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贈言

有關贈言

本文已影響 1.18W人 

錢鍾書在《圍城》中塑造了一個有趣的父親——方遯翁,這位父親不僅名字怪,爲人也很別緻。比如喜歡給兒子贈言,方鴻漸去三閭大學任教時,方遯翁就贈言一籮筐,什麼“咬緊牙關,站定腳跟”“可長日思家,而不可一刻戀家”,成雙作對地朗朗上口。方遯翁很看重自己的這些贈品,常說“贈人以車,不如贈人以言”。

有關贈言

錢鍾書把方遯翁這種嗜好歸咎於“語文狂”心理,其實不然,大凡中國人,即便目不識丁,到了一定年紀也會喜歡“贈人以言”。這與語文無關,與年紀有關,是初老的特徵之一。

“這臭小子,我說了半個小時,他低頭玩手機半小時,最後一問,什麼也沒有聽進去……”朋友大劉昨天對我抱怨。我問他對兒子絮叨了些什麼?一聽,無非是“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類的正確廢話。他兒子能在那兒坐半天,其實在年輕人中已經算很有修養、很給面子了。

大劉不看書不看報,何以與方遯翁有着共同的愛好——贈言?原因在於他們贈言時的語境相似。拼爹並非當今社會特有現象,自古以來大多數時候都如此。方鴻漸去三閭大學時,方遯翁逃難蝸居上海,自身難保。除了贈言,當然沒別的可贈。倘若他還在縣裏當豪紳,恐怕斷不至於只贈言不贈車贈房。大劉情況也一樣,作爲資深草根人士,他在經濟上幫不了兒子,也沒法幫他謀份好差事,所能贈的便只有“言”了。

贈言對於晚輩有用嗎?分析起來,基本都是“空對空”,很容易讓人想起施拉普納指導中國足球時的名言:“不知道球應該往哪兒踢,就往門裏踢!”乍一聽,很有哲理。一琢磨,誰會不知道球應該往門裏踢?那不成傻子了!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我往門裏踢,爲什麼總踢不進?怎樣才能踢進去?從方遯翁到大劉,許多步入了中老年的父親們,贈送給兒女的“言”,本質上都是“施拉普納牌”的。與其說是爲了孩子好,還不如說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每個父親在面臨拼爹無力的.情形下,都會因爲壓力而焦慮。潛意識裏既愧疚,又怕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坍塌,於是需要通過贈言來強調自己的重要性,維繫自己內心深處脆弱的父親尊嚴。

我父親也曾是“朱遯翁”,不過年過七旬之後,忽然大徹大悟,不再操心兒孫福了。偶爾給我們贈言,都是有關健康養生類的。

“我比你們生病生得多,住院住得多,和病友、醫生接觸也多。久病成醫,所以覺得給你們在這方面提點意見,還是有用的。”父親現在常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