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導引(道引)是古代用來保健與治病的一種方法

本文已影響 3.73W人 

是古代用來保健與治病的一種方法。具體內容包括後代所說的氣功和體育療法兩種形式。注:導引有幾種解釋:運動肢體。唐.王冰在《素問.導法方宜論》的'註解中說:「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支節即四肢關節。自己按摩。《一切經音義》:「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爲導引。」類於深呼吸,古人稱爲吐納。清.張志聰在《素問.導法方宜論》的註解中說:「導引者,擎手而引欠也。」引是吸氣,欠是張口呼氣。“擎手而引欠就是高舉雙手,進行深長地呼吸。包括氣功與體育療法。《莊子.刻意》:「此導引之士。」注:“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柔是“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象徵肢體動作體活。意思是呼出濁氣,吸入清氣,使體內之氣和順;運動肢體,使肢體動作靈活。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載《養生方》的導引法260餘條,其中即包含氣功與體育療法。以上四說,以第四說較爲全面。

導引(道引)是古代用來保健與治病的一種方法

起源

導引術起源於上古,原爲古代的一種養生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非常流行,爲當時神仙家與醫家所重視。後爲道教承襲作爲修煉方法之一,並使之更爲精密,使“真氣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徑和次序進行周流。道教將其繼承發展,以導引爲煉身的重要方法,認爲它有調營衛、消水谷、除風邪、益血氣、療百病以至延年益壽的功效。

1972-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西漢初期諸侯家族墓地)出土的帛畫。是現存全世界最早的導引圖譜。原帛畫長約100釐米,與前段40釐米帛書相連。畫高40釐米。分上下4層繪有44個各種人物的導引圖式,每層繪11幅圖。每圖式平均高9-12釐米。每圖式爲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爲工筆彩繪。其術式除個別人像作器械運動外,多爲徒手操練。圖傍注有術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動物的有鳥、鷂、鶴、顫、猿、猴、龍、熊等八式,與五禽戲相近而缺鹿戲與虎戲(足見華佗“五禽戲是由導引圖演變而來)。原無圖譜名,現名系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所定。

三國時期的華佗把導引術式歸納總結爲五種方法,名爲“五禽戲,即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導引療法的特點,且簡便易行,對後世醫療和保健都起了推進作用。

導引法是我國古代醫學上主要治療方法的一種。從醫療意義來說,它是充分發揮、調動內在因素、積極地防病治病。從保健意義上看,它可以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保持朝氣,煥發精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