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

本文已影響 1.33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寓於語文教學中去。語文學科由於自身的特點,教師不僅是課堂各種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促進者,也是學生的對話者。在《春》一課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運用CAI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教師組織、啓發、鼓勵、指導學生按正確的思維方向、路線、探求未知領域的知識,使學生儘可能獨自去開掘知識寶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教師通過知識的拓展延伸,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和感知課文,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課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1課。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景的方法,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課文語言之美。《春》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並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春》不但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徵,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春》之後繼而學習後幾篇課文來加深理解人們熱愛自然的感情,並在誦讀中體會、學習觀察自然的方法,學會用形象的語言描寫景物。因此,學好本文對學生學好後面幾篇文章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了解寫景的特點,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還要欣賞作品準確生動的語言。通過學習本課,做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和語調的抑揚學習這篇優美的散文。

[學習目標]

1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3.聯繫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學習重點]

1.感受作品優美的語言,學習觀察、描繪、抒情的寫作方法。

2.體會各種修辭方法和運用和效果。學習本文的語言藝術。

[教法設計] 1.本課以合作、探究爲主。結合自主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多讀少講。特別是描繪的幾幅畫面,讓學生取代老師的重複教學活動,並從反覆的讀寫活動中細細品味文中節奏明快、樸實清新、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法指導]

“讀-講-讀-賞-讀”。讀書分三個層次:讓學生熟悉課文,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深刻領悟作者表達的感情和文章遣詞用語的妙處。夾在讀書之中的“講”與“賞”分別是指:“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理清文章的結構;“賞”,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運用實例賞析,體會作者選用詞語和句子的妙處和所抒發的感情。運用此法,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精要的指點下,在迴環往復的讀書中,自己體悟,加深理解。

[媒體設計]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薰陶。採用多媒體設備,欣賞配樂朗誦的錄音,或給學生的朗誦配上音樂,提供春的精彩畫面。

[預習指導 ]

1.掃清文中的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課前準備]

1.閱讀課文,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預習生字、生詞。

2.蒐集整理一些關於“春”的古詩句;瞭解朱自清其人其事。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1、(導語)飽受嚴冬寒冷的人們最渴望春回大地,因爲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請你給大家舉一兩個例子。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朗誦佳句。

課件展示,圖文結合,欣賞感受詩的意境、春的神韻,爲課文教學做情感鋪墊。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絕句》,韓愈的《初春小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憶江南》,杜牧的《江南春》等等------

2、(導語)這些詩句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一篇今人贊春的散文。

請學生說說自己瞭解的朱自清——生平經歷、淵博知識、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意在引發學生對作者的敬佩之情。

課件作恰當展示: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綠》、《背影》。

二、誦讀欣賞:

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學習文學作品,更要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

1、朗讀指導: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熟悉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前提;細心體會,理解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基礎;以情帶聲,隨課文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品的美感。

2、四人小組朗讀交流:指正讀音,互相間合作討論朗讀情感的處理。

3、學生代表朗誦展示,配以音樂《秋日私語》。

三、結構之美:

《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作者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描繪,最後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其構思佈局,頗巨匠心。

問:美文都有一個精美的結構,《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你能發現文章結構的精美之處嗎?

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理清課文的思路,討論內容寫在白紙上。

[明確]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春風圖——風唱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頌春

盼春

繪春

四、品味探究: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體會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感情。

《春》的語言秀雅清新,樸實雋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合作探究:

1、問題設計:

a、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說說喜歡的理由。

或文中哪個句子、哪個詞語運用最妙?說說理由。

或這幅春景圖中,有人有物,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高有低,你能說說這樣描繪景物的妙處嗎?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

[明確]

(1)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

“鑽”字用得好,“鑽”字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

“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鑽”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2)“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前面,爲什麼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爲了強烈,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字重讀,後兩字要輕。將“嫩嫩地,綠綠的”放回原來的位置,作比較,體味不同的效果。

(3)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比喻寫花色的美,不直接說出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作比喻,不僅使色彩更鮮明,而且激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力。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叫)着。

“鬧”字不僅有聲音,而且有熱鬧的.氣氛,繪聲繪態,表現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熱鬧的氣氛。

(5)花散(開)在草叢……

“散”有“分散”的意思,寫出了野花之多。

(6)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母親的手撫摸地感覺:溫暖、親切、慈愛、幸福、深含感情。

(7)四幅春景圖寫法和特徵把握。

名 稱

特 徵

角 度

寫 法

修 辭

春草圖

嫩、綠、多、軟

由物到人

正面與側面

結合

擬人

春花圖

多、豔、甜

由高到低

虛實結合

排比、比喻

春風圖

和悅

觸覺、嗅覺、

視覺、聽覺

多感官描寫

擬人、比喻

春雨圖

細密、輕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遠

動靜結合

排比、比喻

(8)課文最後三個比喻。

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9)體會“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麼殷切。

“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b、文中你還有哪些疑問?

(這方面教師要有充分準備,必要時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幫助學生領會。)

c、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感情?

惜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愛春:熱愛自然,讚美春天

------

2、交流分享:(讀一讀,讀出情,品一品,品出味)

五、拓展延伸:

美好的想象又需要藉助生動精美的語言爲它插上漂亮的羽翼,在讀者頭腦中騰飛,以便激起讀者同樣的想象,受到生命的啓迪、人生的感悟、美的陶冶。

1、有氣勢、有感情地齊讀一遍最後三節,。

2、在《秋日私語》的音樂聲中,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分鐘:你覺得春天還象什麼?你還能用別的比喻來讚美春天嗎?

3、讓學生抒發內心的感受。

六、積累知識:

1、把你認爲精美的語句認真地摘錄在日記本上。

2、 繼續蒐集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選擇一篇自己最喜歡的進行有感情地朗誦,準備班級詩文朗誦會。(也可準備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

七、學以致用:

練筆“我的四季情”,擇一你喜愛的季節,寫一300以上的隨筆,題目自擬。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明白中心的含義及其作用。

2、理解並掌握一種突出中心的方法:詳略得當。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細緻描述的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並掌握以詳略得當來突出中心的方法。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升格病文,讓他們在升格中體會細緻描述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這麼多年,我們的作文一直被老師批改。今天,老師想邀請大家做做小老師,幫一位同學的作文升格,好不好?(好)同學們的聲音這麼洪亮,老師對同學們接下里的表現充滿期待。

爲了做好小老師,我們得給自己充充電,加加油。所以,我們要先從第四單元寫作課《突出中心》裏學習一點理論知識。

 二、藉助課本,學習知識

1、瀏覽知識短文,快速圈點勾畫

①說一說,什麼是中心?

②每篇文章都要有一個什麼樣的中心?

③中心對於文章有什麼作用?

④寫作文如何才能突出中心?

2、回顧重點課文,怎麼突出中心

課題中心句怎樣突出中心

《貓》

《鳥》

《狼》

總結:怎樣才能突出中心

歸納:觀點單一,明確中心;精心選材,緊扣中心;巧用技法,凸現中心。

三、學以致用,升格作文

1、整體感知作文,評析中心思想

紙飛機

①在我臥室的牀邊的'書桌上,放着一個紙飛機。雖然它很普通,雖然它曾經帶給我很深很深的失望,但現在卻是我最喜愛的寶貝之一,永遠放在離我最近的地方。

②九歲那年,媽媽帶我到宜昌的小姨家玩。到了小姨家,除了第一天去兒童公園劃了船,後幾天一直呆在屋裏看電視,很無聊。小姨見我整天悶悶不樂,就爲我報了一個親子游戲——搶“寶”。

③遊戲規則就是將家長的左腿和孩子的右腿綁在一起,奮力奔跑,誰先跑到終點誰就可以搶到一個寶貝。比賽前,我早已看中那個布娃娃和積木,但比賽規定只能搶一個“寶”。比賽中由於我的猶豫不決,儘管媽媽不斷地爲我加油,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比賽結束時,我嚎啕大哭,爲我的猶豫不決而後悔。我要求再參加一次,但工作人員說一位小朋友只能參加一次,並給了我一個紀念品——紙飛機。

④我傷心到了極點。於是,我生氣地扔掉了那個紙飛機。但在媽媽的要求下,我還是把紙飛機帶回了小姨家。我恨這個紙飛機,因爲它永遠代替不了那個漂亮的洋娃娃和好玩的積木。但是,媽媽的話使我從此改變了對它的看法。

⑤這架紙飛機之所以成爲我最喜愛的紀念品,就是因爲它告訴了我三個道理:一、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可猶豫不決,猶豫不決是你的敵人,要學會場戰勝它。二、要懂得取捨,捨棄壞的一方面,這樣才能取得累累碩果。三、要將失敗作爲恥辱,就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才能奪回自己的國家。將失敗作爲恥辱,激勵自己,使我擁有不竭動力,最終成功。

⑥從此,那架紙飛機就掛在我的書桌上,每當我因不懂得取捨而猶豫不決時,它便會使我回想過去,做出正確的選擇。

⑦一架紙飛機,不昂貴也不精美,但它卻告訴我許多人生道理,使我學會堅定不移,懂得如何取捨,做出人生的正確選擇,使自己永不後悔。

◇中心句癥結:

2、濃縮過多議論,提煉明確中心

(提示:原文中用來揭示中心的三段文字中反覆強調了兩個詞——不懂取捨、猶豫不決,所以濃縮中心句時要關注這兩個詞)

◇提煉的中心句:

3、品析敘事主體,找出問題所在

◇敘事主體癥結:

4、小組通力合作,升格突出中心

①號同學:請描敘一下讓“我”難以取捨的洋娃娃和積木分別是什麼樣的。

②號同學:請描敘“我”在比賽過程的心理、動作、神態等,以很好地展現“我”的猶豫不決。

③號同學:請描敘一下賽終“我”嚎啕大哭時,別的小朋友拿着洋娃娃和積木時開心玩樂的樣子,通過對比,以此突出“我”的傷心與懊悔。

④號同學:請根據全文,寫出媽媽到底對“我”說了些什麼?可以伴有媽媽的動作與神態描寫。

5、展示升格成果,品嚐勞動之樂

每小組①②③④號同學上臺展示連綴成篇的作文,看看哪個小組修改的最好。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學生歸納總結:寫作文時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四點,才能寫出中心突出的好作文。

緊扣(一個)中心

詳略一定(得當)

(詳寫)細緻描述

(略寫)概括簡明

2、課外作業:請同學們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突出中心的方法,課後以寫作實踐三的作文題“走出校園”爲話題,寫篇作文。祝同學們寫出中心突出的像花兒一樣引人注目的好文章。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3

【總體構思】

新的教材觀要求我們要變教教材爲用教材教,又根據過去初中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課題研究的成果經驗,我們計劃用第一、二單元的教材內容,把基本的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鋪開。《理想》這首詩寫了作者有關理想的種種感受和體悟,習慣養成教育定位於:

1、繼續學習朗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2、強化第一單元已培養的習慣:作筆記;作勾畫;質疑。

這裏習慣培養的具體操作指標是:有具體的方法;有強烈的意識;有行動。

由於本詩的內容形散,又基於學生生活閱歷的限制,理解詩文內容的水平可深可淺,因而學習的'重點捨棄了整體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關鍵是學生能有自己的體會點,學習才落實,因此大膽設想:在學生對詩充分感知後,讓學生根據當時的感知情況自己選擇或先質疑或先說自己有感受有體會的詩句(在教學實際中學生90%選擇先質疑),在質疑和體悟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與導向。其附着的教學內容是: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詩歌富於聯想與想象,教學中通過仿第一詩節造比喻句理想

是,進行聯想與想象的思維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作如下導向準備】

1、有理想纔能有作爲;爲了實現理想,要有犧牲的準備,比如犧牲一定的玩耍時間。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觀,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麼,因而可能要捨棄什麼。

2、通過對忠厚者常遭不幸詩句的探討,培養學生敢於懷疑。

【教學板塊】

一、導入

(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縣人,班上也有學生是金堂縣的,因而採用創設接近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學實際中效果很好)

我們班上有沒有來自金堂縣的同學?你們與《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鄉哩──自然簡介作者,引入課題。

二、充分感知

1、學生自由讀,藉助工具書掃除生字障礙,讀準字音。

2、學生齊讀,師正音。

3、請一位學生讀,其餘作勾劃。

(之前已教學生怎樣勾劃:一疑二好三關鍵,勾劃提示最明顯)

三、質疑

方式:學生質疑學生答,師點撥。

教師準備:

1、第3節:歷史的脊樑骨──人類不斷前進的動力。

第4節;折磨我那進取的心──爲理想而奮鬥的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失望、失敗是折磨人的。

第6節:敲碎你的黃金夢──對人靈魂的警醒和淨化。

2、借對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勵學生敢於懷疑。

四、通過誦讀感受品位詩文

1、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感受深的詩句,並且說說理由;有感情地讀一讀。

引導學生評價:是否讀出語氣,是否讀出感情。

2、聯想拓展:適時引導學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3、自由組合小組,選喜歡的詩節,表演朗誦。

教師準備:

1、注意引導學生合作;

2、鼓勵學生在朗誦形式上有創意;

3、教學生學會傾聽;

4、對別人的優秀表現衷心讚賞,學會鼓勵他人。

五、積累

作勾劃彙報──好詞佳句。

給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業

1、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2、找合適的音樂配樂,準備朗誦比賽。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複述故事,瞭解神話的特點。

2、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3、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2、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聯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這則神話的寫法和風格。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以神話的概念直接入題:關於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常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如:《盤古開天》、《夸父追日》等。

提問:人,是從哪兒來的?古時候,科學並不發達,人們對此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於是,許多民族都有神創造人的傳說。

2、學生尋找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並講述

3、關於神話,關於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本文情節。

2、投影出示《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短文中所沒有的內容。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些內容,哪裏最見的作者的想象力。

這一環節目的在於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鍛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如果學生對課文情節的複述有遺漏,教師要提醒學生補充。

3、跳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有關語句,說說你對這一喜悅感的體會。

設題意圖: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描述,是比較能體現作者合理豐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動人的地方。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解題思路:標畫出文中以下描寫——人落地後開口叫“媽媽”;“媽媽”女媧的心理及神態描寫;女媧給孩子命名;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女媧的辛勞。

體會:可讓學生各抒己見,答案不要求統一。要點提示:人的產生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的生機;人類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愛”,產生了人間的溫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對女媧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經過進行新的想像嗎?

四、教師小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了生而爲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業佈置

發揮想像,請以第一人稱“我”敘述女媧見到自己造的人後的喜悅心情說一段話。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5

一、教學分析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其文體與本單元的另兩篇講讀課文《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不一致。這是一篇散文詩,應作爲詩歌來上。而詩歌的特點,《毛詩序》稱“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鍾嶸《詩品序》中則稱“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天地的陰陽之氣摧動了萬物,而這萬物的變化就感動了你內心的性情,表現出來就形成了詩)。簡言之,就是自然感動了詩人,詩人去描繪自己內心映照下的自然。具體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對母親的愛是如何在金色花中體現出來。

這首散文詩也有着與其它兩篇課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親情都有着缺憾。史鐵生是在母親去世後才真正明白了母親的犧牲,從而決定改變自己的生命來報答母親;莫懷戚是感覺到了母親陪同自己的時日已短才決定委屈兒子。同樣,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時間內都躲藏起來,但他的愛卻沒有消退過。學習前兩篇文章,有助於學生迅速把握文本的主題。要理解本文的獨特之處,還應當瞭解泰戈爾有些悲涼的人生經歷。他自少年時代起,母親、五嫂、妻子、次女等摯愛的親人逐一離世,這對他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響。但無論他經歷過多大的痛苦,但這份愛不會消失,這就構成了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題。同時,泰戈爾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讓這首散文詩有了更加深厚的內涵。母親的沐浴、閱讀《羅摩衍那》以及到牛棚裏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着宗教的神聖色彩。因此,這種愛同樣也超越了母子之愛,有了博愛的情懷。

教學這篇文章,主要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現自學——“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時,__________”,“孩子如何體現對母親的愛”。接着再補充泰戈爾的生平、文化背景,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詩中的文化內涵及情懷。不過,我始終以泰戈爾的一首詩貫穿教學中,以便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裏呢,花呀”。通過對這首詩的品讀,去理解文本、理解泰戈爾。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文本,體會文本中表現出的母子之愛。

2、結合補充材料,體會文本中蘊含的偉大情懷。

三、教學設計:

1、導入:

本文選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兒童比作新月,其主題是讚頌童真及母愛。但作爲東方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泰戈爾筆下的童真與母愛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比較閱讀①

請大家先讀讀這首選自他的《飛鳥集》的短詩:“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裏呢,花呀。”

大家讀懂了嗎?

提示:花與果永遠不可能相見,但什麼將它們聯繫在一起?

2、自讀活動1把握內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親分離的,請大家填寫表格: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

尋找“我” 躲在一邊

沐浴後 散發香氣

讀《羅摩衍那》 投下影子

到牛棚 回到媽媽身邊

提示:

在上面的活動中,哪些是對孩子活動的總寫?

雖然“我”在媽媽尋找時調皮地躲起來,但“我”離開媽媽了嗎?

3、自讀活動2體會親情

當孩子與母親玩耍時,他如何表現對母親的愛?(小組討論,老師提示,讓學生歸納細節中的描寫併發言,學生再朗讀相關段落)

提示:

1、母親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肯定時刻都有花相伴,那麼“我”在散發香氣時,就在這花中。說明“我”的愛什麼樣?(無處不在)

2、母親在讀《羅摩衍那》時,“我”爲什麼知道她讀到了哪裏?(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着母親)

3、爲什麼回到母親身邊時就要求她講故事?(與母親撒嬌,分離得太久,渴望得到母親的愛)

比較閱讀②:

再讀上面《飛鳥集》的詩篇,你發現,永遠不能相見的花與果之間有什麼相聯繫?(愛與期盼)

4、自讀活動2體會情懷(結合補充材料,思考內涵並朗讀)

既然有着如此深沉的愛,爲什麼要分離呢?我給大家補充泰戈爾的一張年表:

補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爾誕生

1875年,母親沙羅達去世。

1884年,五嫂自殺,詩人承受了巨大哀傷。

1902年,妻子病逝,寫哀悼詩。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爾還是個少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當時的他直到從火葬場回來,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回來了。後來,與他年齡相仿的五嫂就成爲了他心中的母親、姐姐甚至暗暗愛慕的對象,但五嫂後來也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在家中自盡。泰戈爾的妻子因爲文化水平較低,因此從沒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視,兩人生育了幾個子女,卻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爾也從沒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當妻子猝然離世時,他才發現了妻子的珍貴,第二年他的愛女也去世了。

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大家發現他的人生充滿了悲劇。但是,他並沒有因爲這些悲劇而沉淪。大家細讀文本,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現?(母親沐浴回來的道路上、書房外、牛棚上,幾乎無處不在)從中我們體會到什麼?(雖然他與母親、與自己所愛的人早早永離,但在他的心中,這種愛是無處不在的)

補充材料②

泰戈爾是印度人,這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無處不在。他們一日一浴,因爲他們相信恆河水是神聖的銀河水經過大神的頭顱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終與神明相融。《羅摩衍那》是他們最喜歡閱讀的史詩,他們相信死前唸誦“羅摩”的名字就能讓身體解脫。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見,因爲他們認爲牛是大神的坐騎,被稱爲“聖牛”,他們將牛當作神明的化身來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聖樹,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認爲具有神聖的色彩。

請大家思考一下,詩人筆下的情感還僅僅只是母子之間的親情嗎?(神聖的博愛)

比較閱讀③

再讀《飛鳥集》中的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什麼樣的愛?(學生自由回答)

教後記:

比較閱讀是自讀課文的一項重要學習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較閱讀需要重視。我在教學中,將《飛鳥集》中的那首小詩貫穿其中,學生們從開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後的逐漸體會,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當然,我在教學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中那些帶有無奈的情感,學生感覺到了這篇看似只是童話的故事背後所蘊含的深厚內涵。

教學本文,其實主題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讓學生看到主題在文中的體現並最終能讀出主題的深刻內涵是關鍵。從學生的反應來看,他們大體上認識到了這一點,我覺得這樣的設計還是有作用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6

教學思路

本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符合人物個性。設計時只能有所取捨,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給學生,讓他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聯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去體驗人物思想感情,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衝突,使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教學目標

①課文分析:本文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衝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學本文,要讓學生在瞭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意識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我們怎樣看待友誼,怎樣看待物質利益,怎樣更好的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怎樣消除我們與父輩之間的隔膜。

②學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學生語文成績處於中等水平,在朗讀與發散思維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過本文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要領,能夠做到有感情的朗讀,並能根據教師引導,發現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進而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思考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

三、課前準備

學生

①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時就“金錢與友誼”談談自己的看法。

②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瞭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①對課文進行多次閱讀,品味文章內涵,形成自己的觀點。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1.導入新課

現在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些金銀珠寶,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爲什麼有這樣的選擇呢?(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有什麼不要有病,沒什麼不能沒錢。沒有人認爲金錢很重要,金錢是萬能的嗎?

(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生的觀點,請作者讀一讀)

“俗話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來,友誼是建起人類溝通的`橋樑,友誼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友誼的重要性是金錢無法比擬的。”

“在人生當中,擁有幾份真正的友誼,比擁有金錢更有意義。擁有友誼,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朋友會來幫助你;擁有友誼,讓你的生活更加快樂;擁有友誼,你的人生纔會更加顯現出自我價值。”

“如果你沒有了金錢,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幫助,馬克思年輕時就是靠朋友救濟才度過難關的,不是還有‘士爲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嗎?但是如果你沒有了友誼,就算有金錢,也會感到很孤單。”

“友誼和金錢對我都很重要。沒有友誼,生活將失去色彩,孤獨和寂寞將始終纏繞着自己;沒有金錢,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沒有生存,何談享受。”

的確,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這足以表現友情無價。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好,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張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師板書課題,並檢查預習。

3.初步感知課文

①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板書)

②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認爲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後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4.精讀賞析

⑴學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後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裏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裏有興趣哪裏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裏,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後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禮物應不應該送?(分甲、乙展開辯論)

②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

老師小結:

甲 該送:情比物重要

乙 不該送:父母送給自己的禮物怎麼能回使友誼變得俗氣。這對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隨便送,是送給好朋友,轉送他人並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禮物。而是萬芳特別喜歡(她也不是因爲名貴而喜歡,而是造型別致,美觀)這並不庸俗。

(過渡)我不知道木雕貴重而把它送給朋友,現在我知道了“貴重”,卻要向朋友討回(當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與朋友的情誼不如木雕貴重嗎?

這就引發出一個問題,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

[小結]古人云:士爲知己者死,試想連命都可以送,還有什麼不可以送的啊?(江湖義氣除外)當今社會有多少重情輕財,他們爲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爲困難的下崗職工送去生活費,爲失去父母的孩子資助學習費用,他們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過渡:通過剛纔的討論,大家對文章的主題已經有了鮮明的認識,那就是羚羊有價情誼無價,但現實畢竟是現實,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被人誤解,內心很委屈的經歷,說一說。

自由發言:

老師小結:人生活在這樣世界裏,不可避免的與人交往,理解顯得尤爲重要,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同學們之間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恆的話題。(出示)讓我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憂愁。

5.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衝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

6.作業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五、小結

教學形式活潑能抓住學生的特點,教學效果較好。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快速默讀,然後集中討論我與父母衝突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雖然學生也是積極參與討論,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紙,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改爲全文分角色朗讀之後,不僅是朗讀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文學的魅力中。因爲朗讀是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爲有聲語言,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並受它感染。在朗讀時,教師主動參與,讀“媽媽”這個角色。讀完後全班評議朗讀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隨着討論的進行,同學們發言越來越積極,所有的同學都投入了這場家庭糾紛。“我”的委屈傷心;爸爸的圓滑世故;媽媽的着急嚴厲等等都在評議和爭論中發現、理解、把握。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教師的講、大量的練、漫天的問代替學生的讀、學生的感、學生的思!

六、板書

點評:

這堂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到“精讀賞析”,最後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繫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相輔相成,教師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另外,教師較好地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化了教學過程,優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7

一、定位

本課的教學,要實現如下目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體味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美和語言美,並學習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學生自主誦讀、體驗、感悟、評價本文的主題思想,並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等活動,獲得選材和語言表達的技巧;促成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倫理意識的形成,進而獲得有益的生命啓迪。另外,根據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當今學生只知索取愛,不知奉獻愛,“孝道”的傳統道德意識普遍薄弱的現狀,特擬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樹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觀。

二、切入

激活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師講述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學生體驗家庭親情:尊老愛幼。

4.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散步》的作者)的溫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兒孝”的氛圍吧。

三、探究

誦讀設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寫作特色。

學生概括讀了課文後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題、選材、語言等。1.喚起社會“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2.以小見大的選材特點;3.對稱整飭的語言美……)

跳讀理解:“我”這個人怎麼樣;妻子性情怎麼樣;母親性情怎樣;兒子性情怎麼樣(“我”:孝,妻子:順,母親:慈,兒子:聽話)

品讀探討:

1.合作探究

探討《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和語言美:

(1)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勸母親散步、又熬過一冬、委屈兒子、背母親;妻子:溫柔賢惠:在外面,總聽我的;兒子:聽話:天真活潑,聰明伶俐;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改變主意)。他們真誠善良,溫和、謙讓、體貼,是真善美的典範]。

(2)文章有哪幾處景物描寫?這樣的景物描寫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兩處: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新綠”、“嫩芽”、“冬水”……,第二處是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菜花、桑樹、魚塘……,這些景物蘊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給人的感受是詩意般的美。]

(3)文章的語言美是怎樣表現出來的?試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二是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爲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僅供參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文化在這裏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爲先,信奉天下爲公。作爲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對稱整飭:“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這些句子語意對舉與反襯,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韻味無窮]。

探究文章選材特點:作者獨具匠心,聚焦祖孫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喚起人們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成果,並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和補充。教師也參與其中,或引導或補充,與學生平等對話。

教師小結:我們從《散步》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也學到了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那麼除此以外,讀了莫懷戚的這篇短文,你的心靈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樣的觸動呢?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願同學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爲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記得唐代詩人孟郊曾寫過一首“結天下人之心願”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得到了關愛,而我們又回報給父母了多少呢?疼愛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則不容易做到。學了本課,你的思想和今後的行爲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交流一下。

細讀感悟

1.組合作交流

(1)你認爲怎樣才能做一個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給予了你千般的愛,萬般的寵,那麼你做過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聽到過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縣電視臺要採訪我們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學生,如果你被採訪,你想說些什麼?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彙報本組探究成果,並接受他人的質疑和補充。評選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課外閱讀“古今孝道”故事。

2.兩週後召開“我最孝”班會。

3.月底召開“古今之孝”故事會(吳孟代親供蚊噬、黃庭堅爲母洗溺器、陳毅爲母洗內褲……)。

4.閱讀課外書:讀意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5.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爲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播放滿文軍《懂你》的歌曲,以結束本課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8

一:《濟南的冬天》第一課時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繼朱自清的《春》之後的第二篇優美的散文。作者老舍細緻觀察濟南的冬景,把心中對濟南冬景的喜愛以及對自然山河的讚賞之情通過筆墨描繪出來,創作出這麼一篇優美的散文。本課文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大自然。通過反覆朗讀本課文,在學習《春》之後繼續加強朗讀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加強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認識,閱讀更多的文章來加深體會文中細膩的描寫,進一步體會寫景抒情的文學創作方法。

三:學情分析

初一新生在上一節課瞭解了文學作品中自然的描寫,賞析了優美的語言,發揮想象,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重點學習了比喻對文學語言的潤色功能,一定程度上鍛鍊了理解文學語言的思維能力。對於朗讀方面仍需加強學習,體會文中感情。

四:教學目標

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作者對濟南冬天的讚美之情以及喜愛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筆下冬日裏帶有溫情的濟南山水,發揮想象,理解作者寫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五:教學重點

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作者對濟南冬天的讚美之情以及喜愛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筆下冬日裏帶有溫情的濟南山水,理解作者寫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六:教學難點:

發揮空間想象能力,想象文中描繪出的景觀,體會文學作品的`語言對空間的塑造以及傳達情感的魅力。

七:教學時間

40min

八:教學設計

立足點:“看”(順着老舍先生的目光,在想象的世界裏觀覽冬日裏的濟南。)

導入:5min

冬天的電影場景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順着老舍先生的目光,一起認識冬天裏的濟南,在想象的世界裏觀覽冬日裏的濟南。

檢查預習:5min

藉助註釋,瞭解作者背景。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字詞,讀三遍。(基礎鞏固)

朗讀技巧學習:10min

跟着錄音,低聲跟讀,注意感情起伏,重音及停連。(初步感知作者細膩文筆及對濟南,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問題一:5min+12min

順着老舍先生的眼光,你看到了什麼自然美景?各自有什麼特點?小組討論,把你在文中看到的地名、自然景觀在文中用筆畫出來,五分鐘之後請同學來分享所得,用自己的話簡單描敘出來。(鼓勵積極發言,加強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理清文章層次: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總體感受、濟南的小城、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山以及冬日裏的水)

課堂總結:3min

瞭解作者背景生平等、字詞鞏固、朗讀初步學習以及對文章層次的梳理。

九:作業設計

朗讀課文一遍,朗讀第三段三遍。

找出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的句子,試着思考一下這些句子好在哪裏?

十: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詠雪》一文通過寒日“詠雪”的故事,寫出了謝道韞的聰慧、機智。同時,謝道韞的對答使謝太傅“大笑樂”,體現了當時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會風氣。營造了融洽、歡快、輕鬆的家庭氣氛。勾畫出家庭濃重的親情氛圍,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露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寫“友人”不守約定、不講信用的故事,說明了人要守約、講信、懂禮,才能受到別人尊重的道理。刻畫了一個聰明機智、據理力爭的兒童形象。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要認清這一特點,並按照古爲今用的原則來處理課文,也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基本教學方式應當是“誦讀——討論——誦讀”。

【教學目標】

1.藉助課文註釋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漢語的差別。

2.反覆誦讀短文,通過朗讀培養文言語感。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養,欣賞古代少年的聰慧和方正。

4.瞭解“謙辭”和“敬辭”的概念,積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謙辭和敬辭,在言語交際中恰當使用,增強文化底蘊。

【教學重點】

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誦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理解文章大意。

【教學難點】

瞭解“謙辭”和“敬辭”的概念,積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謙辭和敬辭,在言語交際中恰當使用,增強文化底蘊。

通過分析人物描寫辨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利用註釋讀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2.在對比分析中理解《詠雪》中的兩個比喻。

3.反覆朗讀,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由《三字經》引出謝道韞

師:中國傳統啓蒙教材《三字經》裏面有一段話:“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蔡文姬從小便能分辨琴韻,謝道韞能出口成詩。這裏的謝道韞就是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女、大將軍謝奕的女兒,是當時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詩詠雪,武能提刀殺敵。讓謝道韞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今天我們學習的《詠雪》就記載了這句話。

2.介紹文學文化常識

結合註釋及相關資料,瞭解與本文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

課件出示:

“志人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指魏晉六朝流行的專記人物言行和記載歷史人物的傳聞逸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又稱清談小說、逸事小說。

【設計意圖】設計本環節,可以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並通過對人物、對《世說新語》的瞭解,讓學生初步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疏通字詞,把握文意

1.聽讀課文

在聽的過程中劃出朗讀節奏,標註重點字的讀音。預設

課件出示:

節奏劃分: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2.學生齊讀、個別讀

要求:讀準節奏、讀準字音、讀順語句。

3.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理解重點詞句

課件出示:

重點句子的理解:

(1)白雪紛紛何所似?譯文: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

(2)撒鹽空中差可擬。譯文:與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風起。譯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風漫天飛舞。

4.疏通文意

學生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教師針對出現的問題點撥講解,並明確全文大意。

【設計意圖】初中階段學生第一次閱讀文言文,所以以“讀”爲主,着力於“言”的理解和掌握,從而疏通大意,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三、品讀理解,感受情趣

1.探究學習,感受情境

(1)文章開頭“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預設

點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要內容。正因爲“寒雪日”,才能引出“詠雪”。

(2)從文中哪些詞語、細節能看出古人怎樣的生活情趣呢?

預設

“寒雪”“內集”“講論文義”——其樂融融、情趣高雅

“欣然”“大笑樂”’——親密無間、談笑風生

(3)“詠雪”中,謝朗和謝道韞分別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更欣賞哪一句?爲什麼?

(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

預設

示例一:更欣賞“未若柳絮因風起”。“柳絮因風起”寫出了雪花飄舞的輕盈之態,“柳絮”是輕盈之物,而“鹽”是顆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動態感。

示例二:更欣賞“撒鹽空中差可擬”。“撒鹽空中”更符合當時的景緻,因爲文中寫的是“雪驟”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時,難見雪花飄舞,“撒鹽空中”的比喻或許更爲真切地描繪出當時之景。

(4)謝太傅對兩人的答案未做評論,只是“大笑樂”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態度嗎?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預設

謝太傅的態度表明了他對晚輩的讚賞,也說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圍和生活情趣。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讚賞謝道韞的才華。

2.熟讀成誦,理解人物性格

(1)自由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揣摩幾個人的語言,選擇恰當的語氣語調。

(2)全班分組按照旁白、謝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讀課文,在反覆朗讀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

(3)生自由朗讀,背誦全文。

師小結:通過以上細節分析和分角色朗讀,我們不難看出謝太傅是一個重視家庭生活,重視晚輩教育,善於啓發晚輩思考,尊重鼓勵晚輩學習的人。謝朗和謝道韞都是才華出衆的孩子。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感知文本,做到“言”“文”兼顧,把文本學習“做”充分,適當涉及朗讀的訓練,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積累存儲,佈置作業

1.課後蒐集詠雪的名句。

2.預習《陳太丘與友期行》,試着對這篇課文進行朗讀節奏劃分。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加大學生的積累,促進學習,在積累中提高審美能力。同時學習用“法”,預習課文。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解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瞭解古代聰穎機智的兒童故事,學習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瞭解“謙辭”和“敬辭”,積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謙辭和敬辭,恰當使用,增強文化底蘊。

【教學過程】

一、檢測鞏固

背誦並默寫《詠雪》。

二、導入新課

師:中華文化中不僅有蔡文姬、謝道韞、李清照等才女的故事,還有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的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作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而今天學習的古代少年的智慧故事會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行》。將上節課習得的文言文學習方法遷移到本課的學習中,幫助學生掌握文言學習的基本方法。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通過介紹古代少年的智慧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疏通字詞,把握文意

1.聽讀課文,劃出朗讀節奏

課件出示: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齊讀、個別讀,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理解重點詞句

學生自讀,結合註釋,讀懂課文,理解重點詞句。

課件出示:

重點句子的理解:

(1)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譯文:過了正午時分(友人)沒到,太丘丟下(他)離開了,(太丘)離開後(友人)纔到。

(2)君與家君期日中。

譯文:您與家父約定中午見面。

(3)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譯文:中午您沒來,就是沒有信用;對着兒子罵他父親,就是無禮的表現。

4.複述故事

學生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教師針對出現的問題點撥,講解文意。

四、品讀課文,理解人物

1.探究學習

(1)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爲、品性正直,合乎道義。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陳元方的“方正”?

(生討論明確)

預設

元方從無禮、無信的角度據理對辯,表現出方正之氣,有理有據;入門不顧,維護了尊嚴。

(2)小組辯論:文中的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提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辯論中提高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2.自由朗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揣摩對話的語氣、語調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背誦比賽

(1)生自由誦讀本文。

(2)分小組或分男、女生背誦本文,相互評比。

【設計意圖】在讀、辯、賽中理解課文,感受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增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五、拓展延伸,感悟思考

師: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哪些啓發?

(生自由發言)

預設

(1)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做誠實守信、言而有信的人。

(2)我們要做一個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學會尊重他人。

(3)知錯能改,善於反思自己的缺點錯誤。

(4)學會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

(5)爲人要方正,光明磊落,敢於堅持原則。

師小結:文中友人無信無禮,七歲的元方卻誠實正直。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發揚,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遷移內化,啓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六、梳理總結,積累存儲

師:學完這兩篇文章後,我們對文言文有了更深的瞭解,讓我們來總結一下這兩篇文章應重點掌握的內容。

課件出示:

1.特殊的文言詞語

(1)古今異義:兒女、去、委、引

(2)一詞多義:不

2.特殊句式

(1)賓語前置句:白雪紛紛何所似

(2)狀語後置句:撒鹽空中差可擬

(3)省略句:(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陳太丘)去後(友)乃至。

(4)判斷句: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敬辭和謙辭

敬辭:尊君

謙辭:家君

(結合教材P31補白瞭解並積累古代常見的敬辭和謙辭)

敬辭,即表示對別人敬重的詞語;謙辭,則是用於自我表示謙恭的詞語。千百年來,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使用了許多敬辭和謙辭,體現出個人的文化修養,也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特點。

【設計意圖】積累、梳理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方法,積累的過程就是習慣養成和閱讀能力提高的過程。

七、佈置作業

1.課外蒐集有關“禮”“信”的名言警句。

2.結合課下注釋翻譯這兩個故事,體會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在用詞上的不同。

【設計意圖】進一步拓展積累,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加強文化積累,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世說新語〉二則》是“親情單元”中的文言文篇目。這兩篇文言文分別從長輩對晚輩的尊重鼓勵和晚輩對長輩的維護兩個角度出發,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風貌,這與本單元“親情”的主題相呼應。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感悟能力,接觸過簡單的古詩文,但本課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第一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所以本課的文言文學習必須做到“言”“文”兼顧。

文言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時代久遠、含義深刻,並且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與異讀字,學生學習有難度,有畏難情緒,因此,朗讀應該貫穿文言文教學的始終。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反覆朗讀、分角色朗讀、背誦比賽、小組辯論(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理解古代少年的聰慧方正,瞭解古漢語的特點,拉近學生與古人的心理距離,積極創設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情境,與作品人物對話的平臺,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體驗,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學習的興趣。

此外在教學設計中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及獨特的審美能力。如《詠雪》中對兩個比喻句的評價,《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對元方不接受友人道歉的行爲是否失禮的討論,都將話語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思維活動具有開放性和思辨性。

【素養提升】

如何讓朗讀貫穿文言文教學的始終?

讓朗讀貫穿文言文教學的始終,從而提高學生文言學習的效率。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四讀”來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一讀,讀準字音,把握停頓,讀順句子。通過朗讀來檢查學生課前預習的成果,發現字音、句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可採用形式多樣的朗讀,如,先讓學生讀,在讀中呈現問題,然後聽讀示範,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並注意適時指導;再讓學生試讀,以檢查字音、句讀的掌握情況;教師再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自由讀、個人讀、分組讀、接力讀等,在熟讀中爲理解文本打下基礎。

二讀,讀懂文意,讀出情感。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課文。此環節的朗讀,是帶着問題朗讀,在解決問題的探究交流中,教師適當引導點撥,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體會,可以說朗讀是學生進入文本的最好方法。這一環節問題的設計要注意梯度,從對文言文詞語理解的解惑到內容、情感、寫法的設問,有梯度地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讀,讀出感悟,把握主旨。要達成這一教學目標,除了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朗讀文本外,還要善於啓發學生,根據學情設置不同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交流碰撞中,進一步深入理解,讓學生在紮實閱讀的'基礎上進入文本,實現個性理解。

四讀,反覆誦讀,培養語感。指導學生根據文章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內容,揣摩虛詞的語氣、語調,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反覆朗讀,熟讀成誦,逐步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慢慢消除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隔膜感和畏難心理,從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活動的起點,又是教學活動的延續;朗讀是思維的起步,又是思維的延伸。通過朗讀產生問題,通過討論解決問題併產生新的問題,通過對新問題的探討將教學進一步推向深入。以朗讀串起整個文言文課堂活動,在教學環節的推進中,學生的知識得到積累,能力得以培養,方法獲得訓練,成長受到啓迪。

課後練習

一、積累與運用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寒雪日內集

(2)白雪紛紛何所似

(3)俄而雪驟

(4)未若柳絮因風起

(5)陳太丘與友期行

(6)相委而去

(7)下車引之

(8)元方入門不顧

(9)俄而雪驟

(10)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11)去後乃至

(12)非人哉

2.用現代漢語準確翻譯下列句子。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風起。

(3)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3.理解填空。

(1)《詠雪》中交代詠雪背景的句子是:

(2)《詠雪》補充點明謝道韞身份的句子是:

(3)《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元方對父親的朋友是這樣批駁的:

二、課內語段閱讀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4.下列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待君/久不至

B.俄而/雪驟

C.與兒女/講/論文義

D.元方/入門/不顧

5.選出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 )

A.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故時有物外之趣

B.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

C.未若柳絮因風起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D.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期日中。過中不至”點明瞭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陳太丘。

B.“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中“兒女”指的是謝太傅的兒子和女兒。

C.“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隨風飛舞。

D.“尊君”與“家君”,前者是敬辭,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後者是謙辭,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7.《詠雪》一文營造了一種怎麼樣的家庭氣氛?你對此有何感受?

8.元方有哪些性格特點?你受到什麼啓發?

9.“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

三、課外類文閱讀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行》

【乙】僰①人養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規旋矩折,應律合節。巴童觀而妒之,恥己之不如也,思所以敗之,乃袖茅慄以往。筵張而猴出,衆賓凝佇②,左右皆蹈節。巴童佁然③揮袖而出其茅慄,擲之地。猴褫④衣而爭之,翻壺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離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師戰者,蠢然而蟻集,見物而爭趨之,其何異於猴哉?

——《郁離子·僰人舞猴》

【註釋】①僰(bó):我國古代西南部的一個民族,今川南及滇東一帶。 ②佇:站立。 ③佁然:靜止貌。

④褫(chǐ):剝去,脫下。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元方入門不顧

(2)恥己之不如也

(3)思所以敗之

(4)乃袖茅慄以往

11.翻譯下面的語句。

蠢然而蟻集,見物而爭趨之。

12.元方、巴童聰明機智,其令友人“慚”、使猴舞“敗”的原因有何共同之處?

13.你認爲兩文在“修身”“治軍”方面提出的積極主張分別是什麼?

【答案與解析】

聚會。 (2)像。 (3)急、大。 (4)憑藉。

(5)約定。 (6)離開。 (7)拉。 (8)回頭看。 (9)不久。 (10)表判斷。 (11)才。 (12)語氣助詞,可譯爲“啊”。 2.(1)不一會兒,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 (2)不如比作柳絮隨風飄起。 (3)與別人約好了一起走,卻丟下別人自己走了。 (4)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着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3.(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2)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4.C(正確斷句爲“與兒女/講論/文義”。) 5.D(D項兩句的“是”都解釋爲“這”。) 6.B(“兒女”是指其子侄輩。)

7.營造了一種溫暖、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和諧、平等、寬鬆的家庭氣氛對於開發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處。 8.陳元方是一個聰穎機智、有禮有節的兒童。待人接物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 9.“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10.(1)回頭看。 (2)以……爲恥(或:認爲……是恥辱)。 (3)用來……的方法(手段等)。 (4)用袖子裝。

11.騷動紊亂,像螞蟻一樣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螞蟻一樣騷動紊亂地聚集在一起),看見東西就上前去爭搶。

12.都抓住了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或弱點。 13.①甲文主張講“誠信”和“禮儀”;②乙文主張治軍要強素質,整軍紀,倡導節制利慾,從軍爲國爲民。

[乙]文參考譯文:

僰族人(善於)調教猴子,給它們穿上衣服教它們跳舞,(使它們)旋轉得很圓、轉動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節拍(默契)。四川的(一個)兒童看了很妒忌它們,爲自己不如它們而感到羞恥,想着用什麼方法打敗它們,就用袖子裝了茅慄前往。宴席開始猴子們出來(表演),衆人都站起來專心觀看,左右的猴子跳得都很合節拍。四川的兒童裝作無意地揮袖丟出茅慄,將它們扔到地上。猴子(見了)扯掉衣服上前爭搶,撞倒了酒壺,掀翻了桌案。僰族人(怎麼)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喪。

郁離子說:當今用沒有紀律約束的軍隊去打仗的,騷動紊亂,像螞蟻一樣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螞蟻一樣騷動紊亂地聚集在一起),看見東西就上前去爭搶,他們和猴子有什麼區別呢?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論語>十二章》是文言語錄體。孔子及其弟子爲我們闡釋了對今天的學生仍有指導作用的學習方法和態度,還有道德修養和爲人處世之道。《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對文言文的學習。本課涉及的《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倡導。

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着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這三方面內容均歸屬於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範疇。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曾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因此,本文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含義,並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深入養成教育。

【教學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2.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爲學之道。

【教學重點】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的內容,掌握關於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的深刻內涵。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爲學之道。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瞭解作品

師: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不僅作爲一種導向,更作爲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着時代跳動的脈搏,流淌不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論語》十二章。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和《論語》。

課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與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並稱“孔孟”,被後世尊爲“聖人”。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爲“萬世師表”,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

(2)《論語》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爲主,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著作。

《論語》以語錄體爲主,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和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還有敘事體,其中有一點情節,但也以記錄孔子的話爲主。

《論語》首創語錄體寫法,格言警句,美不勝收。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舉一反三”“見義勇爲”“當仁不讓”“盡善盡美”“捨己爲人”等都出自其中。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論語〉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薈萃,大體可以分爲“修身”“治學”兩大類。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完成兩個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意。我們分三步進行:朗讀,解讀,吟誦。

【設計意圖】介紹孔子及《論語》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初步感受《論語》魅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爲課文學習做準備。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藉助資料,讀準字音

2.範讀學讀,讀準節奏

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課件出示課文朗讀節奏劃分。

課件出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爲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3.自由練讀

朗讀提示:

(1)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

(2)抑揚頓挫。讀準節奏,注意語速語調。

4.指名朗讀

教師指名學生朗讀,並點評。

【設計意圖】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讀準文言文。從朗讀開始進入課文學習,通過朗讀,感受《論語》語錄體的特點,培養文言語感,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三、藉助註釋,疏通文意

1.理解重點詞語

課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

(2)詞類活用

①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詞作狀語,每天)

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用作名詞,“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

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快樂)

⑤飯疏食,飲水(名詞用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①可以爲師矣(古義:可以憑藉。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②飯疏食,飲水(古義:粗糙。今義: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

(4)一詞多義

不亦樂乎(形容詞,高興)

回也不改其樂(名詞,樂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快樂)

學而時習之(代詞,指學習的內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詞,指學問和事業)

曲肱而枕之(代詞,指胳膊)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詞,指優點)

2.理解重點句子

課件出示: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愉快嗎?人家不瞭解我,並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針對性精講

4.翻譯全文,貫通文意

5.齊讀課文

師:同學們,《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下面,讓我們懷着一種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誦讀本課。(生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默讀,圈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再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和老師提供的重點詞語、句子的解釋,自主譯讀課文。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引導學生貫通文意,達到準確理解全文意思的學習目標。

四、佈置作業,課外鞏固

熟練背誦本文。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檢查課文背誦

2.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讓我們繼續探究這十二章內容中所蘊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體感知

師:通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每一章論述的問題是什麼。

預設

課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闡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養的觀點。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

第六章:讚揚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

第八章:講的是當“富”與“義”發生矛盾時,寧願貧賤而堅守“義”。

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後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對照別人的缺點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對時間流逝、生命短暫的嘆息,說明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講的是要堅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說明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於思考,纔能有較大的收穫。

三、分類品析,探究哲理

師:《〈論語〉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們修身的,有教我們治學的,我們把它理一理,請同學們在書上批註標示,將文中的哲理句子分類歸納到“治學”“修身”兩類裏。

預設

課件出示:

治學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態度)

修身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爲人處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我修養)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個人修養)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道德修養)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道德修養)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道德修養)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養)

【設計意圖】將零散的“語錄”分類歸納,既整理了思維,啓迪了思考,也爲進一步體會文中倡導的修身和爲學之道做了準備。

1.品讀“治學篇”

(生根據課件,一齊吟誦“治學篇”)

(1)思考: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預設

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爲“溫故”可以“知新”,“溫故”“知新”的人可以當老師。這裏,孔子強調的是“知新”,是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爲要“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複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樣認爲的?

預設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爲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

(3)結合自身談一談:你最欣賞的“學習之道”是哪一句?它給了你怎樣的啓示?

預設

示例一:我最欣賞“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能有新的發現,這需要在溫習的時候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所以,我們在複習的時候,要獨立思考,從舊知識裏獲得新的體會。

示例二:我最欣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實學習就會疑惑不解。所以,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領悟。

示例三:我最欣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纔能有真知灼見,纔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學習興趣,全神貫注投入學習。

示例四:我最欣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我們要虛心向他人學習,時刻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設計意圖】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學生與經典的隔閡,拉近典籍和現實的距離,帶領學生深入領會“學習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營養,古爲今用。

2.品讀“修身篇”

(生根據課件,一齊吟誦“修身篇”)

師:在“修身篇”裏,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進德之法。我們來品析一下這幾句話的意思。

課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進德修業可以分爲哪幾個階段?曾子的自我修養的方法是什麼?子夏的求“仁”途徑又是什麼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生交流明確)

預設

孔子的進德修業可以分爲三個階段:十五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階段,五十到六十歲是安心立命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爲一的階段。

曾子的自我修養的方法是加強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徑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就是廣泛學習,堅定志向,提出疑惑,聯繫實際思考自我。

(2)從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裏,你懂得了什麼道理呢?

(生交流明確)

預設

進德修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修煉需要自我學習,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約束內化爲對自己的自覺要求。當思想與言行統一,能自覺遵守道德規範時,就達到了極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學位。”明白了這些道理,你準備怎樣開啓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聯繫自身實際,各抒己見)

預設

堅定志向,加強學習,加強自我反省,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教學板塊,精心整合了教學內容,細緻地安排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吟誦、品議的方式逐步理解經典的思想核心,讓學生成爲課堂有序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其在活動中啓迪思維,涵養心靈,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運用了板塊式教學思路,第一節課分三步(“朗讀—解讀—吟誦”)落實第一個教學目標“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第二課時通過分類品讀落實第二個教學目標“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爲學之道”。

【疑難探究】

《論語》裏的“爲學之道”有哪些?

①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同時,他還認爲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於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的學習精神。

②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而》),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③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爲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這裏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

④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爲,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子路》)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於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係,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做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提出了“爲己之學”的學習目的,所謂“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憲問》)。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回顧、樣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過寫作練習、交流總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知識回顧、樣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過寫作練習、交流總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教學難點:

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啓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並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本節課會運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講練結合,幫助學生掌握將事件敘述清楚明白、生動具體的方法。

2.寫作部分相對獨立,又要與閱讀教學相互配合,本課充分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所選材料立足教材及課外名著,促進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3.寫作素材爲電視劇《西遊記》中劇情,一方面學生較爲熟悉,方便寫作;另一方面,寫作內容有意思,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4.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主思考、寫作、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授之以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話語導入

導語:入學以來,我們一直認真觀察、體驗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記錄生活的豐富多彩。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我們在寫作之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學們在記事過程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希望大家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能有所提高。

同學們,你們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嗎?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完成一個任務,就是將電視劇《西遊記》中的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節用文字呈現出來。

【設計意圖】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創設情境,設計活動,引入新課。

(二)觀看劇情,列情節思路

1.學生觀看86版電視劇《西遊記》第3集中孫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園,偷吃仙桃的情節(時長:5分33秒)。看完後,請同學們先列出寫作的情節思路。

注:

本集主要內容爲“大聖鬧天宮”: 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招安孫悟空,封他作齊天大聖。玉帝擔心孫悟空閒遊生事,便派他看守蟠桃園。王母娘娘蟠桃會沒有邀請孫悟空,惹怒了他。孫悟空大鬧蟠桃會,天兵天將與之展開激戰,但無法降伏他。最後太上老君將悟空帶回,投入八卦爐中,用三味真火燒煉。不料猴王煉就一雙火眼金睛,盛怒之下,打上靈霄寶殿。

學生觀看的視頻是截取的本集中一個較完整的情節:玉帝被告知孫悟空整日閒遊,與衆仙稱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園(時長:33秒);入園後,土地神爲孫悟空介紹仙桃的神奇功效(時長:3分13秒);孫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時長:2分05秒);吃完仙桃悟空變成一個仙桃睡去(時長:17秒)。

【設計意圖】確定寫作的情節思路,將事件講完整,將經過講清楚。

2.通過展示、交流,發現所呈現的問題。

3.通過回顧六要素知識,及分析《散步》情節作爲樣例,使學生能列出理想的情節思路。

(1)知識回顧。

我們在記敘事件時,最基本的一點是把事情講清楚,這就要求下筆前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想清楚,並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

寫清楚是記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首先,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時空內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其意義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因而往往有交代的必要;其次,事件的“起因”(事件是怎樣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會令人產生疑惑,不明就裏;再者,“經過”是事件的主體,是敘述的重心,要重點寫,寫詳細些;最後,“結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沒有它整個故事就是不完整的。當然,貫穿故事過程的主人公必不可少。

(2)分析課文樣例。

《散步》情節

4.再次列出情節思路。

學生再次列出故事的情節思路,並互相交流、完善。

教師預設:

(其中有些還可細分,如:偷吃仙桃時,孫悟空先在樹下摘吃,後來又脫掉冠服跳上樹吃。)

5.教師小結:我們在記事時,爲了它的`完整性,就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時,也要想想事情的經過有幾個主要階段,並將這些材料按一定順序組織起來,這樣,我們的敘事才能清楚明白。

【設計意圖】通過兩種方式提示學生記事要以清楚、明白爲基礎,併爲寫作任務搭起框架,繪出“主幹”。

6.完成寫作:請同學們依據所列情節思路,完成故事的寫作。

(三)探究方法,實現“具體、生動”

1.通過交流、展示,發現學生寫作中出現的敘事過於概括,難以吸引讀者的問題。指出:敘事過程中,僅僅是能夠把事情講明白還遠遠不夠,如果想讓故事吸引人,使人愛讀,則需要展開重要情節,詳述事情經過。

2.探討方法。

請同學們想想並相互交流一下,用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用文字把這些情節生動地展現出來,引人入勝?

預設:爲事件的主幹“添枝加葉”:將桃的樣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樣子、偷桃時的不安心理、吃桃時的貪婪模樣等細節,做細緻刻畫。要多角度全方位關注所寫對象的信息:顏色、姿態、質地、容貌、神情、服飾、地點、種類等,一定程度而言,我們傳遞的信息越豐富,表達就越具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尋找方法,初步做到具體生動。

3.修改作品。

請同學們再次觀看一遍視頻,然後,對所寫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動、具體。寫完後請同學們互相交流探討。

【設計意圖】運用方法,加以實踐。

4.總結方法。

教師巡視,查看同學們的寫作情況,將精彩的地方記錄下來,作爲後面方法講解的示例,並結合《西遊記》原著中的精彩細節描寫來總結方法。

預設:(1)恰當的修飾語 (如:“熟透了的”大桃;大聖“一個翻身”躍上樹)

(2)具體可感的詞語(如:孫悟空“摘”下一個桃子,不如孫悟空“拽”下一個桃子具體可感)

(3)修辭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寫到:“果壓枝頭垂錦彈,花盈樹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顏醉臉,還生的帶蒂青皮”,“左右樓臺並館舍,盈空常見罩雲霓”,這就用生動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桃林之美、仙桃的誘人刻畫得如在目前。)

(4)側面描寫(如:“看着碩大的桃子,聽着土地公公講桃子的神奇功效,孫悟空饞得要命”,不如“看着碩大的桃子,聽着土地公公講桃子的神奇功效,孫悟空兩眼放光、口水直流,手不自覺地直往桃子上伸。”後一句從側面呈現出孫悟空饞的模樣,生動具體。)

【設計意圖】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加以實踐的基礎上,補充方法,讓學生進一步做到敘事生動、具體。

(四)課堂總結

初一階段,我們要培養自己記事的能力,今天我們通過完成寫作任務,主要學習了兩點:首先要做到敘事完整、條理清晰、講述明白。第二,在敘事過程中要做到具體生動、引人入勝。希望同學們將今天所學內化爲能力,運用到今後的寫作中去。

(五)佈置作業

1.用本課所總結的方法將自己的課堂習作做出修改,使之完善,並完成故事的寫作。(注意:敘述完整清楚、條理清晰、具體生動。字數:不少於500字)

2.做課本第二單元的寫作實踐練習一。

下面這段文字記事過於簡單,讀起來讓人興味索然,請你幫作者“添枝加葉”,把它寫得豐滿、生動一些。

那天放學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傷,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心疼,囑咐我以後走路要小心。

3.在自己的觀察筆記中選擇一篇記事的文章加以修改,要求同作業一。

(注:作業一必做,作業二和作業三可任選其一)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2

第一課時:

一、瞭解作者、文學常識

二、瞭解小說三要素、人物描寫五種方法及襯托手法。

三、瞭解文章主要內容,把握故事主要情節,能複述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感受充滿個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2、理清三次挫敗和最後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接觸到一位新朋友,他和我們一樣,剛剛踏進初中的校門。他叫賈裏,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同齡人之間,應是有着共同的話題,今天我們繼續與他聊聊,深入瞭解這位新朋友。

二、出示目標,齊聲朗讀。

1、感受充滿個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2、理清三次挫敗和最後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

三、研讀文本,初識賈裏。

1、賈裏到底是怎樣一位朋友,你知道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嗎?

2、才智不凡、愛憎分明、勇往直前,是賈裏對自己的評價,那你眼中的賈裏是怎樣的人呢?

請同學們找到描寫賈裏的句子,說說你眼中的賈裏形象。

提示:(一句話或一段話),運用描寫,給大家塑造了一個的賈裏。

四、對話賈裏,深入剖析。

1、老師輾轉聯繫到了賈裏,他表示很高興和大家做朋友,並有一些疑惑想跟大家說說,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看,他的消息來了。

賈裏:Hi,大家好,很高興認識大家,

陽光3班:Hi,賈裏,Can we help you?

賈裏:最近有些疑惑解不開,我一直想成爲一個偉人,自認爲偉人應敢愛敢恨,就找了邱士力來恨,可結果令人糾結,我們成朋友了,矮個偉人都有範兒,我也去健身,無疾而終,偉人都是弄潮人,趕着時髦去打工,打工不成,剪壞衣,我的偉人A、B、C計劃全泡湯,這是爲什麼呢?

陽光3班:A計劃失敗:同學不是恨的對象,立場錯了。

B計劃失敗:改變形體無異於偉人理想,外表不重要。

C計劃失敗:年齡小,打工不切實際。

總之:動機不當,不切實際。

賈裏:平日裏可歌可泣的事做了一堆無人問津,拿了本“破書”就轟動校園,成了“今日明星”,我百思不得其解,這是爲什麼呀?

陽光3班:你不怕吃虧。

賈裏:看來偉人是做不成了,我只是個普通人,只配做點雞毛蒜皮的小事。

陽光3班:小事包含着偉大的一面,能做好“雞毛蒜皮的小事”,纔有可能做好驚天動地的大事!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方能成就大事業。

賈裏:你們的話,讓我茅塞頓開,我會努力做好小事,成爲一名真正的偉人的,再見。

陽光3班:祝你早日實現你的夢想,再見。

2、假如細胞可以移植,你覺得賈裏還應該移植哪些偉人細胞?

五、總結全文

出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反思課堂效率。

題目:初一算是結束了,不管它是好是差還是不好不差,賈裏都得對初一說再見了,班主任査老師調離學校,新的班主任接班了。他讓每一位同學寫一份自我介紹,賈裏會怎樣介紹自己呢?介紹時要求有姓名、性別,優缺點,獲得的榮譽。

六、佈置作業

1、賈裏的故事幽默風趣,欲知前情如何請看《男生賈裏》,欲知後事如何,請看《男生賈裏新傳》

2、賈裏的死黨魯智勝也是一位個性鮮明的人物,請同學們用人物分析方法來解讀魯智勝。

七、板書設計:

偉人細胞(秦文君)

賈裏自評:才智不凡、愛憎分明、勇往直前、

我評賈裏:有夢想、不怕吃虧、鍥而不捨、勇於實踐

不切實際、不夠細心、

小說主題: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成就未來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旁批詩文,理清文章思路。

2.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3.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教學難點:

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任務驅動式、探究式、朗讀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利用默讀批註,感知理解詩文內容。

2.設計對比誦讀兩首散文詩,體會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介紹作者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金色花》《荷葉·母親》這兩首散文詩。誰來介紹一下這兩首詩的作者?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泰戈爾曾兩次訪問過中國。訪問之後,他的作品大量地譯成漢語。當時翻譯的絕大多數是散文詩,因此,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散文詩。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不少體裁像《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一類的作品,這其中冰心可以說是受惠於泰戈爾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響,冰心的創作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欣賞朗誦《金色花》《荷葉·母親》感受他們作品的異同。

這節課我們要進行一次朗讀比賽。優秀的詩文是“詩中有畫”的,這兩首散文詩也不例外,每首詩都蘊含着幾幅精美的畫面,我們這次朗誦比賽的內容是:每組同學從兩首詩文裏各選一幅“畫面”進行朗讀。

【設計意圖】設計活動,激發興趣,引入本課。

(二)自主閱讀,批註“畫面”,感知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朗讀詩文,請大家拿起筆去文中尋找優美的“畫面”,並在旁批處給“畫面”擬個小標題,然後咱們比一比誰擬的題目最美。

(學生默讀批註文章,全班討論,選出最佳標題。)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親禱告,“我”爲她散發香氣。第二幅:母親讀書,“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第三幅:母親拿燈去牛棚,“我”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荷葉·母親》:第一幅:花瑞人祥回憶蓮花白。第二幅:白蓮凋零紅蓮亭亭。第三幅:雨打風擺紅蓮欹斜。第四幅:荷葉護蓮盡顯母愛。

【設計意圖】感知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

(三)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比較異同

每幅畫面都有了一個詩意的標題,如何能讀出詩意的美呢?先讓我們以組爲單位邊品味“畫面”邊填寫《“畫面”對比閱讀表》,然後組內朗讀,準備展示。

“畫面”對比閱讀表

(學生合作填寫表格,朗讀所選“畫面”。)

示例:

【設計意圖】訓練朗讀技巧;體會兩首詩語言風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賽誦讀,體會情感

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請各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並進行解說,然後誦讀本組所選的“圖畫”。

(分組朗讀,師生共同評價。着重從重音、停連、節奏、語氣、情感等方面評價。評出特色,頒發獎狀。)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提高把握感情基調能力;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兩篇文章可以從內容、語言、情感等方面進行對比閱讀。課下我們可以將泰戈爾的《飛鳥集》與冰心的《繁星》《春水》進行對比閱讀。也可以將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閱讀。

作業:課外閱讀《飛鳥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們作品風格的相同之處。

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參與、表達和評價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2、展示以“交友”爲主題的班會方案,並對設計的班會做展演和評價。

3、培養做正值人,弘揚正能量的交友觀;弘揚與人爲善的優良傳統。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展示以“交友”爲主題的主題班會,並對設計的班會做展演和評價。

2、培養參與、表達和評價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對設計的班會做展演和評價。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學習展示、展演,評議、評價活動貫穿始終。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意識是通過展演主題班會來完成的。

2、學生的評議、評價能力在對演講活動發表評論的過程中來培養的。

四、教學過程

(一)展示優秀設計方案

先由小組代表將本組的設計方案放在展臺上展示出來,並做詳細的講解。其中包括圍繞主題的設計的思路,本組在活動中的具體分工,選擇各項內容的依據等。

【設計意圖】給全體學生一個宏觀的感受,認識班會方案,鼓勵優秀的小組和學生。

(二)展演主題班會

任務一:根據小組代表對主題班會方案的介紹,同學共同選出展演班會的小組。由該組全體成員按照本組的方案,展演自己負責的模塊。組長負責組織,安排活動順序。

任務二:沒有參加展演的同學,組成評審團,依據評價表,對展演同學進行評議和評價。

【設計意圖】明確展演的要求和評價的要求,使這次活動在培養學生組織和表達能力上,在評議評價能力上都能達到最大的效果。給他們展現自己的機會,培養勇於表達,善於表達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同時,樹立學生善於發現他人優點,培養鼓勵他人完善自我的.學習態度。

1、提出展演注意事項。

強調展演同學在表達時注意說話的聲音、語氣和節奏,注意時間安排和環節的銜接。

2、明確評價要求和標準。

指導學生認真揣摩好評價表中“評價項目”“評價指標”的具體要求,弄清評價等級的評價標準。認真合理負責任的完成好對每個同學和整個小組的評價。

3、一個小組展演後,先由組長做本組自我評價,然後由同學提出意見和建議。各小組展演結束後,同學們對依照評議表選出最佳表現組。

(注意要引導學生以發現同學優點,肯定同學長處爲主。要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在衆人面前表演,會是什麼樣子?能不能做到評價表中“評價指標”的那些要求?)

4、要求同學及時記下自己展演和評議的心得體會,爲課後本次活動總結做準備。

(三)小結

我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讓同學們在衆人面前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展示小組集體的合作的成果。我們對“交友”“交什麼樣兒的友”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在展示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就是在體會着“交益友”的美好感覺。與高雅的、有素養的朋友在一起學習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在衆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肯定自己,讚賞自己,甚至學習自己,也是一件多麼讓人自豪和驕傲的事!雖然準備的過程是艱辛的,是要付出努力的,但取得的成果卻是甜美的。我們今後還會多做這樣的活動,讓同學們變得更自信,更有能力,更強大。

(四)佈置作業。

1、對本次活動做出總結,談自己的收穫和感悟。

2、閱讀關於交益友的書籍。

【設計意圖】將課堂學習加以延伸,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整理總結的能力。培養他們廣泛閱讀的意識。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

學習目標:

1、瞭解狀物抒情散文的特點,提高閱讀此類文章的能力。

2、把握關鍵詞,體會含蓄雋永的語言,體味作品的思想內涵。

3、理解課文蘊涵的人生哲理,關注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和揣摩優美的語言。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沉的感情,明白作者由物——紫藤蘿引發的對生命的感慨。

課前學習:

1、佈置學生收集作者宗璞的相關資料,教師準備紫藤蘿的有關圖片、影視資料,以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