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關於七七事變的手抄報內容

本文已影響 3.71W人 

現如今,大家都看到過自己喜歡的手抄報吧,手抄報字行間要整齊,字體不宜太小,忌潦草、錯字。手抄報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手抄報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七七事變的手抄報內容,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七七事變的手抄報內容

七七事變作文 1

七月七日,這一天我應該做點什麼,我必須做點什麼,因爲它之於一箇中國公民,就像陣痛之於新生,分娩之於母親。是的,我將重溫歷史,讓它從宛平城、盧溝橋的那一頁開始翻起,從29軍37師219團還擊的槍聲中開始尋找,我的可敬祖輩們奉獻和創造的歷史榮光。

七月七日,我必須讓浮躁虛華的心在它面前沉靜下來,因爲我是一個有血有淚、有痛有樂、有屈辱與榮光的中國公民。伴隨黎明清風的吹拂,我將捧起一首戰鬥史詩,一首剛剛被從歷史的塵埃中打撈出的無名氏之歌,它是寫給當年戰鬥在最前線的29軍的偉大頌詞:“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委屈忍痛和平保,無可避免上刺刀,自衛應戰理氣壯,挺劍而起是今朝。盧溝橋、盧溝橋,立功報國在此橋!”

在它的雄壯節奏和音韻鼓動下,我沒有理由不亢奮,沒有理由不落淚,將一個男人的淚,獻給爲祖國而戰、爲和平而戰、爲理想而戰的光榮先輩,這是一種榮耀,是我作爲中國公民的莫大榮幸。我期待穿越時空的心靈感知,期待自己被物質文明泡軟的心能像他們一樣堅強和堅韌、執着而無畏。

在盧溝橋的石獅注視下,那片歷史陣痛之地,國民覺醒之地,戰士奮起之地,我們有責任帶着一顆負疚的心,去那兒憑弔,去那兒緬懷,用心和魂去撫摸與眺望。

當夕陽像先輩的背影一樣投掛在我們的臉上,當夏日之風裹着剛烈傳奇的故事撲面而至,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恭候與迎接,像一座石獅一樣向它、向他們致敬,永遠,永遠,因爲這是不能忘卻的記憶!

七七事變作文 2

《盧溝橋烽火》是小學語文第12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也是令我震撼的一篇課文。

打開課文,我瞬時穿越時空的長廊,來到了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中日兩國正在激烈地交火,雙方死傷慘重。戰火中,中國軍人手持大刀奮力向敵人砍去;硝煙裏,戰士緊攥雷倒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斷樑殘壁被鮮血染成了紅色……中國戰士們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詩歌,用他們的堅強的毅力震撼了我,讓我瞭解了“拋頭顱,灑熱血”的真諦!

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21世紀的中國唱着改革開放譜寫的新歌,全國人民沐浴着一國兩制帶來的春風,品嚐着載人飛船成功返航帶來的激動,期待着北京奧運的如期開展……是什麼力量把中國人民從硝煙瀰漫的苦海帶到國泰民安的盛世?展望未來, 中國如同一艘巨輪,以不可阻擋的勢頭在世界這片廣闊的海域中劈波斬浪;中國恰似一枚火箭,以他強大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這勢頭是什麼?這力量又是什麼?——“拋頭顱,灑熱血”!不就是先烈們的這一民族精神嗎?

人家說我們沒有民族精神,人說可以不在乎,但自己不能不爭氣,爭不了氣但也不能不知羞恥;我們就不能匡正大義嗎?總理說多難興邦,但這樣今是好忘了昨日痛,如何興邦?

我們的公衆媒體忘了,難道我們的人民政府也可以忘嗎?至少要提醒一下國人吧?

我說的不是狹義的記仇,但人不能不知羞恥;倡國人民族精神,讓國人知恥而後勇,爲的就是興我華夏,爲這世風日下的社會保留一點中國人的尊嚴今天,我才真正瞭解老師們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祖國的今天是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我想,祖國的未來不管發展得多快,作爲接班人的我們,都不能放棄先烈們的精神!

七七事變作文 3

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吧,但大家知道抗日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嗎?那就是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入夜10時,日軍在離北平(現在北京)十餘里的盧溝橋附近行軍事演習。軍事演習過後,日軍爲了侵華,詭稱有一名皇家士兵失蹤,要求到盧溝橋附近的宛平鎮搜索,我方軍隊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

7月8日,日軍支援軍到達盧溝橋,便向宛平鎮發起了進攻,同時又向盧溝橋發起了進攻,槍擊,炮轟,戰爭開始了。中國的和平結束了,戰爭開始了,戰場,原本是可愛的宛平鎮,但現在卻充滿了硝煙。我軍的一個師部頑強抵抗,一位戰士拿着一把大刀,衝出城門,直到砍死砍傷13人,才英勇犧牲。一名士官拼死指揮……

日軍在全面侵華時,派出了日本全部的部隊,充分看出日軍的野心。8年,中華兒女受盡了恥辱;8年,中國戰士流盡了鮮血;8年,中國迎來了和平。若當年沒有盧溝橋事變,那該多好啊!中華兒女就不用受盡恥辱,中國戰士就不用流盡鮮血,中國早就迎來了和平……

七七事變作文 4

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團結的民族。一個多世紀以前,中華民族遭受了外來侵略者的壓迫。面臨着生死存亡的時候,優秀的中華兒女奮起反抗,用生命和鮮血保衛了祖國和人民。

在北京的西南郊,有一條河---永定河。永定河上一座石拱橋橫跨河上,這就是盧溝橋。盧溝橋東端,連接着一座古老的小城—宛平城。當年,城裏駐紮着負責守衛盧溝橋的中國第二十九軍的全體官兵。1937年7月7日夜幕降臨後,盧溝橋四周一片寂靜,晚10時許宛平城下突然冒出一批鬼子,他們排成四隊,全副武裝向宛平城匆匆跑來,駐軍官兵發現情況不對在城樓大聲喊道:“什麼人?”鬼子隊伍中一個人站出來,他氣勢洶洶地喊道:“皇軍剛纔在演習的時候,一名士兵失蹤了,我們要去搜查。”守軍沒有聽他們的。……

1937年7月,一場如火如荼的人民抗日的戰爭開始了。

事件簡介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七七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事變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爲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20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爲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僞“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製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2]。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爲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今北京)。

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