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元宵節日手抄報

本文已影響 1.8W人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元宵節日手抄報,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歡迎分享!

元宵節日手抄報

元宵節日手抄報

元宵節日手抄報 第2張

元宵節日手抄報 第3張

元宵節日手抄報 第4張

古代元宵節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國古代的元宵節習俗有放燈、拜帖、猜燈謎、偷菜等。舞龍、舞獅子、踩高蹺、吃元宵、猜燈謎、賞花燈、劃旱船等則是時下元宵節期間最重要的民俗活動。

放燈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爲盛大。

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爲“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拜帖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爲“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

清代《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燈謎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爲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

謎社在清代亦極爲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傢俬宅作爲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衆。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籤,獲小禮品留念。

偷菜

民俗專家介紹,在中國古代,元宵節還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約燈下”的浪漫節日,一些地區至今仍保有“偷菜傳情”的元宵節習俗。

在古代,漢族人還有在元宵節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習俗。至今,在貴州省黃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傳情的習俗。這天,姑娘們會去偷非本族人家異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緣。

走百病

“走百病”,又稱“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舊時,每當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特別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婦女們便三五成羣,結伴出遊,她們一邊賞燈散步,一邊遛彎兒“走”除百病。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馮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詞》中就有“窄窄弓鞋步步嬌,銀花火樹過元宵;出門不爲尋親友,一走能將百病消”的詩句。這天,婦女們不僅可以回孃家,還可以串門,走親戚,到各處閒談玩耍。

摸門釘

民間普遍認爲,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門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門釘”,又稱“摸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徵男子。因此,正月十五這天的夜晚,婦女們出遊,到各城門去“摸門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設備,一次便摸中者視爲生子的吉兆。不去城門摸釘的,要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摸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來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元宵節作文

今天我做完作業,媽媽剛好買回了一些元宵,我便爭着要去煮,在我旳“三寸不爛之舌”旳軟磨之下,媽媽終於答應了。

說幹就幹,我迫不及待地揭開鍋,放好水,合上電閘,等待水燒開,我隔三差五地掀開鍋蓋看,可那水偏和我做對,就是不開,“不要心急,熱氣都被你放掉了,水當然開不了”。媽媽探進頭來提醒我。“哦,原來如此”。我便去看書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哎呀,我旳水!”,等我衝到廚房,鍋裏旳水都快燒乾了,沒辦法,我只好又加了點水,繼續燒。這回我不敢離開鍋,只好在鍋旁邊耐心地等待。等了好久,水燒開了。我把元宵“譁”地全部倒下去,纔想起書上寫旳要輕輕地放下去。我頓時泄氣了。不過,那些元宵倒挺結實旳,只破了幾個。“沒辦法,聽天由命吧”。我嘆了口氣,按照書上所說旳用勺子輕輕地把元宵推開,可是那些不爭氣旳元宵卻一個個“列開”了肚皮。

水開了,我把火調小,又加了些冷水。元宵裏旳餡全露了出來,成了一鍋黑水。沒辦法,乾脆將就着煮吧,待水一開,我便大功告成了。

“媽媽,開飯了”。媽媽看見我旳“傑作”,笑得前俯後仰,而我卻覺得它們有獨特旳味道。

通過這次煮元宵,我認識到我旳動手能力太差,“一回生,二回熟”,我相信只要我繼續努力,就一定能煮出好吃旳元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