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語文小蝸牛教學反思(6篇)

本文已影響 3.78W人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上冊語文小蝸牛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上冊語文小蝸牛教學反思(6篇)

一年級上冊語文小蝸牛教學反思1

《小蝸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運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描述故事的發展。用小蝸牛的慢爲線索,來解讀四季的特徵。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的爬行,讓學生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隱形的愛,在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對於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學這些隱性的東西他們很難感受到,用怎樣的形式能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這些纔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瀰漫着平靜、悠閒的氣氛。正是這樣的一個情景使學生樂意有興趣傾聽下去。

一、在活動中我運用圖譜結合的形式向學生呈現了四季的特徵和循環性,學生一目瞭然。如故事中的好詞“碧綠碧綠”“光禿禿”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可能不是很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再此簡單的解釋提升,學生再次遇到時在腦海中就會搜尋到,對孩子是利大於弊吧!

二、在活動中學生表現很好,思維活躍,能感受到學生已經被這小故事給吸引,被媽媽的愛給吸引,被小蝸牛的韌勁給吸引,被小蝸牛的.慢給吸引。儘管小蝸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歸,但能感受到小蝸牛的快樂,能感受到蝸牛媽媽對小蝸牛的教育是隱性,在隱性中通過小蝸牛自己的發現訴說,在通過媽媽的一句愛的小結自然中就讓小蝸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額特徵和變化。這纔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是否真的給孩子自由,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感悟呢!而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一個引導者、參與者呢?

一年級上冊語文小蝸牛教學反思2

活動目標達成情況:(寫出每位教師的發言)

鄧:在本次語言活動中,幼兒對於四季的特點認識效果很好,再複述故事情節環節中,幼兒能通過蝸牛媽媽對小蝸牛說的話找出相對應的季節特點而表述出來。

李:本次活動目標達成情況較好,幼兒不僅加深了對四季的認識,大多數幼兒也能說出四季有哪些不同的植物。

陳:在這次語言活動《小蝸牛》中,幼兒表現出積極的興趣,每個幼兒對於複述故事情節都能說的很明白,在認識四季植物的環節中,有的幼兒能一下子說出許多種不同的植物名稱,有的不僅能說出植物名稱還能簡單說明植物的作用。

活動組織過程:(反思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爲,提出改進策略)

鄧:在第一環節中,幼兒主動參與,積極性高。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請部分幼兒複述故事情節時,有的幼兒表現得興奮,所以我對他們說:待會比賽講故事,比一比誰的故事最精彩,但是如果不認真聽其他小朋友講的話,那就沒有比賽資格了。

李:在認識每個季節有什麼特點時,幼兒在秋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分辨的.很清楚,在說到夏天時,幼兒只知道是很熱,有荷花。教師應該通過其他方式來給幼兒介紹四季,便於對四季有更好地認識。

陳:在聽故事環節中,幼兒從蝸牛媽媽講的話中,能辨別出是什麼季節,班上的昊昊能一口氣說出每個季節不同的植物有哪些,而且也能說植物的作用。但是有的孩子容易在秋天和冬天“樹葉飄落是什麼季節?”這個問題起了小爭執,於是,我播放了介紹四季特點的視頻給他們看,便於他們比較和認識。

一年級上冊語文小蝸牛教學反思3

《小蝸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話。課文以一隻可愛的小蝸牛與慈愛的蝸牛媽媽的三次有趣的對話,巧妙地告訴我們小蝸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點。用小蝸牛的慢爲線索,小樹林裏一年四季的的不同特徵。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地爬行,讓學生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隱形的愛。課文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很適合一年級小學生閱讀。故事配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圖畫或其他手段自主識字、自主閱讀。所以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分角色朗讀及小組互助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和閱讀,在反覆地觀察、朗讀、識記、想象等語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我用歌曲《蝸牛與黃鸝鳥》和課文插圖導入新課,形象直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以“故事講的是小蝸牛的什麼事呢”爲引子,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隨課文題目識記、學寫“牛”字,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對所學的漢字進行理解和記憶,適度分散了學生識字的難度。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字義。

(1)藉助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識記“草莓、蘑菇、芽”,說明這些字都跟植物有關;

(2)結合語境和生活經驗識字。如故事中的好詞“碧綠碧綠”“光禿禿”“爬呀爬”“樹葉全掉了”對於學生來說可能不是很理解,都可以結合語境和生活經驗,猜他們的大致意思,這些字就很容易掌握了。

我還設計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獨立感受文本內容,並逐步學會自學,教師已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閱讀理解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有難度,我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並根據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讀出不同的語氣,幫助學生理解蝸牛媽媽對小蝸牛的疼愛及小蝸牛的天真爛漫。做到以讀促講、以讀代講,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輕鬆、有趣的分角色朗讀讓學習變得情趣盎然、生動活潑。

一年級上冊語文小蝸牛教學反思4

設計意圖: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泥工教學作爲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幼兒喜愛。通過泥工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塑造物體形象的方法和技能,並能增強幼兒手的協調性、靈活性,促進其智力的發展。本學期以來我們在美術活動中以泥工爲主,孩子們初步掌握了捏、團、搓、壓等技能,學會了搓麪條、團湯圓、包餃子、做胡蘿蔔、做棒棒糖等,在此基礎上我還結合小班孩子愛動物的特點設計活動。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捏、團、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蝸牛。

2、初步瞭解蝸牛的外形特點,感受泥工活動的樂趣。

3、初步激發孩子喜歡小動物、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橡皮泥、火柴若干,PPT課件,背景音樂、草地背景圖

活動重難點:

幼兒用搓、卷的技巧製作蝸牛殼的技巧。

活動過程:

(一)欣賞蝸牛圖片,激起興趣。

1、出示蝸牛身體圖片——師:小朋友猜猜看,這是誰呀?

2、出示完整蝸牛圖片

師:那我們跟小蝸牛打個招呼吧:小蝸牛,你好呀!

師:我們來看看,小蝸牛它長什麼樣呢?

師總結:小蝸牛有細細長長的身體,一頭大,一頭小。長着長長的觸角,背上還揹着一座小房子呢。

(二)教師示範講解

示範講解蝸牛背上“小房子”。

師:小朋友,觀察的可真仔細。看,這是什麼(出示橡皮泥)今天,老師用橡皮泥來變出一座小房子,小朋友看好嘍,開始變魔術啦。“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條,搓成條後捲一捲,從裏到外捲一捲,緊緊捲成小房子。瞧,小房子變好了,漂亮嗎?

師:老師是怎樣做出來的呀?(請個別幼兒說)師帶領幼兒一起空手練習: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條,搓成條後捲一捲,緊緊捲成蝸牛小房子。!恩,小朋友呀真能幹,現在拿起一團橡皮泥,一起來做蝸牛背上的.小房子吧。幼兒集體操作:做“小房子”,教師巡迴指導(結合兒歌製作)

師:好,小朋友,房子做好了沒呀,我們來看一看,誰的大,誰的小呀?爲什麼他的大,他的小呢?(個別幼兒回答)師總結:我們把房子打開來看一看(比較橡皮泥的長短)。祕密就藏在這裏:原來呀,這個橡皮泥搓的細又長,房子就會變大哦。

示範講解蝸牛的身體的製作師:我們做好了蝸牛的小房子,身體還沒有呢,趕緊來做吧。我們現在要換一種橡皮泥的顏色了哦。蝸牛的身體是一頭大一頭小。“搓一搓呀搓成條,一頭粗來一頭細,蝸牛身體長又長”。用牙籤來做小蝸牛頭部的觸角和眼睛師:看,現在,小蝸牛還缺了什麼呀?幼兒:觸角、眼睛。

師:對了,小蝸牛的觸角可是很重要的,因爲蝸牛的觸角就好像盲人的柺杖,是用來觸摸着走路的。小蝸牛在走路的時候呀,如果用觸角接觸到障礙物,就會立即轉變前進的方向。觸角怎麼做呢,老師就請火柴棍來幫忙。拿起兩根火柴棍,插在蝸牛的頭上,做觸角,還有眼睛。

(三)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播放背景音樂)師:這隻蝸牛寶寶很想找朋友,我們來幫他做一些小夥伴好嗎?橡皮泥、牙籤是做蝸牛寶寶的,小朋友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別人爭搶好嗎?

1、教師和孩子一起製作蝸牛,注意用兒歌引導幼兒。

2、教師重點幫助能力差的幼兒。

(四)展示作品

幼兒送蝸牛寶寶回家(放在樹葉上),滲透幼兒保護動物的情感。

師:這麼多的蝸牛寶寶出來散步已經很久了,有些累了,我們把它們送回家吧。來,跟蝸牛寶寶說再見吧。

活動延伸:

自編故事:《小蝸牛去旅行》

師:小蝸牛在新家裏住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有點悶,想到外面去走一走,請幼兒講一講自己製作的小蝸牛要到哪裏去?去幹什麼?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成功在於老師相信孩子,讓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由於孩子在畫自己的所想,所以作畫時顯得特別愉悅,也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產生了那麼多的創意,我也受益匪淺,有的孩子的蝸牛形態我都沒有想到。

一年級上冊語文小蝸牛教學反思5

《小蝸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話。課文通過小蝸牛與蝸牛媽媽的三次對話,向我們介紹了小樹林裏一年四季的變化,同時巧妙地告訴我們小蝸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點。課文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很適合一年級小學生閱讀。

一、教學效果:《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並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本節課我本着這一原則,在教學中把圖畫及角色朗讀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學生在美麗的圖畫和豐富的想象中學習知識,瞭解自然,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提高了學習效率。《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所以,課堂上我非常重視詞語的積累和語言的表達。抓住“碧綠碧綠”引導學生積累ABAB式的詞語,抓住“旁邊”“已經”訓練學生表達。通過讓學生模仿課文對話練習自己眼中的四季,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對話。

二、成功之處:《小蝸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運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描述故事的發展。活動中正是通過慢吞吞的小蝸牛,以它慢爲線索,來解讀四季的特徵。小蝸牛在來來去去小樹林和家的途中,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滿趣味的故事情節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春夏秋冬時刻變化着的`小樹林。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的爬行,讓幼兒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隱形的愛。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捉蝸牛、畫蝸牛、設計實驗來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給蝸牛設計一個家,使他們通過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對小動物豐富的直接認識。並在活動中改善了交往和語言能力,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個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做到會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蝸牛的行爲特徵,會用簡單表格統計、整理蝸牛的食性等情況,活動過程中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交流想法。

三、不足之處:有趣的故事,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並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給孩子們以享受。

但孩子們在聽故事時,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顯著的特點,易被一些表面的東西所吸引,而其中隱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師所忽略的,而這些東西有的是相當有益於孩子的。在故事中,試着和孩子們一起去挖掘隱含於故事中的美,感覺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四、改進措施: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每一個學生,都對課文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們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思想、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學習。所以本課,針對春夏秋冬蝸牛眼中四個季節,進行了充分的引導和想象,讓孩子們暢所欲言,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使課堂真正屬於學生。

一年級上冊語文小蝸牛教學反思6

《小蝸牛》是第八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運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描述故事的發展。用小蝸牛的慢爲線索,來解讀四季的特徵。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的爬行,讓學生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隱形的愛,在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跟前面的文章相比,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而且爲了培養學生看圖理解課文的能力,文章沒有全篇標註拼音,這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小小的挑戰。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佈置了課前預習任務,在家長的監督幫助下,學生藉助圖片讀課文。課上鼓勵孩子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課文內容,孩子熱情很高,爭着表現自己,思維活躍,能感受到學生已經被這小故事給吸引,被小蝸牛的.堅持不懈給吸引,被小蝸牛的慢給吸引。儘管小蝸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歸,但能感受到小蝸牛的快樂,能感受到蝸牛媽媽對小蝸牛的教育,在通過媽媽的一句愛的小結自然中就讓小蝸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特徵和變化。

講課過程中我運用圖譜文字結合的形式向幼兒呈現了四季的特徵和循環性,好詞好句有意識的滲透一下,積累學生的詞彙量,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如故事中的好詞“碧綠碧綠”“光禿禿”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很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再此簡單的解釋提升。

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思維活躍,教學目標基本完成,但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幾個學生的自主能力較差,拼音的基礎學習不紮實,課文朗讀是個問題。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以後的教學要有針對性,有層次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