何損失,類似股票交易平台的手續費。想想某公司的product和product manager。所以KPI雖然很無情但是依然很重要,看完這個書之後我更加認同了,要不然每個人都會陷入免費選擇權的陷阱。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