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左丘明是哪個朝代的

本文已影響 3.8W人 

丘明,姜姓,丘氏,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56年,死於前451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楚國名臣左史倚相的孫子。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左丘明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左丘明是哪個朝代的

歷史評價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爲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誌》(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爲“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左丘明爲楷模談論自己的做人原則,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也就是說,甜言蜜語、讒言媚色、卑躬屈膝,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爲可恥,我也認爲可恥;隱匿怨恨而佯裝友好,左丘明認爲可恥,孔子也覺得可恥。孔子評價左丘明的這些話,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誠實耿直、品德優良的人,這與秉筆直書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讚歎左丘明的“君子”風範。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齊國,路過肥邑,感嘆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說,肥邑這塊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對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於言表。另外,《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勝質才稱得上史筆,文質彬彬纔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如果說《公冶長》是在讚揚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麼《雍也》就是在讚揚左丘明的史家文筆。

《漢書》贊曰:“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斷唐堯,下訖秦繆。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爲之傳,又籑異同爲《國語》。”

春秋以後,左丘明的“君子”美稱一直沿用下來,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稱左丘明爲“魯君子”,可見左丘明“君子”美譽的深遠影響。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爲“經師”,墓前建石坊。

晉夏侯湛賦詩讚左丘明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聖,致志《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志訓猷。”

宋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丁謂亦詩讚左丘明曰:“猗歟左氏,聞道素王。依經作傳,微旨用彰。詞有餘韻,人鐐末光。慶封錫壤,廣魯之疆。”

元集賢大學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巖均曾爲左丘明賦詩作贊,或曰其“文章史學之治”,或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者”。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左丘明爲“先儒”。

明崇禎十五年(1642)朱由檢封左丘明爲“先賢”。

左丘明的故里,至今仍存有許多關於他的文化遺蹟。“都君莊”,意思是君子的居住地,僅這一故里的名稱,就生動地反映出左丘明當年的“君子”風範。左丘明的生平事蹟,確實是充滿了“君子”的美譽。

忠於歷史是史家的'天職,正是這種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鑄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廣泛讚揚和“君子”美譽。

人物生平

世爲左史

據後世記載及相關研究,左丘明爲齊國始封之君姜太公之後,爲太公二十一世、太公少子印(穆公)二十世裔孫,楚左史倚相之孫,魯太史成之子。其說或有早期家譜傳承爲據,未可全信,亦不宜輕易否定。然其稱左丘明爲楚左史倚相之孫,按諸《左傳》,則絕無此可能。

至謂左氏世爲左史,則合乎史實、事理,符合商周世官制度,其以左爲氏,也當與此有關。左丘明襲爲太史,博綜羣籍,曾隨孔子“如周,觀書於周史”,並立志爲孔子傳解《春秋》,說明其與孔子關係當在師友之間。正由於丘明有此學識、經歷與地位,故能從容勝任《春秋左氏傳》之作。

參政議政

左丘明曾與孔子同朝爲官,關係當在師友之間。二人相互敬重,孔子稱與丘明同好惡,左丘明也曾鼎力支持孔子從政。

據記載,魯公打算任命孔子爲司徒,將要召孟孫、季孫、叔孫三桓商議,並將此事告訴左丘明。左丘明直諫道:“孔子,那是聖人啊。聖人爲政,有過之人就要失去權位。您即使想與三家謀劃,但三家的過失不正合乎這一情況嗎?”魯公仍不解其意。於是丘明作譬喻進一步解釋:“周朝有人喜歡毛皮大衣和美味肉食,但他想做毛皮大衣而與狐狸商量索其毛皮,想辦豐美牲祭而與羊兒商量索取其肉,於是狐狸、羊兒趕緊深深躲藏。因此,此人等待很長時間,卻無法完成毛皮大衣和豐美牲祭。爲什麼呢?周朝這人的謀劃出了問題。現在,您打算同三桓商量任用孔子爲司徒,這與同狐狸商量做皮大衣,同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於是,魯公便不與三桓商量,而直接任命孔子爲司徒。

左丘明理解孔子,深明孔子“強公室,弱私家”的政治主張,其對魯公的諫言,正是對孔子從政的強力支持。

纂史作傳

魯爲周公封國,保存了完整的禮樂文化和大量的歷史文獻。左丘明作爲魯太史,自然可以優遊其中,積累深厚學養,爲日後著述打下堅實基礎。後來,他與孔子同乘至周,在周太史處查閱檔案,故進一步熟悉諸國史事、掌故,並與孔子進一步加深友誼和相互理解。正以左丘明學識、經歷及其與孔子的特殊關係,故能熟悉諸國史事、掌故,尤能理解孔子的學說、思想和主張,深明孔子《春秋》之道的內涵和意蘊。因此,由左丘明傳解《春秋》,自然最合其宜。

左丘明傳解《春秋》,並非如他人尋章摘句般的註釋、訓解,而重在結合春秋時期史事的敘述,來發明孔子《春秋》之道。由此旨趣,左丘明《春秋左氏傳》不僅是傳解《春秋》的要籍,也是關於春秋時期歷史文化的基本文獻。

《左傳》而外,左丘明又編撰《國語》。此書應系左氏失明後而作,其材料與《左傳》相表裏,又互爲補充,同爲關於古代歷史文化的經典要籍。

可能在《左傳》、《國語》完成不久,約於公元五世紀中期偏前,左丘明逝世。

人物成就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爲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作爲一部記述詳備、論述精闢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中國歷史經典之一。

文學創作

左丘明相傳著有《左傳》、《國語》兩部文學鉅著。《春秋左氏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爲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爲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日夜操勞,歷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爲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 《左傳》記事相當詳細,對歷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此外,《左傳》還吸收了其他史體的長處,把其他史體的史料按年代順序組織進去,使編年體史書達到基本成熟的程度。

所以,《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實的編年體歷史著作。不僅如此,在歷史編纂上,《左傳》還擴大了編年體史書的容量:它在編年記事總的格局中,富於變化,有時着意寫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時集中寫一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和活動。這不僅拓展了編年體史書在寫人、記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於彌補一件史事被相關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點。另外,在編纂學上,《左傳》首創“君子曰”一欄。“君子曰”以議論形式昇華史事,爲史書作者發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成爲一種優良的史學傳統。

思想主張

左丘明很重視禮的作用。他認爲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造福人民的依據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須遵行的規範;作爲一個君子,首先要把禮和義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爲利回,不爲義疚”(《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問題就要想到禮,一做事就要考慮到義,不爲利而喪失意志,不爲義而感到內疚。體現禮的衆多禮節也要和義結合,對失禮行爲持堅決批評的態度

受重禮思想的影響,左丘明特別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這些修養包括忠、孝、信、義、讓等。他認爲忠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義是忠於國君:楚國的子囊在國君死後還不忘給他增加好名聲,在自己將要死的時候不忘保衛祖國,他認爲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納諫,自認犯了罪而砍斷雙腳,他認爲這也是忠。對君王要忠,對父母就要孝。鄭莊公因母親幫助弟弟謀反,將母親軟禁起來發誓永不相見,潁考叔幫助鄭莊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對潁考叔大加讚歎,說他能愛自己的母親,並且把這種愛也傳遞給莊公,是“純孝”。

信是君子的一個道德標準,它不僅表現在個人品德上,還體現在國家之間,如果國家之間的結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即使結盟也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講信,還要講義。衛大夫石砏大義滅親,將參與叛亂的兒子正法,左丘明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爲“純臣”。讓,就是謙讓,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形成一種上下謙讓的良好社會風氣,那麼這個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另外,君子還要從善不從惡,知道善不可以丟、惡不可以長,做到從善如流。對於那些踐踏忠孝信義、品行惡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惡痛絕。

左丘明認爲國君也必須注重品德修養:國君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自己要賢明,做到秉正無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國家,還必須把德政和刑罰結合起來,用德政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糾正邪惡,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邪惡才能消除。

左丘明認爲在軍事上也同樣要重視德和義的作用:主張戰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就不要出師。這些準備包括:度德,即考慮自己的德能否爭取到民衆的擁護;量力,即正確估價敵我力量的對比;親親,即努力團結自己的親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徵辭,即要有開戰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過的征伐目標。除了第二條“量力”之外,其餘四條都與德義有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