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有效教學研究研修日誌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老師要對對課標中的內容能真正解讀才能讓課堂有效,才能讓課堂高效。本篇是小編整理的有效教學研究研修日誌,希望喜歡的朋友們不要錯過了.

有效教學研究研修日誌

  有效教學研究研修日誌1

今天唐山市教研員杜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如何提高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的講座。他用大量的實例說明什麼樣的教學時有效的,什麼樣的教學是無效的。在他講的同時或是看是實例的時,我總會聯繫到自己的實際教學中,自己以前的教學中曾經也犯過哪些低效教學的錯誤,哪些內容比較好的利用了時間提供了課堂效率。通過他的講解我深刻認識到只有教師擁有紮實的基本功,對課標有深刻的認識,對課標中的內容能真正解讀才能讓課堂有效,才能讓課堂高效。

杜老師還對四基分別進行了闡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結合大量實例告訴老師們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等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如何去引導學生。我特別贊同他說的“數學是一種思維的訓練”這句話。我們交給學生的是一種思考的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計算、記憶概念、畫圖等。

今天的內容雖然理論性比較強,但只要我們認真悟,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有效教學研究研修日誌2

網上學習的過程,也是我不斷成長的過程。學習過程中會自覺的聯繫自己的實際,哪一點我應該改正,哪一點我應該繼續發揚,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少走彎路。新一輪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幾年,對這場改革的看法褒貶不一,特別是目前,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一線教師,都從“狂熱”進入了冷靜反思階段,尤其對課堂教學這一塊,正在不斷追求“有效課堂教學”。那麼相對“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對目前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一種反思和迴應。

結合教學實踐,就本人個人以爲,教學的低效通常源自兩個方面:首先是認識層面的問題,包括教材解讀不深刻、學生把握不到位、目標定位不準確等,這是制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課堂實施的低效運作,教師不能在預設和生成之間求得平衡。或者“預設味”過重,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或者一切以學生爲重,課堂過分圍着學生打轉,淡化了教學的內容、目標。這些都是我們在追求有效課堂過程中所應竭力避免的。那麼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又應怎麼操作或是又該注意些什麼呢?

一、認識層面上的追求:

1、對教材的解讀要深刻。有關這方面的做法其實就是我們平常備課中常談到的對教材的分析、理解。要注意的是我們一直倡導的“深入淺出”,“深入”是“淺出”的前提,把教材鑽研得越深,課上起來就越簡單、越得心應手。名師常把複雜的內容教得很簡單,而平庸的教師卻會把簡單的課越上越複雜,原因就在這裏。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實現對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學也纔不至於成爲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對學生的把握要到位。課前準備,我們常說要備教材,還得備學生。解讀學生,“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這一點很多老師都能注意到。但一堂課下來、一個教學內容的安排對於全班學生來說,有哪些學生基本不用引導就能掌握,換言之能自學會了;哪些學生得在教師的點撥中才能領會;哪些學生必須在教師的引導或是重點關注下才能達成目標的,這些我們教師課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那麼我們的課堂纔能有的放矢,課堂教學纔能有效開展。

3、對目標的定位要準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目標的制訂。我們說教學目標要兼顧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等不同方面。如果說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很無縹緲的,好像並不是能在一節課中完全一下子體現出來、完成得了,那麼對於量化的知識技能目標呢,本人認爲它的制訂必須要具體確實可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心中有目標,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爲指針或參照物,觀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並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着預期的目標行進。

二、課堂實施——打造有效的數學課堂

有效的課堂最終還是通過有效的教學行爲得以實現,那麼如何打造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呢?我們說現在的`課堂基本是由“創設情境”引入,然後進入“學習活動”。

1、對於“情境”的創設。談到這一點我們馬上會想到“生活情境”“童話情境”等。

2、作爲對課堂教學最直接的規劃,我們在考慮好教學目標確立、教學情境創設的同時,更要考慮的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簡單地講就是40分鐘)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把計劃付諸實施——學習活動。

3、“生成”——當今教育界探討的熱點和焦點話題。有效的課堂,我們顯然無法迴避“有效生成”的問題。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教師正要進行下一環節教學時,學生可能會冷不丁冒出一個問題,或是補充一種算法,或是提出一種疑義等。這時,放棄既定環節教學,就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裝作未見,又顯然有悖於“據學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師常常進退兩難。我們說任何問題總要涉及一個度,無論情況如何,教師心中都要有一把尺(也就是前面談到的教學目標),權衡其間的利弊,在預設與生成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我們教師可以通過重複、確認、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課堂的前進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這樣,有效的課堂纔會有一個基本的保障,我們也不會因爲學生的意外“生成”而搞得迷失方向。

總之,有效課堂作爲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

  有效教學研究研修日誌3

今天早上依然是Z8+地鐵+83到了培訓大廈,回到家餓的練路都沒法走了:)不過慶幸於馬老師、楊老師的分享,之一切忽然變得那麼值得。

馬老師從有效教學的角度解讀了課程資源開發和逆向設計的教學方法。這些原理對於我原本不陌生,可是馬老師將其提升到了另外一個層次,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有理、有據、有例的娓娓道來,確實受益匪淺。在討論中,有老師認爲有效教學就是“效率、效果、效益”,我非常贊同。效率代表的是教學的規範和緊湊性;效果代表的是教學的愉悅和交互作用;效益代表的是教師和學生的成長,三者缺一不可。

課程資源確實充斥着我們所存在的空間,把這些無處不在的潛在資源轉化爲現實的課程資源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觀念問題,,經驗問題甚至天賦問題。也就是說,在資源利用上面,我們需要充分尊重教師的個體差異,不能做模式化的要求。

我不得不結合自己的實際反思,如果每堂課都要這樣設計,都要這樣去轉化資源,那麼我們面對的將是個無法填滿的關於自己職業的無底洞,會在點滴之中慢慢吸乾你的每一滴精力。說到底,我們都是人,和其他正常人一樣有各類需求,不能因爲教師這個角色而忽視這一點,所以,我對有效教學的的理解跟加傾向於“最優化”,即最少的投入最大的產出。

楊老師從哲學角度解讀了時代的變遷和現狀,並且闡述了這種現狀下教師的角色表現。什麼樣的角色纔是真正的教師角色?我真的不能窮盡,但有兩點我可以確定,這個角色必須滿足自己的良知,還有學生髮展需求。

常常在思考是什麼讓我在教師職業以及和學生相處的崗位上堅持下去,大家的理由呢?

  有效教學研究研修日誌4

通過學習《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我頗有收穫。下面我說一說我的心得: 一節課是由若干個問題貫穿起來的,學生掌握如何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問的質量有直接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才能使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發生激烈的衝突,喚醒學生知覺,激發探究興趣,明確探究目標,確定思維方式,併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多設計一些讓學生組織表述型的問題,少讓學生直接用“是”或“不是”來答題。

教師所提的問題,既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又要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而且,教師發問時要心中有數,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無論是預設的還是即興生成的,都要有針對性,都應有聯繫性和層次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與教師的提問方式、提問契機的把握、提問的語氣、提問的質量等有很大的關係。一句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提問題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有效地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充滿真誠、耐心的傾聽,即使你沒有給予對方幫助,也會因爲愛心的存在,使他的心靈獲得十分豐厚的精神饋贈。

對於學生的每一次回答問題,教師如慈祥的長者始終微笑着面對,帶着賞識的目光看着他們,耐心聽他們把問題說完。學生會感覺到來自教師的理解、寬容、尊重、關愛,體驗可貴的心靈滿足,真正從心底涌起被人欣賞(特別是被教師欣賞)的幸福。這樣做的意義遠遠超過僅僅給了學生一次表達的機會,從更深層次上看,它給學生帶來的是人格的關愛,點燃的是思維的火花,鑄就的是價值的追求。學生也會從教師身上讀懂傾聽的態度、傾聽的習慣,並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切實抓好五個環節:

1、明確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作爲教學的出發點;

2、指導學生開展嘗試活動,啓發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圍繞教學目標,組織變試訓練,注重一題多解,以提高訓練效率;

4、及時評價,實現多途徑、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饋矯正;

5總結歸納,深化目標,引導學生概括所學知識、方法,並聯系已有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在學習策略教學中,必須“爲遷移而教”,做到條件化、熟練化。教師在教學習策略的同時,要向學生指明學習策略的使用條件,要注意不能把條件限制得過死,要考慮策略性知識在儘可能廣泛的條件中的運用;要給學生提供一般策略在學科中運用的實例,並啓發學生思考如何將一般策略運用到各門學科之中去,進而達到靈活熟練地遷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