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1

《春酒》一文,雖然篇幅短小、語言淺近,可是情感複雜、思想深邃,加之又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因此,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既要完成分析春酒的感情色彩教學任務,又要引導學生重點體會蘊含在文章之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設計者如果想突破常規,有所創新,就須在教學設計上下一番功夫。

本教學設計對教材的把握全面透徹,教學目標的確定恰當適切,教學重難點層次分明,教學步驟清晰有序,板書設計簡潔規範,遵循了中學現代文教學讀寫並重、知人論世、重視誦讀感悟等基本原則,熟練運用了散文教學的一般方法,較好地體現了中學散文教學的特點。首先,設計者重視了學法指導,以幫助學生達到以學法理解文章的能力提升。其次,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藉助課前培訓突破了學生理解與運用的教學難點,並在散文閱讀方法上以及寫作指導上給予了恰當引領。第三,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形式多樣且層次分明的誦讀、精彩展示、學生寫作活動展示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和理解,並能拓展到更深的寫作空間領域中去。第四,教師開始積極嘗試運用教學策略,實現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賞析指導中嘗試運用了以讀促品、入境想象和展示點評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抒情文字的意蘊,效果應該會很好的。總的來說,本教學設計在繼承了散文教學優秀傳統、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又重點在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實現了突破和創新。

當然,從更高的要求來看,本設計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一是,設計呈現出的僅僅是一個教學流程,而這一教學流程基本上也是教師預設的,希望教師能更多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狀態和學習心理;

二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有點機械化,應該在需要討論是才討論,需要點撥時才點撥;

三是,教師課堂語言欠精練,設計追問時要能隨機應變。最後要說的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可不必過多介入,一切關注並根植於學生的學習,纔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2

課堂是教師展示自己的舞臺,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如何向40分鐘要質量是我們教師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學反思:如何向語文課堂要質量。要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留給他們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對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這就要求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上力求做到多、快、好、省。

多是指精心設計內容,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加大課堂容量,縮短自己“講”的時間,給學生多講多說的機會。比如學生間的討論、學生的合作讀、表演以及進行適當的說話訓練等等。

快是指老師自己語言要精煉,加快教學速度。不要用一個接一個的細小而煩瑣的問題來提問學生,不要總是很不放心地重複自己的提問,很羅嗦地重複學生的回答。我們要做的是精心準備幾個有意義的關鍵問題,通過這幾個關鍵問題達到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拓展思路的功效。

好是指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課堂效果,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保持積極性,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如在生字教學中,讓他們自主識字,在閱讀時分角色表演,在複習鞏固時多采用遊戲的形式等等。

省是指教師節省講課時間,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教師只作精講,下課多練,這樣學生學得輕鬆,記得也牢。

相信在課堂上能做到多、快、好、省,學生、教師一定能學、教都輕鬆、愉悅。學生會愛學、想學。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3

工作這麼多年,總結寫了無數。沒有認真反思,基本都是應付。

送走這一屆學生,我想靜下心來想想自己三年做過的事。三年,六個學期,一千多節語文課,課裏課外我都做了些什麼?

我沒有荒廢一節課,每一節課都用心去上了。儘管水平有限,不能和名師相比,但我努力朝他們的方向行走。講課文,講題,講作文,忙得不亦樂乎。背誦默寫,朗讀預習,每一節自習課都安排得很充實。

課文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載體。從初二階段開始,我逐步認識到挖掘課文內涵的重要性,一點一點嘗試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課文。我尊重教參,但不迷信教參。我不是一個精細的人,有的課文上得拖泥帶水,如小說和古文,還有著名的散文,有的上得浮光掠影,如那些自讀課文。這樣做其實不太合適,後果就是別說學生,就連我對有些文章都是印象模糊。講課文基本上是按照文體的要求安排教學環節,小說就按三要素進行,議論文也是,記敘文就按六個要素來,說明文就按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這幾個板塊進行,散文就按瀏覽、寫景或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解。這樣難免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固化,但初中階段這樣做,我想最起碼要讓學生知道每一種文體最基本的東西在哪裏。上課我講得多,學生說得少,甚至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很狹隘,這是一個缺陷。原因是缺乏耐心,學生思考不到位我就着急。在古文和小說上花的時間多,是想讓學生一輩子記住這些文章和文章裏的人物,再過幾十年還能背誦《出師表》《岳陽樓記》,還能想起變色龍、孔乙己、閏土和楊二嫂。有些文學作品不是當時能體會到其文化價值的,需要很長時間的人生積累。或許很多年後某一天,學生在看到浩大的水面時,能說“‘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就是這番景象!”,在見到一個尖酸刻薄的人時,會想到“楊二嫂就是這幅德行。”我一直把語文學習指向學生的一生。課堂上經常問的問題是“你體會到了嗎?真的體會到了嗎?”語文,體會、領悟、感受更重要,所以有時候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就品味半天。當然,很多時候只是我和少數幾個學生在自我陶醉,大多數學生感受不到,這不能責怪他們,沒有興趣,就不會調動自己的情感和積累去體驗。這三年的語文課,我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激發興趣,讓他們喜歡語文。

語文的練習題很多,但我不太重視課後題。講學習資料(如《導學方案》)上的題,也是側重於講課外的閱讀語段。有些語段受時間限制講得很快,大約十幾分鍾。有的講得很慢,主要是這些文章很美,講題之前先品味一番文章,用的時間自然就多了。我發現,仔細品味過的文章,如《豌豆要離開溫暖的豆莢》、《我在》、《春之懷古》、《摳王》等等,學生不一定記得後面的題是什麼,但對文章印象很深,原因是他們對這些文章有興趣,有感悟。畢竟不是作爲講讀文章出現在課堂上,那就只能細讀一兩遍,我將文章中出現的比較明顯的寫法、修辭、用詞等交代給學生,這樣做是爲了讓學生以後在閱讀文章,尤其是考場文章時能形成條件反射似的思考。講後面的問題主要側重思路,抓住關鍵詞,不太過於講究學生怎樣用這些關鍵詞組織語言。我尊重答案,但不迷信答案。對於開放性的試題,教給他們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事實是學生的閱讀水平還是不高,不光是做題水平不高,今年模擬考試就有學生反映說讀不懂文章。真讓人泄氣。我想原因還是,我直接告訴學生的多,讓他們自己分析得少,問題在學生身上,原因在老師這裏。

寫作真是個難題。初一時,我曾設想,按照一個長期的規劃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寫人,將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細節逐一訓練。但我是個沒有耐心的人,總是急於求成,沒有心思長時間分階段做一件事,所以學生的寫作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我沒有專門的寫作指導課或講評課,對寫作的教學總是與課文的講解聯繫在一起,這篇文章的結構或者某種寫法怎麼巧妙,你能怎麼用,至於他們用不用,我沒有追究。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初一時,我要求做摘抄,經常檢查。從初二開始,我主張寫週記,每一次都親自批閱,一直堅持到中考前最後一個星期。當然,上初三後要求就不太嚴了,堅持寫到最後的只有20幾個人。我運氣好,遇到了幾個很有寫作天分的人,大多數是女生。她們每一次的週記都寫得很棒,寫景很美,抒情很細膩,敘事有波瀾,是她們讓我堅持到底的。這些週記豐富了她們的生活,積累了寫作素材,模擬考試經常見有學生的考場作文就是週記的內容。有一位女生將一篇週記作爲徵文交上去,還得了去年“中華誦”作文大賽全國一等獎。更有意義的是,有些學生因此養成了良好的表達慾望和表達習慣。我不指望有學生當作家,只是希望他們能把寫作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在想說的時候能說出來,想寫的時候能寫出來,就行了。三年要寫很多篇作文的,我曾想讓學生把自己的得意作品打印出來,我們集結成冊,起個名字,寫上序言,會很有意義的。但準備了很長時間,最後由於各種原因不了了之,挺遺憾的。

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我曾把自己買的幾十本雜誌發給他們,週末回去看,究竟看了沒有,我也不知道,只能說這種願望是好的。我特別希望我的學生能優美地朗誦文章,也專門進行了訓練,平時上課也要求,但就是不行。或許是我過於嚴厲,學生膽怯,放不開。我對學生書寫要求比較多,從初一就開始,練了一年字,課外寫,課上寫,但由於沒有強有力地狠抓,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字寫得不理想。有時候佈置寫的小片段練習,時間緊了就忽略了,事情多了就忘了。此番總總,根本原因是我的性格所致。

我總是希望學生在以後的學習或生活中,能用上我教的知識或方法,所以我做了很多嘗試,儘管有的虎頭蛇尾,無疾而終,但我還是希望他們將來能想起我告訴過他們的東西。

三年,一千多天,很多零散的記憶拼不出完整的版圖,那就讓它們永遠沉澱在記憶裏,時時提醒我們,那些路,我們曾經走過,那些事,我們一起做過。而我,還有一個兩個更多個三年要經歷。人的成長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我還在路上,希望接下來自己能改變,把事情做細做長做好,不爲別的,只爲學生,只爲語文。

遂以此文,紀念三年語文課。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4

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中學

“以人爲本”是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各種各樣的語文讀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擔任主編,理念新,選文美,包裝精,誘惑力強。有的學校,給人手一冊。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級各類的輔導用書、練習訓練,鋪天蓋地而來。這樣,使得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汲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課文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師思想中弱化。同時,有的學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新課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組合作秀,課件展示會(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虛美化)等等。這種現象表現在公開課上尤爲突出。

一、現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1.教材課文要靈活運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單元以及課、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語引人入勝,着眼於引導師生對新單元主題、教學要求等方面的瞭解,引發學生對新課文的學習興趣。這些提示語文字優美,生動精彩,能吊起讀者的胃口,讀了以後的確讓人產生一種急切地想要閱讀課文的衝動,真正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作用。

(2)朗讀、品析要落實到位。讀的方法有許多種,這裏說的朗讀,主要是指在課堂(早讀)裏學生聲情並茂,入情入神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精彩文段,這一傳統的讀書方法不能丟。 品析,指的是品析語言,就是對語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進行細緻的分析鑑賞。“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離破碎,肢解得體無完膚,而是要在一詞一句的認知基礎上,養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後幾段,如果不熟讀,就很難完成練習四中的第一小題。

(3)背誦、默寫小可忽視。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幾十(首)篇古詩文背誦外,每一冊的課文,對於現代美文的背誦要求甚少。傳統教學是十分重視背誦的,它不僅有助於發展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規範語言,提高表達能力,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們會說能道,但真正讓他們說規範話、寫規範字就差多了,學生手寫出來的文字潦草,難以辨認,尤其是默寫,錯別字多。因此,我們要挖掘課文中的優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讓學生背誦和默寫。

2.作文、口語交際要靈活多樣 各冊教材將寫作和口語交際分別整合於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部分內容之中。閱讀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片斷式的,綜合性學習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系統的、整篇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基本解決了說和寫的素材來源問題。但是,大作文訓練如果按部就班,其數量顯然是不夠的(每學期6次)。一線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素材,並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有計劃的寫作活動(大作文每學期至少要8次)

二、課堂教學,拒絕作秀 什麼是課堂?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不是教師行爲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當前,不少教師把課堂變成演戲的舞臺,展示矯情的東西太多。學生回答個個到位,時間把握分秒不差,教學環節極爲流暢自然,全堂可謂渾然天成,不着一絲人工雕琢的痕跡,教師把教材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聽了這樣的課,感覺就像是在讀學生虛情假意的作文,感覺缺少鮮活的生命氣息。

1.公開教學,要摒棄虛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開課的目的是開展教學研究,探討教學方法,但在有的學校公開課已經或正在變味,成爲學校及教師謀取名利的手段。爲了上好公開課,得到任務的教師會早早做好準備,反覆操練直至爛熟,有時還得請同組的老師幫助設計教案,查找資料,製作課件,進行包裝。學校也號召獻計獻策,集體協作。爲了這節課,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謂殫精竭慮。

2.平時教學,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單一化 翻開字典,對“改革”是這樣解釋的: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這樣說來,新課程改革不應是對以前的教育徹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繼承。面對課改,有的專家雷厲風行,大張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們認爲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陳舊教法與教材改個天翻地覆,全面徹底。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之路,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如何繼承發展傳統教與學的精華,爲新課改所用,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轉變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卻對此予以全盤否定。我認爲,不能拋棄中國傳統,而應該弘揚中國傳統的成功經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大語文觀”,強調開掘各種課程資源,提倡網絡、電視、圖書等進入課堂。但是,“跳出語文教語文”,是否就是跳出課本不要課本,一味追求“轟轟烈烈”呢?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封閉和僵化,就要放棄傳統閱讀文。所以,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要“抓好基礎,當堂鞏固”。教育部有關專家在北侖課改評估反饋會上指出:“傳統教育中,有許多值得繼承之處,我們要將其發揚光大”。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

三、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 合作學習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它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創造性運用。小組合作不可濫用。小組合作學習,本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合作學習方式,小組討論形式比較自由,學生往往可以無所顧慮地暢所欲言,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擦出了許多可貴的思維火花。但是不少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形式。“討論”成爲擺設,學生主動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參與不夠;雖然輪流發言,但實質仍然是個體獨立學習,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合作、互動和交流;有的學生成爲“常駐代表”,組內外一言堂;後進生仍然缺少學習積極性;不能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分工合作的關係;目的與作用並不明確,爲方式而方式導致走向形式。做好三點:因需而置,因時制宜,貴在指導。

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新課程、新教材仍處在實驗階段,必定存在需要改進之處。在教學實踐中,對於教材的問題,究竟是專家說了算,還是老師說了算。我以爲,應該讓我們的一線老師有更多的發言權。教師在實踐中要敢於對新課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爲新課程、新教材的不斷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5

2、對學習內容的安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