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大班科學烏鴉喝水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2.25W人 

通過積極探索、自主發現烏鴉在瓶中加入石子,能否喝到水還與瓶中的水量多少有關係。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烏鴉喝水反思,歡迎閱讀。

大班科學烏鴉喝水反思

  大班科學烏鴉喝水反思一

《烏鴉喝水》是一個童話故事。故事講的是口渴的烏鴉將石子放進瓶子裏,使瓶子裏的水面上升,從而喝到了水的故事。表現了烏鴉遇到困難肯動腦筋,能根據周圍情況想出解決的辦法。

在活動中,教師用故事的形式引出,充分的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作爲科學活動,教師是想讓幼兒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的關係。教師讓幼兒利用石子和沙子通過2次實驗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在探索過程中,由於教師提供的材料在數量上估計不足(有3瓶不同水位高度的瓶子),導致幼兒在探索中出現了偏差,不能達到應該有的效果,使得幼兒的實驗不能達成目標,對於感知在水中投入物體水位會升高可的概念就不清楚了。由於實驗出現的問題,在活動中體現不出這個科學原理(阿基米德原理),雖然教師也進行了小結,但是幼兒沒有親自實驗的體驗也就不能深刻感知了。

重構:

1、提供足夠數量的'石子和沙子(注意沙子的溼度)

2、瓶字裏的水可以多加一些,一般保證實驗的準確性,能達到喝到水的程度。

  大班科學烏鴉喝水反思二

烏鴉喝水,這個故事雖然很簡單,但轉而變成一個科學活動之後,卻讓我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從一開始內容的選擇,到後來目標的制定,再到環節的不斷調整,可以說是一個不斷突破、不斷蛻變的過程。

首先是教材的理解與挖掘:如何從數學這個角度挖掘有價值的東西成了活動的第一步,體積、空間、容積等知識點很多,但適合中班幼兒的可能就是最初的感知和形象的理解,所以各種操作活動貫穿始終,孩子或藉助個別操作的方式或通過小組合作形式不斷地讓孩子觀察、感知、理解物體體積與所佔空間之間的關係。

其次是環節的設置與安排,試教時我讓幼兒直接用果凍盒測量不同物體的體積,然後製作記錄表,總結規律,但是這樣一來誤差比較大,因爲果凍盒是圓性的、板栗、冬棗之類的食物的形狀也是不規則的,加大了測量的難度,所以重新調整思路,將烏鴉喝水這一遊戲前置,由烏鴉喝水這個現象引發孩子們探索的興趣,在看一看、比一比、扔一扔的過程中,建構和整合已有的經驗,並藉助水這個載體,有效地減小了操作的誤差,最後再通過給烏鴉送禮物這個遊戲,將前面整合的經驗遷移到過去中,實現由觀察、到操作、到運用這樣一個逐漸深入逐步遞進的過程。

再次是科學活動語言的組織,因爲科學活動的特點是嚴謹與縝密,所以教師的語言必須非常的精煉與簡潔,但是試教下來,孩子的操作情況與預設有很大的差別,我的指令發不精確,所以孩子不能正確的去操作,後來仔細的斟酌每個環節中的每一句話,結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儘量讓語言通俗、簡練、明確,就像之後的操作活動,強調與突出了最快之後,孩子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

可以說教案在不斷的修正,思路也在不斷地在開闊,活動雖然還有很多遺憾的地方,但是取與舍之間很多東西都獲得了提升,這是孩子能體驗的,更是作爲執教者的我所收穫的!

  大班科學烏鴉喝水反思三

一、選材適合大班年齡特點

大班的孩子對水的特徵已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並開始把對水的關注轉移到水和周圍事物的關係上。教師通過《烏鴉喝水》這個傳統的故事,讓孩子藉助石頭、沙子等輔助物與工具,通過探索,知道在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感知容量的守恆,符合大班的年齡特點。

二、把握“教”與“學”的關係

教師本着幼兒是學習的主人,力圖營造一個良好的探索環境,嘗試以記錄的方式讓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兩次實驗,體驗與同伴合作做實驗,交流實驗結果的樂趣。利用了形象的圖示幫助幼兒理解了爲什麼石子裝進水量少的瓶子裏烏鴉還是喝不到水,使複雜的科學原理簡單化,很容易被幼兒所理解。活動中教師很好的把握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係。始終鼓勵幼兒做一做、想一想,體現了幼兒科學教育中應培養“嘗試”“探索”精神的要求。

三、建議

1、在情景導入中能以課件的形式直接把幼兒引入到了一個童話世界裏,可能會使幼兒的觀察變的更直觀;活動氣氛變的更生動、更有趣!

2、科學活動具有嚴謹性,教師在活動前必須先進行操作,從而避免試驗失敗的現象。

3、教師的提問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是不是有水的瓶子裏投入石子後,烏鴉都能喝到水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我建議可以追問:投石頭與喝水會有什麼關係呢?把問題留給孩子,讓幼兒進行充分的討論後再進行實驗,這樣可能讓幼兒更有東西可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