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五篇

本文已影響 2.19W人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五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畫幾種不同造型的花燈,色彩要漂亮。

2、學畫提燈和看燈的小朋友。

3、再次回憶和體味元宵節的歡樂氣氛。

  活動準備:

花燈範畫若干

  活動過程:

1、引出內容:

我們中國有個節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湯糰,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你是怎麼過元宵節的?最難忘的是什麼?

2、出示各種範例(圓燈籠、長方形燈籠、熊貓燈籠、魚燈籠等),引起幼兒興趣。

引導幼兒觀察各種花燈的外形結構,説説自己最喜歡的花燈。

3、講解示範:

示範燈籠的畫法及看燈人的畫法。

4、幼兒練習:

提醒幼兒畫抬頭看燈的小朋友時,先畫圓圓的頭,把頭髮畫在下面,嘴巴畫在上面,眼睛放中間,頭就抬起來了;要求幼兒塗上漂亮的色彩;引導動作快的幼兒大膽添畫(禮花等)

5、結束:把幼兒作品展示主題牆上,開個熱熱鬧鬧的元宵燈會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積極開動腦筋,想出紙球的各種玩法;練習夾包跳和投擲動作。

2、發揮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3、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樂意與人合作,體驗合作的快樂。

4、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觀念。

5、提高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敏性。

重點難點

夾包跳、投擲動作。

活動準備

彩色紙球人手1個,大圓布一塊,自選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熱身運動。幼兒聽音樂做頂球走、繞球跳、滾球等動作,活動身體各部分。

2、 創意玩紙球。

(1) 請幼兒自由探索紙球的各種玩法。

(2) 教師觀察幼兒活動,肯定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想出更多的玩法。

(3) 互相欣賞各自的玩法,師幼一起玩

(4) 引導幼兒重點練習夾包跳、投擲動作。

3、合作玩紙球

(1) 教師收起一部分球,幼兒自由結伴,嘗試合作玩紙球,對不會合作玩紙球的幼兒,教師給予一些暗示和幫助。

(2) 再次減少球數,師幼合作玩球。

4、遊戲:炒豆豆

全班幼兒每人抓住大圓布一角,互相配合抖動圓布,讓紙球在布上蹦跳彈起,感受紙球蹦跳的特點。引導幼兒注意動作的一致性。

5、活動結束

集體做吹氣球遊戲,調整呼吸,放鬆身體的各部門肌肉。

教學反思

1、活動設計符合大班孩子喜歡玩遊戲的特點,大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生活經驗,在遊戲活動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活動中大部分孩子都能與他人配合着玩,合作得比較好,但也有個別孩子動作協調能力差些,需要教師給予個別的指導。

2、在練習夾包跳、投擲動作中,有一部分孩子的動作完成得不怎麼好,特別是夾包跳,幼兒的雙腿既要夾着包,又要往前跳起來,有的孩子跳起來時,雙腿就自然地打開了,包就掉下來了,大部分幼兒練習一兩次後,就能領會了要領,很好地完成了動作。

3、在玩炒豆豆遊戲時,剛開始幼兒在抖動大圓布時,有的用力太大,有的幼兒還沒抓穩布角,球在大圓布里蹦不起來,有的球一下子就掉下來了,經過兩三次的摸索、配合,幼兒找到了要領,球很快地在大圓滿布裏蹦跳起來了,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也持續了很久球都沒有掉下來。

4、我認為在設計和完成這個活動是成功的,教師在活動中是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活動中教師沒有過多地干涉,讓幼兒在自己探索、摸索和實踐中成長起來,找到玩中的竅門,以及同伴之間的協作能力,我認為是對孩子來説是一輩子受用的能力。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感受詩歌的內藴美。

3.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古詩詩句相關圖片、背景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引出題目。

1.教師講述賈島《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引出題目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島寫的一首古詩,叫做《尋隱者不遇》。

3.初步瞭解題目大意

二、初讀古詩,理解古詩大意

1.播放音樂,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2.教師再次朗誦古詩

3.幼兒嘗試跟着教師一起誦讀古詩

4.教師解釋古詩大意

我們已經一起朗誦過這首古詩,下面來聽聽這首古詩説的是一件什麼故事。

詩人在松樹下問一童子,你師傅在哪,去幹什麼啦?童子認真的回答説,師傅採藥去了。但我只知道,師傅在這座山裏,具體在哪個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讀古詩,分段理解

1.(出示插圖).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裏碰到這個童子的?從古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生的地點。

教師小結:在一棵松樹下面,詩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問童子一些事情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一句。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麼關係?他是怎麼回答詩人的?

教師小結:童子説他的師傅上山採藥去了。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二句。

4.童子的師傅到底在哪裏呢?古詩裏的那一句説到了?

教師小結:童子的師傅就在這座山裏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三句。

5.最後詩人有沒有找到童子的師傅呢?答案就在最後一句裏。

教師解釋第四句古詩的意思:山上的雲太濃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裏。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四句。

四、創設情境,表演古詩

1.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古詩數遍

2.請幼兒扮演詩人和童子表演古詩,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一、設計意圖

“竹蜻蜓”是我國民間最古老的玩具之一,它小巧精緻、攜帶方便、飛行靈活,一直倍受孩子們的青睞。而大班幼兒正處於喜歡動手製作、探索發現的階段。因此,我嘗試設計了一節科技製作“竹蜻蜓”活動,預設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主,旨在通過科學與藝術領域間的整合,藉助圖示、兒歌引導,難點前置等方法,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猜測、驗證、製作、交流等途徑,在做做玩玩中獲得操作技能,進一步激發主動嘗試、積極探索的科學,並發展幼兒初步的藝術審美和表現力。

二、活動目標

1、熟悉左右對稱特徵,在看流程圖示製作竹蜻蜓中嘗試探索竹蜻蜓翅膀的大小與飛行的關係。

2、學會較熟悉地運用對摺、畫剪、粘貼等技能進行科技小製作,同時養成活動後收拾材料工具的.習慣。

3、體驗自主學習、合作製作的愉悦情緒,激發對民間藝術的嚮往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對蝴蝶、蜻蜓的基本特徵已有一定了解。

2、材料準備:

(1)蝴蝶實物標本,課件(以蝴蝶、蜻蜓為主要內容)各一;製作流程圖7幅。

(2)剪刀、吸管、透明膠、畫報紙、白卡紙、油畫棒、記號筆、五角星(鼓勵製作成功的幼兒用)。

(3)自制“竹蜻蜓”範例1只。

四、活動過程

1、通過觀察、欣賞相關的實物標本和課件,熟悉左右對稱特徵。

(1)出示蝴蝶實物標本,引發幼兒對探索的興趣。

指:“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蝴蝶,請大家仔細觀察它的翅膀有什麼特點?”

(2)播放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左右對稱現象,掌握其特徵,再次引導幼兒從蝴蝶的兩個翅膀的圖案、色彩、形狀上進行比較和體驗。

2、嘗試製作左右對稱圖形。

(1)討論製作左右對稱圖形的方法。

提問語:“如果要做一個漂亮的左右對稱的圖形,應該怎麼做?你有什麼好辦法?(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幼兒嘗試用畫紙、油畫棒獨立製作並裝飾左右對稱圖形。

(3)教師觀察製作情況並歸納左右對稱圖形的製作方法。

①出示圖1~4,讓幼兒瞭解左右對稱圖形的製作流程。

②自創兒歌歸納製作方法,便於幼兒熟記、掌握技能。“紙兒長長邊對邊,中線起始圖案畫,沿着輪廓剪一剪,再給圖形穿新衣!”

環節自評:“製作對稱圖形”是本次活動中的關鍵部分也是難點部分。以“蝴蝶”而非“蜻蜓”作為觀察學習的例示,主要是因為蝴蝶翅膀大,易於幼兒觀察比較。這樣,他們在觀察左右對稱的同時就能直觀地欣賞到蝴蝶翅膀上的花紋美,為下一步自制過程中的藝術裝飾操作部分的更好參與埋下伏筆。製作前,讓幼兒先用畫紙進行嘗試製作左右對稱圖形,一是節約材料,二是為幼兒的想法、猜測一個檢驗求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結合老師自創朗朗上口的兒歌以及圖示呈現,幼兒和老師一起出比較合理的製作步驟和方法利於幼兒輕鬆攻克第一步製作的難關。

3、製作“竹蜻蜓”玩具。

(1)出示自制“竹蜻蜓”,激起幼兒動手製作的願望。

指:“這是什麼?你們認識嗎?誰願意上來玩一玩?”

(2)介紹基本玩法和製作所需要的材料。

指:“這麼好玩的竹蜻蜓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呢?”(一根吸管、一張卡紙。在此教師簡介古時與現今竹蜻蜓製作原材料的不同。)

(3)出示圖5~7,結合上環節圖示1~4,啟發引導幼兒理解完整製作的步驟及方法。

教師:“應該怎麼做呢?誰看懂這些圖了?説説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有沒有什麼地方看不懂?”

(4)幼兒完整觀察圖示1~7,結合教師制“竹蜻蜓”實物,交流討論製作方法。

(5)對幼兒提出的較多疑問之處,老師可作詳細講解或示範。

(6)幼兒具體的操作材料,並提出製作要求。

指:“根據圖1~7做竹蜻蜓,然後用油畫棒在翅膀上裝飾圖案。製作時保持安靜;遇到困難先看圖示或者觀察“竹蜻蜓”玩具後再想一想,實在不能解決時可以請同伴或老師幫忙;製作中注意安全使用工具、注意節約材料;做完後及時材料。”

(7)幼兒獨立製作,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可選擇合作製作或先獨立製作局部後再在教師引導下完成製作。

(8)教師巡迴指導,指導重點如下:

①引導幼兒發揮創造力製作不同形狀的竹蜻蜓。

指:“怎樣才能讓你的竹蜻蜓與眾不同呢?”啟發幼兒嘗試做出不同形狀的竹蜻蜓翅膀。

②鼓勵幼兒大膽想象,運用已有美工知識自主創造性地裝飾翅膀。

教師:“你準備用什麼方法、什麼材料、怎樣來裝飾你的竹蜻蜓?”

A、啟發幼兒選擇油畫棒、記號筆、畫紙等多種方式進行裝飾。

B、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裝飾方面的具體的分層指導:能力差、速度慢的幼兒可以在翅膀上先畫簡單的線條;能力中等的幼兒可以進行色彩圖案的裝飾或用撕貼畫紙的形式進行裝飾;能力強的幼兒可以綜合運用以上多種方式進行創意裝飾。

③鼓勵幼兒遇到製作流程方面困難(如粘貼步驟)時可進行兩兩合作。

環節自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的,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繫,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此環節將藝術的表現力和美感培養巧妙地融合在科學的探索過程中,讓幼兒在製作中感受着圖形的對稱美,以及大膽運用圖案、線條、色彩等表現出個性美,為科學探索活動了更豐富的空間。

4、探索竹蜻蜓飛行的奧祕,瞭解竹蜻蜓翅膀大小與飛行的關係。

(1)玩玩自制竹蜻蜓作品,體驗成功的喜悦。

指:“大家的竹蜻蜓都做好了,趕快試一試能飛起來嗎?都飛得一樣嗎?”(為作品能成功飛行的幼兒頒發五角星,並讓其作一定的示範。)

(2)探索竹蜻蜓飛行的奧祕。

指:“一樣都是竹蜻蜓,為什麼有的飛得高、有的飛得低?有的飛的時間長、有的飛了一會兒就會落下來呢?”(幼兒三兩成羣進行比較飛行,觀察、比較、交流、討論。)

(3)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教師歸納。

教師:“原來竹蜻蜓的飛行和它的翅膀大小有關係。翅膀大的要比翅膀小的飛得高一些、飛行的時間長一些。”

(4)作品展示、與互換玩要。

(5)遷移知識。將幼兒自制作品展示後讓大家評選優秀作品:從外形裝飾、造型美到飛行效果等幾個方面去評選。同時讓幼兒交換作品,體驗與比較。

教師:“竹蜻蜓這種玩具在我國民間已經流傳了0多年,據説直升飛機的螺旋槳就是人們受到竹蜻蜓的啟發後才製造出來的,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這小小的玩具中還藏着大道理,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繼續去探索、發現其中藴藏着的更多奧祕。”

五、活動結束

1、

2、

六、活動延伸

1、將幼兒製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學區,鼓勵幼兒課間繼續探索發現飛行的更多奧祕(如翅膀顏色在飛行過程中的變化等)。

2、在手工區材料,鼓勵幼兒在竹蜻蜓的翅膀造型、裝飾上作多種嘗試和改進,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審美情趣。

選自《教育導刊·幼兒教育》9年第4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分類是把物體分成各具共同屬性的幾組,也就是按照一種屬性或幾種屬性把一些物體放在一起。這裏所謂的"屬性"指的是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粗細、長短、高矮、厚薄以及數量等。分類的結果實際是"集合"的具體形式,它有利於幫助幼兒理解並獲得初步的集合概念。有關"物體的分類"在幼兒園計算教學中佔有相當重的比例。分類能力是幼兒認識數和學習計數的基礎。依據大班幼兒喜歡探究、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特點,結合幼兒對圖形特徵的理解與興趣,我設計了此活動來幫助幼兒理解層級分類,體驗內包含關係。在材料的提供上,注意了多樣性 ,力求調動幼兒的探索興趣,並且在難度上也分出層次,滿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在過程的設計上,主要通過經驗回憶、直接地探索、體驗等方式來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活動目標:

1、學習按事物的兩種不同特徵進行二次分類,體驗類包含關係。

2、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活動準備:

教具:課件;顏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圓形圖片若干個;學具:帽子、手套、背心圖片每人一套活

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形王國,激發幼兒興趣;

二、學習二次分類

1.觀察演示。出示圖形,讓幼兒觀察其特徵,想一想如何將這些圖形分成兩組?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幼兒進行討論。

2.幼兒討論回答後,教師選擇一種分法進行演示,如:將圖形分成大小不同的兩部分。在此基礎上啟發幼兒想一想如何將每一部分再分成兩部分。教師演示分法。

3.教師小結:可先將圖形按形狀分,再按大小分;也可先按大小分,再按形狀分;

4. 學習對圖片作二次分類。

發放操作材料,讓幼兒觀察圖片的外形特徵,然後按其特徵進行二次分類。

三、 經驗遷移。遊戲"看誰站得快",進一步鞏固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

四、活動小結,教師對幼兒分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幫助幼兒獲得分類經驗。

延伸:

提供二次分類板及各種材料紙讓幼兒繼續學習層級分類(在各種圖形的層級分類基礎上可引導幼兒擴展到動植物的層級分類)

活動反思:

“二次分類”這一課設計時,我充分把握住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理念,將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本節課的主目標。為此,我的設計針對學前班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數學問題,並在動手實踐之時掌握分類的標準,使原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伴隨着這求知的過程,使學生在獨立思考時,學會廣汲博納,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學會合作。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講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感知數學問題。

多年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着這樣一種現象:低年級老師一提問,一隻只小手爭先恐後的舉起來,而到高年級則寥寥無幾;低年級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充滿了個性;而高年級學生的回答則顯得規範、標準,但卻單調劃一;創新色彩在許多學生身上隨年齡的增長在褪色。這一切源自我們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好奇心。

本節課我先利用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然後讓學生根據提示牌找座位,讓學生初次體驗到按指定標準分類,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從中體驗到成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創設實踐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分類”這一內容,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只是無意識的成分多一點。若老師簡單地給出這個名詞,在每次分類時,不斷提出分類的標準,那麼分類的過程(可能會)顯得更為簡潔,分類的結果可能顯得更為準確。學生作為容器也完全能夠順利盛下這些知識,但是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及其精神被忽略了。

在本節課中,我只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出分類的標準,並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正是在這空間之中,讓學生感受到分類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感受到同類物體在不同標準下的分類所產生的不同意義和作用。教學中我充分抓住學生“好動”這一特點,在不停的分一分、説一説的過程中,體會到知識的形成與應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給予孩子們“好表現”的機會,培養孩子們合作交流的意識。

作為個體的學前班學生,喜歡錶現自己,這一點較其他年級學生而言是顯得最強烈的。在這節課中,我沒有生硬的講解和周詳的演示,而是把小組那一塊空間作為學生表現自我的舞台,在彙報演示,在介紹解説的表現過程中,學生袒露了自己真實的想法,發散思維和語言得到了訓練,感性知識在一次合作、交流當中上升為理性知識,一次次的自我表現,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合作意識的形成,創新意識的拓展。

四、注意張揚孩子們個性。

數學學習與其他學習一樣。都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由於每個人生活經驗的不同,認識水平的差異,即使是面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統一思想,統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看法。面對同樣的東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分類、整理方法。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框住學生思維,反而是積極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放,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習慣去分類,體會分類的多樣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用稚嫩的眼光去劃分世界。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張揚其個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還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

不足:對於時間安排上我是前鬆後緊,所以有一個習題沒有進行完。以後在教學上我一定先預設好每一個環節讓課堂更完美。

小百科:分類,是指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分別歸類。語出《書·舜典》附亡《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作《汩作》。”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