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9篇)

本文已影響 2.53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9篇)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模板,格式化,矯情,千篇一律。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矯飾之情……

在語文教學崗位上第三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

幾年來,我聆聽到前輩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他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很是感冒,諄諄教導,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他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他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不是那麼簡單,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五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及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這是不是也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呢?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2

教學理念: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談體會、談感受。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爲課堂的主人,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體驗,使整個教學過程都呈現出,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爲,“課題切入直擊重點---以讀代講、自讀感悟---充分感悟感情朗讀---拓展練習新知巧用”四個環節。

一、課題切入直擊重點

課伊始,是通過充滿感染力的語言導入新課,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緊接着回顧第一課時所講的內容,目的是注重課文的整體性,引出課文的重點部分,即“潮來時”。並由重點內容引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自讀發現作者是怎樣把這部分內容寫清楚的?

二、以讀代講、自讀感悟

在教學“潮來時”這一部分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從學生充分朗讀入手,感悟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是怎樣寫清楚的,然後充滿感情的朗讀課文,即朗讀---感悟---感情朗讀。這樣的學習方式,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培養了學生閱讀感悟能力。在學生感悟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讓學生既是課堂的主體,同時又是在與老師進行合作學習。除了師生互動,還有生生互動。當一個學生彙報之後,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一設計讓學生感到在課堂上人人平等,朗讀和感悟是他們的權利。

學習課文寫作順序,不是讓學生直接說出,而是通過作者描寫大潮的聲音、形態的特點,或文中的某個句子、詞語等,感悟到作者是按從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三、充分感悟感情朗讀

充滿感情的朗讀必須是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之上。設計這一環節時,通過讀課文、看圖片,使學生感受大潮的聲音越來越響,氣勢越來越壯觀。繼而啓發學生說出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最合適。

考慮到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運用了自讀、同桌讀、齊讀等方式加強對課文的朗讀訓練,加深對課文的感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拓展練習新知巧用

如果只是看着別人的作品,只是口頭的表達,總是紙上談兵,會讓語言的魅力停留在淺層次。所以在本課賞析之後,引導學生通過觀看錄像,嘗試用本節課學習的寫作方法以及好詞好句,寫出對海潮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用筆去思考,用筆抒發自己的感受,讓情緒體驗形成文字,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寫文章時情感的重要。而隨時運用文中的語言,也會使語言的積累更具有實際意義。

雖然每位學生寫得不一定都好,但通過練筆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長此以往學生會受益匪淺。這樣做也充分體現出,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這一思想。

在醞釀、準備這節語文課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兩個教學困境:

第一、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忽略教師的指導。

現在的'教學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學生的自主探究仍需要教師的“導航”。否則學生的`認識水平就會停滯不前,或是偏離了重點、難點的“航線”。介於這一想法,當學生熟讀課文之後,把描寫聲音、形態的詞語找得很散亂,教師就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要按文中的寫作順序說出潮來時的特點。經過教師點撥,學生很快就能按照順序進行排列,並且從詞語的排列順序中發現作者是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同時也是幫助學生了解潮來時江面從遠到近的變化過程。由此看來,學生讀書和教師的指導是緊密結合的。

第二、小學語文課應倡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爲小學語文課應倡導“以讀爲本”的學習方式。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課應該從理性中走出來,回到感性中、人性中去。我想語文迴歸的應是生活,追求的應是自然,尋求的應是快樂,感受的更是美麗。對此我有兩點體會:

1、讀在其中。在語文教學時,要讓人感受到腳踏實地而又賞心悅目。如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到了描寫大潮聲音、形態的語句。教師請學生讀一讀,說說體會,並鼓勵學生讀出這種體會。這樣做讓學生感到讀的重要,感到讀的魅力。緊接着指導學生不止一次的讀課文,採取多種形式練習讀,直到讀得基本符合要求。在指導學生讀時也要有目的,比如:師說:“無論是聲音的描寫還是形態的勾畫,作者都運用了合理的觀察順序,如果你仔細讀課文,就可以把這些描寫聲音、形態的詞語按順序排列出來。”是什麼順序?就在文章中,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自己去尋覓。教師不歸納什麼方法,方法靠學生在積累中感悟。

2、悟在其中。在第二課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之後,提出“想像自己就是觀潮的人,感受一下潮來時的壯麗景觀?”這種方式讓學生置身其中,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知。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課文語言的把握到位,使學生感到親切而且舒服,從中感受到鮮明的語文特色和濃郁的人文色彩。

由於選擇了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所以使學生真正的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適時的點撥,發揮了指導作用。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新知,並且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把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教學中的困難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從這節語文課中得到的一些體會,這也將成爲我以後教學的內在動力。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更深入的研究新課程理念,爭取在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3

老師播放《鐵道游擊隊》片尾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創設情境引人新課後,可分別引導學生進入下列三個話題進行歡樂對話。

一、話題一:說說內容

以話吧形式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地談論是解讀文章內容的一種方法。這種無拘無束的討論能使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見解、體驗,讓他們在不斷悟的過程中,生成智慧,閃現精彩。

教師應引導學生通讀整體感知內容──尋讀抓住重點內容──統讀感悟文章主旨逐步進行。

1、整體感知內容,要學生把握文章是寫抗日戰爭時期一位老英雄,智殲鬼子爲兩個孩子報仇即可。

2、尋讀抓住重點內容(片斷摘錄):

師:文中的老頭子富有傳奇色彩,尋讀課文說一說他奇在哪裏?

生1:他奇在將近六十歲了,卻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無寸鐵卻神通廣大,什麼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

生3:他奇在在敵人緊緊封鎖下卻能來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槍也沒有卻讓十幾個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麼好面子工作出了一點差錯就覺得沒臉見人。

生6:他奇在蘆花蕩裏戰爭硝煙瀰漫卻很悠閒。

生7:他奇在工作那麼繁忙危險,卻始終那麼樂觀自信。

教師小結:文中的無名老英雄確實神奇,他奇在神通廣大的本領,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閒又樂觀的情緒。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學生悟出,歌頌老頭子智勇雙全,愛憎分明,具有愛國熱情。從他身上看到白洋澱人民樂觀豪邁的抗日鬥志即可。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很多時候老師低估了學生的潛力,固而不給學生嘗試的機會。學生潛在的創新思維就被我們這種好心給抹殺了。說內容給學生自由,給學生空間,給學生期待。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自主活動中感受成功,收穫驚喜。

二、話題二:談談寫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內容美,其次還得寫得巧,本文在起伏照應、人物刻畫等方面特別明顯,教師要想辦法喚醒學生潛力,促使學生什麼發言慾望,在互相談論中自主賞析。

下面是賞析精彩片斷:

師:對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傾注了滿膛熱情來刻畫他,比如概括介紹、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等等。請你選擇一個角度用和老頭子對話的方式,析讀課文在課文旁邊作批註。

(學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師:下面請看老師給的'一個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師朗讀)。

例:我喜歡老頭子身上那種自信,請看作者對他的語言描寫──

1、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到葦塘裏,咱們還有大米和魚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麼傻的一個孩子呀!

3、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

4、不怕,他打不着我們。

批註:每一次你都說不怕,難道你刀槍不入嗎?不,只是因爲你熟悉蘆花蕩對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時,你有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使你藐視一切敵人,所以你無所畏懼。

生1:我喜歡老頭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對他得知大菱負傷後的心理描寫──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爲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這老臉呀!

我的批註:敵人封鎖得那麼嚴,槍林彈雨中,誰又能擔保萬無一失呢?你對自己要求太嚴格了。出了一點兒差錯你就自責成這樣。

生2:我喜歡老頭子的智勇雙全,你看作者對他的行動描寫──一個乾瘦的老頭子,只穿着一條破短褲,一個一個投進嘴裏去。

我的批註:我真佩服你的膽量,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還如此悠閒;我也佩服你的智謀,這一個一個投進嘴裏的又肥又大的蓮蓬果然讓鬼子饞得上了鉤。

從談方法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教師到位而又不越位的點撥示範,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找到了感覺,嚐到了好滋味。

三、話題三:嘮嘮語言

語言優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標誌。孫犁先生筆下的戰爭不是瀰漫着血腥味,而是籠罩着詩情畫意,因爲他要用美的環境來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靈。指導學生集讀課文,學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場景。

生1:月明風清的夜晚奔着東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葦葉。既表現了水鄉的特色,又寫出了小船的輕快敏捷,烘托出撐船者的高超技藝。

生2:葦子不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擬人手法寫葦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殘酷戰爭中頑強的生存姿態。

生3:這一句鑽用得好,化靜爲動。

生4:在那裏,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本句優美的環境描寫,烘托出老頭子解恨後那種輕快愉悅的心情。

交談的形式,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能開啓學生的心靈,放飛學生的情愫,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師的適時點撥示範也是必不可少的。

結束:我們從三個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交流了各自的體會,下面自己總結一下本節課所學到的學習方法。(我們應重視學習經驗的總結,重視授人以漁)學生再次聽《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時展開聯想講一講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遷移思維,再次訓練表達。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4

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十幾年來,頗感語文老師之爲難。語文課似乎人人能聽,人人能評,人人都有想法的課。於是從上第一天課起,腦子裏就混沌模糊,既怕誤人子弟,耽誤學生前程,又怕辜負學校厚望,於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一來,甚爲辛苦。然在與前輩、同行與學生的共同研討與交流中似發現兩點略有點價值的東西,一是語文課必須是基於語言文字的,二是語文課必須要達到師生共鳴的目的。

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無論上怎樣的課,上哪一篇課文,我都時刻牢記:一定要把這節課上成語文課。語文者,語言文字也。當然這裏特指漢語言文字,語文課不能離開漢語言文字,不能離開文本,否則就是離水之魚,斷翅之鳥。許多老師說《信客》這堂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無論對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還對信客優秀品格的分析都沒有離開過文本,師生不斷地從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我認爲無論《紅樓夢》還是《阿Q正傳》,它們是文學名著而不是哲學名著或心理學名著,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作者通過他們高超語言運用技巧表達他們對人、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學生從語文課上要學到的首先應該是語言與文字。雖然,這堂課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上還顯得比較粗淺,但是畢竟是自己的一大進步。

第二點深刻感悟是師生共鳴的重要性。一堂課應該是由師與生共同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師生之間的關係應是和諧的,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效應的。這種共鳴效應一方面源於教師課堂上良好的提問與引導和學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師生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莫說溝通對於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對於任課老師也同樣重要。對於自己所任課的學生沒有了解,沒有信任,就沒有師生的長期的合作,課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聽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聽”,纔會“信”,纔會學好。而這個“聽”,源於心靈上的“聽”,而非耳朵之“聽”。這種境界需要的是一種融合。不幸的是,這方面,在這節課上表現得並不太好,課堂雖顯熱鬧但深層次的溝通不足。希望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會越變越好。

教學至今,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究竟該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尚有許多困惑,還是運用中山先生那句遺囑勉勵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5

按照我的計劃,《桃花源記》的教學花了三節課的時間完成了,但這三節課還有半節課的預習指導。也就是說我這次的教學時間是比以往的教學時間縮短了半節課的。但是我認爲,這次教學的過程有幾點需要給予肯定。

1、預習方法指導到位。

尤其是指導了學生如何使用參考書和如何翻譯文章。

2、教學過程大膽放手值得肯定。

一讀準字音二讀通句讀三讀精實詞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課堂上我基本沒有講解,學生自己解決的有需要糾正和指導的我就說一下。所以這三讀基本上由學生自學完成。

3、美讀配樂效果超好。

我給課文配上了《寒鴉戲水》的音樂,上課時放了一小段要大家找找感覺,然後讓那個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誦讀。讀文章時,我讀了第一自然段,其他的由學生演繹,結果讓人驚喜,誦讀帶給大家的快樂就寫在孩子們的臉上,他們渴望閱讀的.目光讓我快樂和滿足。

4、簡化問題,拓展閱讀空間,把文章閱讀挖深品細。

如果按照以往講《桃花源記》知識點是很細碎的。線索、理想社會、現實社會、桃林特點、寫桃林作用、桃源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民生活、民風、篇章佈局、寫作目的、評價作者的思想等等,講的時候生怕落下哪個,考試就完蛋了。這次,我只講了兩個大問題。一條線索、兩個社會。由一條線索,把文章的五個段落內容涵蓋其中,由桃源理想社會的特點和現實社會的對照,就把所有的知識點全部囊括於其中了。學生們解決問題也簡單了許多。一節課下來,知識點全部瞭然於胸,效果不錯。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6

古文學習,我們可能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每堂課按着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着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於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0分鐘後,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於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

在教學《鄒忌》時,我讓學生小組競賽,自己表演,開展辯論,自主查閱資料,圍繞教學任務多樣方式同時展開,充分挖掘學生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有表現機會。好多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再懼怕古文,不再懼怕表現。這篇教學反思也算是我對文言文教學教學的一個總結。從中,我看到了古文學習陽光的一面,也體會到了積極嘗試的快樂。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7

沈從文在《雲南的歌會》裏寫出了雲南淳樸的民風民俗,流露出了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讚賞,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讚歌。文中作者將感情滲透在人物、景物、場面描寫中在娓娓而談裏自然透出平淡遼遠。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歌都凸顯民風民情,讓人感受到的是雲南這個詩歌的家鄉別樣的風情。比如在寫山野對歌情節裏,我們看到:那個年輕婦女,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手啞口無言,並沒拘泥賽歌過程,重在表現勝利姿態。她“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負已定,然後“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着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這種一點也毫不矯情,不張揚,樸樸實實的'歌手也只有在這裏纔看的到了。所以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三個場合展示出來的人物美,環境美,場面美。由此體會作者對民間民俗文化的讚美,領略民族風情,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8

來這裏已經將近一個月了,這裏的老師與學生都很好,我教的是初二語文,有時會跟其他老師(不管是語文還是其他科目的老師)一起探討關於教學方面的問題,有的時候還會問問學生對我的看法以及對我上課的看法,我知道,對於我來說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畢竟我沒有什麼教學經驗,只是憑感覺來講,有的時候確實抓不到重點,往往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它不考,一筆帶過的東西反而會考,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老師不僅僅需要知道哪些是重點難點,還要多瞭解考試方面的信息,如最近幾年的考試動態,考試趨勢,考試題型等等。當然,我們不能脫離新課標,多研究新課標,因爲它指導着我們的教學,它提出了對於各個階段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而不僅僅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與素養的培養。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上課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保持微笑,讓學生覺得你很容易親近,因爲我問了一些學生,他們都喜歡帶有微笑的老師,而不喜歡板着臉的老師,當然這裏也不是說當學生不聽話時也對他笑,該嚴肅的時候還是得嚴肅的,要不然學生會肆無忌憚,局面就會難以控制。當發現學生說話或者是做些小動作時,可以先盯着他,用眼神告訴他我已經發現了,給他點面子,不行的.話就直接點名教訓,沒必要再給他面子。

至於板書方面,我認爲該寫的還是要寫,沒必要寫的就不要寫,有學生就向我反應,有些字不會寫,所以最好不要只念不寫。

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別是課上到差不多一半的時候,就會走神,我發現有個方法很有用,就是故意寫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然後再強調一下,這樣印象會更深刻一點,學生記得更牢。

前面已經提到過,現在老師教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注重的是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傳統的教學套路在我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灌輸式的教學是最常見的,就是一次性的“授之以魚”。爲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教學生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是怎麼樣,有必要的話還需解釋它是怎麼來的,也就是爲什麼會這樣,即長久的“授之以漁”,教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做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對於新的知識點,特別是一些重點,需要詳細講,比如說象徵手法,以前學生都幾乎沒接觸過這個概念,在分析這種手法的時候,先要跟學生聲明什麼是象徵,以及用象徵有什麼好處,然後再分析具體的句子,加深學生對於象徵手法的印象,這是遵循從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最後到特殊 ( 也就是解題)的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理解。

初二的學生一般不是很積極,上課比較沉悶,很多情況下都是沒多少人在認真聽的,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才能讓學生喜歡聽語文課,是不是課外知識越多越好?活動越多越好?我想應該不是,這樣很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反而弄巧成拙,適當地可以增加點與課內相關的課外知識,偶爾搞點活動,比如朗讀比賽,比賽回答問題,扮演角色朗讀課文等等,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我們都在生活的網中,時時刻刻都與周圍的人與事聯繫着,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時候還需要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注意梳理,以便學生系統地掌握相關知識。比如說八年級的第二單元,基本上用到了象徵這種手法,在講這種手法的時候就可以聯繫以前的課文來講,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學會運用這種手法。

當然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上課語言不豐富,過渡語言不夠,往往覺得沒詞,不知道應該怎樣從這個知識點過渡到下個知識點,導致上課時老是出現一些像“然後,這個”之類的口頭禪,也許自己沒注意,其實自己說了很多次;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往往自己知道的東西,卻很難跟學生講清楚,也許是表達能力不行吧,也許是經驗不夠吧,一般我們老師覺得簡單的問題學生覺得難,這就啓示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因爲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爲主體,多分析學情,瞭解學生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前學過什麼,需要學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應該以什麼方式教學生,必要的時候還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

昨天晚上有個學生問到有關謂語句的類型,有四種“名詞、動詞、形容詞、主謂”謂語句,要判斷具體的謂語句的類型,當時我對這個也感到陌生,不過我最終還是給他們講清楚了,這當然離不開便利的網絡,結合自己以前學過的以及網上的有關謂語句的知識,我把它拿下來了。這啓示着我們老師應該活到老學到老,那句話說得好“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同時也要不斷複習以往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嘛,將學過的知識與將要學的知識結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感想,對於教學我們應該共同探索,共同反思,以促進自身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不段提高自身的教育 素養。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9

(一)課堂教學善於調動學生,“激勵,喚醒,鼓勵”是教師組織課堂的三大法寶。

要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課堂上老師要善於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挖掘各科教材的興趣點,使學生形成比較穩定的學習動機,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爲可操作的實踐化知識。聽了周景軍老師的課,我就想:幽默的語言,搞笑的手勢,學生的思想就在融洽輕鬆地氛圍中活躍起來了,思維活躍了,學習興趣也隨之而來。

以學生爲主體,就要善於調動學生,花費心思,搞活課堂,可以應用情感激勵法、喚起注意法、自我發現法、討論辨析法、競賽評比法、小品表演法、分組結對法、擂臺比武法等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快樂學習,幸福成長”這一境界。

(二)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正確方法。

學生有要學習的心理慾望,但往往不得法,方法不對,就談不上高效,就談不上自主,要會使用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行爲無非是讀、思、問、議、評。讀:學生會讀書;思:會思考,邊讀書邊思考;問:對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詞語會質疑;議:討論時會說出自己的見解;評:會評價別人和自己的發言,哪些是對,哪些是錯,能加以區別。這幾個環節做實了,也就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注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1,“會聽、勤思、敢說、善問”的習慣。會聽:上課時專心聽課,細心聽同學們的發言,邊聽邊思,精力集中。勤思:積極思考提出的問題和同學們的解答,要在學習過程中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思考。敢說:上課要大膽發言,敢說話,敢大聲說話,敢於反駁別人乃至老師的意見。善問:沒聽懂的內容和在練習中遇到的不會的問題,要善於問。

2,“樂寫,善寫,會分析,將條理”的記筆記的習慣。我們的學生都有積累本,平時的課堂練習就要要求學生高質量的'寫,這樣考試時就會寫得優秀。

3,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實踐來學語文的習慣。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和發現,應讓學生放飛思緒,自由表達,不要把學生的思維框死於文本中,要把語文和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引導學生學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做人。

總之,作爲語文教師要全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把把語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能力培養聯繫起來,樹立教學就是育人,課堂就是學生的舞臺,以思想,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爲學生創造展示、發展、培養自己的機會。把文本和學生的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以育人爲本,,一切爲了學生的成長,發展組織教學活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教學環節。教是爲了不教,真正的放手,讓學生會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讓課堂充滿生氣和激情,使學生更加自信、快樂地完善自己!這將是我極力追求的課堂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