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奇妙的科隆》同步閲讀提升題及答案

本文已影響 2.8W人 

  《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

《奇妙的科隆》同步閲讀提升題及答案

  一、基礎知識與運用

1、給加點的詞語注音。

繁衍後代 ( ) 胚胎( ) 脊椎( )

囊胚細胞( ) 匍匐( )

2、給相應的拼音註上正確的漢字。

①.先後用非洲一種有zhǎo( )的chán chú( )( )進行克隆實驗。

②.魚類、兩qī( )類克隆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科學家。

③.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因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bīn

lín( )( )絕種。

3、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下面的題目。

①.本文四個小標題,自然的將文章分成了四部分。文章先寫( ),接着寫( ),再寫( ),最後寫( )和()。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説明事理步步推進。

②.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以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能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音譯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羣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羣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有人説,這一段文字裏運用了“下定義”“作詮釋”“列數據”“舉例子”的説明方法,請用你認為方便的符號分別標識出來。

③.“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再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在189個這樣的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釐米長的鯽魚。”

“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66年七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這是從課文中選出的一些句子。仔細品味這些句子,你有怎樣的感受?又會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

二、強化訓練

1979年春,中國科學院漢水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與此同時,除了鯽魚卵細胞的核,讓卵細胞留出空間做好接納囊胚細胞核的準備。一切準備就緒後,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鯽魚卵細胞內。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釐米長的鯽魚。這種鯽魚並沒有經過雌雄細胞的結合,僅僅是給卵細胞換了個囊胚細胞核,實際上是由換核卵產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魚。

在克隆鯽魚出現之前,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已經在1960年和1962年,先後用非洲一種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進行過克隆試驗。試驗方式是先用紫外線照射爪蟾卵細胞,破壞其中的核,然後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衣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地卵細胞內。經過精心照料,這些換核卵細胞中終於有一部分長出了活蹦亂跳的爪蟾。這種爪蟾也不是經過精細胞和卵細胞相結合產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我國著名學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進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試驗。他將黑斑蛙的紅細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這種換核卵最後長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後能得到克隆魚,那麼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與呢?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決了這問題。就是培養克隆鯽魚成功的那個研究所,設法把鯉魚胚胎細胞的核取代了鯽魚卵細胞的核。鯉魚細胞核和鯽魚卵細胞質居然能相安無事,並開始了類似受精卵分裂發育的過程,最後長出有“鬍鬚”的“鯉鯽魚”。這種魚有“鬍鬚”,生長快,完全像鯉魚,但它的側線鱗片數和脊椎骨的數目與鯽魚相同,而且魚味鮮美不亞於鯽魚。這種人工克隆信魚種的出現,為魚類育種開闢了新途徑。

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率先從灰色小鼠的胚胎細胞中取出細胞核,用這個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細胞核。實際上,這個黑色小鼠的受精卵西寶剛進入卵細胞後,就把精細胞和連同卵細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細胞的核移如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後,在試管里人工培養了四天,然後再把它只乳白色小鼠的子宮內。經過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閲讀上面的文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1. 儘管這是説明性的文字,但是在構思上,作者是用了心思的。很明顯的,有兩條寫作線索。請你分別梳理一下。

其一:---------------------------------------------------------------------

其二:---------------------------------------------------------------------

2.作者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你認為主要目的是什麼?

-----------------------------------------------------------------------------------------------------------------------------------------------------------------------------------------------------------------------------------------------------------------------------------------------------------

3.作者在介紹“克隆魚”“克隆爪蟾”“克隆蛙”“鯉鯽魚”“克隆鼠”幾個例子時,對“除去原有卵細胞核再將其他細胞核放進去”的過程,都一一提及,這樣寫是否重複或者多餘?談談你的看法?

-----------------------------------------------------------------------------------------------------------------------------------------------------------------------------------------------------------------------------------------------------------------------------------------------------------

4.有人對本文提出了這樣的看法:這篇説明性的文章,雖然材料詳實,事例充分,但是有些過了——完全沒有必要羅列這麼多性質相同的例子,應該刪去一些,保留“克隆魚”“克隆爪蟾”“克隆鼠”三個即可了。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談談你的觀點。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