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73W人 

《三個兒子》很好的從一個簡單的故事講述了身爲人子應孝敬父母的道理。俗話說:子不孝父之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三個兒子教學反思,歡迎借鑑參考。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

《三個兒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三個媽媽在井邊打水,她們一邊打水一邊誇自己的兒子,第一個媽媽認爲自己的兒子力氣大;第二個媽媽認爲自己的兒子嗓子好;第三個媽媽卻認爲自己的兒子沒有什麼特別。三個兒子面對各自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第一個兒子只顧翻跟頭;第二個兒子只顧唱歌;第三個兒子卻能幫助媽媽拎水桶。這篇課文人物對話較多,內容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懂。但淺顯的文字中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沒有給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沒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是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爲什麼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反覆讀課文,讀出神,讀出味,通過讀來體會。其次,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對話帶着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去讀書討論,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領會課文的思想內涵,並從中昇華情感。例如媽媽誇獎兒子的話,我採用讓學生自己大聲讀、小組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讀,並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通過不斷的朗讀,評價,不用多講,學生便知道了前兩個媽媽說的話要讀出自豪的語氣,後一個媽媽說的話要讀的平穩一些。整節課我引導學生以各種形式讀書,讓學生通過讀比較三個兒子的不同,感受到媽媽的辛苦,讓他們體會出:爲什麼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使學生真正地走入了課文的意境中,更好地體會了作者的情感,更深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最後,爲了聯繫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孝順父母的心願,我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爲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就能夠將所學付諸行動,落實於實際生活之中去,在生活中、在體驗中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同時也爲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教學中主次不夠清晰,在討論老爺爺話的含義時做的不夠充分;指導朗讀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教學中生字的學習與課文的學習分離等。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完善和改進,讓學習過程真正成爲學生在情感體驗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2

《三個兒子》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在教學本課時,我是這樣教學的的。

一、識字學詞的重點落實———圖像、動作識字:利用課文插圖的課件,引導學生學習“桶”“拎”等,十分形象,極富童趣。如動作識字:讓兒童做動作體驗“拎”與“提”,結合字形認識字理,貼切自然而又充分到位。又如集成識字:將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的生字組團出現,像“嗓子”“胳膊”“晃盪”三個輕聲詞語的一起出示,從“胳膊”連帶出“臉”“肚”“腦”“腿”等。再如全程識字:將識字學詞滲透於教學的全過程,“沉甸甸”的含義,“拎”的字形深化,都是在課文深讀探究處結合進行的。這樣的識字教學,真正體現了能在讀書的過程中重其所重。

二、寓導於讀的實踐取向———課的開始初讀(自由讀),到識字學詞的'讀句子(重點讀),再到比較三個兒子的啓情讀(輪流讀),理解老爺爺的話的深讀(探究讀),確實體現了“讀”佔鰲頭的課堂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作多少主觀分析,只是引着學生去讀,相機指導。體現低段語文課堂的本色。

三、重點探究的方式轉身———“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標倡導的重要理念,在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自然地引出了學生的質疑: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怎麼說只看見一個兒子呢?如何重點探究這一疑點?讓學生用讀的方式自己解決。課文中是怎麼說的,讀!課文中哪些地方說明了這桶水很重,仍是讀!媽媽是怎麼提着這桶水的,讀!於是,讀中議、讀中演、讀中體驗,學生自然就明白了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的原因。在異議的基礎上求認同,這是探究,在偏見的再思中求真知,這是提升。

四、對話氛圍的親和生成——學生讀“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這一重點句,語氣較平淡時,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肯定優點,這句話中的“說”可以換一個字,學生說是“誇”。水到渠成,又說“現在你就是這位媽媽,請你誇誇兒子吧”,就這樣學生自然地讀出了理解,讀出了感情。教學過程中的許多點撥、化解、提升都是在這種極富親和力的對話中實現的。什麼叫“潤物無聲”?這應當是最好的寫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