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本文已影響 1.96W人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1

《與朱元思書》一文是作者吳均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全文以書信短札的形式,描寫了富陽至桐廬一百餘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設計思路是:讓學生自讀,在自我感知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上學期培養的賞析作品的能力,由學生自己去多角度賞析,在賞析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這節課的'準備和進行過程中,我至少深刻地領悟了以下兩點:一是要提讓學生有回答慾望的問題。要通過科學設置課堂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所提的問題若是讓學生有話可説,有話想説,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又何愁課堂氣氛不活躍呢?二是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潛力。過於簡單機械的教學環節會讓學生昏昏欲睡,而富於挑戰性的教學活動則會令課堂迸射最耀眼的火花。學生在教師別具匠心的鋪墊和啟發下會帶給語文課堂極大的驚喜,而這份成就感也將伴隨學生今後的學習歷程,不斷生髮積極的心理暗示。

這節課還用它的缺失促使我反省:在課堂前半段我語音生硬、語速過快、對學生的點評用語單一、課堂氣氛偏冷;在課堂接近尾聲的教學環節中,學生踴躍發言、情高漲,顯然仍有佳作,我卻沒有多給學生一點機會,而是搶時間把自己寫的話展示出來。在課後,我深深反思,發現之所以有這些缺失,仍是一種觀念一種心理在作祟,那就是教師太把自己當回事。我過分地關注了自己,所以才會緊張,才會導致語速過快,才會導致對學生的點評過於拘謹死板;我過分相信自己一定比學生高明,所以才無視學生高舉的手,偏要展現自己的風采。我一向自鳴得意於自己是一個非常尊重學生的老師,而這些真實的細節暴露了我骨髓深處的不平等。

這是我一生無數節課中的一節,我會把它留給我的思考和領悟帶到我的每一節課中去,我會用自己的行動捍衞課堂上真正的師生平等。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2

809班雖然是學校的尖子一班,可在我的眼中,他們很多人的語文素養是一級爛。不説別的,單説課堂氣氛,簡直是不像樣子,太沉悶了。因為,他們中的很多同學都不願意主動的去思考,也不會主動地去表達。因此,上課的時候,也僅僅是幾個學生舉手。這好像是老師和幾個學生預訂好的節目,上課就是老師和那幾個學生的表演,而不是大家一起學習,相互探討的課堂。

對於此種情況,我是冥思苦想。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突然有了一種靈感。那就是讓學生分組討論。於是,我馬上把我的這個靈感變成措施去實施。

我先是問學生對這個題目的理解。接着介紹了作者有關的事情。然後就讓學生朗讀課文。朗讀完後,馬上進入分組學習的環節。

我把這篇文章分成四個小塊,讓每一組負責一小塊。並且事前聲明,每一個小組都選一個代表出來翻譯,其他各組要用心地聽。如果這個同學翻譯的地方出現了三處錯誤,就讓這組的學生受罰。還強調每一組的學生要注意,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哪個字詞不懂的,就問管這組的同學。如果沒有人幫你解決,就扣他們分,就罰他們。

結果,效果不錯。原來教到文言文就傷腦筋的問題也不復存在了。因為,文言文如果單純的讓老師來翻譯,無論講得多麼的精彩,對學生的幫助是不大的'。學生沒有參與到這個課堂中去,他們只是被動的聽,結果呢?可以想象就知道是怎麼樣。

因此,我的這個教學方案的展開,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學生,讓他們去發言,讓他們去找疑難,又讓其他同學通過他們的發言中去尋找他們的不足。我覺得這樣的策略在很大的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那麼,課堂的效果也就體現出來。

最後,我這個當老師的再來翻譯一遍,然後強調了這翻譯的時候,要儘量做到連貫性。該省略的地方要省略,該補充的地方就補充。該調換的地方就調換。

我相信經過這樣的過程後,學生會找到學習的樂趣,真正的學到知識的。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3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雅,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先將課文給學生範讀一遍,要求學生在這一遍裏標註字詞的讀音及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將課文讀熟。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大體意思也就懂了。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語速放慢,在朗讀中有一定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這篇文章的難點在於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論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的理解,由於學生現在生活閲歷的限制難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賞析時,只要求學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介紹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個人經歷,以及這兩句在文中側面襯托景物的優美的作用。對學生能否理解其含義不作明確硬性要求。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4

1、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將文章給學生範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

2、在教學中,我能通過範讀、領讀、速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並讓學生自我總結,教師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3、在這篇文中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瞭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再一次領略了富春江的美。

4、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説説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後再作以總結。

5、結合文章體裁,我引導學生朗讀應從情感上再下功夫,不僅要注意語速,讀出節奏,更要讀出感情,讀出景色的優美,讀出作者對景色的喜愛之情和學生對景色的喜愛。

總之,這節課既讓部分學生能夠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讓學有餘力的同學與其他同學對課文的知識點進行合作探究解決。既兼顧了中差生,又照顧了優生。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5

本節課我的課題是《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我現將本節課教授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行反思。

優點:

本節課我本着“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主動、積極、有效地進行多邊活動,形成互補優勢。讓學生在“看、聽、講、想、做、動、靜”中享受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課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學過程的優化,從而強化對學生創造性的培訓。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個學生:因為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文章的整體意境和美感,再結合本班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將傳統的由老師指導朗讀改成由學生成立的“朗讀專家小組”指導同學朗讀,評價同學朗讀,在生生的互動中鍛鍊學生的“讀、講、聽、學”的能力,並讓課堂真正地“動”起來。

(二)通過任務型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學生藉助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風物之靈秀,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懷。我設計了讓學生根據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來鑑賞文章寫景的美點。這一環節互動的形式是小組合作探討,小組代表上台展示,運用EEPO的形式充分調動起了學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討論結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並贏得掌聲,每一位參與討論的同學都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節課下來同學們不僅收穫了知識也收穫了自信。

(三)學生小結環節利用氣泡圖的形式既節省時間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老師和學生一目瞭然的明白這節課學生都學到了什麼。由於氣泡圖的繪製方法非常靈活並且很利於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所以最後總結的環節又再一次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們從自然界的峯巒溝壑聯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時和風光之時,並思考得出結論:坎坷之時莫消沉放棄,得意之時也莫驕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課學生們都在主動思考中度過,受益頗多。

缺點:

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例如對時間的把控不當、板書設計的不夠美觀、對學生的評價過多集中在語言評價上。

(一)本節課設計的內容過多,以至於下課了內容卻沒有講完,這雖和學生講解、評價的不可控性有關,也和我設計教學環節不夠精心有關,所以在今後的備課和教學中,我一定會把時間觀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貪多但求精,更加專業的呈現優課。

(二)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板書設計的不夠美觀,寫完課題和作者之後應該將板書寫在黑板的正中間,而我卻寫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擠在了一起,讓板書整體看起來擁擠,這次板書書寫的失敗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重視板書書寫,不僅要把字寫好,也要設計精心,結構合理,在具體的比賽中還要隨機應變,頭腦靈活。

通過對本節課的反思,我深深體會到“EEPO”教學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授課理念、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想要做一名優秀的“EEPO”教師,我還要學習太多的東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謙虛好學的姿態多向課改同路人、成功者請教,在學習中才能不斷進步。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6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寫景美文,結束新課後,我反思如下:

1、對於這篇寫景美文,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藉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誦讀時,我利用多媒體用古箏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樂,蒐集富春江圖片,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於富春江有所向往。

2、針對“駢體文”,在教學中,我通過範讀、品讀、自由誦讀等形式,咬文嚼字,讓學生熟悉、理解、品味、鑑賞、記憶、積累,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引導學生品讀經典、傳承經典。

3、對於寫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嘗試運用“賞景聽讀”“以景助講”“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挖掘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反覆賞景中受到美的薰陶。

4、針對課文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聯繫歷史資料,進行拓展延伸,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為了加強語言積累與運用的'訓練,因此,我在“拓展延伸”與“課後作業”中做了相應的處理。

遺憾是:時間分配得不夠好,“温故知新”處利用了7、8分鐘的時間,造成前鬆後緊,因此也沖淡了重點;如果能在此節省5分鐘時間,“誦讀”的訓練能更突出一些,同時後面的設計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鏈接”的內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高潔情趣。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7

在教學中,我通過範讀、領讀、速讀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的瞭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在學生全面瞭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再次播放多媒體,嘗試讓學生看畫面寫一段導遊詞,然後推薦幾個學生上台當導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讓學生練習了導遊詞的.寫法,可謂一舉多得。

在這節課的準備和進行過程中,我覺得收穫很多,不過也有遺憾,一是對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夠深刻,二是對學生的導遊詞沒有及時給予評價。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點亮學生智慧的火花,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的舞台。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8

本課,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各種手段構建和諧的教學平台,爭取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我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應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温情的懷抱。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和課堂的組織形式,都折射出教師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設計上主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質疑、討論為主。我計算了一下,教師講話和活動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其餘時間都給了學生。所以説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教師始終注意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平等、寬鬆、民主、安全、愉悦的學習氛圍,較好等地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挖掘了他們的創造潛能,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內驅力。

二、以讀為本,體現散文教學特點。

這篇散文語句優美,適於朗讀,有多年教學經驗的鄭教師,因此注重朗讀的指導,讓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靈活的運用錄音範讀、指名讀、齊讀、自由讀、快速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中感悟,讀中生疑,讀中答疑。並且每次朗讀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例如第一次聽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把握語調感情,解決難字詞;第二次指名讀,要求同學進行朗讀方面的點評;第三次自由朗讀,要求劃出喜歡的句子並説明喜歡的原因,同時齊讀這些優美句子;第四次默讀,要求同學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通讀讓學生從中自我感悟,自我認識,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同時糾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欣賞能力。

三、以問題意識為主調,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課堂上,教師注意以“問題”來統領整個學習過程,引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就很好的打破了過去那種被動式接受知識的弊端,那種方式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時都是由教師事先設制好一系列問題,然後引誘學生陷入老師事先安排的陷阱裏,按照老師設制好的思路,進行機械的學習和解答,限制了學生的多向思維和發散思維。這節課老師很好的打破了這個格局,注以“問題本位”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整節課除了老師為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感悟而提出3個疑問外,其餘都是讓學生自己質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個問題)。這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四、遷移運用,不斷昇華。

學完課文後,老師因勢利導,把課內知識向外輻射開來,讓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例如老師展出了一幅圖片,要求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幅圖片的句子,然後選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擴寫成一段話。這就訓練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它極大的拓展了課堂的涵蓋面,擴大了訓練量,增強了穿透力。通過課內外結合,進一步融匯了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對於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廣闊的精神空間和施展的餘地。同時還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激情中激發感悟和創新。所以説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的情感更熱烈一些,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9

初中文言文教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但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樣讓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也能充滿趣味,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應是教學之首務。教學中發現注重這幾個環節的設置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一、重視導入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畫,所以採用畫面加音樂的形式來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介紹歷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語由來等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

二、注重朗讀

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極為有效的方法。在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養語感。同時朗讀還應與聯想想象有效結合,既有助於理解,又有助於背誦。

三、小組合作

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有工具書的輔助,便於開展小組合作,調動學習主體的熱情,再適當教以方法,開展小組競賽,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四、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

閲讀中一定要有思考和發現,鼓勵學生自主閲讀,讚賞個性化的發現,珍視閲讀體驗,總會有意外的驚喜。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10

《與朱元思書》編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單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勝,情感樸實真摯,文字簡練雋永。文中沒有生僻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課下注釋詳實,學生學起來應該沒多大難度。於是在教學設計時,我想改變“朗讀課文—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字詞解析—文章翻譯—內容分析”傳統文言文教學方式,希望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緊扣“語言”這根主線,通過學生讀、説、議來達到“理解積累關鍵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語言妙處,體味作者情感,瞭解古人寫景藝術”的目標。以此充分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閲讀的例子,也是寫作的範例。然而教學效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整個課堂氣氛沉悶,沒有精彩的發言,沒有動態的生成。

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多糾纏於有限的文言知識傳授,照本宣科,而無視生動形象文言語境,課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講課文,對每個字詞都不放過,還苛求要求學生歸納整理出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學生在機械重複、死板瑣碎地抄錄背誦中忙得不亦樂乎。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只重視教師的“言”,而忽視學生的“言”,這裏的“言”是指言語表達,課堂成了典型的滿堂灌,死氣沉沉。學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釋詞句、翻譯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動形象、優美意境等有創意的表達。長期以往,文言文教學陷入學生怕學文言文,教師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與“重言輕文”相對的是另一個極端是“重文輕言。”“重文輕言”的課堂,有的教師喜歡把文體、作者、文章的寫作背景及其價值講得無一遺漏,還用許多時間介紹作者的趣事、賞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寫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時間討論作者的情感態度、評價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對於文中的語言知識卻講得十分簡略:實詞僅止於課本下面的註釋,虛詞只是就句子講講其意義與用法,特殊句式也僅止於把句子疏通。在這樣的課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辯論、模擬表演等花樣很多,課堂一片熱鬧。在重文輕言的課上,有的教師標榜着對文言文的張揚個性理解與即興發揮,滔滔不絕、激情滿懷,卻忽視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結果學生聽得雲裏霧裏,文言知識不落實,碰到具體的文言文讀不懂,在蒙與猜中苦苦掙扎。記得宜昌市中考考過一道題“維舟處處是花開”,解釋“維”的意思,據説這道題得分率不高,結果很令人吃驚。因為在七年級下冊《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的“地維絕”的“維”解釋為“繩子”,結合詞類活用知識,結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為“用繩子系”。由此可見“重文輕言”的課堂,學生學習文言文之後,對於古代漢語中的語言知識收穫甚少,即使有一些收穫,也顯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做到“文”“言”並重。所謂“言”就是言語形式,“文”指思想內容,“言”與“文”是文言文的兩翼,缺一不可。教學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應立足於“言”組織教學,在教學“言”的過程中重視融合“文”的內涵。重“言”就是要重視詞語積累、重視古漢語語法、重視句讀與誦讀、重視文言語感能力的培養;重“文”就是要率領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悟文言文的豐富文化內涵,走近作者的心靈世界。當然每一篇文章無論從“言”還是從“文”的角度都有許多點值得教授、挖掘、探討,若都兼顧到不僅時間不夠,還會凌亂不堪。因此並非每篇課文、每一堂課都要落實文言和關注文章、文化,“言”“文”並重的理念應着眼於整個的文言文教學,否則有限的'課堂是難以承載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和年級、單元、課文整體把握,靈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級着重培養、提高學生的釋義能力,將重點放在文言文的詞語、句子的準確理解上;八年級重點放在培養語感、學習古人寫作技巧、語言的品位上;九年級重點文言詞語的歸類梳理積累,放在文化常識的積累和文章的鑑賞感悟上。在單元教學中,一個單元四篇課文,也應有所側重,如精讀課文可“言”“文”兼顧,略讀課文要麼“因言悟文”,要麼“由文帶言”,靈活處理。同類型文章在教學中可採用層層推進方法處理。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學習描寫山水的文章側重於“言”,那麼,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同類型的文章就可側重於“文”。

上面僅僅是從教者的角度來思考,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文言文,學生如何讀懂一篇簡單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會學生學習“言”的方法,即要會正確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課堂上會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還要教會學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樣從具體的“言”去理解文章、文體、文化、文學、人文的內涵。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言”與“文”結合,教者還要注重教學生學;教者既要教知識教“實”,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願我們“文”“言”並重教會學生學文言文,給文言文教學創造一個春天,讓教師不再怕教文言文,讓學生不再怕學文言文。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11

這篇小品文,文質兼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結合課下註解及手中的工具書,理解文章內容是很容易的事。因此我決定教學方式進行改變一下,讓學生先自學,自學的內容主要就是翻譯課文。熟記課下註解,對於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由師生共同探究。剩下的時間,就做隨堂練習,當然是閉卷形式。

一節課我講了20分鐘,剩下的時間學生做題,等我把卷子收上來一看,很生氣,學生做得非常不好,只有二三個孩子做得可以。從學生做題的效果不是看出來孩子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聽課的效果不好,認真聽講的學生很少,教師講完的題,原封不動的拿來給他們做,他們竟然沒有一點印象。

(二)學習嚴重的缺乏主動性,甚至可以説沒有學習的意識。

(三)沒有家根本就不看書。

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對我教師來講,可能是我説話的語速太快,對於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還沒等他們反映過來,我就講過去了。學生的理解效果不好,這可能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果。以後教學中我一定要改,我這個毛病我心理有數,但就是改不過來,尤其是我説到激動處,語速更是放不下來。怎麼辦呢?

是不是我的教學還是沒有走近學生的'心理,昨天,我慷慨激昂的説了大半節課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但從今天聽課的狀態來説,沒有多在改變,或許我太着急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教育需要耐心。教育更需要恆心。我不應灰心,我相信我的孩子們一定會改變的。當然是向好的方面。

從學生角度看來,學生還是沒有學習狀態,很多孩子就是在裝學習,其實心不在那裏,因此才沒有學習效果。看來,我還得與他們交流,真正的走近學生的心理。當然改變孩子的厭學心理也不是容易的。我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12

在一般情況下,講授一篇古文,當從破題入手,以達到知人論、加深理解的作用,但這篇《與朱元思書》,作者吳均不是大家,介紹可滿足於書下注釋,至於書信的體裁,在文中也沒有典型的體現,深究起來會流於繁瑣,不利於初學,故可不做介紹。因此,講授的重點宜在文本之中。所以我想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方法進行對文本的教學,利用自己製作的網頁,並配以畫面和音樂,再加上英特網,讓學生進行自主地學習,想達到提高學生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目的。

一、完成本課的教學後,我覺得本文在教學時有幾個方面還是實施得不錯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學生的興趣:

我讓學生回憶前面所學過的文章:《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原因是這四篇文章中有些語句的句式、內容、意境等有相似之處,可以讓學生理解古代文章的傳承與發展,以激發學生學習古代名篇的興趣。另外,這些文章語言優美、朗朗上口,富有詩意。

2、疏通文章,講求學生自主,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具體講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鑑於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學習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而本文的註釋又比較詳細,再加上網頁中的註釋,翻譯文本的任務可以交給學生們。

另外,有些資料,我也讓學生自己查找,自己對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此時,教師在新課程中的“主導性”地位也就體現了出來,也避免了教師強行要求學生識記的狀況的發生。

3、利用配樂、畫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文學與音樂,文學與美術,有着一定的淵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優美的音樂,也可以一幅奇妙無比的圖畫。而本文從形式上是一篇駢文,文筆精美,自然流暢,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聲律和諧,具有一種音樂美;而本文從內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徵,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的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

所以本文我利用課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圖片,並找了三首古曲:《平沙落雁》、《陽春白雪》、《漁歌唱晚》,其中《漁歌唱晚》的樂曲寧靜舒緩,古箏琴聲描繪出夕陽西下時湖邊的美景及漁民喜悦的心情,這與本文的情景正好吻合。學生在樂曲聲中齊讀、自讀,在朗讀聲中有不少學生和着音樂搖頭晃腦,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樣。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對美的感悟能力。

4、利用信息技術但沒有拋棄傳統教學中好的方法: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與“學”互動的一個過程。作為新形勢下,我們教師應該好好把握這個“度”,不能只用信息技術,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術。所以我要教學本文時,在理清本文內容時,我利用板書進行教學。這樣可以過到學生與教師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很好地做好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工作這一環節,不然,語文學科中的“人文性”將會成為一紙空談。

5、利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學生完成作業:

學生現在喜歡用電腦,那麼我們老師應該正確地引導學生利用好電腦,也就是説我們應當採用“疏”的形式,而不應當採用“堵”的形式。這個經驗,我國遠在大禹時期就已經知道了,可是現在我們教師為什麼卻還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業,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業寄到我的信箱。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利用自己喜歡電腦,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電腦,不至於讓學生陷入到網絡的垃圾堆之中去。

二、在這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現代教育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要求越來越高:

本網絡課件,我是用了12個小時完成的,當然還不包括查找資料的時間。而且在本校,我的電腦應用技術在全校課任教師之中,還算是名列前茅的。那麼加強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的應用,是擺在我們目前的一個重要的任務。

2、語文教師的“全才性”越來越突出:

語文學科所包括的內容可以説是各個學科都有的,那麼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是對各方面的知識應當都有所知。另外,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文章所包含的音樂美、美術美、知識美等方面的內容,作為語文教師都應該具備。否則,只是單純地拿個音樂,找張圖片,然後做成課件,那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反而將會誤人子弟。

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這點尤其重要。

3、作為新形勢下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的信息庫,至少應當有信息處理的能力。

由於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對教材的處理不同,帶來的是對教學資源的處理也不盡相同。

所以新形勢下,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有自己的信息資源庫,以便於可以更快更好地處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資料時,充分利用了網絡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師卻像我反映很難找到所要想找的資料,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字的問題,這也可以説是信息搜索的能力。這點作為新形勢下的教師應該加強。

本課的設計,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讀、討論、交流,多媒體的輔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豐富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13

鎮沅恩樂鎮中學張瑞玲 我十分有幸參加了此次“同課異構”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得到了李樹萍專家和同行的指導關心,受益頗多,下面是我對這次講課的一些反思。

優點:

一、重視導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畫,所以在文章導入部分,採用畫面加音樂的形式來設置情境;可惜的是音樂因設備問題沒有。運用多媒體的優勢,聲色結合,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學生身邊的奇山異水,優美的畫面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情景導入。營造氣氛,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二、注重朗讀。《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背誦文章。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麼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設計讓男生齊讀,是男生相對讀的不是很準確,讓女生注意聽,女生相對比較細心,讓學生拿起筆來做記號,旨在培養學生的圈點勾畫的'習慣。 最後根據學生讀的情況,強調容易讀錯的音解決難字詞;第二次教師範讀,教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學生學習朗讀的韻味及節奏。第三次一二組讀課文,《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學習要求有:“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針對學生情況,先自主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討,還可以詢問巡視的老師。採用反譯的方法檢查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此部分問題設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學生通過以上學習,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大概的瞭解。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探究。第1、2題難度較小,學生可以獨立的完成,第3題難度比較大,需要學生小組合作一起質疑探討。第五次全班齊讀,要嘗試根據減字背誦法背誦課文。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極為有效的方法。在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養語感。同時朗讀還與聯想想象有效結合,既有助於理解,又有助於背誦。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朗讀,儘量做到熟讀成誦。注重朗讀。以讀為本 ,體現散文教學特點。

三、注重背誦。景東四中8年級(5)班是平行班。對於有一點文言文基礎的八年級的學生來説,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詞彙的積累,本篇文章內容簡短,意思明瞭,在文章的理解層面上應該沒有多大難度,但根據平行班的特殊情況,我還是儘量把目標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鐘裏背課文。

四、注重寫練。

學完課文後 ,我因勢利導,把課內知識向外輻射開來,讓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展出了一幅身邊的山水圖片,要求同學用筆仿照課文描寫身邊的奇山異水寫成一段話。這就訓練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它極大的拓展了課堂的涵蓋面,擴大了訓練量,增強了穿透力。通過課內外結合,進一步融匯了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缺點:

結合新課堂改革的要求,我個人認為在一些小環節上還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點,原計劃以朗讀貫穿全文,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到了課堂後一半,由於時間關係也由於我有些緊張,第四個環節忘記了閲讀,還有應該先讓學生自由的朗讀,然後再分各種形式的讀,儘量採取全班齊讀,本來想讓學生們在熟讀基礎上進行背誦的,但最後也只是讓學生有提示的背誦,效果沒有完全達到,課堂的優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本來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但是我帶領學生條分縷析的同時忘記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語文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薰陶。

第三點,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應加強,為了保證課堂的完整性,字、詞、句的落實只是蜻蜓點水,強化字、詞、句的落實和檢測。

第四點,對於學生的瞭解不夠。加之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存在着教師包辦,不敢放手的傾向。

八年級下冊語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14

結束《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的教學後,自己經過反思並做如下總結。

一、成功之處

1、對於這篇寫景名文,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藉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導入時,我利用多媒體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並引用葉文玲的《烏篷搖夢到春江》中對於富春江的評價——俏、美、嬌等評價性語言加以説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於富春江有所向往。

2、《與朱元思書》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駢體文”,在教學中,我通過範讀、領讀、速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並讓學生自我總結,教師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3、在這篇文中的教學中,我嘗試運用了“望畫説文”、“望文説文”的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瞭解文章內容,挖掘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再一次領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許,這節課不足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國語言的表現力,我向學生推薦閲讀葉文玲的《烏篷搖夢到春江》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和知識性的.統一,體現了大語文觀。

5、自己覺得最大的成功在於在45分鐘內,一直以音樂作為創設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師範讀後,由學生來領讀,學生自由閲讀,學生速讀,學生品讀,講解後組織學生選取自己較為喜歡的語句或段落進行背誦識記,從而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傳承經典。

二、不足之處

1、對於教材的挖掘不夠。例如對於“奇山”的特點沒有挖掘到位,沒有使學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險、高。

2、對於學生的瞭解不夠。個別時候存在着教師包辦,不敢放手的傾向。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覺得自己應加強的是自己的語文素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止一次感歎個別學生的語文素養之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更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