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本文已影響 1.95W人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精選22篇)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

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課文沒有注音,而且篇幅較長,存在一定的難度。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個人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最後,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纔能有所感知,纔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借”字,讓學生想想爲什麼小魚、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小結。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2

在閱讀教學中,以“教師問、學生答”爲主線的一問一答教學模式還佔相當大的空間。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爲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教師應該變知識的“傳授者”爲學習的“組織者”,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表演等。現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爲例,談談幾點感想。

一、讀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開始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後,女生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纔能有所感知,纔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二、表演

表演是語文學習的實踐,更重要的目的在於積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師讓學生按小組針對課文第三、四、五小節的內容進行演示排練。其間教師不斷深入小組,與組員共同探討。在這一個環節中,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並不急於表演交流,而是給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語句,把它們牢牢地記在腦子裏,在這基礎上,再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反饋給教師看。這樣,不但起到了積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爲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

三、表達

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減去了教材中重複的環節,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展閱讀,讓學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學中讓學生悟出課文是用童話體文體把知識寫出來的,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課外閱讀——《尾巴的妙用》,通過填表格,書面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然後,通過簡單的模仿說話,瞭解並掌握另一種文體——介紹體;最後,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種文體練習表達。教師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願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說。

四、交流

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充足的交流時間,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由於學生思維的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師針對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斷的,還是自己掙斷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通過讀文、演示,取得共識。這樣交流,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後的幾點想法。就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值得我們在今後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研究。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3

給孩子更多的合作機會,在探究中自主發現。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思考,很多教師都把合作、探究學習定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突破口,致力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品質和探究發現的習慣。

教師們按照分層互補的原則,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或是讓學生自由組合,使小組內的合作討論與小組間的競爭有效地結合起來;並建構學習小組評價機制,通過小組自評和他評、師評,引導小組合作學習的正確習慣,如語文科幾乎每堂課上都要求各學習小組就所學內容提出幾個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進行朗讀練習、課文角色扮演時,鼓勵各小組勇於創新,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彙報:孩子們各施各法,有齊讀的、有輪讀的,或是幾人表演,幾人誦讀,一些孩子乾脆把原文拋開,將內容編成小故事表演。

開放活躍的課堂,培養了個性習飛揚又善於合作的學生。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教師問學生在這兩節詩裏有什麼發現,比如這首詩和以前學過的詩歌有什麼不同,在詩裏他們發現了什麼有趣的或特別的地方,並將自己的發現在四人小組裏說說。這下學生們感到新奇極了,他們的思維不受一點約束,在小組合作中集思廣益,交流互補,爭先恐後地告訴老師自己的發現。“我發現這首詩裏第一節都是問題,第二節都是回答問題的!”我發現第二節詩動物的名字都放在前面,它們尾巴的特點都放在後面!”“我發現這首詩第一節裏前面的字都是一樣的!”“我發現這首詩題目是《比尾巴》,詩裏也有很多尾巴這個詞!”事實證明,孩子通過合作交流,完全能自主發現,而敢於發現,也就敢於創新。美術課上,教師帶孩子們走出戶外,讓他們自行組合,用身體和球、圈擺出不同造型……合作探究式地學習,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營造出較好的團結協作的環境,更放飛了孩子創新的潛能。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4

經過前期精心地設計,我認爲這篇課文執教時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情境激趣,質疑導學

我們的孩子對壁虎不是很瞭解,爲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創設了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出示小壁虎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麼名字嗎?”從而在具體的情境中教學“壁虎”兩個生字。這樣做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在揭示課題後,我問孩子們:“通過讀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自然會質疑:“小壁虎爲什麼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學生的這些問題其實是能夠通過朗讀解決的,這樣可使學生明白會提問也是會學習的表現,自己提出的問題可以在讀書中自己解,從而品嚐了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樂趣,實現了引導孩子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行爲方式。

二、以讀爲本,識字學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讀書,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變“聽學”爲“自學”。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出聲讀、合作讀、默讀、分角色、齊讀等,求學生真正投入讀書之中。每次讀書都有明確的要求,並在讀書中自然引導識記生字,在反覆讀書中掃清了生字障礙。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後,女生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纔能有所感知,纔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語感。

三、增長知識,擴散思維

學生了解到小壁虎長出了新尾巴之後,我問孩子們:“你知道這是種什麼能力?”繼而通過聯繫人體明白什麼是“再生能力”。在學完課文後我佈置了課下去了解動物尾巴的妙用,到課堂上來講一講。引導孩子們去豐富自然科學知識,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喚起了他們的求知熱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明顯的不足:

一、面對個別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習引他進入學習狀態不成功後,就沒有再理會他的行爲。課中儘管他大聲搶答,但好幾句話都是與我提問有關的,我沒能適時引導。在課堂教育機智方面還需改進。

二、課堂設計環節有些多,使整節課的教學任務進行了47分左右。說明一節課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捨。

三、在隨文識字的方法上要繼續進行研究,如何使生字呈現更自然,更切合文本是我近期要解決的問題。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5

進入識字階段已經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了,對於識字教學的思考,也一直沒有停止過。聽取了各位老師前輩們的建議,一直以來,在識字上均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初讀環節中,當孩子進行初讀反饋、逐段讀好課文後,我再提取該部分課文裏出現的生字,正音,記形,逐個識記。

通過教學實踐,也發現了許多問題,比如:

1、識字不夠有側重,幾乎是字字落實,用力均勻。

2、儘管聽取了師傅和陳老師等幾位前輩的探討,初步得知了隨文識字的基本操作步驟,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初讀後還是“正音、記形、運用”一股腦兒同時進行,沒有分散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去,個人認爲,這也可以算是沒有側重的體現吧。3、識字教學花費時間較長,一般都要花費一個課時的時間來進行這一環節。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識字興趣似乎也不能很好的調動起來。在最近的教學中,我也常常反思我的識字教學環節,力求能逐漸改善我的教學行爲,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上《比尾巴》這篇課文之前,我對該課的生字進行了分析。這篇課文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裏面的主角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朋友。而本課要求識記的12個生字中,有近一半的生字與小動物有關,藏在這幾個小動物的名字裏面。根據這一特點,我捨棄了一直以來沿用的“初讀檢查時識記生字”的操作,將這幾個生字放在了初讀之前,與導入環節進行有機結合。

在導入時,我創設了一個小動物在森林王國裏參加比賽的情境,然後,有目的、有側重的逐個請出這些帶有生字的參賽小動物,“邀請”的方式也十分與衆不同—— “猜謎語”,利用這一方式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同時每請出一位動物朋友,便出示該動物的圖片,就讓孩子們記一記這一新朋友的名字,目的也就是對本字進行識記。

儘管識記方法和之前的操作大同小異,都是正音、記形,再適當的組詞運用,但是不難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始終都比較高漲,由於創設的識字情境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孩子們樂於接受,在孩子們自主識記字形的過程中,很明顯的感覺舉手的孩子多了,積極思考的孩子多了,這顯然都是孩子的學習興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正面作用。

輕鬆愉快的識字情境,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氣氛活躍,使學生學得輕鬆,記得牢固。

二、字不離詞,提高識記效果

低段識字教學提倡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這樣能進一步提高識字效果。

在以上的教學片斷中,我是先以詞語的形式,出示動物的名稱,再對裏面的生字進行識記,這樣,讓每一個生字的出示都有了一個確定的語境,如公雞的“公”,松鼠的“鬆”等字。從孩子們課後的生字過關率來看,這樣進行的識字教學,效果要比初讀完課文後再提取出單個的生字讓學生識記更好一些。

始終覺得,生字的識記要和字義的理解聯繫起來,只有理解了字義,生字才能記的更加牢固,不至於“回生”。很多生字單個出現時,由於沒有具體的語境,語義不甚明確,孩子們對字義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導致識記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將生字放入詞語中,尤其是這類孩子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詞語,也無需教師過多解釋,孩子讀着讀着便能理解詞義,然後以詞帶字,建立起語義的聯繫,有助孩子提高識記效果。

本次的識字教學權作一次識字教學的新嘗試,不過也僅僅只是教學形式上的轉變,在識字的教學方法和步驟上,仍然是引導學生從正音、記形再至組詞運用,沒有太大的變化,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教學方法和識字的側重點上這一塊還需多摸索多探究。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6

《比尾巴》這篇課文采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兒童情趣。我抓住這篇課文極具趣味性的特點,圍繞“比尾巴”大賽展開設計,環節與環節之間銜接自然,環環相扣,以摸尾巴游戲導入課堂,以拿門票的形式複習生字,以比尾巴評尾巴學習課文,以說尾巴畫尾巴進行拓展訓練。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創設,都採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語言,符合低年級的認知特點。

在這堂課的設計當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創設,這些情境不是獨立開來的,而是一脈相成,從一而中的。創設的這些情境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生通過創設的情境走若文本,與文本之間進行最近距離的對話,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情感被昇華,喜歡小動物的情感在課堂中隨處而見,爲參加比賽的小動物加加油,給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評評尾巴,爲丟失尾巴的小動物畫上一條漂亮的尾巴。因爲有了情感的投入,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參與積極性強、參與面廣,課堂氛圍輕鬆而又愉快!

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用語和體態未能達到預設的效果,致使創設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發孩子的興趣。對學生生成的閃光點未能及時抓住並進行延伸。這些都需要在今後的實踐當中繼續摸索、學習。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7

《比尾巴》是一首極富童真童趣的兒歌,抓住各種小動物尾巴的特點,以“比”的形式爲主線,以對話的形式向孩子們介紹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

在孩子們眼裏,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他們天生就非常喜歡小動物,對於奇特的動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鮮。這爲本課教學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一、激興趣,讓學生在興致勃勃中學語言。

課前,我跟孩子們做了個熱身遊戲。看看誰的反應快。“摸摸你的'小鼻子”;“摸摸你的小耳朵”;“摸摸你的黑頭髮”;“摸摸你的圓臉蛋”;“摸摸你的長尾巴”。“哈哈哈……”孩子們一片譁然。“你們有尾巴嗎?”“沒有。”“可我們身邊很多小動物都有尾巴,今天,它們還要進行一場比尾巴大賽呢。”趁孩子們遊戲時的興奮勁還在,我趁熱打鐵,迅速把他們引進課文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創設了一個動物王國比尾巴大賽的情境,請孩子們來當裁判,把他們置於活動當中,讓他們走進文本,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實踐。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我也始終都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要想當一個合格的裁判,要能正確叫出這些小動物的名字。”“一名優秀的裁判,肯定不會被這些生字寶寶難倒。”“誰能用你的朗讀把比尾巴的故事告訴大家,比比誰是最出色的裁判。”這樣,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識字、朗讀都順利過關。

二、多形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中學語言。

我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後,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

整堂課中,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師生、生生引讀、對讀;加上動作表演讀:小組內評讀、推薦讀、“比尾巴”表演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三、求統一,讓學生在高效整合中學語言。

在完成閱讀、識字基本任務的基礎上,我又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小小的一條尾巴,爲何長得各不相同,有什麼作用?孩子們在互相交流中增長見識,感受着動物尾巴的奇妙,在孩子暢所欲言後,我也相應地介紹了一些動物尾巴的知識,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趁機我要求感興趣的孩子在課外多多觀察、收集小動物圖片,去了解更多小動物尾巴的作用,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

學生在經歷文本、超越文本的同時,通過拓展練說、模仿寫詩,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共振。

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體驗着讀的愉悅、交往的愉悅、探索的愉悅、成功的愉悅,語文,真正走進了學生心靈,學生豐富的個性在課堂上展現無遺。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8

教育的生命不是“複製”,而是創新。課改呼喚本性,張揚個性,實現創新,它以生命的高度關注課堂,關注新型的教學行爲,即重知識的生成過程,不惟單純的結論;重情感生成的機制,不求表面的熱鬧,重課堂的“百家爭鳴”,不求整齊劃一。雖然課前我們都精心地設計了教案,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行爲卻不是教師完全可以預料的,爲張揚個性、顯現靈性,動態生成已經成爲新課程所提倡的核心理念。它主要包括教學行爲是動態生成的,課程是動態生成的。我們教師就應該在預設和生成之間尋求動態的平衡。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師原先的設計主要有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但學生幾遍一讀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有學生就在課堂中開始做起小動作,淘氣的張吟賓更在座位上大聲說道:“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像把傘?何俊的尾巴長,陸路的尾巴短……”面對他的惡作劇,我沒有采取簡單的批評形式,只是當着全班的面說:“張吟賓小朋友真厲害,纔讀了幾遍課文就會學着創作了,”只看見張吟賓馬上臉上一紅,倒不好意思再頑皮了,我接着說:“但這樣的兒歌不僅不好聽,用來取笑同學就更不好了。”

接着我抓住這一生成資源,重新組合板塊,把拓展延伸提到這一環節,出示各種動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特點,指導學生展開模仿與創作。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學生說:“誰的脖子長,誰的脖子短,誰的脖子會噴水?鹿的脖子長,熊的脖子短,大象的脖子會噴水。”有的學生說:“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不一會兒,學生就編出了不同的兒歌,而且同桌之間互問互答,玩得開心、學得認真。由此看來,只要我們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激活學生的思維就並不難。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改“線形結構”爲“板塊結構”;在課堂調控上,改“封閉結構”爲“開放結構”;在課堂交往上,改“單向結構”爲“網狀結構”,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爲靈性、悟性、個性充分張揚的新時代的學生,會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9

《比尾巴》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篇對話形式的兒歌。本文采用通過對話的方式進行描寫,採用三問三答的形式,巧妙地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文中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讀起來琅琅上口、簡明易懂、富有兒童情趣,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並能引起學生對動物尾巴特點進行觀察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要引導學生喜歡漢字,主動識字,學會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因此,在教學時,我根據一年級小學生喜歡小動物的認知特點以“朗讀訓練”爲主線,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並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讓學生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及作用,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知識。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堂課有一個好的開場白,可以說,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同學們都比較喜歡小動物,我就以一場別開生面的比尾巴比賽導入新課,讓學生情緒盎然地投入學習中去。激發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從整堂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始終沉浸在積極的情感體驗當中,學習興趣濃厚。可見,教師在備課中,要不斷探索新穎的、適合本節課教學的導入方式,巧妙地導入新課。導入方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精心進行導入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學習的始終。我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在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展開教學,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願望,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注重對學生識字方法的滲透,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等等激發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暢所欲言。注重分散識字,將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大量復現、說話落實。識字、記字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課標指出,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每天要有十分鐘的寫字的環節,在學寫三個生字時,首先觀察每個字的重要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佔格,更要求按照筆順規則寫,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提高寫字的效率。尤其是本課的“公”字,寫的時候要把重要的筆畫“捺”要寫得舒展,起筆時不要太往左,還要注意“撇折”的“折”要提提筆,而不是把筆畫送到頭。從孩子們寫字的情況看,孩子們都能寫得很漂亮,記得也牢固。

3、學會朗讀課文

首先,帶着思考的閱讀纔是有收穫的閱讀,我在引導學生讀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聽清老師的問題:

(1)有哪些動物來“比尾巴”呢?

(2)它們都比得什麼?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同位交流,最後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接着,指導學生讀好文中的問句。在教學時,除了老師範讀、錄音範讀之外,我還根據問句的特點,指導學生把句子最後的一個字音揚上去,還用了一個往上的手勢給予提示,讓學生自己練習,同座位互相學習等辦法去解決難點。並且讓男女生對讀,同位互讀,師生合作讀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三問三答的方式,體會文章的結構,瞭解六種動物尾巴各自的特點。

最後,我把學生的朗讀引向深入,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後再試着讀出問的語氣。並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我就耐心指導,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通過範讀、賽讀等形式,反覆練習把句子讀好。我配上歡快的音樂,讓學生一邊看着漂亮的動畫一邊拍手朗讀課文,同學們的朗讀熱情被激發起來了,朗讀的情緒更高漲了,朗讀的效果也特別好。

4、注重知識的遷移

真正的語文學習,要將學生的思考從課內引向課外,能讓學生舉一反三,遷移適用。《比尾巴》一課中句式“(誰)的尾巴(怎麼樣)?”出現了六次,爲了豐富學生的知識,在學完詩歌后我設計了拓展這一環節,利用課件出示了另外的幾種小動物的圖片如牛、老虎、馬、燕子、金魚、老鼠等,學生能夠抓住動物尾巴的特點,展開激烈的討論,接着我讓學生按照課文中詩歌的樣式編兒歌。例如,“誰的尾巴象剪刀?”“燕子的尾巴象剪刀。”“誰的尾巴細又長?”“老鼠的尾巴細又長。”進行即興編兒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激發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以及瞭解其它小動物的興趣,真正講課內學習轉向課外。

反思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和書寫指導不夠全面,沒有照顧到程度稍差的同學,還是有往前趕課的嫌疑,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提高,今後,我要在兼顧所有的學生上多下功夫,爭取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能力,真正實現課堂的高效。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0

《比尾巴》這一課,我本着“課堂上老師應努力爲學生營運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的熱情”。這一理念展開教學的,首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然後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在整堂課中,我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過程,從而實現真正一樣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體劃一的理解和指導,整個過程充分尊重了主體的地位。

另外,本課採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琅琅上口,極富兒童情趣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在第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問句和答句的讀上,我讀,讓學生髮現問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過齊讀、指名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問句和答句讀法的不同。接下來,又進行了男女比賽讀、個別讀,誰讀的好,就請他來給大家示範某一句,讓大家跟學。最後,請個別同學採用問答形式來讀,並請個別學生來表演着讀。大家的興趣很高,不知不覺中,下課鈴響了……可是,大家還是意猶未盡地在那學着小動物的動作來表演課文。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1

我執教了《比尾巴》一課。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製作了精美的教學圖片,因此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由於我本人基本功不夠紮實,因此也造成了教學中漏洞百出。現反思如下:

1、注重情境創設

一年級學生課堂常規較差,好動、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小朋友們喜歡小動物,創設"給小動物做小裁判"的情境,讓學生始終情緒盎然,有聲有色地投入學習中去。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實現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的充分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上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創設出理想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力,使教學不斷髮展和提高。

2、練讀課文體會語氣

本節課重點指導疑問句的讀法。我採用反覆練讀,目的是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在讀中體會感情,在讀中瞭解運用語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由於指導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3、“抱”“牽”“放”

新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傳統的語文課程是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教科書和課堂裏,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豐富的語文生活隔離開來,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需要,而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樣的課程應該是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爲依託和歸宿,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爲一體。在這堂課上,我一直在試圖把學生引入我事先設計好的路徑中去,這也恰恰扼殺了孩子的個性發展,遏制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課後反思,我是不是應該讓學生多動腦:思考課文中六種動物的尾巴特點是什麼?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還可以隨便挑兩到三種動物的尾巴進行“長短、粗細、直彎、寬窄”等各種角度的比較,甚至還可以製造懸念,如將猴子、小狗、兔子進行尾巴長短的比較,從面引出“誰長誰短、誰寬誰扁”等都是相對的,要看比較的對象,這是不是辨證思維啓蒙的最佳機會?

4、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

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

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

它五彩斑斕

生機勃勃

因此

我們還應當從關注生命的高度

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而非靜止的、僵化的觀念來看待課堂教學。但今天的課上

我感覺自己面對出現的生成現象沒有好好的把握。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2

《比尾巴》這篇課文是首兒歌,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內容是充滿兒童情趣的語言,讀起來琅琅上口。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識字、寫字,認識新筆畫“撇折”,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讀好問句,瞭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如何讓學生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更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呢?設計時,我從兩個方面入手:

1、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制定好認知、訓練和情意目標,根據訓練點,用網絡優勢,製作了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努力創設與訓練點相關的教學情景。

2、以學生爲主體,以個別化,協作式爲主要形式,在引導學生全體參與的教學過程中,力爭形成師生共鳴的態勢,以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益,拓展知識面,培養創新能力。

圍繞訓練點,我是這樣展開的:

1、創設情境,營造民主、寬鬆的氛圍,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新課標》中對閱讀方面的情感態度而言,首先是強調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在低年級這一點尤爲重要。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爲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學習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他的興趣決定了它的學習態度。只有瞭解他們的心理,從他們感興趣的方面入手,纔會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使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孩子們的眼中,小動物是它們最親近的朋友。就《比尾巴》這篇課文本身而言,淺近的詩歌就比較能讓學生感興趣,讀起來也是琅琅上口。教學時,開始我就利用小學生對動物的親近以及對童話世界裏小動物們的比尾巴大賽充滿了好奇。採用森林王國裏的獅子大王這一角色,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慾望。讓他們樂於接受獅子大王的邀請,欣然願意當小裁判幫助小動物們比尾巴。這個時候,強調學生自己就是主人,讓他們在初讀課文中找出參加比賽的小動物們。

2、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達到識字認字的目的。《新課標》中提出: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在課上,老師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寫字。在這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中,鑑於要求認識的字多半出現在動物的名稱上,於是我引出小狗——這個由獅子大王派來的差使,給小選手們發衣服,而要求會認的字就在每件衣服上。於是在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之後,就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生字。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並且還可以小組內交流你是用什麼方法記住這個生字的。實踐證明,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之後,再鼓勵學生在小組內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這樣學生的記憶也比較深刻。在寫字教學中,我還是利用課件中形象豐富的小蝸牛引出本課中要求會寫的三個字:雲、公、車。然後鞏固認讀,最後在生動的故事情境中完成教學。《課標》中講的寫字教學,不單純是爲了些好字,而是教書育人。寫字的育人功能是有目共睹的,是不爭的事實。郭沫若先生說:“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是人人成爲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乾淨、端正、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因此,在我板書範些的同時,強調寫字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並且學生寫字的同時強調寫字的姿勢,從小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在學生練寫完之後,還及時評價學生的字,指出優秀的地方和不足之處,給與適當的表揚和鼓勵。

3、充分朗讀,在讀中感悟。在閱讀的過程和方法方面,《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第一學段在朗讀的目標上是這樣要求的“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這篇課文本身而言,那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所以在上課的前五分鐘內,我就讓學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做到讀準字音,鼓勵學生比比誰讀得好,讀得流利。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而讀好文中的問句又是教學難點。由此可見,讀在本課的教學中是佔有相當一部分的比例。對於本課在問句的指導朗讀方面,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是出示文中的六個問句,讓學生自由讀,這樣他們讓他們有個大體的感知。然後是讓學生仔細聽老師的範讀,讓學生自己在聽的過程中找出讀的要點,再讓他們自己按照找出的要點自己讀,最後是個別讀,在開火車比賽讀。在授完新課的時候,又設計了讀的環節。這時是繼續創設情境,在情境中要求學生能夠有感情得讀,流利得讀,最後在讀的`基礎上能夠背誦。本課的末尾,我製作了動畫、配樂,讓學生伴着優美的音樂,看着生動的動畫,在讀中盡情的舞蹈,在歌曲中結束課文。

4、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課文中介紹了六種小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中琅琅上口、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有限,爲了豐富課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我設計了拓展這一環節,利用課件出示了另外的六個小動物的圖片,生動活潑的畫面再次激發了學生的慾望,此時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形式編兒歌。在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之後,他們能夠抓住動物尾巴的特點,按照課文中詩歌的樣式編兒歌。例如,“誰的尾巴象剪刀?”“燕子的尾巴象剪刀。”“誰的尾巴細又長?”“老鼠的尾巴細又長。”

另外,在這篇課文的教學方面,我覺得還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閱讀教學中,存在着多重對話關係,如學生與作者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學生、教師與編者的對話等,這些都爲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要讓他們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不是老師去講解,而是學生自己各抒己見,變被動爲主動去品析、討論、欣賞、嘗試朗讀。此外,還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確認自己認爲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爲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做設計等等。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不要可以追求“標準答案”。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中,並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今後,需要做的是如何把這種思想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角落,落實到的一舉一動中。另外,還可以將生活和課堂聯繫起來,課外佈置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收集有關動物的文字、圖片資料,留心有關動物尾巴的特點。這次的教學活動,更進一步促進了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從而讓我深刻的認識到,只有擯棄陳舊的教學觀念,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再上一個臺階。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通過讀寫訓練,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不單指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對語言信息的查找、篩選、歸納,概括和刪改、編輯等能力。因此,在信息社會裏要使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學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學,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根據低年級學生愛幻想,常把物體擬人化的特點,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出課文的動畫,學生被優美的圖像所吸引,學習熱情隨之高漲起來,我抓住學生熱情較高的有機時機進行教學。在學習過程中課件中展出了小燕子、小魚和老黃牛的尾巴是怎樣擺動的,學生通過觀察形象直觀的圖象,知道了這三中小動物尾巴的作用。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在仔細的觀察中,發現了小壁虎的尾巴的特點:遇到危險時會自己切斷尾巴,保護自己,過一段時間,尾巴可以再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觀察是認識的出發點,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維的必要條件。”小學生存在着注意力分散,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識支配,帶有情緒性。而多媒體技術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文音像資料,鮮豔的色彩,生動活潑的界面,逼真的音響效果,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使注意力持續時間延長,利於學生的深度觀察與發現。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教學《小壁虎借尾巴》前,我讓學生在網上搜索查找關於“動物的尾巴”的所有網頁,在課內交流,以增進學生對動物尾巴功能的瞭解和興趣。結果學生很快找到了相關網頁,獲取了豐富的資料信息。比如:猴子的尾巴能調節體溫,松鼠的尾巴可被子……學生興致高漲,不斷地交流自己的搜索結果,甚至有的學生當時就說:動物的尾巴真有意思。在學生興趣依舊時,讓學生仿照範文續編故事。學生立即在網上遨遊,認真選擇自己的寫作對象,許多學生編出了有趣的故事。

計算機進入語文課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爲有效促進學生漢語知識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交互式、網絡式的教育技術,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協作學習提供了可能,也提高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有利於培養出高素質、獨立自主的創新人才。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4

在孩子眼中,動物是他們的最愛。《比尾巴》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琅琅上口,極富兒童情趣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了問句和答句的讀上,我讀,讓學生髮現問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過齊讀、指名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問句和答句讀法的不同。接下來,又進行了男女比賽讀、個別讀,誰讀的好,就請他來給大家示範某一句,讓大家跟學。最後,請個別同學採用問答形式來讀,並請個別學生來表演着讀。大家的興趣很高,不知不覺中,下課鈴響了……可是,大家還是意猶未盡地在那學着小動物的動作來表演課文。

我認爲在低年級,只要老師緊緊地抓住一個“趣”字,無論什麼課,在指導孩子朗讀上,只要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好他們,朗讀的效果就會更好。

一、以生爲本,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在本案例中,教師始終站在學生平等的地位,與學生平等對話。如:以“趣味對讀”中,教師以商討的語氣提出“你想怎樣對讀呢”,在聽到學生獨特的想法,教師馬上予以支持,並提出“你們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在這裏,教師亦師亦友,只在課堂中引路,把“怎樣走路”的權利還給學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續編課文”中,教師融入學生中,“別忘了,有問題找老師,老師也是你們的小組成員哦”,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與同學們共同思考、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師生的和諧互動,充分體現了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這正是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的人文基礎。

二、營造富有情趣的課堂氣氛,滿足學生個性心理的需求,構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爲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滿足了兒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讓兒童真正成爲主人,投入學習。在本課中,我在開課之時,便精心營造了“小動物比尾巴”的情境,並鼓動學生當評委,面對栩栩如生的圖片,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而後我又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對讀”,並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一對一地朗讀。“讀我所愛讀,快樂無比”;最後我進一步激發學生情趣,“咱們也來當一回作家,續寫課文,學着課文的樣子,自己寫兒歌”,學生興致盎然,並迅速在小組內討論起來。在寬鬆的氣氛中,學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體驗着讀的愉悅、交往的愉悅、探索的`愉悅、成功的愉悅,語文,真正走進了學生心靈,學生豐富的個性在課堂上展現無遺。

三、教師要捧着一顆愛心,帶着一顆童心,讓所有的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

新課程改革處處體現着以人爲本的人文思想,我們的課堂應該像春天一樣,讓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樣燦爛地綻放。在本課中,我所引領的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是基於全體學生,教師不是導演,勝似導演,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充滿着童趣,充滿着人文關懷;學生不是演員,勝似演員,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了每一個教學環節。

如果每個教師都捧着一顆愛心,帶着一顆童心,喚起兒童個性心理的需求,我相信,那一定能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讓學生在語文的大課堂裏幸福成長。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5

《尾巴的功能》是一年級下學期語文第七單元的起始課,我把這節課的目標確定爲:學生隨文識字,認識“甩”等9個生字,能夠讀準字音;通過多種形式讀文,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種動物尾巴的功能,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引導讀書;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縱觀整節課,我帶領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教學目標。現將本堂課的表現做以反思。

一、識字教學重情趣。

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趣味教學法,把遊戲引入課堂,比如“送字寶寶回家”;注意調動多種感官,例如以介紹四種動物尾巴功能的圖畫刺激學生視覺,以動手操作——找朋友、揭字卡作用於學生觸覺;以互讀表演讀反覆作用於學生的聽覺;以屏幕飛入的詞語像磁石一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己發現、自由交流識字方法,調動學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這樣,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主動、生動地完成了識字任務。

例外,不僅注重將生字放到生活環境中去識記,同時重視在文字本身上下功夫,把生字放在陌生的'語段中去夯實字音,以及及時引入象形文字,介紹我國古老文字的淵源,都是一些大膽的嘗試,力求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新鮮的感覺和美好的嚮往。

二、朗讀指導重感悟。

學生藉助拼音,憑藉躍躍欲試的心理和強烈的表現慾望,在自讀互讀中很快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然而,學生是否能感受動物尾巴的功能這種情趣,又如何把自己的悟出來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卻離不開老師的指導。我沒有做朗讀技術上的指手畫腳,而是抓點帶面,在教學非洲鱷尾巴的功能時,“我的尾巴是武器,揮舞起來力無窮……”先讓學生讀,讀後談談自己朗讀的原因,很多孩子很有表現力,未經老師的知道就把“無窮”重讀了出來,爲什麼要重讀“無窮”?讓孩子自己說說原因,由學生自主體會“無窮”的含義,暢所欲言,老師只是起到了一個點撥的作用,在學生暢談後再出示“無窮”在詞典中的解釋。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主體,讓學生做主人,甚至是嘗試了指導者的身份。

三、開展教學重實效。

雖然是一節公開課,但既然是上課,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學生,都要讓他們有所得,教師上課的目的始終應該是爲學生服務,這一點是我所堅信而且一直遵循的。當學生的學習出現了波折時不能急匆匆地進行教學環節,而是力求讓他弄懂、學會,堅持學有所得。

這是一篇蘊含豐富科普知識的小文章,介紹了四種動物尾巴的功能,但自然界是博大的,動物的範疇更是寬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行拓展,適時適度地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並引導讀書。

本節課也仍然有值得商榷之處:對朗讀的指導方法多樣很重要,形式活潑對低年級孩子來說也很重要,但應堅持從文本出發,讓學生、指導學生儘量去體會語言的魅力,嚼出文字的滋味。我們要建立這種真正的語文情境,把學生柔和地自然地包裹住,不管是什麼樣的文章,只要有文字,就要盡力保護這種感覺不被破壞,讀文、曉意、懂理。在文字上下功夫還是我應該繼續探究和思考的。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6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兒歌。兒歌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朗讀這首兒歌,孩子們可能會陶醉在“比尾巴”的樂趣中,可能會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想編兒歌的慾望,更有可能促發他們喜愛動物,願意接近動物的美好情感。在設計中,我試圖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1、突出重點,學好生字。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本課時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動的情境中學會7個生字。從認識一組拼音引出“尾、巴”,到揭題學“比”,認識參賽選手學 “猴、鬆、鼠”,到建構兒歌隨機學“短、把”,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在大量的復現、說話、擴詞、運用中鞏固。比如讓學生談談“哪些動物有尾巴”,在課堂中適時出現“比尾巴、比一比、比賽”等詞,使學生在充滿趣味的學習中落實會讀會認的生字學習目標。

2、親歷讀書,獲得情趣。讀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養語感,獲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以讀爲主,兒歌的學習更是如此,本節課的重點還在於問句的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美讀,有節奏的讀,唱讀,通過讀不同風格的兒歌,從中能感受兒歌的語言美,音律美,建築美,獲得美好情感的薰陶。

但在本節課中,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動筆、拼拼讀讀的機會還是太少。比如說在讀完生字後,讓學生自己動筆劃劃比賽的小選手,叫一叫它們的名字,通過學生自己找找、劃劃、讀讀,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在教學第二小節時,公佈比賽的結果,在試教的時候,讓學生說說“猴子的尾巴怎麼樣?可以做什麼?”(學習兔子、松鼠的方法同猴子)這樣感覺學生說得較多,但很細碎。“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長和短比較容易理解,就讓學生在朗讀自己理解。而“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這句話就挺難理解的。於是就打算突破這個難點,簡單的'一讀而過。在研讀這句話的時候,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咦,松鼠的尾巴怎麼好像一把傘呢?”後來,才發覺自己把問題倒過來問了。應該這樣問更恰當些“我們一起來看看松鼠的尾巴是怎麼樣的?”先讓學生說說松鼠的尾巴翹起來,可以擋風遮雨,還可以當作降落傘。說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也在教師的幫助下凝練語言,在自己的頭腦中建構新的語言圖式,提高語言的質量與品位。然後再和課文中的這句話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更加豐潤了。

其實上課,就需要不斷地思考,纔能有提高。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7

今天在教研室和學校的組織下,我講了一節《比尾巴》第一課時觀摩研討課,一節課下來受益匪淺。本篇課文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以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我主講第一課時,以生字學習爲主,學習目標是:

1、會認、會讀1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重點學習八字頭和提手旁等偏旁、一個“豎提”筆畫;

2、指導問句朗讀,熟讀課文。

在教學過程中,上課的思路基本還是清晰地順着教學設計進行。

爲了激發學生學習本篇課文的興趣,首先我以遊戲的形式導入新課,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學習,運動多種方法教學生識字、認字;同時,運用各種方法教學生讀課文,以讀代講,更能有效的學習本篇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每個環節的銜接,並且用適當的語言把它們串起來,運用多種表揚激勵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能夠以認真的態度去上好這節課,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體現和解決了重、難點。但是,作爲一個新老師我有很多的.不足與缺陷,上完課後,幾位教研室老師結合我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給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一、語言語調的問題

在講課過程中,不自覺地拿腔作調,給人不太舒服的感覺。老師指出:上課就用正常的語氣來上課就行,不需要拿腔作調,正常聲音抑揚頓挫等。我們上課不需要用多大的聲音,要給人舒服的語氣上課,學生才願意聽你課。聲音太作一來影響課堂教學水平,二來對自己的嗓音也是一種很大的傷害,教師是一輩子的職業,必須好好保護。上課用什麼樣的聲音也是一種很大的學問,今後在上課中反覆揣摩,鍛鍊自己。

二、學生有錯誤時,要立即指出。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錯誤要及時指正出來,不要給學生錯誤的印象。在學生回答問題說道:“老虎有一個尾巴”時,我並沒有及時發現指正尾巴是論條,給學生錯誤的知識,說明自己的語文基礎知識有待提高,在教學生知識時,我也是又重新學習一遍,重新鞏固自己語文知識。

三、課堂迴歸真實,不需要玩花樣,上好每一節常態課

上課不需要有花樣,不是公開課,就是一節正常的課,就按平時上課的方式來,把所有知識都講到,學生學會就行,那麼你這節課就成功。我在上課時總想着如何吸引別人眼球,如何讓這節課出彩,聽過老師的意見之後,發現自己確實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上課時想運用多種方法來教學生識字認字,結果浪費了太長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三真四實,即“真說”“真讀”“真改”和“真實”“紮實”“平實”“樸實”,雖然短短的幾個詞,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但是我會以此爲目標,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這次在各位教師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經過多次修改,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最終呈現給大家,雖有各種不足,但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是我平時花再多時間也未必能得到的,它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更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堅定了自己的信心。教無止境,學無止境,今後,我要向同級組的同事多多請教,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8

《比尾巴》是有小學語文課標版教材第一冊中的一篇對話形式的兒歌。本課是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我在設計過程中把整個閱讀教學安排在一個生動有趣的動物王國的比賽當中來進行。讓孩子們在課堂上一下子擁有了很多的角色體驗,首先是一個閱讀的小學生,同時又是一個比賽過程中的一個小觀衆,一個小評委 ,一個創作者,使整堂課在一個輕鬆、愉快地環境中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一、應用兒歌特點,營造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閱讀部分提出了讓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我從四個層次體現了這個樂趣。

1、現在,我們隆重地請出這些參賽的模特,那有哪些動物來比賽呢?請這一排的小朋友來請,其他同學隨着音樂響起來。(請6人上臺貼出小動物的圖片,一邊貼一邊說出動物的名稱。音樂、掌聲)在熱烈的掌聲中,在嘹亮的音樂聲中,孩子們就把這些動物模特請上場,上場了以後,因爲孩子們都非常喜愛,所以我們就主動觀察了這些動物尾巴的特點,看了尾巴的特點,那馬上順利成章的讓孩子們從課文的句子中找一找,這也就是動物們比尾巴怎麼樣?六個問句,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也爲深入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動物模特,瞧,模特們多麼興奮啊!它們紛紛翹起了自己的尾巴。孩子們,現在你們就是評委了。我們來仔細瞧瞧動物們尾巴有什麼特點,哪位代表先發言,有其他代表發言嗎?這位評委你說(學生說尾巴的特點)讓評委們發表對動物尾巴的特點的一個意見,比如說小猴子的尾巴,課文中是長,但是小孩子他就覺得除了長還有軟,還可以捲起來,其實也就強化了他對動物尾巴的一個認識,從小孩子的角度去認識動物尾巴,它局有什麼樣的特點,其實這裏也留給了孩子們很大的思考空間。

3、動物們的比賽進行的非常成功。一名記者到場參加,心裏非常激動,當場做了一首兒歌。他就把這六個問句分成了兩個部分。你能把回答的六個句子也分成兩個部分嗎?(學習小組合作完成)課文我們已經學完了,把整篇課文怎樣巧妙地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我採用了小記者,這個小記者也參加這場比賽,看了以後非常的激動,就寫下了這麼一個兒歌,這首兒歌就是我們剛纔所學的,這樣孩子們自然地再回到語文書中,去進行朗讀,讓孩子始終感覺都非常有情趣。

4、告訴這些小評委,你們也可以當小記者,去爭當這樣一個小記者,你們還可以在動物王國裏找一找其他動物,來給這些動物們編一編兒歌,這樣續編兒歌,孩子們也就發展了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同時也展示了學生課外獲得的'信息(上網、課外書)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被關注的樂趣。

二、引導探究,加強實踐,讓學生感悟語言,應用語言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這意味着我們的語文課堂要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真正的學堂,要讓孩子在課堂上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在運用這個語言的過程當中,他來感悟語言,積累語言,來掌握語言,這是新課程標準一個明顯的特點,這樣才能爲學生奠定好語文學習基礎,讓他有持續學習語文的後勁。

1、通過讀、說的語言實踐,引導學生去探究。在讀的方面呢,首先重視了他們的自讀自練,出現了問句以後,孩子們就運用他們所學拼音的知識,運用這個柺棍自己去讀這個問句,目的就讓他們讀通讀順,從而達到語文朗讀最基本的要求,初步感知這六個問句是什麼意思呢?接着就是在讀中指導,六個問句出來以後,孩子們第一次發現這個問號,讀這樣的句子的時候和平時讀句號的句子有什麼不同?孩子們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悟,然後問誰來讀讀看,看誰問得好?以後看到這樣的問號,就知道該怎麼讀了。

2、在理解的過程中去讀,解決了松鼠的尾巴是很輕很柔的降落傘,孔雀的尾巴最好看,怎麼去讀好這兩個句子呢?讓他們的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出示這兩個句子就更好了。最後就是表演,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很喜歡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勁性表達,輔助自己去理解,去體會,去表達,讀兒歌的時候就加上了這個動作,孩子們帶着笑帶着動作通過讀表達出對兒歌的喜愛,對課文的喜愛,也可以說對學習語文的喜愛吧。在說的方面呢,也有一個層次,開始剛看到六個模特時,在說他們的特點,先是一個詞語,再是一個句子,後來在作爲評委這個角色變了以後,他們運用自己所看到的一些電視或者一些收集到的資料,以前的一些舊知在輔助他們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像課堂上出現的松鼠的尾巴像雨傘、太陽傘,降落傘,棉被等等。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讓還孩子們不但要從形狀上去觀察還要從顏色等方面去考慮。孩子們的各種認識都是他們的獨特體驗。動物模特比尾巴大賽,學生學習的激情很高, 語文教學不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孩子們很快地進入了比尾巴大賽的現場。因爲新課程倡導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我以主持人學生以評委的身份拉進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然後在主持人與評委的一次次對話中解決問題,讓孩子們以評委的身份去觀察動物尾巴的特點,去公證仔細認真地評一評,在評議中達到學習課文的目的.因爲我認爲學習的方式比學習的內容重要。我們讓孩子找到學習的鑰匙而不是幫他直接開門。

三、拓展延伸,放飛學生潛能

這一次新課程改革有一個很突出的特色就是構建開放的充滿生機的課程體系,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我們要努力的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那麼就要加強學生課堂與課外,課堂與生活相溝通,把我們的語文課變成生動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說討論、欣賞、表演、展示、評價,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都能動腦筋,動口,然後動手,讓他有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努力使我們的小課堂能夠連着我們的生活大世界,所以要從課文中找出連接外面這個世界的連接點,這堂課中反覆出現的問句和答句,抓住他切入這種創造性的教學,運用他已有的知識和積累跟文本展開對話,創造性的來仿造說的句式,孩子是從生活中來的,他對生活自己最興趣的東西其實真的非常的喜歡,因此課前我就讓孩子去收集、觀察一些動物尾巴的知識,那麼他們從生活中走來了,最後課文結束的時候,孩子們再走到生活的這個大世界裏去,就是從課文中你們學到那麼多尾巴的特點,你們知道這個兒歌的形式是這樣的,那你們能不能結合自己原有的一些知識的學着也去編一首兒歌呢。語文學習的空間應該是很寬的,正像有一位專家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寬。這方面我想還要繼續努力。

我相信,我們不斷地去優化教學過程,追求活動化、開放化,一定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活潑有趣,定會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9

在孩子們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全文句式整齊,富有節奏和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簡明易懂,充滿了兒童情趣。

比較好的做法:

紮實識字寫字教學

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所以在整堂課的最後,我設計了“小評委們比寫字”這一寫字環節,先出示一個也有長長的尾巴的“巴”字,在學寫這個生字後,又出示“把”,目的在於讓孩子們在比較“巴”和“把”的過程中懂得,雖然“把”字裏也有“巴”,但是“把”是由提手旁和“巴”兩個“好朋友”組成的,好朋友要互相謙讓,所以“把”裏面的“巴”要寫得相對小一點。這樣學寫兩個有相似之處的生字,孩子們能更加輕鬆、有效地把字記牢、寫好。

但是在這堂課中,問題很多,這些問題是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的。

一、要積極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五彩斑斕、生機勃勃,因此,我們還應當從關注生命的高度,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而非靜止的、僵化的觀念來看待課堂教學。這一節課上,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面對出現的生成現象沒有好好地把握,比如在教學“巴”這個生字時,我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哪個字裏也有這個“巴”字,一學生回答“把”,我當時否定了他的回答(“不對,‘把’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新生字),因爲在我原有的教案中,生字“把”的學習要放置在學習生字“傘”之後。課後,我深刻意識到這樣的處理太失敗了,日後要積極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

二、要儘可能地鼓勵學生,對他們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評價。

一年級的小學生特別需要老師的表揚,因爲老師的評價會深刻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學習與生活,所以對學生的表揚與鼓勵要高度重視。但是由於自己在課堂上應變能力還不夠,所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處理得不夠完善,比如上例中對學生回答“把”的否定,對該學生生成的閃光點未能及時抓住並進行延伸。還有,特別在學生回答不足時,我操之過急,沒有很好的循循善誘,可能直接讓別的學生回答了。這些都需要在今後的實踐當中繼續摸索、學習,在課堂上要多鼓勵學生,對於他們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評價。

三、要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講

新課程理念提出,教師要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真正落實“高效課堂”。在這節課中,我一直很擔心學生說不出或者說不好,所以有些應該讓學生說的內容,都被我“搶”走說完了,整節課中我說得有點多。

以上這些不足,我要在日常教學中多加留意,減少乃至避免再發生,讓學生學得更開心、更有味,課堂更高效!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20

在孩子們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那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

我在教學《比尾巴》的第一課時,目標是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理解其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動物,對於奇特的動物尾巴更是興趣盎然。在學前教育中大多數孩子們都接觸過有關動物尾巴的故事或兒歌,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常識。這些有利因素爲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所以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我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在大量復現、說話中落實會讀會認的生字學習目標。無論是識字、記字,還是課文學習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整堂課我還加入寫字的環節,學寫三個字,要求按照筆順規則寫,而不是把寫字放到另一課時去完成,這樣可以分散寫字的難度,每節課都動筆寫幾個字,孩子們能更加輕鬆地把字記牢、寫好。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反饋也反應出了一些問題。其中,關於朗讀尤其促發我深思。怎樣才能讀得深入,怎樣才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對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導學生讀好一句話時,首先不要急於要求他們讀出感情。如指導“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後再試着讀出問的語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千萬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結束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是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繼續進行耐心的指導,同時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這時仍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問答對話的語氣等方式,通過範讀、賽讀等形式,反覆練習把句子讀好。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21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

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課文沒有注音,而且篇幅較長,存在一定的難度。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個人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最後,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纔能有所感知,纔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借”字,讓學生想想爲什麼小魚、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小結。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22

“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扁,誰的尾巴最好看。”

“公雞的尾巴彎,鴨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多有意思的韻文呀!課文采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小動物尾巴的特點,而且語言簡明易懂,讀來朗朗上口,能充分調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所以在備課時,根據教材的這一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在讀中提升語感。怎麼讀呢?以往學生習慣於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今天來個師生對讀怎麼樣?像少數民族的對唱一樣,有問有答,肯定很有意思。這樣想着,課上,在孩子們認識了生字之後,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我對孩子們說:“今天我換一種朗讀方式,我來問,你們來答,例如:我問——‘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你們怎麼回答?”孩子們齊聲讀:“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對,就這樣。”接下來,我們開始對讀課文,孩子們興致勃勃,讀了兩輪之後,換做他們來問我來答,男生問,女生答,這樣讀了幾遍之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背誦下來了,最主要的是,孩子們學得非常帶勁兒,這是令人欣慰的。

不管採取什麼方式,孩子願意讀,想讀,主動去讀,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只有孩子產生了興趣,下一步纔有可能學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