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本文已影響 2.9W人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凡卡》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對於本課的教學,總體來說,感覺比較流暢,基本上實現了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學生有所得。

教學設計比較優化。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我進行了精心的備課,在陳主任、範老師,以及同組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完成了本課的教學設計。首先,遵循了整體——部分——整體的語文教學模式。表現在整體的教學設計,從回顧主要內容入手,再深入文本進行學習,最後以續寫結束迴歸整體。也表現在每一部分的教學中,如學習凡卡給爺爺的信時,先指導學生整體把握,提煉要點,用概括的語言說一說,凡卡在信中都說了什麼?再如學習回憶往事的部分時,同樣先整體把握瞭解凡卡回憶了哪些往事?還有凡卡學徒生活悲慘情況的概括。像這樣的環節還有很多。第二,注意了本課對比、反襯這一寫法的教學,並把它作爲一個難點來突破,有方法,效果比較好。設計了兩條線索——學徒生活和回憶往事。並且進行了合理的銜接,學生比較自然地在兩條線索中進行品味、學習、掌握方法。第三,在上課伊始,將凡卡祈求爺爺的語句進行提煉,並貫穿於全文。這樣,不但將其作爲一條線索使教學思路更加清晰,而且更好地把它作爲了朗讀訓練的重點。學徒生活、回憶往事和結尾的思考自然過度;品味語言和朗讀訓練有機結合。

另外,在教學設計中,我進行了充分的課堂預設,對過渡語進行了細緻地揣摩。在教學過程中,語言比較乾淨、準確、豐富,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促進了課堂的有效。

本次教學也有許多遺憾的地方。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情感的昇華欠火候,如對於祈求語句朗讀訓練的指導,反覆出現、反覆朗讀的過程中,缺乏變化,沒有逐步提升、不斷投入的過程。一是缺乏這方面的指導,可能老師的一個簡單過度指導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如從語氣上:請求——祈求——哀求;或者從情感上:希望——失望——絕望。二是老師的示範作用沒有很好的體現,如在範讀時,沒有達到預期提升情感的作用。再有,一些細節的問題還需斟酌。如在回憶往事時,如能結合具體的詞句去品味快樂,可能效果會更好;在概括學徒生活時,如能追求形式上的統一可能學生在接受起來會更直觀一些;在續寫時,沒有充分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邊寫邊指導,沒有爲學生營造一個更好的思考空間。

總之,這堂課可以說基本上是一節有效的語文課,但縱觀整個設計與教學的過程,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立足於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方向,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包括內在的和外顯的。一名簡單、細膩、和諧、大氣的語文教師是我的追求目標,我知道前面的路還很長,我會努力。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瞭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爲作者採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爲三大塊,爲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講完這一課,總覺得太倉促,因爲這兩節課是連着上的,我便一鼓作氣講完了。回想起來,太快了,不應該爲了趕時間、趕進度倉促結束本課。有收穫,也有失落。

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把寫信的內容連起來讀幾遍,充分感受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然後出示重點段第8、10、15自然段,同桌互相合作,品讀這三個段落

從凡卡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經常挨打受氣四方面體會凡卡的淒涼生活。再結合現實,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內心的感觸。許多同學覺得自己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實在太幸福了,決心利用大好時機好好學習,思想教育得到昇華。

第二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標出文中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段落,男生、女生輪讀,熟悉課文內容以後,畫出表現凡卡歡樂心情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理解,知道凡卡只有在爺爺身邊纔會感到快樂,所以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的心情是迫切的。

接着我問學生課文爲什麼要插敘這些內容?學生多半回答不上來,經過老師的提示方纔有同學說是對比、襯托的寫法,用凡卡在鄉下的快樂襯托他在莫斯科學徒生活的悲慘。課文以夢結尾,凡卡的爺爺究竟能不能收到這封信呢?

我引導學生從醉醺醺的郵差和不詳細的地址來體會結果,爺爺是收不到這封信的。但是仍然有同學認爲總有好心人把凡卡贖出來的,我首先肯定他們的心地善良,再從當時的社會背景給學生講凡卡的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

有一點我疏忽了,文中出現了凡卡的三次嘆氣,在課堂上我只顧着讓學生找凡卡寫信的內容和鄉村回憶的部分,忽略了作者的敘述部分。凡卡的三次嘆氣非常重要,可以體會到學徒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讓他痛苦萬分,更能激起學生對凡卡的深切同情。

總體感覺,講得不細緻,像文中有些細節描寫應該引導學生重點揣摩,像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凡卡在寫信前,爲什麼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幾眼?爲什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都匆匆忙忙地過去了。這是備課的疏漏,講過之後,覺得自己太不應該了。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另闢蹊徑,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如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一學生提出:“凡卡沒把地址寫清楚,爺爺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結尾爲什麼這樣寫呢?”文章似喜實悲的結尾確實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於是,我抓住契機,激發疑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討。我說:“是呀,凡卡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想到爺爺是永遠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運又將怎樣呢?”回答中帶有明顯的同情、悲痛的情感。這時,我又把提問回到剛纔那位學生的疑點上,我說:“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文章這樣結尾的用意是什麼呢?”這時,學生思維異常活躍,有的說:“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着不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學生對凡卡的“命運”展開的求異思維,激起了他們情感的漣漪――對凡卡的同情。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對學生進行“求異”的思維訓練,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想象力、推測力,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從而深入理解新知識的精妙之處。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凡卡》是一篇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我改變了備課中已設定的教學模式,而是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大膽質疑。沒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一隻只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就連平時極少舉手的同學也是一臉的興奮,手也舉得高高的。凡卡是誰?他多大了?課文講述了有關凡卡的那些內容?爲什麼要講述這些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一個個問題呈現於黑板之上。我依次標上了序號,然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我發現學生讀書興致很高,而且找到答案時會自覺地標上記號。時間不長,10多個問題在學生爭先恐後的參與中全部解決。

之後,我又引導學生圍繞凡卡寫信的內容和插敘描寫進行了重點講解,學生回答得非常到位,真切地感受到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從而明白了凡卡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當讓學生結合實際談體會時,學生又一次表現出了空前的活躍,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學生把凡卡的生活和自己的童年進行了對比,體會到了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幸福和快樂,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由此我想到:問題是開啓學生智慧的一味妙藥,教師該放手時就放手,但放手不等於撒手,只要教師合理調控,正確引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爲呢?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6

回顧《賣火柴的小女孩》順勢講到《凡卡》一課,契科夫筆下的九歲凡卡又是怎樣悲慘的生活呢?學習課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熟課文,標註自然段。接着一段一段瀏覽讀,說出每段的大致意思,這樣就自然明白了文章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來寫的。其中寫信部分有信的內容和回憶部分。寫信當中穿插了回憶鄉村生活的情景,這種寫法就叫插敘。

引導學生讀,和學生一起學,一起探究自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深入下去探究文章的內涵,讀信的內容體會凡卡的悲慘生活。從關鍵句,關鍵詞中充分感受到這樣的生活讓凡卡只有死路一條了,從而認識到社會的不合理。讀中說體會,體會中讀是感悟深刻文章的一種樸素的方法,也是心靈和文本對話思考的過程。

再來學習穿插的回憶鄉村生活部分,學生美美地讀着,多美好的生活啊,難怪凡卡求爺爺把他接走。可凡卡能被爺爺接走嗎?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鏈接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走進當時社會去思考,去理解。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爺爺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的悲慘的命運控訴着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

可最後作者卻寫凡卡做了一個甜蜜的夢,夢見爺爺讀他的信。爲什麼要這樣寫呢?探究中體會文學的魅力,不必多講,點到就讓學生多多讀,讀中體會文學的魅力。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中,我每上一篇課文後總要反覆的思考。上個星期上了《凡卡》這篇課文後,心裏一直在思索,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分爲三大塊。先請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

最後,整合課文,“同學們,看着板書,聯繫剛纔所講的內容,說說作者是什麼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是很清楚: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

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讀中感悟爲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爲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凡卡》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分三課時進行這課的學習: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自己設計預習題目,要求抓住重點字詞,形式多樣,有思考價值;第二課時交流預習成果,檢查預習效果;第三課時圍繞課後思考題進行研究學習,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設計的預習題很全面,很有創意,能夠抓住重點,聯繫舊知識,聯繫課外的知識,題量也很大;而有個別學生(有的屬於學困生,有的則屬於習慣差的學生)則相反,一堂課下來,這兩種類型的學生的收穫真是天壤之別。面對這種現狀,我開始想對策:對,在其他學生設計的同時,請一位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完成,建議(或要求)後者模仿這位同伴的題目去設計自己的預習題,這樣,他們有了壓力,也有了動力,提高了他們的預習效果。另外,在進行預習成果交流是,要做到人人蔘與,採用兵教兵的策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穫知識,提高能力。

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我通過“明確目標-自學自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總結評價”的五步教學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悲慘的生活,內心的痛苦,美好的嚮往。首先,我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默讀課文,思考課後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批註。接着,學生進行自學,與此同時,我進行行間巡視,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批註及時進行交流,激活其他學生的思維。

之後,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將小組成員的理解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統一的認識,並選出代表準備進行全班交流。最後,我組織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夠抓住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理解,尤其是抓住了課文的第8、10、15自然段,感受到了凡卡悽慘的學徒生活,有很多學生進行了動情地朗讀,更增加了感染力。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自從教學《北京的春節》進行反思後,充分認識到對文本內容進行大膽取捨,詳略得當的重要性。所以教學《凡卡》這篇長文時,我緊抓重點,避免“高投入,低產出”的局面,尋找教材與學生髮展的有效結合點。

本學期關於閱讀教學提出兩條新要求:一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從這兩方面入手。第一課時總體感受全文,然後進入課文最核心的部分——信,抓住“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重點研讀8和15自然段,感受凡卡的苦難生活和非人的待遇,揭露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第二課時重點理解鄉下的生活也是痛苦的,但是他卻還是願意回去。接着重點感受信能否被爺爺收到,結果會是怎樣的結局。本課講解學生應掌握的本文最重要的兩種表達方法:插敘對比,以“樂”襯“哭”,更突出凡卡學徒生活的苦難;結尾意味深長,以凡卡甜蜜的夢想作結尾,展現的是似“喜”實 “悲”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無窮。

而且我在教學時切實把握好“度”,不片面批判當時的制度,也不盲目渲染文章表達方法的作用,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兩者的融通,力求讓學生在感悟思想內容對寫作方法有所掌握,在探究寫作技巧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

綜觀這課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課堂練筆——“凡卡睡醒後會發生什麼事”中看出來。很多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小凡卡的悲慘經歷,寫出凡卡不是睡醒的,而是被老闆打醒的。

一課一得。放棄是爲了更有效的獲取,有所不爲纔能有所爲。力求讓學生把精力集中在對文本精華的品味和吸收的過程中,使他們提高語感,提高能力,既學到閱讀方法,又受到情感薰陶。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本學期第四單元都是外國名著,其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是最爲了解的,因爲安徒生的童話學生從小就開始讀,但是對於另一篇短篇小說《凡卡》學生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在教學之初我沒有讓學生先講述預習後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是先通過一個《凡卡》的動畫引入,把課文中繁瑣的人物事件簡化成學生最感興趣的動畫片,直接感悟到主要內容,另外在動畫之後也沒有按照往常習慣的去切入課文內容講授,而是列出一張人物名字及身份的歸納式名片,其目的也是由於課文內容較長,裏面涉及的人物較多,而外國人的名字又都很長,學生讀起來很費勁,甚至於不知道誰是誰,所以在授課前設計了一張這樣的.遊戲名片,讓學生把小說中的人物及身份先弄清楚,這樣對於學生再去理解課文中要體現的人物特徵就更容易了。而學生也再找人物身份名字的同時等於再次把課文瀏覽了一遍,也就解決了課上讀課文時間不夠用的問題。

另外,在弄清課文內容後,我採用的換位思考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凡卡,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境你會想什麼?會怎麼做?學生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想要逃走,有的說想要找媽媽,可是後來經過大家探討,根據當時的背景,這些都是不可行的,很自然的總結了凡卡命運的悲慘,學生感嘆凡卡命運的同時,我藉機佈置了凡卡故事的續寫,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給凡卡的命運一個可能的結局,雖然沒有限制字數,但是學生們很積極的完成了續寫,因爲與其說是作業練筆,不如說是學生爲自己喜歡的故事編結局,他們獲得了主動權,怎麼會不樂在其中呢。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本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增加人生閱歷,激勵他們從小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本課時,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以朗讀指導爲主,按文章中信的內容、插敘的內容、作者的敘述內容三部分品讀課文。首先讀信的內容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瞭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並不過分的願望,從中體會凡卡爲什麼撕心裂肺地反覆請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再讀插敘的內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然後讀作者的敘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把文章內容和社會大背景聯繫起來,進一步啓發學生去探索作者契柯夫的其它作品,瞭解作者的寫作特點,瞭解作者的作品特點。同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童年,與凡卡對比,襯托凡卡的悲慘童年,激起對凡卡的同情,進而珍惜自己的童年。

在仔細閱讀信的內容的環節,以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凡卡在城裏學徒生活的悲慘?這一問題貫穿教學,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第8、10、15自然段,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在根據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通過對重點段落扣住詞句的分析,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讀懂課文,體會情感,並通過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然後再讓學生思考鄉村生活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讀插敘部分,說感受,聯繫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聖誕樹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快樂、有趣,這正更說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通過讀和同學們自己的分析,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凡卡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裏他都沒有好日子過;無論到了哪裏他的命是運都悲慘的。既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採用的這種把鄉村的貧窮、無奈和城裏的悲慘、孤獨放在一起寫,讓人讀完之後更加同情、一目瞭然凡卡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寫法叫對比;同時還能夠從凡卡含淚帶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識地用農村生活來襯托城市生活的悲慘。領悟本課在表達方法上又兩個重要特點。

根據課堂效果來看,學生情感投入,學有所悟,能以較好的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整節課完整緊湊。今後教學對於課堂生成的問題要多研究,這樣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效果。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教學時,我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瞭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

本課我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爲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爲輔,交替使用,而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是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爲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爲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爲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欺負,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着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爲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裏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着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着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後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繫實際,課文內容聯繫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凡卡》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的短篇小說,採用了“寫信”這一表達形式,主要講在十九世紀後期的舊俄時代,凡卡由農村來到城市的一個鞋鋪當學徒,他受盡了種種折磨,過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寫信告訴爺爺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了想回到鄉下爺爺身邊的急切心情。

作爲六年級的學生,面對這樣比較長的文章,已初步具有抓住課文的主要脈絡和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他們與課文中的凡卡年紀相仿,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但本課課文結構較複雜,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組成,這類文章學生是第一次學習。另外,俄國人名字姓氏、作品的歷史背景等也會使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

基於以上原因,我在第一課時先交流作家契訶夫的有關資料,介紹《凡卡》的寫作背景。人物姓氏、身份關係用連線的方法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讀課文,幫助學生理清小說思路,找準寫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內容與聯想;在找準寫信的段落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夢等內容中的重點句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讓學生討論凡卡遭受了哪些折磨?藉助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教學中我還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爲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添悲劇感人的力量。在第三課時教學時把研討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和續寫作爲重點進行。學生了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對凡卡的遭遇給予深深的同情,經過對錶達特點的研討,更加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尤其是對經典的教學,總是覺得什麼都應該讓學生學到、領悟到,但時間有限,沒有辦法面面俱到。比如“凡卡的三次嘆氣”、“斜着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等一些細節描寫,我處理的比較簡單,感覺如果能在深入引導揣摩揣摩就更好了。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在執教語文第十二冊《凡卡》一文時,我設計了一張學習表,讓學生通過讀書、討論,合作填寫“信的主要內容,自己的感受或體會,不懂的問題”等欄目。這種學習方式在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學習表。檢查學習表,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瞭解了凡卡的悲慘命運,產生了對凡卡同情,對老闆憎恨的情感。我認爲已經達到教學目標。

我很滿意,習慣性地問道:“誰還有疑問?”。一名男生舉手發問道:“爲什麼凡卡在信中說街上的狗一點也不兇?我見過的狗可兇了!”。頓時,全班譁然,怎麼問如此無關緊要的問題。我略有慍色,暗想:問題與文章思想感情無聯繫,與領悟表達方法無關,多此一問,沉住氣說:“誰幫助他?”。舉手者頗多,一生說:“養狗的人對狗很好,經常帶狗在街上散步,時間久了,狗與人熟了,就不咬人了。”一生說:“那些有錢的人都養寵物狗,寵物狗是供人玩的,當然不兇。我家就有一隻……”。看來這個問題確實與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無關,不涉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沒有深究的價值。我正準備結束這個提問時,一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有另一個想法。凡卡認爲狗不兇是因爲老闆和老闆娘對他太兇狠、惡毒了,狗的兇狠和老闆、老闆娘的兇惡比起來差遠了。作者這樣寫是爲了襯托凡卡的悲慘命運。”

問的學生隱約捕捉到“狗一點也不兇”的寫作深意,前面答的學生大多是從“狗”的角度去思考,沒有聯繫文章的表達方法,沒有考慮凡卡的痛苦遭遇,最後答的學生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兩個層面思考,準確認識到《凡卡》一文采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訴苦爲主,以“樂”相襯,凡卡回憶鄉下的美好是“流淚的快樂”。其回答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融合的境界。更讓我思索到,教師在改革課堂教學時,不能從形式上設計幾個討論題,讓學生質疑幾個不明白的地方,就認爲是開放的課堂,創新的教學,就認爲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滿足營造表面的課堂繁榮,會出現熱鬧的討論沒有目的,所謂和諧的學習氛圍是空泛地讓學生髮問,學生往往不知問什麼,爲什麼發問,課堂學習流於膚淺。教師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更應提高教師主導作用,在深入研究課文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引導學生去討論、去質疑,要善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敏銳性,提高質疑的質量。要讓“狗兒爲什麼一點也不兇”的學生偶然質疑變成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思考。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凡卡》這篇文章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複雜,寫信,回憶,現實交織在一起。作者採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課程結束後,我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有許多的不滿意,和失望。在準備課程時,我設計了許多的環節和活動,想將閱讀課的教學變得豐富一些,但是由於自己的緊張和經驗的缺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計劃好的內容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充分的展現。

首先,爲了使學生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教者可以注意穿插猜一猜、想一想、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動,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習交流中用多種形式進行互動,這樣師生之間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民主、和諧、融洽的關係,形成愉快的氣氛。而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讓學生在讀和議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當時的課堂紀律沒有調控好,所以效果大打折扣。

在實施教學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引導顯得有些過急,並因此擠掉了大量的自讀體會、分角色朗讀表演的時間,而這又導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沒達到預期的精彩,我感覺自己牽的過多,沒放開手充分教給學生,今後應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調控能力。一節課下來,收效甚微。我感覺今後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廣度上還要多下功夫,應時時注意把學生的得放在備課、上課的首位。不能廣而不精,深而不透的駕空教材了,更不能刻意的去效法別人而丟失了自己,不能再爲了預先的設計程序而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了。

通過本課教學,我覺得自己在引導讀上需下大功夫,真正把語文課變成讀書課,簡化一些不必要的情境設置,每一步要定準目標,直奔目標,抓語言文字來悟情理,而不是遊離於文本說情理。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着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

因爲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從某種角度講,小學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爲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爲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爲凡卡很堅強,你認爲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爲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裏還隱藏着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爲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爲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凡卡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始終保持着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始終堅信能夠回到爺爺身邊;在經受折磨和屈辱之後,凡卡頑強地挺過來了;雖然凡卡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他沒有自暴自棄!這就是凡卡的堅強!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堅強!我和學生被凡卡的堅強感動着,不斷地感動着……

此課的教學,前後的兩個課時相互“鏈接”,融爲一體,默讀中的三個問題貫穿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由三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默讀完之後,依次交流,學生的默讀成果分類板書。每一個問題的解答,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在“矛盾”之處生成新的問題,這裏的新問題是對原問題的深層思考,可以留給第二課時,因此不必馬上解決。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巧置懸念,吊吊學生的胃口。胃口吊一次還不夠,還要吊第二次,第三次,學生都快坐不住了!第二課時學生的濃烈興趣依然不減。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更多的新問題出課堂。”這一課的教學我不就是在實踐着這一個理念嗎?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走入文本,帶着成功的喜悅走出文本,引發新問題後,學生再次走入文本,帶着勝利的喜悅再次走出文本!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活躍的狀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自然而親暱,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在享受着語文。第二課時的末尾雖然沒有再產生更新的問題,但是凡卡超乎尋常的堅強,爲自由而生存的堅強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裏,引發的將是更加深刻的問題,留給學生的將是一生的思考。

《凡卡》的教學,默讀與交流交替進行,學生不斷地在文本中走進走出。每一次進出,學生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交流,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啓發;每一次產生新的問題,學生總是興致盎然,興趣大增。我想這就是理想的語文課吧!“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語文課也應該像說評書那樣,經常帶給學生“意猶未盡”的享受!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這是參考書中對《凡卡》一課的教材簡說,我真的是無語了,人物命運悲慘的文章無不是“揭露了……批判了……”本文還好有一段幸福往事的回憶,可是結局卻更加殘酷——信件無法投遞!人類發展到現在,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他的黑暗面,大可不必在這方面給學生消極的影響。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訓練。本課的教學就通過閱讀,訓練語言文字能力,體會文章表達方法。

課文比較長,生字也不少。課前佈置學生借用工具書的方法學習生字、新詞。通過快速讀課文,使學生大致的瞭解課文內容和寫法,理清課文“準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脈絡。然後,讓學生把文中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內容分別做上不同的記號。這樣,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和動手標記,就基本整體瞭解了課文結構。

在學習凡卡學徒生活時採用精講精練,在學習回憶往事這部分採用扶讀方法,在學習作者的敘述時採用放的方法讓學生自學,突出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風、學風,充分顯示了教學的民主性,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發揮。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課堂互動往往是通過教學細節來實現的。如果說,對教學過程的精心預設是精彩課堂必備的奠基石,那教師對於課堂細節的正確處理無疑就是精彩課堂的畫龍點睛之筆,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體現。關注課堂細節,它能成爲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成爲學生的興奮點,化解疑難的轉折點,從而創造精彩互動的課堂。

然而精彩的教學細節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具體、豐富而充實,而且可以使教學過程充滿思辨與靈性,充滿智慧和創造。“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涓流無以成江河”,作爲教師,我們除了要用開放的胸懷去預設理想的教學情境,還應更多地關注課堂中的教學細節,關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生成,這樣纔會在教學中左右逢源,達到“點石成金,出奇制勝”的教學效果。

通過《凡卡》這一教學片段,從中領悟到閱讀教學的視點是學生,即學生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他們是閱讀教學課堂的主人。這種以學生爲中心的師生關係突出了閱讀是學生的活動。以這個案例來看,這位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都在按照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採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較爲枯燥,容易渙散學生對主題思想的把握,因此我認爲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想一想,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凡卡內心的難過。這樣教師就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所以對於閱讀的教學,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由他們主動、積極地來完成誦讀,感悟、內化的過程,但同時閱讀教學也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無論是重點的切入還是主線的提煉,教師的指導都是必不可少的,它營造了一種有利學生閱讀的環境和氛圍,創設了引領學生途徑和方法。

在教學中,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充分運用眼神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可以起到比語言交流更好的效果。從學生的心靈出發,去關心他們,去教導他們,去啓發他們,創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