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本文已影響 2.21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課文講述的是南丁格爾從事護理事業和在護理事業上作出的傑出貢獻,以及在護理事業上取得的成就,向人們展示了一位執着、堅毅、勇敢堅強、無私無懼、用愛心和恆心爲傷者帶去福音的白衣天使的偉大形象。

故事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了,但讀來依然可以感受到震撼心靈的力量。雖然文本語言文質兼美,生動感人,但學生對文中情和意的`理解感染的程度,卻往往取決於教師的影響與傳遞。基於這點,在我的課堂中教學中,常常以情激情,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撥動她們的心絃,讓情滿課堂。因此在備課時,我認真鑽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教學藝術,以情激情,給學生一種直覺的情感體驗,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薰陶學生的情感。

如我讓學生抓住南丁格爾讓我們敬佩的語句,品讀感悟她身上的人格魅力,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果不其然,孩子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也許被南丁格爾的精神所震撼,也許被學生們精彩的演繹所感染。教學之後我深有體會:重視情感的渲染、體驗,品讀感悟的引導也許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課文《最大的麥穗》講述的是古希臘大學者蘇格拉底給學生上的一堂課,讓學生走進麥地去採摘一個最大的麥穗,雖然弟子們兩手空空,卻收穫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機會,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強,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認爲學生有學習潛力,他們已具備了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默讀有一定速度,能夠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恰當意義,能夠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經驗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有對文本的獨特感悟、思考和體驗,他們更有在交流和討論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這是我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學設計中該如何整合利用學習資源。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邊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寫在書的旁邊。給足了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他們有充足的思考的時間,然後再讓他們在小組討論,發揮大家的長處,聽取別人的意見完善自己的觀點。最後再在班上交流。這樣做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動了學生腦筋。

當學生都找到顯而易見的答案時,我再進一步提問-----學生是用心尋找,麥地裏明明有最大的麥穗,可學生爲什麼就是沒有摘到呢?引導學生髮現自己認識上的矛盾,懷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認真研讀課文,更積極思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我希望適時的引導能讓學生加深認識,我希望巧妙的點拔能讓思維混沌的學生豁然開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領能幫助學生思維提升。可我經驗不夠,機敏不足,現實的課堂或許和理想有一定距離。尤其在預設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談關於最後一小節的理解中結合實際來談的,可是我引導不到位,學生沒有汲及。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開國大典》是一篇長文,整體把握是必須的,那麼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僅僅是走過場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煩瑣和肢解,來達到“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思考的問題。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抓住這些“點”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的方法,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彷彿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用一個詞概括對開國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統領一文。

“會讀書的學生可以把文章讀成一句話,甚至讀成一個詞。”這是對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課堂上以中心詞爲切入點,將詞語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爲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性,直達教學目標。另外,抓住這些詞語做爲整體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讀書的興趣。當學生把“隆重”、“熱烈”、“莊嚴”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便有了具體的落實。

“這些感受照應了題目中的哪個詞?”——緊扣題眼,教活一課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爲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引導學生髮現“隆重”、“熱烈”、“莊嚴”與題目中的“大”的聯繫,學生有了頓悟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爲下一步直奔重點作好了鋪墊。

“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大”?”——整合問題,串聯一篇。

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問題也可以作爲指導學生閱讀的切入點。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當然,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閱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覆蓋了全文,可以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又可想,可說,可辯。學生自主思考、討論並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後,不僅較爲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高”“闊”的空間裏,才能“任飛”“憑躍”!

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閱讀感悟,就能實現閱讀結構的優化,關鍵是我們老師能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課堂,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精神,長文短教,提高效率這個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長文短教,教師“教”的時間壓縮了,相應地,學生“學”的時間就增加了──他們在閱讀時就有時間進行感受、進行理解、進行欣賞,進而真正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讀懂莫泊桑和福樓拜的對話,從中懂得仔細觀察,不斷積累,勤奮練習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福樓拜的循循善誘和莫泊桑虛心好學、勤學苦練的精神。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福樓拜的循循善誘和莫泊桑虛心好學、勤學苦練的精神。

教學準備:

1、收集莫迫桑及福樓拜的有關資料。

2、預習生字新詞,理解詞意:簡陋吆喝孜孜不倦揣摩烙印。

教學過程:

一、介紹人物,導入新課

1、交流所收集的有關莫泊桑的資料,瞭解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巨大成就。

2、揭示課題莫泊桑之所以會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和他的一段拜師學習寫作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3、板書課題,齊讀並質疑。

4、交流並歸納。

莫泊桑爲什麼要拜師?他拜誰爲師?

他是怎樣拜師的?拜師後是怎麼做的?

事情的結果怎樣?

二、整體感知,瞭解大意

(一)學生自讀課文,不懂的詞語查字典或是聯繫上下文解決。

簡陋吆喝孜孜不倦直截了當烙印咖啡富麗堂皇滔滔不絕全神貫注萬般無奈

(二)默讀課文,瞭解大意。

1、邊默讀,邊思考,解決所歸納的問題。

2、找出文章重點拜師一段,理清三個層次。

三、學習第一段

1、讀第一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2、交流板書:焦急萬分

3、理解酷愛、孜孜不倦在文中的意思。

4、指導朗讀。

四、品讀課文,瞭解人物

學習第一次請教

1、輕聲讀一讀25節。

2、找一找,莫泊桑第一次請教時,福樓拜說了什麼?哪句是關鍵?

3、從坦白和急切兩個詞中,你又感受到什麼?

學習第二次請教

1、第二次請教福樓拜說了什麼?哪一句是關鍵句?

2、福樓拜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

3、交流板書:一無所獲再次求教。

4、當時的莫泊桑心情怎樣的?

學習第三次請教

1、第二次請教後,莫泊桑是怎麼做的?

2、這第三次請教時,福樓拜的表現怎樣?爲什麼?他說的話中哪句最關鍵?板書:勤學善教

五、創設情景,指導複述

1、提出複述要求。

2、創設情景。

今天,我們請來了聞名世界的作家莫泊桑,下面我們歡迎他來給我們講一講他拜師的經歷。

3、請一位學生上臺複述。

4、同學按要求評價。

5、教師總結。

六、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總結

(一)課文寫莫泊桑拜師的經過,共寫了他三次求教的情況,着重寫了師生二人的對話,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了什麼?

(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麼啓發?你打算今後怎樣向莫泊桑學習?

作業

1、閱讀莫泊桑的有關作品。

2、在家門口仔細觀察來來往往的各種車輛,把各種車輛的特點詳詳細細地記錄下來,然後進行交流。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船長》選自法國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說。作品筆墨集中,情節感人,通過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後鎮定自若,成功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脫險,自已卻屹立在船長的崗位上,隨着客輪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表現了他臨危不懼、忠於職守的崇高品質和偉大人格。

全文猶如一曲生命的讚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何讓學生也能沉浸文本中,體悟雨果動情的筆下哈爾威船長的偉大靈魂呢?結合學生實際,我擬定了第一課時的目標設想:藉助課前學生蒐集的資料,初步瞭解“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學會7個生字,理清文章脈絡;感悟危難關頭人們的慌亂,爲體會船長哈爾威的鎮定自若、忠於職守做好鋪墊。

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一節課下來,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要求,並對課文內容比較瞭解,若還有時間的話,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這些要點。而我在課堂上對生字詞語浪費的時間較多,給學生朗讀的時間有點不足,對學生理解課文造成了困難。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教學了我國著名詩人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課文主要通過描寫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使學生從周總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我也深有體會,教學時主要從以下方面突破重難點的:

一、豐富課前感知,激發學生情感

基於現在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總理的生活與工作知道的不多,對周總理的感性認識很淺顯。而對文章人物沒有一個很深的.感情基礎是很難在情感上產生與作者那樣的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閱讀有關周總理的書籍資料、圖片等,併爲學生提供周總理的相關網站,充分的讓學生通過資料去感受。

二、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夜的工作》一文是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方面展開的,教學時,我充分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探究,找出文中描寫“勞苦”和“簡樸”的語句,並在自己最受感動的語段旁邊做好批註,然後在小組裏自由談體會和感受,使學生在談中感悟,在思中質疑,在議中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時時在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

三、創設情景,引起情感的共鳴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適時的補充周總理的感人事蹟,出示周總理身患癌症時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學生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加深對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滿臉憔悴,夜以繼日工作的總理的圖片,讓學生面對着周總理說說心理話,這時學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礎上,感情的抒發水到渠成,同時自然地引用課前閱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周總理的其他品質來進行表達,這一環節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

生共鳴,因而在最後兩段的朗讀時學生激情飽滿,發自內心的吶喊把課堂推向了高潮。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以《周總理,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篇小練筆。從學生寫的內容看,感情真摯,充分抒發了對總理的敬仰與愛戴。

不過回想起這一節課,也有一些遺憾:

一、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優生的發展,忽略了學困生的訓練。提問的面太窄,沒有給學困生表現的機會。

二、在學生面對總理說心理話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學生回答的面有點窄,沒有創新精神,題材限制較死。

三、最後兩段的朗讀由於時間關係指導的也不太到位,今後,還要在這些方面多加努力。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這段時間,六年級語文教學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總複習。複習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必要環節。學生通過複習,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歸納、總結,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系統吸收、靈活運用的目的。複習的效率和效果是學生能否獲得大豐收的關鍵。因此,複習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抓好基礎知識。

針對學生對已學基礎知識,因時間久,部分已遺忘的`共性,本着“依綱*本”和“溫故知新”的原則,要求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搞好基礎知識的複習。如拼音、字的音、形、義,古詩的背誦默寫,積累運用中的讀背內容,要求會背誦的課文等,必須讓大部分學生熟練掌握。

二、根據學生特點及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

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訓練方式靈活多樣。平時學生看的題樣少,練的題型也少,現在,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如連詞成句,把句子寫具體,如何區別運用形近字、同音字,句式怎樣互相轉換,擴句縮句、寫比喻擬人誇張句,修辭手法,寫作方法,說明方法等都應讓學生勤練。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輔導,還應多關注中下生。

三、應加強閱讀理解的課堂限時訓練

並重點講評答題技巧,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難句、長句,逐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走向思維正確的方向。還應該多給學生提供不同題材的課外短文,設計多樣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閱讀方法去完成。特別是用好複習綜合卷和複習冊,在訓練過程中,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四、習作方面

教給學生如何根據題目要求把一文多用。寫作在試卷中佔40分,分值不小。但多數學生平時不願意寫,也懼怕“寫”,認爲這是丟分題,其實不然,通過強化訓練,學生都可以拿到分。還要不斷地給學生總結不同體裁文章的寫作方法、寫作中經常用到的詞彙、短語和句型,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總之,要想上好語文複習課,提高複習效率,就要整體把握教材,採取合適的複習形式,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把握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在中小銜接的階段性課題上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根據以往在初中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在西長甸小學工作的實際情況,我認爲恰到好處的因勢利導遷移應用可以讓語文教學事半功倍:例如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牆面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組織學生爲校園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教學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增添環保小寄語。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恰到好處的因勢利導遷移應用可以讓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同時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本學期最後一個單元的教材是“藝術的魅力”的主題。鍾子期善聽俞伯牙彈奏,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倆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告訴我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蒙娜麗莎之約》這一傑出的畫作更是讓我們感受到神祕而永恆的美。

課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排隊等候欣賞,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藝術的'魅力。接着介紹了《蒙娜麗莎》畫像,具體介紹了畫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別詳細描寫了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祕的微笑,以及她優雅的坐姿、交疊的雙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後告訴大家,蒙娜麗莎給人帶來心靈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今天教學了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懷念母親》。課文以回憶的形式,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及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導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季羨林先生的文章。 爲了使學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後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關於季羨林老先生對母親的回憶的相關資料,並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爲課文的引子,帶領學生進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將課文的主線分爲“懷念生身母親”與“懷念祖國母親”兩個部分,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中獲得感知。 從飽含深情的字裏行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不僅僅是理解,寬容,呵護,牽掛,母愛是博大的,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成功之處:

《金色的腳印》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本着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體會的思想出發,在教學中多出設計了讓學生自主讀文,自主探究,以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

不足之處:

在教學進行中,學生初讀課文時對課文理解的並不好,教師指導讀文不夠到位,也應該是教師備課尤其是備學生這一環節上不夠,致使教師提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只是低頭沉思,而不能主動回答問題。

再教設計

利用教材資源,通過自己的想象進行補白,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煙臺的海》是一篇寫景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煙臺的海一年四季的獨特景觀和煙臺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激發我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爲不斷提高生活質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文中語言很美,寫法上也着鮮明的特色:

(一)構思精巧,結構嚴謹。文章寫“景”也寫“人”,“景”與“人”交相暉映。“總——分——總”的結構,又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二)語言凝練,生動形象,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力。

任老師執教的是第一課時。她抓住煙臺四季海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重點明確,落實了知識點(學生掌握了字詞),落實了能力點(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歸納),課堂語言優美、輕柔,給人一種內斂、恬靜、淡雅的感覺。

一、課前一分鐘用得好。

開火車說說關於海的四字詞語接龍,爲教學內容做好了鋪墊。

二、直接入題,介紹地理位置。

有了鋪墊,任老師就直接切入課題,並出示地圖,介紹了煙臺的地理位置,讓學生輕鬆的理解了煙臺北面臨海的獨特特點。接着以“煙臺的.海獨特在哪?讓我們跟隨作者去看一看。”自然的引導學生讀課文。

三、初讀、精讀課文,層次清晰,環節緊扣。

1、讀:第一次自由讀,提出要求:自由讀,讀正確、流利。第二次以“課文是以什麼順序寫煙臺海上的景觀?”引導學生默讀,再讀中思考,在上次讀的要求上提高了一個層次。任老師用不同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讀課文,讓學生不會感到讀得疲乏。第三次,配樂朗讀課文,感受美,體會美。

通過幾次讀課文,讓學生歸納出了課文的段落層次及大意,鍛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寫:任老師在課堂上安排了一次抄寫生詞。在課堂快結束的時候,又安排學生做了一些練習:擴詞、背誦、自主嘗試預習下面的課文。在這裏,任老師變換了方式讓學生抄寫生詞,學生不會感到枯燥,也達到了多寫多練的效果。

3、說:任老師注重鍛鍊學生說的能力。提出“你感受到了什麼?”、“冬天的海與春天的海有什麼不同?”,學生各抒己見。

四、多媒體運用恰到好處。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手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啓示的習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寫作很有特色,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但是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告訴我們的道理也不太難理解,因此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手指的特點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讀拼音,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並歸納總結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

在學生自學結束後,全班交流。此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分析了寫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抓住句子“身體愛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他只有一個。”去體會作者的風趣幽默,把大拇指當成人來形容,不但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具體,而且使文章顯得活潑。學習“例如拉胡琴,總是其他四指按弦……卻輪不上他。”這個句子,學生知道了這是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大拇指的用處,而且這裏還用了排比的修辭的手法,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寫的淋漓盡致。總之,我覺得雖然是略讀課文,我們教師也應該抓住有效的訓練點,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接着,孩子們把學習寫大拇指這個自然段的學習方法遷移,自學課文的寫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自然段。學生分成小組自學,並在書上進行批註。課文本身有趣,學生的學習趣味也就濃。孩子們的自學討論熱烈而有效。

然後我讓學習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自然段,談談得到了什麼啓示。孩子們基本都衆口一詞“團結就是力量”。這時我在想爲什麼的感悟驚人的一致呢?大概是沒有認真思考,人云亦云吧。

最後我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了閱讀鏈接裏的小詩《手》,談談收穫和體會,並有感情地誦讀。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現將自己教完這篇課文後的反思如下:

一、課堂構建了良好的師生交流平臺

課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來的激情,親切到位的鼓勵性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樂意與老師交流。在我的'積極引導下,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各種方式,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這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改教學理念。

二、感悟語言,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

本課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便注重了這種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學生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我以這句爲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麼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們較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但課堂還有很多不盡完美之處,比如,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課堂評價激勵性不強,沒能很好地照顧到學困生。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這首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爲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並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縱觀全詩,對比鮮明,照應明顯,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課前我覺得學生要理解這首詩的深刻內涵有一定困難,一方面是考慮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另一方面是考慮詩中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刻,需要查找相關資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這對學生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挑戰。最後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爲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麼人?這些人怎麼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於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爲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繫。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爲孺子牛”;讀到“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啓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麼?(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乾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花一元錢買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着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對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精準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範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