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2.3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快速比較閱讀,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通過默讀、圈畫、朗讀,探究神話故事的魅力,並運用發明性想像改編神話。

3、通過拓展延伸,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追尋人類的起源。

【課前準備】

學生: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

教師:準備相關資料與課件。

【教學設計】

一、師生對話導入課文

師: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走進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有一塊古代文學的瑰寶,它是人類童年時期的一個產物──神話。大家喜歡看神話嗎?

生:喜歡!

師:那我們現在去瀏覽一下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幾個動畫片段。(投影──中國古代神話。)

師:你們能說出這些神話故事的名稱嗎?

生(齊答):盤古開天、夸父追日、鑽木取火、女媧造人。(教師配合學生的回答。投影文字──片1:盤古開天;片2:夸父追日;片3:鑽木取火;片4:女媧造人。)

師:說起女媧,同學們可能並不陌生。能列舉其他你們所看到過的有關女媧的神話名稱嗎?

生:精衛填海、黃帝的故事

師:今天我們先重點觀賞《女媧造人》。(投影:課題《女媧造人》和女媧造人畫像。)

二、學生快速比較閱讀,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教師逐步引導: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畫面裏面有什麼?

(學生一臉迷惑與期盼。)

師:一本古書──《太平御覽》。翻開看看,卷七十八有《風俗通》的記載,一起讀讀看,大致意思是什麼?

(齊讀後有幾個學生舉手說大致意思,老師示意一位學生回答。)

師:感悟能力不錯!現在讓我們再一起朗讀譯文。(教師點擊譯文。)

學生朗讀譯文。(通常說天地開闢以後,還沒有人類。女媧揉團黃土造成人。這項工作太費力了,女媧忙不過來,就把一根繩子放到泥漿中,拉出來,濺出的泥點子就成了人。女媧在神祠裏禱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於是女媧就佈置男女婚配。──《風俗通》)

師:(創設閱讀情景)再看下面有什麼?(點擊投影:“我根據《風俗通》裏的有關資料改編了一個《女媧造人》的故事,請你們到《神話故事新編》裏去看看。期盼你們的迴應:你們更喜歡哪一篇,爲什麼?──作者袁珂”)

2、學生快速閱讀,儘快給作者回應:

生1:更喜歡課文,因爲它生動。

生2:更喜歡課文,因爲它比《風俗通》裏的資料更具體。

生3:我覺得還是《風俗通》裏的簡潔明瞭。

生4:《風俗通》裏的雖然簡潔明瞭,但是缺乏生動的情節。

生5:課文還有生動的環境描寫。

師:我們大多數同學都喜歡袁珂的神話作品,因爲它有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故事情節。袁珂聽了一定會非常高興。我們看他有什麼反應。

(點擊投影:“假如喜歡,請把它範文給你的朋友。──作者袁珂”)

師:就讓我們把生動的故事先複述給在座的老師們聽聽,好不好?

三、學生複述故事情節

1、看課文動畫,回憶課文中的主要情節,做好複述的準備(可以輕輕地說出來)。

2、請一位學生複述課文。

3、學生評議。

4、教師補充:自我對照,課外改進後說給你們的朋友或家長聽聽。

四、師生一起進一步探究課文的魅力

1、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體驗。

這篇課文好像爲我們打開了一扇藝術之門。它藉助豐富的想像力,散發出文學藝術的魅力,裏面不只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還有鮮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現在讓我們再圍繞“鮮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進一步探究課文,以獲得更多的收穫,並運用一些學習技能。

投影:

⑴鮮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導:先用括號標出描寫女媧的重要詞句,然後分析女媧是怎樣一個形象。)

⑵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導:先用波浪線畫出體現喜悅感的重要詞句,然後說說你對這一喜悅感的體會。)

2、學生閱讀、考慮、圈畫、歸納,做書間筆記。

3、小組推薦與討論。

4、全班推薦與討論。

生1:我來讀一讀體現喜悅感的語句──這個泥捏的小傢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並且開口就喊:“媽媽!”接着一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女媧看着她親手發明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獲得是快樂的。

師:你朗讀得有感情。誰來彙報其他的收穫?

生2:我看出女媧其實是個活潑調皮的女孩。如第4節寫道:“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裏的影子也向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裏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氣。”她也很聰明。如第4節:“她忽然靈機一動……”,想出造人的主意。體現喜悅感的語句還有如第12節的“這些小人兒在她周圍跳躍歡呼,使她精神上有說不出的高興和撫慰”。從中我體會到發明的快樂。

師:同學們覺得她說得怎麼樣?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學法導引]

《風箏》是一篇意蘊深厚,發人深省的散文詩。文中回憶了“我”粗暴地毀掉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這一少年往事,抒發了自己懺悔、自責的思想感情,字行間流露出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這篇散文詩可以多角度、有創意地解讀。

[課時訓練]

一、《風箏》選自散文詩集 ,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 家, 家、 家。他寫的第一部小說集 ,其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爲話文小說是 。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嫌惡( ) 瑟縮( ) 什物( ) 苦心孤詣( )

寬恕( ) 丫杈( ) 驚惶( ) mú( )樣 nüè( )殺 jué( )別 伶dīng( )

huǎng( )然大悟

三、在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下劃線,將正確地字寫在括號內。

A、絕別 笑柄 塵封 驚慌失措 ( )

B、什物 糊塗 寬怒 苦心孤旨 ( )

C、肅殺 虐殺 點輟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墮落 懲罰 毫不憶及 ( )

四、語言運用

1.根據課文填字(每空填1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 )他風箏,( )( )他放,( )他放,我和他( )( )放。我們( )着,( )着,( )着。——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

2.改正下面句中的錯別字。

於是二十年來豪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虜殺的這一暮,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拂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3.按要求寫成語(或俗語)。

(1)表達愉快心情的,如:

(2)成語中帶“苦”字的,如:苦心孤詣

4.請用下面三個詞語寫一段話(詞序可以調整)。

塵封 肅殺 傲然

課內精讀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他,因爲我以爲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5.作者爲什麼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

6.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寫襯托了“我”的心情。

7.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寫襯托了“孩子們”的心情。

8.“我”爲什麼向來不喜歡放風箏,不但不愛,而且嫌惡他?

9.第三段中哪些語句表現了小兄弟對風箏的喜愛之情?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濟南冬天的景物特點;

2.學習老舍先生的寫景方法;

3.抓住特點寫寫家鄉的景物。

4.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品質。

切入角度:觀察、理解並表現景物之美。

教學程序:

一、 導入。

老待在磨坪,讓人總有幾分厭倦。今天,雪霽天晴,我想跟同學們一道,“走出巖口河,走出南津關”,到山東省省會濟南去作一趟免費旅遊,感受一下濟南冬天的獨特魅力,大家可有興趣?

(板書:濟南的冬天 老舍)

二、 品讀。

1. 穿過漫長的時空隧道,剎那間,我們已到達目的地。讓我們首先對濟南來個“走馬觀花”,以便撈個大致印象。(範讀首段,提醒同學們抓主要語言信息。板書:寶地)

2. 我們大老員地跑到山東濟南,僅僅這麼驚鴻一瞥就回去,大家甘心嗎?既然是專爲遊山玩水而來,那我們就不妨先不緊不慢地來看看濟南的山。(板書:山)

請大家美美地讀,細細地品,品出二、三段中所寫的山的特點。

⑴一圈小山——溫暖、慈善(比喻、擬人)

⑵ 雪後小山——害羞、秀氣(比喻、擬人)

3. 濟南號稱“泉城”,我們到了這兒,只看山,不看水,那恐怕要遺憾終生了。走,抓緊時間,抓住機遇,看水去!

(板書:水)

不知這兒的水,有哪些特色?

冒熱氣、綠、澄清、空靈(比喻、擬人)

請注意,這水邊有一塊石碑,碑上還刻有一首詩呢!嘿,這兩句好妙!大家願記下來嗎?這兩句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三、 疑讀:自讀,質疑。

四、 小結、回顧。

同學們,濟南雖好,不可久留。穿過時空隧道,我們眨眼間又回到了磨坪,安安穩穩地坐在了本班教室。

現在,我作爲磨坪中學廣播室的特約記者,想採訪幾位同學:

⑴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看過冬天的濟南,你打算如何評價?

⑵老舍先生爲什麼稱濟南是塊寶地?

五、 寫作實踐。

其實啊,我們磨坪也是個山青水秀的風水寶地,尤其是冬天,景色迷人。大家有興趣拿起自己的生花妙筆,描繪一番嗎?相信你一定能移情入景,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家鄉景物的特點。

濟南的冬天教案2

教學目標:

1、領悟濟南冬天特有的迷人之景,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2、體會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以及作者是描寫景色的方法。

3、品味文中生動的語言,模仿文中用比喻、擬人的寫景手法寫一種景物。

教學重、難點:

1、文中如何描繪景色。

2、品味語言,仿寫。

教學時間: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屏幕上現示一幅中國地圖,請學生在地圖上指出自己家鄉的位置,並說說印象中家鄉的冬天。

二整體把握,領略美景

1、自由朗讀課文,疏通生字詞,初步領悟濟南的美景。

2、推薦朗讀高手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想象感受濟南的冬天,用一兩個詞語概括你印象中濟南的冬天,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概括濟南這個地方的特點。

(溫晴 溫暖) (寶地)

3、關上書本,你的腦海中浮現出濟南的冬天的哪些景物,用一個詞語概括這些景物的特點?

(陽光 山雪 水天)

4、如果你是一位導演,你想把濟南冬天的美景介紹給世界人民,讓別人也瞭解濟南,並激起他們想到濟南來領略一下冬天的美妙的想法。你通過什麼景色來表現呢?你的鏡頭中會出現哪些畫面呢?

三、品味語言

1、 比較朗讀,體味文中語言的優美。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保準暖和。”

這一圈小山圍着濟南,使濟南在冬天也特別暖和。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快日落的時候,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點粉色。

問:這兩組句子中,每組中的第二句比第一句中少了什麼?

明確:第一句比第二句生動,第一句都體現出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作者融情於景中,都藉助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

2、 說說你喜歡那幾句,喜歡共同幾句的同學一起朗讀。

3、 配樂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拓展仿寫

文中爲我們展現了濟南冬天獨有的特點,我們通過課文感受到了濟南冬天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生命和感情,請你模仿你喜歡的那幾句也來寫一種或一處你喜歡的景物,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將景物寫活。(比喻、擬人)

五、人文拓展

濟南自古有“泉城”之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美景,然而近年來濟南的泉水每年會有一段時間無水流出,今年的夏秋之交,濟南出現了罕見的乾旱,究其原因,是環境污染,地下水過量開採所制。我們怎樣使濟南迴到過去的美景之中?

六、課外作業

蒐集有關這篇文章作者老舍先生資料,儘可能地閱讀一些先生的作品。

板書設計:

陽光 暖和

山雪 秀氣 寶地

水天 清亮

濟南的冬天教案3

教學目標:

⒈精讀課文,體會景物描寫中的感情

⒉賞析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一、導入。

由作業導入:大家在《學習札記》上積累了許多生動美麗的語句,那我們今天就來交流一下,這些語句生動、美麗,它們到底美在哪裏?

二、小組討論,完成課文第一段賞析(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老師引導、補充)

⒈本文的開頭有什麼特點?(對比)

⒉你能具體說一說是怎樣對比的嗎?

北平—颳風 倫敦—有霧 熱帶—有毒日

濟南—無風聲 濟南—無霧 濟南—無毒日

⒊作者運用這一組對比的目的是什麼?

(爲了突出濟南冬天的特點—溫晴)

⒋師補充:作者之所以拿這三個地方來對比,與他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老舍25歲前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應邀去英國任教,在其生活6年,回國途中又在地處熱帶的新加坡住了半年,領教了北京風、倫敦霧、熱帶毒日頭的厲害。而一回國便到山東齊魯大學任教,定居濟南,兩相比較,老舍不禁發自肺腑抒情道:“濟南真算個寶地。”

從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作文時,一定要寫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真情實感,這樣才能感染人。

三、研讀賞析濟南的山、水(教師出示問題組,引導學生研討,師生合作共同完成)

⒈陽光下濟南冬天的全景圖是個什麼樣子的?你能閉上眼睛想出來嗎?(把書面文字化爲具體形象,從而體會作者描寫的精妙)

⒉作者從三個方面來寫冬天的山景,你能說一下是哪三個方面嗎?它們各有什麼特點?你最喜歡哪方面,請談一談。

A、陽光朗照下的山:可愛

B、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C、城外遠山:小水墨畫

⒊在作者筆下,一切景物似乎都具有人的感情,下面兩個句子,賦予景物什麼樣的感情?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象是把濟南放在一個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這兒準保暖和。”

②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⒋課文中,作者彷彿帶着讀者去看,去想濟南冬天的“溫晴”[背誦]景象,你能脫離課本,想像一下“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的情景嗎?[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次序]

⒌本文語言準確、生動,你能舉例說明嗎?文章多處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你找出了多少,能和大家交流嗎?

[例]把濟南的一圈小山比作“小搖籃”,賦予小山以慈母之情,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爲害羞的少女,情態可掬。

⒍有人說作者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作結,匠心獨具,說一說你的觀點?

小結:本文佈局謀篇,層次井然,情景交融,語言準確,生動,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四、拓展延伸。

同是山東省,我們膠州地區的冬天是個什麼樣子的?你能把你感受最深的說說嗎?[注意:觀察和描寫景物的特點]

五、體驗反思。

老舍先生住慣了多風的北京,並剛由多霧的倫敦回來,因而對濟南的冬天的溫晴感受格外深切,你到了某一個新的地方,是否有一些特點的感受?

[舉個例子說一說或者可以寫在《讀書札記》上]

濟南的冬天教案4

課 題: 《濟南的冬天》

課 型: 新 課

課 時:

教學方法: 競賽式活動課 教學媒體: 錄音機 《春江花月夜》曲 幻燈機及膠片

教學重難點:

1、多角度的寫景

2、多種修辭的應用

3、想象能力的培養

設計思路:

1、從課文客體的分析討論中,使學生明確多角度寫景的思維方法。

2、從辭格的辨識中,使學生明確用什麼語言格式表達自己的欣賞,傳達自己感受。

3、有了前兩者爲基礎,學生有了想象的方法,也有了表達想象的方法。於是,以《春江花月夜》爲學生想象的載體,滿足學生想象及表達想象的慾望,檢驗學生的想象及表達能力。

4、爲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引進交互,引進競賽的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我們剛學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作者多角度地給我們描繪了哪幾幅春圖?其中應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2、生答:……

3、師:上一課時,我們初步學習了老舍先生的〈〈濟南冬天〉〉,我們知道那裏有溫晴的天,慈愛溫情的山,多姿嬌美的雪,溫柔多情的水。(板書)讀之,直惹我們眷顧不捨,流連忘返。除了上一節課咱們欣賞的溫晴的天,還有什麼使我們如此迷戀這濟南之冬的呢?作者是怎樣(修辭)把一個活脫脫的濟南之冬呈現給我們的呢?我們的具體感受又如何呢?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第二自然段吧。

二、品析課文第二自然段

(一)閱讀感知

1、自由閱讀第二段

2、抽生閱讀

3、生評價閱讀質量,教師計分。

(二)研讀深化

1、教師設問:並用幻燈展示問

A:作者用哪句話由一段文字過度到這一文段?

B:作者在該文段中用了一個“奇”字,你認爲這裏的景緻奇在哪裏?

C:作者從哪些角度寫了濟南的“山”,有什麼特徵?

D:作者在文段中應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E:文段中,是否用到了想象或是聯想?在哪些文句中有所體現?

F:從小山和人們的對話中,感受到了小山什麼樣的情致?

2、生分語文學習小組討論,準備搶答

3,教師評價,計分並板書

(三)談感受繪美景

1、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小山慈愛溫情的特點已經歷歷在目,通過研讀學習,我們請幾位同學上臺把你感受到的景象給我們描繪一下。

2、生準備……

3、分組描繪,教師評價計分。

小結 小結內容及各學習小組的比分情況

三、品析課文第三自然段

閱讀感知

1、接力閱讀

2、評價並計分

研讀深化

1、教師設問(以燈片展示問題):

A:文中說“最妙的是下點小雪了”,請問妙在哪裏?

B:有哪些動詞寫出了小雪怎樣的特點?

C:段中應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D:作者是如何處理多角度的?

2、生討論,準備搶答……

3、生搶答,教師評價並計分。

談感受述美景

1、師:享受了濟南小雪景,我們請幾個同學上臺來,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

2、生準備 ……

3、生描述,師評價並計分

小結

教師作學習內容和競賽兩方面的小結。

擴展發散應用

1、師: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對於大自然的美好景象,絕不會無動於衷,於是,畫家們拿起了自己的畫筆;音樂家們連綴着自己心中的音符;雕刻家們操起了自己的刻刀;文學家馳騁在自己的思想裏……這裏的每一位藝術家都會無一例外地應用到一種能力,那就是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在坐的同學們,你想過成爲一名藝術家嗎,你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又如何呢?想展示你的風采嗎?我爲大家準備了一首中國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請各位伏案聆聽,打開你思想的閘門,馳騁你的想象,把你頭腦裏的生動畫面表述出來,可以是聽到的,可以是看到的,可以是想到的,可以是感受到的`……

2、教師播放音樂,生伏案聆聽……

3、生描述,師評價並給相應的組別計分。

總結該課時

總結兩方面的情況,一、學習內容。二、競賽結果。給優秀學習小組最熱烈的掌聲,給暫時滯後的學習小組以鼓勵。

結束並佈置作業

1、自學課文餘下內容,下節課展示自學結果。

2、把聽音樂後的感受寫在作業本上,下一課時評出優秀篇章節,在班上張貼公佈。

反思:

該課以競賽爲課堂組織方式,極大地滿足了學生成功的慾望,以交互爲核心實現了課堂以學生爲文體的現代教學觀。課中學生表現涌躍,努力地思考,積極地回答問題,尤其是在教師給出錄音《春江花月夜》後提出描述感受後的課堂氛圍,更是活躍,同學們紛紛舉手,要表達自己的看法。面對同學們的精彩描述,課中掌聲不斷。這不僅給了學生以美的享受,還爲孩子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他們感受了成功,長此以往,他們會愛上語文的。

我的教學目標,自然也在同學們,快樂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得以實現。他們懂得了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初步實踐了表達自己感受的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個內容,我們給孩子們學習那些經典名篇,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們學會寫,學會名家名篇的寫法。就這上點來說,我的這堂課是成功的。

從朱自清先生的筆下,我們瞭解到春天不僅帶來人視覺上的享受,還帶來希望和力量。冬天帶給我們的則是刺骨的寒冷,滿目蕭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後的美景、無限的生機和令人嚮往的溫暖。今天,我們就來追隨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跡,去感受“濟南的冬天”。

簡介濟南歷史,參看《濟南歷史概述》一文。“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劉鳳誥(清)“一面荷花三面柳,半城波浪半城春”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大明湖之春》

閱讀時進行課文的整體把握,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問題:

(1) 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麼?(溫晴)(用對比的手法描寫)

(2) 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何特點?各段描寫之間有何聯繫?

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比喻、擬人修辭在寫景中的作用。

(1) 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爲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2) 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分析其作用,並模仿舉例。

(3) 你認爲好的語言應當具備哪些特點?應當如何品味這些精妙之處?在文字表達上應注意什麼?妙:引出了下文對雪的光、色、態的描寫,點出了雪景的秀麗和奇妙。臥:展現了一種安適悠閒的氣氛,呼應前文“安適暖和”的感受。

比較閱讀,通過和《春》的比較,思考下列問題:爲什麼作者能描繪出這麼精彩的畫面?爲什麼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春》有什麼相同之處?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文章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麼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學生自由朗讀《春》和《濟南的冬天》中自己喜歡的精彩片斷,再次體會大師筆法。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爲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爲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爲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爲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爲甚麼呢?因爲"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爲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爲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麼,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爲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爲人,左右爲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爲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爲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敘戶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爲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後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能力:能在快速閱讀課文過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2、 過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細節,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我們與文本的對話,尋找偉大與悲劇的內涵

3、情感態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確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度。

二、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一個個深不見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壯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攝氏度的氣溫,相當於九級大風三倍的颶風,這就是南極,這些危險的暴風雪、酷寒、颶風,或許會成爲我們征服南極的困難,但有一羣人卻把征服南極當作自己矢志不移的願望,今天,就讓我們去認識他們。

2、快速跳讀課文,請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明確:可以從事情入手,也可以從人物入手,還可以從結果概括。

探險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極的歸途中,悲壯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結果,必要時可以加時間和地點。

3、對比標題,我們對課文結尾的解讀

明確:我們來看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對這個事件、這些人物做了怎樣的評價?出示標題:偉大的悲劇,我們再回頭看看剛纔同學們的概括中,哪裏可以表現出“悲劇”?

提問1:難道死亡就是悲劇嗎?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

提問2:作者茨威格是在課文中詮釋了偉大的悲劇的嗎?請從文中找出來。課文16自然段

朗讀第1遍:找出關鍵詞語;(毀滅自己、心靈變得高尚)談談自己的理解

朗讀第2遍:找出修飾語:“不可戰勝”談談,這個詞說明了什麼?“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 ”這是一種勇氣,更是斯科特對探險事業的癡迷。

小結:在面對不可戰勝的厄運時,我們可以選擇放棄,我們也可以選擇堅持,現在我們來看看斯科特及隊員們怎麼做的?朗讀第3遍,找出一個詞,“搏鬥”,不管是內心的搏鬥也好,行爲的搏鬥也罷,我在這裏把他解讀爲每一次考驗時的選擇。

4、走進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選擇

第一次選擇:面對理想的落空 (1-2自然段)

心情的對比:找出相關句子,品味理解。

他們熱情高漲地……

他們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從激情滿懷——墜入冰谷,但他們的選擇:儘管精疲力竭,但還是要繼續走着到極點去的最後路程。

《偉大的悲劇

教學設計

爲他人作證:此時此刻,你會怎麼做?

斯科特的做法:接受了這項任務,忠實地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爲他人的業績作證。

思考:悲在----------,偉大------------------。

第二次抉擇:面對隊友的死亡

朗讀第10自然段,思考我們應怎樣朗讀?試朗讀奧茨犧牲前的一句話。注意朗讀出平靜中的迴響,就像一塊石頭從高處掉落到很深的潭水,總會激起我們心中的迴響。

思考:奧茨是怎麼死的?他不做出這樣的選擇行嗎?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隊員,你會怎麼做?

斯科特和隊員們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小結:又一名同伴要離開他們,這樣,雖然身體的負擔會有所減輕,但心靈的負擔卻加重了,所不同的'是,這次,大家多了一份鎮定,欽佩,奧茨雖然死在南極的寂靜之中,卻給人留下心靈的迴響。

思考:悲在----------,偉大------------------。

第三次抉擇:面對自己的死亡

A、斯科特及隊員們做了哪些事?

驕傲的在帳篷裏等待死神的來臨

給祖國、朋友、親人留下書信

B、找出最讓你感動的細節,加以品味

最後一篇日記是他用已經凍傷的手指哆哆嗦嗦寫下的願望:“請把這本日記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最後又悲傷地、堅決地劃去了“我的妻子”這幾個字,在他們上面不寫出了可怕的“我的遺孀”。

品味:關鍵詞 “我的妻子” “我的遺孀”

修飾語 “悲傷地” “堅決地”

思考:悲在----------,偉大------------------。

5、各抒己見

悲劇總會催人淚下,在這茫茫的雪原之中,五個生命在和暴風雪整整搏鬥了八天之後,消逝了,但是今天,我們卻能看到南極雪原之上1957年1月23日修建的“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一般我們命名的原則是以第一個發現它的人來命名,例如:“哈雷彗星”,你能說說人們爲什麼要這樣起名的原因嗎?

科學的理性、探險的精神

6、課外拓展:

也許我們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重走南極、都可以攀登珠穆朗瑪峯,也許我們每個人只能平平淡淡過我們自己的生活,但是,人生的歷程本身就是崎嶇險阻的,你能例舉身邊的事例,談談你從這課學到的啓示。

附:板書設計

偉大的悲劇

茨威格

不可戰勝的厄運 毀滅自己

選擇

心靈高尚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瞭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板書課題、

2、作品、作者簡介

3、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4、朗讀課文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着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b.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c.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d.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雲端、

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h.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i.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j.徐噴以煙、

k.以草爲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着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③反覆朗讀課文,並讓學生試着劃分朗讀節奏、

三、作業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複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爲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啓發?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

複述、背誦、翻譯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麼?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啓發、點撥、引導、

a.參考註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爲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啓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c.你認爲怎樣做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三、作業

a、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彙,爲今後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五、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六、信息反饋:

初中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

一、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與素質教育理念不符

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跟隨教師的講課思路聽講,教師的“一言堂”教學方式,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是應試教育產生的必然結果,“填鴨式”教學方式導致的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對語文學科的基本把握不夠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夠很好地處理教學目標之間存在的三個維度的關係,將語文作爲科學的工具與人文性對立起來,知識與能力不能相容、語文學科作爲基礎性學科,具有人文的性質,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一些教師沒有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來,而是看做語文學習的兩個方面,從而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

(三)教材的設置不盡合理

隨着經濟的發展,知識的快速更新,教材內容遠離現實生活,教材內容與當今時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時代的發展同步、初中語文教學的設置爲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選取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爲範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的內容不能和時代的需求相結合起來,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的安排中,爲了應付中考對部分課文死記硬背,而不是出於學習語文的熱情、

(四)閱讀教學設置不合理

初中語文閱讀沒有形成正確教學理念和思路、在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是給出閱讀的思路,僅僅是讓學生找出文章的字詞,劃分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教學方式犯了“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的錯誤,沒有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教學規律、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對課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無法總覽課文的全局、

(五)初中語文教學以中考爲中心,阻礙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來了,但是考試成績依然是衡量教師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成爲教師評職稱的依據、在應試教育爲中心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依然圍繞教學大綱開展,對課外的知識只是輕輕點水,忽略不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以“標準答案”作爲唯一的標準,缺少新穎的觀點,這就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創新培養、

二、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做到:一是教學觀念的轉變,素質教育的落實、當前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受到升學壓力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完全爲了中考、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做好素質教育和創新型教育相結合,改變教學觀念,樹立素質教育教學理念、二是改變落後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新的語文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樂於思考和善於思考能力,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同時鼓勵學生多提問和敢質疑的.求學精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和創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對教師的授課提出疑問,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教師可以進行詳細地解答,這樣有利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二)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隊伍的職業素質

語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提高有利於發揚教師教書育人的傳統美德,有助於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提高個人的專業修養、由於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的限制,農村教師很少有機會參與各種教學研討,同時,農村初級中學對語文教師的交流與學習不夠重視,也缺少資金的支持,這些都制約了教師業務素質提高、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克服困難,利用現有的資源,在工作之餘充分利用網絡和繼續教育的機會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

(三)語文課程改革,重視人文品質的培養

在初中語文學習中,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注重語文學習的人文精神修養,將文化的學習與語文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相互滲透,通過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選取一些優秀的課文作爲課外學習材料,更多地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文章與學生分享,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語文教與學觀念

教師要建立以聽、說、讀、寫立體化的語文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的閱讀教學觀主要包括:一是改變過去平面的教學結構,建立師生同參與的立體化網絡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通過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實踐中存在的事物,從實踐中感受教學內容的內涵、

(五)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提高教學效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學習同實踐相結合的途徑,能夠開拓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實踐能力、農村教師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詩歌朗誦、讀書會、知識競賽、手抄報、故事會等、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大語文觀念,讓學生們懂得語文源於生活,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的道理、同時,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日記,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

三、小結

總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和緩慢的過程,需要廣大的農村語文教育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努力、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方法有很多,各地區、各學校和各位老師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現有資源,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思路、改革課程體系等、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定能實現、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一:課題

《散步》莫懷戚

二:課時

四十分鐘

三: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注重學生對親情、責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記敘性強的散文,穿插兩處景物對初春田野的細膩描寫。

四: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第一單元的課文之後,對景物描寫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體會文中樸素自然的語言。學生經過預習,能自行解決生字詞,理解大概文意,對深層次的對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進一步引導。此篇散文語言優美,可以藉此改編成詩歌,不過學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對稱句當中的敘事張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齊即可。詩歌創作不統一要求,提供方向給有興趣的學生自行思考。

五:教學重點

1.學習朗讀,注重朗讀過程中對重音、停連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語言特點,品味文中的迴環句以及對稱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瞭解尊老愛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學難點

七:教學過程

學習生字詞,將正確的讀音標註在課文二十五頁的讀讀寫寫。翻開共學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對的打鉤,錯的紅筆更正。

讀關鍵詞解釋(2min)

進入課文學習

導入語: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小視頻。這個視頻講了個什麼的故事呢?洗腳這一件家庭小事裏有媽媽的孝順還有孩子對孝道的傳承。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同樣是講家庭小事,我們這節課一起來探討一下。(3min)

首先,我們把課文朗讀一遍,朗讀的時候要注意把握課文的情感節奏。把自己代入課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讀時的語速語調也不同。遇到歡快激動的場景,語速應該是稍快,語調應該是歡暢明朗;遇到哀傷憂怨的情景,語速應該是放慢,就像放慢腳步一樣,語調應該是深沉舒緩的。打開伴奏,你們就是朗讀者,開始吧。6.《散步》……(7min)

課文讀了一遍,加上預習,相信大家已經大概清楚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現在給三分鐘時間,同學們默讀課文,然後請同學來回答文中講述了一件什麼事?散步時出現了一次分歧,出現分歧時人物的選擇又如何?(3min)

分歧:母親,孫子,我。(我爲什麼聽從母親呢?孝順尊敬,因爲陪伴母親的時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親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累等等,“我”是體會到時間不等人,有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間悄悄地帶走我們身邊的.人。)接着母親還是選擇走小路,那是對孫兒的疼愛和理解。(6min)

剛纔我們分析《散步》中的一個關鍵場景,出現分歧時,大概已經瞭解到《散步》裏家庭成員有着怎樣的性格。/現在我們閱讀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現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親情的心理、動作、語言等句子,給每位家庭成員一個恰當的評價。/待會請同學回答。

(母親慈愛親切、兒子善良孝順、妻子溫柔賢惠、小兒子乖巧活潑)(5min)

我們已經概括了文章的內容,分析了散步中發生的分歧,給每位家庭成員一個恰當的評價,我們瞭解的這一條條信息都是從哪裏來的呀?從原文中來,作者是用語言向我們傳遞信息。現在我們來更加細緻地賞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動你的句子,比如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關注詞語的含義、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來了解文章的深意。/待會請同學回答。(各5分鐘共15分鐘)

景物:學習完第一單元的《春》以及《濟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對景物描寫的句子已經很熟悉,文章有兩處寫景的句子分別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綠。嫩芽都會感覺到春天的?(生機)/前一段裏作者已經講到“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緊接着描寫春天這樣新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熬過嚴冬的母親將獲得新的活力。/同樣另一處景物描寫,體會到春天繁榮生機同時還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覺。讀句子,做筆記。

句式:同學們有沒有找到一些句子讓你覺得有對稱之感的?關注標點符號,逗號,分號。比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讀起來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讀一遍,把賞析讀一遍,做筆記,把其餘對稱句讀一遍。(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

③同學們,大家感受到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和睦等)/那麼作者僅僅是寫散步這樣的家庭小事嗎?家庭小事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後一句,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句子讀一遍。從動詞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對家人的保護,背上肩負着的是一個家庭的責任,贍養上一代老人,養育年輕一代。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個主旨所在。爲什麼說只是其中一個主旨呢?對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種解讀,比如剛剛我們講到的尊老愛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擔的責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諧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講了一件家庭小事,現在我們換成同學們來講一下家人打動你的小事,請同學們來分享。最後作業共學案閱讀。(5min)

線索:朗讀/分歧/評價人物/語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書設計

6.散步

莫懷戚

作業:共學案閱讀題。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篇寫景散文。課文抓住了天氣、樹葉、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物點,描寫了秋高氣爽、黃葉飄落、北雁南飛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全文共有3個自然段,每一段觀察角度、觀察的對象各不相同。第一自然段以天氣轉涼、黃葉飄飛寫出秋天的特徵。第二自然段取仰視角度,寫出天空的藍和高,以及雁陣的飛行方向和隊形變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嘆句充分表達作者面對秋天到來的喜悅之情。課文有兩幅插圖,其中“落葉、雁羣”與課文描述情景對應。“成熟的莊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揭示了秋天更多樣的特點,留給讀者對於秋天美好的遐想。

教學目的:

1.認識“秋、氣”等6個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頭3個偏旁。

2.正確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背誦課文。

3.結合插圖初步瞭解秋天的.特徵,知道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讀好“一”的不同讀音;

認識首次出現的“木字旁、口字旁、人字頭”3個偏旁。

教學準備:

1、生字生詞卡片(第個小組一份字卡)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1、請學生觀賞圖片,說說你看到了什麼?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

2、板書課題——秋天,引導識記“秋”。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藉助多媒體課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視頻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領學生直觀地感受秋天到來時的景色變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麗,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爲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做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要認識的字,注意讀準字音。

(1)課件出示一一出示生字,講解識記方法

秋、氣、了、樹、葉、片、大、飛、會、個。

A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樹”“葉”“會”.

B課件出示“葉”,讓學生說說發現這個字裏有幾個以前學過的字,引導學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葉”。動畫呈現“口”和“十”兩個字慢慢靠近組合成“葉”

C“樹”和“會”講解同“葉”。

D指導讀“了”輕聲。

(2)開車讀(帶拼音的生字)。

(3)去掉拼音讀生字(課前準備好的生字卡片,分小組讀)

(4)教師出示詞語(:

秋天 天氣 樹葉 黃了 飛了大會

一片片 一會兒

(師重點教讀“一會兒”兒化音)

2、出示:帶“一”字的句子。

一一片片落葉

一羣大雁

一會兒排成

排成個“一”字

(1)指名讀

(2)齊讀

師小結:中國的漢字可真有趣同樣的一個字可變調讀出三個音太神奇了。

(設計意圖: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文,循序漸進)

三、再讀課文、積累應用

1、師配樂範讀。要求:生閉上眼睛,想像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生答)

2、認識自然段並做標記。

課件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認識每段開頭出現的兩個空格就是一個自然段的開頭。

3、多美的秋天呀!學生自由讀,思考:秋天來了!什麼發生了變化?(生答)

指名讀(指導朗讀)

4、辯別:“一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和“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

(1)生讀,引導學生想像“一片”和“一片片”葉子從樹上飄落。

(2)課件演示辯別出一片樹葉和一片片樹葉,比較不同,體會“一片片”表示落葉很多。

(3)指導學生朗讀名子,抓住重點詞“一片片”體會飄落樹葉很多。

5、師生配合讀(把課文改成一首小詩)

天氣

,樹葉

一片片葉子

天空

一羣大雁

一會兒

一會兒

啊!秋天來了!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演示、教師講解等方法使學生非常直觀地認識自然段。本環節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的能力,通過範讀、自讀、指名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完整的句子,不頓詞、斷句,重視對翹舌音、三拼音節的複習鞏固,從而能使學生準確地拼讀音節。)

四、拓展延伸

總結昇華

秋天真美呀!作者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啊!秋天來了!

(1)

指導讀好感嘆句。

(2)

以“啊!秋天來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的句式抒發自己對秋天的喜愛。

第二課時

一、複習詞語

1、開火車讀詞語卡片。

秋天 天氣 一片片 樹葉 葉子

飛了 一會兒

2、過渡: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爭取把課文背誦下來。同學們,有信心嗎?

(設計意圖:複習鞏固詞語,快速過渡到第二課時的教學,並且在導入時提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爲完成學習目標做好準備。)

二、指導書寫

1、學習撇、捺的寫法。

我們首先來練習兩個筆畫的書寫,教師示範講解書寫要點。

撇:從右上向左下,起筆時重,以後漸輕,收筆時較快,形成尖狀。

捺:從左上向右下,起筆較輕,以後漸重,收筆前更重,稍頓後向右輕輕提起,形成尖狀。

2、請學生找出生字中的兩兄弟——“了”“子”,比較發現同異:“子”比“了”多一橫。

3、指導學生書寫“了”

(1)田字格板書範寫,請學生說說有幾筆,學生集體書空。

(2)學生整體觀察字形,教師提示書寫要點。

4、“子”字的書寫指導步驟同上,注意橫略長,寫在橫中線上。

5、指導書寫“人”。

(1)教師示範,講解要領。強調書寫規則:先撇後捺,呈三角形,撇從豎中線上起筆,兩個筆畫收筆處在一條直線上。

(2)學生練習。

6、運用遷移法學習書寫“大”。

(1)觀察比較“人”與“大”中“人”的區別,引導學生注意這兩個字在書寫時佔格位置的不同。

引導學生明確“大”像人的正面,有手有腳。要先寫長橫,再寫“人”。長橫在橫中線偏上位置,“人”從上半格的中間處起筆,撇高捺低,但相差不是很大,都從豎中線上起筆。

(2)教師一筆一筆做示範,學生觀察。

(3)學生練習描紅,書寫生字,教師強調書寫姿勢。

7、 反饋評價“展示優秀書寫;出示問題範例,糾正;學生再練寫一個字。

8、小結:我們在書寫生字時,要注意觀察筆畫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寫,三對照,養成良好的寫字姿勢,通過不斷練習來寫好漢字。

(設計意圖:本環節繼續指導書寫,完成本節課中要求會寫的字的書寫訓練,同時注重對寫字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用遷移法來書寫生字,爲書寫更多的生字做好準備。教師總結了“一看,二寫,三對照”的寫字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使其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板書設計:

秋天

天氣

涼了

樹葉

黃了

大雁

南飛

天空

藍 高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2、難點: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徵手法

三、學情分析:兩個班的學生都存在語文基礎知識不紮實,主要表現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學生拼音知識不過關,有二分之一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深層次的文本意蘊無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都很薄弱。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我們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

三、學習基礎知識:

1、生字:佇(zhù)立、涉(shè)足、延綿(mián)、萋萋(qī)

瞬(shùn)息、憂鬱(yù)、幽(yōu)寂、尷(gān)尬(gà)

2、解釋: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靜:情緒穩定或平靜。憂鬱:憂傷,愁悶。

3、誦讀

①師範讀,讀出節奏來。②生練讀。③生有感情讀。

④說題目:“欺騙”——理想與現實的一種距離⑤生齊讀。

四、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著名詩作有《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等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着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五、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讀詩

採用的方式:範讀或聽讀,抽讀,齊讀。

教學時注重讀詩的節奏和重音。

2、說詩

①詩的主題是什麼?、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從詩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嗎?

過去的已經成爲歷史,不可挽回,只是懷念;現在只是暫時的,一切都將過去;將來纔是永久,我們要面向未來。

③假如把這首詩分成兩部分,請各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容。

勸告、希望

教師小結: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悟詩

①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②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爲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4、品詩

⑴你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爲普通的感覺。詩人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說,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⑵、這首詩中詩人對生活是什麼態度?

強調“熱愛、積極樂觀”

六、小結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當堂背誦)

七、作業、:抄寫生字詞;仿寫詩《假如……》

第2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導入: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麼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農民詩人。被認爲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也被稱爲“交替性的詩人”。代表作有《波士頓以北》(1914)《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流的小溪》(1928),《見證樹》(1942)以及《林間空地》(1962)等。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着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

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

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爲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4、品味一句話:“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中的“往事”指什麼?“輕聲嘆息”是詩人後悔嗎?

“往事”是指當年就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作出的選擇輕聲嘆息“並不是後悔,而是想到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人生卻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休的遺憾。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五、分清象徵與比喻的概念。

1、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

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爲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2、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哪一首詩用了象徵,哪一首詩用了比喻?

象徵手法的運用。

象徵一般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未選擇的路》用生活中的路,來象徵人生的道路,生活的路有選擇,而人生的路更需要選擇,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六、讀一讀,想一想,這兩首詩給了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啓示?

《假……》告訴我們: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這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的。

《未……》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2、說說兩首詩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假……》先用假設的方式提出問題,然後用勸告的口吻,闡述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未……》前三節寫林中兩條路的不同,難以選擇。最後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寫未選擇的路。

七、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願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八、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欺騙、不悲傷、樂觀

不憂鬱、懷念

《未選擇的路》

選擇前的沉思、慎重(久久佇立)

未選擇的路、選擇了更幽、更美、人跡很少的一條路、千萬條之多

(自然之路)、(暗含充滿挑戰、艱難之路)、(象徵)、選擇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開始艱難跋涉、人生之路、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感嘆“未選擇的路”也許更美卻捨棄、顯憂鬱惆悵

(一種捨棄美——缺憾美)

九、作業設計

1、抄寫生字詞。背誦兩首詩歌。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

(1)體會瞎眼養母和養女之間深深的母子之情。

(2)學習文章藉助具體事物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瞎眼養母和養女之間深深的母子之情。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藉助具體事物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流程:

1.初步感知

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提煉課文所體現的情感。

2.分析、討論標題——《小巷深處》的作用。

問題:能不能把標題《小巷深處》的“深”字去掉,改爲《小巷處》?

討論、明確:“深”指小巷的長,幽深。與“小”字配合,突出了“我們”住的偏僻,“我們”家的貧窮。

追問

①深”字有幽深的意思,突出了我家的偏僻和貧窮,在情感上有什麼作用呢?

討論、明確:“深”突出了“我們”住的地方很偏僻,“我們”家很貧窮。可是養母卻收留了我,可見養母對我情深。

②:哪些地方體現了養母對我情深呢?在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③:養女對養母的一片深情又是什麼態度呢?有什麼變化嗎?文中找找,抓住關鍵詞句或自己概括回答。

歸納小結:養女對瞎眼養母的情感深不深?現在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小巷深處”中的“深”的含義有哪些?

討論、明確:"小巷深處"是母女倆家的所在,是她們生活的場景。“深”是幽深的意思,與“小”字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我們”住的偏僻,“我們”家的貧窮。

更突顯出瞎眼養母和養女之間的深厚感情,她們的.這種深厚的感情超越了物質,超越了血緣關係,是難能可貴的。

3.學習文章藉助具體意象抒發情感的方法。

問題(1):第27段中“路”“小巷”“竹棒”“人影”順序能不能調換,有什麼規律?真的看到了這些嗎?爲什麼要重複“長長”?

討論、明確:不能調換。範圍由大到小最後聚焦到母親身上,這些都是“我”和母親一同生活時熟悉的事物,能夠引發人的聯想、勾起人的想象,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 藉助這些“物”形象具體地抒發了“我”對養母的思念和自己的悔悟。這裏是“我”想象的情景,表現“我”對母親的這種感情是翻越千山萬水,沒有空間的阻隔的。“長長的”重複,是強調了我對養母的情感的深沉。

追問:想象三年來“我”不與瞎眼的養母見面,母親對“我”思念的情景。使用原來的句式。路,小巷,竹棒,人影應該是什麼順序?改後讀一讀。

問題(2):課文還有哪些段落是把抽象的情感通過記憶中典型的“物”,具體形象地來抒發的?讀一讀體會這種感情。

4.作業:

以下句式,任選一條,寫一段通過具體的“物”來抒情的文字,

⑴我開始淡忘了……那……甚至淡忘了……

⑵我其實還記得,還記得……還記得……還記得……還有,還有……那……那……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3、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解決生字詞:(讀一讀寫一寫)

覷鬣剽悍疆場馴良勇毅窺伺迎合瘡痍枉然闊綽

觀瞻妍麗庇廕遒勁獷野畸形顎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

有過之無不及

2、朗讀全文,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代表作爲博物志《自然史》。

2、導語: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當你看到一匹拉着車的馬喘息着默默地走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廣漠的草原縱情奔騰的成羣的野馬,它們的生存狀態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嗎?下面我們一起研討布封的《馬》,大家一定有所收穫。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課文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找找看課文那些地方各寫了那一種馬?

明確:

第一部分(1~2)寫人類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3~5)寫天然野生的馬。

2、討論:人工馴養的馬有什麼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

⑴無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興奮鼓舞,精神抖擻,耀武揚威。

⑵馴良的性格,剋制,屈從,捨己從人,迎合,無保留地貢獻着自己,捨棄生命。

3、天然野生的馬有什麼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

⑴美質:動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氣”,“強壯、輕捷和遒勁”,“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⑵美德:“絕不兇猛”,“豪邁而獷野”,“互相眷戀,依依不捨”,“和平生活”,“慾望既平凡又簡單”不“互相妒忌”。

⑶美貌:“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它的頭部比例整齊,卻給它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貴姿態”,“它的眼睛閃閃有光,並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長得好,並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襯着它的頭,裝飾着它的頸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蓋着、並且美觀地結束着它的身軀的末端。”

四、問題探究

1、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徵時,用了其他七種動物作比較。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通過比較突出的描寫馬的身體是大自然的傑作,盛讚馬的高貴姿態。

2、本文既寫了人工馴養的馬,又寫了天然野生的馬。反覆閱讀課文,說說這兩種生存狀態中的馬各有什麼特性,你更欣賞哪種馬?爲什麼?

明確:(根據課文內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體驗與反思

1、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馬的朋友呢?

明確:人對馬是“養育”“訓練”“驅使”“奴役......馴養”,馬成爲人的奴隸。不僅如此,人還用“鞍轡”“羈絆”約束它,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使“它們渾身的姿態都顯得不自然”。更悲慘的是有些人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擺闊綽”,“壯觀瞻”,給馬“戴上黃金鍊條”,把馬的“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着絲綢和錦氈”,“侮辱馬性”,使馬成了人類的玩物。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明確:首先,“教育”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指的是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餵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覓食;“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1)指馬被套上繮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爲馬的天性。文章用這一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同時也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馬匹”的由衷讚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七、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2、反覆朗讀,體味歐化語言。

3、學習本文寫法,課外仔細觀察動物的活動,寫一篇以動物爲主角的散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穫。(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佈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繫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 學而不 誨人不 擇其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慍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閱讀提示”和課文註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慍”,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容。

1.課文裏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爲“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裏,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爲“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爲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爲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錶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後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樂乎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 學而不思則 默而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而好學 學而不 人不倦 學而時

之 人不知而不

3.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錶轉接的有:

4.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4)何有於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錶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爲,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說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後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繫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知道它麼?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纔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說:“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爲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說:“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說:“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爲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四、討論重點內容

1.“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爲什麼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爲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諱疾忌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爲什麼?你有這種體會麼?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並未養成強烈的慾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爲苦;“樂之”則以此爲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爲志趣,成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纔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於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出感嘆,爲什麼?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展,在催人奮發;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造業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爲什麼“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裏說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並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爲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教學】

1、整體感悟課文。

2、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課文

1、檢查生字詞。

2、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2、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麼?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肯定個性化的發現。(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麼?(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個環節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中國)

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鬆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麼重要。作者從中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四、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於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擇一個句子、一個詞語。

可能有的句子與詞語: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太遲、總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於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

六、拓展,展開想像

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裏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爲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1、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2、作者爲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3、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啓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七、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1、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爲何把《散步》作爲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裏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2、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

3、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鑑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啓下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寫爲小說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導學生了解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

三學習小說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教學設想:

一以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爲教學重點。

二採取閱讀、討論、講解、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寫作能力。

三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進一步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梳理結構。

二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用投影幻燈出示詞語,給加點的字注意: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二、補充註釋:(可先讓學生查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煙霧。

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開闊。

糾葛:指糾纏不清。

三、結合預習分段,歸納段意。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然後進行討論,指名回答。教師明確:

這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爲依據,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後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其中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我”隨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簡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緣由,同時介紹了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夥伴們到趙莊看社戲。這是課文主體部分,可分四層:

第一層:(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看社戲前的波折。小夥伴們幫助“我”實現了看社戲的願望。

第二層:(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小夥伴們愉快地架櫓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和途中的見聞。

第三層:(從“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在趙莊看社戲的情況。

第四層:(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戲後深夜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我向午纔起來”到全文結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對昨夜看戲、吃豆的懷戀。

四、作品在組織材料上做到了有詳有略,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體會、揣摩。

(一)教師提問:小說的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是詳寫還是略寫?不寫這些內容行不行?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摘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後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這部分寫了三個內容:

1、“我”跟隨着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爲這裏不僅能免讀《詩經》之類的書,還能看到社戲。

2、這裏有與“我”年紀相仿,不拘行輩,嬉戲玩鬧的小夥伴們(正是這些小夥伴實現了“我”看社戲的願望)。

3、平橋村這塊樂土上可以釣蝦、放牛、無拘無束、趣味無窮。

然而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略寫,雖是略寫,卻又不能不寫,因爲這些內容跟看社戲有不可分的聯繫,它們爲看社戲做了有力的鋪墊。

(二)教師提問:看社戲出發前遇到了一些波折,這裏是詳寫的,爲什麼?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後回答詳寫的原因。教師明確:

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小夥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敘事非常詳實,這樣寫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三)教師提問:在看社戲的途中,作者詳寫了什麼?各採用了怎樣的筆法?

要求同學討論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寫了小夥伴們開船,側重於寫動作:

點、磕、後退、上前、出,採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們的精明能幹;還寫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側重人的感覺寫;寫山,以動襯靜地寫;寫漁火,由遠及近地寫。這些描寫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夜景圖,讀後彷彿使人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

(四)教師提問:“在趙莊看社戲”這一節中,作者詳寫中又有略寫,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要求學生在書上摘出內容,作比較後回答。教師明確:

詳寫的內容是:雙喜述說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本領,“我”喜歡看“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捱打的一折,讓孩子們厭煩的老旦的踱來踱去不停的唱。總之,作者抓住了孩子們看戲的興趣和對臺上表演的反映進行詳寫。

在詳寫中也有略寫,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詳略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根據中心主題的需要,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師提問:看社戲夜歸途中,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卻只詳寫了“偷吃羅漢豆”的'情節,應如何理解?

要求同學們能夠複述這一段(因爲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然後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作者濃墨重彩敘寫了小夥伴們偷吃羅漢豆,着意刻畫了小夥伴這個羣體,他們天真、淳樸、熱情、聰明、能幹。另外,究其實,那夜的戲讓小夥伴們看得失望,僅讓“我”看社戲的心願得到了滿足;偷吃的羅漢豆,不是珍饈美味,不過是普通的豆,卻構成了“我”的極大快樂,這樣寫又與小說的結尾緊緊呼應起來,“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五、佈置作業:

(一)背誦“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並加以體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認真學習小說對人物的刻畫。

二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

三檢查作業,複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個人背誦相結合,課上背誦、課下背誦相結合。

二、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投影幻燈片,要求學生做在筆記本上。)請按照敘述的先後,重新編排給出的情節的順序,並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

2、詳寫的是:

3、略寫的是:

[參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的段落和語句。

(一)教師提問: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描寫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教師提問:雙喜是小夥伴中的代表人物,試分析雙喜這個形象,從中瞭解他的性格特徵。

要求同學們討論後自由發言。教師明確:

雙喜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看戲前,當“我”因爲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夥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幹。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後,雙喜認爲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運用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很成功。

(三)對於小說中的其他幾個次要人物,教師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夥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麼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夥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着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爲準確、生動。

四、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色。

(一)教師提問:作者幾次描寫景物的立足點在哪裏?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小說中的“我”,在船上描寫了月夜行船、船頭觀戲、深夜歸航幾個畫面,景隨舟移,情隨景遷,彷彿使讀者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師提問:“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寫景段落,它有什麼特色?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認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

(三)教師提問: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另外,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五、教師提問: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作爲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點問題處理。)

要求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並不怎麼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藉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夥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課堂寫話。

學習了“偷吃羅漢豆”一節後,請同學們寫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課上時間不夠,課下繼續完成。)

七、佈置作業:

完成書後練習二中的1、3兩題和練習四的1、2兩題。

[參考答案]

1、(1)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2)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3)可以釣蝦、放牛,有許多生活樂趣。

3、拔、點、磕、退、上、架,表現了小夥伴們駕船嫺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幹的性格和去看社戲的愉快心情。

1、不直接寫船,寫岸邊的景,反襯船走得快。

2、這個比喻能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寫老漁父喝采是從側面烘托船走得快,搖船的本領高。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一、能複述故事。

二、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尊敬父輩、理解父輩的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複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檢查預習情況。

生字和新詞: 啃 蹦 撬 磕 門檻 厚道 糟糕 醒悟 晌午 煩躁 頭顱 自言自語 言外之意 微不足道 大庭廣衆

二、請學生速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要讀出聲。朗讀時思考三個問題:

1、父親爲什麼想造一個有高臺階的屋子?

2、父親是怎樣造有高臺階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

學生朗讀結束後,請3名同學在全班交流。(明確:父親總是覺得自家臺階低;父親一年到頭不停地勞動,積攢錢造房子;新屋造好了,父親身體也垮了。)

三、精讀課文。小組合作,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後請5-6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1、爲什麼詳細寫父親洗腳,是要表現什麼?

要表現父親常年在外勞動。

2、臺階的高低象徵着地位的不同,所以父親總說“我們家的臺階低”。你怎樣理解這種心態?

想要在住房條件上搞好一點,覺得自己應該造一個高臺階的房子,同時也覺得自己有能力造一個高臺階的房子。

3、搖放的樹枝,搖不散的目光。父親此時的心理是怎樣的?

看着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父親心裏在思考,我一定要造一個高臺階的房子。

4、從課文中選取使用準確、生動的動詞,作一兩句話做點評。

(……父親的頭髮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着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承前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這裏的”挑“字用的準確、生動)

5、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述了“我”父親與臺階的故事。對父親來說,臺階既是他的物質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當父親用汗水和辛勤勞動砌成了嚮往已久的臺階後,他卻處處感到“不自在”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寂寞。你是怎樣看待“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應該如何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

(1)父親一生勤勞、頑強、倔強,淳樸、善良、謙卑;有志氣,不甘人後,不怕千辛萬苦,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2)父親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農民,憑着自己一身力氣,辛勤勞動,平時省吃儉用,積攢費用,建起了九級臺階的新房。

6、找出小說中圍繞父親和臺階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

(1)”隔天,父親就用手去按一按臺階,說硬了硬了。再隔幾天,他又用細木棍去敲了敲,說實了實了。“

(2)”塞角票的瓦罐滿了幾次,門口空地上鵝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四、總結。父親是一個淳樸的農民,辛勤勞動,勤儉節約,憑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九級臺階的新房。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另外,要學習本文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五、作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