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重陽節主題的手抄報內容

本文已影響 3.08W人 

  重陽節主題的辦報內容

重陽節主題的手抄報內容

以之修身則能成聖賢,以之齊家則家和,以之治國則可使天下安享太平。它的作用可概括爲以下4個方面:

1、“孝”是人人應盡之責。“孝”的起碼要求是子女對父母要“養”。子女要“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但更爲重要的是“敬”。如果只“養”不“敬”,那麼,和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對於孝子的要求,則是對其父母的“居”、“養”、“病”、“喪”、“祭”等五個方面,分別盡力做到“敬”、“樂”、“憂”、“哀”、“嚴”。這五個方面都做到了,纔算是一個孝子,纔算是完全徹底地對父母的一生盡到了孝的責任。可見,傳統孝道文化對“孝”的要求也是分層次的。家家有老人,人人都盡孝,則代際關係必然融洽,家庭成員必然會和睦相處。

2、“孝”是立身之本。孔子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孔子還指出,要保護好父母給予的髮膚,使之不受毀傷,這是孝的開始。而“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如何檢驗個人的孝與不孝,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由上引文可知,孝順父母,忠於君主,是立身的前提。而“孝”則始於自我保護,終於立身行道。所謂“立身行道”,就是要自尊、自重、自愛、自強、自立,言行端正,誠實守信,成就一翻事業,以揚名身,顯父母。

重陽節主題的手抄報

3、“孝”是齊家之道。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傳統的大家庭,幾代同堂,關係複雜。在衆多關係中,最主要的是代際關係。而傳統的孝親敬老文化,則是處理好家庭代際關係、直系親屬、旁系親屬等各種關係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如“百善孝爲先”,“孝爲德之本”,“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等等,都可以規範家庭成員行爲,協調代際關係,促進家庭和睦。

4、“孝”是治國之基。如《孝經》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分別規定了具體的守則。如果從天子到士庶人,都能按孝的要求踐行孝道,在家都能孝順父母,並能按不同等級所擔任的職務,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天子能將“德教加於百姓”,諸侯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卿大夫能遵紀守法,士能“忠順不失,以事其上”,則國家必然能得到治理,民衆必然能安享太平。

對中華傳統孝親敬老文化,應批判繼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爲今用,發展創新。如傳統孝親敬老文化中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父母辭世,要“守孝三年。”“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男婚女嫁,要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決定。以及君對臣、官對民、父母對兒女的絕對專權,舊的忠君、愚孝、貞節觀念、宗法觀念等等糟粕,應一律摒棄,並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建設新的孝親敬老文化,以適應協調代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需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