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8篇

本文已影響 3.14W人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8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第1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於1925年1月寫的一篇散文詩,後來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魯迅的文章過去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得較多,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過去的教材受當時政治的影響太大,過分強調魯迅革命性、戰鬥性的一面,所以選的魯迅作品往往充滿了“火藥味”,這使學生讀了不少魯迅作品,到頭來卻並不喜歡魯迅。其實,魯迅作品中既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滿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寫自然景物和人間至愛真情的感人作品,這次教材選編的《風箏》就是一篇這樣的作品。《風箏》爲我們講述的是一對兄弟童年時代遊戲的故事。每個人都會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滿快樂的,童年的遊戲往往也是終生難忘的。儘管有時也會有誤解,有陰雲,但童年帶給人們的總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

【教學設想】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覆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由於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獨特的感受。儘管課後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會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等進行教學。

2.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聽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着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簡談感受: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能和大家談談放風箏時的感受嗎?

引入正課:風箏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於風箏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新課

a.作者簡介。

b.生字釋詞(點擊幻燈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學生朗讀課文或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

四、質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讀完課文以後,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啓發提問)爲什麼“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爲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爲什麼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小兄弟爲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啓發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五、拓展

練筆:如何看待文中“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後)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遊戲於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後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麼,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麼?下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整體感知了《風箏》這一課內容,從中我們瞭解了兒童時候魯迅先生與他小兄弟之間的親情,但從現在看來,魯迅先生卻是一看到風箏,就想起兒時對小兄弟放風箏和做風箏的態度,心裏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後來幾十年過去了,魯迅先生的心情有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呢?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及思想意義。

二、合作探究

[設疑探究](1~4段)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課件出示問題組:

①爲什麼“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繫下文)

②爲什麼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盪漾了”?(提示:把風箏看作春天的象徵)

③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爲我們勾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麼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教師小結]

①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②這裏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③看得出神、驚呼跳躍……從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這部分爲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着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着深深的自責。

[朗讀研討](5~12段)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後半部分,注意朗讀時的語速和情感。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學生朗讀時教師細聽,檢查學生的朗讀水平)

引導問題探究,解決好如下問題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

課件出示問題:

A.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麼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

B.事隔幾十年爲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

C.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小兄弟爲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互動小結]

這一幕,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文中“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隱含着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着深深的自責。但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爲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爲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爲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爲人是多麼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爲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三、體驗拓展

1.閱讀周粲的《滿天的風箏》,將他的這篇文章和本問文做比較,看看兩篇文章在表達的感情上有何不同?

2.現在離週六還有X天時間,請大家抽空做個風箏,一起來操場上放風箏。

【教學感悟】

《風箏》一文,意蘊豐富,因爲此文爲我們提出瞭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於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由於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使讀者面對同樣的文章,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學中,我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以人爲本。教學中擬讓學生反覆閱讀,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我的引導下發現問題,各抒己見,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合作探究,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

2、瞭解學習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實而富於哲理的語言,學會做讀書筆記。

【教學重點】

1、梳理課文內容。

2、歸納居里夫人的人格特點。

3、品味平實且富於哲理的語言。

【課前準備】

學生:

1、預習課文,疏通文意。

2、蒐集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3、閱讀樑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準備談自己的讀後的感受。

教師:

準備居里夫人的掛圖。

《我的信念》選入鄂教版七下第20課,人教版七下第9課,人教版(五四學制)六下第4課。該文章從居里夫人的工作環境、工作態度、工作理念三方面體現了居里夫人的信念。

一、導入,由居里夫人的畫像引出

同學們,說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展。但關於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我們的作家樑衡在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一百週年時寫了一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麗》,相信大家讀了之後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尤其是女同學,甚至要把她當成自己的偶像了。

學生漫談讀後的感受。是什麼力量使居里夫人在這百年之後還對我們每一位有着這樣的迷人的魅力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二、範讀課文

疏通文意,品味語言,識記字詞。

三、梳理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內容龐雜,頭緒紛繁,重在梳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按順序蒐集、篩選信息,而後概括綱要,最後歸納整理。這樣,舉一綱而萬目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1、默讀,蒐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獨立默讀、思考,試着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爲特點。

討論歸納: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現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科學

2、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書)

四、重點研讀(5~7段)

1、指導學生重點研讀有關句子、語段,品味平實而富於哲理的.語言。

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找出相關內容,採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討論解決。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題備案:

⑴ “或許是因爲有某種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種力量”指什麼?

⑵ 解釋“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的含義。

⑶ “我們都認爲不能違揹我們純粹研究的觀念”中“純粹研究的觀念”指什麼?

⑷ “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一句,“講究現實的人”是什麼人?“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徵是什麼?從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⑸ “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換成“希望”?爲什麼?

⑹ “在他猝然長逝以後,我便學會了逆來順受。”聯繫上下文,談談“逆來順受”在句中的確切意思。

⑺ 爲什麼作者說,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⑻ “我從沒把這種權益視爲理所應當”中的“這種權益”指什麼?

問題設置比較多,教師可根據需求取捨。

2、品味語言:

⑴ 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理解這種樸素而平實的語言風格。不重文采,而重寫實,是傳記類作品的特點。如果學生感到有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語言作比較,就容易理解了。

⑵ 找出課文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試着進行賞析。

參考:

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

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

五、教師小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說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說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六、作業

1、基礎作業:在摘抄本上摘抄積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展作業:居里夫人放棄了鐳的專利,卻兩次成爲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對此,你怎麼看?寫成300字的小文章。結合《跨越百年的美麗》和學習本文的感受寫一篇讀後感,談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或給自己的啓發。

3、預習作業:朗讀《論語十則》,力爭背過前四節。

【課後記】

居里夫人大多數學生都很清楚她是誰,通過蒐集材料來進一步瞭解居里夫人,感受居里了夫人偉大的人格魅力。課前課後讓學生讀《居里夫人傳》《跨越百年的美麗》,再次感受她偉大的人格魅力,並在生活中學習上學習她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帶領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導讀導議。

2.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3.課文解讀和情境營造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濟南的熱愛和讚美之情,激發自身對祖國自然景色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2.理清思路,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品讀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4.讓學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經歷、創作,加強對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語:老舍在《濟南的秋天》裏說:“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賜給了西湖,秋和冬全給了濟南。”尤其是北中國的寒冬,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凍的畫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濟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賜給了濟南什麼樣絕美的景緻,竟那樣令作者心醉神迷,寫出這樣的評價。

課件展示圖片和板書標題、作者。

【設計意圖】帶着疑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教師播放背景音樂讀書,並設計相關問題:

1.師生同讀: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多音字、形似字。

教師出示整理好的本課生字詞和易讀錯的詞語。

2.生生自讀討論:作者如何概括讚譽濟南的,濟南冬天的總特徵是什麼?

3.分組討論:圍繞着總特點是如何安排文章結構的?

教師引導學生:說清楚文章結構脈絡。

讚譽了“濟南真得算個寶地”;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的詞語是“溫晴”。

第一部分(1段)總寫濟南冬天的天氣特點。

第二部分(2~6段)具體描繪濟南冬天的'美景。

【設計意圖】營造情境和引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好的詩文當以朗讀爲主,尤其是寫景、抒情散文的朗讀,師生讀,生生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朗讀文本中理解、解決問題。

(三)內容探究

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小組內、班級內討論。

1.文章開頭,作者採用什麼方法來突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預習中查找到的資料。

3.第二部分具體抓住了濟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來描寫,各突出了什麼特點。

師生共同總結如下:

1.把濟南和北平、倫敦、熱帶地方進行了對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濟南的暖;倫敦的暗,濟南的明;熱帶的熱,濟南的溫;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

2.教師點撥:老舍(1899-1966),現代小說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譽爲人民藝術家。著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鬚溝》《茶館》等,其中話劇《茶館》被西方人譽爲“東方舞臺上的奇蹟”。作者之所以用北平、倫敦、熱帶地方來對比,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係。老舍25歲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國,生活了6年,回國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領教過北京風、倫敦霧、熱帶毒日頭的厲害,一回國便到山東齊魯大學任教,定居濟南。在濟南溫晴宜人的冬季裏,老舍感到驚異陶醉,不僅發自肺腑的抒情道:“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從中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作文時一定要寫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真情實感,這樣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濟南冬天“響晴”的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寫“響晴”特點,然後具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幾個畫面: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濟南冬天的水。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內容,抓住重點,培養學生相互交流查找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學會運用精練的詞語來概括景物的特點。

(四)語言運用與品味

1.教師導入並設計問題,請學生展示朗讀,帶着同學們再品析課文,思考問題。

語言是情感思想的載體。細細地品味語言,才能更好領會文章的內容。要善於抓住關鍵句子,再細細體會句中詞語的意味。

(1)文中描繪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畫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爲什麼?

(2)我認爲 是最精彩傳神的詞語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師在全班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1)語言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生動貼切。

舉例: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個句子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了濟南四面環山的地形特點,同時,將小山寫得像慈母般溫存、可愛、慈善,生動而巧妙地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重點分析:被風兒吹動;害了羞。

(2)詞語選用上十分講究。

舉例:用“臥”字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表達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與文章基調相調諧,有一字傳神之效。和前文“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相呼應。

【設計意圖】1.通過品味語言,培養閱讀分析能力,瞭解品賞語言的角度。2.通過評析語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深刻領悟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

(五)活動學習

教師佈置圍繞下列問題展開活動。(根據課堂實際選擇合適的活動)

1.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進行仿寫。

2.說說自己家鄉冬天的特徵,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方法。

3.《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麼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篇?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實現能力遷移和情感內化。

(六)佈置作業

1.摘錄比喻、擬人句,體會表達效果。

2.小寫作《校園的冬天》,400字左右,恰當地使用修辭方法。

【設計意圖】1.讓學生感受語言表達效果。2.課堂知識的學以致用。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4

一、定位

本課的教學,要實現如下目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體味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美和語言美,並學習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學生自主誦讀、體驗、感悟、評價本文的主題思想,並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等活動,獲得選材和語言表達的技巧;促成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倫理意識的形成,進而獲得有益的生命啓迪。另外,根據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當今學生只知索取愛,不知奉獻愛,“孝道”的傳統道德意識普遍薄弱的現狀,特擬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樹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觀。

二、切入

激活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師講述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學生體驗家庭親情:尊老愛幼。

4.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散步》的作者)的溫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兒孝”的氛圍吧。

三、探究

誦讀設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寫作特色。

學生概括讀了課文後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題、選材、語言等。1.喚起社會“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2.以小見大的選材特點;3.對稱整飭的語言美……)

跳讀理解:“我”這個人怎麼樣;妻子性情怎麼樣;母親性情怎樣;兒子性情怎麼樣(“我”:孝,妻子:順,母親:慈,兒子:聽話)

品讀探討:

1.合作探究

探討《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和語言美:

(1)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勸母親散步、又熬過一冬、委屈兒子、背母親;妻子:溫柔賢惠:在外面,總聽我的;兒子:聽話:天真活潑,聰明伶俐;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改變主意)。他們真誠善良,溫和、謙讓、體貼,是真善美的典範]。

(2)文章有哪幾處景物描寫?這樣的景物描寫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兩處: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新綠”、“嫩芽”、“冬水”……,第二處是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菜花、桑樹、魚塘……,這些景物蘊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給人的感受是詩意般的美。]

(3)文章的語言美是怎樣表現出來的?試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二是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爲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僅供參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文化在這裏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爲先,信奉天下爲公。作爲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對稱整飭:“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這些句子語意對舉與反襯,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韻味無窮]。

探究文章選材特點:作者獨具匠心,聚焦祖孫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喚起人們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成果,並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和補充。教師也參與其中,或引導或補充,與學生平等對話。

教師小結:我們從《散步》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也學到了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那麼除此以外,讀了莫懷戚的這篇短文,你的心靈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樣的觸動呢?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願同學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爲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記得唐代詩人孟郊曾寫過一首“結天下人之心願”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得到了關愛,而我們又回報給父母了多少呢?疼愛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則不容易做到。學了本課,你的思想和今後的行爲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交流一下。

細讀感悟

1.組合作交流

(1)你認爲怎樣才能做一個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給予了你千般的愛,萬般的寵,那麼你做過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聽到過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縣電視臺要採訪我們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學生,如果你被採訪,你想說些什麼?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彙報本組探究成果,並接受他人的質疑和補充。評選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課外閱讀“古今孝道”故事。

2.兩週後召開“我最孝”班會。

3.月底召開“古今之孝”故事會(吳孟代親供蚊噬、黃庭堅爲母洗溺器、陳毅爲母洗內褲……)。

4.閱讀課外書:讀意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在任務驅動下,通過朗讀、演讀,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讀和編制劇本提綱的活動中受到人物孝順老人、勇於擔責、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部分劇本提綱。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在任務驅動下,通過朗讀、演讀,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讀和編制劇本提綱的活動中受到人物孝順老人、勇於擔責、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明確任務

1.學生觀看央視公益廣告《老人更需要兒女的陪伴》《別讓等待成爲遺憾》談感受,明確公益廣告就是要向社會發出呼籲或者號召,引導社會風氣。

2.關愛老人是當今的熱點,社區要開展“關愛老人”宣傳日,希望咱們學校能夠幫忙策劃些形式新穎、宣傳效果好的節目,助力社區活動。受公益廣告的啓發,老師想請同學們幫社區做個公益廣告劇本,拍成視頻放到社區網站,效果應該不錯。剛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散步》就是這一類的文章,同學們幫老師看看這個素材有沒有改編的價值。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多種方式朗讀,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任務一:確定文本的使用價值。

1.朗讀,說出文章寫了什麼事,重點是什麼。

2.在文中圈畫或標註散步前後,“我”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及原因,發掘出文章蘊含的值得宣傳的品質、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確定主題並填寫。

預設:

交流第一階段,基本能夠說出“親情”“孝順”,但說不出“責任”“生命”。

交流第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第六段,體會“我”的心理,學生會關注到“責任”,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誰的責任,什麼責任,“我”對這份責任的`態度。學生會順利體會到中年人主動擔當的責任意識。也可以順便解決“就是整個世界”的理解

預設主題:孝順;尊老愛幼;親情;中年人的責任與擔當;家庭和睦。

任務二:確定片名。

1.帶着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讀全文,醞釀一個別致的片名。

2.交流自己擬的名字並陳述理由。

預設

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教師要提示,可以從內容、主旨的角度擬。可能還是打不開思路,進一步提示學生從事件要素(人物、時間、地點、環境、事件的關鍵環節,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開,注意貼近主題。

從內容角度擬的劇名:

《背》:這個故事的重點是“背”,同時“背”容易讓人聯想到責任。

《一家人》:其實這就是一個一家人怎樣和睦相處的故事,“一家人”溫馨美好,體現着親情。

《三代》:故事講的是“愛”在三代人之間流淌的動人故事,揭示的是人類生命輪迴中獨有人性光輝。

《初春的田野上》:這是故事的地點,但是卻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徵的意味,象徵生命的美好與蓬勃,象徵親情的美好,象徵和諧家庭的幸福。

從主旨角度擬的劇名:

《孝順》《尊老愛幼》《和睦》《責任》《親情》《生命》等。

任務三:撰寫人物說明。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讀,走進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點。

預設問題:學生可定會提出妻子沒有語言怎麼辦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回到文本體會,是不是沒有語言就沒有態度,學生會發現妻子懂得維護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賢惠明理。

對於一些學生,母親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親爲什麼改變主意,立足於不讓兒子覺得歉疚不安,也爲了不讓兒子非要堅持走大路而鬧得大家不高興的角度,思考爲什麼母親要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

“我”:有鮮明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愛自己的兒子,但知道更應該孝順時日不多的母親。

母親:慈愛、善解人意。

妻子:賢惠。

兒子:活潑可愛,聰慧懂事。

劇本提綱:

【設計意圖】以任務帶動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梳理和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三)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完成劇本提綱。

2.上網觀看央視公益廣告《媽媽的謊言》《洗腳》《筷子的故事》,注意從中受到啓發,爲繼續修改劇本準備。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旁批詩文,理清文章思路。

2.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3.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教學難點:

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任務驅動式、探究式、朗讀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利用默讀批註,感知理解詩文內容。

2.設計對比誦讀兩首散文詩,體會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介紹作者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金色花》《荷葉·母親》這兩首散文詩。誰來介紹一下這兩首詩的作者?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泰戈爾曾兩次訪問過中國。訪問之後,他的作品大量地譯成漢語。當時翻譯的絕大多數是散文詩,因此,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散文詩。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不少體裁像《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一類的作品,這其中冰心可以說是受惠於泰戈爾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響,冰心的創作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欣賞朗誦《金色花》《荷葉·母親》感受他們作品的異同。

這節課我們要進行一次朗讀比賽。優秀的詩文是“詩中有畫”的,這兩首散文詩也不例外,每首詩都蘊含着幾幅精美的畫面,我們這次朗誦比賽的內容是:每組同學從兩首詩文裏各選一幅“畫面”進行朗讀。

【設計意圖】設計活動,激發興趣,引入本課。

(二)自主閱讀,批註“畫面”,感知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朗讀詩文,請大家拿起筆去文中尋找優美的“畫面”,並在旁批處給“畫面”擬個小標題,然後咱們比一比誰擬的題目最美。

(學生默讀批註文章,全班討論,選出最佳標題。)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親禱告,“我”爲她散發香氣。第二幅:母親讀書,“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第三幅:母親拿燈去牛棚,“我”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荷葉·母親》:第一幅:花瑞人祥回憶蓮花白。第二幅:白蓮凋零紅蓮亭亭。第三幅:雨打風擺紅蓮欹斜。第四幅:荷葉護蓮盡顯母愛。

【設計意圖】感知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

(三)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比較異同

每幅畫面都有了一個詩意的標題,如何能讀出詩意的美呢?先讓我們以組爲單位邊品味“畫面”邊填寫《“畫面”對比閱讀表》,然後組內朗讀,準備展示。

“畫面”對比閱讀表

(學生合作填寫表格,朗讀所選“畫面”。)

示例:

【設計意圖】訓練朗讀技巧;體會兩首詩語言風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賽誦讀,體會情感

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請各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並進行解說,然後誦讀本組所選的“圖畫”。

(分組朗讀,師生共同評價。着重從重音、停連、節奏、語氣、情感等方面評價。評出特色,頒發獎狀。)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提高把握感情基調能力;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兩篇文章可以從內容、語言、情感等方面進行對比閱讀。課下我們可以將泰戈爾的《飛鳥集》與冰心的《繁星》《春水》進行對比閱讀。也可以將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閱讀。

作業:課外閱讀《飛鳥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們作品風格的相同之處。

板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綠色蟈蟈》一課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採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綠色蟈蟈》一課主要學習任務是探討蟈蟈的外表特徵和生活習性,讓學生對這種小昆蟲有進一步的瞭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依靠學生通過速讀課文來抓住重點,再輔以學生平時餵養蟈蟈的親身經歷。另外作者獨特的語言藝術也是本文學習時不可忽視的問題,可採用學生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有些對小動物有濃厚的興趣,也有餵養小動物的經歷,尤其是蟈蟈這種很普通、常見的小昆蟲,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更有助於這篇課文的學習。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於這篇課文,教師佈置學生在課下蒐集關於蟈蟈形、色、聲、食等特性,並回憶自己餵養蟈蟈的經歷,把自己的經驗帶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瞭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蟈蟈的生活習性。

[能力目標]

1.學習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並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感受、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妙趣橫生,在反覆誦讀中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如擬人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2.研討點撥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因其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自由探究的積極性,爲深層把握文意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適當點撥、歸結,如文章突出的寫作特色。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猜謎:(課件展示)謎一:“小小諸葛亮,穩坐中軍帳;佈下八卦陣,捉拿飛來將。”謎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謎三:“頭小頸長四腳短,硬殼殼裏把身安,別看膽小又怕事,要論壽命大無邊。”(學生猜謎後課件展示動物的畫面)

大家說說,你是根據什麼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

二、資料助讀

提問:誰願意把自己蒐集到的關於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生於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後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昆蟲記》共20卷,談到的.蟲子有100多種,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做這件事耗費了他的一生,但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輩子也無法親眼目睹的蟲子生活細節。1915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爲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章

1.對照幻燈片,學生解決疑難字音。

篝(gōu)火喧囂(xiāo)狩(shòu)獵篡(cuàn)奪

窸(xī)窣(sū)氣氛(fēn)吮(shǔn)吸靜謐(mì)

喑(yīn)啞(yǎ)螽(zhōng)斯萵(wō)苣(jù)顎(è)

喙(huì)嗉(sù)

2.速讀課文,感知以下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

(外表、叫聲、習性)

(2)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3)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3.交流討論,編寫謎語。

教師再次用課件展示蟈蟈圖片,學生4人一組進行交流、討論: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爲謎底的謎語。

四、品析語言,體悟情感

主問題:魯迅稱法布爾爲“講昆蟲故事的楷模”,“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你能從文中看出這樣的特點嗎?(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討重點:

1.不斷變換對蟈蟈的稱呼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歌手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裏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2.用擬人手法傾注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私語。

②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③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裝滿後,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臉和眼睛,然後閉者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過比較來寫蟈蟈

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瞭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看,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

六、小結

熱愛生活的人應該看《昆蟲記》,因爲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讓自己充滿愛心。不熱愛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厭煩了人事,對蟲子也可能心懷好感,通過對它們的認識來喚回熱情。

七、佈置作業

1.課外選讀法布爾《昆蟲記》中的文章;

2.請同學們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並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

[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體現“師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分成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做到具體明確、知行合一。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內容面向全體學生,合理建構教學環節,多法結合,層次分明;引導學生反饋時注重學法指導,鼓勵學生髮表不同見解和獨特感受,課堂氣氛靈活生動。在教學設計層面,我努力設趣導疑,有針對性地設計訓練與活動,如“編寫蟈蟈謎語”環節,師生互動,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形成了教學中的小高潮。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並有自己的收穫。45分鐘充實而有趣的教學實踐,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強化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把在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教師也收穫頗多——“道,發於知,成於行。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白文朗讀、標點文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學生了解故事內容。

2.通過腳本批註與演讀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學會寫景狀物的寫作手法。

3.學習古人的聰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圍。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瞭解故事內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學習摹景狀物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朗讀時的白文斷句,演讀中通過語氣變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演讀法、腳本批註法等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是通過多種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以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教會學生通過腳本批註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詞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展示課件。提問: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聽說過“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的故事,這兩個孩子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引導學生思考得出:聰明、機智。)

今天,我們通過《世說新語》中的《詠雪》,來認識兩個孩子,看一看這兩個孩子與司馬光和曹衝有什麼相似之處。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多種朗讀,理解內容

1.教師展示《詠雪》的白文(豎版)的課件給學生。學生根據理解朗讀斷句。

學生自由斷句,展示斷句成果,讀給大家聽;小組討論斷句,各組展示斷句成果,派代表朗讀,各自闡明斷句依據。

【設計意圖】初步瞭解古代文言文的特點,根據語感嘗試斷句,激起學生的挑戰意識;通過競爭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教師展示《詠雪》的標點版(豎版)課件給學生。學生自讀,對照自己的斷句,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根據詞語的解釋、句段內容,找出問題所在。學生集體朗讀,感受有標點的文章閱讀在朗讀時,要比白文的一讀到底,順暢、舒服、意思明瞭,斷句和標點符號幫助自己更好地通過語氣、節奏感受人物形象。

【設計意圖】在比較中,感受白文朗讀與標點文朗讀的區別。

3.教師展示《詠雪》的課本版課件給學生。男女生比賽讀,各組比讀,談橫版與豎版書寫閱讀的區別。(現代漢語的語言書寫習慣是從左往右書寫,而古代文言文是從右往左,從上往下書寫。)

【設計意圖】瞭解古代文章的版式與現代的不同。

4.概括故事。

教師設題: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完成表格問題,然後將表格內容組織成一句話。

部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詠雪》教學設計

人物:謝太傅、兄子、兄女(謝道韞)

情況:下雪日謝家聚會,謝太傅問飄飛的大雪像什麼。

做的事情:兄女分別詠雪。

組織成一句話:下雪日謝家聚會,謝太傅問飄飛的大雪像什麼,兄子、兄女分別詠雪。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簡單基本概括的能力。

(三)圍繞“詠”字,把握情感

1.析“詠”解題。

教師通過展示“詠”字由金文、篆文、隸書的演變過程,知道“詠”的本意,由此學生知道“詠”的.引申義:深情地抒發,表達,即讚頌。由此完成對題目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解題質疑,爲後文的學習做鋪墊。

2.賞讀詠雪句子,把握人物情感。

(1)請同學們在文中用橫線劃出兄子、兄女二人詠雪的句子並朗讀。

(2)學生運用腳本批註的方法,分析兩個人物朗讀詠雪句子時的感情、語氣、節奏等,並用演讀的方式再現當時的情境。

(教師引導學生:兩句詠雪的句子,一個是兄子胡兒說的,一個是小才女謝道韞的;兩個人回答的都是“白雪紛紛何所似?”這句問話。兩個孩子回答的時候,沒有過多的描述,你能想象兩個孩子回答時的神情、心理、語氣、語調、節奏等嗎?同學們運用腳本批註的方法把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落實成文字,寫到相應的句子旁邊。使作者給我們的這塊留白,通過我們的想象豐富起來,精彩起來。同學們可以大膽想象,多元解讀。)

舉例:男孩性子急,想問題簡單,只搶佔第一個答題名額,所以他會很驕傲地快速地高聲脫口而出;而女孩相對較沉穩,性格內向些,深思熟慮之後,自信地微笑着,不徐不疾地說。

分析之後,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小組中,在全班中演讀展示。

【設計意圖】鞏固腳本批註的方法,訓練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書寫和演讀,給孩子們充分的展露自己才能的舞臺,提高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3)體會文中人物對詠雪的句子的評價。

教師提問:謝太傅更讚賞誰的詠雪句子?

請學生們用曲線,劃出描寫謝太傅表情動作的句子並朗讀。體會揣摩謝太傅對兩個孩子詠雪句子的評價。

教師提問:其實兩個人都很聰明,一個好,另一個更出色,他們爲什麼這樣優秀?

教師課件出示謝太傅的學識、家庭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找出文中體現家庭生活情趣的詞句(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大笑樂),加以分析。

得出:她的家庭是一個溫馨、歡樂、融洽的書香之家,正是這樣的家庭培養出瞭如此聰明的孩子。

分析之後,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背誦、演讀的方式,將詠雪故事的場景再現給同學們看。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討論,更好的理解文章。讓學生領會家庭氛圍在對人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利用背誦演讀,提高學生快速記憶的能力。

3.體會作者對詠雪句子的評價。

(1)教師提問:作者認爲哪個好?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用括號標出表明作者態度的句子並朗讀,之後進行分析。體會作者對於謝道韞的讚賞之情。

(2)補充文學常識。

教師課件出示《世說新語》的相關知識,提示學生:“言語”指會說,善於言談應對。作者正是欣賞謝道韞的這方面才學,纔將此文編入《言語》一門。

【設計意圖】明確作者選材的意圖,更好的把握文章內容。

(四)寫法探究與活動學習

教師提問:我們通過讀文章知道了這則小故事的內容,知道了這個溫馨和樂的大家庭,通過讀作者,知道了他的寫作意圖。那麼作爲讀者的我們又怎樣看呢?你覺得怎樣的比喻纔是好的比喻呢?

(教師帶着學生分析兩個比喻句,一個有形無神,還不是很貼切;另一個既有形又有神,給人一種很詩意的美感。總結得出好的比喻: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有意蘊。)

學生嘗試仿寫讚美雪。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古詩中詠雪的句子,拓展思維: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習描摹事物的方法,考察學生學習的效果。

(五)佈置作業

1.背誦文章。

2.描摹事物練習:請你任選一樣事物進行描寫和比喻。

【設計意圖】鞏固學習成果。

(六)板書: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回顧、樣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過寫作練習、交流總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知識回顧、樣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過寫作練習、交流總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教學難點:

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啓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並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本節課會運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講練結合,幫助學生掌握將事件敘述清楚明白、生動具體的方法。

2.寫作部分相對獨立,又要與閱讀教學相互配合,本課充分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所選材料立足教材及課外名著,促進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3.寫作素材爲電視劇《西遊記》中劇情,一方面學生較爲熟悉,方便寫作;另一方面,寫作內容有意思,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4.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主思考、寫作、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授之以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話語導入

導語:入學以來,我們一直認真觀察、體驗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記錄生活的豐富多彩。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我們在寫作之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學們在記事過程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希望大家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能有所提高。

同學們,你們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嗎?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完成一個任務,就是將電視劇《西遊記》中的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節用文字呈現出來。

【設計意圖】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創設情境,設計活動,引入新課。

(二)觀看劇情,列情節思路

1.學生觀看86版電視劇《西遊記》第3集中孫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園,偷吃仙桃的情節(時長:5分33秒)。看完後,請同學們先列出寫作的情節思路。

注:

本集主要內容爲“大聖鬧天宮”: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招安孫悟空,封他作齊天大聖。玉帝擔心孫悟空閒遊生事,便派他看守蟠桃園。王母娘娘蟠桃會沒有邀請孫悟空,惹怒了他。孫悟空大鬧蟠桃會,天兵天將與之展開激戰,但無法降伏他。最後太上老君將悟空帶回,投入八卦爐中,用三味真火燒煉。不料猴王煉就一雙火眼金睛,盛怒之下,打上靈霄寶殿。

學生觀看的視頻是截取的本集中一個較完整的情節:玉帝被告知孫悟空整日閒遊,與衆仙稱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園(時長:33秒);入園後,土地神爲孫悟空介紹仙桃的神奇功效(時長:3分13秒);孫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時長:2分05秒);吃完仙桃悟空變成一個仙桃睡去(時長:17秒)。

【設計意圖】確定寫作的情節思路,將事件講完整,將經過講清楚。

2.通過展示、交流,發現所呈現的問題。

3.通過回顧六要素知識,及分析《散步》情節作爲樣例,使學生能列出理想的情節思路。

(1)知識回顧。

我們在記敘事件時,最基本的一點是把事情講清楚,這就要求下筆前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想清楚,並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

寫清楚是記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首先,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時空內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其意義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因而往往有交代的必要;其次,事件的“起因”(事件是怎樣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會令人產生疑惑,不明就裏;再者,“經過”是事件的主體,是敘述的重心,要重點寫,寫詳細些;最後,“結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沒有它整個故事就是不完整的。當然,貫穿故事過程的主人公必不可少。

(2)分析課文樣例。

《散步》情節

4.再次列出情節思路。

學生再次列出故事的情節思路,並互相交流、完善。

教師預設:

(其中有些還可細分,如:偷吃仙桃時,孫悟空先在樹下摘吃,後來又脫掉冠服跳上樹吃。)

5.教師小結:我們在記事時,爲了它的完整性,就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時,也要想想事情的經過有幾個主要階段,並將這些材料按一定順序組織起來,這樣,我們的敘事才能清楚明白。

【設計意圖】通過兩種方式提示學生記事要以清楚、明白爲基礎,併爲寫作任務搭起框架,繪出“主幹”。

6.完成寫作:請同學們依據所列情節思路,完成故事的寫作。

(三)探究方法,實現“具體、生動”

1.通過交流、展示,發現學生寫作中出現的敘事過於概括,難以吸引讀者的問題。指出:敘事過程中,僅僅是能夠把事情講明白還遠遠不夠,如果想讓故事吸引人,使人愛讀,則需要展開重要情節,詳述事情經過。

2.探討方法。

請同學們想想並相互交流一下,用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用文字把這些情節生動地展現出來,引人入勝?

預設:爲事件的.主幹“添枝加葉”:將桃的樣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樣子、偷桃時的不安心理、吃桃時的貪婪模樣等細節,做細緻刻畫。要多角度全方位關注所寫對象的信息:顏色、姿態、質地、容貌、神情、服飾、地點、種類等,一定程度而言,我們傳遞的信息越豐富,表達就越具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尋找方法,初步做到具體生動。

3.修改作品。

請同學們再次觀看一遍視頻,然後,對所寫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動、具體。寫完後請同學們互相交流探討。

【設計意圖】運用方法,加以實踐。

4.總結方法。

教師巡視,查看同學們的寫作情況,將精彩的地方記錄下來,作爲後面方法講解的示例,並結合《西遊記》原著中的精彩細節描寫來總結方法。

預設:(1)恰當的修飾語(如:“熟透了的”大桃;大聖“一個翻身”躍上樹)

(2)具體可感的詞語(如:孫悟空“摘”下一個桃子,不如孫悟空“拽”下一個桃子具體可感)

(3)修辭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寫到:“果壓枝頭垂錦彈,花盈樹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顏醉臉,還生的帶蒂青皮”,“左右樓臺並館舍,盈空常見罩雲霓”,這就用生動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桃林之美、仙桃的誘人刻畫得如在目前。)

(4)側面描寫(如:“看着碩大的桃子,聽着土地公公講桃子的神奇功效,孫悟空饞得要命”,不如“看着碩大的桃子,聽着土地公公講桃子的神奇功效,孫悟空兩眼放光、口水直流,手不自覺地直往桃子上伸。”後一句從側面呈現出孫悟空饞的模樣,生動具體。)

【設計意圖】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加以實踐的基礎上,補充方法,讓學生進一步做到敘事生動、具體。

(四)課堂總結

初一階段,我們要培養自己記事的能力,今天我們通過完成寫作任務,主要學習了兩點:首先要做到敘事完整、條理清晰、講述明白。第二,在敘事過程中要做到具體生動、引人入勝。希望同學們將今天所學內化爲能力,運用到今後的寫作中去。

(五)佈置作業

1.用本課所總結的方法將自己的課堂習作做出修改,使之完善,並完成故事的寫作。(注意:敘述完整清楚、條理清晰、具體生動。字數:不少於500字)

2.做課本第二單元的寫作實踐練習一。

下面這段文字記事過於簡單,讀起來讓人興味索然,請你幫作者“添枝加葉”,把它寫得豐滿、生動一些。

那天放學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傷,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心疼,囑咐我以後走路要小心。

3.在自己的觀察筆記中選擇一篇記事的文章加以修改,要求同作業一。

(注:作業一必做,作業二和作業三可任選其一)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複述故事,瞭解神話的特點。

2、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3、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2、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聯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這則神話的寫法和風格。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以神話的概念直接入題:關於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常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如:《盤古開天》、《夸父追日》等。

提問:人,是從哪兒來的?古時候,科學並不發達,人們對此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於是,許多民族都有神創造人的傳說。

2、學生尋找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並講述

3、關於神話,關於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本文情節。

2、投影出示《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短文中所沒有的內容。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些內容,哪裏最見的作者的想象力。

這一環節目的在於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鍛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如果學生對課文情節的複述有遺漏,教師要提醒學生補充。

3、跳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有關語句,說說你對這一喜悅感的體會。

設題意圖: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描述,是比較能體現作者合理豐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動人的地方。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解題思路:標畫出文中以下描寫——人落地後開口叫“媽媽”;“媽媽”女媧的`心理及神態描寫;女媧給孩子命名;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女媧的辛勞。

體會:可讓學生各抒己見,答案不要求統一。要點提示:人的產生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的生機;人類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愛”,產生了人間的溫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對女媧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經過進行新的想像嗎?

四、教師小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了生而爲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業佈置

發揮想像,請以第一人稱“我”敘述女媧見到自己造的人後的喜悅心情說一段話。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人物形象。

3.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揣摩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分析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視,進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重點語句。

2.體味作者學習的艱辛和收穫的快樂。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視,進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2.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小組合作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設計好問題,採取小組合作,深入解讀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瞭解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設計學生活動,模擬聾啞人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

1.教師導入

人的一生總免不了磨難,面對絕境,我們是選擇自暴自棄,還是迎難而上?很多人都給予我們有益的啓示:邰麗華和她的團隊以聾啞之身演繹《千手觀音》,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絢爛;貝多芬以殘疾之軀譜寫《命運交響曲》,讓我們領略生命的輝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運多舛的海倫·凱勒如何煥發生命的光彩。我們先看一段介紹海倫·凱勒的視頻。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作者簡介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紹。

【設計意圖】

爲人物分析做鋪墊。

(二)整體感知

導入:是誰讓一個又聾又盲又啞的小女孩成就了這樣一段生命的傳奇呢?

我們朗讀《再塑生命的人》這篇課文,思考下面問題:

1.文章寫了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師之間的哪些事?

明確:海倫·凱勒初識安妮·莎莉文老師;安妮·莎莉文老師教“我”識字。

2.閱讀課文“杯”與“水”部分,佈置下面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從文中找依據:

莎莉文老師在教育海倫·凱勒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阻礙?

明確:海倫·凱勒在學習“杯”和“水”的過程當中遇到了理解的困難,與老師發生了爭執,陷入了迷茫、困苦。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關注文本,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引導理清文章思路,簡明扼要表達。

(三)內容探究

1.談談你對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師的認識。

教師播放微課感受水感受愛。

明確:

海倫·凱勒:求知慾強、善思好學、不屈不撓、悟性極高、情感豐富。

安妮·莎莉文老師:善解人意、講究方式、充滿愛心、耐心細緻。

2.談談你對文章標題“再塑生命”的理解。

明確:“重塑生命”的歷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霧中的航船,課文第4自然段)

②光輝的起點:_____(相識,課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復甦:生命中擁有了______(文字,課文第13自然段)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更好地通過重點段落的感知體會“再塑生命”的深刻含義。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學會運用精練的詞語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讓學生能全面思考。

(四)語言探究

教師引導:

本文文字流暢優美,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充分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善思好學的性格和追求。

教師佈置問題:

找出本文中你認爲最美的句子並進行賞析。

示例:

句子:這些字使整個世界在我面前變得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賞析:這句話表面是寫文字帶給作者的美好感受,實則暗示的是知識的力量。是知識使“我”這個盲聾啞人看到了“光明、快樂、希望”,因而,“我”覺得世界充滿了花香,洋溢着美麗,自己是最幸福的。

【設計意圖】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徹。

(五)寫法探究

教師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分組討論:

文章前4段寫了什麼內容?文章前4段都沒有安排安妮·莎莉文老師出場,這部分文字是否多餘?爲什麼?

明確:不多餘。用層層鋪墊烘托出莎莉文老師對“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開頭所說“最重要一天”的分量;同時,也給讀者留有閱讀期待,讓人急於瞭解莎莉文老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設計意圖】

讓學生了解恰當的鋪墊對刻畫人物、突出主題的作用。

(六)活動學習

1.佈置課外任務。

蒐集古今中外身殘志堅人物的故事,感受其優秀品質。

2.活動──體驗“黑色世界”

參看文本文件再塑生命的人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尊重並關愛殘疾人羣體,學習他們勇敢、堅強的品質;進一步瞭解人物形象,體驗沒有光明的世界,珍惜光明,愛護生命。

(七)佈置作業

1.佈置檢測練習。

參考再塑生命的人同步檢測。

2.推薦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並寫讀後感。

【設計意圖】

1.基礎知識鞏固。

2.讓學生全面瞭解海倫·凱勒,並能從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並體味本詩的節奏、韻律美。

②理清結構,展開聯想和想像,理解本詩內容。

③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並析題:解釋“什麼是化石”。並播放化石圖片,教師進行解說。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爲研究地球上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大多數化石是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莖的化石,動物的牙齒、貝殼、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則是生物體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好詩的節奏、重音、語氣和語調,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探究質疑:題目“化石吟”的“吟”是什麼意思?

討論並歸納:“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裏是讚頌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讚頌化石的抒情詩。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讚頌科學的神奇。

2、學生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請找出有關段落,並給詩歌分層,概括大意。

學生髮言,明確:詩歌在結構上是“總一分一總”;分爲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三、自主探究

1、學生齊讀3—6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也可說說在讀詩過程中碰到的困惑之處。

問題組例舉: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c、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因爲在化石中,作爲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爲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d、“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2、寫作方法探究:

⑴第一、二節連續用了六個問號,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想象。連續不斷地問句表現出作者對科學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打開了作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⑵詩中第1節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排比的修辭,通過連續的四個問句,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奏感,也表現了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開啓了讀者想像與聯想的閥門。)

⑶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反覆朗讀,體會這一特點。並說說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最後一節迴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⑷詩歌把化石稱爲“你”有什麼好處?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

3、學生再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學們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

2、根據你所知道的或能設計出的科學技術,談談讓滅絕的物種重生的方法。

3、你學了這首詩後,有何感想?(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五、佈置作業

1、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爲《遠古的遐思——讀……有感》

2、熟讀課文。

附板書: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學習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清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學習先抑後揚及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過程和方法

1、引導學生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2、學習兩篇文章細緻入微地描寫事物特點。

情感與價值觀

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

【教學重點】

1、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

2、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1、兩篇文章都是精緻而內涵深刻的優美散文,引導學生對比欣賞。

2、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蟬》)

一、預習

1、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2、朗讀課文,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就課文不理解的地方質疑。

二、導入

1、作者介紹。

本文選自《承教小記》,作息和小思,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祖籍廣東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xx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81年或香港大學碩士學位。197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談》、《日影行》、《不遷》、《彤雲箋》等。

2、導語。

同學們對蟬一定很熟悉,蟬是兒童的伴侶,蟬是夏的歌手。但是你們知道蟬的一生,爲了一個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奮鬥了六年,多則十七年。我們該向蟬學點什麼?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探究質疑: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哪裏?揚在哪裏?

討論歸納:文章開頭寫蟬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再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可以表現了蟬的惹人討厭和微不足道的一面,這是抑。然而得知蟬17年埋在泥土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作者被蟬的生命的意義所感動,寬恕了那煩人的聒噪,這是揚。

3、探究質疑:蟬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本來的生活歷程就這樣。它爲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活着。

4、探究質疑: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麼啓示?

討論並歸納: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質疑:最後一句“斜陽裏,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噪”,“秋風”有顏色嗎?作者這樣說給人一種怎樣的感受?

討論並歸納:我們一般是聽到秋風的聲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風中,言少而意濃。

6、討論:中央電視臺的“實話實說”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癌症少女張漠然的故事。張漠然年輕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的搏鬥着。她感人的事蹟,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儘管大家並沒有挽留住張漠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蹟,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今天我們學習的《蟬》這篇課文,談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課堂小結

蟬雖然煩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蟬的一生的經歷給人的啓示確實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業佈置

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微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3、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掌握內容,體會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微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教學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1、激趣:利用電教媒體放映多種恐龍的圖片,並配以恐龍的模擬聲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質疑:距今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恐龍早已滅絕,我們看到的恐龍模樣是怎樣再現出來的?

3、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猜想,保存同學們的奇思妙想。

4、閱讀:網上搜索“猛獁冰封3萬年遺體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組圖)”。

5、小結:正是這些沉睡億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套珍貴的密碼,人類才得以把思緒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世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板書課題:16、化石吟

6、解題:

(1)理解“吟”的意思。

吟,這裏是讚頌的意思。

(2)化石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一組圖片就知道了。

①欣賞化石圖片(網上搜索)。

②說說化石是什麼?

③定義化石:動物或植物死亡後的殘體經過長時間而沒有腐爛,有機體自身保管完好,或在沉積岩中形成印模,或保存生存時留下的痕跡,漫長時間後成爲地殼的一局部,這就是化石。

(3)課題是什麼意思?(讚美化石)

二、誦讀全詩,加強理解。

1、自由誦讀,初步理解。

學生分小組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誦讀,要求讀準字音,有節奏地朗讀詩歌,並能有選擇地背誦。

2、閱讀資料,加強理解。

①最早的魚兒、最早的鳥兒、最早登陸的魚兒、最早的樹,依次指的是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獁象:也稱“毛象”,古代哺乳動物,大小近似現代象,身上長滿棕色長毛,上門齒向上彎曲。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更新世(延續時間自160萬年前至1萬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區。中國東北、內蒙古和寧夏等地曾有這類動物的化石發現。

③“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標明,化石還局部保管着生命有機物的剩餘,並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屍骨。

⑤太古:遠古的時代。

3、開火車分小節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誦讀者對於會認字和會寫字是否讀準,節奏是否掌握恰當。

三、評價討論,理解感悟。

1、讀後評價,同學們在評價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對詩歌的理解感悟。

(1)關於讀音。

思緒xù不朽xiǔ軀qū殼裹guǒ藏檔dàng案蔥蘢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關於寫字。

強調“裹”的寫法,“果”字夾在“衣”中間。

(3)關於節奏。

結合學生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朗讀,重點指導: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4)關於感情色彩的處置:

①針對剛纔同學們讀的情況大家互相評價,指出讀得好與不好的地方。

②說說應該怎樣讀,自身讀讀。

③說說爲什麼要這樣讀。

④師生一起研討詩歌感情色彩的處置,整體感受。

第1、2節是第一層,開頭運用排比的手法通過連續不時的問句,以疑問略帶遐想的語氣引發作者和讀者的想象和考慮。

板書:發問想象

第3、4、5、6節是第二層也是詩的主體局部,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用一種讚美的語氣、擬人的手法來寫化石,語氣中滿是對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讚頌和對大自然的由衷的歎服。

板書:遐思飛躍

第7節是第三層,用陳說的語氣爲第2節做了肯定的回,進一步讚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書:回答呼應

整首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應通過反覆誦讀、評價討論來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進一步感知、考慮(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詩可分爲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考慮,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沛的時間。

3、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1)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的讚美之情。

(3)詩歌分爲三層:第一層爲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第二層爲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第三層爲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4、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爲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四、全文總結,整體感知。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感嘆科學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書設計:

自然奇妙——科學神奇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板書課題。

二、研讀賞析,精讀課文。

1、學法指導:我們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後,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詞語,以便掌握文章的主旨。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奏地、反覆地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

2、學習第一層、第三層並結合理解第5節。

(1)一、二組讀第一層,三、四組讀第三層。

(2)學習分析。

①師引入:哎呀,讀了第一節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魚兒沒下巴,最早的鳥兒嘴長牙,最早登陸的魚兒竟然沒有腿,最早的樹又不開花,這些最早的動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徵人類是怎樣知道的?(是化石告訴我們的)

②小結:對,是沉睡億年的石頭告訴我們的,是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告訴我們的。

③對照了解前後呼應。(幻燈片演示詩歌第二節、第七節)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思路

本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符合人物個性。設計時只能有所取捨,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給學生,讓他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聯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去體驗人物思想感情,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衝突,使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教學目標

①課文分析:本文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衝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學本文,要讓學生在瞭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意識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我們怎樣看待友誼,怎樣看待物質利益,怎樣更好的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怎樣消除我們與父輩之間的隔膜。

②學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學生語文成績處於中等水平,在朗讀與發散思維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過本文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要領,能夠做到有感情的朗讀,並能根據教師引導,發現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進而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思考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

三、課前準備

學生

①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時就“金錢與友誼”談談自己的看法。

②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瞭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①對課文進行多次閱讀,品味文章內涵,形成自己的觀點。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1.導入新課

現在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些金銀珠寶,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爲什麼有這樣的選擇呢?(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有什麼不要有病,沒什麼不能沒錢。沒有人認爲金錢很重要,金錢是萬能的嗎?

(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生的觀點,請作者讀一讀)

“俗話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來,友誼是建起人類溝通的橋樑,友誼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友誼的重要性是金錢無法比擬的。”

“在人生當中,擁有幾份真正的友誼,比擁有金錢更有意義。擁有友誼,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朋友會來幫助你;擁有友誼,讓你的生活更加快樂;擁有友誼,你的人生纔會更加顯現出自我價值。”

“如果你沒有了金錢,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幫助,馬克思年輕時就是靠朋友救濟才度過難關的,不是還有‘士爲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嗎?但是如果你沒有了友誼,就算有金錢,也會感到很孤單。”

“友誼和金錢對我都很重要。沒有友誼,生活將失去色彩,孤獨和寂寞將始終纏繞着自己;沒有金錢,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沒有生存,何談享受。”

的確,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這足以表現友情無價。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好,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張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師板書課題,並檢查預習。

3.初步感知課文

①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板書)

②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認爲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後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4.精讀賞析

⑴學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後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裏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裏有興趣哪裏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裏,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後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禮物應不應該送?(分甲、乙展開辯論)

②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

老師小結:

甲該送:情比物重要

乙不該送:父母送給自己的禮物怎麼能回使友誼變得俗氣。這對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隨便送,是送給好朋友,轉送他人並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禮物。而是萬芳特別喜歡(她也不是因爲名貴而喜歡,而是造型別致,美觀)這並不庸俗。

(過渡)我不知道木雕貴重而把它送給朋友,現在我知道了“貴重”,卻要向朋友討回(當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與朋友的情誼不如木雕貴重嗎?

這就引發出一個問題,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

[小結]古人云:士爲知己者死,試想連命都可以送,還有什麼不可以送的啊?(江湖義氣除外)當今社會有多少重情輕財,他們爲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爲困難的下崗職工送去生活費,爲失去父母的孩子資助學習費用,他們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過渡:通過剛纔的討論,大家對文章的主題已經有了鮮明的認識,那就是羚羊有價情誼無價,但現實畢竟是現實,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被人誤解,內心很委屈的經歷,說一說。

自由發言:

老師小結:人生活在這樣世界裏,不可避免的與人交往,理解顯得尤爲重要,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同學們之間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恆的話題。(出示)讓我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憂愁。

5.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衝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

6.作業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五、小結

教學形式活潑能抓住學生的特點,教學效果較好。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快速默讀,然後集中討論我與父母衝突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雖然學生也是積極參與討論,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紙,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改爲全文分角色朗讀之後,不僅是朗讀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文學的魅力中。因爲朗讀是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爲有聲語言,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並受它感染。在朗讀時,教師主動參與,讀“媽媽”這個角色。讀完後全班評議朗讀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隨着討論的進行,同學們發言越來越積極,所有的同學都投入了這場家庭糾紛。“我”的委屈傷心;爸爸的圓滑世故;媽媽的着急嚴厲等等都在評議和爭論中發現、理解、把握。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教師的講、大量的練、漫天的問代替學生的讀、學生的感、學生的思!

六、板書

點評:

這堂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到“精讀賞析”,最後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繫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相輔相成,教師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另外,教師較好地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化了教學過程,優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白文、標點文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學生了解故事內容。

2.通過腳本批註與演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難點:

朗讀時的白文斷句以及演讀中,通過語氣變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演讀法、腳本批註法等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是通過多種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以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教會學生通過腳本批註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詞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詠雪》認識了兩孩子,感受到了他們的聰慧,領會到了語言的優美。今天我們再來通過《世說新語》中的《陳太丘與友期行》來認識另一個孩子──元方。看看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請一名學生上臺書寫課題,大家讀題目,說說題目什麼意思。

教師利用課件,解讀孩子會出現問題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隸書的演變過程,給出這個字偏旁的演變和批註。學生總結“期”字的意思,得出題目正確的解釋。

教師進一步追問:請學生們根據題目猜一猜文章會寫些什麼?

學生大膽想象,猜測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解題,爲後文的學習做鋪墊。

(二)多方式朗讀,感知內容

帶領學生多方式讀文,理解內容,與最初對內容的猜測找異同點。

1.教師向學生展示課件《陳太丘與友期行》的白文(豎版)。

學生根據理解朗讀斷句,展示斷句成果,讀給大家聽;小組討論斷句,各組展示斷句成果,派代表朗讀,各自闡明斷句依據。

2.教師展示《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標點版(豎版)課件給學生。學生自讀,對照自己的斷句,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根據詞語的解釋、句段內容,找出問題所在。學生集體朗讀。之後挑戰課文的繁體版進行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各組比讀。

【設計意圖】根據語感嘗試斷句,激起學生的挑戰意識;通過競爭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概括故事。

教師設題: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話: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友人遲到責怪陳太丘,並對子罵父,元方據理反駁。

4.明確題目作用。

將概括的內容與猜想內容比較,明確這篇文章真正主要寫的是元方。

教師提問:題目和元方有什麼關係呢?(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理清人物的主次關係,明確題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語言、動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體感知元方性格。

《詠雪》中的孩子詠雪有智慧,善於表達,語言優美,所以被選入《世說新語》的《言語》門。那麼,本文中的元方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你喜不喜歡元方?

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元方的特點。(元方特點:講信明禮的、聰明的、不卑不亢,敢於指出他人問題,敢於捍衛親人尊嚴,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師提問:元方也像《詠雪》中兩個孩子一樣機智聰明,也是善於說話,但作者爲什麼把這篇文編入《言語》呢?本文重點是在說元方的語言精彩嗎?

教師課件給出本文的出處《方正》,解釋什麼是“方正”。

(1)讀文章,提取表現人物方正的句子

學生讀文章,找出描寫元方語言、動作中表現方正的語句,填表格中,進行分析表述。

依據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的這句語言描寫,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元方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親的`言傳身教,對他影響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對於有錯在身,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還怒罵別人的友人,年紀小小的元方據理抗辯,有理有據公正客觀地批判別人,同時維護自己父親的尊嚴,可見他的“方正”之氣。

依據元方語言中“家君”一詞,作爲謙辭的使用,體現元方的明禮。進而引導學生找出友人的一個用詞“尊君”,結合課後習題理解古代漢語中大量的謙辭和敬辭的使用。

【設計意圖】瞭解古代漢語中的“敬辭”與“謙辭”。

引導學生用表格中的兩個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現,學生能夠提取“信”“禮”兩個字,指明正是因爲他講信明禮,所以纔將本文選入《方正》門。

(2)運用朗讀表演,表現方正。

如何通過我們的朗讀體現的元方的方正呢?請同學們用腳本批註的方法,從人物的表情、心理、語氣、語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兩次對話,之後學生個人展示,分角色小組展示,換角色演讀展示,通過語氣、節奏、重音等將人物的方正特點朗讀出來。

舉例:父親的友人理直氣壯,覺得自己一點兒錯沒有,於是怒目圓瞪、聲調高昂、義憤填膺指責別人不失信,傲慢無禮。對於自己不守時,避而不談,把矛頭都指向陳太丘,狂躁氣憤地罵了陳太丘。

舉例:元方很氣憤,心想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沒有急躁,而是冷靜機智的回擊父親的友人。

【設計意圖】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批註,最後,通過對話演讀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動作,評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師提問:既然元方爲人很方正,那麼對於“友人慚,下車引之”的舉動,“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

這是一道開放性問題。學生能夠言之有理的陳述自己的見解“失禮”“不失禮”均可。

(四)把握主題,領會編者意圖

教師提出問題:《世說新語》中有衆多篇目,編者爲什麼要選出自《言語》的《詠雪》和出自《方正》的《陳太丘與友期行》兩篇,讓我們學習呢?這兩篇文讓我們有什麼收穫啓示?

兩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聰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長優美的語言,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有的孩子正直、講信明禮,有很好的道德修養。編者希望我們新一代少年聰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學修養和道德修養。這是編者對我們的期待。

教師送給同學們的話:與誠信爲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禮節爲友,傳祖國文明精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六)佈置作業

1.背誦文章

2.蒐集有關誠信的名言、成語

3.閱讀《世說新語》中《乘船》《孔融讓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設計意圖】強化積累,拓展閱讀量。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7

知識目標:理清全文思路,通過複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標: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複述情節,整體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通過複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在山的那邊》,我們懂得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學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撓的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我們懂得該怎樣面對和實現理想,那麼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險阻又該如何去面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學習一篇新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讀全文

要求:(1)讀全文包括課題、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鐘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鐘讀完。

(3)思考: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座城市,什麼時間爬懸崖的,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處有多高?

學生默讀後,能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標出生字詞,交流生字詞

悶熱,彈子,訓誡,聳立,峭壁,顫抖,瘦骨嶙峋,迂迴,凝視,啜泣,納罕

恐懼,安慰,頭暈目眩,經歷,屢次,抵達,暮色蒼茫,小心翼翼,灰心喪氣

三、再次默讀,整體把握課文

1、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準備複述。

2、複述方法指導:

A、抓住故事裏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數字等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詞語。

C、複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對文章主體的一個提煉加工過程。通過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獲得生活的啓示。

3、學生複述(3—4人),自評複述得失。

4、教師應有針對性的指明學生默讀的速度和複述過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確複述方法,然後再讓學生有的放矢地糾正自己第一次複述的不當之處進行二次複述。

5、學生根據複述的得失,將經驗和複述方法記下來。

四、佈置作業:20個詞語,每個5遍。

第2課時:重點是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思考:

1、學生朗讀,提要求。

2、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無漏字漏字,注意語速、語調。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難,從哪些地方可看出?

歸納:從小多病,不能活潑勇敢顫抖“如果你想待在那裏,就待着好了。”

以旁觀者的眼光看,這算困難嗎,從哪兒可看出?

歸納:懸崖不高夥伴們輕鬆爬上去了“我”後來很容易地下來了

怎麼很容易地下來的呢,心理有什麼變化?

歸納:走一步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巨大成就感(只有幾米高,爲什麼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從中你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學生討論,明確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三、合作探究

1、你從課文的那些地方體會出這樣的生活哲理的?

(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體會文章的蘊涵)

學生小組討論發言,對於理解有難度的詞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追問爲什麼?

A、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標題的含義是什麼?

B、 18小節的“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爲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而要“一步一步”?

C、23小節的“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2、你覺得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兒?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裏的各個人物的?(多角度閱讀評價)

教會學生多角度閱讀的方法,以提高閱讀質量。

確立角度的方法:着眼於課文中的某個人物,或者着眼於課文中的某一情節

舉例:評價傑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

夥伴們的做法有不當的嗎?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引導歸納

四、質疑與交流:

1、課文還有什麼問題,你覺得可以提出來讓大家來共同探討的?

2、你受到什麼啓發?該如何面對困難?

同學暢所欲言。

五、教師小結

六、延伸與拓展:讀汪國真詩句

七、佈置作業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細心留意身邊的事,感悟生活,寫一篇短文。(學生在課內時間充分的情況下自由漫談,課後寫在作業本上)

八、板書設計: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走一步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學反思:多角度閱讀方法較好,課上加強滲透和指導。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把握詩文情感基調,品味精美語言。

2.初步感知印度文化和泰戈爾的詩歌特點。

3.學習和借鑑本詩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法感知課文內容。

2.用品析討論法領會語句的深刻含義。

3.用合作探究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童真童趣,感受人間至愛真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途徑,感悟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想象,鑑賞詩歌,學習和借鑑本詩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2.學習本文託物寄情的寫法。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品析、討論;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並配合多媒體課件,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本課設置了情境導入、感知學習、品讀欣賞、想象練習、活動學習、佈置作業等幾個環節。

2.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欣賞視頻課件和反覆朗讀課文完成的。

3.通過引導學生品賞語言,感受泰戈爾散文詩的魅力。

4.利用本課特點,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入語:

同學們,你們剛剛告別了童年,冰心有一句寫童年的詩句:“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童年是如夢如幻的,童年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的.孩子有無窮的想象力。偉大詩人泰戈爾筆下有這樣一個印度孩子,他突發奇想,用純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方法表現對母親的依戀。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金色花》,認識這個天真爛漫的孩童形象。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播放情境課文窗前花影、情境課文庭院花香、情境課文牛棚驚喜,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並設計相關問題:

1.文章共描繪了幾幅畫面?請用簡潔的語言給每幅畫面加一個小標題。

2.你能各找一個詞形容文中孩子和母親的特點嗎?

(答案見PPT批註)

【設計意圖】

1.營造情境,引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

2.引導學生感知人物特點。

(三)品讀欣賞

1.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班級小組內討論:

(1)作者爲什麼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2)作者是如何表現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與愛的?畫出相關的詞語。

(3)金色花是印度聖樹上的花,它給本文蒙上了宗教色彩,烙上了印度文化的印記。找出課文中其他體現宗教色彩的地方,畫出相關的詞語。

(問題分析總結見PPT批註)

2.通過視頻,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播放課文解析巧妙的抒情角度。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神奇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引導學生走近偉大詩人泰戈爾。

(四)表達練習

1.教師引導:本文藉助“金色花”的形象表達了純真的母子之愛,這種通過想象,藉助具體形象來抒情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同學們,你想借助什麼表達對媽媽的愛呢?讓我們也來借用這種方法比賽說說心裏話。

請以“媽媽,我想變成……,當你……的時候,我……”的句式說一句話。

2.通過以下步驟組織訓練:

(1)學生仿寫。

(2)小組交流。

(3)全班評議。

【設計意圖】通過訓練,既提高想象能力,又提高表達能力。

(五)語文活動

1.展開活動

(1)教師:同學們,心動不如行動!用行動去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愛周圍的人乃至一切可愛之人吧!

(2)組織《牛棚的故事》主題活動。

2.參考金色花活動設計。(牛棚的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實現能力遷移和情感內化。

(六)佈置作業

1.佈置檢測練習。

參考金色花同步檢測。

2.課外活動安排。

①讀書活動:閱讀《新月集》,做讀書筆記。

②實踐活動:回家做一件事讓父母感受你對他們的愛。

【設計意圖】

1.基礎檢測練習。

2.引導走近偉大詩人泰戈爾。

3.讓學生感受親情並用行動和語言表達情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