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這些四字成語的由來與解釋

本文已影響 2.77W人 

折五鹿角

這些四字成語的由來與解釋

典出《漢書.朱雲傳》。

漢代自武帝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的地位至高無上,儒家文獻被稱爲經書,爲不刊之論。爲了研讀儒家經典,設立五經博士,即由專人講解、傳授《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又招收博士弟子以跟從博士讀經。由於不同人對經書的理解不同,甚至經書的版本都不一樣,就形成了衆多的派別,各派之間論辯不休,以爭正統。當然,皇帝喜歡哪一派,哪一派就佔上風。

元帝時,五鹿充宗傳樑丘氏《易》。早在宣帝時,宣帝就喜歡樑丘氏《易》,元帝則尤有過之,因此,對五鹿充宗寵幸有加。元帝喜樑丘氏《易》的同時,也想了解其他各家《易》的狀況,比較各家《易》的異同,他號召天下儒士與五鹿充宗論辯,藉此達到了解的目的。可是,五鹿充宗受皇帝的寵信,其人又能言善辯,無人能駁倒他。

當時有一個縣令名朱雲,性格耿直,體形魁梧。他原本是一介武夫,曾殺人獲罪,但後來潛心經學,對《易》尤下功夫,學識淵博。他見無人能駁倒五鹿充宗,便自告奮勇前來應戰。朱雲器宇軒昂,撩衣登堂入室,向五鹿充宗昂首發問,聲若洪鐘,旁徵博引,步步進匾,直至五鹿充宗無言以對。

朱雲駁倒了五鹿充宗,在儒士中震動很大,互相傳誦說:“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五鹿的犄角又大又長,但被朱雲折斷了。)朱雲由此被任爲博士。

後來,“折五鹿角”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很有辯才,駁倒對手。

杯水車薪

典出《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爲仁者,猶以一杯械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從前,有個樵夫砍柴回家,天氣炎熱,他推了滿滿的一車柴草來到一家茶館門前。在屋裏剛坐下喝了一會茶,就聽見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車着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衝了出去。他把茶杯裏的水向燃燒的柴車潑去,然後再跑回去,盛了滿滿一杯水,想要滅火,但再跑出去時,柴草已化成灰燼。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着了火的柴草,後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丹霞燒佛

典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

唐朝憲宗元和年間,天然禪師雲遊四方。“天然”是丹霞的法名,當初他投奔馬祖時,還未參禮,便騎坐在聖僧塑像頸上,馬祖說:“我子天然。”由此丹霞也稱爲“天然法師”。

有一年冬天,天然法師來到了洛陽城南的龍門香山惠林寺,認識了寺裏的伏牛和尚。兩人一起誦經參禪,修行悟道,十分融治。

一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丹霞和伏牛兩人一起坐禪。坐禪完畢,手足都已凍僵了。

丹霞想,天這麼冷,該找點木頭來烤火。

但廟宇中沒別的木頭,只有木佛。於是,丹霞搬出一尊木佛來,點上火,與伏牛二人相對而坐,烤火取暖。

廟宇的院主聞到異常的煙火味,尋找過來,見兩個和尚竟在燒木佛烤火,便大聲呵斥:“爲什麼燒我的木佛?”

丹霞一邊用小棍子撥着火,一邊說:“我是在燒佛骨取捨利子呢!”

院主說:“木佛哪來舍利子?”

丹霞說:“既然沒有舍利子,再取兩尊來燒。”

院主氣得無話可說。在一般佛教徒眼裏,燒木佛是大逆不道的行爲。但在丹霞看來,燒的只是木頭,並無過錯。

高僧燒佛像,可見得道之人,不拘泥於形式。只要佛在心中,率真地依照本性行事,並不違反佛教教義。

後來,“丹霞燒佛”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蔑視成法,行爲放縱。

公車上書

典出《史記·滑稽列傳》。

漢武帝時的東方朔,遍觀博覽,見多識廣,天文地理無不通曉,而且爲人幽默風趣,行爲不拘禮節。武帝召他談論古今,他旁徵博引,令武帝非常滿意。到了吃飯時間,武帝與他一同進餐,吃完之後他把所剩酒肉全部帶走,以致弄得衣服髒污不堪。武帝賜他絲帛,他也毫不推辭地接受下來。

東方朔用巨財娶長安美女爲妻,而且不到一年就更換一個,當時人都稱他爲“狂人”。但東方朔說:“我是在朝廷中避世,聰明人避世於朝廷,而不必都隱居於深山之中。”東方朔以此作爲自己持身處世的策略,反映了他的智慧。伴君如伴虎,帝王身邊爲是非之地,稍有不慎就會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罹上大禍。東方朔以“狂人”的形象處武帝之側,表現出他對世事、形勢的洞若觀火,與孔子所講的“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市”的處世哲學也相一致。

當初,東方朔入長安以博取武帝的注意,就採取了與衆不同的方式。按照當時的規定,上書朝延要經公車(官名)轉交。東方朔初 到長安上書,用了三千塊奏牘(木板) ,公車派兩名精壯之士才能勉強搬動,武帝連續讀了兩個月纔讀完。此舉果然引起武帝的注意,並委任其爲郎官。

後來,“公車上書”這一典故,用來指向帝王上書,以求得任用。

二豎爲虐

春秋時魯成公十年(前581年),在位十九年的晉國國君晉景公突然得了重病。宮中的御醫看到病勢很兇,又吃不準是什麼病,一個個束手無策,沒人敢下藥。晉景公的太子、后妃、文武羣臣都十分着急。

這時,大夫魏錡的兒子魏相來見景公,說:“我知道秦國有位名醫名叫高緩。他是神醫扁鵲的門徒,對各種疾病都很有研究,尤其擅長醫治各種疑難雜症,現在是秦國的宮廷御醫。要想治好大王的毛病,非此人不可,大王爲什麼不派人去請他呢?”

在場的幾個文武官員聽了,十分驚訝,說:“現在秦晉不和,秦國成了我們的敵國,怎麼會肯派良醫來給大王治病呢?”

魏相回答說:“體恤彼此間的災患,可以改善鄰國之問的關係,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睦起來。我願意憑三寸不爛之舌,前往秦國,說服秦桓公派高緩前來爲大王治病。”

晉景公聽了十分高興,立即派魏相前往秦國,請秦桓公派高緩前來爲自己治病。於是,魏相當日便收拾行裝,星夜趕往秦國。

幾天後,魏相來到秦都咸陽,向秦桓公說明來意。秦桓公起初不答應,魏相便給秦桓公分析利弊,說明秦晉和好的重要性,並指出晉國派他前來求醫,正表示晉國願意和秦國和好。秦國也正可利用這一契機,和晉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秦桓公見魏相言辭懇切,句句在理,便同意了,並吩咐高緩星夜隨魏相趕赴晉國。

魏相和高緩還未到達晉國,一天晚上,晉景公突然做了一個怪夢。在夢中,他見到兩個豎子(小孩)從鼻孔中跳出來,一個說:“高緩是當今最有名的醫生,他用藥很有一套,我倆必然會受到傷害,我們怎樣才能逃過這場災難呢?”

另一個小孩不以爲然地說:“怕什麼,我們只要躲到盲的上面,膏的下面(我國古代醫學把心尖瓣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育,認爲這是藥力無法達到之處),他就奈何不了我們了。”

兩個小孩商量了一會,又從鼻孔中鑽了進去。頓時,晉景公覺得胸中一陣劇痛,不由醒了過來,但夢中的情景仍宛然在目。

第二天,魏相帶着高緩來到宮中。高緩給晉景公診脈作了檢查,說:“大王的病竈在育之上,膏之下,鍼灸達不到,藥力不能及,沒法治了,請大王諒解。”

晉景公聽了,嘆了口氣說:“你所診斷的情況,正和我昨夜的夢境相同,你真是名不虛傳!”

於是,晉景公下令送給高緩一筆厚禮,派人把他送回秦國。過了不久,晉景公果然不治而亡。

後來,“二豎爲虐”這一典故,用來形容病情危重,不可救治;用“二豎”來指代病魔。

箕山之節

箕山是古代傳說唐堯時的隱士許由、巢父隱居的地方。節:名節,節操。指歸隱以保全節操。舊時用以稱譽不願在亂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典出《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爲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爲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後因“箕山之節”謂隱居不仕的節操。

西漢末年,小有才氣的薛方一度擔任郡椽祭酒,朝廷多次想起用他,他都不願離開。

後來,王莽用豪華大車高標準去迎接薛方。薛方客氣地謝絕使者說:“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節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