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黑板報

說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

本文已影響 1.69W人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爲語法規範。它作爲我們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下面是說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歡迎參考閱讀!

說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

說普通話的黑板報1

說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 第2張

說普通話的黑板報2

說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 第3張

說普通話的黑板報3

  說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1:關於普通話的小故事

柳宗元講話要靠翻譯

自古以來,中國官場便有一種不得在籍貫、出生地爲官的規定。此種規定也帶來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古代官員與當地百姓常常因語言不通而無法正常開展工作。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廣西柳州做刺史時,對此就頗有感嘆。他在《柳州峒氓》中寫道:“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廣西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他在柳州時,必須與當地少數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問重譯”,重譯即翻譯,柳宗元爲了正常開展工作,不得不在辦公室內設立翻譯一職。

不僅柳宗元無法聽懂當地方言,當地人也聽不懂柳宗元講話。柳宗元到了柳州,就如同身處異國他鄉,如果沒有翻譯,根本無法與當地人對話,有些事情用手比畫也說不清。說話用翻譯,效率便大減。有時柳宗元審個案子,正常用一個時辰,用了翻譯後,得審一天,柳宗元別提多鬱悶了。

說起來,柳宗元的老家本是山西運城,而他本人則是出生在京城長安,並長期在長安學習、工作。可以看出,柳宗元既懂山西話,又會當時的官話(相當於普通話)。按說,柳宗元的普通話應該很標準,頂多有些山西口音而已。但廣西那時極其封閉落後,很多少數民族連漢字都不認識,語言不通,用文字也無法溝通,搞得柳宗元常常抓耳撓腮,以頭撞牆。

康熙不說北京話

人們熟悉的清代康熙皇帝,完全是一個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卻根本想不到,真實的康熙講話很可能同趙本山一樣,是一個有東北口音的皇帝,估計會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清軍入關十年後,康熙在北京出生,此時康熙的周圍,也就是宮廷內都是說滿語的。這些人全部是從遼寧遷移過來的,雖然滿語不完全等同於東北話,但相似度非常高。而北京話在此時還沒有真正形成,或是還沒有真正產生影響力。可以想象,康熙的東北口音絕對比張學良還濃重。

康熙的.祖籍在如今遼寧省新XX縣,這個地方屬於撫順,距離趙本山的老家鐵嶺直線距離只有100公里。康熙的口音不一定與趙本山相同,但相似度至少會在一半以上。

從康熙批閱的奏摺上也可看出一二。如“專治瘧疾……連吃兩服,可以出根”。這其中,“可以出根”實爲“可以除根”,而東北話講“除”就是第二聲的“出”。還有,比如“解京又費一凡事,不如存庫……”,這其中“費一凡事”,實爲“費一番事”,用東北話講“番”正是第二聲的“凡”。

後來,隨着滿漢語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漢臣的大幅增加,此時在民間形成的北京話才慢慢成爲宮廷中的主要語言。但康熙年事已高,畢竟又是皇帝,不可能再學北京話。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最經典的一個情節就是康熙晚年訓斥大臣,如果康熙滿口東北話指點江山,想起來是不是很搞笑?

曾國藩讓人很鬱悶

作爲晚清重臣,曾國藩對大清國的貢獻可謂槓槓的。無論是謀略、學問,還是治軍,或是做人,曾國藩都堪稱“傑出典範”。但老曾的湖南口音過於濃重,很多與他打交道的人都有些犯怵,尤其是他的弟子部下,領導的講話聽不清,又不敢多問,但不搞懂又恐辦事有誤,麻煩更大,搞得下屬備受煎熬。

李鴻章是曾國藩非常賞識的弟子,有時二人也無話不談,或是一同說笑。談話間,老曾說了一句“冒得卵味啊”,李鴻章大驚,“卵味”?這不是下流的語言嗎?老師怎麼突然冒出這麼一句。李鴻章不明白,大膽求解,老曾哈哈大笑。原來,“冒得卵味”是湘鄉話方言,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沒意思”。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湘鄉話在中國方言裏極其難懂,甚至難過潮汕話和閩南話。他一直到23歲都沒離開過湖南,可見他的口音會有多麼重。

吃辣椒的飲食習慣也造就了曾國藩敢言的性格。洪秀全起事後,曾國藩大膽上書咸豐皇帝,對年輕的咸豐帝不是批評就是抨擊。爲了達到情真意切的效果,老曾不僅寫奏摺,還要在上朝時說給咸豐聽。這是誠心不給皇帝面子嘛。

當着滿朝文武的面,曾國藩也不管皇帝愛聽不愛聽,對着咸豐就是一頓猛批。老曾太激動,語速有點快,平時聽慣北京話的咸豐很不習慣,要不斷叫停,因爲根本聽不懂這個湖南蠻子在說什麼。滿朝文武想笑又不敢笑。曾國藩沒辦法,放慢語速,一字一句地說給咸豐聽。

結果,咸豐聽懂了,也怒了,大聲斥責曾國藩狂悖,非要軍機處給老曾治罪。要不是大臣攔着,老曾腦袋非搬家不可。

  說普通話的黑板報資料2:說普通話圓中國夢

漢字的形象是美麗的,漢語的音韻是動人的,無論在什麼時代,它對我們來說都是親密的。而最近幾年,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美麗的漢字不僅僅是T恤衫上的圖案、燈罩上的點綴,或者運動員手臂上不知所云的紋身,它也不再只是西方人心目中的異國情調或東方風情,它正在成爲全球越來越多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們埋頭苦讀的對象——不只是爲了好奇,更是爲了未來和夢想。

語言從來就不只是語言本身,它的背後是文化和思維。而一種語言的強勢與否,又與這種語言所代表的國家的國力息息相關。我們現在已經不會爲一個加拿大人或一個印度人能說流利的漢語而感到震驚甚至受寵若驚了,在上海,電視綜藝節目中,各條街道上,各類學校和企業中,都能看到許許多多不同膚色不同髮色的人努力地說着各種各樣的漢語。他們也許也會說兩句方言,但是所有人的學習一定是以普通話爲基礎的。因爲語言最大的功能是交流,要理解他人,要表達自己,前提是我們使用着共同的交流工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普通話就是一種最有利的語言工具。

身爲中國人,我們不需要專門的學習就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是,是否能夠用最準確的詞句來傳情達意,是否能夠讓自己的語言使人愉悅,卻不是隻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就能夠獲得的。從小到大,我們在學校和社會裏學習的就不只是發音和寫字,我們從各種優秀的文本中學習通過文字來表達思想和情感,我們從各種報刊雜誌中瞭解我們身處的世界,我們從電視廣播和人際交往中調整自己的語音語調和表達技巧。我們發展語言的同時也在發展我們的思想和情感,我們通過語言的學習和實踐對這個世界有越來越多的瞭解和憧憬。我們的夢也隨着越來越具體和鮮活。

我們有着同一種語言,我們隨着中國的成長而成長,我們共同的夢就是中國夢。讓我們從我們美麗的漢語中獲得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